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詩的說課稿范文(2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0 08:00:26
2023年古詩的說課稿范文(21篇)
時間:2023-11-10 08:00:26     小編:靈魂曲

總結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規(guī)劃。寫總結時要注重思考和反思,分析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法??偨Y是對過去的一種總結和概括,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的總結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寫作的靈感和啟示。

古詩的說課稿篇一

《古詩兩首》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的一篇詩文.這一課安排了《草》和《宿新市徐公店》這兩首古詩?!恫荨肥且皇自佄镌?是由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所作,告訴人們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現(xiàn)象,從而贊美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全詩共四行,前兩行詩句描寫了春草茂盛的樣子,揭示了一歲一枯榮的規(guī)律;后兩行詩句歌頌了野草不可摧毀的頑強生命力?!恫荨愤@首詩含義較深,耐人尋味,其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已成為千古名句,流傳于世。二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善于形象思維。

結合古詩特點和本班學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會讀“枯榮”2個生字,會寫“枯、燒、榮”3個字。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全詩的意思,體會野草的生命力很強。

3.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能背誦。

教學重點是圖文結合理解詩意。教學難點是通過理解詩意感受野草生命力的頑強。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我步步深入,設計了七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實物導入、激發(fā)興趣。

二、初步感知,讀準字音。

三、圖文結合,理解詩意。

四、讀背全詩,升華情感。

五、課外延伸,鞏固拓展。

六、指導寫字,美觀工整。

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自學時間充分。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獲。

開課出示實物草,請大家說說你對草的認識,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初步感知,讀準字音中我出示了標有停頓符號的詩文并范讀,渲染了氣氛,為學生朗讀詩文提供了示范。圖文結合,理解詩意是本課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學生對“離離、枯、榮、盡”這些字詞的理解有一定困難,需要教師點撥。在幫助學生理解詞義中我注重學法的滲透。例如運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理解“離離”是茂盛的意思。運用兩幅水粉圖自然而巧妙的解釋了“枯、榮”的意思。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盡的意思。指導學生學習古詩,入詩境是關鍵。在分步理解詩意之后我讓學生加上動作、想象畫面生氣并茂的誦讀,讓詩文深深的印在腦海里。整體理解力詩意之后我設計了樸實能夠點明詩中心的過渡語:“一棵棵小草,低矮、平凡、隨處可見??删褪沁@貌不驚人的小草卻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怪不得詩人情不自禁的這樣贊頌小草?!敝笇W生引讀全詩,指導背誦。中國古詩博大精深,詩人筆下的草也各具特色,在拓展環(huán)節(jié)中內(nèi)外相結合,不僅有草的后四句,還逐句出示了課外的四句描寫描寫草的詩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草香)。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草細)。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草的顏色青)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草?。┳寣W生欣賞到了不一樣的小草。寫字環(huán)節(jié)中只安排了本首詩的三個字,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說怎樣才能把字寫好。老師范寫,學生跟寫。

古詩的說課稿篇二

教學要求:

1、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結合閱讀譯文弄清詩句的意思,感受詩歌的意境。

2、引導學生多誦讀,體味詩的意蘊,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

3、收集一些自己能讀懂的古詩,增加語文積累。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簡介《涼州詞》。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diào)名。開元年間,隴右節(jié)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chǎn)生的地名為曲調(diào)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diào),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xiāng)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xiāng)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diào),充分表現(xiàn)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huán)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zhèn)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huán)境。

在這種環(huán)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diào)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lián)系?,F(xiàn)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diào)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diào)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diào)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tǒng),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1.從故事入手,激發(fā)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于學生理解。

2.啟發(fā)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3.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己查找資料,自學古詩,并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2.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第二課時。

學習《出塞》。

1.讀課文,解題。

塞:關塞,邊塞。你怎么理解題目?

簡介作者王昌齡,唐代著名的詩人。字少伯,很有才華,曾中進士,擅長七絕,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今天學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詩。

2.教師范讀課文。

3.交流自學體會。

4.提出問題,教師歸納,集體解決。

(1)秦時明月漢時關:(學生理解不了。教師提示講解)這一句應用了一種古修辭方法(互文),應當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也就是說,明月照在關塞上的景象,自秦漢一來,一直如此。

(2)萬里長征人未還;表面意思是,萬里遠征的人還沒有回來。實際上是說,戰(zhàn)亂終年不止,遠征的戰(zhàn)士還沒有返回家園。

(3)教師簡介龍城飛將胡馬陰山等詞語。以利于學生理解這兩句詩。

5.體會詩的意境。

(1)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戰(zhàn)亂不斷發(fā)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飛將軍重出,救百姓于水火;這首詩意境深遠,言少意多。)。

(2)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體會作者渴望出現(xiàn)英勇善戰(zhàn),體恤士卒的將帥,鞏固邊防的心情。

7、布置作業(yè)。

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出塞》。

板書設計: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聯(lián)想言志)。

古詩的說課稿篇三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边@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jié)奏鮮明,意境優(yōu)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我們的教材安排的古詩內(nèi)容的學習,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課《鋤禾》和《憫農(nóng)》兩首古詩,都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每首詩都是五言絕句。兩者相比,《鋤禾》難度較之《憫農(nóng)》稍大些。我準備按順序先教學《鋤禾》,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基本學習古詩的方法,接著再學《憫農(nóng)》。然后再以一首帶多首,放手讓學生學習補充的兩首詩歌《詠鵝》、《春曉》。當然,這兩首古詩是經(jīng)過精心挑選的,難易適中,既培養(yǎng)了孩子的自學能力,又是對古詩的積累。所以,學好古詩《鋤禾》是本課教學的關鍵。根據(jù)教材的難易和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我分兩教時進行教學。第一教時:把《鋤禾》作為范例進行教學,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學習過程;第二課時:引導學生學《憫農(nóng)》,補充學習《詠鵝》、《春曉》。這樣安排簡潔、緊湊而又有所側重。

下面我重點來分析一下《鋤禾》這首古詩。(出示課件畫面并板書:鋤禾)。

《鋤禾》是學生在小學課本中學到的第三首古詩。在這之前所學的《畫》和《古郎月行》兩首古詩,意思淺顯易懂,而《鋤禾》這首古詩也比較簡單,但在理解意思時必須適當調(diào)換詞語的順序。那么,正確體會詩句中詞語的意思,也就是本課教學難點之一。從內(nèi)容上看,《鋤禾》的前兩句描寫農(nóng)民在烈日下?lián)]汗鋤禾的勞動場面;后兩句通過反問告訴人們糧食來之不易。

教學重點是什么呢?我認為是使學生能夠自主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對勞動者的贊美和同情。

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通過對教材的分析,結合課后的練習題,同時針對我校一年級小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第一課時的五個教學目標:

1.掌握5個生字:禾、午、粒、辛、苦,著重理解“鋤禾”“當”、“皆”“辛苦”這些字詞的意思。(智能目標)。

2.能說出這首古詩的意思。(智能目標)。

3.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熟練背誦古詩。(技能目標)。

4.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技能目標)。

5.懂得農(nóng)民勞動的辛苦,糧食來之不易。教育學生尊重農(nóng)民的勞動,愛惜糧食。(情感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fā)展的余地。

為了更好得完成教學目標。我作了以下的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先預習古詩。盡自己能力弄懂古詩。

2.制作好《鋤禾》的講解課件以及生字教學課件。

1.教法。

充分運用嘗試教學法,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同時運用“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誦詩句”這四個步驟來學習。

2.學法。

分學習小組。

大家都知道,落實重點,突破難點是實際教學中能成功達到預期目標的關鍵所在。低年級孩子,對于學古詩感到枯燥、深奧。因此,我把教學過程分為這樣四個步驟(出示投影)。下面我有側重地作個解說。

1.解詩題。

首先出示鋤禾的畫面,引導學生在觀察圖片的基礎上自行弄懂“鋤禾”的意思。教師在過程中適當提問點撥,同時進行生字“禾”的教學以及檢查學生借助拼音認讀詩文是否正確連貫。在這里,教師可以滲透一點,如果碰到題目意思不懂的古詩,一般先理解詩題,舉例說,學《憫農(nóng)》這首古詩時,一般先弄懂“憫農(nóng)”的意思。

2.知詩人。

接著,向學生介紹本課兩首古詩原題就。

叫《憫農(nóng)》?!朵z禾》原為第二首。都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同時強調(diào)李紳是我們無錫人,他的詩很有名氣。

3.明詩意。

我先請學生回憶一下已經(jīng)學了哪些古詩以及在課外已經(jīng)掌握了哪些古詩。再回憶學習古詩應該掌握哪些知識。因為實驗班的孩子對于古詩的積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激活了學生記憶倉庫中的信息為今天的學習所用。接下來,我就請學生自由讀詩句,嘗試理解字義。在自學基礎上,請他們討論學懂了哪些,還有哪些字詞不懂?估計學生對“當、皆、粒粒、鋤禾日當午”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難,需要在教師點撥的基礎上討論解決。“點撥”在什么地方呢?“點”在學法上,“撥”在讓學生主動探求知識上。比如,我可以請他們說說學習中遇到困難怎么辦?學生可能會說“查字典、請教爸爸媽媽、老師同學等。學生查閱字典,聯(lián)系詩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對于“當”的教學可以滲透在“鋤禾日當午”這一句的教學中:問“鋤禾”已明白,看圖,這是什么時候?(中午)從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當午”,講“當”,請學生用“當”找朋友(當時,正當)。3.看看圖,讀讀句,說說“日當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句的意思。(在這里,要告訴學生:為了使句子說得清楚、明白,可以顛倒古詩中詞語的順序,并且引導學生按什么時候,誰在哪里干什么的順序將第一句說完整)。剩下的詩句也以此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先通過自學以及教師點撥解決字義,然后嘗試串講詩句的意思,這是教學的重點。(課件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學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訴學生串講詩句可以變換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詞,我對于串講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順連貫。在此過程中,學生先逐句串講,講后先讓他們自己評議,最后我再糾正。這樣通過生與生、生與師之間的交流,比較正確理解整首詩的意思,從而落實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4.誦詩句。

古詩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朗讀起來瑯瑯上口。為了使學生讀出味兒來,讀出感覺來,我分4步進行教學:

1.教師示范朗讀,確定基調(diào):嚴肅、較沉重。(教師范讀)。

2.采用嘗試法,讓學生自己標上停頓、重音記號,有感情地朗讀。

3.教師進行適當?shù)募记芍笇В罕热纾鹤x“誰之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一句,我要求學生重讀“誰之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減慢速度進行朗讀。(教師范讀)。

4.反復練讀,采用個別讀,小組讀,男女讀,競賽讀等多種形式,直至熟讀成誦。最后,教師向學生進行歸納式提問:通過學習《鋤禾》,你懂得了什么?學生可能會給教師不同層次的答案。有的是對內(nèi)容的掌握,有的是對中心思想的理解,還有的會是學習古詩的方法等。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向深層次思考。當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夠大概說出意思就行了。因為畢竟才一年級,還是學習古詩的起步階段,在今后漫長的求學道路上,他們會慢慢感悟的。

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和設計作業(yè)時的“基礎性、靈活性、延伸性“這幾個特點,我適量地設計了這些作業(yè):

1.要求學生完成練習冊中的題目,鞏固基礎知識。

2.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xù)積累一些古詩詞,準備進行古詩朗誦大賽。

現(xiàn)在我簡單來講講第二教時的教學安排。

我先進行《鋤禾》的復習檢查,然后半扶半放地引導學生學《憫農(nóng)》,質疑問難,對他們不懂的地方稍加點撥,要求學生能理解字義,理解詩句,熟讀成誦,并能體會詩人對于勞動者的同情。然后我放手讓學生學習《詠鵝》、《春曉》這兩首古詩,讓學生進一步在小組的討論過程中掌握知識。當然,對于補充的《詠鵝》、《春曉》兩首古詩,要求放寬,只要基本理解古詩意思就行了。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肯定有很多不足之處,請老師們多指教,謝謝。

附板書:

鋤禾。

解詩題:鋤禾。

知詩人:李紳(唐)。

明詩意:當、皆、粒粒皆辛苦。

誦詩句:嚴肅、較沉重。

古詩的說課稿篇四

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陳老師《古詩長廊》的教學,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知難而上,勇于創(chuàng)新。

教學過程一去傳統(tǒng)的“逐首教學”“逐環(huán)教學”模式,以“寫‘數(shù)字’的詩——寫‘山’的詩——寫‘動物’的詩——寫‘植物’的詩”為主題,將古詩有機地整合為一體。讓人耳目為之一新、精神為之一振。

本課設計做到了以下幾方面的整合:

1、課內(nèi)外知識的整合。即精讀與泛讀相結合,力求使精讀與泛讀都能在課堂上示范方法。

2、新舊知識的整合,做到以舊引新,以舊釋新,以新帶舊,以新比舊,新舊知識互相融通,形成一個整體的知識點,使學生腦中的知識經(jīng)梳理、歸納后有序化、條理化,形成鏈接、組成知識環(huán)。

3、詩文整合,“詩”是“文”的濃縮,“文”是“詩”的詮釋,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詩文有效結合,定能使各自的優(yōu)勢得到互補,使學生獲得更大的語言信息量,同時有助于學生理解語言、積累語言。

本課的教學設計,多次安排了積累、整理語言的環(huán)節(jié)。

古詩的說課稿篇五

古詩的教學尤其要注重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與文本進行自由、充分的對話,在閱讀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與體驗,再現(xiàn)詩中情境,體會詩人情感。

王維的《鳥鳴澗》和白居易的《暮江吟》?!而B鳴澗》描寫詩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靜謐意境?!赌航鳌吩娙诉x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里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后兩句寫新月東升的夜景。

1、理解《鳥鳴澗》和《暮江吟》兩首古詩。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嘗試背誦古詩。

3、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鳥鳴澗》和《暮江吟》兩首古詩。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嘗試背誦古詩。

3、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1、同學們,喜歡古詩嗎?想必大家平時一定積累了不少古詩,誰背首古詩給大家聽聽?我這還有幾首古詩的圖畫,咱來看圖猜古詩、背古詩,怎么樣?敢不敢試一試?——誰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詩,就站起來大聲背給大家聽!其他同學會背也可(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碧云端?!乙呀?jīng)感受到同學們對古詩的喜愛之情。望著一輪明月,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感受。這節(jié)課,讓我們走進《古詩二首》,再來學習兩首與明月有關的古詩。先來學習唐代詩人白居易寫得《暮江吟》——我來板書題目,請大家仔細看。(板書:暮江吟,請大家齊讀課題)。

1、讓我們快來讀讀這首古詩吧!多讀幾遍,請你試著讀準字音。

2、誰有信心站起來讀讀這首詩?

同學們的朗讀水平很高,個個讀得好,還有誰想讀?

3、看來大家已經(jīng)對這首詩感興趣了。那就請你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想怎樣讀就怎樣讀:可以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地讀;可以站起來大聲讀;也可以同桌之間互相讀,把這首詩美美得多讀幾遍。

4、大家讀得又投入又熟練。詩的意思讀懂了嗎?有什么問題提出來,咱們一起解決。

(板書:殘陽;為什么不說“照”而用“鋪”呢;瑟瑟可憐——在這里是什么意思,你讀懂了嗎?這么多的同學不明白,為什么不問?大膽提出你的問題,還有不明白的嗎?)。

5、殘陽——夕陽。指快要落山的太陽。

鋪——此時太陽已經(jīng)接近地平線,貼著水面斜射,陽光非常平緩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通過看圖可以更好的理解這個詞。

6、就用這個方法來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現(xiàn)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細小的波紋,波峰受光多呈現(xiàn)紅色,波谷受光少呈現(xiàn)碧色。你們看?。ㄑ菔菊n件——夕陽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紅綠相間,難怪詩人稱贊道:“半江瑟瑟半江紅”。

(1-2句)邀請學生來讀。

當白居易陶醉在夕陽美景中,天色漸漸暗下來,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樣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當)——多么美的夜景?。槭裁床挥谩翱蓯邸倍谩翱蓱z”呢?想想看,“可憐”不僅有可愛的意思,還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憐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這般美景?請你閉上眼睛用心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結合詩句暢所欲言)。

(板書:江邊殘陽月夜美)。

過渡語:一輪江邊的明月,讓白居易流連忘返,唐代詩人王維對山中明月情有獨鐘并寫下了《鳥鳴澗》這首詩。(板書:鳥鳴澗,請大家齊讀課題)。

1、“鳥鳴澗”是一個地名,為云溪風景之一。唐代詩人王維是如何描寫鳥鳴澗的呢?學習了這首詩,你會有更多的了解。學習這首詩之前,我們一起來回想一下,剛才采用怎樣的方法學習《暮江吟》的?(板書:讀通——讀懂——想象——背誦)。

我們一起總結了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就按照這樣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鳥鳴澗》,待會兒我們進行“古詩挑戰(zhàn)賽”。

總結我們學習的古詩學習的方法步驟。

1、讀熟練。

2、猜意思。

3、提疑問。

4、背熟練。

學習與鞏固。

古詩的說課稿篇六

背誦古詩一直是我部語文的一個傳統(tǒng)項目,也是我部語文教學的一個亮點。林敏老師向我們展示的《漫游詩林》將孩子們帶入了浩瀚、有趣的詩詞海洋。陶醉于中國古詩歌的神韻之中。課堂上學生們誦詩、對詩、唱詩、畫詩、演詩,真可謂生動活潑、動靜相宜。孩子們那搖頭晃腦,神氣活現(xiàn)的神態(tài),充分展示了我們中華50的詩詞瑰寶,這種吟誦,既是對語言文字的積淀,又是學生思想的啟蒙、人格的熏陶。作為一節(jié)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它又體現(xiàn)了以下幾個“多”:

一、所展示的古詩多。

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孩子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古詩誦讀復習學過的古詩,領略古詩詞的神奇魅力。林老師帶領孩子們誦古詩,佳言妙語對對碰。各個環(huán)節(jié)都緊緊圍繞學習古詩、展示古詩來進行。整堂課,孩子們始終快樂著、興奮著、學習著。

二、所展示的形式多。

孩子們在課堂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古詩濃厚的興趣得益于老師精巧的設計。林老師在展示古詩時,充分調(diào)動孩子的各種感官。有小組看圖賽背古詩,有對佳言妙語,有和著音樂的旋律吟唱古詩,有根據(jù)詩意畫出古詩,還有小組合作表演古詩。

課堂的作用多。

課堂上,孩子們不僅復習了所背的古詩,在對音樂、繪畫、表演方面也有所接觸,整堂課詩、書、禮、樂相結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

希望在指導學生誦讀古詩時,能指導孩子讀出詩的韻味。

古詩的說課稿篇七

《美術》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教育學科,在課堂教學中,其任務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yǎng)學生藝術活動的興趣和技能,及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心靈、文明行為的習慣。而三年級下學期《美術》教科書上第30課《古詩配畫春曉》其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本課時教學主要是使學生了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創(chuàng)新思路。

二、說學生

三年級學生好動、好問、好勝、好想、膽大,好表現(xiàn)自己,對新事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他們的畫里充滿了童真,雖然畫的東西往往脫離現(xiàn)實和實物,但他們在畫面上的一筆一畫都表達了自己對實物的真切感受。

三、說教法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有學生對畫畫充滿興趣時,才能起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根據(jù)三年級學生特點,鼓勵學生大膽自評詩情畫意,引導學生融入生活,豐富畫面,因此,我會采取游戲加討論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繪畫興趣,拓展繪畫思路,在本次教學中,我還會采取演習法,提問和教師歸納法等。

四、教學準備

準備是繪畫的關鍵,準備得充分與否直接關系到繪畫的成功與否,在這次繪畫中,要預先布置好以下幾點:

1、準備好《春曉》這首古詩及范畫。

2、選擇一兩個自評能力強的學生自評一下詩情畫意。

3、布置學生課前去觀察花草樹木,并采集一些枝葉和鮮花。

五、說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引入主題

“小朋友們,春天到了,天氣變暖,大自然一下變得‘熱鬧’起來,你們隨處都可以看到些什么呀?”這樣幾句話,必然會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一定會說出,樹木發(fā)芽長葉開花,小草露出小腦袋,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農(nóng)民在田里播種等。

(二)、設計情境游戲

上面的談話已經(jīng)引入了繪畫主題,這時我會在黑板上設計一個情境游戲:“有兩棵大樹,樹枝長葉開花,小鳥在樹上飛來飛去,樹前面有一條小溪,水嘩嘩地向前流去?小朋友們,請開動你們聰明的腦筋想想,這幅畫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畫的內(nèi)容符合我們學過的哪首古詩上的內(nèi)容。”學生們一聽這個問題,一定會大有興趣,回憶自己學過的古詩,當然,他們當中會有人想到《春曉》這首詩了。

(三)、承上啟下

剛才,同學們說到《春曉》這首古詩,小朋友們,你們齊背一遍《春曉》板書: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四)、深入主題

請一兩名同學大膽解說《春曉》這首詩的意思,并自評畫意?!耙估锵铝艘粓龃河辏诙煸绯?,樹木披上了綠裝,花兒露出笑臉,鳥兒在樹叢中歡快的唱著歌,一條溪水在嘩嘩地流著……”引導學生融入畫面,進行構想,通過自己的想象并參照古詩的花面配一幅畫。

(五)、深入討論

接著,我會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枝葉和鮮花,讓學生仔細觀察枝葉和鮮花的形狀,想象在大自然它們的千姿百態(tài)。開始配畫,分組討論:“這首古詩應怎樣配畫?應抓住哪些內(nèi)容來畫?”誘導學生大膽投入,在作畫的過程中,他們往往會將自己的所想、所需、所感融入畫中,這時,要大力支持、贊揚那些善于想象的學生,總之,要讓學生在作畫時自己覺得舒服、愉快。

(六)、教學歸納

我會拿出課堂上配得特別好的幾名學生的畫進行歸納,要贊揚他們的構思新路,鼓勵他們勇于創(chuàng)新,同時,還應指出他們繪畫中的不足之處。

六、學生練習

要求學生回家后再次去觀察大自然,熟悉大自然中花草樹木的千姿百態(tài),并將觀察到的情況畫下來。

古詩的說課稿篇八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我準備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解說。

一、說教材。

(一)說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歸園田居(其一)》是語文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二單元第七課《詩三首》中的一首詩,這三首古詩分別為漢末古詩和魏晉古詩,它在我國詩歌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為后面學習唐詩奠定了基礎。本詩是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歸隱田園后寫的一首詩。《歸園田居》組詩共五首,此為其第一首,陶淵明由彭澤令棄官歸隱后第二年的作品,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生動地抒寫了詩人歸田后的生活和感受,可以說是詩人辭舊我的別辭,迎新我的頌歌。

(二)說學情。

高一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而且初中已學過陶淵明的詩歌和散文,對陶淵明的性格、詩歌風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夠粗略了解陶淵明所生活的時代特點和隱士思想。同時,《歸園田居(其一)》這首詩語言樸素、簡潔,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詩句的大意,但學生在準確理解詩歌中的景情關系方面的能力還有待提升,另外在浮躁的現(xiàn)代社會,學習陶淵明及其詩歌的現(xiàn)實意義也需要深入挖掘。結合學生的特點,本課的特點,以及大綱的要求,特制定學習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激發(fā)聯(lián)想與想象,再現(xiàn)豐富的詩歌畫面。

2、背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聯(lián)想與想象再現(xiàn)詩歌畫面,以此來理解詩歌中景與情的關系。

2、借助討論,感悟陶淵明及其詩歌的現(xiàn)實意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感受寧謐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體悟陶淵明閑適恬淡的生活情趣,理解“田園”的深層意蘊。

3、汲取陶淵明及其詩歌給予我們的精神營養(yǎng)。

【教學重難點】:

1、借助聯(lián)想與想象再現(xiàn)詩歌畫面,以此來理解詩歌中景與情的關系。

2、感悟陶淵明及其詩歌的現(xiàn)實意義。

【課時安排】:1課時。

二、說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tǒng)一。因此,我確立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探究法。只有反復誦讀,學生才能理解詩歌的美,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其參與討論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個性見解。所以,我會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得出答案。當然,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我會適當?shù)赜枰渣c撥。教學上我采取多媒體教學,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刺激,讓他們更容易走進詩歌,走進詩人,去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

1.運用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運用點撥法,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以點帶面,以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3.運用情境創(chuàng)設法,讓學生自己品味詩中運用的情景交融等藝術手法。

4.探究討論法,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三、說學法。

我所任教的班有些學生文學素養(yǎng)相對來說比較好。所以,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采取誦讀,賞析,背誦的步驟來一步步地走進詩歌,走入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計劃一課時完成,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一】導入新課。本節(jié)課從時代背景開始,并簡要說明陶淵明對后世文人的影響,引起學生對陶淵明的興趣和關注。

【步驟二】誦讀詩歌。由全體學生誦讀,初步感受詩歌意境,之后由老師糾正在誦讀過程中出現(xiàn)的讀音錯誤,然后老師范讀。教師的參與,會讓課堂更生動、更真實。之后全體再齊讀,以加深同學們對詩歌的印象。

【步驟三】師生課堂互動,分析詩歌內(nèi)容,突破重難點。

學生上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充分感受詩歌,已經(jīng)有較深印象。本環(huán)節(jié)主要用點撥法,自主學習法和討論法來理解詩歌內(nèi)容。這個環(huán)節(jié)總的方法是:老師提出問題,學生自主思考,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fā)言。最后,老師作相關的補充。這樣的師生互動能讓課堂更活躍,最重要的是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此,我設定了以下幾個問題和任務:

2、本詩意象可以分為兩組,剛才一組已經(jīng)在上個問題中找出來了,下面請同學們自己出聲誦讀并在誦讀的過程中劃出來另一組意象。

3、請同學們借助想象和聯(lián)想,描繪畫面并概括畫面特點。

而詩歌又是很有張力的一種文體,所謂張力就是能夠用有限的詞匯句子,勾起讀者無限的遐想,留給讀者進行聯(lián)想想象、再創(chuàng)造的空白空間。所以,我們要想真正領略到詩歌的美麗和妙處,就要善于放飛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對詩歌進行再創(chuàng)造。

方法指導:對詩句的聯(lián)想和想像落實在語言上,大多是運用細膩的描寫性語言或采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再現(xiàn)豐富畫面。

通過這樣的方法,我們來理解陶淵明詩歌的特點,被鐘嶸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的詩質樸自然、不事雕琢、洗盡鉛華、真率雋永,沒有斧鑿痕跡,元好問評說:“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闭自娋罢Z其多,這是顯情,劍走偏鋒,沒有一定的功底是不敢這么寫詩的。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而陶潛用記敘的語言來寫詩,他不抒情。就白描,就記敘,就說方宅、榆柳、桃李,什么樣的榆柳什么樣的桃李都不說,《詩經(jīng)》里面還要這么講,“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無論是那“依依”還是“霏霏”,都是描寫,那么陶潛洗盡了鉛華,僅用訴說。就是這樣的表達,什么樣的人可以素面朝天?“素面朝天”天是天子,是怎樣見天子,素面去見天子,無需化妝,因為化妝的胭脂會污了她的花容,這是怎樣的美?陶潛的詩又何嘗不是如此!所以我們需要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去理解陶詩的特點,也就是蘇軾所說的“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步驟四】知人論世??刺諟Y明為官資料,結合詩歌內(nèi)容及你所了解的陶淵明思考:為何陶淵明在13年的時間里五入五出?引導學生對陶淵明的生活經(jīng)歷做大致的了解,以此來幫助學生把握詩歌的情感,之后老師再補充陶淵明的相關知識。

注解:對于陶淵明詩歌風格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解讀“意象意境”很重要,“知人論世”這一點也很重要。這種深層次的解讀有助于我們?nèi)娴娜ダ斫馓諟Y明這個人。也可以讓我們詩歌教學有深度,讓我們的詩歌呈現(xiàn)出它應有的全方位的美感。力求讓學生通過一首詩去觸摸一位詩人的靈魂。而且,在了解了陶淵明之后,大家就更能明白,為什么說陶淵明是中國的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當仕途失意時都去陶淵明那里去尋找人生的真諦。

【步驟五】討論提升,如何詩意地棲居?

此題目的設置旨在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適時地進行引導,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今天這個瘋狂追逐利益的時代,讓學生體會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清潔的精神品質的追求和他們痛苦的抉擇,并且引導大家在能夠在世俗的生活中擁有自己的小確幸,能夠有一方心靈的凈土。

【步驟六】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進一步感知詩人的思想感情。

解說: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敝袊鴥?yōu)秀的古詩文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最好的載體。背誦經(jīng)典詩歌作品,能有利于學生汲取文化之精粹、培養(yǎng)審美能力、陶冶品性、提升個人修養(yǎng)和氣質。所以學生是有必要背誦優(yōu)秀詩文的?!墩Z文課程標準》中詳細列出了優(yōu)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朱自清在《論詩學門徑》中提到“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觀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這三百首詩雖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詩集雖多,看過就還了別人?!痹姼枵Z言凝練簡潔,讀起來朗朗上口,節(jié)奏也非具有規(guī)律,背誦不算是特別困難的事情。學生多背誦詩歌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氣質和涵養(yǎng)。

總有段文字,能影響生命的成長;總有一種聲音,能融化舞動的靈魂。遇見文字,遇見聲音,遇見生命中的一切美好!我的說課到此結束。

古詩的說課稿篇九

1、會認1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理解并掌握“方好、畢竟、淡妝濃抹”等詞語。

2、理解詩句的意思,自然成誦;用心品讀詩文,體悟“水光瀲滟”“山色空濛”“接天蓮葉”等詞語構筑的畫面與意境,讀出詩的韻味與美感。

3、感受不同詩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對西湖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產(chǎn)生向往之情。教學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自然成誦。

感受不同詩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對西湖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產(chǎn)生向往之情。教學時間:2課時。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導入:西湖,是一首精致的詩,一幅天然的畫,是一首悠悠的歌。古往今來,人們無不為這天下無雙的美景所傾倒。(播放西湖圖片)今天,讓我們走近宋朝兩位詩人蘇軾和楊萬里,去看一看他們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種怎樣的境界!我們先來看第一首蘇軾的。

(一)配樂朗讀。(播放《飲湖上初晴后雨》視頻朗讀)。

(二)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三)指名讀一讀,并注意正音。

(四)齊讀。

三、提示方法,學習古詩。

(一)提示學習古詩的方法:(出示)。

1、知詩人,解詩題;

2、抓字眼,明詩意;

3、想意境,悟詩情。

(二)課前我們已經(jīng)要求同學按照提示的方法進行了自學,現(xiàn)在整理一下你自學的成果,準備在小組里進行交流。

(三)小組合作,交流所得。

如果有爭議或者疑惑,等會兒全班交流時提出來。

(四)全班交流,共同探討。

1、知詩人,解詩題。

知詩人:作者蘇軾與西湖有著不解之緣,先后兩次在杭州為官,“蘇堤春曉”“三潭印月”等景觀均因他而得名。蘇軾創(chuàng)作了眾多關于西湖景物的詩,西湖也因此平添了許多人文氣息與奇麗的色彩?!讹嫼铣跚绾笥辍饭矁墒祝闹羞x的是第二首,是他題詠西湖的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出示)。

解題目:“飲湖上初晴后雨”,詞序可以調(diào)整一下——“初晴后雨”應該是“雨后初晴”,“飲湖上”應為“湖上飲”,題目應調(diào)整為“雨后初晴湖上飲”,把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飲(酒)時(看到的景象)。

2、抓字眼,明詩意。

抓住“瀲滟”、“空濛”、“奇”、“西子”引導學生理解。

前兩句:“水光瀲滟”“山色空濛”會是一種怎樣的景色?(出示)。

詩人用凝練的筆觸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晴一雨的西湖,正應和了題目中的哪個詞?(初晴后雨)。

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xiàn)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tài)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3、想意境,悟詩情。

(1)自己想象著詩中描寫的景色,有感情的讀一讀古詩。(播放音樂)。

(2)找同學來讀,其他人閉眼想象。

(3)交流感受: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品讀詩文,體驗情感。

(二)帶著這種心情誦讀古詩。

(三)小結:西湖景致宜人,真是美不勝收。才情橫溢的詩人蘇軾有感而發(fā),揮筆寫下。

2了膾炙人口的《飲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隨即躍然紙上,鮮活傳神。

(四)請把自己當成作者置身于西湖,再來讀一讀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吧!

一、回顧舊知,復習導入。

(一)請同學自由地背誦《飲湖上初晴后雨》。

(二)蘇軾筆下西湖美景晴雨皆宜,膾炙人口;楊萬里的這首贊美西湖的詩也同樣流傳千古,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在不同詩人的眼中西湖又該是怎樣不同的美麗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用同樣的方法學習欣賞《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一)教師范讀。(出示)。

(二)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三)指名讀一讀,并注意正音。

(四)齊讀古詩。

三、運用方法,再學古詩。

(一)出示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古詩。(出示)。

(二)推選同學或自薦按學習步驟組織全班共同進行交流、探討,讀懂古詩。

1、知詩人,解詩題。

2、抓字眼,明詩意。

(1)能說說你讀過之后的感受嗎?(美)。

(2)美在那兒?用你的話說說好嗎?(無邊的荷葉,一片碧綠?。哪男┰~可以看出呢?(接天無窮碧)。

“接天”是指荷塘與天邊相接。那“無窮碧”又是什么意思呢?(“應該是照應接天,指范圍廣?!薄翱赡苁侵负芫G,綠得很美,綠得難以形容?!薄耙苍S是指有很多種不同層次的綠:深綠、淺綠、淡綠、草綠、濃綠。”)。

(3)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么此詩除贊美西湖的“無邊的荷葉,一片碧綠”外還贊美了西湖的什么呢?(陽光下的荷花,格外紅艷?。?。

從哪些詞可以看出呢?(映日、別樣紅)。

“映日”是什么時候的日?你是怎么知道的?“別樣紅”是什么意思呢?(特別的紅,不一般的紅,紅的有層次,有變化。)。

這景色多美?。∮媚阕约旱脑挵堰@兩句詩的意境說出來好嗎?

3(4)指名說說這兩句話的含義。

(5)同學們對這兩句話理解得很好了,相信你們也能讀好!鄰桌之間相互誦讀。指名讀。

(6)出示配樂荷花景圖組。

(7)再讀一讀這兩句詩好嗎?(出示:蓮葉、荷花、淡景為背景的古詩)。

正因為西湖六月的荷葉無窮的碧、荷花別樣的紅,所以詩人一見到這美麗清新畫面就發(fā)出了由衷的贊嘆——引讀一二兩句。

(8)贊西湖。(先試一試再指名說,注意“贊嘆”的情感。)相機理解詩中的“畢竟”、“四時”。

3、想意境,悟詩情。(出示)。

(1)同學們,如果你就是楊萬里。當你和友人暢談一夜后,從寺中走出,一幅清秀幽雅的荷花圖躍入眼簾,你會吟誦(學生朗誦古詩)。

當你和友人漫步岸邊、與友人依依惜別時,陣陣荷香迎面飄來、沁入心脾,你會不由自主的吟誦(學生朗誦古詩)。

當你和友人蕩舟湖中,從層層疊疊的荷葉中穿梭而過依依話別時,忽見陽光下的荷花竟如此晶瑩剔透,你會情不自禁的吟誦(學生朗誦古詩)。

(2)同學們,這首詩題為送別,可詩中卻一字未提,這是怎么回事呢?

可能受到荷花的美麗所感染,他們沒有太多傷感,所以不寫。荷花是西湖六月的最大特色,詩人想讓友人記住這滿湖荷花,記住他今天的送別之情。

(3)讓我們繼續(xù)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閉上眼睛,在頭腦中繪制一幅西湖荷塘的水墨畫。想象著這么多美麗可愛的荷花荷葉就在你的眼前,清風徐來、荷香陣陣,同學們,你們瞧見了嗎,那滿塘的荷葉(挨挨擠擠、錯落有致、隨風搖曳)再看那星星點點的荷花(亭亭玉立,暗香浮動、嬌艷動人)此時,你自己就是一朵荷花、一枚荷葉,荷塘里的一汪池水,荷花上的一只蜻蜓,用你的聲音、你的表情、你的動作一起來背誦這首古詩吧!

(4)配樂背誦。

古詩的說課稿篇十

《xx》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冊第單元的課文,文章講述/描繪/謳歌/贊美了。表達了作者思想感情。課文按的順序/結構分為個自然段。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全文重點突出,條理清楚,語言優(yōu)美流暢,描述生動逼真,是學生學習技巧/方法的范文。

二、說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課文圍繞“xx”這一主題展開。該單元的重點是: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體會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領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根據(jù)新課標精神,結合本課特點,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學會本課等生字,理解個詞語;

2、學會運用方法/技巧。

過程與方法:使用過朗讀體會法,通過多種朗讀形式幫助學生領悟語言的優(yōu)美及其含義,感受作者的感情,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領悟/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重點:學會技巧/方法;學會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略讀/跳讀/精讀等朗讀技巧。

難點: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三、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币虼烁鶕?jù)本課目標內(nèi)容和學生的知識水平,教師通過朗讀體會法等手段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學生反復讀文,感悟、想象,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運用方法分析文章。形成寬松、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通過閱讀方法的學習體會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學會自學方法:初讀,學字詞;再讀,知結構;細讀,明中心;精讀,表情感。

四、說教法過程。

1、創(chuàng)意境,導新課:

通過相關視頻、音樂、圖片及文字資料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2、初讀,學字詞(略讀法)。

請同學們運用自學方法來學習課文,自由讀課文,解決字詞問題。如:等字詞。

(略讀課文:用多種閱讀方法獲取重要信息,尤其要進行略讀能力的訓練,讀懂文章的大意。)。

3、再讀,知結構;(跳讀)。

跳讀課文,帶著問題去讀課文:

1、文章可以分為那幾個部分?(即大結構是什么?)。

2、各自部分主要講了什么?

3、前后部分間是什么關系,有什么聯(lián)系?

(通過跳讀,明確了文章的大結構及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對文章主旨有了初步了解,對于學習文章中所用的表達方式或技巧起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4、細讀,明中心;(小組讀)。

分析各部分中的重點語句及重點詞,結合這些進行提問并反復讀重點句、字詞,體會文章感情。

(抓住語句體會,采用討論方法,是閱讀課文教學讓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的一個有效方法?,F(xiàn)代教學論認為:集體自學優(yōu)于個人自學,集體討論優(yōu)于個人獨立思考。強調(diào)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必須輔之以討論。)。

5、精讀,表情感。

(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加強課內(nèi)外聯(lián)系,溝通課內(nèi)外閱讀,適度拓展和延伸。略讀課文的教學應該成為聯(lián)系課內(nèi)外閱讀的橋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運用精讀課習得的方法獨立閱讀,實現(xiàn)向課外完全獨立閱讀的過渡。同時,要根據(jù)單元主題及課文的特點,適當向課外拓展、延伸。)。

總結課堂收獲,升華感情。

五、寫板書。

六、布置作業(yè):請大家下課后搜集更多的這樣的故事。積累下來。

聯(lián)系自己,寫一篇讀后感。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讓學生搜集故事可以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寫讀后感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實現(xiàn)課堂與生活的完美結合。)。

1、抓住文章要表達的情感,一目了然。

2、更容易理解課文重點。

古詩的說課稿篇十一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边@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jié)奏鮮明,意境優(yōu)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我們的教材安排的古詩內(nèi)容的學習,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課《鋤禾》和《憫農(nóng)》兩首古詩,都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每首詩都是五言絕句。兩者相比,《鋤禾》難度較之《憫農(nóng)》稍大些。我準備按順序先教學《鋤禾》,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基本學習古詩的方法,接著再學《憫農(nóng)》。然后再以一首帶多首,放手讓學生學習補充的兩首詩歌《詠鵝》、《春曉》。當然,這兩首古詩是經(jīng)過精心挑選的,難易適中,既培養(yǎng)了孩子的自學能力,又是對古詩的積累。所以,學好古詩《鋤禾》是本課教學的關鍵。根據(jù)教材的難易和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我分兩教時進行教學。

第一教時:

把《鋤禾》作為范例進行教學,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學習過程;

第二課時:

引導學生學《憫農(nóng)》,補充學習《詠鵝》、《春曉》。

這樣安排簡潔、緊湊而又有所側重。下面我重點來分析一下《鋤禾》這首古詩。(出示課件畫面并板書:鋤禾)。

《鋤禾》是學生在小學課本中學到的第三首古詩。在這之前所學的《畫》和《古郎月行》兩首古詩,意思淺顯易懂,而《鋤禾》這首古詩也比較簡單,但在理解意思時必須適當調(diào)換詞語的順序。那么,正確體會詩句中詞語的意思,也就是本課教學難點之一。從內(nèi)容上看,《鋤禾》的前兩句描寫農(nóng)民在烈日下?lián)]汗鋤禾的勞動場面;后兩句通過反問告訴人們糧食來之不易。

教學重點是什么呢?我認為是使學生能夠自主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對勞動者的贊美和同情。

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通過對教材的分析,結合課后的練習題,同時針對我校一年級小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第一課時的五個教學目標:

1、掌握5個生字:禾、午、粒、辛、苦,著重理解“鋤禾”“當”、“皆”“辛苦”這些字詞的意思。

2、能說出這首古詩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熟練背誦古詩。

4、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5、懂得農(nóng)民勞動的辛苦,糧食來之不易。教育學生尊重農(nóng)民的勞動,愛惜糧食。

1、教法。

充分運用嘗試教學法,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學習。

運用“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誦詩句”這四個步驟來學習。

2、學法。

分學習小組,讓學生學會共享知識,在交流中得到知識。

大家都知道,落實重點,突破難點是實際教學中能成功達到預期目標的關鍵所在。低年級孩子,對于學古詩感到枯燥、深奧。因此,我把教學過程分為這樣四個步驟(出示投影)。

下面我有側重地作個解說。

1、解詩題。

首先出示鋤禾的畫面,引導學生在觀察圖片的基礎上自行弄懂“鋤禾”的意思。教師在過程中適當提問點撥,同時進行生字“禾”的教學以及檢查學生借助拼音認讀詩文是否正確連貫。在這里,教師可以滲透一點,如果碰到題目意思不懂的古詩,一般先理解詩題,舉例說,學《憫農(nóng)》這首古詩時,一般先弄懂“憫農(nóng)”的意思。

2、知詩人。

接著,向學生介紹本課兩首古詩原題就叫《憫農(nóng)》?!朵z禾》原為第二首。都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同時強調(diào)李紳是我們無錫人,他的詩很有名氣。

3、明詩意。

我先請學生回憶一下已經(jīng)學了哪些古詩以及在課外已經(jīng)掌握了哪些古詩。再回憶學習古詩應該掌握哪些知識。因為實驗班的孩子對于古詩的積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激活了學生記憶倉庫中的信息為今天的學習所用。接下來,我就請學生自由讀詩句,嘗試理解字義。在自學基礎上,請他們討論學懂了哪些,還有哪些字詞不懂?估計學生對“當、皆、粒粒、鋤禾日當午”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難,需要在教師點撥的基礎上討論解決。“點撥”在什么地方呢?“點”在學法上,“撥”在讓學生主動探求知識上。比如,我可以請他們說說學習中遇到困難怎么辦?學生可能會說“查字典、請教爸爸媽媽、老師同學等。學生查閱字典,聯(lián)系詩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對于“當”的教學可以滲透在“鋤禾日當午”這一句的教學中:問“鋤禾”已明白,看圖,這是什么時候?(中午)從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當午”,講“當”,請學生用“當”找朋友(當時,正當)。3。看看圖,讀讀句,說說“日當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句的意思。(在這里,要告訴學生:為了使句子說得清楚、明白,可以顛倒古詩中詞語的順序,并且引導學生按什么時候,誰在哪里干什么的順序將第一句說完整)。剩下的詩句也以此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先通過自學以及教師點撥解決字義,然后嘗試串講詩句的意思,這是教學的重點。(課件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學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訴學生串講詩句可以變換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詞,我對于串講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順連貫。在此過程中,學生先逐句串講,講后先讓他們自己評議,最后我再糾正。這樣通過生與生、生與師之間的交流,比較正確理解整首詩的意思,從而落實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4、誦詩句。

古詩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朗讀起來瑯瑯上口。為了使學生讀出味兒來,讀出感覺來,我分4步進行教學:

1、教師示范朗讀,確定基調(diào):嚴肅、較沉重。(教師范讀)。

2、采用嘗試法,讓學生自己標上停頓、重音記號,有感情地朗讀。

3、教師進行適當?shù)募记芍笇В罕热纾鹤x“誰之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一句,我要求學生重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減慢速度進行朗讀。(教師范讀)。

4、反復練讀,采用個別讀,小組讀,男女讀,競賽讀等多種形式,直至熟讀成誦。最后,教師向學生進行歸納式提問:通過學習《鋤禾》,你懂得了什么?學生可能會給教師不同層次的答案。有的是對內(nèi)容的掌握,有的是對中心思想的理解,還有的會是學習古詩的方法等。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向深層次思考。當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夠大概說出意思就行了。因為畢竟才一年級,還是學習古詩的起步階段,在今后漫長的求學道路上,他們會慢慢感悟的。

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和設計作業(yè)時的“基礎性、靈活性、延伸性“這幾個特點,我適量地設計了這些作業(yè):

1、要求學生完成練習冊中的題目,鞏固基礎知識。

2、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xù)積累一些古詩詞,準備進行古詩朗誦大賽。

鋤禾。

解詩題:鋤禾。

知詩人:李紳(唐)。

明詩意:當、皆、粒粒皆辛苦。

誦詩句:嚴肅、較沉重。

古詩的說課稿篇十二

1、激發(fā)學生鑒賞詩歌的興趣。

2、把握鑒賞的思路、方向、模式、方法等。

3、學會感悟,學會審美。

學生整體素質較高,思維水平能達到一定的層次,對詩詞有濃厚的興趣。

1、把握鑒賞的思路、方向、模式、方法等。

2、學會感悟,學會審美。

一、導入。

由“什么是詩歌”,“什么是鑒賞”引入。

二、鑒賞思路。

由詩歌《櫻花樹下》引入。

1、教師配樂朗誦。

2、學生品析。(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3、教師點評。

4、總結思路:題目、詩人、意象、意境、情感、手法。

(思路決定一切)。

三、鑒賞方向。

以《天凈沙、秋思》為例。

1、教師引導按鑒賞思路品析。

2、學生交流討論,合作完成,并展示。

3、教師點評、總結,得出方向:

內(nèi)容+形式。

(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四、鑒賞模式。

以《春雪》為例。

1、學生完成題目,并展示。

2、教師點評,總結出:答題模式。

煉字題:

品句題:

3、結合考試,介紹另外兩種題型。

五、知識儲備。

形式:歸納。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六、行勝于言。

(舉一而反三)。

1、《絕句兩首》其二。

2、《春光好》。

3、《獨坐敬亭山》。

七、總結。

詩歌之美,美在其形,更在其神,鑒賞人生。

課時設計課堂實錄。

一、導入。

由“什么是詩歌”,“什么是鑒賞”引入。

二、鑒賞思路。

由詩歌《櫻花樹下》引入。

1、教師配樂朗誦。

2、學生品析。(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3、教師點評。

4、總結思路:題目、詩人、意象、意境、情感、手法。

(思路決定一切)。

三、鑒賞方向。

以《天凈沙、秋思》為例。

1、教師引導按鑒賞思路品析。

2、學生交流討論,合作完成,并展示。

3、教師點評、總結,得出方向:

內(nèi)容+形式。

(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四、鑒賞模式。

以《春雪》為例。

1、學生完成題目,并展示。

2、教師點評,總結出:答題模式。

煉字題:

品句題:

3、結合考試,介紹另外兩種題型。

五、知識儲備。

形式:歸納。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六、行勝于言。

(舉一而反三)。

1、《絕句兩首》其二。

2、《春光好》。

3、《獨坐敬亭山》。

七、總結。

詩歌之美,美在其形,更在其神,鑒賞人生。

古詩的說課稿篇十三

各位老師,大家好!現(xiàn)在我來說課。我說課的題目是《詩經(jīng)·采薇》(節(jié)選)。

首先,我來說一下教材。

人教版課標版六年級上冊第六組綜合實踐活動"輕叩詩歌的大門"主要是引導學生進行搜集詩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寫作詩歌、朗誦詩歌等一系列綜合實踐活動?!对娊?jīng)·采薇》(節(jié)選)是閱讀材料的第一篇,是《采薇》中節(jié)選的四句詩歌,以回憶的方式寫了被遣戍邊的戰(zhàn)士從出征到回家的兩幅畫面。

第二,我來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處理。

由于教材所處的位置,決定了學習可深可淺。但我個人認為《詩經(jīng)》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珍寶。淺讀未免可惜,學生也不能領會其中美妙之處。尤其我們的課本所節(jié)選的四句詩乃是《采薇》中的精華,個人特別偏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令人回味悠長。深入解讀,卻有很大難度。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是否能夠達到一定的深度,歷史的空間距離如何拉近等都存在問題。反復思量之下,我還是決定根據(jù)自己的解讀來備課,做好"輕叩詩歌的大門"的第一步,讓學生在學習之初就折服于詩歌的魅力,從而引發(fā)學習的興趣,取得良好的實踐成果。鑒于以上考慮,我計劃用一個課時精講。

第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根據(jù)新課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tài)度"三個維度,我將本科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反復誦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再造想像、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養(yǎng)成古詩學習方法。

情感目標: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詩歌的主旨。

最后,說教學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文學閱讀必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魅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因此,我在教學中將體會感情,品味語言,賞析藝術特色作為教學的重點。由于本詩是早期的文言詩歌,學生在語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難,因此教學的難點是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教法得當,才能挖掘出學生最大的潛力,才能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結合。我認為這首詩最主要的就是讓學生自己通過理解、感悟、朗讀去體會征人那種厭惡戰(zhàn)爭思念家鄉(xiāng)又奮勇抗敵的矛盾心理,通過自己的獨特的情感體驗去鑒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所以我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創(chuàng)設情境法、誦讀法討論法引導點撥法等。這樣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學生為主題,尊重學生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關于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詩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梢园咽柰ㄎ囊夂驼n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背誦課文,使記誦和理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guī)律,也減輕學生課下的負擔。

我來呈現(xiàn)一下我的教學過程。

1、首先是導入:音樂渲染,營造氣氛。了解《詩經(jīng)》,拉近距離。

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通過自讀、指名朗讀,發(fā)現(xiàn)障礙,正字正音,老師指導重點字詞及朗讀的節(jié)奏。

3、讓學生對照注釋明確部分字詞含義,老師強調(diào)"楊柳"解釋,在自學基礎上、根據(jù)老師引導、小結基本把握詩歌大意。

4、創(chuàng)設情境,加深感悟。

讓學生談談"楊柳依依"的畫面,畫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戰(zhàn)士的情感,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5、引用課外詩文,進一步理解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描寫離別經(jīng)常用楊柳的用意。楊柳意象的把握對今后學習古詩歌很有幫助。

6、感受戰(zhàn)爭的殘酷。

此處屬于補白。課本上是《采薇》倒數(shù)五六七八句,雖精彩卻給人無頭無尾之感。在此處通過圖片、音樂、資料及教師入情入境的解說來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理解。

7、體悟"雨雪霏霏"畫面。

引導學生體會:劫后余生、歸家情急、近鄉(xiāng)情怯等復雜情感。讓學生進行拓展想像,口語表達。

如何理解征戰(zhàn)在外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以及歸途路上的傷悲痛苦?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思考難度,讓學生在看似矛盾的態(tài)度中更好的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和復雜真實的人物情感,更完整、準確的把握思想感情。

8、寫作手法。

為了突出人物內(nèi)心的情感在寫作時經(jīng)常用外在景物來襯托,楊柳和雨雪畫面?zhèn)涫苋藗冑澷p。楊柳和雨雪分別襯托了戰(zhàn)士離別時依依不舍和歸來時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這兩幅畫面中。指導學生這種寄情于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10、引導讀背。

古詩文積累是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能夠達到當堂背誦應該是最佳狀態(tài)。

11、總結學習方法。

教給學生古詩文的學習方法,對以后的古詩文學習來說作用巨大。

1、背誦并默寫《詩經(jīng)·采薇》(節(jié)選)。

2、嘗試以詩中"我"的角色想象擴寫故事。

這樣的作業(yè)設計,既積累了古詩,又能達到鍛煉學生想象、寫作的能力。

詩經(jīng)·采薇。

昔往楊柳。

情景交融。

今來雨雪。

設計力求簡潔明快,自然流暢。

以上我從教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方面對本課進行的說明,我的說課完畢,不妥之處,還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古詩的說課稿篇十四

這篇文章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讓學生在興致勃勃地朗讀祖孫對話的同時,不知不覺地進入古詩的意境。教材有意創(chuàng)設具體生活情境,既學習對話的語言表達形式,又感悟古詩教學的內(nèi)涵,深入淺出,激發(fā)學習古詩的興趣,一舉而數(shù)得。

課文還配有兩幅插圖,課題右邊一幅是英英和奶奶的對話圖,可以利用它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使教學更加直觀、富有趣味;文后下面一幅是與《靜夜思》相配的插圖,可以指導學生仔細觀察人物抬頭的動作、沉思的神態(tài),并展開想象,深入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體會詩句的思想感情。

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誦古詩《靜夜思》。

2.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思念、熱愛故鄉(xiāng)的感情。

3.學會四個生字“意、照、層、代”,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重點:熟悉課文內(nèi)容,感悟詩句意思,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難點:借助課文正確理解詩意,并達到朗讀是內(nèi)心的表達。

整堂課的教學主要通過圖文結合、詩文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我重點指導朗讀,讓孩子們以讀感悟詩句的深刻涵義。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我在注重老師主導地位作用的同時,也將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的作用。在教學中,我盡可能讓學生自主地學習,自主地思考,學生以讀為本,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從而體會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出示生字,指名讀。本環(huán)節(jié)注意關注學困生。

(1)指名讀,大家評。(整體讀得怎么樣?哪兒讀得很好?哪兒讀得還不夠,應該怎樣讀?)。

(2)全班對半讀,先互評后教師點評。

(二)學習課文。

1、初讀,了解課文的大概內(nèi)容。

教師要注意調(diào)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采用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說說課文的大概內(nèi)容,知道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對話,英英學了故事《靜夜思》、作者是李白等。

2、再讀,分清課文敘述的層次。

通過指導學生各自朗讀、分組朗讀、分角色朗讀等,讓學生知道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三次對話。第一次引出了古詩《靜夜思》的詩句;第二次說出了詩句的含義;第三次告訴奶奶古詩的作者是李白。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以讀為主,以理解、講解為輔,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中熟悉課文內(nèi)容,讀出課文的敘述層次。

3、細讀課文,背誦詩句,體味詩情。

突出誦讀古詩的重點,采取“在情境中朗讀”的方法,利用題頭插圖創(chuàng)設生活場景,讓學生分角色練讀,充分朗讀第二次對話內(nèi)容。在讀的過程中,我相機引導學生理解“疑”、“霜”、“舉頭”等詞語的意思??梢宰寣W生讀一句古詩,再讀一句英英解釋詩句的意思,兩相對照,懂得詩意。

(三)寫字指導。

10個生字分散教學,隨讀書過程相機進行子音的認讀、字形的識記和字意的理解?!坝ⅰ⒔?、靜”三個字要認真指導學生按筆畫順序描紅。“教”是左右結構且左右等寬?!办o”字要注意偏旁“青”的變化,“月”字的撇要改為豎?!办o”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

(四)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角色。

1.課文學完了,文中的英英學古詩學得多好呀,你們想不想學著英英和奶奶的樣子也來演一演?。。ㄉ谧簧舷扰c同桌練習對話,要求把話說正確、說連貫。)。

2.師也非常想做一做文中的奶奶,誰愿意與老師合作來演一演英英?(師指名一學生與老師角色示范引路。)。

3.指名學生上臺來演一演,其余做導演。

4.作為導演,你觀看了表演后有什么要對他們說的嗎?

(我會從說話的語氣是否自然、流利來評價。)。

(五)總結課文。

1、齊讀課文,感受作者思念、熱愛故鄉(xiāng)的感情;

2、鞏固對話的書面表達形式。

古詩的說課稿篇十五

該單元注重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濃郁的思鄉(xiāng)之情,而《秋思》是一首敘事抒情詩,詩人張籍是借助寄家書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表達了自己身在異鄉(xiāng),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

本節(jié)課旨在引領學生學古詩時遵循了古詩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即:讓學生知詩人,抓字眼,明詩意,想詩境,悟詩情。力求讓學生從情境中體驗古詩的意境,在朗讀中感悟詩意和情感。

按照新課標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以下內(nèi)容:

知識與能力:學習生詞,能有感情地吟誦詩句。引導學生體會“敘事抒情”,學習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經(jīng)歷學古詩的三步——讀正確,流暢;讀出韻律;讀出情感。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引導學生感悟詩人的內(nèi)心,理解詩意,自然釋放自己的情感、想象,熟讀成誦。

其中,理解詩句意思,背誦詩句;在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中,感悟詩人客居他鄉(xiāng),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就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中,感悟詩人客居他鄉(xiāng),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是教學的難點所在。

為了突破上述的重點難點,我將主要采用下面的教學方法:

1、讀思結合法。

古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本課采用以讀為主,讀思結合教學方法,力求通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多次朗讀課文的方法,幫助他們領會古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由于“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薄伴喿x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問題,交流看法,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使學生做到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體會分享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3、情境教學法。

根據(jù)五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一些生動具體的場景,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

總之,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力求建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在學法上,通過學生個別朗讀、互相讀、自由讀等不同方式讓學生全方位地接觸文本,讀中感悟詩句意思,感悟詩人的思想情感。以讀增智、以讀悟情、以讀促思、以讀代講的效果。教師運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進行范讀、引讀,營造以情動情,以聲傳情,濃厚的情感氛圍。

我打算用一課時完成本課教學,主要有下面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出示一些事先準備好的與鄉(xiāng)愁有關的成語,學生背誦,師簡單解釋難理解的詞語。本環(huán)節(jié)意在豐富學生的詞匯積累,并且為本詩的理解及拓展部分做準備。

啟發(fā)背誦《靜夜思》,點撥:這首詩是借景抒情。并由李白詩中的月亮引出問題:“張籍眼中的鄉(xiāng)愁是什么?”引發(fā)學生思考。由通俗易懂的古詩引入,可直接將學生帶入思鄉(xiāng)的情景中來。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通過多種朗讀的方式來理解本詩。

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讀古詩,初步體會詩意。然后師生解題,通過解題加深對詩情理解。這時教師泛讀,學生體會自己與教師讀的不同之處,并想一想原因,并試著再次讀詩,并讀出詩的節(jié)奏。

在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讀了幾遍之后,提出問題:你讀懂了什么。這是學生集中理解詩意的階段,通過上節(jié)課《泊船瓜洲》的學習,本首詩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學生不難理解,有了整體感知奠定的基礎,趁熱打鐵地進行相關句子的理解和品悟就顯得更加必要。

在經(jīng)歷了這樣的品讀之后,相信學生對于詩中作者表達的感情理解的更加深入,此時,讓他們帶著對詩的深層理解再次朗讀古詩,并試著背誦。

本環(huán)節(jié),會以“在張籍心中鄉(xiāng)愁是什么?在你心中鄉(xiāng)愁是什么?”為中心點,師生交流??梢杂蒙系谝粋€環(huán)節(jié)中出示的那些詞語。這樣既讓對本首詩的理解得到了感情升華,又能及時地學以致用,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搜集思鄉(xiāng)詩,把這首詩改成一個小故事。引導學生拓展相應的內(nèi)容,將此內(nèi)容布置為課后作業(yè)。讓語文學習從課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達到大語文的課程要求。

秋思。

見秋風家鄉(xiāng)。

意萬重。

說不盡書愁。

又開封。

敘事抒情。

古詩的說課稿篇十六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古詩,學生在初一年級上冊已接觸過古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赌咎m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詐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本詩為民歌,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適于吟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1.依據(jù)。

新課標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初中古詩文的教學,則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體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詞句知識。至于本課,語文通俗,所以計劃以“熟讀”、“背誦”為重點。學生分析。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學的主體,課堂上主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對學生現(xiàn)狀的分析必不可少。

2.教學目標。

1、美讀課文,背誦課文。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點和掌握對偶、排比、頂針、互文等常用的修辭格。

3、通過木蘭形象分析,體會木蘭的人性美。

教學重點:

1.背誦古詩。2.研讀刻畫木蘭定人物形象的重點段落,理解繁簡相宜的寫作妙處。

教學難點:

了解本詩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辭手法,并提醒學生在翻譯時要注意體現(xiàn)。

依據(jù)“三有利”原則,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方法,有利于挖掘學生潛能,具體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1.教法:誦讀法復述法鑒賞法討論探究法競賽法。

2.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結合多媒體電教設備輔助教學。

本課分兩課時進行。

古詩的說課稿篇十七

1.以學過的杜甫古詩和王安石的詩句導入新課。

2.揭示課題。

二、根據(jù)注釋,理解詩意。

1.學生根據(jù)注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2.學生根據(jù)自學情況,質疑問難。

3.全班交流,解疑匯報。

三、合作探討,感悟詩情。

2.采取喜歡的方式匯報。

可找詩句回答,可畫畫,可配樂解說。

四、朗讀升華,體味詩韻。

1.把自己對詩歌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2.背誦兩首古詩。

五、拓展延伸。

學生介紹自己搜集的寫景古詩或者這兩首詩的相關資料。

古詩的說課稿篇十八

《鄉(xiāng)村四月》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組中第二十三課《古詩詞三首》中第一首,這首詩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nóng)村初夏時節(jié)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霧蒙蒙,杜鵑歡唱,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nóng)活多了,鄉(xiāng)里的農(nóng)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鄉(xiāng)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啟示,整首詩不僅表現(xiàn)了詩人對鄉(xiāng)村風光的熱愛和欣賞,也表現(xiàn)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依據(jù)教材特點和課標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1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正確讀寫“蠶桑”。

2、背誦、默寫古詩。

3、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并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nèi)容,抓住詩的特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yǎng)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的熱愛,養(yǎng)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誦讀古詩并默寫。

2、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并能夠用自己的話描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并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小黑板、掛圖。

教學時間:一課時。

(二)、說學情。

四年級孩子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讀詩的方法,但因為是借班上課,對學生不熟悉,所以設計教學時我著重考慮如何激趣、激情。

(三)、說理念。

《鄉(xiāng)村四月》是一首古詩,依據(jù)課標,第二學段古詩詞教學目標是“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nèi)容;讓學生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有感情,帶著表情的朗讀。在本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主題,“憑借課文的例子,選找教學突破口,引導學生學習用語文,”指導下,我的設計理念是以讀為本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畫面,體驗詩人的情感。這里的讀,是聲情并茂地讀出詩文的情和意,表達自己的情和感,促進感悟的內(nèi)化與升華。讀出個情味,給予學生嘗試的空間與時間,暢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體悟,在互動評價中掌握情感的基調(diào),最后進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讀。詩歌與記敘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diào),更要把握朗讀的節(jié)奏及其輕重音。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聯(lián)系生活法: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經(jīng)驗是最感受性的學習材料?!多l(xiāng)村四月》寫的是江南農(nóng)村初夏的時節(jié),而現(xiàn)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課堂中在課前3分鐘與學生輕松談話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識遷移法。四年級的孩子已學過一些詩,也懂得古詩學習的一般方法“讀通——讀懂——感悟——背誦默寫”,在導入課題后讓學生回憶學詩方法,起到復習鞏固作用,同時也可利用這一方法來學習本首詩。

3、品讀感悟法。課標中提出二段詩詞教學目標是“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nèi)容?!闭Z文教學,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是學生的語文能力形成的關鍵因素。品出詩歌的韻味,必須扣住重點詞句,在比較、玩味、體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語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韻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漸走進詩文意境場景,走進角色,與人物共鳴,與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與情感震撼。

4、引導想象法。利用插圖引導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1、收集資料法。課前讓孩子收集詩人翁卷的資料,培養(yǎng)孩子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朗讀教學法。朗讀有助于感知語言,感悟者作者抒發(fā)的情感。課堂中通過個別讀、齊讀來正音,看圖引導學生想象,熟讀成誦等方法讓學生把詩讀通、讀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山原的欣欣向榮,鄉(xiāng)村人的勤勞忙碌,感悟詩人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熱愛和贊美。

四、師生互動,說程序。

(一)、談話導入析課題。

課的關鍵是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chǎn)生與文本對話的愿望。因此,利用課前3分鐘與學生聊天,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讓學生背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如《詠柳》《早春》《春曉》……導入新課教學。這樣既聯(lián)系生活,又復習了舊知,為學生理解詩的含義墊定感情基礎。

(二)、回憶學法,指導自學。

四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學詩方法,讓學生回憶學詩的方法——先讀通,后悟詩意和詩情,再背詩。通過這一方法來指導學生自學。

(三)、讀通詩文。

在這里我緊扣“讀通”這個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自讀后檢查指導學習生字“蠶”“?!?。

1、了解翁卷的資料和詩題意思。

2、學生自由讀詩。

3、通過個別讀、范讀、齊讀等方式讀通詩文,相機學習生字“蠶”“桑”,從生字的音、形、義三方面指導。

(四)、讀懂詩文,感悟詩情。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币罁?jù)課標和詩詞教學的特點,這環(huán)節(jié)我采取自讀自悟,想象感悟,教師引導,品出詩味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詩意。而教師的“導”,就是教學的預設,而“味”,就是咀嚼語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們的認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別于成人,他們處在啟蒙階段,于是,課堂教學必須高度關注童心、童趣,深入淺出為他們的喜聞樂見。一般而言,要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知識能力點,設計整體感知要點,突破重難點的方法,領悟情感的方式,從而悟出詩歌味兒來?!皩丁?,教學過程必須簡單,只能是個粗線條,感悟的方式與方法應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運用操作,這樣,教師才能靈活駕馭課堂,放飛學生個性,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具體做法是:

1、師生回憶小結了解詩文的方法,指導學生自讀自悟詩意。

(1)我是這樣處理的,“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這兩句寫景的詩句領悟詩意有一定的難度,我采用看圖引導想象,體會山原的“綠”引讀感悟。結合學生的自悟讓學生看圖和注解感悟“白滿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里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輝映,給人一種什么感覺?(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詩人說“白滿川”。春天的雨又輕又小像霧又像煙,這樣的雨又可以說是(煙雨蒙蒙)這時我抓住一個“綠”字,引導學生想象:四月的鄉(xiāng)村,原野是綠的,山陵是綠的,還有綠的———綠的———綠的———。學生通過看、說明白詩人眼里是個綠色主宰的世界,此時我引用《詠柳》中的兩句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讓學生感悟綠給人感覺是——生機勃勃,順勢指導學生朗讀,讀出綠。

(2)“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這兩句寫鄉(xiāng)村的人勤勞的詩句比前兩句更好理解,我讓學生先說然后點拔。采集桑葉養(yǎng)蠶,耕田插秧這是鄉(xiāng)村四月繁忙的勞動生活,從哪里可以看出勞動繁忙、緊張?引出:才了蠶桑又插田。引導學生想象:讀著這句我仿佛看到鄉(xiāng)親們————,聽到鄉(xiāng)親們在田間說————。接著我引用詩句“一年之計在于春”讓學生感受鄉(xiāng)下人家此時的心情,累并快樂著但對末來充滿希望。詩人就是這樣飽含贊美之情寫下了這充滿活力的鄉(xiāng)村美景,讀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詩意。

(五)、熟讀成誦。

(六)、默寫古詩。

(七)、課后延伸。

1、自讀第二首詩《四時田園雜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第二首詩的整體印象。學生肯定能說出第二首詩主要寫人們很忙,教師再相機說“其實第二首詩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詩中就有體現(xiàn)了”,學生再背“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睆亩鴮φn進行小結。

2、背誦默寫《鄉(xiāng)村四月》。

3、課后收集并積累其它田園風光的詩詞。

古詩的說課稿篇十九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理解詩歌內(nèi)容,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恬靜生活的向往。

二.教學時間:1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揭題。

(二)出示兩首詩歌。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森林,

復照青苔上。

早發(fā)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三)自由讀兩首詩,要求把字音讀正確。

(四)指名朗讀課文,結合正音。

(五)簡介作者。

(六)對照譯文,學生嘗試理解詩意。

(七)檢查詩意理解情況。

1.字詞。

空山。

人語。

返景。

深林。

復照。

白帝。

輕舟。

萬重山。

2.每句話的意思。

(八)感受詩情。

1.《鹿柴》寫的是哪里的景色?這里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受?為什么?

2.作者在《早發(fā)白帝城》里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樣感情?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十)嘗試背誦。

古詩的說課稿篇二十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古代詩歌更是中國璀璨文化中的瑰寶之一,它們以其獨特的魅力歷盡千百年歲月的淘洗而仍光彩奪目。《古代詩歌四首》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套教材按照人與自我、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三大板塊來建立整體框架,第三單元屬于人與自然的這一板塊,要求從文學藝術的角度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對自然的審美體驗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從這意義上說,本單元在本冊課本乃至整套課本中都具有獨特的作用。

詩歌具有長于吟誦、激發(fā)想像、娛悅性情的特點。這四首古代詩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體,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詩人們登山望海,駕舟乘馬,賞花觀鳥,詠春吟秋,用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圖景。學習詩歌,一是要感受作者的審美情感,神游優(yōu)美深遠的詩化意境,激發(fā)審美想像、培養(yǎng)審美意識。二是析美情、賞美景、聚美言。品味課文精彩生動的優(yōu)美語言,吟誦涵泳,熏陶感染,積累詩文語句、積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貯豐富的閱讀體驗,積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積聚優(yōu)雅的審美情趣。

據(jù)此我設計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積累優(yōu)美的詩句。

2.在誦讀中熟悉作品,了解詞中所敘寫的內(nèi)容;聯(lián)系作者的處境,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diào),提高朗讀能力。

3.了解作者的表達技巧,比較不同作品的不同風格。

教學重點:通過反復吟詠,把握詩歌內(nèi)容,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比較詩歌作品的風格異同,了解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大都沿用“朗讀——講解——翻譯——背誦”這樣比較固定的模式,因而對古詩詞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讀過而缺乏情感共鳴、能背但不懂鑒賞的層面上。還有的教師又容易過多分析解釋字句,而忽略了作品的整體價值,肢解式的分析使詩歌閱讀走進死胡同。新課改強調(diào)“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尤其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想象力,開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

新的課程標準主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我認為落實到古詩教學中,就是要使學生喜愛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文學作品,對古詩要愿意讀、會讀、能讀懂;在新的學習方式下通過學習詩歌鍛煉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審美能力。至于本課詩歌,字詞知識不多,詩句表層意思易懂,但這些詩句生動凝練,寓情于景,值得品味和比較探究。所以我計劃引導學生把握作品情感基調(diào),體會作者情感,品味寓情于景的詩句韻味。師生在合作中了解寫作技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所以我在課堂上盡量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利用每個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和情感基礎,通過學生的自讀體驗、合作交流、比較遷移來完成學習的目標。

(一)導入。

板書下列兩組詞語:

a.秋風、大海、波濤、石山、島嶼、草木、太陽、月亮、星辰。

b.秋風、夕陽、流水、烏鴉、老樹、枯藤、道路、房屋、小橋。

讓學生自選感興趣的一組,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把這些詞語組合之后描繪成一幅畫面,或者講述一個故事。

這個環(huán)節(jié)旨在調(diào)動學生的詩性思維,激發(fā)興趣,使學生比較容易進入讀詩、學詩的思維狀態(tài)。

(二)初讀。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導學生讀《觀滄?!贰短靸羯场で锼肌罚笤诔踝x過程中通過合作讀準字音,基本讀通語意。

在初讀中注意引導學生運用以往積累的學習方法。

學習古詩文不是讓學生成為背誦、翻譯和默寫的工具,學習者本身應該有一定的方法,所以先確立了“讀準”“讀通”兩個標準。讓學生通過朗讀,初步感受作品的內(nèi)容。

(三)賞讀。

通過教師引導和學生的默讀、朗讀、吟讀,學生逐步探究這兩首作品都是以描寫秋季的景物為主,其流露的作者情感上有何不同。小組通過了解作品內(nèi)容、作者處境等,逐漸深入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內(nèi)心的情懷,感知作品風格的差異。嘗試描述兩首作品中不同的主人公形象,進而帶著感情分別進行吟誦或朗誦這兩首詩歌。

(四)品讀。

通過與導入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發(fā)言進行類比,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引導,讓學生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同樣是描寫秋季的景物,在不同人的思維中,所展露的情感為何能有如此大的差別?進而總結前人的寫作手法,完成課堂教學的難點突破。

(五)運用。

課程標準提倡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學生作為學習主體,運用學習經(jīng)驗,是鞏固學習成果的重要方法。

通過運用剛剛學到的方法,學生進行朗讀、交流、探究,學習《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感知、比較《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的主要內(nèi)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進一步鑒賞和學習這兩首描寫春天到來的作品中巧妙的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六)交流。

選取自己喜歡的一首詩或者本課中自己最喜歡的幾句詩進行朗誦展示,要求在朗誦中展現(xiàn)自己所理解的作品情感。

(七)作業(yè)。

1.熟練背誦這四首詩歌。

2.把這節(jié)課開始時同學們選的一組詞語,進行擴展描寫,要求能夠寓情于景。

a.秋風、大海、波濤、石山、島嶼、草木、太陽、月亮、星辰。

b.秋風、夕陽、流水、烏鴉、老樹、枯藤、道路、房屋、小橋。

古詩的說課稿篇二十一

《古詩三首》是部編本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以“童年往事”為主題的一篇課文,三首古詩的作者都是宋代詩人。

《四時田園雜興》是詩人退居家鄉(xiāng)后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共六十首,描寫農(nóng)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的景色和農(nóng)民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農(nóng)民遭受的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課本選入的是《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這是描寫農(nóng)村夏日生活中一個場景的一首詩,詩人用清新的筆調(diào),對農(nóng)村初夏時的緊張勞動氣氛作了較為細膩的描寫,讀來意趣橫生。

《稚子弄冰》全詩四句,從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稚氣滿紙而又詩意盎然的“脫冰作戲”的場景:一大塊冰被穿上彩線,當作鉦來敲打,聲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鑼敲碎落地,發(fā)出水玉破碎的聲音。詩寫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樂與失望,宛然在目。全詩突出一個“稚”字。稚氣和樂趣能使兒童忘卻嚴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樂。

《村晚》是一首描寫農(nóng)村晚景的詩。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樣(是落山后),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丶业暮⒆訖M坐在牛背,他拿著短笛隨便的吹奏。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nóng)村晚景圖。全詩攝取的畫面不大,寫景則集中在池塘上,寫人則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緊緊圍繞著“村晚”二字落筆,把人引入了江南優(yōu)美的田園之中,使人對悠然恬靜的鄉(xiāng)村生活充滿著向往。

1.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讀準生字的字音,理解字義,識記字形。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4)憑借語言文字注解、圖片等,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nèi)蘊美。

2.教學重點:

自主學習字詞,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借助注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憑借語言文字注解、圖片等,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nèi)蘊美。

3.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年級的學生在古詩學習中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對文本有獨特的閱讀體驗。課文所描寫的情景又都與兒童有關,反映兒童生活,學生也可能有著相似的親身經(jīng)歷,符合學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的共鳴,進而在閱讀古詩中獲得感知,加以模仿,發(fā)展想象力,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1.說教法:

教學中,設置情景,激發(fā)學生認知興趣,調(diào)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使學生這一教學主體主動積極地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和探究。

2.說學法:

教學過程體現(xiàn)“以讀為本”的新課標理念,教學中,始終讓“讀”貫穿著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在讀中感受古詩詞的優(yōu)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在入情入境的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jù)古詩的特點,引導學生或交流與古詩內(nèi)容相關的古詩,或交流與古詩作者相關的古詩,或交流古詩插圖,其目的都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認知興趣,使學習成為他們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的前提。

2.理解課題,了解作者。

古詩的題目或反映古詩的內(nèi)容,或反映古詩的情感,或點明古詩發(fā)生的時間,或點明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因此,引導學生理解古詩的題目有助于學生把握古詩的主要內(nèi)容,有助于學生準確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知道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心態(tài),然后再去理解詩意,體會感情就容易多了。同時通過了解作者,激發(fā)學生對作者的崇拜之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作者及出處,激趣導入新課。

2.借助注釋,理解詞語。

引導學生借助注釋理解古詩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在此基礎上互相交流,理解詩句的意思。

3.熟讀深思,層層深入。

在理解題目、了解作者、理解重點詞語、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品讀、感悟。在熟讀的基礎上,梳理詩中的重點詞句,進一步深入理解感悟整首詩的詩意,想象詩歌的意境,體悟作者表達的情感。在整個過程中,通過自學、小組交流、全班反饋的形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4.課堂總結,拓展閱讀。

通過課堂總結,引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深化學生情感。

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遺產(chǎn)中的現(xiàn)寶,古詩文富有鮮明的傳統(tǒng)文化特點,博大精深,燦若星河,語言精煉,意蘊含蓄,意境深遠,蘊含著大量的人文內(nèi)涵,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小學生能更多地接受傳統(tǒng)詩歌的浸潤,在古詩詞教學中進行延伸和拓展。有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同主題”作品拓展延伸,有助于學生在把握基點中生情。指導學生抓住“同詩人”作品拓展延伸,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鼓勵學生抓住“同題材”作品拓展延伸,以題材為橋梁,可以帶動同題材不同主題的詩歌的學習。

在古詩教學中適度拓展學生閱讀詩文空間,繼承傳統(tǒng),弘揚中華文化,它不僅體現(xiàn)了“大語文”的教學思想,也順應著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對于拓展閱讀的古詩,學生可能短時間內(nèi)理解不夠透徹,甚至不能理解,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儲備的增加,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和感悟會水到渠成。長此以往,可以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想象,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養(yǎng)他們的詩學素養(yǎng)。

通過課后作業(yè),幫助學生背誦和積累古詩,理解古詩內(nèi)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1013415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