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小論文小學(實用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5 11:20:10
科學小論文小學(實用17篇)
時間:2023-12-05 11:20:10     小編:FS文字使者

總結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是思考的結果的融匯貫通。總結不僅要描述事實,還要分析原因和總結經驗。以下是一些有關藝術創(chuàng)作的經驗,希望對創(chuàng)作者們能有所啟發(fā)。

科學小論文小學篇一

答案:經過從網上的搜索,我得知皮鞋的表面原先就不是絕對的光滑,如果是舊皮鞋,它的表面當然更加的不平,這樣它就不能在必須的方向上產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沒有什么光澤。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顆粒,擦鞋的時候這些小顆粒正好能夠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讓鞋油涂得更均勻些,就會使皮鞋的表面變得更光滑、平整,反射光線的潛力也加強了。

我最后明白皮鞋為什么越擦越亮了。原先生活中的“問號”還真不少呢!

科學小論文小學篇二

汕頭市澄海實驗小學林月清。

新理念下的科學教學。

——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初探。

汕頭市澄海實驗小學林月清。

《科學》作為小學的一門新課,其意義和作用已不言而喻。作為科學科教師都已明白:在當今科學課教學中,教師不單是課堂上的主栽者,更是學生探究科學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才是知識的主人。新課程標準指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轉變?yōu)橹鲃拥奶骄啃詫W習,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我認為,探究學習方式應成為小學科學課學習的主要方式。

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必須樹立新的教學理念,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努力探索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方法、路徑,巧撥妙引,讓探究能力成為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捷徑。下面談我在《科學》教學中如何運用新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探究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在課堂教學中,面對著一雙雙好奇的眼睛,一雙雙躍躍欲試的小手,教師應善于激勵,把好奇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動的學習行為。我認為,教師的激勵應包括語言、神情、動作等,一聲深情的贊揚,一縷柔和的眼光,或是一個小的激勵動作都能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激發(fā)和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喚起探究欲望。

提出如下問題:怎么變這個魔術?老師給噴壺里裝的是什么東西?老師的白布有什么秘密?此刻,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被充分地激發(fā)出來了,他們七嘴八舌想馬上找到答案。

其次,老師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根據(jù)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一個個生動,而又能引發(fā)學生探究興趣的情景,是促使學生盡快進入角色并探究主題的上策。比如:《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課題以問題的形式出現(xiàn),引入時我們緊扣“聲音”二字設計了送“禮物”的小游戲。當我對學生說:“同學們,老師今天要送給大家一些禮物,請注意聽聽是什么?!睍r,學生個個情緒高漲,興高采烈。這時,我把收錄機中各種聲音(如,牛、馬、羊的叫聲、母雞下蛋后的叫聲、摩托啟動聲??)送給學生,我看到的是欣喜的目光,滿意的笑臉。學生驚奇地發(fā)問:這么多有趣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一個巧妙的情景創(chuàng)設了學生去思考,心中必定有無數(shù)個問號。接下來不用老師多引導,學生就會主動提出更多非常有價值的問題。我想這樣的好例子,實際在我們的科學教學中早已不勝枚舉了,只是要求我們老師在課前必須根據(jù)教學目標,多花心思創(chuàng)設一個最佳的情景來,學生探究科學的自主性必能充分體現(xiàn)。

二、自主選擇,嘗試探究學習。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伙伴等權利。探究性學習正是一種發(fā)現(xiàn)的學習。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創(chuàng)造性問題情境中,學生個體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從不同的視角,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探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它最終表現(xiàn)為學生獨立地、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追求人性化、個性化,盡可能變教師“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讓學生嘗試探究學習。

1、學生自主選擇探究內容。

容進行探究,并尋找合適的途徑去解決問題,這樣既不會抹殺學生的自主積極性,又能使學生反復體驗,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如教《蝸牛》這一課,當我把蝸牛一拿出來,學生對小動物天生好奇,頓時你爭我搶,都想提出自己探究的主題。面對著躍躍欲試的小“科學家”,怎么辦?我先照單全收,全部都在黑板上記錄下來,肯定學生的見解,按照學生的意愿,將學生分成課內探究組和課外探究組,然后把在課堂上能解決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索。這樣師生共同確立了研究課題,又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性。實踐證明,課堂上如果常用“自主選擇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生就能丟下思想顧慮的包袱,自主性學習的能力也會悄悄地形成。

2、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伙伴。

在科學教學中,探究同一內容的同學可以組成臨時探究小組,共同合作,教學《蝸牛》一課時,喜歡“課內探究組”與喜歡“課外探究組”的學生參差不齊,要是按平常前后四人為一小組合作探究,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會大打折扣,教學很難達到預期效果。此時,我因勢利導,讓他們自找探究伙伴,合作完成學習目標。不同的伙伴,共同的愛好,多元的優(yōu)勢互補,再困難的問題也在歡聲笑語中迎刃而解。實踐證明,多數(shù)學生愿意和自己喜歡的伙伴共同探究,商量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問題。

三、巧撥妙引,提高探究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探究性學習提倡讓學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師要巧妙點撥,相機誘導,在教學中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1、自我評價法。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對探究的過程進行總結反思。在每節(jié)課的拓展環(huán)節(jié),我特別注意鼓勵學生自我評價,包括對課題意義的再認識,對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進行總結,報告自己的收獲,等待。這樣,課堂上不再是簡單的“授一受”的教學模式,而是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往往變成了學生學習的辯論會。比如,在教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一課的拓展辯論會。當我提出:“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呢?”這樣的問題時,學生們都積極列舉自己的收獲,有一個同學說:“我知道了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绷⒓从型瑢W舉手補充:“我認為單知道結果是不夠的,重要的是這節(jié)課我學到了主動思考,積極‘做’親身體驗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這樣才記得牢?!庇钟型瑢W舉手說:“在做音叉實驗時我一連敲擊幾次都沒有讓水面濺出水花,后來在老師的提醒下才做成功,這使我明白凡事都要聽清楚了再做?!边@樣,自我評價既總結所學知識,又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為學生在今后課堂上的自主探究、思考觀察,不斷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礎。

2、自行探知法。

在課堂教學中,要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老師要創(chuàng)造有利于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力,大膽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知,做學習的主人。

例如:我在教學《各種各樣的花》時,結合我們學校有花壇、育花苗的花圃,有高聳的大樹,有開得正旺的菊花。于是我?guī)ьI全班同學到室外去觀察,去研究,我結合本課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你們能像觀察油花菜一樣觀察菊花嗎?”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但最讓我吃驚的是:有一位學生對我說:“老師,我建議以小組為單位,每組選一位學生來觀察,這樣,我們的‘科學文件夾’內容不是更豐富嗎?”于是我對她說:“你的建議很好,見解獨特,長大了一定能成為出色的組織者。”聽見一聲聲發(fā)自內心的建議,看到一張張信心十足的笑臉,我心里很激動。

探究活動中,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地制作一些必須的材料,能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總之,在科學課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老師要結合當?shù)貙嶋H及學生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創(chuàng)造,大膽嘗試。只要我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更新,不斷努力,我們肯定能與科學課同成長。

(本文獲2004/2005學澄海區(qū)科學論文評比一等獎)。

科學小論文小學篇三

以現(xiàn)代自然科學觀點看道家之“道”

摘要:隨著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人們對自然本源的認識越加困惑,卻找不到合適的哲學思想加以詮釋。然而,道家思想卻是個特例,它不但沒有隨科學的發(fā)展而變得蒼白,反而因科學的發(fā)展而愈發(fā)生動。道家認為“道”是萬物之本,而現(xiàn)代自然科學正可予“道”一個很好的注解。以現(xiàn)代自然科學觀點來看“道”的本質、“道”的性質、“道”的運動和發(fā)展,以及人所持之道,既是新的視角,又是新的發(fā)展。

關鍵詞:道家;道;自然科學。

很多自然科學家,尤其是物理學家,十分關注道家思想。他們往往把自己的研究領域或科學發(fā)現(xiàn)同老子的“道”相聯(lián)系,并稱從道家思想處獲益匪淺。例如,著名英國科學技術史家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中對道家思想不吝筆墨,僅《道家與道家思想》這一章就約15萬字。并在其引言中說:“道家思想中屬于科學和‘原始’科學的一面,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194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日本科學家湯川秀樹也曾聲言,“他正在對三十多種基本粒子背后的基本物質到底是什么而為難”時,由于想到《莊子應帝王》中關于“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的寓言時才想到這基本的物質可能就類似于混沌?!八梢苑只癁橐磺谢玖W?,但事實上還沒有分化”。而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則指出:“中國古代對物質結構有兩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看法認為最基本的結構是粒子,粒子是可以數(shù)得出來的;另外一種看法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結構是連續(xù)性的。粒子的觀念起源就是陽和陰。連續(xù)觀念的起源是公元前6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他認為最基本的東西是永遠摸不清的。”

那么,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多的自然科學家(尤其是物理學家)鐘情于道家思想呢?以筆者之見,正如英國當代大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所言:“哲學已經跟不上科學的發(fā)展?!盵3]現(xiàn)代科學,尤其是現(xiàn)代物理學的突飛猛進,一方面向人類揭示出更多令人瞠目結舌的自然奇觀,另一方面也讓大多數(shù)原有的哲學思想變得蒼白無力。特別是現(xiàn)代物理學,過去100年間將原有的理論大廈推倒又重蓋,對“萬物之理”的研究越深入,對自然本源的困惑也越多,然而卻找不到可將其加以詮釋的思想武器。但是,道家思想卻是個特例,它對“道”的闡述不但神奇地可以與科學前沿相掛搭,而且“道”的影子也隨著科學的發(fā)展而愈發(fā)清晰。這不得不令我們驚嘆于古人對自然哲學的偉大成就。以下筆者試著以自然科學的觀點,對道家的“道”進行闡述。

一、什么是道。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鼻f子曰:“道者,萬物之所由也?!焙苊黠@,道家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和基礎。然而,縱有一萬個人讀《道德經》,恐怕也會有一萬種對“道”的理解。有的學者認為“道”就是老子抽象出來表示產生萬物的精神力;還有的學者認為“道”就是“道理”,類似于朱熹的“理在事先”,即產生物質的是唯心的“理”。“唯心論”或許有一定道理,但若以現(xiàn)代科學的邏輯,“唯心論”卻是說不通的。為什么呢?我們先從科學之“理”來說起。

首先講什么是科學?!冬F(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指發(fā)現(xiàn)、積累并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tǒng)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币曰艚鸬慕忉?,科學其實就是人企圖通過一系列規(guī)律及定律來解釋世界。這與宗教有本質區(qū)別,因為科學之理超脫于神而存在。說上帝創(chuàng)世“只是增加了上帝由誰創(chuàng)造的問題而已”。在西方,一般認為最早企圖為自然立法的是愛奧尼亞人(屬古希臘文明)[3]。而中國則早在5000年前就有了陰陽八卦等樸素唯物主義學說。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相信有一個離開知覺主體而獨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盵5]而對于道家,至少有兩個論點是貫穿始終的:第一,對于“道”這一世界規(guī)律存在和可理解性的堅信,否定宇宙由神權支配;第二,天地萬物和人類雖然紛繁萬端,但皆以“道”為最大共性和本源,存在著內在的聯(lián)系和一致性、統(tǒng)一性[9]。也就是說,道家與科學的觀點一樣,都主張自然之本是通過客觀規(guī)律對世界進行支配的。

那么,“道”是不是“理”呢?筆者認為不是。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弊⒁猓献诱J為道是“物”,而且“先天地生”。老子又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薄暗郎弧⒁簧?、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既然生萬物的是道,有生于無,而不管“一”、“二”、還是“三”,都是“有”,那么“道”只能是“無”。

在一些人看來,“無”就是什么都沒有,這似乎與道是“物”的觀點相矛盾。但是,若以現(xiàn)代物理學觀點來看,則不難找到解答。第一,“無”本來就是個相對的概念。就算我們能抽走一個密閉容器內的所有分子,那么容器中依然會有各式各樣的輻射和能量,還有無孔不入的中微子;就算我們能抽走這個容器內的所有物質,那么這個容器內的空間依然會不斷地出現(xiàn)不?;ハ噤螠绲恼摿W?,即“真空漲落”。另一個例子,我們在地球上能用天文望遠鏡望見色彩斑斕的獵戶座星云,但如果你真能實地探查一番的話,必定會發(fā)現(xiàn)那里什么也沒有,因為那里物質的密度比我們能在地球上制造的最空的“真空”還要低。第二,現(xiàn)代科學,尤其是現(xiàn)代物理學認為“無中生有”并非不可能?;艚鹫J為,宇宙很可能就是起源于一個膨脹超過臨界點的混沌粒子[4]。以m理論為例,宇宙的可能性不止一個,事實上有無限多種可能性“合成”了現(xiàn)在的宇宙,宇宙起源于更高維“膜”上,“膜”的相互作用產生了物質[3]。多重的宇宙本來應該是無限,然而它們卻并不為實體所見,正是有無相生關系的最好注解。由上,“道”雖然是“無”,但它依然是物質,好比數(shù)字零表示“沒有”,但作為一個字符,它依然是“有”,不可忽略。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個“道”字,在老子生活的時代,道已經有了“路”的意思。筆者認為,老子的“道”正是取的“路”的意思。那么,“無”也會有“路”嗎?以現(xiàn)代物理觀點,答案是肯定的。在量子力學中有一個很難解的效應,即兩個分出自同一粒子的粒子,對其中一個粒子施加作用會影響到另一個粒子,而不論兩者的距離dd即使是相距上百億光年也一樣。這種“不可理喻”的效應被愛因斯坦稱為“幽靈”。現(xiàn)在來看,這種“幽靈”不正是一種無形的“路”嗎?而這種“路”存在于不確定性主導的量子領域,正如老子所言:“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焙螞r現(xiàn)代物理還認為萬物的信息都儲存在超維“全息圖”中,即使物體落入黑洞信息也不會丟失[3](霍金為此打賭還輸了一本百科全書)。如此,這樣的“全息圖”還真是通往萬物奧秘之“路”,正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道的性質與運動。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令筆者想起了《易經》中的數(shù)理變化(二的零次方是一……二的.三次方是八,即八卦),如果沒有“道生一”這句,確實頗有畢達哥拉斯“數(shù)即萬物”的意味。由上我們可以看出,道家認為道是萬物本源,然而要形成萬物,還要經過一系列的數(shù)理變化,也就是“道”通過“理”來實現(xiàn)自己的作用。所以我們現(xiàn)在說的“道理”,應該是“道之理”,而不是“道即是理”(事實上,《道德經》中將道的功能稱為“德”)?!兜赖陆洝烽_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我們將外在世界看作是“道”,也即“常道”,將科學看作“可道”,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公式:道=客觀世界;可道=科學。這個公式表明:一方面,科學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可道”,并不是客觀世界本身;另一方面,這種同時包含了客觀與主觀屬性的“可道”又是人對客觀世界進行認識的必然方式,除此以外別無他途[10]。

道既“可道”,而又非“常道”。聯(lián)系上文提到的公式,也就是說科學可以認識世界卻又不能訂立普適穩(wěn)恒的道理。老子似乎認為人的認識有一個限度,科學也一樣,它不是全能的。相對于愛因斯坦畢生都致力于尋找可以解釋萬物的“大統(tǒng)一理論”,量子力學領域則接受了微觀世界的不確定原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指出:“一個微觀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動量,或方位角與動量矩,還有時間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數(shù)值,其中一個量越確定,另一個量的不確定程度就越大。”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告訴我們還不曾被測量的量子系統(tǒng)處于一個真正不確定的狀態(tài),說它處于一個特殊的未知狀態(tài)是沒有意義的。也就是說,在量子力學領域,沒有什么是確定的,粒子的行為只能以概率描述。不確定性原理正符合了道家“道法無?!崩砟睢ky怪曾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博士說:“從哲學上講,‘測不準定律’和中國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頗有符合之處?!?/p>

量子力學另一個顛覆性的理論是其主觀性,也就是說,觀測者可以影響到客觀實驗的結果。用海森堡的話來概括就是:“在我們與自然的科學關系中,當我們必須處理只有用最精巧的工具才能深入進去的那部分自然時,我們本身的活動就變得很重要了?!睂Υ?,很多科學家和哲學家覺得無所適從,甚至陷入到主觀唯心的怪圈當中。事實上,中國傳統(tǒng)哲學自始至終都沒有陷入物我兩分的僵化境地,這點在道家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因而在人與外在世界的關系這一問題上,道家往往可以給今人以深刻啟示。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人類世界里存在美與不美、善與不善、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等相對事物,對此我們都習以為常,但老子卻認識到這些現(xiàn)象的本質。假設有一座十層樓房與一座平房,無論是否有人看到過它們,它們仍然會實實在在地矗立在地面上,不會發(fā)生任何變化。從這種意義上說,人的認識不會對外在世界或稱作實在的客觀性產生影響,然而當我們用高和矮去認識它們時情況就發(fā)生了變化。盡管“高樓房”與“矮平房”仍然客觀地存在于原來的處所,與它們被認識之前相比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但“高”與“矮”卻是認識主體在認識過程中附加其上的主觀因素[10]。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本來就在“道”之內,而且人本來就是一種“測量工具”,何況我們觀測時往往要借助各式各樣的精密儀器,這就注定我們不可能純粹客觀地反映客觀事物。這大概就是“名可名,非常名”的真諦吧。

老子說“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也即是,道不隨任何主客觀事物而改變,它不斷運動而永不停息。然而后面幾句“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看起來晦澀難懂,而且隨各人理解不同譯法不一。那么,這個“大”、“逝”、“遠”、“反”又分別代表什么意義呢?筆者認為,既然有“字之曰道”一句,那么后一句必然是老子給“道”下的定義,也就是“強為之名曰大”。上文說過,道雖是“無”卻無所不包,獨立于天地而延展至無限,所以說“大”,一點都不為過。但是,道“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用形容詞來命名“物”,不太恰當,實非不得已,故稱:“強為之”。后面好幾個“曰”字,應該可以理解為邏輯遞進,但不是時間上的先后關系??紤]到道是“天地母”“先天地生”,所以這句應該說的是道的本質,道的邏輯衍生關系。“大”這個詞,本來形容的是物質與空間,從現(xiàn)代自然科學角度來理解,宇宙的本初基質就是空間,上文提到空間貌似無物而實際上卻也是一種無所不包的物質,是無限的“大”。不過,光有空間卻是無意義的。自愛因斯坦發(fā)現(xiàn)廣義相對論以來,人們知道時空是不可分割的一體。試想,如果沒有空間事物的變化,時間又有什么意義呢?子曰:“逝者如斯夫?!薄笆拧弊置黠@指的是時間,有了空間的變化,才會有時間的意義。時空一體,永恒發(fā)展,延伸至無窮,故曰“遠”(“遠”字既可以形容空間也可形容時間)。時空無限發(fā)展,于是我們遇到了“反”。

什么是“反”?老子曰:“反者,道之動?!币簿褪钦f,“反”是道的動力。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而這事物的本質屬性卻滋生了事物演化的動力。根據(jù)熱力學第二定律,任何物質都會向從有序到無序、由低熵向高熵發(fā)展。現(xiàn)代宇宙學也認為,宇宙初始階段是低熵有序,而終結于高熵無序,兩者互為反面。這正是任何事物都會向其反面發(fā)展的例證之一。同時,“反”在古文中有“返”的意思,也就是說,道的運動是周而復始,再加上上面提到的正反“箭頭”,道便成了螺旋狀行進的力量??v觀整部《道德經》,處處都體現(xiàn)著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法思想。

三、人之道。

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崩献涌隙ㄈ嗽谧匀唤绲牡匚?,也就是“四大”之一,但是這“四大”卻并非平級。其中,“四大”最高一級的是“道”,上文說過,道是萬物本源,所以萬物必須循道而行,人自然也不例外。老子曰:“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尊道”而“不敢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規(guī)律,不強作妄為,以求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9]。而尊重客觀規(guī)律,順應客觀規(guī)律,正是科學的精神?;剡^頭來,我們或許會問:為什么先要法地、法天,然后才能法道呢?古人不比現(xiàn)在能掌握非常豐富的科學知識,他們不知道地球外還有什么。但是,身處農耕社會的古人會更深刻地意識到人對于土地的依賴,而且在低污染的環(huán)境下會體會到其它生物對大地的依賴。筆者認為,老子的“地”,可以看成現(xiàn)代名詞“生物圈”,可以看成古人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意像。現(xiàn)代生態(tài)學研究的是生物及其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它主張生物與環(huán)境是協(xié)同進化的關系;生物與生物間,生物與環(huán)境間通過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huán)保持動態(tài)平衡;破環(huán)生態(tài)系統(tǒng)其中一環(huán),就會引起整個系統(tǒng)的響應。同樣,身為生物圈一員的人類,如果不尊重這些規(guī)律,隨意破壞,則必然會遭到自然界的強烈反彈。人改變不了自己的生物屬性,那么人就必須依存于生物圈,人就必須遵守生態(tài)學規(guī)律。所以“人法地”,人必須先順應自己所處的大地,然后才是“天”(氣象、天文等),因為“天”的影響,是通過“地”(生物圈)引起的。近代出現(xiàn)的全球變化問題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那么,人類未來應該怎樣做,才是“順天應道”呢?道家主張人應當“返璞歸真”。莊子曰:“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庇终f:“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币簿褪钦f,人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守住自己的本真,不強求妄為。那么,人究竟應該怎樣守衛(wèi)“本真”呢?美國著名人類學家莫里斯認為:“科技進步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人類進化的速度,以至于人類根本來不及去適應它?!盵8]莫里斯指出,人類的行為已經隨現(xiàn)代環(huán)境而改變,但這種改變并不適應于我們經過千百萬年進化的機體。于是,無怪乎現(xiàn)代人多半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因為我們的本性并不適合坐辦公室看電腦,并不適合坐在鐵皮里開車……我們的身體更適合山野間奔跑,叢林間采果……總之,我希望人類未來的發(fā)展能更多照顧我們的自然屬性,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作為個人,我們應該無論如何都不能脫離自然母親,因為那里有我們的“本真”。

綜上,以現(xiàn)代科學思想的角度來重新審視道家思想,道家這個古老的思想體系就會以嶄新的面貌展示出來。以現(xiàn)代自然科學的觀點來看道家之“道”,會讓我們以全新的方式來理解“道”之精髓,體味“道”之奧妙,并在當今科學大發(fā)展的時代發(fā)揚“道”之精神。因為“道可道”正是科學的真諦。

參考文獻:

〔1〕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m].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董光壁.當代新道家[m].華夏出版社,1991.

〔3〕史蒂芬霍金,列納德.蒙洛迪諾.大設計[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4〕史蒂芬霍金.果殼中的宇宙[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5〕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c].商務印書館,1977.

〔6〕周德豐,陸信禮.中國傳統(tǒng)哲學歷史觀的理論成就及其當代價值[j].國內哲學動態(tài).1985,(11).

〔7〕海森堡.物理學與哲學:現(xiàn)代科學中的革命[m].科學出版社,1974.

〔8〕德斯蒙德莫里斯.裸猿[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

〔9〕呂錫琛.論道家思想中的科學精神[j].哲學研究,,(4).

〔10〕韓吉紹,張魯君.愛因斯坦、量子力學與道家[j].青海社會科學,,(3).

〔11〕丁原明.道家對于科學的價值[j].人文雜志,,(4).

科學小論文小學篇四

1題名題名又叫題目、文題、標題,是科技論文的中心和總綱。要求準確恰當、簡明扼要、醒目規(guī)范、便于檢索。忌諱皮大餡小、盲目拔高、詞語重復、語序錯亂。

1.1準確恰當要求論文題目能準確表達論文內容,恰當反映所研究的范圍和深度。常見毛病是:過于籠統(tǒng),題不扣文。關鍵問題在于題目要緊扣論文內容,或論文內容與論文題目要互相匹配、緊扣,即題要扣文,文也要扣題。這是撰寫論文的基本準則。

1.2簡明扼要力求題目的字數(shù)要少,用詞需要精選。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無統(tǒng)一的“硬性”規(guī)定,一般希望一篇論文題目不要超出20個字,不過,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數(shù)少而影響題目對內容的恰當反映,在遇到兩者確有矛盾時,寧可多用幾個字也要力求表達明確。常見的繁瑣題名如:“關于飲用水中所含化學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這類題目中,像“關于”、“研究”等詞匯如若舍之,并不影響表達。凡是論文,總包含有研究及關于什么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題目便可精煉為:“飲用水化學成分的快速分析法”。這樣一改,字數(shù)便從原22個安減少為13個字,讀起來覺得干凈利落、簡短明了。若簡短題名不足以顯示論文內容或反映出屬于系列研究的性質,則可利用正、副標題的方法解決,以加副標題來補充說明特定的實驗材料,方法及內容等信息,使標題成為既充實準確又不流于籠統(tǒng)和一般化。

1.3醒目規(guī)范便于檢索論文題目雖然居于首先映入讀者眼簾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題目是否醒目的問題,因為題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現(xiàn)的內容是否醒目,其產生的效果是相距甚遠的。題目中使用的詞語要盡可能地使用關鍵詞表中的規(guī)范詞語,以便于論文傳播中的摘引和檢索。

科技論文除總題目以外,一般還有層次標題。層次標題是指除題名之外的各個級別的標題。通常將其分為章、節(jié)、條、款幾個層次。層次標題在結構形式上可使整篇內容層次分明;從內容上是對每章、每節(jié)中心內容的概括,其實就是所謂的“提綱”。靈感之后,起草之前,必然有一個構思階段。構思是從整體上對文章的.抽象把握和設計,以抽象思維為主。構思簡單地說就是整體思索,“想”文章。提綱是構思的外化和成果,實際上相當于用序號和文字符號所組成的一種圖表。提綱的作用在于指導起草,使構思視覺化,以便作者從總體上更為準確概括地把握、修改和提高。論文寫作都要編寫提綱。編寫提綱本身就是在研究,在起草。只要不斷充實,提綱就成為一篇文章的初稿。

2署名署名表示論文作者聲明對論文擁有著作權、愿意文責自負,同時便于讀者與作者聯(lián)系。署名包括工作單位及聯(lián)系方式。工作單位應寫全稱并包括所在城市名稱及郵政編碼,有時為進行文獻分析,要求作者提供性別、出生年月、職務職稱、電話號碼、e-mail等信息。

3摘要摘要是對論文的內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主要內容包括:1)該項研究工作的內容、目的及其重要性。2)所使用的實驗方法。3)總結研究成果,突出作者的新見解。4)研究結論及其意義。注意:摘要中不列舉例證,不描述研究過程,不做自我評價。

科學小論文小學篇五

現(xiàn)在小學科學教材在很多方面都沒有體現(xiàn)出學科的特點,教材在選擇和編排方面的科學性不強,教材中的很多內容不利于學生進行科學的學習。科學課主要在于增加學生的科學知識,并且掌握一定的科學概念,但是在小學的科學教材中,教師由于受到教學條件的限制,不能選擇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教材,很多教材不僅排版的質量比較差,而且其難易程度與學生的接受能力不相符。教材的選擇需要考慮學校所在的地區(qū)特色,這樣教師才能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背景開展教學。2.關于教學現(xiàn)在小學在開展科學課的時候都沒有系統(tǒng)的規(guī)范,很多科學課的教師并不是具體的專業(yè)人員,科學課知識作為一門副課在大多數(shù)的小學存在,班級里學生的數(shù)量較多,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僅負擔的學生人數(shù)較多,而且需要跨年級進行備課,這就要求教師帶領學生開展各種活動,而且需要學校提供大量活動器材和實物材料,并且配備相應的教具和學具,這對科學課教師而言,他們要承擔的任務更是重上加重。學校的重視程度不足,相關的教學設施欠缺,這些因素不利于教師將規(guī)定的內容有效地傳遞給學生。

二、有關小學科學教材與教學現(xiàn)狀問題的對策探討。

1.通過不斷研究編寫科學教材。

現(xiàn)在很多小學運用的科學教材都是結論性知識偏多的版本,這些內容對于小學生而言有很大的理解難度,純粹知識的學習是違背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的,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本地的實際需求編寫更加有針對性的教材,在呈現(xiàn)知識的同時可以配置一些插圖,這樣形象化的編排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教師在上課之前還可以自制一些科學的教具,將科學的內容以實驗的形式來進行,這樣的方式可以加強學生對一些抽象知識的理解。

2.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指導。

科學教師的成長需要學校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很容易產生困惑,再加上有些小學缺少教學資源來提高科學課的教學質量,因此積極地參加不同形式的培訓就顯得十分重要,科學教師通過培訓可以充分學習其他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模式,并且可以提出自己在科學課堂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分析和討論,這些問題可以得到更多的解決方案。

學校要改變對科學課的態(tài)度,在科學課教師的配置方面,不能把其他學科的教師安排在科學課中,因為科學課需要專業(yè)的教師來開展,而且學校應該注重科學教師提出的意見,投入資金來購買必要的教學設備,積極支持各種形式的科學活動,這樣的科學課才能夠達到新課程規(guī)定的要求,學生才能夠真正地培養(yǎng)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

三、總結。

綜上所述,教師的科研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其專業(yè)素質的影響,作為一個小學科學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而且還要有不斷學習的科學態(tài)度。僅僅靠有限的教學經驗是不夠的,教師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還要加大科學研究的力度,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及教學要求。

科學小論文小學篇六

社會高度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下,風險伴隨發(fā)展,因此,風險社會理論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

一、有關風險和風險范式研究。

在眾多對風險的研究中,德伯拉·勒普頓(deborahlupton)歸類出三種風險范式,由瑪麗·道格拉斯(marydouglas)等人為代表的利用文化人類學方法研究風險的“文化/象征”理論,吉登斯和貝克為代表的“風險社會”理論以及艾瓦爾德(ewald)等人借助??碌睦碚撎岢龅摹爸卫硇浴?governmentality)理論。國內以馬克思思想為視角研究風險社會范式的,如:莊友剛的《風險范式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出場》、《從馬克思主義視野對風險社會的二重審視》。

國內郭強《高度現(xiàn)代性條件下知識缺失與風險疊加》也從風險文化角度分析,認為知識是飽和又缺失的,社會知識會提高人類戰(zhàn)勝災害的同時也增強制造風險能力;知識缺失使我們進入風險社會時代。陳忠、黃承愈在《風險社會:知識與實在--貝克“風險社會理論”的“知識問題”與“歷史超越”》中認為揭示、剖析貝克風險社會理論的“知識問題”,全面認識風險社會的實在本質,歷史性的超越當代西方風險社會理論,具有重要方法論意義。

二、有關風險社會特征的研究。

國內學者劉巖在《風險社會理論新探》中總結了風險社會理論研究并且得出風險社會的獨特性表現(xiàn),第一,全球性風險;第二,人為性;第三,現(xiàn)代性變異的產物;第四,社會風險是當代社會的一個結構性特征。莊友剛在《風險社會理論研究述評》指出風險也強調風險不確定性,風險有破壞性的同時也具有挑戰(zhàn)性與創(chuàng)新性,風險與機會同在,即風險二重性。

對于國外學者的研究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風險具有現(xiàn)實性與非現(xiàn)實性。在貝克、吉登斯和拉什的《自反性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社會秩序中的政治、傳統(tǒng)與美學》中描述可能性也就是一種未來性、不確定性。發(fā)生概率不定,風險是一種“不確定性回歸到社會中”,不確定性掌控生活和行動。而且這樣的不確定性本身就預示了風險的二重性。吉登斯《失控的世界》中風險指的是與將來可能性關系中被評價的`危險程度,是一種看作將來被征服的范圍。

風險關涉領域具有廣泛性。貝克在《風險社會》寫到風險不僅關涉到社會還涉及到個體,不僅涉及經濟還涉及政治、文化等。吉登斯《現(xiàn)代性的后果》中指出由于財富分配邏輯向風險分配邏輯轉換,風險一開始體現(xiàn)在經濟領域,隨后逐漸蔓延到政治領域、經濟領域、生態(tài)領域、文化領域。

社會風險具有人為性與非先在性。吉登斯《失控的世界》指出人現(xiàn)在面對危險更多地來自于自己而不是來源于外界。在貝克、吉登斯和拉什的《自反性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社會秩序中的政治、傳統(tǒng)與美學》中總結指出人們被動的卷入由人們自己進行的實驗,并且這場實驗早已不受人們的控制。

道格拉斯和威爾德韋斯強調制造風險,而拉什則強調規(guī)避風險。

三、自反現(xiàn)代性分析的研究。

國內學者中楊亮才在《現(xiàn)代性視域中的風險》認為社會可能面臨“危險”和“災難”人類社會處于由簡單現(xiàn)代性向反思現(xiàn)代性的轉變過程中,并且特別指出中國轉型下雖沒有進入風險社會,但是風險具有潛性且大量交織,提出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的風險意識和風險管理,實現(xiàn)全球合作下的風險治理。莊友剛在《風險社會理論研究述評》從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角度對西方風險社會理論進行反思,而且反思的基本理論應指向對全球資本主義關系的批判的前提下的改良實質。郝建梅在《風險社會:一種新的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不僅將風險問題與自反性現(xiàn)代化聯(lián)系并且視為風險社會的兩大主題,將貝克的社會理論定位于現(xiàn)代理論與后現(xiàn)代理論之外的“第三條道路”,對自反性現(xiàn)代化的重視。

吉登斯、拉什、貝克在各自著作中分別詳細對自反現(xiàn)代性的概念進行重構和批判。尼格爾·多德《社會理論與現(xiàn)代性》現(xiàn)代社會已達到了極限的情況下現(xiàn)代工程沒有陷落,并沒有面臨現(xiàn)代性枯竭,是第二波,只是變得激進的情況下重建。

四、風險對策的研究。

溫志強在《風險社會中突發(fā)事件的再認識--以公共危機管理為視角》一文中指出政府主要要從風險突發(fā)情況下轉變處置突發(fā)事件的理念入手,以人為本,做到取信于民,調和各方利益的情況建立危機預警系統(tǒng);齊立廣在《風險社會中政府責任擔當?shù)膯栴}》提出政府不僅應該從責任倫理、在行為導向上對風險文化、意識等邏輯轉換,還要重視預警、決策、問責機制構建;吳英姿在《風險時代的秩序重建與法治信念--以“能動司法”為對象的討論》中從司法角度指出要法治信念裁判制,社會共享價值體系重建,還要通過始終如一的適用法律,實現(xiàn)民眾參與的社會治理模式向規(guī)則之治轉型司法機制;武術杰、李昭昊在《風險社會中政府的媒體管理和形象管理》中指出政府在現(xiàn)代社會必須學會危機管理,尤其要注意媒體管理與形象管理,否則處理不當會削弱政府合法性基礎,而使政府的合法性得到鞏固和加強又要從提高政策透明度和改善政府形象激勵和引導公眾共同克服危機入手。

縱觀以上資料,對于風險社會理論的研究國內很多學者多討論其現(xiàn)代性,從各學者的研究資料看出,大多學者只是對風險社會中的表象問題分析研究,少有能探究到其背后的本質問題,特別是對其風險制度、實踐觀問題研究及反思,即沒有很好的將貝克的社會理論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也對其背后本質單獨分析不夠。

參考文獻:

[1]王南湜.社會哲學--現(xiàn)代實踐哲學視野中的社會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郭強.高度現(xiàn)代性條件下知識缺失與風險疊加[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2(1)。

[3]莊友剛.風險范式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出場[j].山東社會科學,2009(5)。

科學小論文小學篇七

摘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據(jù)意識是科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目標與任務。學生具備了數(shù)據(jù)意識,才能形成良好的觀察與思考習慣,提高科學思維能力,促進自身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科學探究;數(shù)據(jù)意識;培養(yǎng)策略。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通常會遇到相關數(shù)據(jù)的觀察與測算問題,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據(jù)意識,使學生形成認真觀察的習慣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數(shù)據(jù)意識是學生搜集數(shù)據(jù)、整理與分析數(shù)據(jù)及運用數(shù)據(jù)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心理傾向。新課程標準十分重視學生數(shù)據(jù)意識的培養(yǎng),在提出的教學目標中,有多項教學目標直接指向數(shù)據(jù)意識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能夠觀察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信息,能夠用不同的方式分析與解讀相關數(shù)據(jù),通過數(shù)據(jù)對現(xiàn)象進行合理解釋。因此,小學科學活動中應把培養(yǎng)學生數(shù)據(jù)意識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提高學生運用數(shù)據(jù)分析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科學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一、科學探究活動中數(shù)據(jù)意識培養(yǎng)方面存在的問題。

小學生活潑好動,探究活動給他們帶來了樂趣,但是學生探究活動完成,需要在實驗表格中填寫相關實驗數(shù)據(jù)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關注數(shù)據(jù),為了應付教師的檢查,便應付了事。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是學生不了解實驗數(shù)據(jù)的重要性,不會通過數(shù)據(jù)來深入思考問題。另外,由于一些探究性活動屬于驗證性實驗,數(shù)據(jù)已經明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通常朝著“已經明確了的數(shù)據(jù)”去搜集,在實驗結束回報成果時,學生往往表不自己的實驗所得出的數(shù)據(jù)與驗證的數(shù)據(jù)相同或相近,這些問題都影響了學生數(shù)據(jù)意識的培養(yǎng)。在探究活動中由于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通常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學生在獲取實證的過程中,主觀心理因素往往會成為左右他們行為的誘因,這會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結合實驗現(xiàn)象進行實驗數(shù)據(jù)的取舍與分析,導致數(shù)據(jù)的失實,這些問題制約著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二、科學探究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數(shù)據(jù)意識的策略。

(一)設置問題,激發(fā)學生用數(shù)據(jù)說明問題的欲望。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根據(jù)探究內容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用數(shù)據(jù)說明問題的欲望,從而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與分析數(shù)據(jù)的習慣。例如,在教學“抵抗彎曲”這一內容時,我給學生帶來了學具:支架與紙條,讓學生親自動手搭建一座“橋”。我又出不了多個墊圈,并告訴學生,老師想把這些墊圈放在紙橋的中間,并讓學生猜測紙橋能夠承受幾個墊圈而不至于塌下來。學生匕嘴八舌,有的說能承受1個,還有的能承受2個、3個等。接下來,我讓學生仔細觀察,通過實驗看紙橋到底能夠承受多少個墊圈。我放一個墊圈,學生發(fā)現(xiàn)紙橋彎曲了,放兩個墊圈紙橋更加彎曲了,當放上第三個墊圈時,紙橋被壓塌了。我問學生,這座“橋”能承受多少個墊圈?有的學生說能夠承受三個墊圈,我進一步征求其他學生的意見,有的學生說橋能夠承受兩個墊圈,因為放三個墊圈,紙橋就塌了。以上教學片段中,我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用數(shù)據(jù)說明問題的機會,我首先讓學生預測,但是預測往往是不夠準確的,讓學生認識到通過具體的數(shù)據(jù)來說明問題,才是科學的。

(二)動手操作,學會采集有效數(shù)據(jù)。

在探究活動中,我要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據(jù)意識,讓學生學會采集有效數(shù)據(jù),在對數(shù)據(jù)的比較與分析中,增強學生對數(shù)據(jù)的敏感性,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例如,在“擺的研究”這一探究活動中,我讓學生動手做擺,并讓擺擺動起來,明確擺動的方法。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每小組記錄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shù),并如實做好數(shù)據(jù)記錄。學生探究活動之后,我讓學生匯報各小組測得的數(shù)據(jù)。如有的小組三次測得的數(shù)據(jù)是59,60,59,有的小組是47,47,47,有的小組是51,50,48等等。我然后問學生數(shù)據(jù)是否準確,在實驗過程中是否有不當?shù)牡胤?,致使?shù)據(jù)出現(xiàn)較大誤差,并分析一下原因。有的小組說在實驗時,擺撞到鐵架臺了,有的說自己小組的擺好像越來越慢。我提醒學生盡量避免這些問題,再進行實驗,收集有效數(shù)據(jù),再讓學生匯報小組的數(shù)據(jù)。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引導學生對擺一分鐘擺動的次數(shù)進行了多次測量,以期得到真實有效的數(shù)據(jù)。對于數(shù)據(jù)不可靠的情況,就要找出原因,反復進行實驗,才能取得比較有效的數(shù)據(jù)信息。我還要求學生將數(shù)據(jù)記錄在實驗記錄本或者實驗報告本上,并且進行分析、比較與整合,排除十擾因素,切忌拼湊虛假數(shù)據(jù)。

(三)實驗觀察,學會分析數(shù)據(jù)。

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是培養(yǎng)學生數(shù)據(jù)意識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實驗過程,采集數(shù)據(jù),嚴格地做好記錄。如課前資料的收集、對物體進行觀察中提出的問題、學生個人或者小組提出的探究計劃等內容,都可以采取文字記錄的方式,特別要注重相關數(shù)據(jù)的詳實記錄。用文字表述不清和不能用文字描述的觀察內容,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繪制圖表來進行記錄與呈現(xiàn)。例如,在探究“植物的生長變化”這一內容時,對于鳳仙花的生活習性、種植時應該注意的問題、植株各部分的作用的資料信息,學生都可以用文字做簡單的記錄或摘記,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設計相應表格對鳳仙花的植株高度、數(shù)量、花、果實、葉的形狀、種子的形狀用圖問和文字做持續(xù)的記錄,用曲線對莖的生長狀況進行記錄。同時,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綜合分析,如對鳳仙花生長過程中植株高度的變化,結合氣溫等因素進行分析,可以進一步了解鳳仙花生長的特點,提高了學生數(shù)據(jù)分析能力??傊囵B(yǎng)學生的數(shù)據(jù)意識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仟務之一。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及探究內容,通過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用數(shù)據(jù)說明問題的欲望;通過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學會采集有效數(shù)據(jù),樹立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通過實驗觀察,引導學生學會數(shù)據(jù)分析,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交流分享,讓學生學會用數(shù)據(jù)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與猜測的正確性,牢固樹立數(shù)據(jù)意識,促進科學思維的發(fā)展,提高科學綜合素養(yǎng)。

科學小論文小學篇八

當前學校的課堂教學面對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導致課堂上出現(xiàn)“優(yōu)生食不飽,后進生學不到”的情況。斷層現(xiàn)象導致教師難以顧及兩頭,經常出現(xiàn)教學滯后的情況。筆者近年來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對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翻轉課堂”模式進行教學探索,把“填鴨”式課堂轉變?yōu)閷W生自己知識內化、互動答疑、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做作業(yè)的自主課堂。

翻轉課堂;課堂改革;科學。

近年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給社會各領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為教育的發(fā)展提供強大動力。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翻轉課堂模式的興起,為當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改革帶來了契機[1]。翻轉課堂是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形式,顛覆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課堂教學模式,也讓處于課程教學改革膠著狀態(tài)的我國教育工作者看到了課堂改革的新希望[2]。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普遍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課,結束時布置家庭作業(yè),第二天才可以檢查到學生掌握的情況。而在“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前通過網絡完成知識的學習,并進行相應的練習檢測,而在課堂中通過提問、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方式,變成了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其中正是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計算機支持的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才能使這種依靠網絡技術支持的“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可以實現(xiàn)?!胺D課堂”把課堂改革的著力點聚焦在結構性變革上。課堂結構上的顛倒,促使一貫認可的師生角色換位,也促成課堂以知識傳授向問題解決的轉變。《科學》這一門課程涉獵面廣,趣味性強,動手機會多,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支持“翻轉課堂”的實施,改變當前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培養(yǎng)愛動手、愛動腦的好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力和綜合素質,是我們目前最迫切的改革意愿,也是一個有研究價值的課題。這樣的變革,對于改變小學科學課程中講一講、做一做、考一考的“無為”現(xiàn)狀,構建科學探究、動手實踐為主的科學課堂,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景象。我們嘗試把40分鐘課堂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10分鐘的微課觀看及讓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學習包”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第二部分:30分鐘師生、生生間利用網絡互動提問、答疑,同時學生再次自主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做作業(yè)、剩余時間為師生間、生生間進行答疑。

下面以《八大行星》一課為例,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小學科學教學進行探討。

(一)“翻轉”讓上課不再是“填鴨”

濃厚。視頻的閱讀以及同伴間的交流討論,占用課堂時間的四分之一,大約占十分鐘。正式講課了,教師可以舍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把原本需要由教師講解的基礎知識,轉變?yōu)榻處煾鶕?jù)學生網上提問及討論的情況,進行針對性、有的放矢講解,把要講授的基礎知識轉換為通過學生之間的提問交流形式來進行,嘗試讓學生根據(jù)學習資源包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并借助同伴的幫助進行學習。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并把還不明白的問題寫在黑板上。對于這些問題,教師并不急于講解,采用全班交流的形式,讓能力強的學生起來作答或補充,最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做引導。如果說以往的課堂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知識灌輸式教學,那么這節(jié)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小學科學課,已經從老師單純的“講”轉變成了學生的“問”與“說”,一堂課大約2/3的時間是學生自己在閱讀視頻,自己在提問,在交流,學生學習方式發(fā)生了轉變,這就是“翻轉課堂”帶來的最大變化。接受為主的認知性活動不是教學活動的全部內涵,學習的過程轉變?yōu)榻處焺?chuàng)設學習情景,發(fā)現(xiàn)問題——傳遞知識、訓練技能的過程,學生通過認識、體驗、發(fā)現(xiàn)、探究等多種學習和活動方式,發(fā)展實踐能力,發(fā)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如探究能力、信息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學習方式已經轉變?yōu)樾〗M學習、合作學習、協(xié)作學習,有別于傳統(tǒng)個人的單打獨斗方式。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者、指導者、組織者、開發(fā)者、合作伙伴,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

(二)“翻轉”讓學生帶著問題到課堂。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學生習慣于在課堂上聽,甚至是盲目地聽從,他們很少有自己的思考,不善于提出個人的想法,更不會向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在學習上缺乏問題,缺乏問題意識。“無問題學生”的出現(xiàn),一方面是教材、教師權威的懾服,長期以來,教師講授的都是“無可置疑”的教材知識,教材是專家制定后在全國統(tǒng)一實施的,是課程實施的唯一藍本,只能遵從復制,不能質疑創(chuàng)新。面對“無可置疑”,學生能有什么問題,敢有什么問題。二是教師教學的遏制。灌輸式教學,教教材,教教案,奉行一種“目中無人”的教育模式,把學生視為承載知識的容器。三是應試教育的誤區(qū)。“上課記筆記,下課看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全忘記?!薄胺D課堂”模式下的小學科學教學,必須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問題為中心開展課堂教學。剛開始上課,教師就列出了一連串學生提出的問題,如:水星為什么沒有水?地球自轉為什么比金星快230倍?等來自于學生的問題。還沒上課學生咋就提問題了?這些都是學生觀看視頻后,在網上與同學討論后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學生經過思考、同伴交流后還是不明白,不能自行尋求到答案,教師在課堂上就應該著重解決。于是小組討論、操作擺弄實驗器材(各行星與太陽)等等,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參與積極學習。過去都是課堂教師講解,學生回家做題,現(xiàn)在是課前自主學習,完成作業(yè),提出不懂的問題,有些問題可在同伴的幫助下解決。翻轉課堂就是這樣把課堂教學的知識點前置,讓學生自主、互助地在網絡上學習。學生由于已經提前對這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學習,在課堂上以解決問題為主,學生在課堂不再只是“聽”,而是提出自己弄不懂的問題與同學和老師討論,并思考問題的不同解答方法。如“水星為什么沒有水?”這一問題,學生經過分組討論,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和想法。甚至還有同學擺出了水的蒸發(fā)溫度來說明水不存在的原因。這樣的課堂,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加強了學生的`交流,時時訓練著學生的表達能力,合作能力與意識。課堂更具針對性與互動性,包括師生間的互動,生生間的互動。同時,由于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引導者,這讓教師有時間與學生展開深入的交流,解答學生的困惑和問題,對每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3]。

(三)“翻轉”讓學生自己掌控學習。

由于人的發(fā)展的差異性,一個班的學生水平自然參差不齊,有的非常優(yōu)秀、表現(xiàn)突出,有的普普通通,有的對基本的教學內容也感到困難。所以,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出現(xiàn)的重要困難就是教學不能適應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而翻轉課堂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就能做到無論是從教師、學生還是從課堂結構、教學內容來看,都注重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首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設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如“八大行星”一課中,學生需要獨立的學習機會,他們更希望在他們遇到問題時教師能給他們一對一的幫助,對于本課的學習,學生早已在視頻當中學習了相關知識,但每個學生掌握的情況各不相同,因此,教師的作用應該發(fā)揮在關注個別學生的學習情況當中去,為有疑惑的學生進行解答與幫助,這樣就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促進他們的學習。其次,在翻轉教學中,學生能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暫停和回放教學內容,這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掌握在學生的手中。每一節(jié)科學課學生需要學習大量的知識,通常情況下教師希望學生理解他們的講解。然而,即使再好的教師或講授者都有學習上跟不上的學生,他們不能理解或學習所要求的知識。對有的同學而言,教師的講授進度可能太快,而對其他學生而言卻太慢。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理解快,而學習困難的學生卻要花更多時間才能跟上。因此在課堂中不可避免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當教師切換幻燈片時,小部分學生會發(fā)出尖叫并要求回到前一張。但在這節(jié)“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八大行星”科學課,學生手中掌握有“遙控器”——平板電腦,那些學習進度相對慢的學生使用回放功能實現(xiàn)反復聽講,如果他們這樣仍然不能理解,在課堂里教師可以一對一輔導或以小組來幫助他們答疑解惑。學習進度快的學生也可以按照適合他們的進度學習,有部分學得快的學生就會省下很多時間,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或學習其他內容和思考其他問題。這種做法相對于傳統(tǒng)課堂里教師主導教學內容和進度而言是一種真正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

按照“翻轉課堂”的模式,將會是學生可在家里觀看授課教師的教學視頻,網絡交流互助、完成作業(yè),第二天再到課堂上交流、探索。從而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學習知識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把課堂從校內延伸到校外、課外時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時間、地點和方式接受新知識;而課堂將成為知識內化、互動答疑、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做作業(yè)的場所。這種由學生來主導的課堂,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學生自然成為了課堂的主體。傳統(tǒng)課堂,教師鋪好路讓孩子走;翻轉課堂,教師在孩子前進的道路上掃清障礙。

科學小論文小學篇九

學習到生活中,我們都離不開紙,而造紙的原材料主要是樹皮等植物的纖維,但由于人們盲目的砍伐。此刻樹木也越來越少了,所以我們要節(jié)約用紙,人人有責,要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

“節(jié)約用紙”對我們來說,比起節(jié)約水電來似乎遙遠了一點。很少清楚節(jié)約用紙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有什么直接關系。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在用紙,用各種各樣的不一樣類型的紙。那么你統(tǒng)計過嗎?你每一天要用多少張紙?你一星期要用多少紙?你一個月至一年要用多少張紙?結果是驚人的。一張紙從何而來?紙是由樹“變”來的。一棵樹往往需要長幾十年才能被人類利用。人類是無情的,電鋸聲中,幾十年長成的大樹轟然倒地。那些木材,運往造紙廠,變成了一張張紙。紙給人類帶來了方便,但同時給森林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樹木不僅僅能夠用來造紙,還能夠帶給木材。大面積的森林能夠涵養(yǎng)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凈化空氣。如果沒有樹木,就沒有氧氣,那我們也就無處安身。森林的消失危害巨大:黃土高原上原本覆蓋著成片的森林,郁郁蔥蔥,一望無際的林海,泛著綠色的波濤。但是,由于人們的破壞,此刻黃土高原已真正成為只有黃土的高原,大地脫去了外衣,裸露出了黃色的皮膚,是那樣令人痛心。

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樹節(jié)”。這一天,我們都拎著工具去植樹。我國此刻的森林覆蓋率已上升。這是人類改過自省的結果,是令人欣慰的。

但是,雖然森林覆蓋率上升,但仍然很低。所以,植樹造林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是人類永遠的任務。此刻已步入冬季,雖然已經過了植樹的最好時節(jié),但我們能夠在心中播散“節(jié)約用紙”的種子,種植“植樹造林”的樹木,等到來年春天,這些樹木已發(fā)了芽,長高了。我們能夠拿著工具到戶外去,將樹木的種子播散到土地上,精心呵護它們,讓祖國大地充滿綠色!為我們遮風擋雨。節(jié)約紙張,從我做起。

科學小論文小學篇十

學習到生活中,我們都離不開紙,而造紙的原材料主要是樹皮等植物的纖維,但由于人們盲目的砍伐。此刻樹木也越來越少了,所以我們要節(jié)約用紙,人人有責,要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

“節(jié)約用紙”對我們來說,比起節(jié)約水電來似乎遙遠了一點。很少清楚節(jié)約用紙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有什么直接關系。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在用紙,用各種各樣的不一樣類型的紙。那么你統(tǒng)計過嗎?你每一天要用多少張紙?你一星期要用多少紙?你一個月至一年要用多少張紙?結果是驚人的。一張紙從何而來?紙是由樹“變”來的。一棵樹往往需要長幾十年才能被人類利用。人類是無情的,電鋸聲中,幾十年長成的大樹轟然倒地。那些木材,運往造紙廠,變成了一張張紙。紙給人類帶來了方便,但同時給森林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樹木不僅僅能夠用來造紙,還能夠帶給木材。大面積的森林能夠涵養(yǎng)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凈化空氣。如果沒有樹木,就沒有氧氣,那我們也就無處安身。森林的消失危害巨大:黃土高原上原本覆蓋著成片的森林,郁郁蔥蔥,一望無際的林海,泛著綠色的波濤。但是,由于人們的破壞,此刻黃土高原已真正成為只有黃土的高原,大地脫去了外衣,裸露出了黃色的皮膚,是那樣令人痛心。

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樹節(jié)”。這一天,我們都拎著工具去植樹。我國此刻的森林覆蓋率已上升。這是人類改過自省的結果,是令人欣慰的。

但是,雖然森林覆蓋率上升,但仍然很低。所以,植樹造林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是人類永遠的任務。此刻已步入冬季,雖然已經過了植樹的最好時節(jié),但我們能夠在心中播散“節(jié)約用紙”的種子,種植“植樹造林”的樹木,等到來年春天,這些樹木已發(fā)了芽,長高了。我們能夠拿著工具到戶外去,將樹木的種子播散到土地上,精心呵護它們,讓祖國大地充滿綠色!為我們遮風擋雨。節(jié)約紙張,從我做起。

科學小論文小學篇十一

隨著能源的減少,人們逐漸變得重視節(jié)能了。在我還上小學時老師就教育我們節(jié)約能源,是為了讓我們人類能在地球上永遠的生活下去。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大多數(shù)人仍不清楚怎樣節(jié)能,讓節(jié)能只是一個說的到,卻不能完全做的到的事情,往往還因缺乏科學的節(jié)約常識和“小竅門”,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費。此刻我來就家庭節(jié)電方面給大家介紹幾個小竅門。

一。電飯煲節(jié)電小竅門。

電視機節(jié)能能夠透過如下幾條途徑:首先控制好比較度和亮度。一般彩色電視機最亮與最暗時的功耗能相差3o瓦至50瓦,推薦室內開一盞低瓦數(shù)的日光燈,把電視比較度和亮度調到中間為最佳。其次控制音量,音量大,功耗高。另外,一個省電的辦法是觀看影碟時,最好在av狀態(tài)下。因為在av狀態(tài)下,信號是直接接入的,減少了電視高頻頭工作,耗電自然就減少了。其次是看完電視后,不能用遙控器關機,要關掉電視機上的電源。因為遙控關機后,電視機仍處在整機待用狀態(tài),還在用電。一般狀況下,待機10小時,相當于消耗半度電。最后是給電視機加防塵罩。這樣可防止電視機吸進灰塵,灰塵多了增加電耗。

三。電腦節(jié)電小竅門。

不用電腦時盡量把電源開關給關掉,這樣能夠降低耗電量。不用電腦的時候要用一個套子把它套住,不要讓灰塵進入電腦,降低用電量,還要不定期的把主機內部的主板和*部件拿出來清洗,這樣才能夠更好的`降低用電??!能盡量不用電腦的時候就不要用電腦。

節(jié)能是很重要的,人人都就應用這些小竅門,不就應因嫌麻煩就不去做這些事。這些事對誰都有極大的好處的,僅僅需要舉手之勞而已。有關部門也就應加大節(jié)潛力度,多多宣傳。讓人類都來節(jié)約這并不是永遠都有的能源吧!也讓我們每個人為造福我們的后代而加油、努力吧!

科學小論文小學篇十二

在當今社會,各種安全事故頻發(fā),中小學生的生命安全面臨諸多挑戰(zhàn),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為中小學生的生命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本文從科學教育課程出發(fā)分析了小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

學校是安全教育的主導力量。學校應從內容到形式加強對學生自我保護能力的培養(yǎng),把安全教育納入學校的正常教育內容之中,科學課程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非常緊密,應該充分利用科學教育課程的資源,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在學校教育中,安全教育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常規(guī)性教育。最有效的杜絕安全事故發(fā)生的方法就是學生時刻牢記安全要素。只有這樣才能時刻注意到自己身邊的不安全因素,進而避免可能發(fā)生的事故。小學科學課是一門科學啟蒙課程,它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同時它還主張理性和實證意識??茖W就是一種文化,它不僅具有特殊的人文性,而且還蘊含著人類深厚的生活精神:珍愛生命、關愛他人等等。而最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將安全教育有機滲透到科學課程的教學中。安全教育不僅僅是語文和德育課的事,作為科學課程,在教學中應該結合自身課程特點,充分發(fā)掘安全教育因素,有機地滲透安全教育內容。

安全意識是逐漸培養(yǎng)形成的,小學生的可塑性強,接收能力好,是形成良好安全意識的重要時期,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識尤為重要,同時也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

在學科教材中,對涵蓋的安全教育內容進行充分挖掘的同時還要適時進行滲透。尤其從現(xiàn)實生活中出發(fā),針對學生感興趣且息息相關的安全教育問題,開展各種教育教學活動。而此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能通過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來分析并解決具體問題。當代著名教育專家林格認為學生在生命教育過程中能認識到生命現(xiàn)象的現(xiàn)實感,為此要特別重視生命教育。學校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設立了安全教育課程,這讓學生重新認識到生命的定義、意義及其價值。在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過程中,學校不僅充分利用課程資源,而且還利用了有效的安全教育途徑來喚起并加強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學生在加強自我保護意識的同時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并時刻謹防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因此,學生才能遠離傷害,健康成長。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適當?shù)刂v解一些有關科學安全方面的知識。例如學習《熱空氣》一課,出示一個自制的熱氣球,當點燃中間的酒精棉后,熱氣球飛起來??吹竭@種現(xiàn)象后,學生的興趣頓時高漲,議論紛紛。此時,教師可不失時機地提問:“你們想到什么問題?”問題一提出,活躍了學生的思維:“熱氣球為什么會飛?”“是什么力量讓它飛起來的?”“它能飛多高?”“怎樣才能讓它飛的時間更長一點”學生們情緒高昂,這個時候教師在通過多媒體展示,氫氣爆炸的照片或者視頻,出其不意的將學生的思路拉到安全的范疇上,然后為學生講解科學知識不能夠正確應用所產生的安全隱患。通過觀察、討論,喚起了學生探索的欲望,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探索未知的活動。教師要盡可能讓學生都參與提問,這樣長期堅持訓練,才能使學生形成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問題的習慣。

對于尚未懂事的小學生來說,他們要保護自己,需要掌握一定的險境逃生技能,而這些技能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利用課程資源并結合生活中的實例來培養(yǎng)學生安全意識和避災避險意識。在交通、食品、防火、防水、用電安全等方面提高學生避災避險的本領。比如在食品方面學生通過開展的《食物的營養(yǎng)》《發(fā)霉的面包》等課程聯(lián)系生活中眾多“三無”食品。學校還舉辦“認清三無食品”的現(xiàn)場會并聘請專家來對學生進行食品安全教育。又如在地震安全防護方面,學校利用《地球的運動》《地球表面及其變化》等學習活動播放實例錄像——汶川大地震,他們利用這場由地球的運動引發(fā)的災難對學生進行避災避險的教育。學生在這種重現(xiàn)實例的強烈沖擊下不僅能見證愛的偉大,而且還能體會到生與死的距離有如此之近。在這場災難中,學生通過觀看地震中自救與救助他人的場面了解災難與死亡是生命里的一部分,并認識到掌握避災避險的本領的重要。眾所周知,印度洋海嘯中一名同學通過自己學到的安全急救知識挽救了上百人的生命;在汶川地震中史上最牛的學校無一傷亡。在災難面前,生命在避險的教育下才得以延續(xù)。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通過運用多媒體展示、親歷演習、朗朗上口的兒歌、學生探究等方式并結合實例教給學生一些必要的避險知識。學生也能通過對避險知識的學習來掌握避災避險的本領。

瓦西留克曾說:“人,永遠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能體驗所發(fā)生的事情以及產生危機的那些生活環(huán)境和變化。誰也不可能代替他這樣做,就像最有經驗的教師也不可能代替自己的學生去理解所講的內容一樣”。正如瓦西留克所言學生對安全意識的認識最重要的是自己親自體驗。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有安全保障的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這種體驗。學生經過這種體驗能夠進行自我反省并提升安全保護意識。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故意制造一些小的突發(fā)的事件來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育。例如酒精燈被打翻導致桌子著火的情況,引出用濕毛巾滅火的場景。學生關于這種體驗可以說是深刻的,當然影響也是深遠的。另外,他們還可以在課程中補充一些相應的防火自救的知識。例如:在自己身陷火災的情況下,最大的威脅就是思想意識千萬不要驚慌,但要立刻冷靜下來,想辦法逃離火場;逃生時盡量采取保護的自救措施,比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防止被嗆到而昏迷、用濕衣物包裹身體防止被火燒傷等。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難以預料的。一念之差就有發(fā)生安全事故的危險。孩子身邊隱藏的不安全因素,我們不可能預料到什么時候會發(fā)生。因此我們能為學生考慮到的不安全因素是很有限的。學生只有提高自己對突發(fā)事件的應變能力才能盡量避免這類事故的發(fā)生。學生只有自己去面對,并學會處理突發(fā)事故。在突發(fā)事故中,學生鍛煉自己自護自救的能力,掌握自救、自護的知識并注意安全。他們只有通過各種異常的情況或危險進行機智勇敢的處理,才能真正讓自己得到安全。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德育讓學生從中獲得真實的體驗,而學生體驗到了維護安全、尊重生命及其學會避險的重要性,并了解到生命的珍貴。

總之,在生命教育滲透到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尋找教學內容中的契機,而且還要把握教學的最佳時機,在逐步提高自己對生命教育的能力的同時將生命教育之花盛開在科學教育之中。他們要懷著強烈的生命意識理念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生命教育;讓孩子們遠離傷害,健康成長。

小學科學教學中安全意識的滲透講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導,使安全意識的教育自然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而不是一味的講大道理。作為小學科學學科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安全教育的內涵和搜集教育素材,在教學過程中有機地進行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

[1]劉亞軒,.國外小學安全教育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0,(26).

[2]黃德鋒,.托起生命之舟——一堂關于生命與安全的生命教育課的設計[j].思想理論教育,2011,(16).

[3]黃穎,.我國中小學生安全問題的分析與應對[j].教學與管理,2010,(25).

科學小論文小學篇十三

當前的小學科學教育,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都顯得過于程式化,不過就是在簡簡單單地重復著課本上的教學內容。書上有什么,自己就教什么。尤其是在實驗方面,不看具體環(huán)境,不看實驗的合理程度以及與現(xiàn)實情況的滿足程度,一味地簡單照搬,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喜歡根據(jù)學生自己的意愿,讓他們對教學實驗進行充分的自主創(chuàng)新設計。例如,在四年級下冊《擺》一課教學中,原教材里,在本節(jié)實驗上選擇了單擺來進行。但這其實是存在很多問題的,一是延長了活動時間;二是不利于學生進行精確的科學觀測。而且兩次試驗的設計也略顯不人性化,在操作上具有較高的難度。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課堂上的實際實驗操作過程中,我讓學生自主設計,對過程進行改進,結果很多學生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了雙擺形式,一次性完成。相對來說,實驗時間縮短一半,提高了效率,很好地實現(xiàn)了對教學過程的改進,完成了學生的自主化學習。

二、巧妙問答,讓學生自主理解。

美國著名科學家加波普爾說:“科學與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眴柎鹗墙虒W中經常會用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采取巧妙問答的方式,可以有效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化思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提問原則,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是極為有用的,因為這可以讓教師幫助學生充分實現(xiàn)自主化的學習過程。例如,在三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課堂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主化學習,我在課堂教學伊始,就進行了一系列的提問?!拔覀兤綍r接觸到的植物有哪幾種?”“這些植物由什么部分構成?”“這些植物有哪些特點?”通過這樣一些問題,幫助學生在聯(lián)系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充分進行自主思考,并通過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植物與動物的區(qū)別以及相同之處。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之間的自主討論,學生可以深入了解植物在我們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及對我們有什么樣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自然環(huán)境各部分之間和生命體的特性、生命周期復雜的相互作用,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課堂上的學習內容,并在課堂基本教學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化自由學習。巧妙問答,是教學中帶動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實現(xiàn)自由化學習過程的有效方式。通過巧妙問答,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強化學習效果,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打開學生的思路,進行發(fā)散性思維訓練。

三、互動多樣,讓學生自主思考。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要更好地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理解,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不但需要教師運用提問的方式,還需要運用其它多種多樣的互動方法進行輔助,比如小組討論、游戲互動,等等。經過實際教學證明,這些方式都是極為有用的。例如,在六年級下冊《踏上健康之路》一課的學習,我讓每位學生都模仿殘疾人,進行了實驗互動。我讓每位學生模仿體驗了一只手系紅領巾的費時與不靈活,與一只腳來回走的不方便和保持平衡的難度。通過這些體驗活動,我?guī)椭鷮W生意識到擁有一個完整的身體是很重要的,進而引導、啟發(fā)學生思考:“怎么去保持一個完整健康的身體?”“殘疾人是不是等于不健康?”“殘疾人就一定是命運的弱者嗎?”等此類問題。體驗結束后,通過采取小組討論與匯報的形式,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知道的例子、想法以及日后的做法,讓學生知道我們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比我們更困難的人都在堅持運動,保持健康生活,進而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健康的重要性?;佣鄻?,是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學習,這樣可以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實現(xiàn)自主化學習的科學途徑。

四、總結。

前文所述,是筆者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不斷思考并根據(jù)科學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及其它特殊屬性總結出來的做法,并且在多次嘗試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傊茖W是一門需要創(chuàng)新與思維的學科,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他們在科學課堂上展翅高飛。

科學小論文小學篇十四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推進,越來越豐富的、復雜的課堂生成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老師眼前。面對生成,該怎么辦?筆者以為,“動態(tài)生成”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體現(xiàn)了課堂不再由教師主宰,而是教師依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時刻關注生成,以生成為教學資源,不斷創(chuàng)新,把師生的互動引向深入,讓課堂上不斷產生思維的碰撞,從而使課堂更加精彩。

面對生成,教師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作出合適的反應,長不過幾分鐘,短不足十幾秒。仔細審視現(xiàn)實的科學課堂,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許多教師面對課堂生成的情況,或手足無措,或茫然不知。

生1:小瓶內空氣少,所以先燒完,大瓶內空氣多,所以后燒完。生2:燃燒需要氧氣,小瓶內氧氣少,所以蠟燭先熄滅,大瓶內氧氣多,所以蠟燭熄滅得晚一些。

師:也就是說,同學們都認為燃燒需要空氣。那么瓶中的空氣是不是全部被燒掉了呢?瓶中到底還有沒有空氣呢?接下來,我們主要來研究這個問題。

案例1中,生1和生2兩位同學的發(fā)言是有差異的,這反映了兩位同學擁有不同的知識背景和思維水平。分析生2的發(fā)言,我們可以判斷,該同學在課前已對空氣的成分這一知識點有所涉獵,在走進課堂時,他不再是一無所知。教師可通過追問該同學“空氣和氧氣有什么不同嗎?”引導學生在第一種猜想“瓶中的空氣用完了,所以蠟燭熄滅了”的基礎上,產生又一種猜想:“燃燒需要空氣中的氧氣,蠟燭熄滅是因為瓶中的氧氣用完了,但瓶中的空氣并沒用全部燒完,里面應該還有空氣?!钡處焿焊臀窗l(fā)現(xiàn)這一課堂生成資源。

案例2:一位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紅墨水滴到熱水和冷水中哪種情況擴散得快”這一問題時,先讓學生進行猜測,接著讓學生用實驗來探究。本來絕大部分學生的猜想和教師心中的結論是“紅墨水在熱水中擴散得快”,但是,結果有三分之一的小組得出的結論是:紅墨水在冷水中擴散得快。這一結論與學生事先猜想的不相符,也出乎這位教師的意料。于是,這位教師要求學生重做一次實驗,其結果更是大大出乎教師的意料,有近半數(shù)的小組實驗結論為“紅黑水在冷水中擴散得快”。該教師慌了,他給學生下了結論,判定是他們將水杯“晃動了”,紅墨水應是在熱水中擴散得快呀,接著馬上轉入下一個知識點的教學。

面對課堂生成,這位教師表現(xiàn)得有些手足無措。意外既然發(fā)生了,我們應將“壞事”變“好事”,應該抓住機會讓學生討論:為什么同一個實驗,同學們卻得出了完全不一樣的兩種結論呢?原因是什么?這樣,學生就會意識到,影響紅墨水擴散快慢的因素是多樣的,做對比實驗時需要嚴格控制實驗變量。

1、借一雙“慧眼”——重視課堂觀察。

課堂觀察是對學生課堂表現(xiàn)的觀察,其范圍包括認知水平、學習態(tài)度、情緒表現(xiàn)、人際交往、實際操作、獨創(chuàng)等。只有重視課堂觀察,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捕捉到更多的稍縱即逝的生成性信息,并冷靜地分析其教育的價值和意義,靈活地處理教學環(huán)節(jié),重組教學方案,使學生真正“動”起來。

案例3:在進行斜面的實驗教學時,我先用投影向學生講解實驗方法。講解的同時,我不忘觀察每一位同學聽講是否認真,臉上是充滿信心還是茫然無知,因為我知道這樣一些信息對后續(xù)的教學意義重大。忽然,我發(fā)現(xiàn)兩名學生已用木板搭出了一個斜面,用彈簧秤鉤著“重物”正想爬坡。看到這一現(xiàn)象,我意識到,自己講得太多了。于是,我停止了講解實驗方法,而是讓其他同學也先試著做一做。結果,通過實驗,每個學生都有收獲,結論“五花八門”,有“斜面能省力”“坡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的斜面越費力”“在高度一定的情況下,斜面越長越省力”“在斜面長度一定的情況下,斜面越高越費力”等。

正是重視了課堂觀察,這位教師才能迅速發(fā)現(xiàn)有兩位同學不守“規(guī)矩”(未等教師發(fā)號施令便動起來),并冷靜地分析該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自己講得太多了),靈活處理教學方案(讓其他同學也先試著做一做),才使學生真正“動”起來。

2、試一試“太極拳”——將問題返還給學生。

將新生成的問題返還給學生,是處理“生成”性資源的有效策略。原因有兩點:首先教師要在短促的時間里調動大腦中儲存的資料,迅速地形成應對的策略和引導的路徑,需要一個反應思考的時間,同時,需要最大限度地獲取學生對該話題的真實思想。所以,將問題本身返還給學生,無疑會使教師獲得喘息的機會,從容不迫地在內心整合學生的發(fā)言,發(fā)現(xiàn)問題的癥結,找到巧妙的引導方法。其次,問題從學生中來還回到學生中去,這有意或無意的舉動正契合了新課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思想。

案例4:在《認識磁鐵》一課的教學中,在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磁鐵有南北兩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結論時,一學生突然插嘴說:“老師,我覺得這個結論不對。這兒就有兩塊磁鐵(其實是一塊摔成兩段的磁鐵,斷的一頭在藍色一段的中間),你看它們怎么同極相吸?”這位同學邊說邊拿同顏色的兩頭相接近,結果是同顏色的兩頭吸在一起了。這一結果也引起了一部分同學的認同。此時,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原因,但也沒有對這一“插嘴”置之不理,而是將問題拋給了學生:“對呀,這兩頭都是藍色標志,應該是同極相斥,但為什么會相吸呢?”將學生引向討論中。最后學生通過討論得出“一塊磁鐵斷掉后,每塊都會有兩個極,那塊都是藍色標志的磁鐵它也有兩個極,剛才同顏色相吸的那頭可能就是北極,所以相吸了”這一假設,然后,用實驗驗證了這一假設。

3、打一打“預防針”——生成也可以預設。

教學的生成性,是否意味著不需要預設或不需要改進預設?

課程專家指出,新課程改革對預設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是亙古不變的至理。我們完全可以在進行教學預設時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預設學生會提出什么問題、喜歡什么樣的學習方式、生活有怎樣的體驗、解讀會有哪些感悟、探究會有哪些答案、練習會出現(xiàn)什么錯誤……一旦我們做到盡可能地把課堂生成納入自己的教學預設中來,才可能“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游刃有余,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案例5:有位教師在教學教科版科學四上教材《我的小磁鐵》一課時,為了解決“自由轉動”這一知識難點,事先在學生探究材料中進行了有意識的預設,準備了一支生銹的頂針。在隨后的探究中,學生果然提出了疑問:我們的磁針為什么不能指示南北方向?于是,教師便把這一組的材料在實物展示臺一一出示,請大家來幫忙解決。不久,有位細心的學生舉起了手,胸有成竹地說:“老師,我知道原因了,是因為頂針上生銹了?!苯酉聛韺W生自己想辦法除去了鐵銹。一陣驚訝聲之后,學生終于使磁鐵重新轉動起來。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此時的磁鐵轉動情況,并得出自由轉動的特點。

最后,筆者以這樣一個觀點作為文章的結尾:過度生成的課堂,將會是沒有效率的課堂。因為,生成畢竟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為師生提供一個寬松自由的空間,富于挑戰(zhàn)的話題,達到解放學生身心,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目的。一堂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課,應該以預先設計和動態(tài)生成的辯證統(tǒng)一為最高境界。

科學小論文小學篇十五

小學生畢竟還是孩子,貪玩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要想讓他們規(guī)規(guī)矩矩地在課堂上坐四十分鐘,安安靜靜地聽,對很多孩子來說都很難。一些老師對那些在上課時總是好動的孩子會采取批評的方式,責怪他們“不聽話”,其實這樣不對,老師也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心理出發(fā),了解孩子們的特點,并且加以利用。這也就是說,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老師不應該再采用老方法,只是單純地講課,而可以換一種方式,以玩促學,通過一些小游戲、小實驗,讓學生得以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這樣一來,孩子們就不會再覺得上課很無聊,因為他們不需要一直紋絲不動地坐在凳子上,而是能夠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動態(tài)的學比靜態(tài)的聽有意思很多。只要學生有興趣,通過主動參與,在玩樂中學習,就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他們對學習、對知識掌握情況明顯會好很多。以玩促學,讓學生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科學,不同于語文、數(shù)學,它是一門走在時代發(fā)展前沿的學科,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做了最科學、最真實的解釋,小學開設這門課,就是為了讓孩子們了解更多的科學知識。我們發(fā)現(xiàn),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是一個勁地告訴孩子們這些知識,學生好像就只是一個接收器,牢牢記住老師所講的東西,這樣很不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其實,老師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讓學生自己總結,對這件事、對這種現(xiàn)象,你怎么看?為什么?自己去找答案,老師在旁進行指導,循循善誘,幫助他們。要知道,孩子們自己找到、總結的答案,肯定比老師告訴他們的要印象深刻。這樣總結的過程,其實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如此,學生就可以主動發(fā)現(xiàn)身邊的科學,不僅掌握了老師想要告訴學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這種能力,在今后遇到類似事情,完全可以憑自己去解決、發(fā)現(xiàn)。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再做學習的接收器,而是主動進攻,積極學習。自己總結,讓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身邊的科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老師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只有學生具備了這種能力,他們的思維才不會僅僅局限于老師所講的某一個點,而是可以擴散開來,更有利于他們的學習。通過老師的培養(yǎng),讓所有學生都擁有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他們自身的綜合能力,讓這些祖國的花朵在陽光下燦爛綻放。

科學小論文小學篇十六

隨著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技術越來越多地被廣大數(shù)學教師采用,它成為一種最實用的教學方式。只有科學運用這些課程資源,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能力,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網絡作為信息發(fā)展的產物,在新課標背景下很受推崇,學生也愿意接受這種學習方式,教師也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利用網絡進行情境設置和信息查詢,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又能實現(xiàn)小組合作學習,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初中數(shù)學中絕大多數(shù)知識點是很抽象的、難以理解的。很多概念、公式以及推導過程、圖形的變換、線段的移動等,都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動畫展示,從本質上揭示數(shù)學概念、原理,通過直觀展示,學生輕松掌握教學內容。

例如,在“概率的意義”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一個抓球小實驗:黑盒子里盛有黃、紅、白三種顏色的同樣大小的乒乓球各3,讓學生從黑盒子里一次抓出3個球,總共抓90次,看一次抓出來的都是紅顏色的次數(shù),紅黃白各一個的次數(shù),兩個紅色一個白色的次數(shù)……這個實驗由于課上實驗時間、實驗場所的限制,學生實驗內容、次數(shù)不夠充分,因此,學生得出的結論可能和預想的結果有較大的差距。筆者運用flash課件模擬這個實驗,使學生對概率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這樣的趣味題目使學生對概率知識有了更客觀的認識,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現(xiàn)代教育技術能展示大容量的數(shù)學信息,拓展信息來源,能進行形式多樣的展示方式,從而有效優(yōu)化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教學時間,突出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講解“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時,如果教師直接在課堂上畫出相關的幾組圖形,會大大浪費教學時間,還缺乏形象直觀的效果。為更好地優(yōu)化教學結構,教師通過flash動畫手段讓直線移動起來,從而展示直線和已知圓的位置關系,深刻理解相離、相切、相交的幾個概念,學生通過動態(tài)觀察,理解了數(shù)形結合的數(shù)學思想。通過圓的半徑與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的數(shù)值關系,推出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從這些關系中總結出相應的規(guī)律,提高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

方法是成功的關鍵。在幾何教學中很多圖形是變化的,如線條的變化、角的旋轉、面的轉動等,學生理解較為困難。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動態(tài)展示,在過程中可以實現(xiàn)暫??刂疲员慵由顚W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在代數(shù)教材中很多的知識點是數(shù)形結合的,同時還涉及增減性的問題,學生接觸起來較為困難。教師通過科學選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突破學生理解的難點,通過數(shù)學素材的閃爍、變色、平移、翻折、旋轉等方式解決實際問題,還可以設計問題模型,提供給學生探索的情境,指導學生的探索方法,使學生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學習,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水平,開辟嶄新的天地。

中的合作學習》宛城區(qū)金華鄉(xiāng)金華中心小學李玉華1《如何實施科學教學如何實施科學教學中的合作學習在教學中,我常采用合作學習的教學,認識到了合作學習的好多......

科學小論文小學篇十七

小學科學教材中包含了許多趣味性的化學實驗,通過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理論知識,有助于降低教學難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促使學生更加積極踴躍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對于小學科學教學的開展大有助益。由于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會忽視趣味實驗活動的設計,對學生也沒有做出明確地要求,導致趣味實驗過于形式化,無法達到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探究能力的作用。對此,教師必須積極轉變教學觀念,確保趣味實驗能夠有效地開展,以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實驗動機)一般來說,趣味化學實驗的類型可分為夯實基礎型、生活實踐型、拓展延伸型和探索創(chuàng)新型。下面將在每個類型中分別列舉1~2個實驗,以供廣大教師參考和借鑒,希望對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能夠有所幫助。

一、夯實基礎型。

夯實基礎型的實驗可以看作是基礎類化學實驗,其設置目的是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轉變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之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此類型的實驗有紅糖制白糖和燒不壞的手帕。

(一)紅糖制白糖。

活性炭是化學實驗中經常使用的材料,具有較強的吸附性能,利用活性炭的這一特性實施紅糖制白糖實驗,溫習《各種各樣的液體》相關知識。具體操作步驟如下:首先,向學生展示本實驗需要用到的材料和化學儀器,主要有紅糖、水、活性炭、燒杯、玻璃棒、漏斗等;其次,將紅糖和水充分攪拌混合并加熱,向燒杯中加入活性炭,用過濾設備將紅糖水濾出,所得無色液體經過蒸發(fā)濃縮處理,直到所剩液體為原來的1/4;最后,將燒杯放在常溫下冷卻,會發(fā)現(xiàn)杯底有白糖析出。

(二)燒不壞的手帕。

講《雨天中的布料》時,可以反向設計實驗“燒不壞的手帕”,學生既可以鞏固原有知識,又學習了新知識。實驗流程:將2份酒精和1份水制成混合液,手帕全部浸入到液體中,用鑷子夾住手帕放在酒精燈下,一邊燃燒,一邊甩動手帕,此時會發(fā)現(xiàn)手帕并沒有燃燒起來。教師也可以進行對比實驗,將沒有浸泡酒精的手帕用酒精燈燃燒,發(fā)現(xiàn)手帕會迅速燒起,學生就會產生疑問,為什么同樣的材料產生的實驗效果截然不同呢?接下來教師要解釋實驗原理,雖然乙醇燃燒釋放了熱量,但是水分和乙醇的蒸發(fā)會帶走部分熱量,同時晃動手帕也會散發(fā)熱量,這就使得手帕的溫度被一再降低,不能達到著火點,理所當然地就無法燃燒了。教師解釋過后學生會產生恍然大悟之感,他們對知識點的印象也會更為深刻。

二、生活實踐型。

生活實踐型實驗的設置主要是為了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這類實驗的材料易于獲取,教師可以將其布置成家庭作業(yè),讓學生獨立完成。比如說碘遇到淀粉會變藍,反應后的溶液加入維生素c會變成無色液體,根據(jù)這一原理來檢驗蔬菜和水果中是否含有維生素c。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驗中需要學生能夠注意操作的規(guī)范性和安全性,及時觀察和記錄實驗現(xiàn)象,并在實驗過后加以總結,明確實驗過程和實驗原理。通常情況下,生活實踐型實驗與現(xiàn)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能夠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學,發(fā)掘化學的趣味性,進而學會用化學知識來解答生活中的現(xiàn)象,養(yǎng)成善于觀察、勇于實踐的品質,在此情況下學生的化學水平也會有顯著的提高。

三、拓展延伸型。

通過趣味化學實驗能夠將學生帶入科學知識的海洋中,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化學知識和原理,教師還可以嘗試延伸課堂知識,設計一些拓展延伸型的小實驗,引導學生親自動手,探索化學知識,開闊視野,增強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和探索精神。例如在學習《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化學現(xiàn)象,體驗化學變化,教師可以設計“魔棒點燈”趣味化學實驗,具體實驗方法是:將高錳酸鉀晶體研細,放在蒸發(fā)皿上,在晶體上滴入幾滴濃硫酸,用玻璃棒輕輕地將高錳酸鉀與濃硫酸混合,混合均勻之后用一根較長的金屬棒或者玻璃棒蘸取混合物,用其點燃燈芯。該實驗的原理是:高錳酸鉀與濃硫酸混合后會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mn2o7,該物質具有非常強的氧化性,當遇到易燃有機物時會立即發(fā)生燃燒現(xiàn)象。四、探索創(chuàng)新型創(chuàng)新是一種寶貴的品質,無論各行各業(yè)都亟須創(chuàng)新型人才。在小學科學教學的趣味化學實驗中引入探索創(chuàng)新型實驗,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促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進一步的擴展和深化;學生也會對化學實驗保持較高的參與熱情。比較有代表性的探索創(chuàng)新型實驗有透明的鋁片和污水變純凈水,這兩項實驗的操作流程如下所示:

(一)透明的鋁片。

先準備一片高純鋁片,測量鋁片厚度,進行清洗和拋光處理,再將其放入到草酸溶液中,去除鋁片中的鋁基并擴孔。最后將實驗所得的鋁片放在電鏡下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鋁片上出現(xiàn)了眾多均勻排布的小孔,每個孔徑都在0.1μm以下,且鋁片的厚度也遠遠低于最初狀態(tài),近似透明的效果,這就是“透明的鋁片”的由來。實驗原理為,鋁片和草酸在電流作用下發(fā)生了陽極氧化和電解反應,導致鋁片厚度變薄,同時出現(xiàn)了小孔。

(二)污水變純凈水。

燒杯中加水并滴入3~4滴紅墨水,待其擴散均勻后加入納米二氧化鈦,靜置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水從紅色變?yōu)闊o色透明狀態(tài)。該實驗的原理為,紅墨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色素,這是其呈現(xiàn)紅色的關鍵原因,而二氧化鈦在可見光的照射下具有催化作用,可以將有機色素降解成為水和二氧化碳,達到了良好的污水處理效果??偠灾?,小學科學教材中的趣味化學實驗不勝枚舉,需要教師能夠充分認識到化學實驗的重要作用,將理論知識和實驗教學有機結合到一起;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從而加強理論和實踐的融合滲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1741494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