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優(yōu)質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3 04:52:20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優(yōu)質13篇)
時間:2023-11-13 04:52:20     小編:薇兒

讀后感是展示自己閱讀理解和思考能力的一種表達形式,可以通過分享和交流與他人相互促進。那么,如何寫一篇有深度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可以從書中的主題出發(fā),梳理出主要觀點和思想,并提煉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其次,我們可以結合書中的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分析其中的道理和啟示,并將其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展示與自己的共鳴與思考。還可以通過比較分析不同角度的觀點和評價,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觀點。最后,在寫作過程中,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表達的清晰性,使讀者能夠真正理解并感受到你的讀后感。下面是一些經典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為大家寫作時提供一些啟發(fā)和借鑒。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一

《半生緣》讀來讓人心是揪著的,剛開始的世鈞、叔惠、和曼貞其實都在生活的洗刷下褪去了原本,他們都回不去了。

世鈞和曼貞最早也是因為叔惠才認識的,那時的三人組里世鈞總是沉默的,而叔惠特別善于交際,曼貞又是那樣的活潑。三人相處來倒好像世鈞是那個可有可無的人。然而又是世鈞在中間起到了很好的調節(jié)。剛開始一度以為叔惠是和曼貞很適合的,包括最后也抱著這樣的期望。世鈞的退縮妥協(xié)其實在剛開始作者便表露出來了。一直不敢向曼貞表露,躲的遠遠的,即使在知道了曼貞也是喜歡自己的時候,也是那樣扭捏說著:“要知道是這樣,即使別人搶了去,我也要去搶過來的”。

可見世鈞是畏懼于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然后選擇逃避的。世鈞內心是深愛著曼貞的,但他可以說更深愛的是自己,把自己放在了曼貞的前面的。對于他放棄工作回南京工作也是作出了決定辭職后才告訴曼貞的。

想來就覺得世鈞那種性格的人怎會做出這樣的決定,還從沒有想過同曼貞商量下。連作者好似也驚奇給他拉來了外衣,這樣也可以為曼貞分擔些,可以借用家里的錢來解決他們婚姻。世鈞又怎可能不了解曼貞,她是絕不愿意這樣的。然而他依舊這樣做了,也只是事后去告訴了曼貞。想來當初他為了工作和父親生氣跑出來工作,現(xiàn)今又選擇回去不正是他性格使然嘛。他對曼貞的愛也是深切的,純潔的,但他從沒有真正走進過她,沒有懂她。兩人因為曼璐吵架,然后再也沒有相見,直到十幾年后各自經歷生活的顛沛流離再相見已經再也回不去了。兩人從沒有相到曼璐導致了他們吵架,最終也使得他們兩個徹底分離。

其實打一開始曼貞便和世鈞講到過了姐姐,這些好似不愿向他人提及,即使三人中的叔惠曼貞也沒有提起過。當再次換做從世鈞口里談到姐姐曼璐的時候,竟成了他們的抉別。

世鈞是在曼璐將紅寶石戒指送還他之后離開了上海,他還以為她同豫謹結了婚,然后匆匆忙忙回去赴了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宴。其實當初也有和丁小姐結婚的可能,甚至是其他幾個表姐妹。只是正好那段時間出現(xiàn)在他身邊的是石翠芝罷了。實在有些不解世鈞并沒有親口聽到曼貞決絕的話,便能拋去之前的一切。結婚當晚世鈞和翠芝都知道他們走錯了,可已經沒有后悔了。

其實這樣或許才是注定最好的歸宿,起碼生活上是幸福的,只是各自心里備受煎熬罷了。曼貞始終在等他,最后那封情書中曼貞說得我想你知道,無論何時,總有個人在等你。她等來了世鈞,可是也是她說得:“我們不可能了“。其實他們倒真的回不去了,世鈞知道了自己真正的內心。倒好希望他們兩個和叔惠、翠芝那般,從來沒有真正走近開始過這段感情,便不必承受這薄薄的半生緣的煎熬。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二

本來在圖書館想找本《紅樓夢》看的,掃了半天,愣是找不著。后來竟然發(fā)現(xiàn)了這本《張愛玲小說精選集》,眼睛一亮,立馬抓住不放了。張愛玲,這個傳奇式的亂世才女,早先我是從《百里挑一》里的謝夢口中略聞一二,當時便頗有好感,現(xiàn)在又讓我喜得其精選集,難道不是一種緣分嗎?我向來覺得書是有靈性的,先是用“狗鼻子”嗅出你的喜好,再用可愛的貓爪子騷擾你的魂,在你轉身的一瞬間便以孔雀開屏般的嬌美姿態(tài)呈現(xiàn)眼前,讓你萌發(fā)如獲至寶的喜悅。

都說文如其人,我從張愛玲的幾篇文章里總感覺到她的殘忍。《傾城之戀》里的白流蘇,《紅玫瑰與白玫瑰》里的王嬌蕊,《金鎖記》里的曹七巧,《半生緣》里的顧曼楨,同為女同胞,張愛玲卻硬是讓她們受盡苦痛,又總被感情所糾葛煩擾??墒牵挚偸窃谧詈竺菜迫蚀纫幌?,就如波濤洶涌了一夜的大海忽然平靜,海平面上亮光乍現(xiàn)。而她又就此打住了,讓人不禁遐想?;蛟S,就這么戛然而止,全然不顧讀者產生搔不著癢之感也是種殘忍吧!

貌似大家都推薦《傾城之戀》,而我這鑒賞力有限的眼光唯獨偏愛《半生緣》。從文首的“不過幾年的工夫,這幾年里面卻經過這么許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的哀樂都經歷到了。”我便感覺到這是個跌宕起伏,頗有看頭的故事。后來從我媽口中得知,它曾經被拍成電視劇,也叫《半生緣》,我當即感嘆怪不得。可是我媽又說看起來差不多,我立馬忿忿不平。當她說女主角由林心如扮演時,我又一次感嘆怪不得。在我的想象中,女主角顧曼楨絕不是林心如那種臉上帶點嬰兒肥的,應該從頭至尾都是矯健的瘦,是那種不服輸,鐵骨錚錚的神氣。而林心如因為演過紫薇,總給人溫柔柔弱之感。在我看來,孫儷或許是不錯的人選。說到底,電視劇當然沒有書本好看。

《半生緣》是圍繞沈世鈞與顧曼楨兩人的戀情展開的。反派角色是曼楨的姐姐曼璐和姐夫祝鴻才。曼璐原本是個良家少女,因為父親死的早,家里只剩外祖母,母親和一大堆弟妹,又因為是最大的孩子,她便被生活逼迫著做了小姐。雖是做小姐,但心地也還善良,總是盼望著完成她那崇高的使命——供出弟弟妹妹。后來,她嫁給了窮嫖客祝鴻才?;蚴锹吹膸头蜻\起了作用,祝鴻才大發(fā)。顧家稍許好了些,曼楨也在工作了,和世鈞也開始談婚論嫁了,只需等到供出弟弟,家里便一切安好了。

一切都是充滿希望的,怎料那只是在為悲劇鋪墊,或是說暴風雨前的平靜。祝鴻才靠錢壯膽在外花天酒地,曼璐被氣的身體總不好,又因先前墮過兩次胎,也沒個兒子拴住他的人。又祝鴻才曾經向她坦白對她妹妹頗有好感,最終曼璐產生了荒唐的想法——讓祝鴻才如愿以償?!八挂苍S從此好了,不出去胡鬧了,他雖喜新厭舊,對妹妹倒好像是一片癡心。”雖然當時曼璐是一個勁地罵自己神經病,但“她知道它(荒唐的想法)還是要回來的,像一個黑影,一只野獸的黑影,它來過一次就認識路了,咻咻地嗅著認著路,又要找到她這兒來了?!?/p>

不久,她便采取行動了。她先假裝彌留之際,騙她妹妹來,把她安置在一個房間睡覺,然后大晚上放祝鴻才進房。曼楨當然是殊死抵抗的,卻被敲昏了,然后?!巴媪藗€夠,恨不得死在她身上”。曼楨醒后只想著出去再說,她狠心的姐姐卻硬是把她關了一年,把兒子都生下來了。因為曼楨難產不得不進醫(yī)院,才給她找著了機會只身逃了出來。

至于沈世鈞,先前在要人時,曼璐和她說曼楨結婚了,和豫瑾結的婚,世鈞和曼楨曾因為豫瑾有過芥蒂,當時又因為曼璐的小姐身份在吵架,更巧的是,世鈞聽說豫瑾真的結了婚(真是無巧不成書啊),他便心灰意冷,信以為真,不久就娶了并不喜歡的翠芝。曼楨逃出來后聽說他結婚了,便不去找他了。后來因為祝鴻才在曼璐病死后又衰敗了,曼楨的兒子病急無人照料才嫁給了祝。這是曼楨一直后悔做的事。不久,祝鴻才在戰(zhàn)時發(fā)了不義之財,又開始亂搞時,曼楨借機離了婚,還如愿搶回了兒子.......

就這么一晃14年過去了,多少風風雨雨都這么過去了,曼楨和世鈞心底還是念叨著對方,但世鈞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爹了。縱然那樣懷念,終究還是無法。后來命運又安排他們重逢了,可是,這樣的重逢又有什么意思呢?“兩人就這么站著,對看著......他眼睛里一陣刺痛,是有眼淚,喉嚨也堵住了........曼楨半晌方道:‘世鈞,我們回不去了。’他知道這是真話,聽見了也還是震動。她的頭已經在他肩膀上,他抱著她。她終于往后讓了讓,好看得見他,看了一會又吻他的臉,吻他耳朵底下那點暖意......又半晌方道:‘世鈞,你幸福嗎?’........世鈞說:‘我只要你幸福?!?......他現(xiàn)在才明白為什么今天老是那么迷惘,他是在跟時間在掙扎。從前最后一次見面,至少是突如其來的',沒有訣別。今天從這里走出去,卻是永別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一樣?!?/p>

看到這里,我一陣心痛。相愛本是種可遇而不可求的幸福,擱在這,卻只剩無奈與悵惘?,F(xiàn)實總是要令人嘆息,人的思想總是要與之不一致,或許這才是生活的真相吧。有句話說的好,路是大地一道難愈的傷痕,因此人生每一步都是隱隱的痛......

只能說,殘忍的張愛玲!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三

在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里,除了顧家兩姐妹以外,石翠芝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女人。相比顧曼楨和顧曼璐,石翠芝的結局算是很幸福了。她有一雙可愛的兒女,丈夫沈世鈞能力強,人可靠,動蕩年代還能讓她在上海過上衣食無憂的闊太太的生活,確實令人羨慕。

石翠芝出生在南京,家境優(yōu)渥,從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有點嬌縱任性,對于她不喜歡的人和事常常把不滿掛在臉上。不過她懂得分寸,基本遵守傳統(tǒng)禮節(jié)。她家和沈世鈞家是世交,兩家大人有意讓她和世鈞結為連理,這點她明白。只不過她并不喜歡世鈞,她知道世鈞也不喜歡她。然而她也不駁父母的面子,照樣該去沈家就去沈家。

她愛上世鈞的`朋友許叔惠,在父母面前爭取,無奈石父石母覺得門不當戶不對堅決反對。翠芝不死心,給叔惠寫信要去上海上學,目的是想和叔惠繼續(xù)發(fā)展。叔惠遭到石母的羞辱,氣憤萬分,堅決拒絕了翠芝。翠芝看到和叔惠結婚無望,她也知道世鈞已經有了曼楨,暫時答應家里給她定的親事。后來沈世鈞和顧曼楨分手,她又果斷地拒絕了紈绔子弟一朋,投向世鈞。她權衡利弊,即使這倆男人都不是她喜歡的類型,世鈞也要比一朋踏實多了,于是她選擇了和沈世鈞結婚。石家本來看好的人就是沈世鈞,當然也不會反對了。

石翠芝一直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爭取著自己的幸福。她雖然有點嬌縱,卻從不偏執(zhí)。她愛叔惠,他們倆卻沒有辦法在一起,翠芝雖然傷心,但并沒有歇斯底里地尋死覓活。她平靜地接受著傳統(tǒng)所賦予一個女人的一切,卻也巧妙地為自己爭取較好一點的歸宿。

嫁給沈世鈞后,她事事都有自己的主見。婆婆想干涉他們在上海新家的擺設,她堅決不同意,所有裝修和擺設必須按照她的習慣和愛好來。翠芝以此捍衛(wèi)她女主人的地位。以翠芝娘家的勢力,婆婆也不敢拿她怎么樣,只好悻悻地回老家了。許多時候都是:你強勢了,對方就不敢對你放肆。對于世鈞的工作,翠芝也有自己的主張。她提醒世鈞要眼睛放亮,多討好領導,一有升遷的機會才能抓住。她要求世鈞每周帶她和孩子出去玩。沈世鈞說不上愛她,但看到優(yōu)雅漂亮的太太和兩個可愛的孩子也是滿心歡喜,基本上事事都依她。

在有些問題上,世鈞和翠芝意見不一致,世鈞也常常不滿翠芝對他過多干涉,翠芝也明白這一點。世鈞有緣見到曼楨后,重新燃起了愛火焰。他問翠芝是不是跟著他覺得很委屈,因為他們經常為一些小事拌嘴。

翠芝回答:“你是個有責任心的好男人,雖然你不愛我,你也從來不做對不起我的事。你是個好爸爸,你非常疼愛兩個孩子。嫁給你我很知足?!?/p>

翠芝的坦率讓沈世鈞對她刮目相看,他甚至覺得自己有點對不住妻子了。石翠芝對沈世鈞的判斷很準,這個男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拋下他們母子不管。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四

世鈞和曼楨時隔多年再次重逢,曼楨半晌方道:“世鈞,我們回不去了?!弊x到這,我手里捧著書,淚水模糊了視線,胸中似有萬馬奔騰,“噠噠噠”,踩踏著過往的歲月碾碎了如煙往事。我在淚光中仿若看到如水的時光在腦海里嘩嘩流淌。

那些生命中曾經愛過的人,曾經刻骨銘心的情,瞬間在時光的河里重新被打撈出來,這一刻,在心中百轉千回。

“回不去了,回不去了……”是的,錯過的人,未了的情,只能徒留一聲悲嘆在心間,留一份記憶在心底。偶爾,被歲月的風掀起一角,你瞥一眼,只見到這些舊事被歲月蒙上了厚厚的塵埃。

張愛玲,用細膩的筆法,平實的語言,如話家常般,娓娓傾訴著一個令人扼腕痛惜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那么鮮活地在我的大腦里反復閃現(xiàn)。

顧曼楨,文靜,秀氣,沉穩(wěn),大方,熱情,堅韌,善解人意,為了照顧一大家子的吃穿用度,她在傍晚下工后,連續(xù)打兩份工。擔心婚后世鈞會被家庭負累而影響事業(yè)的發(fā)展,她決意要延遲結婚。她甚至為了這,而刻意疏遠他。她心里想的是這個家,還有世鈞,唯獨沒有自己。但凡有丁點的私心,也不至于發(fā)生后來的悲劇。

張愛玲的每句話,都似一個流動的畫面,看她的小說,就像看一部無聲電影。

張對細節(jié)的描寫,做到了極致。每個動作的描述,都那么細致入微,準確又連貫,比喻尤其別致,新穎,耐人尋味,令人眼前一亮。如:“在雨夜的石子路上行走著,一顆顆鵝卵石像魚鱗似的閃著光。曼璐一個人在房里,眼淚便像拋沙似的落了下來…"。

張愛玲的小說語句精練,天然渾成。她對整個布局的掌控令人嘆為驚止。漫不經心的開始,意猶未盡的結束。讀罷,掩卷沉思,此生此世,如能寫出這樣久經不衰的作品,也不枉來這人間走一遭了。

張對場景的描寫很獨到,每個場景都很具體,落到實處。如:開頭寫叔惠和世鈞春節(jié)后,一起到一個小飯館吃飯?!敖稚蠞M地都是摜刨的小紅紙屑?!边@句就很形象具體逼真,歷歷在目的感覺,馬上把讀者拉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好像這故事就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穿越時空的代入感,讓小說讀起來有入心入肺的切膚之感。

她對人物外貌的描寫,沒有拘泥于傳統(tǒng)的寫法,而是專注于最顯著的部分。鋪墊不著痕跡,自然體現(xiàn)在人物動作和外形的描述中。如:叔惠和世鈞去吃飯,世鈞和曼楨初次見面的場景。“一進門的一張桌子,卻有一個少女朝外坐著,穿著件淺灰色的舊羊皮大衣,她面前只有一副杯箸,飯菜還沒有拿上來,她仿佛等得很無聊似的,手上戴著紅絨線手套……”一個“舊”字就把曼楨經濟的窘迫交代得一清二楚了。紅絨線手套,又是世鈞冒雨去找回曼楨的手套的鋪墊。

世鈞從曼楨姐姐家出來,萬念俱灰,老覺得那戒指在他褲袋里,那顆紅寶石就像一個燃燒著的香煙頭一樣,燙痛他的腿。他伸進手去,把那戒指掏出來,一看也沒看,就向道旁的野地里一扔。寥寥數語,就把世鈞的失落、悲憤和萬念俱灰的心境抒發(fā)得淋漓精致。

曼楨的姐姐的所作所為,讓人心酸又痛恨,是那個時代,毀掉了她的青春和愛情,她又把所有的恨歸咎在無辜的妹妹身上,用卑劣的手段演了一出戲,把妹妹騙到家里,讓自己的丈夫奸污了自己的親妹妹,用此來拴住丈夫的心。其惡毒、貪婪、自私、沒有人性的一面,昭然若揭。在利益面前,人性是丑陋的,懦弱的。母親,竟默允了大女兒所做的這一切,讀之令人發(fā)指,令人拍案而起,義憤填膺,靜下心來,又在心里替她倆開脫,覺得她們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全是讓窘迫的生活給逼的。

造物弄人,顧曼楨和世鉤,顧曼璐和豫瑾,這兩對相愛的人,錯過了,別離了。顧曼楨姐妹都不愛祝鴻才,命運卻讓姐妹倆最終都和這個人拴在了一起,度日如年,夜夜驚心。

曼楨和世鈞的誤會最終被解除了,可惜為時已晚。是再也回不去了……不知他們是否有勇氣推倒過去的一切,重新來過。小說里沒有交代,留待讀者自己去思考了。

如果讓我來續(xù)寫的話,我會來一個美滿的大結局。世鈞和曼楨帶著各自的孩子,重新走到了一起。叔惠和翠芝打破門第觀念,幸福結合。世鈞的嫂子不用再守寡,遇到自己的意中人,和和美美度余生。

如果世鈞離開前,在曼楨姐姐家見到了曼楨,知道了她的遭遇,他還會接受她嗎?

每次讀到這里,我都會合上書,在書房里漫步,想像著世鈞在等待中走來走去、著急的樣子,想像著曼楨被姐姐鎖在家里,該是多么傷心欲絕,那痛哭流涕又楚楚可憐的模樣,看著令人動容。

顧曼璐之所以毀掉妹妹一生所愛,歸咎于她因不幸而導致的變態(tài)心理。她把自己不幸的原因強加于妹妹身上,她對妹妹又嫉妒又恨,恨她可以清白的活著,她認為是她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名譽,才換來了妹妹的幸福。她的男友豫謹后來喜歡上了她的妹妹,更加重了她的仇恨。

因為從小家里就窮,整天衣食無著??梢猿燥柎┡?,是曼楨姐姐和母親共同的、也是唯一的追求,她們窮怕了,遇到了祝鴻才,就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不惜一切代價,抓緊抓牢,哪怕拆散妹妹的好姻緣也在所不惜。

窮人談愛情,是很奢侈的事情。在曼璐和其母看來,錢,才是最重要的,在這樣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念中,愛情,根本不值一提,在她們看來,曼楨犧牲了愛情可以挽救姐姐的婚姻,讓母親安享晚年,自己也過上了榮華富貴的好日子,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一舉三得,何樂不為,她們一點都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真是可悲可嘆。

《半生緣》,一世恨!也許,錯過的,才最美,有遺憾的人生,才最有味道。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五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這是一句調侃。按《半生緣》的描述,曼楨和世均的故事應該是從1931年左右開始的,一直到1946年左右才收尾。這十四年的歷史里有很多事件,可真正被張愛玲提及的只有抗戰(zhàn)——在淪陷后的上海,曼楨匆匆地看見了世均來去的影。

從另一個側面這可以說明,抗戰(zhàn)對中國的影響是全面的?;氐焦适卤旧恚@樣的一個情節(jié)匆匆閃過或許意味著: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故事也是這么演繹的。??匆娪腥嗽u論:最喜歡看前半部分曼楨和世均慢慢好起來的情節(jié),而對于后半部分的疏離則跳過為好。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似乎故事里面的情節(jié)正在現(xiàn)實里栩栩如生地上演著:到了一定年紀的男女都被長輩催著結婚;同樣的,許許多多的人并沒能堅持自己的愛與理想,而與現(xiàn)實選擇了妥協(xié)。有時候,我們只是以為一小步的'妥協(xié),卻是往現(xiàn)實邁進了一大步。

這并不是說向現(xiàn)實妥協(xié)真的就是什么壞事。只是到頭來才真心發(fā)現(xiàn)了曼楨一句“我們回不去了”這么一般的感慨。從某種意義上說,現(xiàn)實往往是國人最大的信仰。這倒可以再一次聯(lián)系起抗戰(zhàn)的話題:戰(zhàn)爭的硝煙從中國蔓延向世界,而上海和重慶依然能夠車水馬龍、歌舞升平。

所以,我覺得后半部分的情節(jié)更有回味的價值。曼璐也不是壞人,至少她還是曼楨的姐姐,最終還能體諒這血緣里面的情感;世均也非無情,只是在現(xiàn)實壓下來的時候無力抗拒;至于曼楨本人,倒更是太多的感慨。她本是一個極為出色的女子,卻在滾滾紅塵中被風吹得飄蕩,最后只留下一句“回不去了”的感慨。與之類似的還有叔惠?,F(xiàn)實里的時間匆匆流過,沒有公主王子一般的童話。

應該說,目前為止,在我讀過的中國小說中,沒有一本能像這本小說給予我如此的震撼。自以為可以與時事隔離的人們,以為自己可以在自己有限的世界中尋求完滿,卻不知道現(xiàn)實與世界無聲無息地壓過來,到頭來,空留下一句感慨——無能為力,無可奈何。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六

摘要:張愛玲的小說以悲劇故事見長,作為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半生緣》把張愛玲那種精妙絕倫,回味無窮的語言表露無疑。十八年,流年似江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經刻骨銘心的愛,慢慢淡去;那些曾經撕心裂肺的痛,已然遠了;而那些曾經摧肝裂膽的恨,也變得輕如飛絮,一句“世鈞,我們回不去了”,將那十八年的惆悵和哀傷彌漫開來,久久不散。小說《半生緣》與張愛玲其他作品一樣,展現(xiàn)了蒼涼的風格,作者仍然以一種冷漠但不失憐憫的情懷來看待蕓蕓眾生,并直擊他們孤獨無望的人生境地和愛情掙扎。小說以世鈞和曼楨感情的悲歡離合為發(fā)展線索,并穿插曼璐與豫瑾、叔惠與翠芝等人的情感糾葛,反思了特定歷史時期人物的情感悲劇。

張愛玲的《半生緣》講述了蕓蕓眾生之中一個普通的但又曲折的愛情故事。主要是以顧曼璐、顧曼楨、沈世鈞、許叔惠、石翠芝等幾對男友的半世恩怨情仇為主線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平凡而悲涼的故事。故事發(fā)生在二十世紀初中國舊上海的一個普通家庭里。家里的男主人死得早,只剩年邁的奶奶單薄的母親和幾個幼小的孩子,因此養(yǎng)家的重擔只得落在長女顧曼璐身上。于是十六歲的顧曼璐被迫當了舞女,成了舊上海一位有名的交際花。后來她年老色衰想要金盆洗手了,便嫁給了一個貧窮好色的投機商祝鴻才。可是時間長了,祝鴻才對她厭倦了,開始不斷在外面找女人,曼璐不能生育的事實更是給他們的婚姻蒙上了一層陰影。為了挽留住自己的丈夫,曼璐開始將借腹生子的邪惡念頭伸向已與沈世鈞有婚約的妹妹——顧曼楨。最后她終于成功拆散了這對苦苦相戀的癡男怨女,親手毀了同胞妹妹的一生。當孩子呱呱墜地的時候,曼璐和曼楨的親情從此決裂。曼楨成功逃脫,開始了居無定所的生活,她離開了一切,包括深愛著的沈世鈞。世均則在曼璐的誤導下單純地以為她變心,倉皇地與一個自己不愛并且不愛自己的人——翠芝結了婚。而曼璐因癆病在自責和悔恨中痛苦絕望地死去??小說的最后,當經歷重重磨難的顧曼楨與早已結婚生子的沈世鈞重逢時,一句“我們回不去了”道盡了這半世荒涼。

《半生緣》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曼楨最后的發(fā)問,更讓人感慨萬千。祝鴻才是個好色的投機商,正是他的好色導致了整個故事的轉折,但他并非真正的策劃者,真正的策劃者是曼楨親姐姐,想借妹妹拴住自己丈夫的曼璐,這是整個悲劇故事的開端,而當曼禎被囚禁后,整個小說中的人物命運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并出現(xiàn)了一幕幕愛情的悲劇。首先是并不相愛且互相排斥的世鈞與翠芝結婚,然后是愛著翠芝卻又遠走他鄉(xiāng)的叔惠,另外曼璐也沒有通過曼楨留住丈夫,并且在疾病與深深的自我譴責中死去,而曼楨雖然嫁給了祝鴻才卻完全是因為母愛,雖然祝鴻才得到了曼楨,但同樣壓抑苦悶,每個人都體現(xiàn)出悲劇人物的色彩,整個故事無幸福的愛情與婚姻,一切都充滿了悲劇的因素,表現(xiàn)了人生歷程的艱辛與悲哀,讓人感嘆人生的無奈。尤其是故事中曼楨和世鈞的分手,給人一種對人世的無奈,這是因為他們相識的時機不對、猜疑與誤會、他人的刻意阻撓以及對對方的不信任而導致了他們的愛情悲劇。

“他和曼楨認識,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來倒已經有十八年了——真嚇人一跳,馬上使他連帶地覺得自己老了許多。日子過得真快尤其對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縫間的事”。而這樣的開頭又恰恰使人深深陷入悲涼的格調里。帶著哀傷的情愫開始,自然意味著結局也必然是悲傷而終。顧曼楨是整個劇中最為悲情的人物。我總是在感嘆她的悲劇人生,感嘆她的軟弱無能。她才是讓人真正同情的一個人,所有的悲劇都在她的身上體驗。如花的年紀,本該有的是美好的未來和幸福的生活,但是她所承受的卻是家人的背叛,愛人的誤解,被人安排好的下半生。她的姐姐是毀掉她幸福的直接締造者,但她自己又何嘗不是呢?她的優(yōu)秀,她的美麗大方、善解人意使得周遭所有的男人都喜歡她,為她而傾倒,因而遭到了姐姐的羨慕和嫉妒。而她的軟弱無能也就間接造成了自己的悲劇,如果她不那樣隨便的將沈世鈞給的戒指輕易當著他的面脫下來,也許他就不會這樣輕易放棄她的愛,放棄他們曾今的海誓山盟。我認為,曼楨和世均應該多加溝通,才不會造成互相誤解的局面,也不會在最后造成兩個人一生的傷痛。其實兩條交叉線的悲哀在于,他們曾今有過交集,卻在最后只能漸行漸遠,最終不再有任何的交集。看到曼楨和世均的故事,想必會讓每個讀者無不為之落淚,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便是兩個相愛的人,在命運的蹂躪和折磨下,卻不能在一起。待到再重逢時,我已為人母,你已為人夫,愛情的美好,即使仍然存在,但也不得不向現(xiàn)實低頭。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她是一個讓人喜愛,讓人憐,讓人哀的可人兒,但是卻在命運的安排中與自己的真愛錯過,就這樣兩人消失在彼此的世界中。如果當時再多堅持一點,再多溝通一點···但是這所有的,都只是如果而已。發(fā)生過的亦無法改變,人只能選擇在現(xiàn)實面前低頭,在命運下擺正自己前進的方向。宿命面前這一切都是那么的蒼白而又無力,只能讓心麻木,強顏歡笑,把眼淚和心碎留給別人看不到的自己,用所有愛的回憶去祭奠這一場愛的盛宴!沈世均的人生在一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悲哀。他放棄了自己的真愛,卻選擇了自己毫無任何感覺的翠芝,而翠芝的心中藏著的卻是他的好朋友——叔惠。突然感覺到一種可笑的無奈,似乎劇中的每個人的命運都是一種無奈的可笑,選擇的都不是自己的心中所愛,卻只能在錯誤的選擇中繼續(xù)尋找短暫的光明。沈世均的性格中隱藏著軟弱的一面,否則他不會對待愛情如此的不夠堅持和執(zhí)著,也不會只聽到了曼璐的只言片語就很傻的相信她的話,即使他真的相信了,他也應該堅持要求曼楨自己出來把事情解決了而不是借自己姐姐的口訴說。可惜他就是這樣放棄了,他的放棄即意味著曼楨后半生悲劇的形成,也給自己的愛情畫上了一個永遠不能繼續(xù)的休止號。曾今的海誓山盟,如今卻都不復存在,人去樓空。當不再倔強和不再固執(zhí)的時候,便是向現(xiàn)實和生活中的無奈低頭的時候。

韻味,蕩氣回腸又充滿絕望,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把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讓人看得真真切切,難過卻又不得不認同,因為生活本就是如此。

《半生緣》是苦澀的,縱使是愛情也苦澀得讓人落淚,在字里行間留下淡淡陰暗的影子,婚姻更是讓人連喜愛的勇氣都沒有。這就是張愛玲筆下的愛情,以悲劇示人,殘忍,卻真實。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七

“世事無常,若相遇情深緣淺,憶往昔你儂我儂,再回首只嘆十八春后物是人非,悔當初不明不白,不堅不恒,烙得如今肝腸寸斷,思緒萬千。真叫那一個半生緣一生情啊”

這是剛看完那天晚上自己在微博上發(fā)的感想。但想著應該寫一篇文章,不管是以筆記,隨筆,還是散文的方式,總想找個地方用某種形式記載自己的讀后感。

從人物說起,無視世鈞,同情曼楨,理解曼璐,欣賞翠芝,最愛許叔惠。

雖然世鈞是故事里的男主角,可總覺得他在書里的存在感很低。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讓我感覺可有可無,在他身上用的一字一句,一筆一墨都是為了承托曼楨。他的優(yōu)柔寡斷,她的堅決;他的粗心大意,她的細膩;他的輕言放棄,她的執(zhí)著。他不是不愛她,是愛得不夠徹底。他不是沒有努力去找她,是找了沒找到就聽信旁言而放棄了,他不是沒有等她,只是沒有堅持到底。

他為她做了許多,可是真的沒有做到位,是她太知足了。他大學畢業(yè),選擇不繼承家里的事業(yè),在廠里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本該前途無量。況且他又有曼楨如此之好的戀人相伴,卻因為父親的病危和曼楨的失蹤,然后放棄了原本堅持的一切,人生從此也走回到了原本設定好的框架里;繼承家里的產業(yè),放棄了自己的愛情,最荒謬的是因為空虛和寂寞,和一個原本就不相愛,到最后也沒愛過的人結婚,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就是他這種懦弱,任人擺布,毫無個性的性格,讓人無奈曼楨為什么愛上的偏偏是他。

曼楨像是冬天里的那支梅花。它的色,艷麗而不妖,它的香,清幽而淡雅,它的姿,蒼古而清秀。曼楨就是這樣一個人。她并沒有絕色佳人的外貌,卻實谷不華。她的氣質至言不飾,一姿一態(tài)雖不是名門望族出身,但言行舉止也有條有理。同情曼楨是因為她的命運如此坎坷和無助。姐姐出嫁后,家里一家5口人的開銷都指望在她一個弱女子肩上。

她并沒有抱怨自己的處境,她唯一欣慰的是她身邊至少還有世鈞,可偏偏世鈞并不完全懂她。她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下生存著,和世鈞的愛情對于她來說奢侈的,因為他們的見面更多的是在她從下班到去另一個地方上班的間隙里。可偏偏是因為她的獨占枝頭,讓她的姐夫一直存有邪念。被自己最親的姐姐陷害,在被軟禁的那幾年里,她失去的并不是只有親人和愛人,還有自由和尊嚴。唯獨支撐她活下來的是一絲對于逃出這個牢籠的信念和對世鈞的一絲期待。命運總是捉弄人,或者說這才是命,曼楨的宿命。偏偏她最后嫁的是自己當初最看不上,傷自己最深的姐夫,可她付出那么大的犧牲,也全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沒有什么力量比母愛更強大的了。

最后也走上了曼璐的軌跡,為了這個家,茍且的過著活著,失去了對愛的追求和自由。她本不該擁有這樣的悲劇,可為了生存又能怎么辦呢。那一句“我們回不去了”實叫人感慨萬千,不得不嘆息。

大多數人在同情曼璐的時候,都會憎恨為什么她會有這樣一個惡毒的姐姐,這其實是不公平的。如果不是曼璐,或許曼楨她們一家早已經餓死了。想起一句話,偉大光榮的一輩子會因為一個污點而毀掉你的所有榮譽和成果。無論曼楨曾經付出過多少,犧牲了多少,就因為她把曼璐害了,所以她就需要背著“罪人”的名字一輩子,可又有多少人為曼璐考慮過呢。

她為了讓這個家能開火,讓弟弟妹妹能讀上書,她放棄了自己的愛情和尊嚴去做舞女,這個時候又有誰同情她呢,又有誰幫她呢。沒有,與其說是生存逼的,不如說是對于家人的責任逼的她不得不走這條不歸路。設計陷害自己的親妹妹,強迫和軟禁她固然是錯的,但是出發(fā)點是因為自己的私心,為了留住自己的老公,為了維持自己的家。比起曼楨,曼璐的人生更坎坷,只不過張愛玲沒有花太多的筆墨去描述她罷了。她內心所承受的不比曼楨少。即使她是以讓反面角色,一個讓人討厭的姐姐,但是誰又有資格去說她對她錯呢。

剛開始是不喜歡翠芝的,因為覺得這位大小姐有些做作,但是既然不是主角,沒有太多的橋段,自然也無所謂。真正開始對她刮目相看是從她退婚開始。在那個年代,那樣的家庭背景下,能有勇氣和決心做那樣的事情是相當有魄力的。正是這種魄力,讓人覺得原來她也是那么的有魅力。即使她和叔惠的曖昧總是斷斷續(xù)續(xù),不清不楚迷迷糊糊的,但她居然不委曲求全,敢于挑戰(zhàn)世俗和追求自己的生活,不管是不是為了叔惠而退的婚,至少她對和自己不愛的人的'婚姻說了“不”,光憑這一點就足夠欣賞她了。

即使后來還是和世鈞結了婚成為了親人,但是他們彼此之間或許從來沒有有過愛情,有的是像兄妹一般的依賴和陪伴,所以最后他們的關系也只是孩子的父母,而不像一對夫妻。翠芝和叔惠的再一次相逢,仿佛又將翠芝內心已經快熄滅十幾年的火苗燃起,她還是放不下,她還是想證明,雖然她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她就是想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現(xiàn)在他面前,她對他的關心無微不至以至于自己都沒覺得異樣,她和他單獨吃飯時的暢談讓自己情不自禁的哭泣,是感動還是遺憾,是曖昧還是真愛,是過去還是未來,總之那段感情是讓人羨慕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即使不是圓滿的。

許叔惠,能言善辯,豁達幽默,英俊瀟灑,但也優(yōu)柔寡斷,口是心非,缺一絲勇氣,面對自己喜歡的人,礙于翠芝的門第背景而無果,最終離開遠赴大洋彼岸。在美國又偏偏找了一個富家女結婚,只不過征服了過后就又放手了,或許他只是想證明家庭背景不是問題,他有能力,也配的上翠芝??上б磺刑?,十幾年的時光太長了,當她已是他最好朋友的妻子,他又該做什么呢,人生至此繁華已看透,真要做什么早該在他們結婚前就做了,何必忍到現(xiàn)在呢。只不過那么多年他是否放不下,也沒想過放下,他離開了,逃跑了,但最終發(fā)現(xiàn)還是要回來面對的,當再次見面時,他的內心又蠢蠢欲動了。

他那一句“我是說,我給你害的,仿佛這輩子只好吃這碗飯了,除非真是老得沒人要了。”多么委婉無奈的表白啊,有些人物注定是悲催的,但是他們卻不可憐,他們高傲瀟灑,盛氣凌人,卻也會因為一個過路人,一段瞬間情而糾結一輩子,仿佛是自己在和自己糾纏著,誰不知道該放下,該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該為了一棵樹放棄一片森林,誰不知道這些道理呢,但是知道又能怎樣,人總是跟著內心的想法走的,我們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叔惠也好,翠芝也好,還是世鈞和曼楨,他們都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愛的是誰,只不過他們都輸給了自己罷了。

小說寫的本就不是那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愛情,而是滾滾紅塵世俗中的都可能經歷的故事。曾經是最好的,曾經有過真愛,但終歸于平淡,只有在重逢的瞬間,才悔恨起錯過一生的最愛?!笆朗氯松n涼不在于過程,而在于回首的剎那?!卑肷腻e,一生的惑,感慨原來造物可以這樣弄人,漸漸讓自己相信原來可以進入那樣無孔不入的蒼涼中。半生緣,其實就是一生?;蛟S多年以后,無敵的歲月磨平了一切,但抹去不了痕跡。

感情是通過感覺的積累,通常是因為某一個時間和地點;某種環(huán)境氣氛之下,因某一件細小瑣碎的事打動了我們,就像王家衛(wèi)的臺詞一樣,“一個事件+一個繞口的時間+一個無聊的事件”接著故事就開始了。這些看似刻意特定的東西往往都因“緣和運”而變得奇妙。人生太長,我們怕寂寞,人生太短,我們又怕來不及。

千萬不要放棄,永遠不要,一旦放棄你就輸了,堅持不一定能擁有,但是堅持至少不會騙自己,認定的事,認定了的人就應該執(zhí)著的堅持,因為即使放下了,無論過了多久,再回首或是相遇,依舊會勾起心中的欲望和真情,那種傷痛比堅持了得不到還要揪心。半生緣一生情,我愿在竹下攸亭等歸人。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八

這本書一開始就緊扣詞眼“緣”。愛情的產生,愛情來得如此簡單,如此純粹,曼楨與世均,翠芝與叔惠,僅一面之緣,便永遠將愛留在了對方那里。這也就是所謂的“一見鐘情”吧,古亦有之,今亦有之,自己身邊也有真實的例子。

錯過了就注定是錯過了的,人的一生就是被這樣一種抓不住看不見的緣分給捉弄了,也是被這樣有緣無份的感情傷害了。更是被那愛著卻錯過的人折磨著。曼楨、世均、翠芝、叔惠以及曼璐他們都走入了婚姻,然而愛情與婚姻卻錯位了,在外人看來,他們的婚姻是幸福的天做之合,只有他們自己清楚,沒有愛的婚姻是怎樣的無奈與悵然,婚姻中沒有愛情的影子,有的只是生活的寫照,他們的愛情落在了永遠不能觸碰的地方,只能被封存著,等到白發(fā)蒼蒼時講故事給別人聽,以回想曾經的美好時光與愛情。

書中有那么句廣為流傳又常被借用的話,那就是“我們已經回不去了?!惫适伦x完讓人感到很蒼涼,書中幾對戀人是“有緣相見,無緣結果”任何銘心的戀情都敵不過時間的消磨,那一時錯過,永生也錯過了,既使重逢也是滿腔無奈。

人生就像一場戲劇,你剛唱罷我登臺,你一轉身我上場,總是在對的時間里碰不到對的人,空留一個背影在那里,暗自猜想揣摩。就因缺了那么一點勇氣,差了那么一步的時間,你的命運被纂改,我也隨波逐流了。雖然多年的時間我們都在懷想著對方,可誰也不想再改變了。那你幸福嗎?想你時是幸福,不想你時是貌似幸福。

張愛玲用《半生緣》詮釋它的殘忍與友善,不錯,緣,伴隨著生命而來,陪著生命走,最后在伴隨生命而去。

人生世事變遷,但愿一切的緣份都靜如止水,不會帶給生命太多的痛楚。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九

才女張愛玲揮動著手中的筆,用敏捷的才思,非凡的文采寫就了一部耐人尋味的悲劇——《半生緣》。

這是一個悲劇,相愛的人不能相濡以沫,執(zhí)子之手,與子坐看艷陽東升,夕陽西沉,溫柔相待,度過一生。一段雖平淡卻溫暖人心的愛情最終在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中幻滅為過眼云煙。正如鄧紫琪在《泡沫》中所唱:“再美的花朵,盛開過就凋落,再亮眼的心,一閃過就墜落?!倍鴥H僅能夠擁有的只是在一起時的回憶,有此于心,在夜半醒來時,寒冷的心也會有些許溫暖,如此而已,半生也就如流沙般悄然而至了。

“日子過得真快,尤其對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顧間的事??墒菍τ谀贻p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边@樣的開頭,充滿了辛酸與悲涼,卻也簡練的概括了男女主的一生。對于年輕時的他們來說,從相遇到分別不過幾載,但于他們而言卻仿佛經歷了許多事情,把生老病死,喜怒哀樂一切都經歷到了,這就是他們心中所謂的一生一世。而對于中年后的他們,十四年前發(fā)生的那一切就能已經是指顧間的事情了,一切恍若隔世,時間消失得如此之快,驀然回首,那人卻已不在燈火闌珊處。

世鈞和曼楨在餐館里相遇了,在那之后作為同事的他們便常常出去吃飯,直到世鈞冒雨到郊外為曼楨找回丟失的手套時,曼楨的臉紅了,從此兩人的關系有了點小發(fā)展,而后兩人單獨去吃飯,曼楨向世鈞透露自己隱藏許久的家庭秘密,包括父親的突然離世,家庭的艱難和一家人全靠著當舞女的姐姐曼璐養(yǎng)活的事情。兩人的距離又被拉近了一步。直到那晚在曼楨家中,他握著她的手,兩人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因而這晚的月亮也特別有人情味,它仿佛是從蒼茫人海中升起來的。雖然這一段感情曾因豫謹來到曼楨家而受到點輕微影響,但不用多久兩人便和好如初了。世鈞父親的病使其不得不辭去上海的職務而回去經營小店,在曼楨隨著世鈞來到南京時,他拿出在上海領薪水時買的戒指送給曼楨,兩人的關系最終得以確定了。

張筆下的這段愛情,不轟轟烈烈,也沒有大起大落,一切都那么自然的進行著。就如同那時的老上海,碼頭上的輪船嗚嗚的鳴著汽笛,城市里依舊車水馬龍,人們于燈紅酒綠中盡情歡樂著,仿佛明日就是世界末日。世鈞懂得曼楨一人努力工作賺錢養(yǎng)家的艱辛,他愛這個堅強的女子,愿意和她一起肩負重擔。而曼楨,也愿意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給這個男人,在即將寄給他的信中寫道:“我要你知道,總有一個人是在那兒等著你的?!眱扇擞X得憑借著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克服困難。故事的發(fā)展本該如讀者所希望的一般,兩人在煙火生活中結婚,幸福的度過一生。然而遺憾總是存在的,讓人頓覺無奈,為之扼腕。曼璐為了留住丈夫的心,“毅然”把自己的妹妹送給了丈夫。曼楨留下來陪姐姐的那夜,姐夫祝鴻才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對曼楨進行無情地凌辱,之后曼楨被囚禁了一年,企圖逃跑,卻頻頻以失敗告終。在好心人的幫助下逃了出來后,卻得知世鈞已結婚,再再后來為了自己的孩子和祝鴻才在一起。而世鈞也相信了曼璐的話,認為曼楨嫁給豫謹,萬念俱灰的他娶了自己并不愛的石翠芝,草草的度過了十四年。十四年后,重逢的兩人在館子里,回憶起過往,曼楨哽咽著說:“世鈞,我們回不去了?!笔前?,世事滄桑,被現(xiàn)實折磨得無力的我們現(xiàn)在能做的只是維持著現(xiàn)有的秩序。就想陳奕迅在《好久不見》里唱的:“只是沒了你的畫面,我們回不到那一天。”

說到從書中反應的人性問題,還得從社會大背景談起。至于曼璐,曼楨說得對,“我覺得我姐姐沒有什么見不得人的地方,是這個不合理的社會逼她這樣的?!比绱说拿魇吕恚拇_難得。相比之下,那么多人被社會扭曲得不成人形。沒有人注意到那美麗袍子上爬滿了虱子,于是,悲劇就這樣釀造了。這樣看來,曼楨和世鈞,叔惠和翠芝,曼璐和豫謹等的人生悲劇就不可避免,這是時代的,社會的悲劇。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

炎炎夏日,勤勞的空調在我的日夜驅使下,暫時停止了深呼吸。屋外的熱浪滾滾而來仿佛湮沒了我。也許是我太過于享受了,對這突如其來的熱浪暗暗抱怨。

我放下手中的筆,酷熱已經蒸發(fā)了我學習的興頭。我起身走出房間,一如既往地向電腦走去,仿佛那兒是最涼爽的地兒。一本《方與圓》靜靜地放在桌上,一行小字吸引了我的目光——中國惟一暢銷世界的成功學書。就是這一行小字,引著我進入一個寶庫,也許正如書上說的,我的生活道路就此改變。

書中特別強調了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具備的優(yōu)秀品質:自信、勇氣、熱忱??吹健白孕?、成功”這兩個詞,我眼前便浮現(xiàn)出兩幅美好的畫面。但是“熱忱”,我從未注意到這一點,因而也感到陌生。

自信,是萬事的保證,有了強烈的自信心,就會覺得做任何事情都底氣十足。否則,一旦遇到困難挫折就打退堂鼓,哪來成功可言?拿破侖曾經宣稱“在我的字典中沒有不可能的字眼”,這是何等的自信啊。

勇氣,使你立于不敗之地。勇氣,就是敢做敢為,就是將計劃變?yōu)樾袆拥囊环N力量。總是在想,總是在說,卻總沒有做,就仿佛熔巖在地層運動,卻沒足夠的力量噴發(fā)。其實,每個人的一生中機會無處不在。鍵在于如何把握,在于有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熱忱,就是要永遠保持對工作和生活的熱情,對事業(yè)的狂熱,有句名言說的好: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思緒翻飛,仿佛有無數彩色線條穿梭在腦海中,心情也是豁然開朗。在這一刻,我好像明白了許多。我停止了思考,身邊的熱浪依舊,卻不能觸及到我,因為此刻的我,有一個涼爽的心靈,煥然一新。時光飛逝,入夜了,我化身一枚外圓內方的銅錢,四周圍繞著“自信、勇氣、熱忱”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一

每次看張愛玲的書前,我都要給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擔心書中抑郁的陰霾會讓自己喘不過氣來。這次讀《半生緣》亦是如此。

讀完全書,我覺得作者的書名起得著實好。世均和曼楨、叔惠和翠芝都是只有半生的緣分,他們沒有結局的愛情實在令人惋惜。讀的過程中,我屢次替里面的主人公干著急,總是覺得就差這么一點點就可以幸福了,但是這兩對有情人就像是兩對平行線,心系彼此,卻永遠無法相交。

仔細想想,書中的每個人物其實都在舊社會背景的影響下蒙上了一層無法脫離的悲劇色彩。在閱讀前幾章時我就已經抑郁得喘不過氣了。在這里就講講故事中的男一和女一吧。

世均,一個南京商人家的二公子,因為有錢的父親逼迫自己繼承家業(yè),逃離了原來的城市只身一人到上海拼搏。他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個體,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像叔惠一樣出眾大膽,但是卻無法擺脫自己寡言沉悶的性格,把對曼楨深沉熱烈的`愛埋在心里,無法勇敢當著長輩的面把自己和曼楨訂婚的事情說出來。也許,當初他早點把曼楨娶了,后面的悲劇就不會發(fā)生。

曼楨是一個我又愛又恨的角色。我非常佩服她烈女般的性格,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顯得是多么不容易?。〉撬瑫r又是那么地軟弱。我要是她,當時被祝鴻才侮辱后要么就自殺,要么先委屈自己假裝迎合姐姐,最后再伺機逃跑。當她最終逃出來得知世均訂婚后,內心肯定是非常絕望的,但是我覺得她絕望的同時也應該滿足自己最后一個心愿,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他,同時想辦法讓世人知道姐姐和祝鴻才的禽獸行為。但是她做不到,因為她考慮的太多,想的太多反而容易膽怯了。

我覺得,整個故事的美好結局是被一幫舊社會思想封建的愚昧女人攪和的。要是世均的母親支持他和曼楨的感情,要是她當時沒有把曼楨寄給世均的信燒了,要是曼楨的姐姐不會愚昧地想用妹妹把丈夫套牢,要是曼楨的母親當時把故事的真相告訴世均,要是曼楨的母親沒有一味退讓,要是……也許這對有情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二

有許多婚姻都是相愛的人不能結合,能結合的又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栋肷墶?。

雖然我想我在這半生恐怕只能在心境的黃昏里捧一本張愛玲的小說,漸漸讓自己進入那樣無孔不入的蒼涼中。

半生緣,其實就是一生。。——《半生緣》。

假期讀完了張愛玲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周日又在書店選了一本張的長篇小說“半生緣”。讀起來發(fā)現(xiàn)這個曾被拍成過電視劇的作品,自己上學時也曾讀過。

記得在學生時代,在圖書室借來看到一半時,感到作品寫得悲慘,便沒有讀下去。

現(xiàn)在讀起來,仍然覺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可悲可氣。

“半生緣”中展現(xiàn)了舊上海的一類人的生活。故事以世鈞與曼楨的情緣為線索,記錄了他們相識、相許、分離和相遇的過程。故事快結束時,他們相遇話別。

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幸福的,在錯誤的時間遇見對的人只有放手?!八麄兓夭蝗チ恕!弊x完很為他們的情緣感到悲哀。

作品中沒有我喜歡的女性,一個人也不喜歡。

作品中我認為最可氣的人是曼楨的母親。不論一個母親有沒有文化,她都但當著家庭統(tǒng)帥的責任。特別是曼楨的父親不在了,母親便是家中唯一的統(tǒng)帥。

而這個“統(tǒng)帥”允許她的長女曼璐去當歌女,來供養(yǎng)全家及弟弟妹妹們讀書。讀書重要嗎?比起做人,讀書是可以放棄的。如果曼璐是一個丑女,也許只能像曼璐的傭人阿寶那樣當一個小保姆,那么曼璐的人生或許會好一些。起碼這樣的工作可以在陽光下說起。英國的王妃戴安娜17歲時也給他人做過保姆。奪得全國模特大賽桂冠的阿根廷女孩妲妮拉曾經是一個撿垃圾的女孩。若生活還是無法繼續(xù),那么把孩子送他人撫養(yǎng),送一個無子女的好人家去生活總比讓一個子女去做見不得人的事情要強。

我想多數成家的男子都不會希望在自己消逝后,兒女去過那樣的生活。這樣的母親我不贊同。曼璐天天在做什么,她知道,曼楨被囚禁在曼璐家她也知道。她可以忍受曼楨被囚禁那么久而不見。她聽大女兒的,也怕大女兒。我認為她在花曼璐那樣獲得的錢開始,她便在兒女面前矮了一大截,也就開始怕兒女了。我心里在想,這樣的母親,不如把孩子送人吧!

母親了解自己未成年的兒女天天在做什么,這是必須的,管不住自己孩子的母親,將不被兒女所尊重。

作品中曼楨的悲哀也有她自身因素在里面。厄運來了,躲不掉了,那么就應該用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命運賭一場,可以笑著讓姐姐看自己絕食而死,或許曼璐會妥協(xié)放了曼楨。而不應該是最后曼楨妥協(xié)嫁給她姐夫。

每一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曾經和好友玩笑時說過:“如果我們是小鼠,前面來了一只老貓要吃掉小鼠,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變成一只有毒的老鼠,笑著向那老貓走去,吃下,必死。”這只是一句玩笑話,因為我的世界里沒有惡勢力,也就不用把自己變成一只小毒鼠。

“半生緣”反映的是舊上海一類人的生活?,F(xiàn)在的社會比那時要好很多。

現(xiàn)在的社會中,也少不了母親這一角色。讓我們女性人人都做一個好母親吧。在丈夫和兒女搖起生活的船槳之時,我們捧起號角用力吹起,為他們加油!

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篇十三

《半生緣》是張愛玲離開大陸之后的重要創(chuàng)作之一,它以三男三女的命運為主線。曼璐為養(yǎng)活一家七口人,十七歲時與初戀情人豫謹分手,下海做了舞女,淪落紅塵,后與商人祝鴻才結婚。此后,維護“祝太太”這個名份成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柱。婚后的祝鴻才原形畢露,沾花惹草,性情暴烈。妹妹曼楨溫柔敬愛堅強,與紡織廠的同事――溫和敦厚的沈世鈞相愛。沈世鈞的另外一個開朗活潑的同事――許叔惠與他的一個遠房表妹――翠芝相愛,后因沈母的門戶之見而出國留學?;楹蟮穆词率虏蝗缫?,妒忌有很多男人(包括自己的初戀情人)為之傾倒的妹妹,想出了姐妹共伺一夫的毒計,結果是曼楨成了單身母親。曼璐在疾病成郁中死去。曼楨起先在一個村子里教書,后為了照顧自己的骨肉,和平生最痛恨的男人同住在一個屋檐下。而世鈞與自己不愛的翠芝結了婚。十八年一晃而過,世鈞與曼楨又在上海重逢,然而世事滄桑。二人恍若隔世,都知道無法回到過去,人生便是如此。

《半生緣》實際所寫的是互相牽連在一起的兩個悲劇。一個是曼楨與世鈞的愛情悲劇,一個是曼璐的人生悲劇。相較而言,在曼楨與世鈞的愛情未發(fā)生之前.曼璐就已成為一個悲劇的主角――為家人犧牲做了舞女.后來她又親手導演和制造了曼楨和世鈞的愛情悲劇,這些才是作者暗自著力表現(xiàn)的。因此,曼楨和世鈞的愛情悲劇不過是套在曼璐人生悲劇中的小悲劇,換句話說,曼璐首先作為一個悲劇的存在,又由她親手導演和制造了新的悲劇――曼楨和世鈞的愛情悲劇,從而使她成為更大的悲劇的存在!在曼璐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悲劇意義要遠比曼楨、世鈞的不幸要深刻、復雜得多。

曼璐這一形象有著很強的現(xiàn)代性意義,這也使得《半生緣》具有了更為高遠、更為深厚的文本內涵。對于這個故事的現(xiàn)代性,王岳川教授做了如下解釋:現(xiàn)代性就是“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之間的一種緊張的關系”,是“新和舊的關系”,同時“還是世俗性與神圣性的關系”。而在曼璐身上,恰恰凝聚了張愛玲對“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之間的關系”、“新和舊的關系”、“世俗性與神圣性的關系”的深刻思考。

曼璐的困境,同樣也從某個角度揭示了現(xiàn)代中國人的困境。在她身上,凝聚了一種身處“貞女”與“怨婦”之間的痛楚與無望.也凝聚著作家對“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之間的緊張的關系”的深刻思考。這種緊張關系,不僅是“新和舊的關系”,還是“世俗性和神圣性的關系”。曼璐實際上就成為這種緊張關系的表征。從傳統(tǒng)的`、舊的、世俗性的角度看.她就是一個有傷風化、為人不齒的娼女;可從現(xiàn)代的、新的、神圣的角度看,她又可稱為一個偉大的犧牲者.盡管肉體被沾污,但她的犧牲精神依然是圣潔的,單從精神上講,她并不遜色于守身如玉的“貞女”們。然而,殘酷的現(xiàn)實是:她既不同于地地道道的娼女。也不能成為偶像化了的貞女,只能像飛天一樣默默承受著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苦悶、孤獨與焦慮,最終成為貨真價實的怨婦,為了守住可憐至極的所謂正常人的夫妻生活,不惜做出瘋狂之舉,親手摧毀自己用犧牲換來的幸福。

在這個故事中,曼璐犧牲了自己為了使家人幸福.家人幸福了自己卻未獲得應得的東西,便要反過來將這種幸福再度毀滅。細細想來,這種“平衡”又帶有一種近乎殘忍的真實。這種真實就在于對傳統(tǒng)的一種反動。反傳統(tǒng)的突出表現(xiàn)在于張愛玲“根本反對神圣化本身”,她是“以世俗的實用態(tài)度,以女性的邊緣位置去消解一切旨在建立中心、等級和神圣的價值體系秩序”的。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被美化、神化的東西實在是多不勝數,而這種美化、神化也更多是在維護一種等級秩序。

曼璐的犧牲精神是會被傳統(tǒng)認可的,甚至會被美化、神化;但在世俗社會中的她的生活,卻又會完全是另外一種樣子。因為傳統(tǒng)需要的只是她的精神,而不是她已被玷污的肉體。這也恰是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倫理、傳統(tǒng)道德的虛偽和殘忍所在。而張愛玲更大的貢獻在于她通過曼璐形象的塑造,將充滿現(xiàn)代性追問的悲劇命題做了深刻的本土化、民族化的詮釋。同時。也因其未脫離民族文化語境而有了某種程度的創(chuàng)新,甚至超越!單從這一點來說,張愛玲對華語文學的貢獻就是不可磨滅的,其影響正如一篇論文的標題所揭示的:“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小說總是從各個角度述說著別人無法看到的真實,她站在文字的背后用看似平淡的心和清冷的眼光在看透這一切,這些簡單的文字構成了最宏大的場景,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過去和現(xiàn)在。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1140135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