學分網給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大洋中脊火山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的資訊請持續(xù)關注學分網。(http://gzsthw.cn/)
▲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大洋中脊的形成
地球的內部,地殼之下的上地幔中,有一層叫做軟流圈,軟流圈在高溫高壓作用下,形成一種可以緩慢流動的類似液體的形態(tài)。
由于地球越往內部越熱,因此軟流圈就會對流,特別是某些地方會出現(xiàn)一些柱狀的上升區(qū),這種柱狀上升區(qū)叫做熱點,當熱點的類似巖漿的物質上升到軟流圈頂部巖石圈附近時,受巖石圈阻擋不能繼續(xù)上升,于是向四周擴散.
這種高黏度類似巖漿的物質向四周流動會對巖石圈形成很大的摩擦力,從而帶動巖石圈向周圍擴散。
地殼裂縫之后,下面的巖漿即使不是在上升區(qū)(熱點柱)上,也會因為上面的壓力突然減小而流出,形成火山.這種火山在冰島特別常見,它不是在一個中心噴發(fā),而是從一條縫里流出來,稱為裂隙式噴發(fā),火山噴出物質在裂隙兩邊堆積升高,就形成了大洋中脊。
▲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大洋中脊火山帶
大洋中脊也稱大洋裂谷,它在全球呈“W”形展布,從北極盆穿過冰島,到南大西洋,這一段是等分了大西洋殼,并和兩岸海岸線平行。向南繞非洲的南端轉向NE與印度洋中脊相接。印度洋中脊向北延伸到非洲大陸北端與東非裂谷相接。向南繞澳大利亞東去,與太平洋中脊南端相邊,太平洋中脊偏向太平洋東部,向北延促又進入北極區(qū)海域,整個大洋中脊構成了“W”形圖案,成為全球性的大洋裂谷,總長8萬余公里。大洋裂谷中部多為隆起的海嶺,比兩側海原高出2-3公里,故稱其為大洋中脊,在海嶺中央又多有寬20-30公里,深1-2公里的地塹,所以又稱其為大洋裂谷。
大洋內的火山就集中分布在大洋裂谷帶上,人們稱其為大洋中脊火山帶。根據洋底巖石年齡測定,說明大洋裂谷形成較早,但張裂擴大和激烈活動是在中生代到新生代,尤其第四紀以來更為活躍,突出表現(xiàn)在火山活動上。
▲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大洋中脊火山帶的火山分布
大洋中脊火山帶火山的分布也是不均勻的,多集中于大西洋裂谷,北起格陵蘭島,經冰島、亞速爾群島至佛得角群島,該段長達萬余公里,海嶺由玄武巖組成,是沿大洋裂谷火山噴發(fā)的產物。由于火山多為海底噴發(fā),不易被人們發(fā)現(xiàn),據有關資料記載,大西洋中脊僅有60余座活火山。冰島位于大西洋中脊,冰島上的火山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到,島上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30余座,人們稱其為火山島。
▲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大洋中脊火山帶的著名火山
著名的活火山有??死鹕剑瑥?104年以來有過20多次大的噴發(fā)。拉基火山于1783年的一次噴發(fā)為人們所目睹,從25公里長的裂縫里溢出的熔巖達12公里以上,熔巖流覆蓋面積約565平方公里,熔巖流長達70多公里,造成了重大災害。1963年在冰島南部海域火山噴發(fā),這次噴發(fā)一直延續(xù)到1967年,產生了一個新的島嶼-蘇特塞火山島,高出海面約150m,面積2.8平方公里。6a之后,在該島東北32公里處的維斯特曼群島的海邁島火山又有一次較大的噴發(fā)。這些火山的噴發(fā),反映了在大西洋裂谷火山噴發(fā)的特點。
▲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大洋中脊火山帶
在太平洋中脊,于南緯6-14的太平洋東隆的軸部,新生代以來的裂隙噴發(fā),形成了寬40-60公里,長800公里的玄武巖臺地,發(fā)現(xiàn)的活火山僅有14座,其活動強度與頻度都不如大西洋裂谷火山帶。
印度洋,據查有三列走向近SN的海底山脈,即海嶺,僅有部分火山出露海面而成火山島嶼,如塞舌爾群島和馬爾克林群島,它們都是現(xiàn)代海底火山噴發(fā)形成的。
在大洋中脊以外,僅有一些零散火山分布,它們是以火山島嶼的形式出現(xiàn),如太平洋海底火山噴發(fā)形成的島嶼有夏威夷群島,即通常所說的夏威夷一中途島的火山鏈,有關島、塞班島、提尼安島、貝勞群島、俾斯麥群島、所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及薩摩亞群島等。在大西洋,如圣赫勒拿島、阿森松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也都是一些火山島,南極洲的羅斯海中的埃里伯斯火山也屬該種類型。這些火山島嶼都由玄武巖構成,與大洋裂谷帶內的火山巖基本相同。
2017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環(huán)太平洋火山帶
2017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太陽活動與地球氣候
2017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影響土壤侵蝕的因素
2017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城市的地域形態(tài)類型
@xuefen.com.cn 2013-2022 蘇ICP備2022025589號-4-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