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政治答題技巧:全國卷高考政治必背答題模板(二)

2016/11/27 12:54:06文/網編2

學分網給各位考生篩選整理了:2017年高考政治答題技巧:全國卷高考政治必背答題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的資訊請持續(xù)關注學分網。

全國卷政治必背答題模板:經濟意義

描述國內經濟意義:

①(有利于)調動積極性,解放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促進結構調整(經濟結構產業(yè)結構等),帶動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促進就業(yè)。

③(有利于)落實科學的發(fā)展觀;走新型工業(yè)化道路。

④(有利于)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縮小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全面實現小康目標,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⑤(有利于)統(tǒng)籌區(qū)域發(fā)展;促進經濟合作交流,實現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經濟互補;增強競爭力

⑥(有利于)提高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鞏固基礎地位;產業(yè)化經營,促進結構調整,增產增收,提高農業(yè)經濟效益。

描述對外經濟意義:

①(有利于)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對外貿易,增強國際競爭力;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吸收引進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國際(周邊)環(huán)境。

②(有利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等。

全國卷政治必背答題模板:政治意義

對國家的政治意義:

國內有關活動

①(有利于)人民當家作主,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對人民負責);真正做到”三個代表”鞏固國家政權,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②(有利于)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建設法治政府),轉變政府職能。

③(有利于)為現代化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高綜合國力,構建和諧社會

對外交往活動

①對我國的意義:(有利于)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國際形象;創(chuàng)造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維護國家安全;進一步對外開放,促進國際合作,維護國家利益。

②對地區(qū),世界的意義:(有利于)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維護共同利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

對黨的政治意義:

(有利于)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基礎);保持黨的先進性,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真正做到”三個代表”,做到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關系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興衰成敗,關系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思想文化意義

(有利于)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證,;發(fā)揚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國民素質,以德治國。

全國卷高考政治答題模板:(辯證)唯物論

1.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不過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①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②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fā)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fā)展。

方法論:(1)一切從實際出發(fā)(2)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認識。

2.規(guī)律的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規(guī)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guī)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fā)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既不能創(chuàng)造規(guī)律,也不能改變或消滅規(guī)律,但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

方法論:承認規(guī)律的客觀性,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tǒng)一。

3.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的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1>尊重客觀規(guī)律離不開發(fā)揮主觀能動性<2>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

方法論:既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實事求是;又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全國卷政治必背答題模板:(唯物)辯證法

1.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tǒng)一整體。事物的聯系又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不能否認和割斷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也不能主觀臆造聯系。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tài)(改變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2.整體和部分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1)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系。(2)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tǒng)率著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當各部分以合理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就會大于部分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fā)揮。(3)整體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tài)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tài)及其變化。部分也制約著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tài)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1)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yōu)目標。(2)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fā)揮。

3.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原理

原理內容: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fā)展的物質世界,發(fā)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1>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fā)展的過程。<2>要明確事物處于怎樣的階段和地位。<3>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4.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即對立統(tǒng)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fā)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方法論: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反對片面性、一點論

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

方法論: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tǒng)一、相互聯結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在這個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到另一場合則變?yōu)樘厥庑浴T谶@個場合為特殊性的東西,到另一場合則變?yōu)槠毡樾浴?/p>

方法論:這一原理對于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原理也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原則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即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結合起來。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在復雜事物發(fā)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fā)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fā)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善于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學會統(tǒng)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

注:注意題目中出現的重點、主要、關鍵、中心、首要、第一、核心等詞體現這一原理

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在事物內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是對立統(tǒng)一的。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guī)定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二者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方法論:要求我們看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質。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

(注:主次矛盾的關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關系原理結合起來就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之中的重點)

9.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原理和方法論(事物發(fā)展原因原理)

原理內容:<1>事物變化發(fā)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2>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3>外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條件<4>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10.量變和質變相互關系原理及方法論(事物發(fā)展狀態(tài)原理)

原理內容:<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發(fā)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tǒng)一。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兩種狀態(tài)<2>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3>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方法論: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1>堅持適度原則,控制量變的限度<3>在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3>要重視量的積累,為質變創(chuàng)造條件。

11.事物發(fā)展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tǒng)一的原理和方法論(事物發(fā)展趨勢原理)

原理內容:事物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fā)展的道路則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tǒng)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是一切新事物發(fā)展的途徑。

方法論:既要堅定信心,又要準備走曲折的路。要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12.兩點論和重點論統(tǒng)一的原理

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聯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離開兩點談重點或離開重點談兩點,都是錯誤的。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應該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統(tǒng)一起來,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點和主流,反對一點論和均衡論。

政治必背答題模板:認識論和實踐論

1.科學理論對實踐活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科學理論是人們對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它能夠預見事物發(fā)展的方向,指導人們提出初中活動的正確方案,因而對實踐活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2、實踐和認識(理論)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實踐決定認識(理論):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惟一標準;認識(理論)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阻礙作用。

方法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反對教條主義,反對思想僵化。

3、認識隨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深化、擴展、推移

原理內容:從深度上說,認識需要不斷深化;從廣度上說,認識應當不斷擴展;從進程上說,認識必須向前推移。

方法論:反對思想僵化、認識固定化的觀點,反對一切停止、悲觀、無所作為的觀點。

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的原理

原理內容: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從根本上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方法論: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①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②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5、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觀世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自覺改造主觀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在這種相互作用之中,人們不斷地改善著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實現著促進客觀世界的發(fā)展和人自身的不斷完善這樣雙重的目的。

方法論:要求我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②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③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系。

政治必背答題模板:人生觀和價值觀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fā)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之,起重大的阻礙作用。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原理內容:(1)價值觀是人們在價值基礎上形成的如何斷定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根本觀點和評價標準。(2)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①價值觀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不同。②價值觀不同,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③價值觀對人生選擇、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3)不同的價值觀對個人與社會有不同的導向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fā)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3、集體主義價值觀是正確的價值取向

原理內容:①它反映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關系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確地解決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③它是我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力量源泉。

方法論:要求我們①要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②要顧全大局,反對小團體主義。③要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

4、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原理

原理內容:在人生價值的兩方面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應該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因為: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保障;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可靠標志。

方法論:①在實現人生價值過程中,將貢獻與索取有機結合起來;②利用和創(chuàng)造條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在自己的崗位上發(fā)揮聰明才智;發(fā)揚百折不撓、不怕失敗的頑強奮斗精神。③走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誤區(qū)。

5.個人活動與社會發(fā)展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闡述:個人活動對社會發(fā)展產生能動影響,社會的發(fā)展要靠全體社會成員自覺努力才能實現;個人活動受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制約。

6.個人和社會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闡述:人類結成社會而生活、存在和發(fā)展。個人與社會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一方面,個人與社會相區(qū)別,不能等同。個人與社會相比較,社會更為根本,起著決定作用。另一方面,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個人是社會中的個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人的發(fā)展更需要社會提供種種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都是所有個人及其集體努力的結果,一切個人活動的總和構成社會的整體運動及其發(fā)展。

推薦閱讀:

2017年高考政治答題技巧:全國卷高考政治必背答題模板(一)
2017年高考政治答題技巧:政治主觀題怎么答
2017年全國高考政治考試大綱
2017年高考政治必備知識點: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THE END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什么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主要目標有哪些
2021年高考政治時政熱點 2021政治時政考點高考
2021高考政治時政熱點 2021高考時事政治熱點新聞
高中政治共性和個性 共性和個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