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初一年級寫《活著》的讀書筆記篇一
這本書讓我感到生命的沉重。主人翁福貴接連遇到生命中一個又一個打擊——先是賭錢輸掉了父輩的一百多畝土地,由闊少爺變成窮光蛋,父親被氣死了。母親和妻子的支持令他沒有被現實打垮,的確“人活得高興,就不怕窮”。福貴開始學習農活,雖然勉強解決一家四口的吃飯問題,但干一天農活后反而覺得睡覺更香了。窮苦但快樂的生活并沒有多久,接下來是親人的相繼離世——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最后這個家庭中只剩福貴一人,孤苦伶仃,唯一相伴的是那頭年齡看起來比自己還大的老牛。我很想知道支持他活下去的信念是什么。
書中兩處提到人饑餓到極點的表現:一處是福貴所在的國軍被包圍時期,戰(zhàn)士們面對空投下來的食物瘋搶的場面,有人甚至愿意用生命換來一張大餅。另一處是人民公社時期洪澇災害后莊稼被毀,人們靠挖野菜甚至樹根充饑。我看到了人對生的極度渴望及生活的不易。饑餓一旦危及生命時,求生的欲望會讓人喪失人性。與那個食不果腹的年代相比,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當下的生活?
對于福貴家人的離世,有的是有預兆的,如一直病魔纏身的妻子家珍。也有意外的死,如兒子有慶。上午還在學校里活蹦亂跳,下午就因獻血過多而死,這種噩耗讓福貴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幾乎暈倒。僅一夜之間,福貴頭發(fā)全白,我頓時明白衰老不是逐漸的過程,而是突然瞬間的事情。面對所有這一切,我感到莫名的無奈和恐懼。面對突如其來的死亡,我們能做的也許只有珍惜當下。人的生命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就像塵埃一樣微不足道,但正是這無數短暫平凡的生命才造就了世間永恒的偉大。
年邁的福貴仍在頑強地活著,在黃土地上艱難的揮灑汗水,黝黑的脊背被生活的重擔壓彎,但壓不彎的是他渴望活著的心。他從不抱怨,即使沉重但仍選擇活著,他為死去的親人活著,他明白生之不易。汶川地震失去親人的同胞,馬航失事的家屬,希望不要被悲痛擊倒,要堅強地活下去,為失事的親人活下去。
人生會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如失業(yè),落榜,失戀等。這些在生命面前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小的不能再小。唯有經歷不如意,才能證明我們活過,經歷越艱難,活得越深刻。希望每個人對生命對時間都保持饑餓感。
生是死的意義,死是生的延續(xù),生者珍惜,逝者安息。
活著,為了活著與逝去的親人,也為了活著本身。
初一年級寫《活著》的讀書筆記篇二
在一個沒有漫天繁星、只有天上明月與房內一盞微弱燈光的夜里,我翻開了這本書,進入了一個令我為之落淚為之感慨的世界。在那里有著無邊無際的金色稻田,有著質樸的農家姑娘與健康的小伙,有著美麗的火燒云以及裊裊炊煙,還有一個寂寞而滄桑的老人。
他叫徐福貴。他曾是天地間活的最暢快的人,也是如今背負著那些猶如傷疤般回憶的普通人。他的手中曾握過各類金銀珠寶,也曾抱緊過他的妻子、兒女與孫子的毫無溫度的軀殼。他也有過再艱難也要活下去的信念,也有過透徹的絕望。他一遍遍逃離生死,卻也經歷著常人無法忍受的生離與死別。他的雙眼看見過戰(zhàn)爭的可怕,看見過摯愛的死亡,他見證了人民的勝利,也經歷了一個民族的浩劫。他看見過他以往的戰(zhàn)友,華麗閃亮的蛻變與悲慘黯淡的結局。他沒有經歷過生死,卻知曉比生死更令人懼怕的離別是何種滋味。
作為一個旁觀者,我無法想象也不敢想象福貴的一生是如何。我不敢想象,徐福貴背著他的妻子站在村口,看著那條小路,看著漫天的雪花,卻再也聽不到兒子赤腳跑在路上時的腳步聲,他是該多么難過多么憂傷;無法想象,當飽受生活艱辛與孤獨的他,在將盡一生的盡頭時,淡然開口陳述過往時復雜的心情。
讀完這本書,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在當時的背景下,福貴的一生是坎坷的,一次又一次的磨難,仿佛生來是為了消磨他年輕時所犯下的過錯。他的一生像是萬千石子中的一個,不是金子也不是寶石,然而卻有著獨屬于他的紋路與滄桑。
生命是如此脆弱卻又頑強。而活著一詞又是如此微妙。徐福貴在信念中尋找生機,終在結局看清了自己。在結局時我始終相信有慶他們還活著,正如書中所說:生的終止不過一場死亡,死的意義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
我相信他們還活著。只是活著,而已。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3015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