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優(yōu)秀2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3 12:51:18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優(yōu)秀23篇)
時間:2023-12-13 12:51:18     小編:念青松

每到年末或者一段時間的結束,我們都需要寫一份總結來梳理一下自己的成長和進步。寫一篇完美的總結需要準確把握總結的目的和對象??梢詭椭覀儼l(fā)現(xiàn)總結的寫作技巧和方法。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一

說課的內(nèi)容是大象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果實累累的季節(jié)》。下面我分七部分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做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果實累累的季節(jié)》是本冊書《秋天,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一單元的第二課,它在學生學習《尋找秋天》這一課,對秋天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科學、準確地認識果實。本節(jié)課屬于綜合過程能力訓練教學范疇,由三個活動組成,即"秋天的果實"、"‘找星星’"和"果實分類",把探究的事實定位于果實。從三個不同的層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實,使學生對果實的認識由表象到理性,層層深入,最后上升到科學理論上,重點培養(yǎng)"觀察與提問"的能力目標,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知事物,探究事物,檢驗探究性學習的成果。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見過以及吃過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經(jīng)驗與基礎,但對果實的認識比較淺顯,籠統(tǒng)。本節(jié)課通過指導學生對果實的充分觀察,掌握果實的特征,并用這一知識分辨果實與非果實。這些都是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學生喜歡和愿意了解的知識。這些都是進行本課探究學習的有利條件。但三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對事物的認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對于本課內(nèi)容,要采取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簡入深,逐步遞進的方式來學習本課。

三、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全面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實,明確果實的特征。

2、能力目標:能從不同角度對特定事物進行定向觀察和提問。

3、情感目標:樂于對生活中和學習中的各種現(xiàn)象,提出問題。

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和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4、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探究果實的特征。

難點確定為:分辨果實與非果實。

四、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通過讓學生對自然事物的觀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對事物的認識。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鍛煉兒童思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又把比較法、發(fā)現(xiàn)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期望學生既能獲得大量豐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興趣和求知欲,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的美好情感態(tài)度。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tǒng)一。

2、說學法:在指導學生的學法時,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素質(zhì)融為一體。為此我倡導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提問,善于思考"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中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所以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頭飾、課件等。我為每組學生也準備了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等。

六、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展開:

環(huán)節(jié)一:1、導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

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jié),人們滿載豐收的喜悅,各種果實也相繼成熟。在這個喜悅的季節(jié)里,老師也同樣帶著喜悅的心情來上這節(jié)課,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課題嗎?(板書課題)。

2、緊接著詢問學生生活中所見過和吃過的水果,并出示課件(一副水果圖),讓學生說說果實的名稱。

環(huán)節(jié)二:活動一"感知果實"。

1、以一個驚喜的形式拿出果籃,并讓學生說出果實的名字,然后引導學生換一種方式猜果實,介紹游戲"感知果實"。

2、講述游戲規(guī)則,找2—3位學生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并且教師參加其中。蒙眼做游戲,在游戲過程中表現(xiàn)好的同學獎勵。結束時師提問:"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這些果實的?"引導學生加深對"五官"的作用認識。

活動二:"找星星":在學生對秋天的果實有了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我設計學生用找"星星"這一趣味活動,探究什么是果實,什么不是果實。

1、表揚并提問:你們吃過的水果里,它們里面是什么樣子的呢?并詢問學生有什么好的辦法可以看到果實的內(nèi)部。引導學生說出:橫切和縱切。并播放課件。

2、學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剛剛獲得的方法(橫切和縱切)去探究果實里面到底是什么樣的。在活動之前,首先,介紹實驗材料(各種果實,小刀,盤子,餐巾紙)接著介紹注意的事項。如:安全,衛(wèi)生方面。并且在活動過程中,囑咐學生把觀察記錄記下來。接下來活動,在活動結束時,小組匯報觀察結果,在匯報中對表現(xiàn)好的小組適當表揚。

3、出示課件:各種切開的果實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圖片以及剛剛的實驗記錄,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果實的共同特征,并板書:果實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活動三:"果實分類"。

1、播放課件:各種果實,考考學生對果實共同特征的掌握情況。(對回答正確的同學表揚)首先以談話的方式介紹蘋果(帶頭飾)出場,并與大家打招呼,說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參加果實大會)接著鼓勵學生一起幫助蘋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帶上頭飾,比如:蘿卜,姜等一些非果實的圖片)播放課件"找朋友"學生游戲,并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在游戲結束時,一起看看蘋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說出它們的名字)。緊接著詢問蘋果:"為什么找到它們呢?"引導學生說出"我們都是果實,都是由果皮和種子組成"。然后大家歡送蘋果。

3、師以驚訝的口氣詢問:"咦!怎么還有一位呀。"引導學生說出馬鈴薯別名土豆。并介紹馬鈴薯也是來參加果實大會的,可是它們沒有和它一起去,誰知道為什么呀。接著找個別的學生說出理由。并表揚。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通過角色扮演,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游戲中學生沒有壓力,在愉快的氣氛中,教學重,難點會不知不覺突破。使學生在游戲中掌握了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也體現(xiàn)了"做中學"這一教學主旨。)。

活動四:拓展活動。

為使學生學以致用,課后我給他們布置了一道實踐作業(yè):采集南瓜的種子。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動手、動腦的訓練,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獲得知識的愉快和歡樂,把科學課從課堂走到生活實踐中。

七、板書設計。

果實累累的季節(jié)。

果實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果實:蘋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實:土豆、紅薯、蘿卜。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二

a選擇《食物包裝上的信息》這節(jié)課時我就一直在考慮設計一種由學生經(jīng)過親身經(jīng)歷來了解和發(fā)現(xiàn)來自食品包裝上的信息,從材料的準備以及觀察都是由學生自己完成,教師課前也準備了大量的食品包裝袋,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接觸到更多來自食品包裝上的信息;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用彩色筆和卡紙制作了課題,揭示課題馬上就能抓住學生,講到食品沒有哪個學生不感興趣的。

從學生匯報來自食品包裝上的信息時,我也一直想是讓學生邊說邊與其交流,還是學生一邊匯報教師一邊板書記錄呢?試教時分別采用了兩種方法,后一種方法感覺更加尊重學生,而且詳細記錄更方便教學活動的開展。

分析整理來自食品包裝上的信息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的過程,根據(jù)教師的板書記錄,學生一一分析整理,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食品的保質(zhì)期和生產(chǎn)日期是我們選擇食品時非常關心的問題,再美味的食品由于超過了保質(zhì)期都要妥善處理,不能食用了。而后自然引出“為什么有的食品保質(zhì)期長,有的食品保質(zhì)期短?”的問題,就此話題展開激烈討論,在本課以討論為主的教學中,我一直參與學生之中,有時甚至就一個問題不停地追問,生動而又有趣,師生在互動中都將自己的作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學生的討論是很精彩的,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有些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他們講述的有關食品的內(nèi)容甚至涉及到社會上的不良現(xiàn)象:如“三無”產(chǎn)品等??磥硇⌒〉氖称钒b袋上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當然,這節(jié)課也同樣給我一些思考:教師應如何組織學生有效的開展討論活動呢?僅僅是參與其中加入討論嗎?顯然不夠,因為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只是作為一名教學活動的參與者,覺得還應該能更加深入地去引導學生探尋問題,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繼續(xù)激勵自己一邊學習一邊探索,相信在新課改的教學道路上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b教學目標基本達成,但在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

如時間分配不合理,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為了讓學生重視“人們?yōu)槭裁匆堰@些信息印在食物的包裝上?各種信息的意思?”,在教學沒有按原有的設計僅是交流“有哪些信息”而是多問了“這些信息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所以收集包裝袋上的信息用了較長的時間。這導致學生“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zhì)期”這一活動不夠充分。統(tǒng)計五種食品的生產(chǎn)日期和保質(zhì)期的時間過長。學生在記錄了保質(zhì)期后,對保質(zhì)期引發(fā)的思考因為時間緊張就沒能充分展開。在教學中當有學生注意到保持期長短后,老師僅是抓住影響保質(zhì)期的因素開展了討論。其實學生填寫了有關表格后,引發(fā)的思考還有很多,如:蛋黃派上沒有生產(chǎn)日期、光明鮮牛奶已經(jīng)過期了等。

沒有在關鍵處點撥。對“影響食物的保質(zhì)期的因素”進行討論后,我沒有趁勢讓學生對“同一類食品,選擇保質(zhì)期長的食品還是選擇保質(zhì)期短的?”進行研討,這喪失了對學生進行“用知識改善生活品質(zhì),提高飲食質(zhì)量”的教學契機。還有讓學生說你最關心的信息是什么時,也可以讓學生在配料、三無產(chǎn)品等方面有個了解,而不是直奔主題——研究生產(chǎn)日期和保質(zhì)期。

五月的“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比武”早已落下帷幕,但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幾分欣喜、幾分失落、幾分收獲。說實在的,科學課的教齡和同辦公室的姚老師一樣——再過兩個月才滿“周歲”(因為本人剛開始兩年都是常識兼體育,一直與科學無緣)。好在抽得一個“上上簽”——最后一節(jié)上課,有較多的時間準備。雖然以前也看多教學的內(nèi)容,也聽過這一內(nèi)容的公開課,但真正要輪到自己上臺了,還是很心虛,也許不是用“一點點”可以形容的。于是決定靜下心來好好把教材理一遍,還擔心對材料把握得不對,又參考了教參,總算踏實一點了,心中也有了教學的基本思路了。還暗自慶幸上周已經(jīng)布置學生準備好了食物包裝袋了,不然可要“無米之炊”、“紙上談兵”嘍!

本課教學下來有一些成功之處,也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做得較好的地方如對教材把握較好,課堂上能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參與性,以學生為本,以食品的保質(zhì)期為切入口,步步深入,有重點、有層次。不足的地方如對學生觀察的指導不夠,對保質(zhì)期以外的一些信息滲透不足等,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學生觀察需要教師一定的指導。

“一切科學發(fā)現(xiàn)都從觀察開始”(我們科學教師標語)。的確,觀察在科學研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全面深入地觀察就沒有高質(zhì)量的科學發(fā)現(xiàn)。本課開門見山引入學習的內(nèi)容以后,放手讓學生觀察食物包裝上的信息,從學生的反饋來看,顯然還沒有深入觀察,有的學生甚至是看到一樣說一樣,缺乏整體性、系統(tǒng)性。學生較多地關注保質(zhì)期、生產(chǎn)日期、配料、營養(yǎng)成分、生產(chǎn)廠家等文字信息,而對一些花花綠綠的圖片視而不見,對質(zhì)量安全標識、條形碼、撕口等很少關注。這時候,教師應該及時介入,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闹笇В鐔枌W生我們從食品包裝上除了能獲取保質(zhì)期、商品名稱等文字信息以外還有其他的發(fā)現(xiàn)嗎?這樣學生的關注點就會像條形碼、鋸齒形等非文字的轉移,從而更加全面地從食物包裝上獲取信息。

2、科學探究也需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

在教學課的第二部分“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zhì)期”的時候,我采用一袋從抽屜中翻出來的麥片引入,這樣很自然地引起學生對保質(zhì)期的注意。但教學后總感覺還缺少什么?保質(zhì)期固然是一個大家都很關注的內(nèi)容,但生活中學生在選擇食品的時候是不是只關注保質(zhì)期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對食品的名稱、商標等因素也非常關注。所以我覺得這個情景可以再生活化一點,比如老師準備到超市買鮮牛奶,請同學們介紹介紹自己平時如何選擇的經(jīng)驗。在學生介紹的中,對食品商標品牌、保質(zhì)期、生產(chǎn)日期等都會有一個選擇的過程,經(jīng)過交流、討論學生自然會選擇一些質(zhì)量把關較好知名度較好的品牌的牛奶,然后從中挑選沒有超過保質(zhì)期的,在都沒有超過保質(zhì)期的情況下,選擇生產(chǎn)日期近的更新鮮等,同時注意一些“早產(chǎn)奶”等等。最后再自然地過度到比較幾種食品包裝袋上保質(zhì)期的長短,猜測影響保質(zhì)期的長短的因素、尋找證據(jù)等環(huán)節(jié)。這樣的情境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有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支撐。

3、材料呈現(xiàn)需要有一定的結構。

影響保質(zhì)期的因素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我覺得這就需要借助有結構的材料。在準備材料的時候,有幾個組我特地準備了達能酸奶、鮮牛奶、罐裝牛奶;保質(zhì)期相差較大的蛋糕、餅干、咖啡等。這些有結構的材料能夠讓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不同的保存方法、不同的包裝方法、不同的配料以及食品本身的特點等都可能對保質(zhì)期的長短產(chǎn)生影響。利用這樣有結構的.材料為學生影響保質(zhì)期長短的猜想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避免學生只憑自己主觀猜測,把猜想當結論的做法,較好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4、課后延伸需要依托一定的材料和激勵措施。

在平常的上課、聽課過程,很多老師們把一些課內(nèi)完不成的探究任務延伸到課外,這本無可厚非。但課后能夠真正去開展研究的恐怕寥寥無幾,延伸的實效性大打折扣,課結束后也很少有人問津。這樣,課后延伸便成為了“美麗的謊言”。本節(jié)課除了下發(fā)對食物配料的調(diào)查表以外還用一些食品包裝袋的小制作作為認真完成作業(yè)獎勵,極大的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課后學生的反饋來看效果也非常好,學生通過上網(wǎng)、看書查資料,或者詢問一些食品廠、醫(yī)院里工作的親戚把這些配料在食物里的作用,對人體產(chǎn)生的影響等都進行了調(diào)查。當然,實際的操作中不一定都要獎勵學生物品,可以以精神鼓勵為主,在下節(jié)課上課的時候?qū)φJ真完成調(diào)查的小組大加表揚,獎勵紅五星,加分等激勵措施。相信有一定的激勵,學生完成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一定會更好!

5、科學作業(yè)需要一些靈活處理。

就目前為止,筆者看到的、聽到的各級各類的科學公開課中,基本都是科學探究活動從頭到尾,從來沒有要求學生做科學課堂作業(yè)的??茖W作業(yè)都無人問津,儼然成為一個“被遺忘的角落”。那么,科學課真的不需要做作業(yè)么?筆者不敢茍同!有關部門組織很多的專家編寫了作業(yè)本,我們的學校花了錢購買了這樣的作業(yè)本,難道就這么置之不理!再說,科學探究也并不意味著不要做作業(yè)了,對所學科學知識、方法的鞏固還是很有必要的。課堂上對科學作業(yè)不聞不問,什么時候讓學生來完成?科學作業(yè)究竟該如何處理比較合適,筆者認為應該視作業(yè)的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可以結合教學內(nèi)容適當取舍,也可以在課的過程中適當穿插等。本節(jié)課根據(jù)作業(yè)本的內(nèi)容,(1、觀察一種食物包裝袋,你能從包裝袋上獲得哪些信息?2、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zhì)期和保存方法。)讓學生在收集食品包裝時完成。雖然這里沒有老師的指導,學生的觀察、比較可能不是很仔細,但這是初步讓學生去有意識地從食物包裝袋上獲取一些信息,而不是僅僅完成收集幾個包裝袋的任務。這樣也可以節(jié)約課堂上的一部分時間,對讓教學的重點觀察研究幾種食品的保質(zhì)期及影響保質(zhì)期的因素有充足的時間,而不是匆匆地走過場。

也許應該感謝這樣的一次機會,讓我有了更多的了解教材,了解自己的機會,了解到要真正成為一名科學老師還是很多的路要走。教,然后知困!然也!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三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fā)聲物體和不發(fā)聲物體的狀態(tài),并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chǎn)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質(zhì)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掌握觀察現(xiàn)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

2、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摸、說等方法進行探究。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

三、教學模式選擇。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它分為四個部分: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問題;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驗證猜測,總結評價。課堂上讓學生通過運用看、摸、說多種方法觀察發(fā)聲物體的特點,并對發(fā)生物體與不發(fā)聲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積極思考。在這節(jié)課教學中,始終貫穿小組合作實驗、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采用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努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四、媒體的使用。

1、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啟發(fā)學生思維。

2、利用出示本節(jié)課實驗記錄表及探究結論,突出重點。

3、利用展示平臺展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表,便于學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確的認識,得出科學的結論。

五、教學準備。

隊鼓、泡沫、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膠小槌、銅鑼、水槽、實驗記錄表。

六、教學過程。

課前選好小組里的材料員和記錄員。

(一)導入新課。

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作出猜想。

師:上課前,老師給大家?guī)韼追N聲音,聽一聽,這是什么聲音?

師:(點擊聲音1)這是什么聲音?你說。。。生:雷聲。

師:(分別點擊其他聲音)這是什么聲音?生:流水聲、敲鑼聲、掌聲。

師:你認為這些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板書課題)。

師:誰來說說看,你說。。。(多請幾個同學說說)。

師:是不是這樣呢?聲音到底怎么產(chǎn)生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一下。

(二)探究活動。

1、使物體發(fā)聲,觀察發(fā)聲物體。初步感受聲音和振動的關系。

(1)介紹實驗材料,討論發(fā)聲方法。

師:(出示材料)同學們請看,老師準備了一些材料。都有些什么?

生:鼓,鋼尺,橡皮筋。

師:你能想辦法讓它們分別發(fā)出聲音嗎?(出示投影)。

師:(出示鼓)你來說說?生:用鼓槌敲(板書:敲打)。

師:(出示鋼尺)這個誰來說說?生1:敲打桌子;生2:按在桌上往下?lián)?。。?/p>

師:哪種方法比較明顯,可以嗎?(演示)板書:壓,撥。

師:(出示橡皮筋)這個誰來說說?生1:用彈得的方法。

師:老師覺得剛才用拉長后彈撥的方法可能會比較好。(板書:彈)。

(2)明確觀察內(nèi)容和記錄表。

師:等會兒每個小組都有一份這樣的材料,不過在活動中還要求每個組做好這樣一份記錄。(出示記錄表)。

(投影記錄表)。

不發(fā)聲時的狀態(tài)發(fā)聲時的狀態(tài)。

橡皮筋。

鋼尺。

發(fā)聲狀態(tài)時的橡皮筋、鋼尺和鼓有什么共同特點?

師:鼓、橡皮筋和鋼尺,不發(fā)聲和發(fā)聲的狀態(tài),我們觀察什么地方?(比如:敲鼓后觀察哪里呢?)。

師:實驗做好后請小組討論一下。

師:老師這兒還有一個活動要求,我們來看一下。(出示要求)。

(3)學生觀察實驗,老師指導。

師:請小組材料員來領取實驗材料和記錄表。比一比,哪個小組最快,最認真。

教師隨機指導。

(4)小組匯報,老師板書。

師:好了,請材料員將材料整理好,放回原處。

師:我們先請各小組派代表上來給我們來講解一下他們的觀察記錄結果。(及時給予鼓勵)。

(請一小組的同學說老師板書,并結合全班交流)。

師:鼓不發(fā)聲時的狀態(tài)是?(像是平靜的水面一樣)。

生:不會動的;泡沫不會動。。。。。

師:發(fā)聲時的鼓是怎樣的呢?

生:泡沫在跳舞。。。。

師:泡沫為什么會跳舞?

生:因為敲過了;。。。。因為鼓皮(面)在動。

師:鼓皮是怎么動的?

生:上下在動。

師:其他小組有沒有補充呢?

(師板書畫圖鼓得振動)。

同樣的方法交流橡皮筋和鋼尺并且老師板書畫圖。

師:剛才同學們也討論過了,鼓橡皮筋和鋼尺在發(fā)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生:都在動,。。。。

師:其他小組呢?(請學生回座位)。

師:(觀察板書)它們的動有沒有規(guī)律,誰來形容一下。

生:都在上下動;來回動;。

師:(概括)都在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是這樣嗎?(板書)。

師:這樣的運動師怎么產(chǎn)生的呢?

師:我們敲,彈,撥都是給了這些物體一個力,在力的作用下(板書)物體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種運動取個什么名字呢?科學家們稱它為振動。

師: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鋼尺產(chǎn)生了振動,聲音也就產(chǎn)生了。

生:聲音是由振動產(chǎn)生的(板書,箭頭)。

2、觀察音叉的振動,更深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

(1)師提問: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嗎?

師:(出示音叉)這是音叉。(演示使用方法)。

師:那它有沒有在振動呢?你有辦法證明嗎?

(2)(打出)活動內(nèi)容。

師:老師這里也給大家?guī)砹嘶顒右?。(投影出示)?/p>

師:按要求做好的小組就舉手,看哪個小組動作最快。

師:請材料員上來取實驗的材料。

學生進行實驗,老師指導。

(3)交流匯報。

師:請材料員收好材料,放好音叉。

師:不發(fā)聲的音叉觸及水面是怎樣的?

師:發(fā)聲的音叉觸及水面呢?為什么?

師:不發(fā)聲的音叉觸及手背是什么感覺?

師:發(fā)聲的音叉觸及手背呢?為什么?

師:音叉的聲音是怎么產(chǎn)生的?

(三)小結提升。

師:總結一下,聲音是由什么產(chǎn)生的呢?

生:我們敲打或彈撥等方法是為了用力讓物體產(chǎn)生振動,而振動才產(chǎn)生了聲音。

(四)鞏固提高,拓展延伸。

1、找尋人體發(fā)聲部位。

師:我們?nèi)苏f話發(fā)出的聲音是怎么產(chǎn)生的?在哪里振動能找到嗎?

師:手輕按喉部。聲音是怎么產(chǎn)生的?

(其實聲音是從喉嚨里的聲帶中發(fā)出的,聲帶是很薄的膜,所以我們平時不要大喊大叫,要保護聲帶。要不然就發(fā)不出聲音了。)。

2、師:我們身上有一個非常敏感可以感受聲音振動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兒?

3、怎樣讓正在發(fā)出聲音的鑼立刻停止發(fā)聲,學生演示并說明理由。

師:(出示鑼)我在鑼上敲一下鑼就發(fā)出了聲音,你知道鑼的聲音是怎么產(chǎn)生的嗎?

師:為什么我敲了一下馬上停止,而鑼的聲音卻能響很長時間呢?

師:誰有辦法在老師敲完一下之后讓聲音也馬上停止?

師: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五)總結評價。

1、師生小結。

剛剛這堂課上你學到了什么?

2、評價。

在這節(jié)課上,老師發(fā)現(xiàn)我們班許多同學都能像科學家那樣去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積極動手操做實驗。

3、整理器材。

板書設計。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四

本課選自本單元中的第三小節(jié),教材共2頁,分為觀察比較聲音強弱的變化和觀察比較聲音的高低的變化兩個活動.與第一小節(jié)《聽聽聲音》和第四小節(jié)《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是基于《聽聽聲音》和《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這兩節(jié)課的基礎上來探索研究的,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準備,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堵曇舻淖兓芬徽n是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的第二課,本課主要是讓學生明白聲音在音調(diào)高低和音量大小上的變化。學生在之前也學過有關對比實驗的知識,做過相關的實驗,并且學生已經(jīng)具有了設計對比實驗的能力。但是本課與以往對比實驗的不同在于本課是研究兩個變量,這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的。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科學概念目標。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按教科書要求使物體發(fā)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fā)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tài)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tài)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聯(lián)系起來。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zhì)相聯(lián)系的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音量與音高的科學概念,把物體的振動狀態(tài)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聯(lián)系起來。

教學難點:把物體的振動狀態(tài)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聯(lián)系起來。

(三)說教學材料準備。

1.分組材料:音叉、小錘、乒乓球、自制教具、應用軟件等。

2.教師準備:音叉、小錘、乒乓球、自制教具、應用軟件、自制課件等。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于聲音在各個方面都有基礎性的前概念。過程與方法方面,他們有了一定的觀察基礎,經(jīng)歷了一些探究活動,會進行比較詳細的觀察并作相應的記錄,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識方面,他們知道聲音是不同的,知道聲音有大小的區(qū)別,并且經(jīng)歷了探究聲音發(fā)生的過程,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在情感方面,他們對科學課有著濃厚的興趣,喜歡科學探究活動,愿意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以上這些有利條件會對本課的探究活動起積極作用,但在孩子們的前概念中,往往將聲音的強弱和高低與生活中的現(xiàn)象相混淆,他們聽到高音會誤以為聲音強,聽到低音就會認為聲音弱。如音高與音量分辨不清的話,就根本無法區(qū)別振動時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更不能把觀察到的現(xiàn)象總結成規(guī)律。所以“把物體的振動狀態(tài)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聯(lián)系起來”將會是孩子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上遇到的一個大困難。

三、設計理念。

通過教師的啟發(fā)式點撥,引領學生通過提出問題——細心觀察——討論交流——得出結論的自主探究活動,使學生能夠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展開合理的推測及驗證,總結其規(guī)律。在教學中,力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注重過程,也注重概念的滲透,使學生真正理解科學的意義。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在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前提下,放手讓學生觀察、實驗和思考。讓自然的具體事物有趣的自然現(xiàn)象緊緊吸引學生,讓他們產(chǎn)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在探究影響聲音高低的因素一環(huán)節(jié),因為對于音樂常識較弱的四年級學生來說分辨聲音的高低是個難點,特運用app應用來輔助實驗,一方面讓學生們感受到信息技術對于學習的有益之處,另一方面通過孩子對于機器的使用,快速理解課本知識,提高孩子的知識全面性。全面提上孩子的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

四、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中秋節(jié)老師出去玩,看到了一個有趣的東西,就拍下來了,今天特地帶來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嗎?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生】。

【師】聲音在變化。其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聽到很多聲音,變化不斷地聲音構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聲音的世界,探究“聲音的變化”。

【板書課題】聲音的變化。

二、新知探究。

(一)聲音的強弱(音量)。

1.提問。

【生】有大小的變化。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聲音的大小有變化,指的就是聲音的強弱。(板書)聲音大即是強,小即是弱。(ppt)在科學中,聲音的大小強弱用音量來表述。

【板書】強、弱。

2.游戲。

【師】怎么區(qū)分聲音的強弱呢?我們一起來做個小游戲,跟你的同學說一句悄悄話,有個小要求,只能讓你的同桌聽到。開始!

【師】同學們都玩的很開心哦,王老師也很想?yún)⑴c進來,最后一排的`那位小帥哥,能大聲地告訴王老師你的名字嗎?【生答名字】(大聲說)xxx同學,認識你真高興!你能和老師說聲老師好嗎?【生答】老師好!

【師】老師們你們聽到打招呼聲了嗎?

【師】剛剛的游戲中,你們聽到的所有聲音,哪個最強,哪個最弱?分開講【生答】。

分組實驗一。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知道聲音的產(chǎn)生與振動有關,那么,聲音的強弱是否也與振動有關呢?(ppt)。

【師】下面,我們來進行探究實驗,請看大屏幕:(ppt)。

我為大家準備了這些實驗器材:音叉、小錘、帶線的乒乓球?!編煛?。

【師】(ppt演示)怎么利用這些器材進行實驗呢?下面來看看實驗步驟:

1.手拿帶線的乒乓球,保持靜止。

2.擊打音叉發(fā)出聲音。

【師】要想使音叉發(fā)出強弱不同的聲音我們怎么敲擊?

【生答】重一點敲擊聲音強,輕一點敲擊發(fā)聲弱。

【師】那我們在使用音叉時,應該擊打哪個部位呢?

【生答】【師補充】應該擊打音叉?zhèn)让娴捻敹?。將乒乓球快速接觸正在發(fā)聲的音叉?zhèn)让妗?/p>

1.比較音叉發(fā)出強弱不同的聲音時乒乓球彈開的距離遠近。

2.為避免誤差,反復實驗三次,記錄實驗結果。

實驗前,老師要提示兩點:

1.小組內(nèi)分工合作,遵守實驗紀律,本次實驗需要分辨聲音強弱,實驗時請保持安靜。

2.提示音樂響起停止實驗,將器材放回原位,分析實驗結果,準備交流。

【師】現(xiàn)在開始實驗!10min。

【生】分組實驗。

3.交流匯報。

【師】我們的探究活動已經(jīng)完成,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上來,一邊演示,一邊分享你們的發(fā)現(xiàn)。請你大聲的告訴大家你的發(fā)現(xiàn)。

【生1】演示實驗過程。

【生2】我們先敲出強的聲音,再敲出弱的聲音,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聲音強,小球彈開的距離遠,聲音弱,距離近。

【師】其他小組,你們還有補充的嗎?

【師】現(xiàn)在我們回顧一下振動的概念。振動是指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

往返運動時離中心點距離遠振動幅度就大。(慢)往返運動時離中心點距離遠振動幅度就,振動幅度小。

結合我們剛剛的實驗,來說說(小結)聲音的強弱和振動幅度大小有關嗎?

【生答】(ppt)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

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

【師補充】是的,發(fā)聲體振動幅度的大小決定了聲音的強弱。板書。

(二)聲音的高低。

1.聲音高低的認識。

【師】有哪位同學聽出來了:哪個音高,哪個音低?【生答】【生答一個教師彈一個】。

2.體驗聲音的高低變化。

【師】跟著老師的演奏我們一起唱一唱(唱音階)。

【師】由低到高唱,預備唱;【生唱】。

【師】由高到低唱,預備唱;【生唱】。

【師】聲音的強弱和高低是不同的兩個概念。(指著黑板)強弱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聲音的大小、音量;剛剛我們唱的音階1234就是聲音的高低變化,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板書音高)。

【板書】。

音高:高、低。

3.聲音高低的變化實驗探究。

【師】那么聲音高低的變化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呢?我們來看看這3組器材。

(ppt展示)認真觀察同組的各個器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大小、粗細、長短。

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了,別著急老師會讓你們實驗的,我們先來看看實驗要求。

(ppt微課)。

實驗步驟:

1.檢查器材,將預測結果填寫在報告單上。

2.用同樣的力敲擊器材中部,仔細分辨聲音的高低。

3.同一器材反復實驗3次,并填寫實驗結果。

4.三組實驗都完成后回到座位,整理實驗結果。

溫馨提示:1.本實驗需要辨別聲音的高低,實驗全程須保持安靜;

2.各實驗區(qū)域小組間分工合作、有次序交換;本次實。

驗設四個實驗區(qū),每大組到相應區(qū)域進行實驗。

3.及時填寫實驗報告單。

4、實驗結束后,將器材歸位,回到座位整理實驗報告,準備交流。

【師】有什么問題嗎?(一一解答)開始實驗。

【生】用自制教具分組實驗,研究聲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關。

教師在各組進行巡回指導。(把其中一組做完實驗的器材拿上講臺)鈴聲提示坐回原位。

【師】同學們都已經(jīng)完成了你們研究,哪一組上來說說你們的發(fā)現(xiàn)?

句式:我們小組研究聲音的高低是否與物體的大小有關,我們發(fā)現(xiàn)物體,聲音;物體,聲音。

【板書】高(小、短、細)。

音高。

低(大、長、粗)。

為了揭示其中的奧秘,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的實驗,下面我們來看其中的一個實驗:

【生答】振動慢,聲音低。振動快,聲音高;(師板書慢)。

【師】現(xiàn)在我們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小、短、細的物體振動快,所以聲音高;大、長、粗的物體振動慢,所以聲音低。

聲音有高低的區(qū)別是因為物體振動的快慢,也就是振動頻率不同。

三、課堂總結。

【師】今天,我們學了兩個概念,音量、音高,通過探究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振動的幅度決定了聲音的強弱(也就是音量),振動的快慢決定了聲音的高低(也就是音高)。

四、拓展延伸。

【師】請大家從抽屜里拿出平板電腦,(溫馨提示):平板電腦屬于精密儀器,需輕拿輕放。開始演奏!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五

1、教材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是教科版科學課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時內(nèi)容。它屬于“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節(jié)《聽聽聲音》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為后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物體發(fā)出聲音》等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與舊教材相比,本課能夠***地以探究為核心,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機會,嘗試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jīng)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迎合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把它分為4個部分:1、創(chuàng)設情景、制造聲音2、收集事實、提出假設3、設計實驗、驗證假設。4、欣賞樂曲、思考延伸。每個環(huán)節(jié)層層推進,有扶到放。主要通過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和常見材料來“制造聲音”,并對發(fā)聲的物體與不發(fā)聲的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積極思考,建立起“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最后從正反取證,驗證假設。滿足了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要求,培養(yǎng)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別是讓學生經(jīng)歷了整個探索求知的過程。

2、學生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著不同的生活經(jīng)驗,對聲音有著最直觀的感受,有些學生還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尤其是一些學聲樂或樂器的學生,他們對聲音的了解更加專業(yè)。但是熟悉的現(xiàn)象并不一定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并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探究聲音更多的奧秘,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我們可以在“熟悉”兩個字上做文章,上課前可以由老師收集聲音的錄音材料,以便在引課時讓學生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huán)境中,激發(fā)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知識的興趣。

3、教學方式的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屬于探索性實驗,從教學進程來分析,對于四年級的學生的認知水平說,這種實驗并不適合大步子教學,四年級的學生從接觸科學到現(xiàn)在,他們經(jīng)歷的觀察活動比較多,驗證性實驗比較多,而對探索性實驗在三年級下冊部分單元學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學期望與實際效果有一定距離,為此,本課宜采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而我們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xiàn)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二、設計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慮,我對本堂課的設計理念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展開一系列實驗活動,探究聲音產(chǎn)生的緣由,知道整個的探究過程?!奥曇羰怯晌矬w振動產(chǎn)生的”是經(jīng)過抽象和概括出來的話,學生并不這么認為,有人認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產(chǎn)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已有的經(jīng)驗,他們關注的是動作的本身,而不是發(fā)聲物體的變化,所以很難進行科學的概括和抽象。為此設計了幾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主要分為實驗探究、觀察討論、教學評價三個部分。

三、具體的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

(二)、科學探究:

1.通過探究聲音產(chǎn)生緣由的整個過程,知道探究的步驟、所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識、經(jīng)驗和現(xiàn)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保持與發(fā)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jīng)驗、樂于探究與發(fā)現(xiàn)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學已經(jīng)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秘,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nèi)ヌ剿鳌?/p>

教學重點:通過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難點: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三、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shù)膶肽芗ぐl(fā)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chuàng)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我從小學生喜歡“做游戲,猜謎語”的心理特點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上課之前準備好一些物體發(fā)聲的錄音材料,收集一些有關聲音的資料。上課伊時,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引起學生對聲音的關注,通過讓學生說說聽到的聲音,進一步“喚醒”學生對聲音的直接認識。讓學生初步感覺到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huán)境中,激發(fā)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此時,老師進一步引導:“其實,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我們總能聽到各種聲音,大自然的風聲、雨聲、雷聲,鄉(xiāng)間的蛙叫蟬鳴,城里車水馬龍的聲音。所以聲音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再也熟悉不過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F(xiàn)在你們身邊有許多物體,你能不能自己來制造聲音呢?在制造聲音的過程中,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呢?”。這些物體事先準備好,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學生肯定會提出許多問題:比如,聲音是怎樣來的?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來的?我們怎樣才能控制聲音等問題?!沂玖苏n題《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

(二)、分組操作,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使物體發(fā)聲。

首先組織學生觀看桌子上許多能夠發(fā)聲的物體,主要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同時適當?shù)慕o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接著對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有目的的實驗。

(1)、這些物體你不動它,它會發(fā)出聲音嗎?你能使它們發(fā)聲嗎?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體發(fā)聲嗎?

每個學生明確要思考的內(nèi)容并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小組活動。但是讓學生發(fā)出聲音太簡單了!學生會不以為然地亂敲亂打,所以這里教師應該提出:“老師不是看哪個學生制造的聲音響,而是誰想到的辦法多?!边@樣既可以管理課堂,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顒雍蠼處熥鲞m當?shù)目偨Y:物體靜止時都不能發(fā)聲,對它們進行敲、打、吹、撥就能發(fā)出聲音。那么,聲音到底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動:觀察發(fā)聲的物體并做記錄,提出假設。

(1)、在教師引導下觀察鼓、尺子、橡皮筋發(fā)聲與不發(fā)聲現(xiàn)象的活動。

(2)、學生自主活動:觀察其他物體在發(fā)聲前后的變化,作好觀察記錄。

(3)、歸納得出這些發(fā)聲物體的共同點。

在活動中教師巡視,關注每一組的研究情況,并適當插入到個別組的研究中。記錄各組的研究情況,并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評價。研究物體為什么會發(fā)聲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很難說清楚,這個活動有扶到放,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記錄、學會思考。通過相同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發(fā)聲物體與振動有關。但是為了科學的嚴謹性,我們需要用實驗的方法進一步驗證我們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钡募僭O。

3、活動:再次利用實驗從正反兩方面收集事實,驗證假設。

(1)使三角鐵、音叉、聲帶等物體發(fā)出聲音,引導他們通過看、聽、摸,甚至用一些間接的方法驗證物體發(fā)聲時確實是在振動。

(2)而后讓學生充分利用有結構的材料自行設計實驗驗證。

(3)使原來發(fā)聲的物體停止振動,從反面驗證假設。

這是一個加深理解的活動,這里圍繞“發(fā)聲的物體一定是振動了嗎?”從正反兩個方面驗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而且通過實驗的方法把這個過程觀察得更仔細,當然學生理解起來就更通徹。讓學生感受積極參與合作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三)、思考延伸。

讓學生欣賞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樂器彈奏的樂曲,再次體會一下動聽的聲音。并引導學生樂曲動聽是由于聲音有高低,讓學生思考聲音為什么有高低?把課內(nèi)的研究引向課外使學生的探究活動繼續(xù)下去,逐步形成自覺的探究習慣。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六

科學課倡導以科學實驗為中心,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實驗過程,體驗科學的奧秘,嘗試科學探究的樂趣,認識科學探究的真諦。這節(jié)課根據(jù)三維教學目標,制定了本節(jié)課三個教學要求:1、能夠在探究活動中,感受并認識聲音有音量、音調(diào)的區(qū)別;2、能夠大膽猜想,音調(diào)高低與哪些具體因素有關,并制定出相應的實驗計劃,去按計劃進行實驗,經(jīng)歷“猜想―實驗驗證―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3、在探究活動中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同伴交流,嘗試科學探究的快樂,分享成功的'喜悅。這節(jié)課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激情感受,創(chuàng)設情境,知道聲音有音色的區(qū)別。

生活中的聲音是各具特色、奇妙無比的。本節(jié)課通過讓學生聽各種不同物體發(fā)出各種不同的聲音、各具特色的聲音。在輕松自然的教學氛圍中認識到聲音的基本特征之一,聲音有音色的區(qū)別。

二、制造聲音,感受聲音的不同。

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基礎,我設計了制造聲音這一環(huán)節(jié),即能讓學生復習聲音由物體震動產(chǎn)生這一知識,又為后面研究聲音的強弱、高低不同奠定基礎,讓學生初步體驗不同的物體可以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同一種材質(zhì)的物體,大小不同、長短不同、粗細不同等都可以發(fā)出不同的聲音。

三、探究并發(fā)現(xiàn)聲音有大小的差異。

學生通過聽兩次鼓聲,很容易感受到聲音的強弱不同。即聲音具有強弱不同得出“音量”的概念。這樣安排要比用其他物體制造出的不同大小音量的聲音教學效果好得多。讓學生做發(fā)聲活動(用各種打擊樂器),讓學生感知聲音強弱跟什么具體因素有關。首先讓學生先猜一猜“聲音的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后小組設計實驗。在學生邊玩邊悟的過程中知道聲音的強弱跟力的大小有關,這一步只是一個淺層次探究,最后使學生在集體交流中上升為理論認識,“跟用力大小和距離遠近”有關。學生經(jīng)歷了過程,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真諦。那就是:科學就是在反反復復的實踐中總結得出科學結論的。

四、探究聲音的高低和什么具體因素有關。

這是這節(jié)課重點,也是這節(jié)課難點。

教學時先讓學生聽兩段音樂,深切感受聲音的高低變化。再通過學生熟悉的鋼管琴體會到聲音高低不同的存在,知道聲音有“音調(diào)”的不同。按科學探究的一般規(guī)律,應該先讓學生進行猜測。學生因為有了制造聲音的經(jīng)驗,所以能猜出一二,接著同樣讓學生做實驗來驗證。考慮到橡皮筋的粗細、長短、松緊的高低音,學生辨別有困難,所以我為學生準備了吉他,二胡,水量不等的試管和大小不同的燒杯。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驗證出聲音的高低與材料的大小、粗細、松緊、長短有關。學生的學習同樣是在“猜想――實驗驗證――分析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中進行的。學生學得自主、主動。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七

今天我要展示的實驗內(nèi)容是:《電磁鐵》是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21課的教學內(nèi)容,是“家庭用電”這一單元的第四課,是對電學知識初步了解后的一次探究,是在學生學習了電和磁鐵的基礎上來認識電磁鐵。電磁鐵是在通電狀態(tài)下具有磁性的裝置。

二、實驗目的。

依據(jù)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學科特點、學習內(nèi)容和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希望通過次實驗達到以下目的: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電磁鐵,能夠動手做一個電磁鐵。知道電磁鐵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了解電磁鐵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經(jīng)歷提出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等過程,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的好奇心。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的歷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實驗合作意識,激發(fā)學生不斷深入鉆研的科學探索精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實驗探究認識電磁鐵的基本性質(zhì)。教學難點是:制作電磁鐵,探究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變化的因素。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針對本課教學內(nèi)容教法學法選用: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談話法、演示法、講解法。

三、實驗器材準備:

電池、電池座、電線、回形針、大鐵釘、打火機、毛巾、開關、小磁針、圖片資料、多媒體課件、實驗記錄卡等。

四、實驗過程:

《科學課程標準》強調(diào):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qū)W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機會。教師是科學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

遵循這些理念,我為本課設計了這樣的三個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魔術表演(利用電磁鐵的基本性質(zhì))。

為了導入新課,我設計了一個對比實驗:一是用大鐵釘去接觸回形針,看它能不能吸引回形針;二是用自制的電磁鐵去接觸回形針,看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通過對比實驗讓學生認識什么是電磁鐵。

我的這種導入新課的方法,符合小學生認識事物由淺到深的特點,能夠激發(fā)孩子們觀察和探究的興趣,同時,直奔主題,節(jié)省時間,為下一步的具體制作做好了鋪墊。

(二)、觀察實驗、研討探究。

1、指導學生制作電磁鐵,認識基本性質(zhì)。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的重點,它直接影響著預期的目標能否有效實現(xiàn),另外,它還是本課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途徑。

我在指導學生做的過程中強調(diào)三點,一是繞線要按一定的方向,并且兩端都要留出一定長度。二是兩個匝數(shù)不同,分別為20匝和40匝。三是盡可能繞緊一點。結果,學生都成功制作了電磁鐵。為下一步問題的提出和實驗方案的設計預設了伏筆。使本課難點的突破變得有跡可循,使學生的探究方向更加明確,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2、探究電磁鐵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你想怎樣研究?因為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所以本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的難點,它集中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藝術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分兩步來完成。

第一步,我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及時引導,找到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

第二步,故事引領,設計方案。我鑒于學生對控制變量的對比實驗理解比較膚淺,在設計實驗方案前,講述了一個科學家做對比實驗的故事,并且著重講述了他是如何控制變量的。然后利用準備好的兩組材料,引導學生回憶故事中科學家怎么做實驗的,輕松設計出對比實驗方案。

3、指導分組實驗、填寫實驗報告單。

學生按方案分組實驗,記錄結果,小組內(nèi)交流總結完成實驗報告單。

4、匯報交流、展示實驗成果。

展示交流是我們實驗教學最核心的環(huán)節(jié),是調(diào)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最有效手段。是為學生搭建一個能展示自我探究成果的平臺,通過交流達成認知,真正體現(xiàn)學生變成課堂的主人。展示貴在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問題的交流,老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適當拓展、延伸、生成,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下面我們來看一段視頻,看看他們是怎么展示交流的:(看視頻)。

5、對比分析得出結論。

在展示交流的過程中,通過學生的展示,老師的引導,同學們的補充,我們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出了電磁鐵的基本性質(zhì)。

這一部分的教學,我巧妙引出伏筆,鼓勵學生大膽的猜想,并利用科學小故事點撥引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的方案。同時,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交流展示、分析思考等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鍛煉與發(fā)展。

三、鞏固升華、拓展延伸。

1、比較電磁鐵和磁鐵異同。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對比法進行教學,值得高興的是——有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磁鐵有兩極,電磁鐵有南北極嗎?怎樣驗證呢?聽到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很高興,可課堂上時間有限,于是我鼓勵他下課后可以組織同學一起探究,我也一直關注他們的探究過程。

2、了解電磁鐵的應用。

3、談收獲、感想。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電磁鐵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和運用科學知識的興趣和愿望。首先,我啟發(fā)孩子們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能運用了電磁鐵;接著,我依托多媒體進行了進一步的拓展延伸,向孩子們展示了許多應用電磁鐵技術的例子,如電磁起重機、磁懸浮列車、電磁選礦機、電鈴、水位報警器等;在本環(huán)節(jié)的最后,我還讓孩子們說一說自己看到了這些例子后的感受,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在將來更好的把科學知識應用于生產(chǎn)生活。

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以多媒體展示和學生交流為主,這樣,讓學生充分意識到了科學知識和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認知內(nèi)容,更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科學奧秘,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興趣和愿望。

五、實驗現(xiàn)象:

1、消磁過后的大鐵釘無法吸起回形針。

2、通電后的大鐵釘吸起了回形針。

3、斷電以后,回形針從鐵定上掉落。

六、實驗結論:

在大鐵釘上按照一個方向纏繞電線,通電以后可以讓大鐵釘帶上磁性,制作成簡單的電磁鐵,電磁鐵通電時有磁性,斷電時磁性消失;當線圈的匝數(shù)一定時,電池節(jié)數(shù)越多,電磁鐵的磁性越強;當電池節(jié)數(shù)一定時,電磁鐵線圈的匝數(shù)越多,磁性越強。

七、實驗注意事項:

1、大鐵釘可能會因為一些原因帶上磁性,實驗前必須用火燒消磁。

2、電磁鐵本身就是一個短路電路,因此通電時間不能過長,以免電線過燙而對手造成傷害。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八

大媽媽和雨婷這次去上海玩,看到很多小孩在路邊手拉著手,踏著兩個輕巧的“風火輪”,快樂地飛來飛去,好學而且安全,雨婷吵著要玩,大媽媽就買了兩雙送給了我們。

晚上我們約好在廣場見,穿上滑輪我們便開始練習了。一開始我們總是站不住要倒,不過只要前腳跟往地上一站就可以避免受傷害了。漸漸地,我們便掌握了要領,可以平衡的滑了。后來我們也可以在廣場上“飛”了,一道道五彩的光從鞋底射出。這些光把夜晚的廣場襯托的格外美麗。

我想,滑板終于被流行甩了,什么時候滑輪也跟我們說88呢?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九

小學科學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茖W課程是一門新課程,作為科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采用何種方法與策略來引導學生更好的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如何讓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中,體驗科學學習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使探究活動富有實效性。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話題。

《我們身邊的物質(zhì)》是六年級科學第二單元第一課,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有三部分:

1、世界是由物質(zhì)構成的。

2、物質(zhì)總是在發(fā)生著變化。

3、有些物質(zhì)的變化產(chǎn)生了新的物質(zhì),有些物質(zhì)變化后沒有產(chǎn)生新的物質(zhì)。

本課的核心概念是物質(zhì)的變化,學生需要認識到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規(guī)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而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過一節(jié)課的教學能夠達到的,在本課的教學中,應該滲透這些觀念,為學生的發(fā)展成長奠定基礎。所以說本課具有前瞻性質(zhì)和鋪墊性質(zhì)。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案的設計和采取科學的探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學生通過學習,在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上能有所發(fā)展,在理解科學、理解科學的思想和觀點、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課教學所期望達到的主要目標。

今天聽了陳老師關于這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我收獲很多,陳老師選擇一些符合學生認知結構和思維能力的、便于觀察的、有典型意義的活動,讓學生觀察和體驗物質(zhì)的變化。如鐵絲的彎折、觀察燃燒的蠟燭等。讓學生在體驗中、在觀察中體會到物質(zhì)的變化形式是多樣的,變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為的。最后總結出物質(zhì)變化的兩種情況:一種是只改變了物質(zhì)的形態(tài)、大小、形狀等但沒有產(chǎn)生新物質(zhì),另一種變化產(chǎn)生了新的物質(zhì)。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獲取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陳老師指導學生用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等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本節(jié)課中,陳老師引導學生用實驗的方法和比較的方法來感知物質(zhì)的各種屬性;用觀察的方法了解物質(zhì)的外部的形狀,用討論的方法確定物質(zhì)的內(nèi)部屬性;用動手操作的方法感知物質(zhì)的物理性質(zhì)和化學性質(zhì)。這些方法運用恰當,針對性強,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快樂地學習。探究成功之處在于小組合作實驗前講明了實驗的要求,讓學生更進一步明白要做什么,怎么做;這就提高了學生探究的實效。也增長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關于“讓物質(zhì)發(fā)生變化”這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我有一點不成熟的建議:物質(zhì)的變化是絕對的,有些是自然發(fā)生的,但更多的是人們有意識的活動造成的。這部分的內(nèi)容,講解的是人為因素可以造成物質(zhì)的變化,要求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進一步了解物質(zhì)的不同變化,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在這里可以重點對蠟燭燃燒的觀察做點文章。因為燃燒的內(nèi)容,在五年級教科書中刪除了,只有在這個單元出現(xiàn),所以對燃燒是怎么回事,可以插入到這里進行教學,這也是對教科書的補充。

在做蠟燭燃燒的實驗時,應該強調(diào)安全,注意不要把燃燒后的火柴放到桌子上,因為會燙壞桌面的。

另外,在課后延伸這方面陳老師根本沒有要求學生去做。我覺得應該布置學生在課后用心去觀察身邊的物質(zhì)變化,這樣做的話就會把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后,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學以致用,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陳老師這節(jié)課的設計詳細,思路清晰,層次性強,結構緊湊,組織有序。有一定的邏輯關系,整個教學過程比較流暢,學生活動多,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去認真觀察看到的現(xiàn)象,學生積極性很高,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教學原則,符合新課程理念,是一堂值得玩味的好課。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十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fā)聲物體和不發(fā)聲物體的狀態(tài),并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chǎn)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質(zhì)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掌握觀察現(xiàn)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

2、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摸、說等方法進行探究。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

三、教學模式選擇。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它分為四個部分: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問題;

(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

(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

(四)驗證猜測,總結評價。

課堂上讓學生通過運用看、摸、說多種方法觀察發(fā)聲物體的特點,并對發(fā)生物體與不發(fā)聲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積極思考。在這節(jié)課教學中,始終貫穿小組合作實驗、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采用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努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四、媒體的使用。

1、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啟發(fā)學生思維。

2、利用出示本節(jié)課實驗記錄表及探究結論,突出重點。

3、利用展示平臺展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表,便于學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確的認識,得出科學的結論。

五、教學準備。

隊鼓、泡沫、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膠小槌、銅鑼、水槽、實驗記錄表。

六、教學過程。

課前選好小組里的材料員和記錄員。

(一)導入新課。

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作出猜想。

師:上課前,老師給大家?guī)韼追N聲音,聽一聽,這是什么聲音?

師:(點擊聲音1)這是什么聲音?你說。。。生:雷聲。

師:(分別點擊其他聲音)這是什么聲音?生:流水聲、敲鑼聲、掌聲。

師:你認為這些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板書課題)。

師:誰來說說看,你說。。。(多請幾個同學說說)。

師:是不是這樣呢?聲音到底怎么產(chǎn)生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一下。

(二)探究活動。

1、使物體發(fā)聲,觀察發(fā)聲物體。初步感受聲音和振動的關系。

(1)介紹實驗材料,討論發(fā)聲方法。

師:(出示材料)同學們請看,老師準備了一些材料。都有些什么?

生:鼓,鋼尺,橡皮筋。

師:你能想辦法讓它們分別發(fā)出聲音嗎?(出示投影)。

師:(出示鼓)你來說說?

生:用鼓槌敲(板書:敲打)。

師:(出示鋼尺)這個誰來說說?

生1:敲打桌子;

生2:按在桌上往下?lián)堋?/p>

師:哪種方法比較明顯,可以嗎?(演示)板書:壓,撥。

師:(出示橡皮筋)這個誰來說說?

生1:用彈得的方法。

師:老師覺得剛才用拉長后彈撥的方法可能會比較好。(板書:彈)。

(2)學生觀察實驗,老師指導。

師:請小組材料員來領取實驗材料和記錄表。比一比,哪個小組最快,最認真。

教師隨機指導。

(3)小組匯報,老師板書。

師:好了,請材料員將材料整理好,放回原處。

師:我們先請各小組派代表上來給我們來講解一下他們的觀察記錄結果。(及時給予鼓勵)。

(請一小組的同學說老師板書,并結合全班交流)。

師:鼓不發(fā)聲時的狀態(tài)是?(像是平靜的水面一樣)。

生:不會動的;泡沫不會動。

師:發(fā)聲時的鼓是怎樣的呢?

生:泡沫在跳舞。

師:泡沫為什么會跳舞?

生:因為敲過了;因為鼓皮(面)在動。

師:鼓皮是怎么動的?

生:上下在動。

師:其他小組有沒有補充呢?

(師板書畫圖鼓得振動)。

同樣的方法交流橡皮筋和鋼尺并且老師板書畫圖。

師:剛才同學們也討論過了,鼓橡皮筋和鋼尺在發(fā)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生:都在動。

師:其他小組呢?(請學生回座位)。

師:(觀察板書)它們的動有沒有規(guī)律,誰來形容一下。

生:都在上下動;來回動。

師:(概括)都在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是這樣嗎?(板書)。

師:這樣的運動師怎么產(chǎn)生的呢?

師:我們敲,彈,撥都是給了這些物體一個力,在力的作用下(板書)物體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種運動取個什么名字呢?科學家們稱它為振動。

師: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鋼尺產(chǎn)生了振動,聲音也就產(chǎn)生了。

生:聲音是由振動產(chǎn)生的(板書,箭頭)。

2、觀察音叉的振動,更深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

(1)師提問: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嗎?

師:(出示音叉)這是音叉。(演示使用方法)。

師:那它有沒有在振動呢?你有辦法證明嗎?

(2)(打出)活動內(nèi)容。

師:老師這里也給大家?guī)砹嘶顒右?。(投影出示)?/p>

師:按要求做好的小組就舉手,看哪個小組動作最快。

師:請材料員上來取實驗的材料。

學生進行實驗,老師指導。

(3)交流匯報。

師:請材料員收好材料,放好音叉。

師:不發(fā)聲的音叉觸及水面是怎樣的.?

師:發(fā)聲的音叉觸及水面呢?為什么?

師:不發(fā)聲的音叉觸及手背是什么感覺?

師:發(fā)聲的音叉觸及手背呢?為什么?

師:音叉的聲音是怎么產(chǎn)生的?

(三)小結提升。

師:總結一下,聲音是由什么產(chǎn)生的呢?

生:我們敲打或彈撥等方法是為了用力讓物體產(chǎn)生振動,而振動才產(chǎn)生了聲音。

(四)鞏固提高,拓展延伸。

1、找尋人體發(fā)聲部位。

師:我們?nèi)苏f話發(fā)出的聲音是怎么產(chǎn)生的?在哪里振動能找到嗎?

師:手輕按喉部。聲音是怎么產(chǎn)生的?

(其實聲音是從喉嚨里的聲帶中發(fā)出的,聲帶是很薄的膜,所以我們平時不要大喊大叫,要保護聲帶。要不然就發(fā)不出聲音了。)。

2、師:我們身上有一個非常敏感可以感受聲音振動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兒?

3、怎樣讓正在發(fā)出聲音的鑼立刻停止發(fā)聲,學生演示并說明理由。

師:(出示鑼)我在鑼上敲一下鑼就發(fā)出了聲音,你知道鑼的聲音是怎么產(chǎn)生的嗎?

師:為什么我敲了一下馬上停止,而鑼的聲音卻能響很長時間呢?

師:誰有辦法在老師敲完一下之后讓聲音也馬上停止?

師: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五)總結評價。

1、師生小結。

剛剛這堂課上你學到了什么?

2、評價。

在這節(jié)課上,老師發(fā)現(xiàn)我們班許多同學都能像科學家那樣去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積極動手操做實驗。

3、整理器材。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十一

《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是教科版科學課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時內(nèi)容。它屬于“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節(jié)《聽聽聲音》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為后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物體發(fā)出聲音》等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與舊教材相比,本課能夠***地以探究為核心,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機會,嘗試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jīng)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迎合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把它分為4個部分:1、創(chuàng)設情景、制造聲音2、收集事實、提出假設3、設計實驗、驗證假設。4、欣賞樂曲、思考延伸。每個環(huán)節(jié)層層推進,有扶到放。主要通過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和常見材料來“制造聲音”,并對發(fā)聲的物體與不發(fā)聲的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積極思考,建立起“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最后從正反取證,驗證假設。滿足了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要求,培養(yǎng)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別是讓學生經(jīng)歷了整個探索求知的過程。

2、學生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著不同的生活經(jīng)驗,對聲音有著最直觀的感受,有些學生還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尤其是一些學聲樂或樂器的學生,他們對聲音的了解更加專業(yè)。但是熟悉的現(xiàn)象并不一定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并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探究聲音更多的奧秘,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我們可以在“熟悉”兩個字上做文章,上課前可以由老師收集聲音的錄音材料,以便在引課時讓學生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huán)境中,激發(fā)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知識的興趣。

3、教學方式的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屬于探索性實驗,從教學進程來分析,對于四年級的學生的認知水平說,這種實驗并不適合大步子教學,四年級的學生從接觸科學到現(xiàn)在,他們經(jīng)歷的觀察活動比較多,驗證性實驗比較多,而對探索性實驗在三年級下冊部分單元學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學期望與實際效果有一定距離,為此,本課宜采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而我們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xiàn)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二、設計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慮,我對本堂課的設計理念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展開一系列實驗活動,探究聲音產(chǎn)生的緣由,知道整個的探究過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是經(jīng)過抽象和概括出來的話,學生并不這么認為,有人認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產(chǎn)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已有的經(jīng)驗,他們關注的是動作的本身,而不是發(fā)聲物體的變化,所以很難進行科學的概括和抽象。為此設計了幾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主要分為實驗探究、觀察討論、教學評價三個部分。

三、具體的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

(二)、科學探究:

1.通過探究聲音產(chǎn)生緣由的整個過程,知道探究的步驟、所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識、經(jīng)驗和現(xiàn)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保持與發(fā)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jīng)驗、樂于探究與發(fā)現(xiàn)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學已經(jīng)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秘,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nèi)ヌ剿鳌?/p>

教學重點:

通過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難點: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三、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shù)膶肽芗ぐl(fā)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chuàng)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我從小學生喜歡“做游戲,猜謎語”的心理特點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上課之前準備好一些物體發(fā)聲的錄音材料,收集一些有關聲音的資料。上課伊時,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引起學生對聲音的關注,通過讓學生說說聽到的聲音,進一步“喚醒”學生對聲音的直接認識。讓學生初步感覺到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huán)境中,激發(fā)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此時,老師進一步引導:“其實,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我們總能聽到各種聲音,大自然的風聲、雨聲、雷聲,鄉(xiāng)間的蛙叫蟬鳴,城里車水馬龍的聲音。所以聲音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再也熟悉不過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F(xiàn)在你們身邊有許多物體,你能不能自己來制造聲音呢?在制造聲音的過程中,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呢?”。這些物體事先準備好,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學生肯定會提出許多問題:比如,聲音是怎樣來的?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來的?我們怎樣才能控制聲音等問題。——揭示了課題《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

(二)、分組操作,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使物體發(fā)聲。

首先組織學生觀看桌子上許多能夠發(fā)聲的物體,主要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同時適當?shù)慕o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接著對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有目的的實驗。

(1)、這些物體你不動它,它會發(fā)出聲音嗎?你能使它們發(fā)聲嗎?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體發(fā)聲嗎?

每個學生明確要思考的內(nèi)容并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小組活動。但是讓學生發(fā)出聲音太簡單了!學生會不以為然地亂敲亂打,所以這里教師應該提出:“老師不是看哪個學生制造的聲音響,而是誰想到的辦法多。”這樣既可以管理課堂,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活動后教師做適當?shù)目偨Y:物體靜止時都不能發(fā)聲,對它們進行敲、打、吹、撥就能發(fā)出聲音。那么,聲音到底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步步深入。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十二

在科學之中,一些物質(zhì)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質(zhì)不容易溶解在水中。那這是為什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四年級科學溶解說課稿,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一些物質(zhì)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質(zhì)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過濾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質(zhì)從水中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食鹽、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現(xiàn)象,

能使用過濾裝置分離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驗研究溶解與不容易溶解現(xiàn)象的樂趣,激發(fā)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在觀察比較活動中,能夠意識到細致的觀察才會使描述更準確。嚴格按照規(guī)范利用溶解裝置進行實驗。

【教學重點】描述食鹽、面粉等物質(zhì)溶解現(xiàn)象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食鹽、沙、面粉在水里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食鹽1、沙1、面粉1、裝水燒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濾紙3、鐵架臺1。(沙在使用前淘干凈。)。

【教學過程】。

一、食鹽在水里溶解了。

1.學生觀察實驗:取一小匙食鹽和一小匙沙,分別放入兩個盛水的玻璃杯內(nèi),不攪拌,靜靜觀察,比較食鹽和沙在水中的變化。過一會再攪拌,觀察它們的變化。

2.學生匯報觀察現(xiàn)象:食鹽在水里的變化是怎樣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糾正學生的匯報:食鹽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組織討論:哪些現(xiàn)象使我們可以判斷出"鹽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現(xiàn)象能使我們判斷"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書食鹽的溶解現(xiàn)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現(xiàn)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2.學生實驗: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個盛水的玻璃杯內(nèi),靜靜觀察一會兒,看看面粉在水里的變化,然后再用筷子輕輕攪拌一會兒,觀察面粉在水中的變化。

3.組織匯報: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嗎?把它放置一會兒我們還能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

4.教師引導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

5.討論:面粉、沙、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6.教師引導:為了作進一步的觀察,我們可以采用過濾的方法。演示折紙和過濾實驗的規(guī)范操作,注意不要將液體濺到濾紙外,倒入漏斗中的液體液面要略低于濾紙的上沿。

7.學生實驗:分別做過濾食鹽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觀察濾紙,匯報觀察結果。

8.交流實驗結果,整理對溶解的新認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上。(提醒學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三、課后總結:

四、課后作業(yè):

1.食鹽在水里化掉的現(xiàn)象就是(溶解)。

2.溶解在水中的食鹽不能用(過濾)的方法從水中分離出來。

五、課后反思: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溶解是指物質(zhì)均勻地、穩(wěn)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并想象食鹽的溶解過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到實驗中細致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描述食鹽、面粉等物質(zhì)溶解現(xiàn)象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食鹽、沙、面粉在水里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裝水燒杯4、筷子1、高錳酸鉀1、小藥勺、食鹽1、沙1、面粉1。

【教學過程】。

一、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

1.引導想象: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2.教師講解:為了清晰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我們用一種有顏色的物質(zhì)來做溶解實驗。教師出示高錳酸鉀。(教師取放演示要規(guī)范,這是學生首次接觸化學藥品)。

3.引導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zhì)?

4.學生實驗:在一個裝水的燒杯內(nèi),輕輕地放入幾小粒高錳酸鉀,先靜觀高錳酸鉀在水中的分散現(xiàn)象,然后用筷子輕輕攪拌一下水,繼續(xù)觀察水和高錳酸鉀的變化。(注意學生對觀察到的細節(jié)地描述)。

二、不同物質(zhì)在水中的溶解。

1.觀察記錄實驗:進一步觀察食鹽、沙、面粉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比較它們在水中有什么相同與不同。(觀察結果可直接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

變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嗎。

是溶解還是沒溶解。

2.小組交流:修正描述和記錄。

4.整理記錄:學生對溶解特征的認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

三、課后總結:

四、課后作業(yè):

1.高錳酸鉀常被用來(消毒)和(防腐)。

2.沙子在水中溶解時顆粒的分布是(不均勻)的。

五、課后反思: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能借助實驗進一步觀察多種物質(zhì)之間的溶解現(xiàn)象,根據(jù)溶解的主要特征區(qū)分一些常見的溶解現(xiàn)象。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觀察、交流中,將看到的新的“溶解”現(xiàn)象與已知的作比較,在這個過程中產(chǎn)生探究更多溶解現(xiàn)象的欲望。

【教學重點】根據(jù)溶解的主要特征區(qū)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與不容易溶解的現(xiàn)象。

【教學難點】觀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氣。

【教學準備】。

小組觀察實驗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體;雪碧(汽水)、注射器、試管、試管夾、酒精燈、火柴等。

【教學過程】。

1、引入。

?教師準備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學生觀察咖啡放入水中攪拌之后的現(xiàn)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觀察到的什么現(xiàn)象說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2.觀察液體之間的溶解與不溶解。

?在水里滴幾滴酒精,觀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幾滴水,觀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幾滴食用油,觀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幾滴水,觀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問: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嗎?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嗎?

?運用同樣的方法,觀察更多的液體與液體之間的溶解解現(xiàn)象。

?問:哪些液體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觀察溶解在液體中的氣體。

(1)觀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開雪碧(汽水)瓶蓋,觀察液體里逸出的氣泡。這就是溶解在飲料中的氣體。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體,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觀察注射器里的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怎樣解釋注射器里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2)觀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氣。

?這杯水里有空氣嗎?你是怎樣想的?(生活經(jīng)驗的提取)。

?用試管裝1/3的清水,在酒精燈上稍微加熱。觀察試管壁上是否有小氣泡出現(xiàn)。

?怎樣解釋這種現(xiàn)象?

4、課后繼續(xù)觀察還有哪些物體也能互相溶解。

三、課后總結:

四、課后作業(yè);。

1.膠水在水中會(下沉)。

2.牛奶帶入水中會(溶解)。

3.你能區(qū)分液體之間的溶解或不溶解嗎?請舉例來說明。

五、課后反思: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十三

《身體的結構》是四年級第四單元“我們的身體”里的起始課。在教師教學用書上明確指出“在第一課中,要向同學介紹關于身體結構劃分的不同方式――從身體的外形劃分和根據(jù)身體各個局部功能不同劃分。觀察與體驗活動構成了同學活動的主體形式。”本課重點是身體由哪些局部組成,以和認識人體的左右對稱的特點。難點是觀察身體內(nèi)部器官。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進行了如下優(yōu)秀教案,讓同學圍繞觀察和體驗開展探究學習,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借用課內(nèi)活動激發(fā)同學的興趣,充沛發(fā)揮同學的主體作用。

課的一開始,讓同學回顧一下學過的昆蟲的結構特點,明確昆蟲的外形分為“頭、胸、腹”三局部,為人體結構的劃分做知識上的準備。并且通過兩次體驗活動感受人體左右對稱的好處――行動靈活、堅持平衡,并感受人體外形的和諧美。接著通過“摸袋子,猜一猜”的活動讓同學自然地轉入到對“人體身體內(nèi)部有什么”的探究,同學通過各種方法猜猜人體內(nèi)有什么。最后又以“跳繩”這一活動讓同學觀察感受人體在運動的時候都有哪些部位參與了,即第三局部“身體的工作”,同學通過小組合作,認識了氣泡圖,分析出人體結構的第二種劃分方式――根據(jù)功能的不同(工作的類型)進行劃分。至此課堂目標基本完成,最后讓同學說一說自身在這節(jié)課上的收獲,進一步梳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

上這堂課之前得到了屠老師以和學校各位相關老師的指導,尤其是屠老師,對我們今年新轉教科學的老師的生長十分重視,在細致聽取我的想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可行的建議,在此甚表感謝。

課上完后,老師們就這堂課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聽后令我受益非淺。東湖小學資深科學老師李衛(wèi)提出的幾點,令我有撥云見日的感覺,到底是科學界的前輩,考慮問題深入淺出,尤其是關于一個課內(nèi)活動的設計――單腳走和雙腳走競賽,李老師所說的為了更好的得出平衡的結論,讓同學單腳站立和雙腳站立一段時間比較,效果會更明顯。我想,在教室這個狹小的范圍內(nèi),這樣的方案可能會更有效。關于身體的工作中,小組合作完成一個氣泡圖的環(huán)節(jié),李老師也提出了自身的看法,認為人體的工作不只僅是運動系統(tǒng)的工作,老師應該還提示一下包括消化(吃東西)、呼吸等內(nèi)容的活動。細細想來,呼吸等其他系統(tǒng)的活動其實就是融合在整個運動的過程中,并不能單獨分開來講。

有幾位老師提出“摸袋子”的環(huán)節(jié)用時太長或者顯得有點不必要,雖然同學的興趣被充沛的調(diào)動起來,但是使得后面的教學顯得有點緊張。我認為,時間是花得長了點,同學之前可能已經(jīng)有了“看、聽、摸、聞、嘗”等前概念,但是在這樣一個缺少實驗的課堂中,這樣的方式能調(diào)動同學的積極性,讓同學覺得在科學課堂中既能得到知識,又能獲得快樂,所以,我認為刪除是不必的,可以在時間上再縮短些。

屠老師在最后的交流中,對我的兩個細節(jié)環(huán)節(jié)十分肯定,令我感到挺意外的,一是采訪單手系紅領巾的同學,讓她談談自身在使不上勁時最想做的是什么,以體會雙手配合使行動更靈活。二是課堂上提到班里的殘疾小朋友,只是褒揚經(jīng)常協(xié)助她的同學,并沒有指明是哪一位,屠老師的說法是維護了小朋友自尊心。其實,在我的教學中一直比較注重語言的善良和行動的善良,盡量不去傷害小朋友稚嫩的心靈。經(jīng)屠老師這么一肯定,我就更加確信這樣的教學是快樂而有效的。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十四

科學概念:

一些物質(zhì)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質(zhì)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過濾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質(zhì)從水中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食鹽、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現(xiàn)象,

能使用過濾裝置分離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驗研究溶解與不容易溶解現(xiàn)象的樂趣,激發(fā)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在觀察比較活動中,能夠意識到細致的觀察才會使描述更準確。嚴格按照規(guī)范利用溶解裝置進行實驗。

【教學重點】描述食鹽、面粉等物質(zhì)溶解現(xiàn)象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食鹽、沙、面粉在水里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食鹽1、沙1、面粉1、裝水燒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濾紙3、鐵架臺1。(沙在使用前淘干凈。)。

【教學過程】。

一、食鹽在水里溶解了。

1.學生觀察實驗:取一小匙食鹽和一小匙沙,分別放入兩個盛水的玻璃杯內(nèi),不攪拌,靜靜觀察,比較食鹽和沙在水中的變化。過一會再攪拌,觀察它們的變化。

2.學生匯報觀察現(xiàn)象:食鹽在水里的變化是怎樣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糾正學生的匯報:食鹽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組織討論:哪些現(xiàn)象使我們可以判斷出“鹽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現(xiàn)象能使我們判斷“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書食鹽的溶解現(xiàn)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現(xiàn)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2.學生實驗: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個盛水的玻璃杯內(nèi),靜靜觀察一會兒,看看面粉在水里的變化,然后再用筷子輕輕攪拌一會兒,觀察面粉在水中的變化。

3.組織匯報: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嗎?把它放置一會兒我們還能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

4.教師引導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

5.討論:面粉、沙、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6.教師引導:為了作進一步的觀察,我們可以采用過濾的方法。演示折紙和過濾實驗的規(guī)范操作,注意不要將液體濺到濾紙外,倒入漏斗中的液體液面要略低于濾紙的上沿。

7.學生實驗:分別做過濾食鹽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觀察濾紙,匯報觀察結果。

8.交流實驗結果,整理對溶解的新認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上。(提醒學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三、課后總結:

四、課后作業(yè):

1.食鹽在水里化掉的現(xiàn)象就是(溶解)。

2.溶解在水中的食鹽不能用(過濾)的方法從水中分離出來。

五、課后反思: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十五

科學概念:

1.學生能夠分清楚聲音的強弱和高低,知道聲音的強弱用音量表示,聲音的高低用音高表示。

2.初步理解音高的變化是物體的振動快慢變化引起的,物體振動得越快,音越高;振動得越慢,音越低。

過程與方法:

能使物體發(fā)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發(fā)出不同音高的物體特點進行描述,通過對物體的振動狀態(tài)進行分析,把振動狀態(tài)和聲音高低聯(lián)系起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zhì)相聯(lián)系的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到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快慢決定的。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快慢決定的。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鋁片琴、4個不同水量的啤酒瓶、大小音叉各一個等。

演示材料:3個試管內(nèi)裝有不同量的水、鋁片琴、啤酒瓶、音叉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前面兩節(jié)課,我們對聲音進行了研究,說說你對聲音有了哪些新認識?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聲音有強弱、高低的變化)。

1.剛才有同學說聲音有強弱的變化,強音是怎樣的?弱音又是怎樣的?

2.你能發(fā)出兩個強弱不同的聲音嗎?拍手游戲:按照強弱弱的節(jié)奏拍手、拍桌子,說說用力的強弱,跟聲音的`強弱有什么關系。

3.聲音的強弱我們用音量來描述,以教室里的廣播為例。

板書:用力大聲音強用力小聲音弱音量。

三、聲音的高低。

1.提問:聲音除了強弱變化之外,還有高低變化,高的聲音是怎樣的?低的聲音又是怎樣的?學生展示對高低的認識,請學生發(fā)出高低不同的聲音。

2.體驗聲音的高低變化:唱音階。教師示范,學生跟著教師唱音階。聲音的高低我們用音高來描述。

3.用鋁片琴研究聲音的高低。

(2)老師發(fā)給每小組一個鋁片琴和一個敲的棒子。ppt出示友情提醒:

請每個同學輕輕敲打鋁片琴,不要影響別的小組,仔細聽,12345671這個聲音的高低跟鋁片有什么關系?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及時填寫到實驗記錄。為什么要用相同的力敲?力的大小相同,說明聲音的強弱怎么樣?所以我們聽到聲音的不同主要就是高低的不同。

(3)學生匯報,你們小組發(fā)現(xiàn)了什么?聲音的高低與鋁片的長短有什么關系?

板書:鋁片長聲音低鋁片短聲音高。

4.用啤酒瓶研究聲音的高低。

(2)每個小組4個啤酒瓶,讓學生按照聲音高低排排序,并用低、較低、較高、高表示不同的音高。

(3)學生匯報交流。

板書:水多聲音低水少聲音高。

5.用音叉建立聲音的高低和振動快慢之間的聯(lián)系。

(2)讓學生敲一敲大小兩個音叉。(提醒:每個同學輪流敲一敲,用相同的力敲音叉的上部,為了聽得更清楚,可以聽共鳴箱)。

(3)師生交流:大小音叉聲音有什么不同?大的音叉和小的音叉振動起來有什么不一樣嗎?憑肉眼大家能看出來嗎?(不行)??茖W工作者對它們進行了比較準確的測試,并給它們作了標記。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音叉,你看到上面的數(shù)字了嗎?(大音叉:256,小音叉512)這個數(shù)字表示什么意思呢?讓我們一起來看資料。(音叉上的數(shù)字代表音叉每秒鐘振動的次數(shù),256表示每秒振動256次,512表示每秒振動512次。)。

(4)可能還有同學不太相信,覺得光憑資料不讓人信服。別急,老師這里還有一個科學的檢測軟件,它可以比較準確地測出物體振動的快慢。我們來檢驗一下大小音叉,看看是不是大音叉振動慢,小音叉振動快。(用音頻軟件檢測大小音叉的振動快慢)。

四、應用拓展。

老師出示三個裝有不容水量試管,現(xiàn)在不用敲的方法了,用吹的方法它也能發(fā)出聲音。猜猜看哪個聲音高,哪個聲音低?跟我們的猜測不一樣,怎么回事呢?在我們學具袋里有5個長短不同的塑料管,同學們回家都去吹吹試試,有了新的想法明天來告訴老師。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十六

《摩擦力的秘密》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課。本課與《力在哪里》、《物體形狀改變以后》、《蘋果為什么會落地》、《降落傘》共同組成了《無處不在的力》這一單元。

本課所在的單元與前一單元《物體的運動》一起,完成了《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內(nèi)容標準中物質(zhì)世界部分“運動與力”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并為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儲備基本的力學知識。

本單元依據(jù)《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力的作用和表現(xiàn),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力”的要求,圍繞力的存在,力的表現(xiàn)和作用,力在哪里、力能改變運動的方向和物體的形狀,就力有大小以及彈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氣體和液體的阻力來進行建構。通過引導學生開展一系列以認知為重要目的的觀察、閱讀、分析和實驗活動,使學生認識力、了解常見的力,從而提高認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興趣。

本課在單元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需要前面力學知識的鋪墊,尤其是《力在哪里》中力對物體形狀的影響和測量力的大小知識和技能,又為下一課《降落傘》的學習,提供了知識支撐。

本課教學內(nèi)容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摩擦現(xiàn)象和摩擦力。重點在于體驗摩擦力。

第二部分,研究各種改變摩擦力的方法。

第三部分,討論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要減小摩擦力。

這些內(nèi)容打算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要完成的教學內(nèi)容是:讓學生認識摩擦力,討論摩擦力的“功”與“過”,通過探究了解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本課涉及到《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具體內(nèi)容,分析本課的知識結構,并結合第一課時要完成的任務,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方面:

能夠使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設計減小固體摩擦力的驗證實驗。

(2)科學知識方面:

認識摩擦力,知道如何減小摩擦力,能夠說出摩擦力的“功”與“過”。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

學會用科學的眼光看待摩擦力,喜歡用學到的摩擦力知識解決生活中摩擦力的問題。

(三)教學重點:認識摩擦力,通過實驗研究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學難點:摩擦力的認識,以及實驗過程中變量的理解與控制。

根據(jù)本課教學目標,遵循學生學習規(guī)律,抓住科學課的特點談談本課的教法設計:

1、由形象到抽象,遵循科學概念形成的一般過程。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摩擦現(xiàn)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學生還不能從理性的層面上覺察到。所以在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入手,設置活動,把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化解到活動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中,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比較豐富的表象,幫助學生對摩擦概念的理解。

2.實踐為主,多種學習方式綜合,突出科學課的特點。

大膽猜測、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學習方式。

據(jù)分析:學生在第三單元中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對比實驗的研究方法,又通過本單元前三課力學知識的學習,已經(jīng)初步具備進行自主探究實驗的素質(zhì)和能力。

本課教學從教師的教來看,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學、樂學;要創(chuàng)造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善學。從學生的學來看,要注重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注重同桌互學,小組研討,集體交流。教學設計體現(xiàn):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提高。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充分應用現(xiàn)代教學媒體,優(yōu)化課堂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三點。

(1)巧妙引導,貫穿一個“疑”字。

我在教學中使學生“于無疑處生疑”把學生思維引到焦點上,使他們動腦筋,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導入時,通過游戲,追問什么樣的神秘力量使我們要費更大的力氣才能拉開兩本書呢?這樣設疑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2)自主學習,著眼一個“探”字。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中指: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和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提出問題之后,讓依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大膽猜測,并且通過實驗去驗證,這樣促使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生成和發(fā)展。

(3)動手操作,突出一個“動”字。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必須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nèi)化形成,而不能簡單地通過講授交給學生。在課堂上,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對比實驗了解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活動中,學生不單單是在動口、動手、動腦,更重要的是通過“動的過程”內(nèi)化了摩擦力的知識,培養(yǎng)了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教學準備。

本課的教學準備主要是教師準備:書本、塑料平板、彈簧測力計、小木塊、洗潔精、玻璃燒杯、玻璃棒、圓木棍、水槽、抹布、實驗記錄單、多媒體課件。(我之所以準備這些材料,是因為它們既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又注重了與內(nèi)容的緊密聯(lián)系,能充分幫助學生完成探究實驗。學生利用這些典型的材料,依據(jù)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實驗,在操作中驗證假設,在探究中獲取知識。)。

(二)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我設計了五個環(huán)節(jié)。

1、游戲?qū)?,激發(fā)興趣。

課一開始設計了一個游戲,我先將兩本書部分頁碼交錯放在一起,讓學生拉,學生輕松的拉開了。接下來讓學生將兩本書所有頁碼交*,讓學生再試一試能否輕松的拉開。學生感受到前后的不同之后,追問:什么樣的神秘的力量使我們要費更大的力氣才能拉開?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它。

(開課設計游戲,是為了通過游戲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形成良好課堂氣氛的切入口,為學生的自主探究作好鋪墊。游戲結果帶給學生一個懸念,使學生產(chǎn)生刨根問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下接受教師發(fā)出的信息,易于將學生的注意力馬上引導到教學目標上來。)。

2、學習概念,初步感知。

感知摩擦力,是本課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設計了感知摩擦力的活動。

請看視頻(播放錄像)。

(視頻展示的活動,將無形的摩擦力,抽象的概念巧妙的融合在活動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中,使學生親身感受,印象深刻。)。

在認識摩擦力的概念后,我又通過一段生活中存在的摩擦力的視頻,引導學生一起來討論身邊的摩擦力現(xiàn)象,分析他們的功與過,讓學生體會到我們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又需要減小摩擦力。

3、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實驗。

為了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我預設了一個情境:首先向?qū)W生展示了一張埃及金字塔的圖片,告訴學生建造這樣的一座金字塔需要大約上百萬塊重約兩三噸的巨石,問:以前的埃及人是采用了什么樣的方法把這些巨石搬運起來的呢?于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上頓時興奮起來,我適時地抓住這個機會,放手讓學生大膽想象和猜測。

學生有了生活經(jīng)驗作為背景,就能夠很快的猜測出減小巨石與地面摩擦力的方法:加潤滑劑、用木棍變滑動為滾動等。此處學生有可能說的不是很準確,我及時的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語言來表達。

接下來我要求學生用科學的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測,設計了如何減小木塊的摩擦力的實驗。

這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實驗過程請看視頻(播放錄像)。

(科學課實踐證明:學生對時間、空間、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權利之后,他們才能敢做、敢想、敢說,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情感體驗,他們的個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發(fā)展。)。

4、交流匯報,討論總結。

在學生完成實驗后,我先給時間學生在小組內(nèi)進行小結和交流。交流先分小組進行,給每個學生提供說話的機會,互相交流,互相啟發(fā)、互相提高。在交流中,學生對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形成共識之后,由大家推舉代表匯報實驗、討論結果。

交流的情況在剛才的視頻中已有展示。

(這樣由學生經(jīng)過親手實驗,經(jīng)過小組討論交流,經(jīng)過有代表性地匯報實驗結果,學生不僅僅學習了科學知識,也培養(yǎng)了學生樂于探究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5、設計活動應用新知。

最后我設計了一個活動場景:“五.一”節(jié)快到了,小明的父母準備帶他去運動健身,要參加以下幾項活動:攀巖、溜冰、爬山,請大家?guī)椭麄冞x擇合適的鞋子去參加這些活動。

(在學生獲得有關摩擦力的知識后,我引導學生應用獲得的知識,嘗試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有利于發(fā)展和提升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好時機。)。

6、板書設計。

板書:

無處不在必不可少。

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

1、添加潤滑劑。

2、把滑動變成滾動。

科學的板書設計往往對學生全面的理解學習內(nèi)容,提高學習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的板書設計突出了學習內(nèi)容的重點,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幫助的作用。

相信這樣設計,肯定能順利完成本節(jié)課預定的教學目標。謝謝。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十七

本課選自本單元中的第三小節(jié),教材共2頁,分為觀察比較聲音強弱的變化和觀察比較聲音的高低的變化兩個活動.與第一小節(jié)《聽聽聲音》和第四小節(jié)《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是基于《聽聽聲音》和《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這兩節(jié)課的基礎上來探索研究的,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準備,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堵曇舻淖兓芬徽n是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的第二課,本課主要是讓學生明白聲音在音調(diào)高低和音量大小上的變化。學生在之前也學過有關對比實驗的知識,做過相關的實驗,并且學生已經(jīng)具有了設計對比實驗的能力。但是本課與以往對比實驗的不同在于本課是研究兩個變量,這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的。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科學概念目標。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按教科書要求使物體發(fā)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fā)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tài)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tài)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聯(lián)系起來。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zhì)相聯(lián)系的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音量與音高的科學概念,把物體的振動狀態(tài)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聯(lián)系起來。

教學難點:把物體的振動狀態(tài)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聯(lián)系起來。

(三)說教學材料準備。

1.分組材料:音叉、小錘、乒乓球、自制教具、應用軟件等。

2.教師準備:音叉、小錘、乒乓球、自制教具、應用軟件、自制課件等。

四年級的學生對于聲音在各個方面都有基礎性的前概念。過程與方法方面,他們有了一定的觀察基礎,經(jīng)歷了一些探究活動,會進行比較詳細的觀察并作相應的記錄,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識方面,他們知道聲音是不同的,知道聲音有大小的區(qū)別,并且經(jīng)歷了探究聲音發(fā)生的過程,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在情感方面,他們對科學課有著濃厚的興趣,喜歡科學探究活動,愿意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以上這些有利條件會對本課的探究活動起積極作用,但在孩子們的前概念中,往往將聲音的強弱和高低與生活中的現(xiàn)象相混淆,他們聽到高音會誤以為聲音強,聽到低音就會認為聲音弱。如音高與音量分辨不清的話,就根本無法區(qū)別振動時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更不能把觀察到的現(xiàn)象總結成規(guī)律。所以“把物體的振動狀態(tài)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聯(lián)系起來”將會是孩子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上遇到的一個大困難。

通過教師的啟發(fā)式點撥,引領學生通過提出問題——細心觀察——討論交流——得出結論的自主探究活動,使學生能夠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展開合理的推測及驗證,總結其規(guī)律。在教學中,力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注重過程,也注重概念的滲透,使學生真正理解科學的意義。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在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前提下,放手讓學生觀察、實驗和思考。讓自然的具體事物有趣的自然現(xiàn)象緊緊吸引學生,讓他們產(chǎn)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在探究影響聲音高低的因素一環(huán)節(jié),因為對于音樂常識較弱的四年級學生來說分辨聲音的高低是個難點,特運用app應用來輔助實驗,一方面讓學生們感受到信息技術對于學習的有益之處,另一方面通過孩子對于機器的`使用,快速理解課本知識,提高孩子的知識全面性。全面提上孩子的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

【師】中秋節(jié)老師出去玩,看到了一個有趣的東西,就拍下來了,今天特地帶來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嗎?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生】。

【師】聲音在變化。其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聽到很多聲音,變化不斷地聲音構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聲音的世界,探究“聲音的變化”。

(一)聲音的強弱(音量)。

1.提問。

【生】有大小的變化。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聲音的大小有變化,指的就是聲音的強弱。(板書)聲音大即是強,小即是弱。(ppt)在科學中,聲音的大小強弱用音量來表述。

【板書】強、弱。

2.游戲。

【師】怎么區(qū)分聲音的強弱呢?我們一起來做個小游戲,跟你的同學說一句悄悄話,有個小要求,只能讓你的同桌聽到。開始!

【師】同學們都玩的很開心哦,王老師也很想?yún)⑴c進來,最后一排的那位小帥哥,能大聲地告訴王老師你的名字嗎?【生答名字】(大聲說)xxx同學,認識你真高興!你能和老師說聲老師好嗎?【生答】老師好!

【師】老師們你們聽到打招呼聲了嗎?

【師】剛剛的游戲中,你們聽到的所有聲音,哪個最強,哪個最弱?分開講【生答】。

分組實驗一。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知道聲音的產(chǎn)生與振動有關,那么,聲音的強弱是否也與振動有關呢?(ppt)。

【師】下面,我們來進行探究實驗,請看大屏幕:(ppt)。

我為大家準備了這些實驗器材:音叉、小錘、帶線的乒乓球?!編煛?。

【師】(ppt演示)怎么利用這些器材進行實驗呢?下面來看看實驗步驟:

1.手拿帶線的乒乓球,保持靜止。

2.擊打音叉發(fā)出聲音。

【師】要想使音叉發(fā)出強弱不同的聲音我們怎么敲擊?

【生答】重一點敲擊聲音強,輕一點敲擊發(fā)聲弱。

【師】那我們在使用音叉時,應該擊打哪個部位呢?

【生答】【師補充】應該擊打音叉?zhèn)让娴捻敹?。將乒乓球快速接觸正在發(fā)聲的音叉?zhèn)让妗?/p>

1.比較音叉發(fā)出強弱不同的聲音時乒乓球彈開的距離遠近。

2.為避免誤差,反復實驗三次,記錄實驗結果。

實驗前,老師要提示兩點:

1.小組內(nèi)分工合作,遵守實驗紀律,本次實驗需要分辨聲音強弱,實驗時請保持安靜。

2.提示音樂響起停止實驗,將器材放回原位,分析實驗結果,準備交流。

【師】現(xiàn)在開始實驗!10min。

【生】分組實驗。

3.交流匯報。

【師】我們的探究活動已經(jīng)完成,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上來,一邊演示,一邊分享你們的發(fā)現(xiàn)。請你大聲的告訴大家你的發(fā)現(xiàn)。

【生1】演示實驗過程。

【生2】我們先敲出強的聲音,再敲出弱的聲音,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聲音強,小球彈開的距離遠,聲音弱,距離近。

【師】其他小組,你們還有補充的嗎?

【師】現(xiàn)在我們回顧一下振動的概念。振動是指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

往返運動時離中心點距離遠振動幅度就大。(慢)往返運動時離中心點距離遠振動幅度就,振動幅度小。

結合我們剛剛的實驗,來說說(小結)聲音的強弱和振動幅度大小有關嗎?

【生答】(ppt)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

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

【師補充】是的,發(fā)聲體振動幅度的大小決定了聲音的強弱。板書。

(二)聲音的高低。

1.聲音高低的認識。

【師】有哪位同學聽出來了:哪個音高,哪個音低?【生答】【生答一個教師彈一個】。

【師】跟著老師的演奏我們一起唱一唱(唱音階)。

【師】由低到高唱,預備唱;【生唱】。

【師】由高到低唱,預備唱;【生唱】。

【師】聲音的強弱和高低是不同的兩個概念。(指著黑板)強弱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聲音的大小、音量;剛剛我們唱的音階1234就是聲音的高低變化,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板書音高)。

【板書】。

音高:高、低。

【師】那么聲音高低的變化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呢?我們來看看這3組器材。

(ppt展示)認真觀察同組的各個器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大小、粗細、長短。

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了,別著急老師會讓你們實驗的,我們先來看看實驗要求。

(ppt微課)。

實驗步驟:

1.檢查器材,將預測結果填寫在報告單上。

2.用同樣的力敲擊器材中部,仔細分辨聲音的高低。

3.同一器材反復實驗3次,并填寫實驗結果。

4.三組實驗都完成后回到座位,整理實驗結果。

溫馨提示:1.本實驗需要辨別聲音的高低,實驗全程須保持安靜;

2.各實驗區(qū)域小組間分工合作、有次序交換;本次實。

驗設四個實驗區(qū),每大組到相應區(qū)域進行實驗。

3.及時填寫實驗報告單。

4、實驗結束后,將器材歸位,回到座位整理實驗報告,準備交流。

【師】有什么問題嗎?(一一解答)開始實驗。

【生】用自制教具分組實驗,研究聲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關。

教師在各組進行巡回指導。(把其中一組做完實驗的器材拿上講臺)鈴聲提示坐回原位。

【師】同學們都已經(jīng)完成了你們研究,哪一組上來說說你們的發(fā)現(xiàn)?

句式:我們小組研究聲音的高低是否與物體的大小有關,我們發(fā)現(xiàn)物體,聲音;物體,聲音。

【板書】高(小、短、細)。

音高。

低(大、長、粗)。

為了揭示其中的奧秘,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的實驗,下面我們來看其中的一個實驗:

【生答】振動慢,聲音低。振動快,聲音高;(師板書慢)。

【師】現(xiàn)在我們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小、短、細的物體振動快,所以聲音高;大、長、粗的物體振動慢,所以聲音低。

聲音有高低的區(qū)別是因為物體振動的快慢,也就是振動頻率不同。

【師】今天,我們學了兩個概念,音量、音高,通過探究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振動的幅度決定了聲音的強弱(也就是音量),振動的快慢決定了聲音的高低(也就是音高)。

【師】請大家從抽屜里拿出平板電腦,(溫馨提示):平板電腦屬于精密儀器,需輕拿輕放。開始演奏!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十八

教學背景分析:

在第1課“聽聽音叉發(fā)出的聲音”的活動中,學生們已經(jīng)初步感受到了聲音的高與低、強與弱的變化。本節(jié)課學生將用不同的力撥動他們熟悉的鋼尺,探索聲音強弱的變化;通過敲擊裝有多少不同的水的玻璃杯,以及撥動不同松緊的皮筋、粗細不同的琴弦、敲擊大小、粗細、長短不同的物體,探索聲音高低的不同。學生們通過對聽到的不同聲音的描述,將對聲音有進一步的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調(diào))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音調(diào)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音調(diào)就越低。

2、使物體發(fā)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fā)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tài)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tài)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聯(lián)系起來。

過程與方法:

1、利用鋼尺(塑料尺)進行實驗,找出聲音音量的大小與物體振動的關系;

2、利用四個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進行試驗,找出聲音音調(diào)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zhì)相聯(lián)系的習慣。

教學重點:

1、聲音音量的大小與物體振動的幅度有關;聲音音調(diào)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2、設計實驗探究尺子長度和音調(diào)的關系。

教學難點:

聲音音調(diào)的高低取決于在一定時間里振動的次數(shù)。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1把鋼尺或塑料尺、4個同樣的杯子里面裝有不同量的水、1張“尺子聲音高低的實驗記錄單”、1塊釘兩顆釘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長短不同的3個鐵釘、粗細不同的3根鋼管、粗細相同長短不同的.3根鐵管、1把六弦琴。

動畫:尺子振動。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

1、誰會敲鼓?聽一聽鼓發(fā)出的不同的聲音。

2、提問:這些鼓發(fā)出的聲音有哪些不同?

3、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

4、、出示一把鋼尺(或塑料尺),提問:怎樣使它發(fā)出聲音?(提醒學生撥動尺子時要避免尺子和桌面撞擊。)。

5、怎樣讓尺子發(fā)出音量不同的聲音?

1、出示鋼尺(塑料尺)進行實驗的要求:

用你們的方法進行研究,觀察鋼尺上下振動的幅度有多大,發(fā)出的聲音有多強,并用振動幅度大或小、聲音強或弱作記錄。

再用力撥動鋼尺,與前面的實驗進行比較,尺上下振動的幅度和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記錄下來。

重復做上面的實驗3~4次,體會物體振動時,振動幅度的大小與聲音強弱之間是什么關系,并能準確地進行描述。

2、學生分組進行探究活動。

學生開始實驗活動,仔細傾聽和觀察,把聽到的聲音和觀察到的現(xiàn)象與小組內(nèi)的同學交流,并記錄下來。

3、學生分組交流觀察結果。

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音量的單位是分貝(db)。

(一)、觀察比較四個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聲音高低的變化。

1、出示4個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每組發(fā)一張實驗記錄單。

學生對敲擊4個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發(fā)出的聲音的高低進行預測,并在記錄單上記錄他們的預測。

2、實驗方法:

按照從1號杯到4號杯的順序,或從4號杯到1號杯的順序反復敲擊杯口,比較它們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不同,再與小組的預測進行比較。

每個小組領取一組(4個)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按要求開始實驗。

3、與全班同學交流本小組的預測和實驗結果。并對結果作簡單的分析。

(二)觀察橡皮筋音高的變化。

1、出示一塊木板上釘兩個釘子,兩個釘子之間綁著一根橡皮筋的裝置。

提問:還記得怎樣讓橡皮筋發(fā)出聲音嗎?

3、分小組實驗。

4、通過實驗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皮筋繃緊時,振動得快,發(fā)出的聲音高;皮筋松時,振動得慢,發(fā)出的聲音低。

(三)探究聲音的高低與尺子振動的頻率之間的關系。

1、尺子怎樣能發(fā)出高低不同的聲音?尺子聲音的高低與什么因素有關?

2、是這樣嗎?我們先來預測一下,把預測結果天道記錄表中。

3、交流預測情況,并說出預測的理由是什么。

4、實驗要求:要按照尺子振動部分長度的變化順序依次進行實驗,并能夠清楚地聽到聲音的變化和觀察到尺子振動頻率的變化,還要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下來。

5、學生實驗并記錄數(shù)據(jù)。

6.整理數(shù)據(jù)。

請各個小組根據(jù)實驗得出的數(shù)據(jù),對應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把音高達到的高度以下涂上顏色,制成柱狀圖。

四、總結。

聲音的高低和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物體振動的快,聲音高;物體振動的慢,聲音低。出示尺子振動的動畫。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十九

《身體的結構》是四年級第四單元“我們的身體”里的起始課。在教師教學用書上明確指出“在第一課中,要向?qū)W生介紹關于身體結構劃分的不同方式——從身體的外形劃分和根據(jù)身體各個部分功能不同劃分。觀察與體驗活動構成了學生活動的主體形式?!北菊n重點是身體由哪些部分組成,以及認識^***的左右對稱的特點。難點是觀察身體內(nèi)部器官。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讓學生圍繞觀察和體驗開展探究學習,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借用課內(nèi)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的一開始,讓學生回顧一下學過的昆蟲的結構特點,明確昆蟲的外形分為“頭、胸、腹”三部分,為^***結構的劃分做知識上的準備。并且通過兩次體驗活動感受^***左右對稱的好處——行動靈活、保持平衡,并感受^***外形的和諧美。接著通過“摸袋子,猜一猜”的活動讓學生自然地轉入到對“^***身體內(nèi)部有什么”的探究,學生通過各種方法猜猜^***內(nèi)有什么。最后又以“跳繩”這一活動讓學生觀察感受^***在運動的時候都有哪些部位參與了,即第三部分“身體的工作”,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認識了氣泡圖,分析出^***結構的第二種劃分方式——根據(jù)功能的不同(工作的類型)進行劃分。至此課堂目標基本完成,最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這節(jié)課上的收獲,進一步梳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

上這堂課之前得到了屠老師以及學校各位相關老師的指導,尤其是屠老師,對我們今年新轉教科學的老師的成長十分重視,在細致聽取我的想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可行的建議,在此甚表感謝。

課上完后,老師們就這堂課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聽后令我受益非淺。東湖小學資深科學老師李衛(wèi)提出的幾點,令我有撥云見日的感覺,到底是科學界的前輩,思考問題深入淺出,尤其是關于一個課內(nèi)活動的設計——單腳走和雙腳走比賽,李老師所說的為了更好的得出平衡的結論,讓學生單腳站立和雙腳站立一段時間比較,效果會更明顯。我想,在教室這個狹小的范圍內(nèi),這樣的方案可能會更有效。關于身體的工作中,小組合作完成一個氣泡圖的環(huán)節(jié),李老師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的工作不僅僅是運動系統(tǒng)的工作,老師應該還提示一下包括消化(吃東西)、呼吸等內(nèi)容的活動。細細想來,呼吸等其他系統(tǒng)的活動其實就是融合在整個運動的過程中,并不能單獨分開來講。

有幾位老師提出“摸袋子”的環(huán)節(jié)用時太長或者顯得有點不必要,雖然學生的興趣被充分的調(diào)動起來,但是使得后面的教學顯得有點緊張。我認為,時間是花得長了點,學生之前可能已經(jīng)有了“看、聽、摸、聞、嘗”等前概念,但是在這樣一個缺少實驗的課堂中,這樣的方式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覺得在科學課堂中既能得到知識,又能獲得快樂,所以,我認為刪除是不必的,可以在時間上再縮短些。

屠老師在最后的交流中,對我的兩個細節(jié)環(huán)節(jié)十分肯定,令我感到挺意外的,一是采訪單手系紅領巾的同學,讓她談談自己在使不上勁時最想做的是什么,以體會雙手配合使行動更靈活。二是課堂上提到班里的殘疾孩子,只是表揚經(jīng)常幫助她的同學,并沒有指明是哪一位,屠老師的說法是保護了孩子自尊心。其實,在我的教學中一直比較注重語言的善良和行動的善良,盡量不去傷害孩子稚嫩的心靈。經(jīng)屠老師這么一肯定,我就更加確信這樣的教學是快樂而有效的。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二十

科學概念: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

過程與方法:

能使物體發(fā)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fā)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tài)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tài)和發(fā)出的不同聲音聯(lián)系起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zhì)相聯(lián)系的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到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引入:1、非常小聲的問一個同學“請問你叫什么名字?”

2、你聽到老師說的么?

3、大聲的問這個同學:請問你叫什么名字。

4、學生用一般的音量回答后,老師說:剛剛我說的聲音小了你沒聽見,現(xiàn)在你說的聲音也不夠大,同學們沒聽見,你大聲一點!

5、在剛剛這個過程中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聲音有什么變化(大、小、強、弱)板書強弱。

6、有沒有同學能給我們用自己身體的部位來發(fā)出強弱不同的聲音?(聲帶發(fā)聲、手掌鼓掌)。

2、今天我再次給大家?guī)砹搜芯康钠骶撸轰摮摺?/p>

3、還記得怎樣讓鋼尺發(fā)出聲音么?

5、逐一分析實驗任務的內(nèi)容:怎樣做到輕輕和用力撥動。觀察尺子的振動幅度是指什么。注意傾聽尺子發(fā)出聲音的什么變化。輕輕撥動和用力撥動這兩次實驗時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要注意什么。撥動時怎樣避免發(fā)出另外的尺子撞擊桌面聲音。

6、分發(fā)實驗器材,學生實驗。老師指導。

7、(出示課件中實驗記錄表一)匯報交流實驗記錄結果。(板書: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震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

8、(出示音叉)還記得我們用音叉振動發(fā)出聲音么,怎樣能使音叉發(fā)出強弱不同的聲音?

9、那音叉在發(fā)出強弱不同的聲音時是不是也是遵循了剛剛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震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的這個規(guī)律呢,我們來研究試試。

10、用吊繩子的乒乓球靠近音叉演示音叉發(fā)音強弱變化時振動幅度變化的過程。

11、(出示小鼓)有沒有同學再來使小鼓發(fā)出強弱不同的聲音呢?

12、小泡沫渣放到鼓面演示小鼓發(fā)音強弱變化時振動幅度變化的過程。

13、小結:出示課件中聲音強弱變化的小結(板書音量、音量單位分貝)。

2、出示啤酒瓶。解說啤酒瓶中裝的水多少的區(qū)別。這些瓶子敲擊之后發(fā)出了高低不同的聲音,你們猜測一下我剛剛是按什么順序敲擊的。

3、想要知道答案,我們來實踐一下就知道了。誰要來實踐一下?

4、哪個瓶子聲音高,哪些較高,較低,最低。

5、有同學能用他身體的部位給我們發(fā)出高低不同的聲音么?

2、我們再用一個器具:橡皮筋來研究一下。怎樣使橡皮筋發(fā)聲大家還記得吧。

3、怎樣研究呢,看一下你們的實驗任務(出示課件中橡皮筋實驗任務)。學生齊讀任務。

5、分發(fā)實驗器材,學生實驗。老師指導。

6、(出示課件中實驗記錄表二)匯報交流實驗記錄結果。(板書:振動越快聲音越高、震動越慢聲音越低)。

7、小結:出示課件中聲音高低變化的小結(板書音高、音高單位赫茲)。

1、出示長短不同的鐵釘,同學們覺得敲打他們發(fā)出的聲音一樣么?

2、猜測一下哪個聲音更高?

3、演示。

4、出示粗細不同的鋼管,猜測一下哪個聲音更高呢?

5、演示。

六、學生表達通過這節(jié)課學到了什么。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二十一

科學概念:

溶解是指物質(zhì)均勻地、穩(wěn)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并想象食鹽的溶解過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到實驗中細致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描述食鹽、面粉等物質(zhì)溶解現(xiàn)象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食鹽、沙、面粉在水里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裝水燒杯4、筷子1、高錳酸鉀1、小藥勺、食鹽1、沙1、面粉1。

【教學過程】。

一、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

1.引導想象: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2.教師講解:為了清晰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我們用一種有顏色的物質(zhì)來做溶解實驗。教師出示高錳酸鉀。(教師取放演示要規(guī)范,這是學生首次接觸化學藥品)。

3.引導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zhì)?

4.學生實驗:在一個裝水的燒杯內(nèi),輕輕地放入幾小粒高錳酸鉀,先靜觀高錳酸鉀在水中的分散現(xiàn)象,然后用筷子輕輕攪拌一下水,繼續(xù)觀察水和高錳酸鉀的變化。(注意學生對觀察到的細節(jié)地描述)。

二、不同物質(zhì)在水中的溶解。

1.觀察記錄實驗:進一步觀察食鹽、沙、面粉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比較它們在水中有什么相同與不同。(觀察結果可直接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

變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嗎。

是溶解還是沒溶解。

2.小組交流:修正描述和記錄。

4.整理記錄:學生對溶解特征的認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

三、課后總結:

四、課后作業(yè):

1.高錳酸鉀常被用來(消毒)和(防腐)。

2.沙子在水中溶解時顆粒的分布是(不均勻)的。

五、課后反思: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二十二

說教材:

《珍貴的淡水》是粵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自然資源》的第一課。本課主要通過對日常的生活現(xiàn)象進行觀察和思考,使學生知道自然界水資源的分布情況;通過對資料數(shù)據(jù)的對比和分析,使學生了解地球可利用的淡水資源的匱乏,從而樹立保護水資源、保護自然資源的責任心。在本課中,教材安排了3個活動,分2課時完成?;顒?“積少成多”,讓學生通過測量滴水情況,調(diào)查生活中水資源浪費的現(xiàn)象;活動2“淡水資源知多少”,是通過對資料數(shù)據(jù)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地球的水資源分布情況;活動3“我該怎樣用水”,則在之前學習的基礎上,學會制定用水計劃,鼓勵學生科學用水,了解節(jié)約用水的意義,培養(yǎng)其節(jié)水意識。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nèi)容,結合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和心理認知的規(guī)律,我擬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自然界水資源的分布;

(2)知道地球上淡水資源非常匱乏。

2、能力培養(yǎng)目標:能利用簡單表格、圖形、統(tǒng)計等方法整理有關資料,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數(shù)據(jù),對現(xiàn)象作合理的解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護水資源,保護自然資源,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根據(jù)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指導學生認識到保護淡水資源的重要性作為教學重點,把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方法,知道自然界水資源的分布情況,以及地球上淡水資源的匱乏情況作為教學難點。

說學情:

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觸到,在三年級的時候,學生也通過《走進水世界》這一單元的學習,知道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水球”。從地球儀或世界地圖上也可以看到,海洋面積占地球總面積的70%以上,地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水域,因此學生會有水資源多得很的錯誤認識。加上小學生的節(jié)水意識本來就很模糊。針對這種現(xiàn)狀,就需要學生課前圍繞本課主題進行大量的資料搜集,關注身邊的用水情況,了解地球上淡水資源的真實情況,了解節(jié)約用水的意義,培養(yǎng)其節(jié)水意識。

說教法學法:

教法: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欲望;

2、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跟據(jù)學生的實際狀況適時指導,引導他們通過自主探究認識科學現(xiàn)象。

3、針對農(nóng)村孩子,多鼓勵、多引導,規(guī)范學生學習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把話說完整的能力、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學法:閱讀自學、小組合作探究、小組交流討論和集體交流討論、動手操作、記錄和分析數(shù)據(jù)。

說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地球儀、燒杯、量筒。

說教學流程:

提出問題——搜集數(shù)據(jù)——資料分析——討論歸納。

一、情景導入:

媒體:出示課本圖。

情景:在學校食堂的洗手池旁,由于波波洗完餐具后,沒有把水龍頭關好,自來水在不斷地滴流。妍妍趕緊把水龍頭關掉。波波卻覺得水多的是,浪費幾滴水不要緊。

討論:水真的很多嗎?真的不怕浪費嗎?

思考:在生活中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樣做?

二、活動一:積少成多。

媒體:出示課本圖。

問題:如果水龍頭沒關緊,不斷地滴水,一天到底會浪費多少自來水?

任務:測量一個水龍頭滴水一天浪費的水量。

活動:將水龍頭調(diào)整到滴水狀態(tài),放一個燒杯在下面接水。10分鐘后,用量筒測量燒杯里接到的自來水水量。

目的:通過學生實驗,親身感受水龍頭在滴水狀態(tài)下水的流失情況。

調(diào)查:調(diào)查生活中其他浪費用水的現(xiàn)象。

三、活動二:淡水資源知多少?

媒體:出示課本圖或地球儀。

問題:觀察地球儀,看看地球的水在哪里?

活動:觀察地球儀尋找地球的水資源,并將發(fā)現(xiàn)記錄在課本的表格中。

交流:請各小組介紹自己的發(fā)現(xiàn),了解海洋面積占地球總面積的70%以上。

引導:地球上的水體雖然很多,但可被人類利用的卻不多。

活動:閱讀課文的資料文字,根據(jù)數(shù)據(jù),填畫模擬水資源分布比例表。

討論:各小組根據(jù)模擬的水資源分布比例表,討論為什么海洋面積占地球總面積的70%以上,但人類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卻十分貧乏。

媒體:播放“珍貴的淡水資源”視頻。

小結:通過閱讀資料和分析數(shù)據(jù),認識地球上的淡水資源十分貧乏,只占水資源的2.5%,而可以被人類利用的僅占淡水資源的0.3%。

四、活動三:我該怎樣用水?

問題:地球水資源中,可被人類利用的淡水不到總量的萬分之一,對此你有什么感想?交流:與同學交流各自的想法。引導學生認識水資源的珍貴。

討論:說說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費水資源的現(xiàn)象?

活動:小組活動。根據(jù)大家了解到的情況,針對浪費水的現(xiàn)象寫一份倡議書,號召大家一起珍惜和愛護水資源。

五、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然后我再進行補充,總結性復述,最終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知識。

總之,教學過程一直貫穿面向全體學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動為科學學習的核心,培養(yǎng)尊重事實和善于質(zhì)疑的科學態(tài)度,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

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我力求做到結構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級科學點亮小燈泡說課稿篇二十三

科學概念:

根據(jù)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云在天空中是會變化的,不同的云預示著不同天氣的來臨。

過程與方法:

根據(jù)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根據(jù)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在對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濃厚的興趣,在課外認真完成“天氣日歷”中關于云的觀察。

【教學重點】根據(jù)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根據(jù)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教學難點】根據(jù)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并能根據(jù)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不同形狀的云的圖片,直徑約30cm的圓片,白紙。

【教學過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問:關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網(wǎng)狀圖記錄學生想法。

二、探究內(nèi)容:

(一)觀察云。

2、師介紹方法:出示圓片,把天空當成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這個圓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進行區(qū)分。

4、反饋。

(二)對云進行分類。

1、分組活動:根據(jù)不同形狀的云的照片,嘗試給云進行分類。

2、生匯報。

3、閱讀資料,了解科學家對云進行分類的方法。

4、再次觀測,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種類型的云,并記錄在天氣日歷中。

三、課后總結。

四、課后作業(yè)。

1.根據(jù)(云)的多少,可以區(qū)分晴天、多云、陰天。

2.氣象學家通常把云分成(積云)、(層云)、(卷云)三類。

五、課后反思。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1916753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