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地質地貌的報告(匯總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8 16:05:02
巢湖地質地貌的報告(匯總18篇)
時間:2023-11-18 16:05:02     小編:HT書生

編寫報告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信息,因此需要耐心和細致的工作態(tài)度。要注意報告的邏輯性和連貫性,確保各個部分之間的銜接和流暢。報告中的附件和參考資料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背景信息。

巢湖地質地貌的報告篇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睘榱伺浜系刭|地貌學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并且使同學們對所學地質地貌學知識有更感性的認識,鞏固教學成果,2016年7月13日,我們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guī)劃學院01級的同學在高老師和劉老師的帶領下,到全國首批旅游城市之一的肇慶七星巖地區(qū)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地質地貌實習。盡管只是三天的時間,我們的地質地貌知識也相當有限,但是在已經(jīng)掌握了當?shù)卦敿毜刭|地貌情況的高老師和劉老師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加上不少學者之前做的調查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tǒng)地了解掌握了當?shù)氐牡刭|地貌情況,并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同時也通過實踐,驗證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本次實習從7月13日開始,從中山大學珠海校區(qū)出發(fā),途經(jīng)中山,江門等市,中午到達高要市,實習考察正式開始,首先在西江南岸卸煤碼頭考察滑坡和河流階地,再經(jīng)西江大橋抵達肇慶市,下午到北嶺考察洪積扇,最后是到東崗村觀察并討論了當?shù)貨_積平原與洪積扇之間的過渡地貌。14日考察重點在七星巖風景區(qū)的地貌考察,主要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斷層帶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峽東岸的北嶺背斜,總結了實習成果,下午離開肇慶返回珠海,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實地考察。

7月13日早上,我們乘車出發(fā),所經(jīng)過的公路基本上都是沿著珠江三角洲的邊緣開辟的。南方多丘陵,沿著三角洲沖積平原的邊緣建設公路難度一般都較低。公路兩旁可以看到低矮的丘陵,這些丘陵的巖石大多已經(jīng)風化成磚紅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巖保存下來。而正是由于肇慶的基巖出露狀況比較好,所以我們選擇它作為地質、地貌實習的基地。

整體上來看,肇慶七星巖地區(qū)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沖積平原,肇慶七星巖喀斯特丘陵就是位于這個平原上。下面我們就三天實習所考察的地貌類型來分類來說明肇慶七星巖地區(qū)的地質地貌狀況。

1.滑坡與侵蝕階地

7月13日早上我們從珠海出發(fā),首先到達的第一個實習地點是處于西江南岸西江大橋東側的一個小卸煤碼頭,也稱上南岸,屬于半埋藏階地。

上南岸是一個潛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沒有再次滑坡的趨勢和跡象。該地區(qū)在20年前發(fā)生過一次大滑坡。1983年12月16日晚上約9時至11時該地發(fā)生一般性規(guī)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2]事發(fā)時該處卸煤碼頭上有四個民工在小屋內睡覺,后來只有一人逃脫。據(jù)講,滑動是首先從下面開始的,后來才看到上部滑動,由此可分析判斷此滑坡屬牽引式或稱拖帶式滑坡,廣東地區(qū)的滑坡多是這種小型滑坡。

此滑坡范圍在130m—140m內,滑動后滑坡體伸入西江,由于規(guī)模較小,所以沒有造成西江淤塞。造成此滑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1)該地處在西江凹岸,受凹岸侵蝕使土石坊減少,導致不穩(wěn)定。

(2)滑坡體上部原本有一蓄水池(現(xiàn)已填平),與山體旁的西江距離不遠,水的下滲對滑坡體的滑動起了潤滑作用。

(3)該地原本的卸煤碼頭比較大,卸下的煤多,加大了滑坡體的負荷,促進滑坡的產生。

(4)滑坡體由第四紀粘土組成,是松散的堆積物,容易產生滑動。

該滑坡滑動后形成了4-5個滑坡階地。如今的滑坡體由于采山造石和植樹造林等原因已經(jīng)看不出,只有滑坡壁依然可見。

2.河流階地

河流階地是洪水不能淹沒的原先谷底地形,即常態(tài)階地。這里的洪水不是一般洪水,而是百年一遇的洪水。原先谷底必須有殘留沖積物,如果河流谷坡僅有階梯狀的巖石坡面,可稱之臺地或古剝蝕夷平面,它不一定是河流形成的。

肇慶市西江河谷地貌橫剖面圖

階地的類型有常態(tài)階地(或階地)、半埋藏階地和埋藏階地,其中后兩種是階地變形的結果。

(1)常態(tài)階地分布在河流上游或源頭區(qū)。如鑒江信宜、漠陽江春灣、北江韶關,是洪水不能淹沒的階地,故稱常態(tài)階地,簡稱階地。

(2)半埋藏階地是原先的第一階級地主要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構造下沉,而與全新世堆積的高河漫灘類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沒的階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沖積平原,如肇慶市西江與七星巖之間的地貌即為第一級半埋地。(3)埋藏階地是半埋藏階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漸被全新統(tǒng)覆蓋形成,,分布在入海三角洲,這是最高和最年輕的埋藏階地。

上文所說的滑坡歷時一個多小時,形成四五個臺階。如今的公路就修在一級階地,朝上是三級階地。階地是河流歷史時期的河漫灘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鵝卵石可以判斷。

沿西江邊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級階地,在第四紀,此處曾是西江河漫灘,后來由于構造運動使河漫灘抬升,形成現(xiàn)在的二級階地。此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西江是擺動的,河流是下切的,兩岸是抬升的。沿途可見地上鵝卵石的成分多樣,體現(xiàn)此處基巖的多樣性。

該地的三級階地高50米,地勢平坦,鵝卵石風化程度更深,形成歷史更長,但現(xiàn)被水泥蓋住了。由于鵝卵石形成的致密隔水層比較堅實,現(xiàn)此處建有一供水站。

通過觀察,得出此處階地鵝卵石的幾個特點:

(1)磨圓度好,粒徑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長時間的搬運,所經(jīng)距離遠;

(3)階地級數(shù)越高,形成時間越長,風化作用越強,巖性越脆,越易碎。

因此,要確定各級階地可根據(jù)以上三個特點,通過找礫石,觀察巖性,風化程度,磨圓度等方面來確認。

3.洪沖積階地和洪積扇

肇慶市西江和北嶺間有洪積扇地貌。13日下午15:30我們來到了該洪積扇所在的耀輝園藝場,這里和我們所住的黨校都是建在北嶺的洪積扇上的,地上原積的土都是來自洪積扇的,廣茂鐵路的肇慶市北端部分也是修在洪積扇上。從來的路上我們也看到不少依山而建的度假別墅,洪積扇是經(jīng)過很長時間堆積而成的,坡度相對比較平坦,在上面搞建筑是可行的。我們觀察到眼前的洪積扇剖面有五六米高,巖層組成是第四紀時代的巖石,北嶺的巖石主要是泥盤系的砂巖滾下來再堆積成第四紀巖層的。裸露在外的紅色巖石是砂巖,由長石、石英組成,風化后易敲碎,在大氣中變質后變黃生成fe2o3。巖石特征自上而下,從扇頂?shù)缴染?,依次是由粗到細的砂巖。

接著,我們來到東崗村一洪積扇和沖積平原的過渡地帶進行考察。肇慶市北部是北嶺山脈,西江從肇慶市的西部流進,在肇慶市的南端向東拐彎從肇慶市的南端流過,所以整個肇慶市自北向南的地貌構成基本上是從山脈到洪積扇,再到?jīng)_積平原的過渡。

過渡地帶的地面有很多白色的泥土,踩上去比較柔軟。過渡地帶的物質組成基本是粘土物質,既有沖積物又有洪積物,巖性復雜。沖積平原和洪積扇共有的特點是前緣較薄,地下水較淺,物質較細。

兩者的區(qū)別是:

(1)沖積平原是遠距離搬運所致,而洪積扇是近距離搬運所致。如我們所考察的過渡地帶中的沖積物就是從西江中上游遠距離搬運來的。

(2)結構成分上,沖積平原的礫石成分可以是任何巖石,而洪積扇由砂巖組成。(3)結構上,沖積物的顆粒磨巖度好,而洪積物的顆粒磨巖度差,并呈紅色。

4.喀斯特丘陵和洞穴

旅游勝地七星巖因七座奇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巖的七個秀麗喀斯特石峰是閬風巖(峰頂高程103.3m)、玉屏巖(99.8m)、石室?guī)r(89.8m)、天柱巖(108.0m)、蟾蜍巖(89.9m)、仙掌巖(61.8m)和阿坡巖(119.6m)。這七座巖是背斜中部被侵蝕挖空后的兩翼形成的山巖,稱為殘峰。這里各級溶洞發(fā)育良好。溶洞發(fā)育初期是地下水沿著細小的裂隙,如層面、節(jié)理面、斷層面等流動,并進行溶蝕,當孔隙完全被水充滿后,水就有了承壓性,溶蝕能力加強。隨著空隙的擴大和水流量的增加,地下水具有了機械侵蝕的能力,加上重力作用,溶蝕迅速擴大并合并,形成地下河。

7月14日早上8點多,我們到達七星巖開始新一天的實習。步入七星巖風景區(qū),一路向前走,路的左邊是砂質巖形成的侵蝕丘陵,路的右邊是石灰?guī)r喀斯特地貌。途經(jīng)一招財佛石像前,抬頭仰望,只見招財佛后面的山巖是一分界處,左邊是砂頁巖,右邊是石灰?guī)r,兩邊的植被也有所不同。

接著我們來到位于阿坡巖下的雙源洞,它是七星巖最長的靜水地下河,全長320米,洞中有兩條溪水匯合,向東流出洞外,故稱“雙源洞”,洞內有鐘乳石。雙源洞是發(fā)育在石炭系中上統(tǒng)的壺天群灰?guī)r,之前我們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統(tǒng)的,比較老。雙源洞洞口上,斷層、節(jié)理、褶皺均有。

巖溶發(fā)育須具備的條件是:

(1)巖石是可溶性巖石,如石灰?guī)r。

(2)巖石的透水性好。巖石的透水性影響著水向地下滲流,關系到地下喀斯特作用的進行。巖石裂隙越發(fā)育,巖石的透水性就越好。

(3)地下水須具有侵蝕性,例如要具有co2,能形成hco3-。

(4)地下水必須是流動的,否則hco3-飽和后不再形成。由以上條件形成溶洞,時間越長,溶洞越大。

雙源洞具備以上條件,其巖性為石灰?guī)r,位于兩節(jié)理的交匯處,裂隙發(fā)育,洞內有兩條水源與外面的湖相連,使地下河水不斷循環(huán)流動。

我們繼續(xù)向前走,據(jù)老師介紹,此處的喀斯特溶洞在60年代作為軍事用地,小的用作防空洞,大的用作軍用機場。

轉過禾原巖我們來到一題為“奇觀”的鐘乳石前,鐘乳石就像在山的表面長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由二氧化碳溢出而形成。

雙源洞還有另一個出口,北嶺流過來的河流流進溶洞,形成斷頭河。溶洞水冬暖夏涼(地下水20米恒溫),地表水與此匯集到落水洞。

離開雙源洞后,我們登上馬欄崗,該處是一個石灰?guī)r侵蝕坍塌后形成的大落水洞。落水洞是開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處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落水洞發(fā)育于不可溶的砂頁巖和可溶的石灰?guī)r交界處,喀斯特作用特別旺盛。由背斜理論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巖石看上去是山,實則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長滿了植被,陽光很難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從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難判斷落水洞有多深。由于很難深入落水洞去考察,所以我們無法得知雨水落入洞后,是沿什么路徑流動的。

在玉屏巖西面山腳,我們考察了玉屏巖和七星巖之間的斷層面。這是一個右行平錐平移斷層,玉屏巖本與觀音巖相連,后來觀音巖向南東移動,玉屏巖向北西移動,從而形成一左旋斷層。中間破碎帶易被風化侵蝕,形成的粘土不透水,從而蓄水成湖。觀察此斷層面走向的方法是:微觀上根據(jù)擦痕判斷:用手摸斷層面,若光滑則是沿其走向。綜觀上根據(jù)斷層階步,順則是其走向。

接著,我們還學習了如何用羅盤定地物方位?;驹硎窍却蜷_羅盤蓋,讓羅盤蓋上的鏡子中軸線前端對準遠方需要定位的地物,線的后端指向觀察者的胸前。稍后,指北針轉動、靜止至微動,其所指的角度就是地物的方位了,而指南針所指的角度就是人相對所指地物的方位。

當天13:15我們來到高108米的天柱巖腳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峰十分筆直、陡峭,很少有石峰連接而成山脈。13:30我們到達山頂?shù)恼峭?。從山頂眺望,北嶺山脈自北向南過渡,北面有別墅建在洪積扇上。地形分布是:山前由傾斜平原過渡到?jīng)_積平原;向南是西江水到階地,接著是喀斯特丘陵;沖積平原上是市區(qū);七星湖上是七個喀斯特丘陵,石上的坑洼是由雨點的機械侵蝕和雨點的侵蝕造成的。

5.皺褶和斷層

7月15日早上8:30,我們到達正位于西江的峽谷地段——三榕峽。峽谷段處在西江中游,峽谷段河流狹窄,水流速度快,侵蝕能力強。我們所在考察的地點位于背斜的北翼,面前的大山是北嶺山脈的延伸,巖性是砂頁巖。背斜的軸部往往是比較低洼的地區(qū)。該背斜發(fā)育于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層,主要是砂頁巖,頁巖具有巖理,與泥巖都是由粘土礦物組成。整個背斜朝北傾斜。

三榕峽這一段的巖層傾向整體上朝北傾斜,目視傾角大約為30度。我們朝南走,找到一處巖層表面比較平滑的地方,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使用羅盤來測量巖層的傾向、傾角和走向。由于巖層傾角與走向相互垂直,所以一般只需要測量巖層的傾角,然后加上或減去90度就可得出其走向了。

9:40我們繼續(xù)向另一個考察地進發(fā),9:45到達了一個采石場。此時我們基本到了背斜的軸部,巖層傾角近似水平,有一點往南傾斜,此處巖石易破碎,節(jié)理最發(fā)育,人工采石時,不需要花太大的人力、物力,當然,這里生產的巖石也有一個缺點——堅硬度不高,一般不適合作為現(xiàn)代高層建筑物的用材。

從采石場再往南走就是北嶺的背斜南翼,巖層往南傾斜。至此,我們基本觀察完北嶺山脈的背斜。再往南走時,我們發(fā)現(xiàn)發(fā)育于泥盆系的巖層突然消失,從我們手上的地質地貌剖面圖,可以看到北嶺山脈上標有一個大斷層,該處斷掉從泥盆系到第四系6個系的地層形成斷層。然后我們就在采石場觀察和揀石頭標本。我們發(fā)現(xiàn)有不少石英砂、粉砂巖,而肇慶著名的端硯就是用很細的石英砂和粉砂巖制作的。

中午時分,我們乘車回到黨校。黨校的公路也是修在洪積扇上,我們途中下車選擇兩個點用羅盤測量了傾角,大約為4、5度,越往上角度越大。

1.地質發(fā)展史

下古生代(pzl)大地構造為地槽構造特征,這個時期的褶皺比較強烈。在距今5.7-5.0億年的寒武紀時期,肇慶地區(qū)是個淺海地區(qū),有些地方的海相泥沙堆積達1000-1500m厚,這些堆積來自華夏古陸(即今潮洲一帶)。到奧陶紀(o)時期,發(fā)生了廣東范圍的郁南運動使奧陶紀地層不整合于寒武紀地層之上。海相同時發(fā)生了變化,海水深度受地殼、氣候等的影響而由深變淺。志留紀(s)后,距今4.0億年,發(fā)生了著名的加里東運動,影響整個肇慶地區(qū)抬升為陸地,而高要、德慶、羅定等地還殘余狹長的海灣。

到了上古生代(pz2),大地構造進入了準地臺階段,七星巖地區(qū)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下泥盆世(d1)為陸地相,肇慶地區(qū)已形成山地丘陵,沒有沉積。中泥盤世(d2)有桂頭群石英巖和粉砂巖(d1-2gt),海陸相交互,有淺海相沉積。海水從廣西方向涌來,發(fā)生海侵現(xiàn)象,肇慶地區(qū)由陸地向海洋轉移,沉積物自西向東由粗變細,沉積物厚度由厚變薄,形成了老虎坳和桂頭群的不整合地層。到了距今3.4—2.8億年的石炭紀時期(c),整個肇慶地區(qū)繼續(xù)沉積成淺海環(huán)境。初期氣候溫暖,貝殼類生物繁殖很快,由于海水碳酸鈣濃度高,含量大,形成沉淀,石磴子灰?guī)r(c1ds)由此形成。后來又發(fā)生海退,許多地區(qū)都形成了濱海環(huán)境,出現(xiàn)濱海和沼澤,形成測水灰?guī)r(c1dc),存在煤系。到了中石炭世時期,氣候炎熱,海水運動不強烈,流動性差,開闊的淺海臺地生物不發(fā)育,在化學作用下,生物化學風化、海水蒸發(fā)濃縮形成層理不發(fā)育的白云石灰?guī)r,即壺天組灰?guī)r(c2+3ht)。從二疊紀到三疊紀,仍呈海陸交互相,為濱海沼澤環(huán)境。

至中生代(mz),三疊紀時期(t)大地處于大陸邊緣活動帶,上三疊紀(t3)到下侏羅紀(j1)發(fā)生的印支運動使整個廣東省大部分地區(qū)抬升為陸地。肇慶地區(qū)也從此脫離了海洋環(huán)境。

中侏羅紀(j2)至白堊紀(k)(距今1.95—0.55億年),發(fā)生了五幕燕山運動。其中第三幕燕山運動(距今1.55—1.35億年)時期,花崗巖體入侵,熔巖侵入,后來鈣質被剝蝕使花崗巖出露地表,形成現(xiàn)在西江南岸的花崗巖群。至此,地質發(fā)育情況趨于穩(wěn)定。

2.地貌發(fā)展史

第四紀中更新世(q2)以前,主要包括白堊紀(k)、早第三紀(e)、晚第三紀(n)、早更新紀(q1),即距今1.5億-70萬年之間,由于燕山運動,喜山運動的構造作用以及以后的長期侵蝕、溶蝕作用,在中更新世以前肇慶地區(qū)的基本輪廓就已形成了。北面形成侵蝕低山,南面為侵蝕丘陵,中間形成東西向的西江以及寬闊的西江低地、旱峽、羚羊峽。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階段的地殼相對穩(wěn)定時期,形成了北嶺南坡的洪沖積扇,西江兩岸則形成河漫灘,在七星巖的水平流動帶形成地下河。(根據(jù)第四層水平溶洞經(jīng)過四次構造抬升,抬升到目前的65-75m高度)。

在中更新世(q2)時期的陸相環(huán)境,早更新世(q1)末期與中更新紀(q2)初期之間,七星巖地區(qū)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這是根據(jù)第三、四層水平溶洞之間的高度差值估算出來的)。由于基面下降,地殼的快速抬升造成了水流下蝕,喀斯特水向下溶蝕加強,使七星巖地區(qū)原先的水平流動帶抬升為干溶洞,成為垂直上升帶。西江河漫灘上升形成河流階地,原河床上升為河漫灘;北嶺南坡形成洪沖積扇,而后洪沖擊扇抬升為洪沖積階地。當?shù)貧ぬ幱诜€(wěn)定階段后,七星巖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嶺山上河流帶來桂頭群的角礫石(第二層溶洞堆積物)在地下沉積,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灘,北嶺山前形成新的洪沖積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階段,地殼開始快速抬升了20米(根據(jù)第二、三層水平溶洞之間的高度差值或第二、三級河流階地之間的高度差值估算得出的)。因此,形成了干溶洞、石灰華、鈣華地貌,原先的河漫灘又抬升為河流階地,北嶺山前形成新的洪沖擊階地。

在晚更新世(q3)時期,地殼大幅度抬升幾十米。由于構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西江河床的基巖面由此形成,第二級河流階地也形成,中更新世(q2)的七星巖的地下河抬升形成干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q3)抬升以后,從此地殼以間歇性緩慢下降為主要運動方向,出現(xiàn)了埋藏階地。雖有局部的上升,實際沖積層厚度超過了正常沖積層厚度。(正常沖積層厚度為20米,肇慶沖積平原地區(qū)最厚沖積層厚度竟達60米,旱峽在全新世淤塞,其沖積層厚度竟達90米)。在晚更新世(q3)時期,在羚羊峽進口和出口附近有來自山地的兩條溪流,沿北嶺與龍門之間的向斜構造下蝕和溯源侵蝕,切開源頭分水嶺,形成西江旱峽汊道。

至距今兩萬年,即晚更新世(q3)末到全新世(q4),海平面下降對河流階地產生了兩個效果:(1)基面下降,河流下蝕,有利于河流階地發(fā)育;(2)海平面下降(距今6000年),海洋水容積減少,荷載減輕,牽引廣東大陸構造抬升,冰期過后,廣東大陸構造下沉,第一級和河流階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沒,形成第一級半埋藏階地。這一時期地殼表面以風化侵蝕為主,顆粒小,呈紅色,劇烈風化。

大學的第一次野外實習很快結束了,我們這次的“篤行”盡管只有短短三天,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xù)學習的熱情。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地貌學的了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地貌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jié)。例如,出外實習要對考察對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內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細節(jié)如做筆記應該用鉛筆等等,學會基本的考察報告的寫法,充分認識到地質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艱苦性,激發(fā)了我們自己考察家鄉(xiāng)和各地的典型地質地貌的興趣,這些都將對我們日后的學習乃至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巢湖地質地貌的報告篇二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yè)基本教學實習環(huán)節(jié)。通過此次實習,使同學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并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學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使學生對地質地貌學有一個感性直觀地認識,鍛煉學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實驗的能力。

通過對各種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征,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作出基本的解釋,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當?shù)氐牡刭|演變歷史。

2、實習概況。

實習地點:xx自然保護區(qū)。

xx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青島即墨市城區(qū)西側,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公園內以海拔231米的xx為最高主峰,大山、寶安山、團山及長嶺等幾個側峰拱衛(wèi)在周圍。山雖不云高,峰雖不屬秀,然而這里豐富而又獨特的地質現(xiàn)象,卻使其在地質保護、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

實習單位: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專業(yè)2004級。

31二、實習內容。

1、xx自然保護區(qū)概況。

xx自然保護區(qū)是1994年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青島即墨市城西4公里處,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學地質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風民俗文化于一體,充分體現(xiàn)了xx文化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也是一處風景優(yōu)美的旅游勝地。

xx自然保護區(qū)是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區(qū)內含有柱狀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積構造、接觸變質帶及古脊椎動物化石等豐富的地質遺跡,被地質界稱為“袖珍式地質博物館”。區(qū)內地質遺跡不僅豐富,而且十分獨特,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淺粗面火山巖柱狀節(jié)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寬150米,單株獨立、巍巍壯觀,可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并保存完好的有26處,最大的一株長16米、平均直徑0.8米硅化完全、年輪清晰實屬罕見;維妙維肖的沉積巖包卷層理和交錯層理勝似一幅山水畫,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巖,展現(xiàn)了火山爆發(fā)的烈焰對地質的改變,給人留下了對大自然的感嘆。

xx經(jīng)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晚期的火山運動奠定了xx的基礎。通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xx復雜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別是xx獨特的地質遺跡,較全面的揭示了膠東半島及山東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fā)展過程。

xx地層的形成為早白堊紀早期,其區(qū)域地層劃分屬萊陽群曲格莊組。其巖石類型分別由沉積巖和火山巖組成,其中蘊藏著較豐富的硅化木和獨特的安山巖柱狀節(jié)理,從而形成了一個集沉積巖、火山巖、接觸變質巖、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xiàn)象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xx自然保護區(qū)由主峰xx(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寶安山(海拔i45米)、團山(海拔i26米)和長嶺組成。自南、北兩側遙望,xx、大山二峰并峙狀似馬鞍,其地貌類型屬剝蝕準平原上的殘丘地貌,山體圓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間,最高部位在保護區(qū)南側,海拔300米左有,相對高度達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帶,山西坡延至信村嶺,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龍山),山東坡延至陳家河東嶺,均屬低洼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殘丘周圍之沖溝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護區(qū)范圍內無較大河流,只有數(shù)條季節(jié)河及山北坡截溝堵流形成的幾個小型水庫,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xx潛粗面火山巖結構構造特征,使其具有較強的抗風化能力,再加上斷裂構造等因素,在周圍沉積巖層逐漸侵蝕夷平的狀態(tài)下形成孤立殘丘地貌,使之具有山雖不高卻有拔地突起之感。

保護區(qū)內地層單一,出露地層為白堊系萊陽群,主要巖性為紫紅、黃綠色中細粒長砂巖、含礫砂巖夾砂礫巖、鈣質粉砂巖、偶夾砂巖。特別是經(jīng)多年采石,開挖揭露出了xx綠色次火山巖柱狀節(jié)理,形成了若干筆直挺拔柱狀節(jié)理形態(tài)的人工露頭景觀,俗稱“石柱群”。同時xx山體是一個集沉積巖、火山巖、接觸變質巖、動植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xiàn)象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質寶庫”,是豐富的地質資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3、實習內容。

xx硅化木。

我們的站就是xx極富盛名的——xx硅化木。

目前在xx四周發(fā)現(xiàn)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處,這些遠古時代的樹木經(jīng)過硅化反應形成了現(xiàn)在的化石。早在1·3億年前,xx地區(qū)曾為“古萊陽湖”的一部分,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有大量樹木,其中部分樹木死亡后在本地或異地被掩埋起來,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發(fā)生硅化反應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xx西北麓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一株被鑒定為南洋杉,樹干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樹根、疤節(jié)、年輪清晰可見,非常罕見。中生代地層中形體碩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xx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的重要保護對象。盡管國內有不少有關硅化木的報道,但在這樣特殊的地質結構條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見。此外,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本區(qū)內也有零星發(fā)現(xiàn)。

xx石林。

xx盛產安山玢巖,多為灰綠、灰褐色,是約1億年前巖漿涌出地表冷凝而成,為優(yōu)質建筑雕飾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巖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柱狀的節(jié)理,柱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余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xx石林”。

據(jù)專家考證,xx石林一億多年前由火山噴溢的安山巖漿冷凝收縮而成。安山巖呈灰綠色,結構均勻,質地純凈,是一種高級建筑雕飾材料。山之西南因巖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形柱狀節(jié)理,柱體截面直徑一般在1.0-1.5米間,柱體長30米,柱體筆直挺拔,排列整齊,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為壯觀。此類柱狀石林多發(fā)育于玄武巖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狀,而xx石林可發(fā)育于安山巖中,且呈四方形,這在地質學上較為罕見。就其價值而言,xx石林規(guī)模比南京六合縣石柱規(guī)模更大,亦更宏偉壯麗,可與美國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狀節(jié)理玄武巖體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狀節(jié)理石柱群組成的xx石林前面,人們似乎能從中探尋出發(fā)生在1·1億年前的火山活動的場景。在遙遠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即墨地區(qū)火山活動強烈,以即墨城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許多火山錐,火山噴發(fā)出的大量巖漿經(jīng)冷卻收縮形成了現(xiàn)在蔚為壯觀的xx石林,這片高26米、寬150米的石柱群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并稱為世界“三大石柱群”。

沉積構造。

接觸變質巖。

xx區(qū)域內的沉積巖層屬中生代白堊紀萊陽群曲格莊組,為萊陽群的最上層部位。該組為河流相,山麓洪積相粗碎屑堆積,一般以中、粗粒砂巖、砂礫巖為主、兼有漫灘相或局部淺湖相的細碎屑沉積。區(qū)域沉積巖之沉積構造特征,屬較典型的網(wǎng)狀河流相沉積。大型交錯層理、槽狀交錯層理及斜層理隨處可見。在山之北坡各采石場中沿坑壁可觀察到極好的垂直剖面,如大型泄水構造、抱卷層理、大型交錯層理等。另在xx東坡還可以同時見到向上變細和向上變粗兩種沉積層序。測量巖層產狀可以斷定,xx地區(qū)當年有一古水流,方向為自北向南。各種沉積構造宛若一幅幅山水畫,遍布于山林之間,給旅游、地質教學提供了一處理想場所。

接觸變質帶。

由于巖漿的入侵及對圍巖的烘烤諸因素,在接觸帶部位沉積巖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觸變質作用。在xx極頂東麓可見紫色、灰色粉砂巖及細砂巖發(fā)生角化,但尚未形成角巖,以及沉巖體邊緣不規(guī)則分布的黑色角巖。在火山巖中也可見到砂礫巖捕虜體。長達幾百米的接觸變質巖,將火山巖與沉積巖截然分開,宛如一條“黑色長龍”,極其壯觀,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及科研價值。

其他。

xx是即墨西部平原地區(qū)的一座孤山,且范圍較小,故形不成其獨立的氣候特征,它與城區(qū)及中西部地區(qū)的氣候狀況無大的差異。由于xx地區(qū)地勢較高,水資源相對貧乏,其主要水源為天然降水。

xx因受地貌、巖性之影響,土壤類型及分布也不盡相同,大體分為山體土壤和山周土壤兩種類型。

xx的山體植被由于地形及土壤狀況,大致可分林木植被、灌木植被、草甸植被、作物植被四種類型。

xx的的自然資源包括地質遺跡在內的礦產資源及植被資源、土地資源等。有的極其珍貴,聞名于全國乃至于全球有的非常豐富,蘊藏于整個xx區(qū)域中。

xx山體間的林木主要有黑松、雪松、側柏、水杉、刺槐、合歡、火炬、拓樹及其它林木。就目前統(tǒng)計,它的綜合面積可達3000余畝,其發(fā)展前景十分廣闊。盡管這些各類林木尚在幼年時朋,但它不但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和觀賞價值,而且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調節(jié)氣候的重要作用。

三、實習心得。

此次教學實習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教學實習的安排,達到了實習的目地和要求。為我們日后從事相關工作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鍛煉機會。

通過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煉了我們的實習操作能力。實習中有許多知識課本上是沒有的,我們學到了更加明確可行的操作技術和應用理論。如何充分靈活利用自己課堂知識進行實際操作,鍛煉自己的實習操作能力,這次教學實習給了我們一個充分鍛煉的自己的機會。

通過著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煉了我們的實習操作能力。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這次野外實習我們不但欣賞了xx秀美的自然景色,調查了解馬地質地貌的類型和地質變化,而且學習并掌握了野外地質地貌實習的一些調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們的知識應用與實習能力。在野外實習的過程中,雖然非常的勞累,但看到如此的美麗的自然景色,實習后的成果心里還是非常愉悅。這次教學實習讓我們受益匪淺。

但同時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xx旅游開發(fā)一些不合理現(xiàn)象,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寶安山、團山,由于長期墾殖,過度放牧及人類經(jīng)濟活動綜合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土壤干旱貧瘠,巖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壞殆盡,只有赤松、櫟類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溝兩側有零星楓楊、槐樹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資源優(yōu)勢,實現(xiàn)經(jīng)濟、社會、生態(tài)的大豐收是開發(fā)者應慎重考慮的。

目前xx的旅游開發(fā)剛剛拉開了序幕,我們相信開發(fā)者會充分合理利用xx的天然自然資源和人類的智慧,讓xx自然保護區(qū)煥發(fā)出新的樂章,實現(xiàn)經(jīng)濟、社會、生態(tài)三方面和諧發(fā)展,造福人類。

巢湖地質地貌的報告篇三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睘榱伺浜系刭|地貌學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并且使同學們對所學地質地貌學知識有更感性的認識,鞏固教學成果,20xx年7月13日,我們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guī)劃學院01級的同學在高老師和劉老師的帶領下,到全國首批旅游城市之一的肇慶七星巖地區(qū)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地質地貌實習。盡管只是三天的時間,我們的地質地貌知識也相當有限,但是在已經(jīng)掌握了當?shù)卦敿毜刭|地貌情況的高老師和劉老師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加上不少學者之前做的調查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tǒng)地了解掌握了當?shù)氐牡刭|地貌情況,并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同時也通過實踐,驗證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本次實習從7月13日開始,從中山大學珠海校區(qū)出發(fā),途經(jīng)中山,江門等市,中午到達高要市,實習考察正式開始,首先在西江南岸卸煤碼頭考察滑坡和河流階地,再經(jīng)西江大橋抵達肇慶市,下午到北嶺考察洪積扇,最后是到東崗村觀察并討論了當?shù)貨_積平原與洪積扇之間的過渡地貌。14日考察重點在七星巖風景區(qū)的地貌考察,主要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斷層帶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峽東岸的北嶺背斜,總結了實習成果,下午離開肇慶返回珠海,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實地考察。

7月13日早上,我們乘車出發(fā),所經(jīng)過的公路基本上都是沿著珠江三角洲的邊緣開辟的。南方多丘陵,沿著三角洲沖積平原的邊緣建設公路難度一般都較低。公路兩旁可以看到低矮的丘陵,這些丘陵的巖石大多已經(jīng)風化成磚紅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巖保存下來。而正是由于肇慶的基巖出露狀況比較好,所以我們選擇它作為地質、地貌實習的基地。

整體上來看,肇慶七星巖地區(qū)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沖積平原,肇慶七星巖喀斯特丘陵就是位于這個平原上。下面我們就三天實習所考察的地貌類型來分類來說明肇慶七星巖地區(qū)的地質地貌狀況。

1.滑坡與侵蝕階地。

坡面上大量土體、巖體或其他碎屑堆積,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xiàn)象稱為滑坡?;率巧絽^(qū)建設中經(jīng)常遇到的一種自然災害。

7月13日早上我們從珠海出發(fā),首先到達的第一個實習地點是處于西江南岸西江大橋東側的一個小卸煤碼頭,也稱上南岸,屬于半埋藏階地。

上南岸是一個潛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沒有再次滑坡的趨勢和跡象。該地區(qū)在20年前發(fā)生過一次大滑坡。1983年12月16日晚上約9時至11時該地發(fā)生一般性規(guī)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事發(fā)時該處卸煤碼頭上有四個民工在小屋內睡覺,后來只有一人逃脫。據(jù)講,滑動是首先從下面開始的,后來才看到上部滑動,由此可分析判斷此滑坡屬牽引式或稱拖帶式滑坡,廣東地區(qū)的滑坡多是這種小型滑坡。

此滑坡范圍在130m—140m內,滑動后滑坡體伸入西江,由于規(guī)模較小,所以沒有造成西江淤塞。造成此滑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1)該地處在西江凹岸,受凹岸侵蝕使土石坊減少,導致不穩(wěn)定。

(2)滑坡體上部原本有一蓄水池(現(xiàn)已填平),與山體旁的西江距離不遠,水的下滲對滑坡體的滑動起了潤滑作用。

(3)該地原本的卸煤碼頭比較大,卸下的煤多,加大了滑坡體的負荷,促進滑坡的產生。

(4)滑坡體由第四紀粘土組成,是松散的堆積物,容易產生滑動。

該滑坡滑動后形成了4-5個滑坡階地。如今的滑坡體由于采山造石和植樹造林等原因已經(jīng)看不出,只有滑坡壁依然可見。

2.河流階地。

河流階地是洪水不能淹沒的原先谷底地形,即常態(tài)階地。這里的洪水不是一般洪水,而是百年一遇的洪水。原先谷底必須有殘留沖積物,如果河流谷坡僅有階梯狀的巖石坡面,可稱之臺地或古剝蝕夷平面,它不一定是河流形成的。

階地的類型有常態(tài)階地(或階地)、半埋藏階地和埋藏階地,其中后兩種是階地變形的結果。

(1)常態(tài)階地分布在河流上游或源頭區(qū)。如鑒江信宜、漠陽江春灣、北江韶關,是洪水不能淹沒的階地,故稱常態(tài)階地,簡稱階地。

(2)半埋藏階地是原先的第一階級地主要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構造下沉,而與全新世堆積的高河漫灘類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沒的階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沖積平原,如肇慶市西江與七星巖之間的地貌即為第一級半埋藏階地。

(3)埋藏階地是半埋藏階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漸被全新統(tǒng)覆蓋形成,,分布在入海三角洲,這是最高和最年輕的埋藏階地。

上文所說的滑坡歷時一個多小時,形成四五個臺階。如今的公路就修在一級階地,朝上是三級階地。階地是河流歷史時期的河漫灘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鵝卵石可以判斷。

沿西江邊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級階地,在第四紀,此處曾是西江河漫灘,后來由于構造運動使河漫灘抬升,形成現(xiàn)在的二級階地。此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西江是擺動的,河流是下切的,兩岸是抬升的。

巢湖地質地貌的報告篇四

1、實習目的:

通過野外實習,使我們鞏固,充實《資源環(huán)境地學基礎》或《普通地質學》、《構造地質學》、《礦物巖石學》、《古生物地層學》、《測量學》、《水文地質學》等基礎地質學的理論教學內容,加深對課程相關內容的理解,學會典型地質現(xiàn)象的觀察、描述、綜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以及團結互助、吃苦耐勞的精神。

2、實習任務:

(1)通過巢北鳳凰山地區(qū)自然露頭和人工揭露的地質點進行系統(tǒng)的觀測,收集各種地表地質信息等有關資料,研究地表地質規(guī)律,包括地層劃分和層序、巖性組合及巖相特征、地質構造及構造變動、巖漿活動以及有用礦產的賦存規(guī)律等。

(2)繪制相應的'地質圖件,如綜合地層柱狀圖、地質剖面圖、地形地質圖、構造綱要圖等。

(3)編寫文字報告。對測區(qū)內的地層層序的沉積環(huán)境的變遷、古生物的演化、構造形態(tài)組合及變動歷史作綜合分析研究。

二、實習要求

1.掌握實習區(qū)內地層層序、巖性巖相、厚度、標志層、接觸關系以及地質體的變化規(guī)律,對測區(qū)內的地層層序的沉積環(huán)境變遷、古生物演化、構造形態(tài)組合及變動歷史作綜合分析和研究。

2.掌握實習區(qū)內各類巖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觀察、鑒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3.掌握各種野外地質現(xiàn)象(如地層接觸關系、褶皺構造、斷裂構造、典型沉積特征、各種地質作用現(xiàn)象等)觀察、描述、記錄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實測地質剖面和野外地質填圖的步驟、方法和要求。

5.掌握編制地形地質圖、地質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等主要地質圖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6.學會在地質觀察、編圖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掌握地質報告編寫的要求和方法。

三、工作方法

每個階段進行之前,都要上課對本階段的要求以及方法進行介紹。

第一階段:由老師帶隊進行踏勘,分別到麒麟山東南麓以及麒麟山和鳳凰山交匯處、7410工廠及甘露寺一線、馬家山、平頂山、姚家山、和177高地等地,共計5天。

第二階段:分組進行實測地層剖面(包括繪制地層剖面圖、編寫地層剖面說明書),共計5天。

第三階段:地質測量填圖,共計5天。

四、成果

(1)、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1份;

(2)、實測地層剖面圖3張;

(4)、1:10000地形地質圖1張;

(5)、1:10000構造綱要圖1張;

(6)、1/2千綜合地層柱狀圖1張;

(7)、1:10000圖切剖面圖2張。

巢湖地質地貌的報告篇五

1、通過野外實習和實地地貌及水文觀察,理論結合實踐,掌握各種地貌類型的基本形態(tài)、基本特征、物質組成、發(fā)育過程和演化歷史。

2、了解不同水文條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規(guī)律,小流域地貌的發(fā)育,空間組合規(guī)律。

3、培養(yǎng)野外觀察、動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

地點:浙江省富陽、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區(qū)

時間: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處于浙西山地與長江三角洲平原的銜接地帶。地勢西高東低,絕大部分為構造剝蝕地貌,游客費為三個地形單元:外圍峰絲,主要由泥盆系砂巖組成,高度300-400米;內圈山體,如玉皇山,由石炭-二疊系石灰?guī)r組成,高度200米左右,巖溶地貌發(fā)育;北部孤山、葛蛉、寶石山由侏羅系火山碎屑巖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間。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組成,其分布或近西湖、或濱湖面呈橢圓形,南北伸長3.3公里,東西2.8公里,周長為15公里,水面面積月5.6平方公里。

錢塘江呈“之”字形流經(jīng)杭州市城區(qū)的東南側。

杭州地區(qū)大地構造處于揚子準地臺錢塘臺褶帶,杭州西湖地區(qū)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復向斜內中生代斷塊隆起區(qū),包括市區(qū)在內的杭州市東北地區(qū)的平原是中生代斷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后,地層發(fā)育齊全,巖漿作用頻繁,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條件較好。近期由于現(xiàn)代構造運動趨向緩和,地震活動顯得微弱,地殼相當穩(wěn)定。區(qū)內地層出露和巖石種類組成較齊全,地質構造復雜而地貌類型多樣,有火山熔巖地貌、構造地貌、巖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變化大,山、丘、崗、溝和平原組合構成了杭州地區(qū)獨特的地域綜合體。

20xx年8月30日 九溪十八澗途中

九溪十八澗源頭在龍井村一帶,形成了一個面積巨大的漏斗狀盆地。該盆地的四周山嶺基本上由砂巖組成,只在東北角靠近龍井泉處出露了石灰?guī)r,巖層傾向北東,與地形坡向趨近一致。巖層層面裂隙及節(jié)理發(fā)育,一條北東方向延伸的斷層正好穿過龍井寺,這些都成為龍井泉的導水通道。泉水出露位置龍泓澗和九溪分水嶺“y”口的下方,地形上有利于水的匯集。西面棋盤山集水面積較大,植被茂盛,有利于地表水入滲補給地下水,這些因素就是形成龍井泉的主要原因。得益于這種特殊的地形,無數(shù)細小的水流都匯集向盆地中心部分匯集,形成了今日的“九溪十八澗”。我們所觀察的階地在九溪十八澗這一實習路線中。階地是當某一地區(qū)由于河流下蝕,過去不同時期的谷底相對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階梯狀分布在谷坡上形成的。該階地位于療養(yǎng)院門口,為基巖、礫石結構的基座階地,這種階地以基巖為基座,基巖頂部覆有河流沖積物,它的形成是由于構造抬升,河流下切,并切過原先河谷底部。上圖中的階地下部基巖為康山群的石英砂巖。礫石層約有80厘米左右,因河流作用礫石均有一定磨圓度(二級磨圓度),表土層約40厘米厚,上面為保護和改善環(huán)境已經(jīng)種植了毛竹等植被。

20xx年9月1日 富春江流域(新沙島)

新沙島是富春江江心的一座江心洲。它的形成大致經(jīng)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泥沙逐步落淤形成水下沙灘,它并不位于主流線上,在枯水期也不露出水面,此時稱之為雛形心灘當上游河道河勢有利,河流經(jīng)常交替地沖刷河道,而不直接沖擊雛形心灘,該心灘就有可能逐漸穩(wěn)定和漲高,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為心灘。心灘的組成物質和雛形心灘一樣,多為河流所挾帶的較粗的床沙質。心灘前端流速較大,易受沖刷,尾部流速較緩,有利于粗砂落淤而使心灘向下游加長,逐漸發(fā)展為淺灘,洪水期間細粒物質在淺灘上沉積,平水期淺談接受河流沖積物在其上堆積,形成了我們在洲頭沙灘所看到的沙泥交替的多旋回二元結構。由于富春江大橋的.修建使得洲頭上游水位雍高,使水流對洲頭的侵蝕速度加快,為阻止洲頭后退,沙灘上有一些木樁,同時種植了一些植被。

沿江邊沙灘可以觀察到潮灘上有很多氣泡沙結構,這是由于漲潮時潮水將部分水壓入海灘,同時空氣也被壓入,退潮后空氣冒出所形成的。此外還有很多泥球(右圖),具有黏性,這是在水的作用下部分土塊碎裂,其中沙被水流沖走,剩下的泥被水流磨成球狀形成的。除了泥球,還能在照片中看到波浪狀的泥,這是一種灘角(間)地形,是由波浪向岸逼近沖走沙,泥被沖蝕后形成的外形。

20xx年9月2日 分水江地區(qū)

分水江為富春江的最大支流,源于臨安天目山,全長165.2千米,上游臨安境內干流稱天目溪,進入桐廬境內稱分水江,集水總面積34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1.8億立方米。富春江在平面形態(tài)上為微彎型與分汊型交替的河道,動力條件以徑流為主,河床相對穩(wěn)定。

巢湖地質地貌的報告篇六

認識礦物的形態(tài)及主要物理性質,學習肉眼識別礦物物理性質的方法。

觀察認識常見礦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礦物的鑒定描述方法。

在校園后山觀察、認識風化作用產生的地質現(xiàn)象,觀察風化殼剖面特征并畫素描圖;初步掌握野外觀察分析地質現(xiàn)象及地質素描的方法。

通過教師提供的圖片、錄像,觀察認識地面流水的種類及產生的地質現(xiàn)象;初步掌握沖溝、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灘的沉積物特征;觀察分析河流階地的形成和類型。

觀察認識常見沉積巖的礦物成分、顏色、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巖石的鑒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沉積巖。

1.通過構造模塊認識褶皺、斷層的類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現(xiàn)特征;。

2.通過閱讀一幅地質圖,掌握地質圖讀圖步驟與方法。

觀察認識常見巖漿巖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巖漿巖的鑒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巖漿巖。

觀察認識常見變質巖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等鑒別特征,初步掌握變質巖的鑒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變質巖。

通過參觀地質陳列室,初步認識地殼歷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規(guī)律及在地質學中的研究價值。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完成普通地質室內教學之后,將進行為期三周的野外認識實習。以達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地質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實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的野外地質調查能力。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常見的地質現(xiàn)象,分析其相關的地質作用和形成機制,這是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

2.認識實習區(qū)內常見的礦物、巖石、古生物、地層、構造及礦產,分析它們形成的作用。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掌握地質羅盤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巖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質現(xiàn)象的觀察記錄方法;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實習的主要內容(重點)是觀察和分析內、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xiàn)象,在實習中必須學習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難點是有關地質作用與地質現(xiàn)象的因果分析。具體內容及要求如下:

(1)xx市湖邊石灰山地質觀察路線一天。

通過石炭系地層剖面的參觀,初步了解實習區(qū)內的主要地層層序、接觸關系,地層單位名稱、地層厚度、主要巖性特征及構造變動。初步掌握沉積作用、成巖作用的類型,沉積巖野外識別描述方法,以及巖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同時能初步辨認幾種常見的古生物化石。學習繪制信手剖面圖。

通過參觀煤礦、石灰?guī)r礦,了解外生礦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澤的生物沉積與成礦作用。

認識礦物的形態(tài)及主要物理性質,學習肉眼識別礦物物理性質的方法。

觀察認識常見礦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礦物的鑒定描述方法。

在校園后山觀察、認識風化作用產生的地質現(xiàn)象,觀察風化殼剖面特征并畫素描圖;初步掌握野外觀察分析地質現(xiàn)象及地質素描的方法。

通過教師提供的圖片、錄像,觀察認識地面流水的種類及產生的地質現(xiàn)象;初步掌握沖溝、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灘的沉積物特征;觀察分析河流階地的形成和類型。

觀察認識常見沉積巖的礦物成分、顏色、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巖石的鑒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沉積巖。

1.通過構造模塊認識褶皺、斷層的類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現(xiàn)特征;。

2.通過閱讀一幅地質圖,掌握地質圖讀圖步驟與方法。

觀察認識常見巖漿巖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巖漿巖的鑒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巖漿巖。

觀察認識常見變質巖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等鑒別特征,初步掌握變質巖的鑒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變質巖。

通過參觀地質陳列室,初步認識地殼歷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規(guī)律及在地質學中的研究價值。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完成普通地質室內教學之后,將進行為期三周的野外認識實習。以達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地質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實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的野外地質調查能力。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常見的地質現(xiàn)象,分析其相關的地質作用和形成機制,這是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

2.認識實習區(qū)內常見的礦物、巖石、古生物、地層、構造及礦產,分析它們形成的作用。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掌握地質羅盤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巖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質現(xiàn)象的觀察記錄方法;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實習的主要內容(重點)是觀察和分析內、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xiàn)象,在實習中必須學習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難點是有關地質作用與地質現(xiàn)象的因果分析。具體內容及要求如下:

(1)xx市湖邊石灰山地質觀察路線一天。

通過石炭系地層剖面的參觀,初步了解實習區(qū)內的主要地層層序、接觸關系,地層單位名稱、地層厚度、主要巖性特征及構造變動。初步掌握沉積作用、成巖作用的類型,沉積巖野外識別描述方法,以及巖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同時能初步辨認幾種常見的古生物化石。學習繪制信手剖面圖。

通過參觀煤礦、石灰?guī)r礦,了解外生礦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澤的生物沉積與成礦作用。

(1)xx峰山滴水巖地質觀察路線一天。

觀察認識寒武系變質巖、震旦系混合巖的巖石特征,初步掌握區(qū)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的因素;觀察認識峰山花崗巖體(黑云母花崗巖)的巖石特征及細晶巖脈的穿插關系,了解巖漿侵入作用的機制;觀察認識峰山巖體與寒武系變質巖的侵入接觸關系,以及接觸帶附近巖體結晶顆粒的變化,地層受熱接觸變質作用產生的角巖化、斑點化現(xiàn)象;初步掌握斷層的識別描述方法,學習斷層素描圖的繪制。

(2)xx峰山電視臺地質觀察路線一天。

觀察認識峰山花崗巖體的巖石特征及細晶巖脈、石英脈、煌斑巖脈的穿插關系;觀察認識峰山巖體與寒武系變質巖的侵入接觸關系及花崗巖的粒度變化,分析峰頂處的變質巖(殘余頂蓋)的形成機制;觀察認識花崗巖中的“x”次生節(jié)理,學會節(jié)理的產狀測量與記錄。

(3)贛縣江口木材廠地質觀察路線一天。

觀察認識燕山晚期玄武巖的巖性特征及產出狀態(tài),初步掌握巖漿噴出作用及噴出巖的野外鑒定特征。學習斷層特征的判別與產狀測量。

(4)xx市蛤湖地質觀察路線一天。

觀察認識筆架山巖體(花崗斑巖)的巖性特征及中細?;◢弾r脈的穿插關系;通過參觀瑩石礦,了解氣水-熱液成礦作用的機制,初步掌握瑩石礦的鑒定特征及形成條件。

第一部分前言:實習的目的任務、要求、時間、地點等;。

第三部分幾種地質現(xiàn)象的認識與探討:選擇地質實習路線中最有興趣、感想最深的兩種以上地質現(xiàn)象,對其作用方式、形成過程、產物及特征作較深刻、有見地的分析與探討。

第四部分結束語:通過實習的收獲、體會及建議。

地質實習報告要求實事求是、邏輯清楚、言簡意駭、圖文并茂。

4

(1)學會用手持gps定點。

(2)能掌握地質羅盤測量巖層(構造面)的產狀。

(3)初步學會使用放大鏡觀察礦物、巖石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4)學會繪制地質信手剖面圖,學會繪制地質現(xiàn)象示意圖、素描圖。

(5)基本掌握地質觀察點的記錄格式和描述方法,以及編寫地質路線小結。

(6)初步學習標本采集的一般方法和有關知識。

巢湖地質地貌的報告篇七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yè)基本教學實習環(huán)節(jié)。通過此次實習,使同學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并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學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使學生對地質地貌學有一個感性直觀地認識,鍛煉學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實驗的能力。

通過對各種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征,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作出基本的解釋,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當?shù)氐牡刭|演變歷史。

2、實習概況。

實習地點:xx自然保護區(qū)。

xx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青島即墨市城區(qū)西側,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公園內以海拔231米的xx為最高主峰,大山、寶安山、團山及長嶺等幾個側峰拱衛(wèi)在周圍。山雖不云高,峰雖不屬秀,然而這里豐富而又獨特的地質現(xiàn)象,卻使其在地質保護、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

實習單位: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專業(yè)20xx級。

1、xx自然保護區(qū)概況。

xx自然保護區(qū)是1994年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青島即墨市城西4公里處,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學地質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風民俗文化于一體,充分體現(xiàn)了xx文化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也是一處風景優(yōu)美的旅游勝地。

xx自然保護區(qū)是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區(qū)內含有柱狀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積構造、接觸變質帶及古脊椎動物化石等豐富的地質遺跡,被地質界稱為“袖珍式地質博物館”。區(qū)內地質遺跡不僅豐富,而且十分獨特,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淺粗面火山巖柱狀節(jié)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寬150米,單株獨立、巍巍壯觀,可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并保存完好的有26處,最大的一株長16米、平均直徑0.8米硅化完全、年輪清晰實屬罕見;維妙維肖的沉積巖包卷層理和交錯層理勝似一幅山水畫,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巖,展現(xiàn)了火山爆發(fā)的烈焰對地質的改變,給人留下了對大自然的感嘆。

xx經(jīng)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晚期的火山運動奠定了xx的基礎。通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xx復雜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別是xx獨特的地質遺跡,較全面的揭示了膠東半島及山東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fā)展過程。

xx地層的形成為早白堊紀早期,其區(qū)域地層劃分屬萊陽群曲格莊組。其巖石類型分別由沉積巖和火山巖組成,其中蘊藏著較豐富的硅化木和獨特的安山巖柱狀節(jié)理,從而形成了一個集沉積巖、火山巖、接觸變質巖、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xiàn)象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xx自然保護區(qū)由主峰xx(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寶安山(海拔i45米)、團山(海拔i26米)和長嶺組成。自南、北兩側遙望,xx、大山二峰并峙狀似馬鞍,其地貌類型屬剝蝕準平原上的殘丘地貌,山體圓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間,最高部位在保護區(qū)南側,海拔300米左有,相對高度達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帶,山西坡延至信村嶺,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龍山),山東坡延至陳家河東嶺,均屬低洼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殘丘周圍之沖溝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護區(qū)范圍內無較大河流,只有數(shù)條季節(jié)河及山北坡截溝堵流形成的幾個小型水庫,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xx潛粗面火山巖結構構造特征,使其具有較強的抗風化能力,再加上斷裂構造等因素,在周圍沉積巖層逐漸侵蝕夷平的狀態(tài)下形成孤立殘丘地貌,使之具有山雖不高卻有拔地突起之感。

保護區(qū)內地層單一,出露地層為白堊系萊陽群,主要巖性為紫紅、黃綠色中細粒長砂巖、含礫砂巖夾砂礫巖、鈣質粉砂巖、偶夾砂巖。特別是經(jīng)多年采石,開挖揭露出了xx綠色次火山巖柱狀節(jié)理,形成了若干筆直挺拔柱狀節(jié)理形態(tài)的人工露頭景觀,俗稱“石柱群”。同時xx山體是一個集沉積巖、火山巖、接觸變質巖、動植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xiàn)象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質寶庫”,是豐富的地質資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3、實習內容。

xx硅化木。

我們的站就是xx極富盛名的——xx硅化木。

目前在xx四周發(fā)現(xiàn)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處,這些遠古時代的樹木經(jīng)過硅化反應形成了現(xiàn)在的化石。早在1.3億年前,xx地區(qū)曾為“古萊陽湖”的一部分,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有大量樹木,其中部分樹木死亡后在本地或異地被掩埋起來,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發(fā)生硅化反應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xx西北麓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一株被鑒定為南洋杉,樹干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樹根、疤節(jié)、年輪清晰可見,非常罕見。中生代地層中形體碩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xx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的重要保護對象。盡管國內有不少有關硅化木的報道,但在這樣特殊的地質結構條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見。此外,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本區(qū)內也有零星發(fā)現(xiàn)。

xx石林。

xx盛產安山玢巖,多為灰綠、灰褐色,是約1億年前巖漿涌出地表冷凝而成,為優(yōu)質建筑雕飾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巖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柱狀的節(jié)理,柱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余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xx石林”。

據(jù)專家考證,xx石林一億多年前由火山噴溢的安山巖漿冷凝收縮而成。安山巖呈灰綠色,結構均勻,質地純凈,是一種高級建筑雕飾材料。山之西南因巖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形柱狀節(jié)理,柱體截面直徑一般在1.0-1.5米間,柱體長30米,柱體筆直挺拔,排列整齊,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為壯觀。此類柱狀石林多發(fā)育于玄武巖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狀,而xx石林可發(fā)育于安山巖中,且呈四方形,這在地質學上較為罕見。就其價值而言,xx石林規(guī)模比南京六合縣石柱規(guī)模更大,亦更宏偉壯麗,可與美國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狀節(jié)理玄武巖體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狀節(jié)理石柱群組成的xx石林前面,人們似乎能從中探尋出發(fā)生在1·1億年前的火山活動的場景。在遙遠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即墨地區(qū)火山活動強烈,以即墨城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許多火山錐,火山噴發(fā)出的大量巖漿經(jīng)冷卻收縮形成了現(xiàn)在蔚為壯觀的xx石林,這片高26米、寬150米的石柱群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并稱為世界“三大石柱群”。

巢湖地質地貌的報告篇八

1.石佛寺水庫。具體內容:初步了解水庫在解決洪水災害、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全流域的經(jīng)濟、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中起到的作用。

2.沈陽市森林公園。具體內容:地質構造的野外識別;實習區(qū)域內的巖石及礦物的肉眼鑒定及標本的采集;了解各種層面構造(波痕,雨痕,泥裂等);觀察沉積巖的層理構造;巖石的風化及巖石不同風化程度的風化帶的觀察;認識丘陵地帶地貌。

3.棋盤山水庫。

具體內容:水庫壩址與壩型選擇的工程地質條件。

1.明確水庫的構成,了解水庫的整體情況;

2.壩址與壩型選擇的工程地質條件;

3.庫區(qū)選擇的工程地質條件。

4.土壩的防滲措施。

5.了解護岸的類型等。

20xx年6月25日星期六石佛寺水庫今天是進入實習的第一天,天氣十分的晴朗。我們在老師的安排下,早上七點半準時出發(fā),于大約九點達到石佛寺水庫庫區(qū)。

當汽車行駛在一條通往水庫控制中心的長約7公里沿河大壩上的時候,遠遠地就能看見一條白色的護坡。

懷著對水庫的大壩的強烈的好奇心,下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那個橫跨于遼河之上的攔河大壩上的基礎設施,觀看泄洪閘門,以及泄洪道的構造。

接下來便是石佛寺水庫的高局長給我們講解了有關水庫的一些相關知識,使我們對石佛寺水庫有了而更進一步的認識。

石佛寺水庫工程是遼河干流上唯一的控制性工程,也是國內流域干流上大型的平原水庫,控制流域面積為164786平方公里,工程壩型為均質土壩,樞紐為二等工程,永久性建筑物為二級。其主要功能是擔負遼河干流中下游的防洪任務。工程的建設使遼河中下游地區(qū)防洪標準由3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遠期滿足“北水南調”工程反調節(jié)水庫的要求。主要建筑物由42.7km長的主副壩和泄洪閘16孔總寬248.5米、凈寬200m的泄洪閘組成,水庫最大庫容1.85億m,跨越沈陽和鐵嶺。

石佛寺水庫的設計目標就是: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也為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貢獻。它的出現(xiàn),不僅能提供向沈陽市日供水20萬噸的能力,同時也在解決遼河的洪水災害、改善遼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全流域的經(jīng)濟、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將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

聽完高局長的介紹后,我們在他的帶領下,也很榮幸的參觀了水庫的調度控制中心。

在控制中心,高局長告訴我們,石佛寺水庫的調水控制中心控制著整個水庫的調水情況,泄洪閘的閘門起落控制系統(tǒng)有兩套控制系統(tǒng)。它可以由位于閘門上方的手動控制器控制,也可以由控制中心發(fā)出信號進行控制,這兩套系統(tǒng)都能精確地控制閘門被拉起的高度,從而控制水流向下游的流量。而閘門采用的是雙層閘門,只有當下層的閘門被提起到一定的高度后才能同時提起上面的閘門,這樣的設計不僅降低了攔河大壩的整體高度,節(jié)約了建設成本,而且也使得壩基更加的牢固,大大的提高了最大蓄水位。通過安裝在不同地方的攝像機傳回的圖像可以完整的反映水庫的水位情況以及是否外滲的情況,確保整個水庫的正常運行。同時我也知道了水庫之所以選擇在是佛是這樣的平原地區(qū),主要考慮因素有地形地貌、以及對經(jīng)濟產生影響等因素考慮,最終選址在石佛寺,并以地名命名此水庫。

大概在上午十一點的時候結束了我們愉快而又充實的實習日程。

20xx年6月26日星期日沈陽森林公園經(jīng)過昨天對石佛寺水庫的初步實習,我們班以更加飽滿的熱情與激情在八點準時出發(fā)前往位于沈陽市東北郊新城子區(qū)馬剛鄉(xiāng)境內,南距沈陽市中心40公里的沈陽森林公園。經(jīng)過一個半小時到達目的地。小憩一會后,便開始了我們此行的實習之旅,盡管天著小雨,可絲毫沒有影響我們這次實習的積極的熱情。

我們的實習是從登上開始的,老師沿途給我們講解途中遇到的各種巖石的性質以及它的形成條件。老師給我們首先介紹的就是沉積巖,沉積巖是暴露在地殼表層的巖石(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在地球發(fā)展過程中遭受各種外力的破壞,破壞產物在原地或者經(jīng)過搬運沉積下來,再經(jīng)過復雜的成巖作用而形成的巖石。而今天我們看到的主要是頁巖。其次我們還看到了一些層理構造,例如沉積巖上面的波痕、泥恨、雨痕等。形成的這樣的巖石,一般都比較堅硬,適合做水壩的壩基,是大壩壩址的較好選擇,但是在這樣的巖石上建壩的時候,必須考慮到裂縫出現(xiàn)對水庫的影響,從而需要考慮水庫的滲漏問題。

經(jīng)老師的詳細介紹,我們進一步的了解了泥裂和波痕及雨痕。泥裂又稱干裂、龜裂紋,是指泥質沉積物或灰泥沉積物,暴露干涸、收縮而產生的裂隙,在層面上呈多角形或網(wǎng)狀龜裂紋。波痕是由風、流水和波浪作用在層面上留下的一種波狀起伏痕跡。波痕是典型的沉積構造之一。雨痕則是雨滴打擊未固結的細粒沉積物表面所留下的痕跡,但比較少見。這些特征反映了沉積巖的生成條件和形成環(huán)境的特殊性,同時也是我們研究古地理地貌的標志。

在半山腰的時候,我們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遠眺,感受到了典型的丘陵地帶地貌特征。

接下來老師還帶領我們認識了斷層。在頂峰,在這里盡覽山下風景之余,我們很清晰的看到了斷層,斷層就是破裂面兩側的巖塊有明顯的相對位移的一種斷裂構造。

完成此次的實習任務之后,我們自由活動盡覽一切森林公園的美景,下午2點左右,我們帶著疲憊卻又充實的滿足感踏上了回學校的路途。

20xx年6月27日星期一沈陽市棋盤山水庫今天是實習的最后一天,絲毫沒有感受到同學們這兩天的實習的疲憊,反而越發(fā)的精神。像習慣一樣,我們八點整準時從學校出發(fā),前往新的目的地:沈陽市東北部距沈陽市中心約20公里的棋盤山水庫。

今天老師主要給我們講解了關于棋盤山水庫的選址以及大壩特點。通過老師的講解,我明白了棋盤山水庫東西長3.63公里,南北寬容1.5公里,面積為5.04平方公里,正常蓄水量為三千萬立方米,大壩壩頂正常水位達94.5米,庫區(qū)平均水深達六米以上。同時它是一座山區(qū)水庫,因此對于壩址的選址需要相當?shù)膰栏?,既要考慮壩基滲漏問題,又要考慮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周邊巖石的結構與構造。同時,,棋盤山水庫采用的是土石壩結構,不能夠堰頂過水。因此,對于攔河大壩選址也相當?shù)闹匾?,適當?shù)倪x址可以大量的減少工程造價。而護岸則要采取加固保護措施,增加防浪墻。

后來老師又給我們講解了關于褶皺的形成。褶皺是組成地殼的巖石受構造應力的強烈作用,使巖層形成一系列彎曲而未喪失其連續(xù)性的構造。

學習之余便是對棋盤山風景的無限享受。我們于下午大約2點順利返回學校,預示著我們的三天實習也告一段落。

不得不感嘆實習結束的如此之快,他給了我們一次實地考察地形地貌以及接近大自然的機會,讓我們更好的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提高了我們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不但讓我們有了鞏固所學知識的機會,同時也增加了同學的交流,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

巢湖地質地貌的報告篇九

實習地點:國家地質公園秦皇島市。

實習人員:太原師范學院——城市與旅游學院學生。

實習目的:

1、學會地形圖、地質圖的使用和閱讀地質現(xiàn)象,

2、掌握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3、練習做野外筆記,鍛煉野外工作技能。

4、能比較正確地分析和認識一些地質現(xiàn)象。

5、了解實習區(qū)地層發(fā)育情況及接觸關系。

6、了解實習區(qū)總的構造構架和特點。

7、初步分析實習區(qū)礦產、地貌、水文地質等的一般輪廓。

實習概況:。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并對地質地貌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提高運用能力,在楊東林等幾位老師的帶領下,太原師范學院城市與旅游學院100多名同學到河北省秦皇島市進行了為期11天的地質地貌實習。盡管只有11天,但是在老師們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配合一些背景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tǒng)地了解當?shù)氐牡刭|地貌知識,并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考察方法,同時也通過實踐,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目錄。

1實習區(qū)概況。

2實習主要內容。

3結束語:實習的心得體會及總結。

一、實習區(qū)概況。

實習地點在美麗的海濱城市—河北省秦皇島市柳江盆地周圍及海濱地帶,距太原市900多公里。其中北區(qū)實習區(qū)是本次實習的主要區(qū)域,所在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島市撫寧縣境內,南距秦皇島市約23公里。本區(qū)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南臨華北平原和渤海灣,北依燕山,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qū),最高峰為西北部的老君頂,海拔493.7米,最低處為大石河河谷內的南部落,海拔70米。行政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鄉(xiāng)管轄,有秦青鐵路、地方鐵路與秦皇島市相通,交通便利。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比較濕潤溫和。實習區(qū)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湯河、北戴河。沿海產魚、蝦、蟹等,是我國北方主要水產基地之一。

二、實習主要內容。

(一)地層。

1、元古界。

(1)龍山組。

分布于張崖子至東部落,南部雞冠山等地。由兩個沉積韻律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綏中黃崗巖之上。主要是紫紅色、黃綠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雜色頁巖,底部為砂巖。屬典型濱海相沉積,與下伏的綏中花崗巖呈沉積接觸關系。厚91米。

(2)景兒峪組。

主要分布在區(qū)內的.東部地區(qū),出露最好剖面在李莊北溝,在黃土營村東也有出露。巖性由粗至細,由碎屑巖—粘土巖—碳酸巖,構成一個完整的韻律,具有海侵沉積的特點。與龍山組呈整合接觸關系。其分界標志是其底部黃褐色或鐵銹色的中細粒鐵質石英砂巖,其中含大量海綠石,其底部的中細粒長石石英凈砂巖具大型海成風暴波痕。本組地層屬濱海相至淺海相沉積。厚38m。

2、古生界。

《1》寒武系。

下統(tǒng)。

(1)府君山組:

在東部發(fā)育良好,東部落北剖面可作為標準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層,巖性主要為暗灰色豹皮狀含瀝青質白云質灰?guī)r,含較多的萊得利基蟲化石。本組屬淺海沉積相,與下伏景兒峪組,上覆的饅頭組均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分層標志十分明顯。底部尾暗灰色含瀝青質、白云質結晶灰?guī)r,局部含碎屑。厚146m。

(2)饅頭組:

該組由于巖體的侵入破壞和構造破壞,出露零星,東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為標準剖面。本組上下界限明顯,與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頂部的鮮紅色泥巖作為標志層的。巖性特征是鮮紅色泥巖、頁巖為主,頁巖中含石鹽假晶,并夾有白云質灰?guī)r。沒有發(fā)現(xiàn)可靠的化石依據(jù)。與下伏的府君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毛莊組為整合接觸。厚71m。

(3)毛莊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較好,化石豐富,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以紫紅色頁巖為主,含少量白云母,其顏色比饅頭組頁巖的顏色暗一些,俗稱豬肝紅。以褶頰蟲類三葉蟲化石為主。厚約112m。

中統(tǒng)。

(4)徐莊組。

分布較廣,東部落西剖面出露較好,化石十分豐富,本組地層上下界限清楚,可作為標準剖面。巖性為淺海相的黃綠色含云母質粉砂巖,夾暗紫色粉砂巖、細砂巖和少量鮞狀灰?guī)r透鏡體或扁豆體。含有三葉蟲化石。與下伏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黃綠色粉砂巖與暗紫色粉砂巖互層為標志。厚101m。

(5)張夏組:

受到覆蓋和破壞較少,是寒武系地層在區(qū)內分布最廣的地層之一,幾乎盆地周圍都有分布,在揣莊北288高地以東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區(qū)內較好的標準剖面。下部為鮞狀灰?guī)r夾黃綠色頁巖;上部以鮞狀灰?guī)r為主,夾藻灰?guī)r、泥質條帶灰?guī)r。三葉蟲化石最豐富。本組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130m。

巢湖地質地貌的報告篇十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完成普通地質室內之后,將進行為期三周的野外認識實習。以達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地質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實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的野外地質調查能力。

(一)實習任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常見的地質現(xiàn)象,分析其相關的地質作用和形成機制,這是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

2.認識實習區(qū)內常見的礦物、巖石、古生物、地層、構造及礦產,分析它們形成的作用。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掌握地質羅盤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巖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質現(xiàn)象的觀察記錄方法;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內容及要求。

1.觀察認識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xiàn)象。

(1)xx市湖邊石灰山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通過石炭系地層剖面的參觀,初步了解實習區(qū)內的主要地層層序、接觸關系,地層單位名稱、地層厚度、主要巖性特征及構造變動。初步掌握沉積作用、成巖作用的類型,沉積巖野外識別描述方法,以及巖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同時能初步辨認幾種常見的古生物化石。學習繪制信手剖面圖。

通過參觀煤礦、石灰?guī)r礦,了解外生礦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澤的生物沉積與成礦作用。

實習一、礦物(一)。

認識礦物的形態(tài)及主要物理性質,學習肉眼識別礦物物理性質的方法。

實習二、礦物(二)。

觀察認識常見礦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礦物的鑒定描述方法。

實習風化作用。

在校園后山觀察、認識風化作用產生的地質現(xiàn)象,觀察風化殼剖面特征并畫素描圖;初步掌握野外觀察分析地質現(xiàn)象及地質素描的方法。

實習四、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

通過教師提供的圖片、錄像,觀察認識地面流水的種類及產生的地質現(xiàn)象;初步掌握沖溝、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灘的沉積物特征;觀察分析河流階地的形成和類型。

實習五、常見的沉積巖。

觀察認識常見沉積巖的礦物成分、顏色、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巖石的鑒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沉積巖。

實習六、地質構造與閱讀地質圖。

1.通過構造模塊認識褶皺、斷層的類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現(xiàn)特征;。

2.通過閱讀一幅地質圖,掌握地質圖讀圖步驟與方法。

實習七、常見的巖漿巖。

觀察認識常見巖漿巖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初步掌握巖漿巖的鑒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巖漿巖。

實習八、常見的變質巖。

觀察認識常見變質巖的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等鑒別特征,初步掌握變質巖的鑒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夠識別幾種常見的變質巖巖。

實習九、參觀認識古生物(化石)。

通過參觀地質陳列室,初步認識地殼歷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規(guī)律及在地質學中的研究價值。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生在完成普通地質室內教學之后,將進行為期三周的野外認識實習。以達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鞏固和加深課堂所學知識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地質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實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具備初步的野外地質調查能力。

(一)實習任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常見的地質現(xiàn)象,分析其相關的地質作用和形成機制,這是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

2.認識實習區(qū)內常見的礦物、巖石、古生物、地層、構造及礦產,分析它們形成的作用。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掌握地質羅盤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巖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質現(xiàn)象的觀察記錄方法;編寫地質實習報告。

(二)實習內容及要求。

1.觀察認識外力地質作用及其現(xiàn)象。

(1)xx市湖邊石灰山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通過石炭系地層剖面的參觀,初步了解實習區(qū)內的主要地層層序、接觸關系,地層單位名稱、地層厚度、主要巖性特征及構造變動。初步掌握沉積作用、成巖作用的類型,沉積巖野外識別描述方法,以及巖層產狀的測量方法,同時能初步辨認幾種常見的古生物化石。學習繪制信手剖面圖。

通過參觀煤礦、石灰?guī)r礦,了解外生礦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澤的生物沉積與成礦作用。

2.觀察認識內力地質作用及其現(xiàn)象。

(1)xx峰山滴水巖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觀察認識寒武系變質巖、震旦系混合巖的巖石特征,初步掌握區(qū)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的因素;觀察認識峰山花崗巖體(黑云母花崗巖)的巖石特征及細晶巖脈的穿插關系,了解巖漿侵入作用的機制;觀察認識峰山巖體與寒武系變質巖的侵入接觸關系,以及接觸帶附近巖體結晶顆粒的變化,地層受熱接觸變質作用產生的角巖化、斑點化現(xiàn)象;初步掌握斷層的識別描述方法,學習斷層素描圖的繪制。

(2)xx峰山電視臺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觀察認識峰山花崗巖體的巖石特征及細晶巖脈、石英脈、煌斑巖脈的穿插關系;觀察認識峰山巖體與寒武系變質巖的侵入接觸關系及花崗巖的粒度變化,分析峰頂處的變質巖(殘余頂蓋)的形成機制;觀察認識花崗巖中的“x”次生節(jié)理,學會節(jié)理的產狀測量與記錄。

(3)贛縣江口木材廠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觀察認識燕山晚期玄武巖的巖性特征及產出狀態(tài),初步掌握巖漿噴出作用及噴出巖的野外鑒定特征。學習斷層特征的判別與產狀測量。

(4)xx市蛤湖地質觀察路線。

一天。

觀察認識筆架山巖體(花崗斑巖)的巖性特征及中細?;◢弾r脈的穿插關系;通過參觀瑩石礦,了解氣水-熱液成礦作用的機制,初步掌握瑩石礦的鑒定特征及形成條件。

三天。

第一部分前言:實習的目的任務、要求、時間、地點等;。

第三部分幾種地質現(xiàn)象的認識與探討:選擇地質實習路線中最有興趣、感想最深的兩種以上地質現(xiàn)象,對其作用方式、形成過程、產物及特征作較深刻、有見地的分析與探討。

第四部分結束語:通過實習的收獲、體會及建議。

地質實習報告要求實事求是、邏輯清楚、言簡意駭、圖文并茂。

5.通過實習,要求對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是:

(1)學會用手持gps定點。

(2)能掌握地質羅盤測量巖層(構造面)的產狀。

(3)初步學會使用放大鏡觀察礦物、巖石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4)學會繪制地質信手剖面圖,學會繪制地質現(xiàn)象示意圖、素描圖。

(5)基本掌握地質觀察點的記錄格式和描述方法,以及編寫地質路線小結。

(6)初步學習標本采集的一般方法和有關知識。

巢湖地質地貌的報告篇十一

1、通過野外實習和實地地貌及水文觀察,理論結合實踐,掌握各種地貌類型的基本形態(tài)、基本特征、物質組成、發(fā)育過程和演化歷史。

2、了解不同水文條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規(guī)律,小流域地貌的發(fā)育,空間組合規(guī)律。

3、培養(yǎng)野外觀察、動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

地點:**地區(qū)。

時間: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處于浙西山地與長江三角洲平原的銜接地帶。地勢西高東低,絕大部分為構造剝蝕地貌,游客費為三個地形單元:外圍峰絲,主要由泥盆系砂巖組成,高度300-400米;內圈山體,如玉皇山,由石炭-二疊系石灰?guī)r組成,高度200米左右,巖溶地貌發(fā)育;北部孤山、葛蛉、寶石山由侏羅系火山碎屑巖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間。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組成,其分布或近西湖、或濱湖面呈橢圓形,南北伸長3.3公里,東西2.8公里,周長為15公里,水面面積月5.6平方公里。

錢塘江呈“之”字形流經(jīng)杭州市城區(qū)的東南側。

杭州地區(qū)大地構造處于揚子準地臺錢塘臺褶帶,杭州西湖地區(qū)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復向斜內中生代斷塊隆起區(qū),包括市區(qū)在內的杭州市東北地區(qū)的平原是中生代斷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后,地層發(fā)育齊全,巖漿作用頻繁,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條件較好。近期由于現(xiàn)代構造運動趨向緩和,地震活動顯得微弱,地殼相當穩(wěn)定。區(qū)內地層出露和巖石種類組成較齊全,地質構造復雜而地貌類型多樣,有火山熔巖地貌、構造地貌、巖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變化大,山、丘、崗、溝和平原組合構成了杭州地區(qū)獨特的地域綜合體。

九溪十八澗源頭在龍井村一帶,形成了一個面積巨大的漏斗狀盆地。該盆地的四周山嶺基本上由砂巖組成,只在東北角靠近龍井泉處出露了石灰?guī)r,巖層傾向北東,與地形坡向趨近一致。巖層層面裂隙及節(jié)理發(fā)育,一條北東方向延伸的斷層正好穿過龍井寺,這些都成為龍井泉的導水通道。泉水出露位置龍泓澗和九溪分水嶺“y”口的下方,地形上有利于水的匯集。西面棋盤山集水面積較大,植被茂盛,有利于地表水入滲補給地下水,這些因素就是形成龍井泉的主要原因。得益于這種特殊的地形,無數(shù)細小的水流都匯集向盆地中心部分匯集,形成了今日的“九溪十八澗”。我們所觀察的階地在九溪十八澗這一實習路線中。階地是當某一地區(qū)由于河流下蝕,過去不同時期的谷底相對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階梯狀分布在谷坡上形成的。該階地位于療養(yǎng)院門口,為基巖、礫石結構的基座階地,這種階地以基巖為基座,基巖頂部覆有河流沖積物,它的形成是由于構造抬升,河流下切,并切過原先河谷底部。上圖中的階地下部基巖為康山群的石英砂巖。礫石層約有80厘米左右,因河流作用礫石均有一定磨圓度(二級磨圓度),表土層約40厘米厚,上面為保護和改善環(huán)境已經(jīng)種植了毛竹等植被。

新沙島是富春江江心的一座江心洲。它的形成大致經(jīng)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泥沙逐步落淤形成水下沙灘,它并不位于主流線上,在枯水期也不露出水面,此時稱之為雛形心灘當上游河道河勢有利,河流經(jīng)常交替地沖刷河道,而不直接沖擊雛形心灘,該心灘就有可能逐漸穩(wěn)定和漲高,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為心灘。心灘的組成物質和雛形心灘一樣,多為河流所挾帶的較粗的床沙質。心灘前端流速較大,易受沖刷,尾部流速較緩,有利于粗砂落淤而使心灘向下游加長,逐漸發(fā)展為淺灘,洪水期間細粒物質在淺灘上沉積,平水期淺談接受河流沖積物在其上堆積,形成了我們在洲頭沙灘所看到的沙泥交替的多旋回二元結構。由于富春江大橋的修建使得洲頭上游水位雍高,使水流對洲頭的侵蝕速度加快,為阻止洲頭后退,沙灘上有一些木樁,同時種植了一些植被。

沿江邊沙灘可以觀察到潮灘上有很多氣泡沙結構,這是由于漲潮時潮水將部分水壓入海灘,同時空氣也被壓入,退潮后空氣冒出所形成的。此外還有很多泥球(右圖),具有黏性,這是在水的作用下部分土塊碎裂,其中沙被水流沖走,剩下的泥被水流磨成球狀形成的。除了泥球,還能在照片中看到波浪狀的'泥,這是一種灘角(間)地形,是由波浪向岸逼近沖走沙,泥被沖蝕后形成的外形。

分水江為富春江的最大支流,源于臨安天目山,全長165.2千米,上游臨安境內干流稱天目溪,進入桐廬境內稱分水江,集水總面積34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1.8億立方米。富春江在平面形態(tài)上為微彎型與分汊型交替的河道,動力條件以徑流為主,河床相對穩(wěn)定。

我們所觀察的分水江流域地區(qū)江水較淺,兩邊是山,河層礫石密布,有很多礫石心灘,邊灘和心灘清晰可見,對面為河漫灘,以種植了樹木,地形較為平整。河流彎曲處凹岸侵蝕為深潮,無邊灘;凸岸邊灘廣布,河層礫石因水流長距離搬運,磨圓度較好。礫石有長(a)、寬(b)、厚(c)之分,一般ab面傾向河流上游,這樣停止下來時最為穩(wěn)定,有時剖面中的礫石停止時是垂直的,說明當時水流非常急,礫石ab面的傾斜方向可指示水流方向。

我們跟隨帶隊老師沿江水一直向前來到了一處河流沉積的礫石和沙交替的剖面,該剖面有多層礫石和沙,這是由于河岸的可動性及抗侵蝕能力差使得河流來回擺動,河床又有輕微的下蝕所形成的。

瑤琳仙境,又名瑤琳洞,是一處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可溶解的巖石--石灰?guī)r(caco3);二是可透水的裂縫,它具有原生和次生之分,地質學上分別稱為層理和節(jié)理斷層(原生是石灰?guī)r在海水沉積過程中形成的層狀裂隙,次生的是由巖石經(jīng)過地質構造運動而造成的裂開和風化、日曬、雨淋,巖石熱脹冷縮、動植物的破壞等);三是可流動的水?,幜障删晨v深1公里,總面積達28000平方米,位于浙江西部的桐廬縣瑤琳鎮(zhèn)。是我們這次野外實習的最后一站。

瑤琳洞屬于地下喀斯特地貌,這種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巖的裂隙溶蝕擴張而形成的地下洞穴,它的初期是地下水沿著可溶性巖表面細小的裂隙流動并進行溶蝕。當孔隙完全充水后,水具有承壓性,其溶蝕量比在正常狀態(tài)下大得多。隨著溶隙的擴大和流量流速的增加,地下水除了溶蝕外,還產生機械侵蝕,溶隙迅速擴大與合并,形成管道式的流水。由于溶洞是沿各種構造裂隙溶蝕、侵蝕出來的,所以它的縱剖面具有階梯狀升降的特點。平面輪廓常呈直角轉折。在多組裂隙交叉處,無論是溶蝕、侵蝕或崩塌等方面都比較強烈,因此溶洞特別高大,如瑤琳仙境中的“廳堂”。它是水的溶蝕作用、流水侵蝕以及重力作用長期作用的結果。含酸的可流動水不斷沿裂隙對巖石進行長期的溶蝕作用,造就了溶洞內部奇特的溶蝕地貌;另一方面重力水的堆積是溶洞堆積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巖的水滴斷續(xù)的從溶洞頂部落下并不斷積累,從而形成絢麗多彩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邊石堤等。例如瑤琳洞第一標志“銀河飛瀑”。

這次綜合野外實習在游覽過“瑤琳仙境”以后就圓滿結束了,雖然實習過程中每次大家都走的有種精疲力盡的感覺,但這也培養(yǎng)了我們的吃苦精神與小組合作的精神。而且沿途還看到了很多獨特的風景。尤其是在瑤琳洞內,大家在深深慨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時,也為人們所設計的燈光效果和想出的與洞內景觀相對應的美麗神話所著迷,參觀的路途中驚喜不斷,同時也加深了對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的認識,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也讓我們看到溶洞這種獨特的地理景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讓我們在流連其中的同時也思考如何能夠更好的保護好這類景觀。另外,這次實習也讓我們體會到了地理工作者野外考察的辛苦和苦中有樂的趣味所在。大家在行程中互相幫忙、交流,也加深了同學間的情誼。

有點遺憾的是由于旅游度假村的建設使原本位于九溪十八澗途中幾處典型的地貌(牛軛湖等)已經(jīng)夷為平地,在后來去往新安江的路上幾處典型的剖面也已找不到痕跡。這些現(xiàn)象促使我們更深層次的認識到人類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事實,尤其是人類在利益的驅使下對自然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讓我們反思怎樣才能既滿足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同時也保護大自然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總之,這次野外實習是我們大學生活中一次寶貴的經(jīng)歷,我們的一些基本技能,如觀察環(huán)境,野外考查能力等也得到了訓練。每一個人在領略美麗風光的同時,都從中學到、領悟到了以前不知道,或者了解不深的東西。

巢湖地質地貌的報告篇十二

杭州處于浙西山地與長江三角洲平原的銜接地帶。地勢西高東低,絕大部分為構造剝蝕地貌,游客費為三個地形單元:外圍峰絲,主要由泥盆系砂巖組成,高度300—400米;內圈山體,如玉皇山,由石炭—二疊系石灰?guī)r組成,高度200米左右,巖溶地貌發(fā)育;北部孤山、葛蛉、寶石山由侏羅系火山碎屑巖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間。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組成,其分布或近西湖、或濱湖面呈橢圓形,南北伸長3.3公里,東西2.8公里,周長為15公里,水面面積月5.6平方公里。

錢塘江呈“之”字形流經(jīng)杭州市城區(qū)的東南側。

杭州地區(qū)大地構造處于揚子準地臺錢塘臺褶帶,杭州西湖地區(qū)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復向斜內中生代斷塊隆起區(qū),包括市區(qū)在內的杭州市東北地區(qū)的平原是中生代斷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后,地層發(fā)育齊全,巖漿作用頻繁,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條件較好。近期由于現(xiàn)代構造運動趨向緩和,地震活動顯得微弱,地殼相當穩(wěn)定。區(qū)內地層出露和巖石種類組成較齊全,地質構造復雜而地貌類型多樣,有火山熔巖地貌、構造地貌、巖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變化大,山、丘、崗、溝和平原組合構成了杭州地區(qū)獨特的地域綜合體。

九溪十八澗源頭在龍井村一帶,形成了一個面積巨大的漏斗狀盆地。該盆地的四周山嶺基本上由砂巖組成,只在東北角靠近龍井泉處出露了石灰?guī)r,巖層傾向北東,與地形坡向趨近一致。巖層層面裂隙及節(jié)理發(fā)育,一條北東方向延伸的斷層正好穿過龍井寺,這些都成為龍井泉的導水通道。泉水出露位置龍泓澗和九溪分水嶺“y”口的下方,地形上有利于水的匯集。西面棋盤山集水面積較大,植被茂盛,有利于地表水入滲補給地下水,這些因素就是形成龍井泉的主要原因。得益于這種特殊的地形,無數(shù)細小的水流都匯集向盆地中心部分匯集,形成了今日的“九溪十八澗”。我們所觀察的階地在九溪十八澗這一實習路線中。階地是當某一地區(qū)由于河流下蝕,過去不同時期的谷底相對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階梯狀分布在谷坡上形成的。該階地位于療養(yǎng)院門口,為基巖、礫石結構的基座階地,這種階地以基巖為基座,基巖頂部覆有河流沖積物,它的形成是由于構造抬升,河流下切,并切過原先河谷底部。上圖中的階地下部基巖為康山群的石英砂巖。礫石層約有80厘米左右,因河流作用礫石均有一定磨圓度(二級磨圓度),表土層約40厘米厚,上面為保護和改善環(huán)境已經(jīng)種植了毛竹等植被。

新沙島是富春江江心的一座江心洲。它的形成大致經(jīng)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泥沙逐步落淤形成水下沙灘,它并不位于主流線上,在枯水期也不露出水面,此時稱之為雛形心灘當上游河道河勢有利,河流經(jīng)常交替地沖刷河道,而不直接沖擊雛形心灘,該心灘就有可能逐漸穩(wěn)定和漲高,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為心灘。心灘的組成物質和雛形心灘一樣,多為河流所挾帶的較粗的床沙質。心灘前端流速較大,易受沖刷,尾部流速較緩,有利于粗砂落淤而使心灘向下游加長,逐漸發(fā)展為淺灘,洪水期間細粒物質在淺灘上沉積,平水期淺談接受河流沖積物在其上堆積,形成了我們在洲頭沙灘所看到的沙泥交替的多旋回二元結構。由于富春江大橋的修建使得洲頭上游水位雍高,使水流對洲頭的侵蝕速度加快,為阻止洲頭后退,沙灘上有一些木樁,同時種植了一些植被。

沿江邊沙灘可以觀察到潮灘上有很多氣泡沙結構,這是由于漲潮時潮水將部分水壓入海灘,同時空氣也被壓入,退潮后空氣冒出所形成的。此外還有很多泥球(右圖),具有黏性,這是在水的'作用下部分土塊碎裂,其中沙被水流沖走,剩下的泥被水流磨成球狀形成的。除了泥球,還能在照片中看到波浪狀的泥,這是一種灘角(間)地形,是由波浪向岸逼近沖走沙,泥被沖蝕后形成的外形。

分水江為富春江的最大支流,源于臨安天目山,全長165.2千米,上游臨安境內干流稱天目溪,進入桐廬境內稱分水江,集水總面積34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1.8億立方米。富春江在平面形態(tài)上為微彎型與分汊型交替的河道,動力條件以徑流為主,河床相對穩(wěn)定。

我們所觀察的分水江流域地區(qū)江水較淺,兩邊是山,河層礫石密布,有很多礫石心灘,邊灘和心灘清晰可見,對面為河漫灘,以種植了樹木,地形較為平整。河流彎曲處凹岸侵蝕為深潮,無邊灘;凸岸邊灘廣布,河層礫石因水流長距離搬運,磨圓度較好。礫石有長(a)、寬(b)、厚(c)之分,一般ab面傾向河流上游,這樣停止下來時最為穩(wěn)定,有時剖面中的礫石停止時是垂直的,說明當時水流非常急,礫石ab面的傾斜方向可指示水流方向。

我們跟隨帶隊老師沿江水一直向前來到了一處河流沉積的礫石和沙交替的剖面,該剖面有多層礫石和沙,這是由于河岸的可動性及抗侵蝕能力差使得河流來回擺動,河床又有輕微的下蝕所形成的。

瑤琳仙境,又名瑤琳洞,是一處典型的喀斯特地貌??λ固氐孛驳男纬梢邆淙齻€條件;一是可溶解的巖石——石灰?guī)r(caco3);二是可透水的裂縫,它具有原生和次生之分,地質學上分別稱為層理和節(jié)理斷層(原生是石灰?guī)r在海水沉積過程中形成的層狀裂隙,次生的是由巖石經(jīng)過地質構造運動而造成的裂開和風化、日曬、雨淋,巖石熱脹冷縮、動植物的破壞等);三是可流動的水。瑤琳仙境縱深1公里,總面積達28000平方米,位于浙江西部的桐廬縣瑤琳鎮(zhèn)。是我們這次野外實習的最后一站。

瑤琳洞屬于地下喀斯特地貌,這種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巖的裂隙溶蝕擴張而形成的地下洞穴,它的初期是地下水沿著可溶性巖表面細小的裂隙流動并進行溶蝕。當孔隙完全充水后,水具有承壓性,其溶蝕量比在正常狀態(tài)下大得多。隨著溶隙的擴大和流量流速的增加,地下水除了溶蝕外,還產生機械侵蝕,溶隙迅速擴大與合并,形成管道式的流水。由于溶洞是沿各種構造裂隙溶蝕、侵蝕出來的,所以它的縱剖面具有階梯狀升降的特點。平面輪廓常呈直角轉折。在多組裂隙交叉處,無論是溶蝕、侵蝕或崩塌等方面都比較強烈,因此溶洞特別高大,如瑤琳仙境中的“廳堂”。它是水的溶蝕作用、流水侵蝕以及重力作用長期作用的結果。含酸的可流動水不斷沿裂隙對巖石進行長期的溶蝕作用,造就了溶洞內部奇特的溶蝕地貌;另一方面重力水的堆積是溶洞堆積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巖的水滴斷續(xù)的從溶洞頂部落下并不斷積累,從而形成絢麗多彩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邊石堤等。例如瑤琳洞第一標志“銀河飛瀑”。

這次綜合野外實習在游覽過“瑤琳仙境”以后就圓滿結束了,雖然實習過程中每次大家都走的有種精疲力盡的感覺,但這也培養(yǎng)了我們的吃苦精神與小組合作的精神。而且沿途還看到了很多獨特的風景。尤其是在瑤琳洞內,大家在深深慨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時,也為人們所設計的燈光效果和想出的與洞內景觀相對應的美麗神話所著迷,參觀的路途中驚喜不斷,同時也加深了對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的認識,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也讓我們看到溶洞這種獨特的地理景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讓我們在流連其中的同時也思考如何能夠更好的保護好這類景觀。另外,這次實習也讓我們體會到了地理工作者野外考察的辛苦和苦中有樂的趣味所在。大家在行程中互相幫忙、交流,也加深了同學間的情誼。

有點遺憾的是由于旅游度假村的建設使原本位于九溪十八澗途中幾處典型的地貌(牛軛湖等)已經(jīng)夷為平地,在后來去往新安江的路上幾處典型的剖面也已找不到痕跡。這些現(xiàn)象促使我們更深層次的認識到人類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事實,尤其是人類在利益的驅使下對自然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讓我們反思怎樣才能既滿足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同時也保護大自然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總之,這次野外實習是我們大學生活中一次寶貴的經(jīng)歷,我們的一些基本技能,如觀察環(huán)境,野外考查能力等也得到了訓練。每一個人在領略美麗風光的同時,都從中學到、領悟到了以前不知道,或者了解不深的東西。

巢湖地質地貌的報告篇十三

一、實習概況:

本次實習為期一周,實習的主要目的是激發(fā)和提高學生土木工程專業(yè)的熱情和興趣。實習包括課堂講解和實地考察兩部分。在課堂中,老師簡單講解實習內容及各種地質相關內容,在現(xiàn)場根據(jù)具體情況姚老師深入分析,精心講解,不僅使我們掌握了野外實習的基本要領,還使我們對課程理論知識有了感性認識并加以鞏固和深化。

二、實習內容:

巖石及邊坡工程地質問題,地質實習本質就是研究各種地質情況,其中一大塊內容便是巖石和及其構成邊坡的工程地質問題,因此,此次實習最大的內容就是觀察各種巖石和分析其構成的邊坡情況。實習中我們幾乎每天都跟巖石和邊坡打交道,老師也花了大半部分的精力講解這部分的知識。我們看到了由殘積土形成的土質邊坡,其下的坡積物顆粒大小懸殊,工程性能很復雜,需要壓實的能量相當?shù)拇?。由于該坡的坡角和坡度均不大,這里只采取了最簡易的邊坡防護方式——鋪一層水泥砂漿和插上一些排水管,但似乎還是讓人有些擔憂。我們知道由于巖漿噴出地表后,迅速結晶,以致其形成的巖石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并且排列有序,在此就可以用肉眼看到。該巖體結構是整體塊狀結構,強度較高,并且風化程度低,屬于微風化程度,故此邊坡穩(wěn)定性相對較高,但由于該坡的結構面傾向和坡面傾向相同,且傾角小于坡面傾角,導致該坡存在潛在滑動問題。在這里我們測量了一組巖石的傾向、走向和傾角:65°,155°,35°。在地質災害危險點,我們看到了一個路塹式邊坡,該坡的結構體為散體狀、碎裂狀,風化程度高,屬于強風化,穩(wěn)定性較差。因此,該邊坡防護采取就地取材,用片石做成坡角擋墻,坡面鋪上一層水泥砂漿,插上一些排水管,但是山體的另一面則沒有做任何防護,真為山下的居民擔憂。我們還看到了由巖石和土構成的坡,該坡的表層是沉積土。由于該坡的地質構造產生的結構面傾角小而且與邊坡平行,加上巖體屬于全風化、強風化程度,導致該坡具有較嚴重的失穩(wěn)問題,因此其采取路塹式邊坡加固方式,用鉚釘、抗滑樁和擋墻做防護,這也是在高速公路上常見的防護方式。在其公路的剖面上我們看到了具有一層一層堆積現(xiàn)象的層理層面構造的沉積巖,這也是本次實習唯一一處巖石類別為沉積巖的觀察點,該巖為碎屑巖中的細砂巖、混砂巖,有明顯的褶皺現(xiàn)象,較為完整,而且是傾斜背斜褶皺構造。這是我第一次見到背斜褶皺現(xiàn)象,由此我感到相當?shù)臉s幸。在這,我和同組組員對背斜兩翼巖石的傾向、走向和傾角進行了測量,左翼:73°,341°,34°,右翼:334°,240°,34°。

在公路旁我們看到路旁的花崗巖的風化作用包括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和生物風化作用,巖體的表面長著一顆樹,自上而下遭受著植物生長活動引發(fā)的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作用,這讓我想起了鄭板橋的一首《竹石》詩,不禁感嘆大自然的力量。

最后我們考察了變質巖。變質巖是指地殼中已存在的巖石,由于地殼運動和巖漿活動等造成物理化學環(huán)境的改變,處在高溫、高壓及其他化學因素作用下,使原來巖石的成分、結構和構造發(fā)生一系列變化所形成的新的巖石。根據(jù)變質作用的地質成因和變質作用因素,將變質作用分為:接觸變質作用、區(qū)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和動力變質作用。變質巖的結構可分為:變余結構(殘余結構);變晶結構;碎裂結構。巖石經(jīng)變質作用后常形成一些新的構造特征,這是區(qū)別于其他兩類巖石的特有標志,是變質巖的作重要特征之一。原巖變質后仍殘留有原巖的部分構造特征者叫變余構造。通過變質作用形成的新的構造叫變成構造:

a)板狀構造巖石具有平行、較密集而平坦的破裂面劈埋面,沿此面巖石易于分裂成板體,原巖基本未重結晶,僅有少量絹云母或綠泥石。

c)片狀構在定向盈利的長期作用下,巖石中所含大量的片狀、柱狀礦物如云母、角閃石等,都呈平行定向排列,巖石中各組分全部重結晶,而且肉眼可以看出礦物顆粒。

d)片麻狀結構以石英、長石等礦物為主,期間夾以鱗片狀、柱狀變晶礦物,并呈大致平行的斷續(xù)帶狀分布而成,他們的結晶程度都比較高。

e)塊狀結構巖石中的礦物分布均勻,結構均一,無定向排列,這是大理石和石英巖常具有的構造。鑒別變質巖時,可先從觀察巖石的構造開始,根據(jù)構造,將變質巖區(qū)分為片理構造和塊狀構造兩類。然后可進一步根據(jù)片理特征和結構以及主要礦物成分,分析所屬的亞類,確定巖石的名稱。

三、實習感想。

為期一周的地質實習很快的就結束了,通過這次實習,我不僅培養(yǎng)了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對地質科學的熱愛和興趣,而且還在實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地質知識的了解,尤其是工程地質學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從之前的感性認識升華為如今的理性認識,這種質的飛躍,應該歸功于實踐的作用。此外,在此次實習中我在老師身上學了不少的東西。體會最深的就是做事要認真、不能懈怠,更不能放棄,爬山時,在老師的激勵下,我堅持下來了,所以要銘記:做事要認真,即使不喜歡的,也要努力去做,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抱負,讓自己造福于人類!在實習中我還學到了很多的在學校課本上和知識里學不到的東西,這些都是在真正的實踐中才能夠得到巨大的鍛煉的,我也相信我會做好這一切的,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問題,我才會將我所有的精力用在學習上,學習中我相信我會繼續(xù)不斷的做好的。通過實習我對自己更有信心了,這一次實習是給我的巨大的人生的財富,相信我會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繼續(xù)做好的!

實習目的及要求。

1、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等優(yōu)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yè)的相關聯(lián)系。

2、認識了解水工建筑物中的工程地質條件和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b.巖石與土的類型及其工程地質性質。

c.地質構造。

d.水文地質條件。

e.物理地質作用。

f.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3、通過實習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聯(lián)系現(xiàn)場實際,驗證和拓寬視野,培養(yǎng)和實際工作能力。

4、通過實際考察,了解各種地質現(xiàn)象,增加感性認識。

實習總結:

經(jīng)過五天的實地考察,我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加深了對書本上老師所講內容的認識,對三大類巖石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讓我知道了書本上的東西都是死的,如果你不和實際聯(lián)系起來的話它只能變成無用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應該盡量多的去實踐,只是感覺實習時間太短了,感覺還不是很夠用,如果能常一點的時間的話我們就能進行更深入的考察,對各種地址面貌有個更深的理解。這次實習也讓我認識到團體協(xié)作的力量,在以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當中一定要注意團隊合作,充分發(fā)揮集體的力量。

巢湖地質地貌的報告篇十四

常言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而實習正是理論知識與實地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從理論到實際,用哲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一次飛躍。我們有了理論知識,并不等于我們可以很高的分析實際眼前的問題,只有把學到的理論應驗于實地,用理論來知道實踐,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才能真正了解地貌學。這種從理論上的認識到真正親臨現(xiàn)場去分析問題,就是一次飛躍。因此,作為一個地理科學與規(guī)劃學院的學生,應該把實習看成是從理論到實際的過程,把自己對每一種地貌類型的認識看成是自己在認識論上的一次飛躍。這次實習無疑鞏固了地貌學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習的質量與熱誠,讓同學們學以致用,能夠用書本的知識來解決實際上的一些問題,提高同學們的野外作業(yè)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

2.時間。

1月16日至201月18日。

3地點。

肇慶市七星巖公園三水木棉圍崗美東崗村三榕峽公路旁。

二肇慶地區(qū)主要地貌類型。

第一天,經(jīng)過幾個小時從珠海到肇慶的車程,在白土鎮(zhèn)安頓好,我們馬不停蹄的趕到這里的七星巖公園,考察七個秀麗的喀斯特石峰。由于地質運動,在七星巖附近形成了一個褶皺背斜山脈,正是由于肇慶地處亞熱帶,雨量多、氣溫高,侵蝕嚴重,尤其是流水侵蝕,這些巖石的抗蝕力都比較弱,因此背斜被破壞,部分巖石受風化成土,最終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當?shù)氐桶牡匦?。再由于進一步流水侵蝕,成排的背斜谷地兩側開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guī)r山峰。七星巖風景區(qū)具體由閬風巖(峰頂高程103.3m)、玉屏巖(99.8m)、石室?guī)r(89.8m)、天柱巖(108.0m)、蟾蜍巖(89.9m)、仙掌巖(61.8m)和阿坡巖(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東湖、青蓮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個大湖組成。七座巖峰布列,矗立在6.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個景區(qū)山環(huán)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巖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而這一次我們主要是要觀察這里的水平溶洞(雙源洞)和斷層及洼地地貌。

緊跟著老師的腳步,我們找到了地下河腳洞性質的雙源洞。阿坡巖下的雙源洞,其實就是一個喀斯特地下溶洞,它是七星巖最長的靜水地下河,全長320米,洞中有兩條溪水匯合,向東流出洞外,故稱“雙源洞”,洞內有鐘乳石。雙源洞是發(fā)育在石炭系中上統(tǒng)的壺天群灰?guī)r,之前我們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統(tǒng)的,比較老。雙源洞洞口上,斷層、節(jié)理、褶皺均有。在這里,老師為我們解釋了有關的地質地貌知識。雙源洞是發(fā)育在石炭紀下統(tǒng)的壺天群石灰?guī)r,主要是由白云石灰?guī)r組成的,呈淺灰色,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隱晶質(或稱泥晶質)結構,個別地方有粉晶結構,為厚層狀構造。因為存在白云巖的緣故,故用10%的稀鹽酸滴在這些巖石上,巖石并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巖石磨成粉,卻可以起泡,這是因為巖石成分里面含有碳酸鈣和碳酸鎂。因這些巖石比較堅硬,故其經(jīng)歷了千萬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峰。雙源洞位于兩節(jié)理的交匯處,裂隙發(fā)育,洞內有兩條水源與外面的湖相連,使地下河水不斷循環(huán)流動。在雙源洞的洞口上,我們可以見到斷層、節(jié)理、褶皺以及強烈的根劈地貌。

在路的兩邊,時常看到像在山的表面長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石鐘乳。在石灰?guī)r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滲入石灰?guī)r隙縫中,會溶解其中的碳酸鈣。這溶解了碳酸鈣的水,從洞頂上滴下來時,由於水分蒸發(fā)、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鈣質又變成固體(稱為固化)。由上而下逐漸增長而成的。而我們看到的石鐘乳就像在山的表面長出的一大石柱,是原來巖洞崩塌后留下來的,屬于洞穴次生化學沉積物,是經(jīng)過石灰?guī)r的不斷融蝕、再沉積的過程而形成的。這個石鐘乳是淺灰色的不透明體,這是因為雖然礦物的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里面含有太多的雜質。

我們沿著一條小路登上馬欄崗。這是一個石灰?guī)r與沙頁巖的交匯處,馬欄崗主要是由石炭紀下統(tǒng)沙頁巖風化后形成的,經(jīng)過上千年的變遷,現(xiàn)在已經(jīng)遠遠低于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據(jù)老師的介紹,這是一個背斜,馬欄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頁巖的抗風化的能力比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于張性大,收到擠壓而造成巖石的支離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蝕,再加上這里是沙頁巖與石灰?guī)r的交界處,可溶性巖石與不可溶性巖石交界處喀斯特水的溶蝕作用一般比較強烈,受到侵蝕背斜逐漸被削低,發(fā)育到現(xiàn)在就成為現(xiàn)在的馬欄崗低于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了,而且地表水在這里匯集形成一個巨大的落水洞。落水洞是開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處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蝕作用,還有侵蝕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匯集到落水洞后,流量增大,而與傾入洞內的砂礫同時沖擊和磨蝕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頂板崩塌,使之迅速擴大。落水洞發(fā)育于不可溶的砂頁巖和可溶的石灰?guī)r交界處,喀斯特作用特別旺盛。由背斜理論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巖石看上去是山,實則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長滿了植被,陽光很難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從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難判斷落水洞有多深。我們在這里看到的就是落水洞,這里正好是巖層層面和巖層裂隙交接地點,有利于地下水集中,溶蝕較強,頂板崩落后便形成了。

接著,我們來到天柱巖腳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峰十分筆直、陡峭,很少有石峰連接而成山脈。天柱巖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層溶洞,最低的一層在地下,越往上,溶洞的年代越久遠,這是由于抬升運動造成的,現(xiàn)在上面的三層溶洞由于缺少了有侵蝕性的水已經(jīng)停止了發(fā)育。第二層的溶洞較小,我們沒有仔細觀察。而是選擇仔細觀察第三層的溶洞,這個洞比較大,里面黑暗一片,我們無法看到洞里有多深,我們在洞里面的較外部聽老師講解。在洞里,我們在閃光燈和電筒的微光下可以看到洞頂比較光滑,有些地方還向上凹入成為一個倒扣的“臉盆”,即石鍋,這是由于過去經(jīng)常受地下水的溶蝕和侵蝕,而局部地區(qū)又受到強烈的紊流作用,水壓增大,溶蝕、侵蝕力加強,結果這些地方溶蝕量比周圍大,從而形成向洞頂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發(fā)育有石鐘乳,但是目前已經(jīng)停止發(fā)育。四周也是比較光滑,并且發(fā)育有石幔,這是由于含有碳酸鈣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時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繼續(xù)往上,我們看到了第四層溶洞,但是這些溶洞經(jīng)過長期的風雨侵蝕,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個凹進山壁的窟窿了,但是從這些“窟窿”里面還是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溶洞的痕跡的,比如有些巖層上有明顯的水平層理,反映出靜水沉積的作用。老師說這一層以前經(jīng)過很多河流的沖刷,雖然我們無法觀察到具體流向,但大致水面的位置和可能的方向還是可以判斷出來的。而在這里,我們又看到了一個比較巨大的石鐘乳,老師說遲早一天他會整個掉下來。經(jīng)過大概1個小時的登山,我們到達山頂?shù)恼峭?。從山頂眺望,北領山脈自北向南過渡,背面有很多的別墅建在洪積扇上面,山前右傾斜平原過渡到?jīng)_積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階地,接著是喀斯特丘陵;沖積平原上是市區(qū);七星湖上是其它六個喀斯特山峰。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蝕挖空之后的兩翼形成山巖的(稱為殘峰),它們本來是連在一起的,但是由于抬升和平移運動,它們才逐漸斷裂分開發(fā)育成為今天的這種地貌類型,斷層中間破碎帶由于風化和搬運作用,就發(fā)育成今天的五個大湖。老師還在這里給我們講解了肇慶市的地貌特點和大概的形成過程以及一些地貌知識,這里真是一個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方啊。

第二天,我們到了木棉圍的公路旁的河流階地上,那邊有大量的鵝卵石,普遍風化程度更深,形成歷史更長,部分被水泥蓋住了。此處階地鵝卵石磨圓度好,粒徑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長時間的搬運,所經(jīng)距離遠。而且具有多種多樣的巖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質被帶下來沉積,形成當?shù)貜碗s的巖性。而階地級數(shù)越高,形成時間越長,風化作用越強,巖性越脆,越易碎。階地是河流歷史時期的河漫灘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鵝卵石可以判斷。

沿西江邊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級階地,在第四紀,此處是西江河漫灘,后來由于構造運動和河流的下切,使河漫灘抬升,從而形成了現(xiàn)在的二級階地。此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西江是擺動的,河流是下切的,兩岸是抬升的。沿途可見地上鵝卵石的成分多樣,體現(xiàn)此處基巖的多樣性。然后,我們還到一些村莊里面觀察了不少階地。

而下午我們到了北嶺那邊的東崗村洪積扇參觀考察,肇慶市北部是北嶺山脈,西江從肇慶市的西部流進,在肇慶市的南端向東拐彎從肇慶市的南端流過,所以整個肇慶市自北向南的地貌構成基本上是從山脈到洪積扇,再到?jīng)_積平原的過渡。洪積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暫時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積形成的扇形地貌。組成洪積扇的泥沙、石塊顆粒粗大,磨圓度差,層理不明顯,透水性較強,扇面上水系不發(fā)育。由于山前構造斷裂下降,洪積物厚度可達數(shù)百米。從扇頂至扇緣高差也可達數(shù)百米。一系列洪積扇互相聯(lián)結形成洪積平原,又稱山麓洪積平原。洪積扇因山地不斷抬升,山前平原不斷下降,形成上疊式扇體。當山地上升規(guī)模、幅度均較大時,老扇隨之抬升,在其下方發(fā)育新扇體,形成串珠狀洪積扇。當山地前緣有不等量的新構造活動時,新扇體向相對下降的一側移動,使新老扇體并列向一側偏轉,造成不對稱形態(tài)。簡單來說,洪積扇是由于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溝谷出山口后,坡度驟減,溝谷水流所攜帶的物質大量堆積,就形成了以溝口為頂點的沖積錐或洪積扇。如果擴大到整個山腳四周即稱為洪積群,如果面積繼續(xù)擴大,即可形成洪積平原。老師介紹了關于東崗村附近這些地貌的特點,這里的巖石以沙葉巖為主,磚紅色,有一定的磨圓度,但有些有棱角,粒徑較大,較疏松,大多為礫石,而且顆粒由上到下、由山里到山外是由粗變細。

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我們到了三榕峽公路旁考察背斜,向斜,斷層,節(jié)理,巖層及滑坡等地貌。

巢湖地質地貌的報告篇十五

巢湖地質報告是一份詳盡而系統(tǒng)的地質研究成果,報告中精準的數(shù)據(jù)和詳細的分析讓人們對巢湖的地質情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通過閱讀這份報告,我深深地意識到地質研究的重要性和價值。以下是我對巢湖地質報告的心得體會。

首先,巢湖地質報告展示了地質研究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報告中使用了大量的科學儀器和技術手段,對巢湖的地質特征、巖層構造等進行了詳盡的描述。研究人員不僅在實地考察中進行了詳細的采樣和記錄,還利用了現(xiàn)代化的地質數(shù)據(jù)采集設備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數(shù)據(jù)收集和分析。這些嚴謹而科學的研究方法為我們提供了準確的數(shù)據(jù)依據(jù),使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巢湖地區(qū)的地質結構和演化過程。

其次,巢湖地質報告揭示了地質研究的重要意義。巢湖地區(qū)位于長江流域的重要生態(tài)屏障地帶,地質狀況的研究對于保護和維護長江流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報告中提到了巢湖地區(qū)存在的一些地質問題和隱患,如地質災害和水文地質狀況等。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采取相應的預防和治理措施,對于保護巢湖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再次,巢湖地質報告揭示了地質研究的歷史和現(xiàn)狀。報告中對巢湖地質演化的歷史過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通過對各個時期地殼的變動和巖石的沉積剖析,揭示了巢湖地區(qū)千百萬年來的地質變遷。同時,報告中也對當前的地質狀況和變化趨勢進行了分析和評估,為我們對未來地質演化的預測和防范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jù)。地質研究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了解,不僅有助于我們對巢湖地區(qū)地質演化的全景式認識,也為今后的地質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啟示。

此外,巢湖地質報告對地質研究的未來發(fā)展進行了展望。報告中指出,地質研究在新技術、新方法的不斷引入下,將會更加精細化和全面化。隨著科技的進步,地質研究將更加注重數(shù)據(jù)共享和利用,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地質研究的國際化進程。報告中還提到了地質研究在環(huán)境保護、資源開發(fā)等方面的應用前景,認為地質研究將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更多的有效手段和科學支持。

綜上所述,巢湖地質報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對報告的閱讀和體會,我認識到地質研究的意義和價值,也更加了解了巢湖地區(qū)的地質環(huán)境和歷史演化。希望在未來的發(fā)展中,地質研究能夠進一步深化和發(fā)展,為我們更好地認識和保護地球提供更多的科學依據(jù)和技術支持。

巢湖地質地貌的報告篇十六

實習地點:國家地質公園秦皇島市。

實習人員:太原師范學院——城市與旅游學院學生。

實習目的:1、學會地形圖、地質圖的使用和閱讀地質現(xiàn)象,

2、掌握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3、練習做野外筆記,鍛煉野外工作技能。

4、能比較正確地分析和認識一些地質現(xiàn)象。

5、了解實習區(qū)地層發(fā)育情況及接觸關系。

6、了解實習區(qū)總的構造構架和特點。

7、初步分析實習區(qū)礦產、地貌、水文地質等的一般輪廓。

實習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并對地質地貌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提高運用能力,在楊東林等幾位老師的帶領下,太原師范學院城市與旅游學院100多名同學到河北省秦皇島市進行了為期11天的地質地貌實習。盡管只有11天,但是在老師們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配合一些背景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tǒng)地了解當?shù)氐牡刭|地貌知識,并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考察方法,同時也通過實習,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1實習區(qū)概況。

2實習主要內容。

3結束語:實習的心得體會及總結。

實習地點在美麗的海濱城市—河北省秦皇島市柳江盆地周圍及海濱地帶,距太原市900多公里。其中北區(qū)實習區(qū)是本次實習的主要區(qū)域,所在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島市撫寧縣境內,南距秦皇島市約23公里。本區(qū)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南臨華北平原和渤海灣,北依燕山,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qū),最高峰為西北部的老君頂,海拔493.7米,最低處為大石河河谷內的南部落,海拔70米。行政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鄉(xiāng)管轄,有秦青鐵路、地方鐵路與秦皇島市相通,交通便利。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比較濕潤溫和。實習區(qū)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湯河、北戴河。沿海產魚、蝦、蟹等,是我國北方主要水產基地之一。

地層。

1、元古界。

龍山組。

分布于張崖子至東部落,南部雞冠山等地。由兩個沉積韻律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綏中黃崗巖之上。主要是紫紅色、黃綠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雜色頁巖,底部為砂巖。屬典型濱海相沉積,與下伏的綏中花崗巖呈沉積接觸關系。厚91米。

景兒峪組。

主要分布在區(qū)內的東部地區(qū),出露最好剖面在李莊北溝,在黃土營村東也有出露。巖性由粗至細,由碎屑巖—粘土巖—碳酸巖,構成一個完整的韻律,具有海侵沉積的特點。與龍山組呈整合接觸關系。其分界標志是其底部黃褐色或鐵銹色的中細粒鐵質石英砂巖,其中含大量海綠石,其底部的中細粒長石石英凈砂巖具大型海成風暴波痕。本組地層屬濱海相至淺海相沉積。厚38m。

2、古生界。

《1》寒武系。

下統(tǒng)。

府君山組:

在東部發(fā)育良好,東部落北剖面可作為標準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層,巖性主要為暗灰色豹皮狀含瀝青質白云質灰?guī)r,含較多的萊得利基蟲化石。本組屬淺海沉積相,與下伏景兒峪組,上覆的饅頭組均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分層標志十分明顯。底部尾暗灰色含瀝青質、白云質結晶灰?guī)r,局部含碎屑。厚146m。

饅頭組:

該組由于巖體的侵入破壞和構造破壞,出露零星,東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為標準剖面。本組上下界限明顯,與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頂部的鮮紅色泥巖作為標志層的。巖性特征是鮮紅色泥巖、頁巖為主,頁巖中含石鹽假晶,并夾有白云質灰?guī)r。沒有發(fā)現(xiàn)可靠的化石依據(jù)。與下伏的府君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毛莊組為整合接觸。厚71m。

毛莊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較好,化石豐富,可作為標準剖面。主要巖性以紫紅色頁巖為主,含少量白云母,其顏色比饅頭組頁巖的顏色暗一些,俗稱豬肝紅。以褶頰蟲類三葉蟲化石為主。厚約112m。

中統(tǒng)。

徐莊組。

分布較廣,東部落西剖面出露較好,化石十分豐富,本組地層上下界限清楚,可作為標準剖面。巖性為淺海相的黃綠色含云母質粉砂巖,夾暗紫色粉砂巖、細砂巖和少量鮞狀灰?guī)r透鏡體或扁豆體。含有三葉蟲化石。與下伏毛莊組的分界是以黃綠色粉砂巖與暗紫色粉砂巖互層為標志。厚101m。

(5)張夏組:

受到覆蓋和破壞較少,是寒武系地層在區(qū)內分布最廣的地層之一,幾乎盆地周圍都有分布,在揣莊北288高地以東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區(qū)內較好的標準剖面。下部為鮞狀灰?guī)r夾黃綠色頁巖;上部以鮞狀灰?guī)r為主,夾藻灰?guī)r、泥質條帶灰?guī)r。三葉蟲化石最豐富。本組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厚130m。

上統(tǒng)。

(6)崮山組。

為主;中部則是灰色的灰?guī)r與張夏組界限明顯,接觸部位兩者巖性差別很大?;重S富,幾乎每層都可以采到。主要三葉蟲化石有:蝙蝠蟲未定種、帕氏蝴蝶蟲。厚102m。

(7)長山組:

出露較好的剖面在揣莊北288高地,為標準剖面。巖性為紫色礫屑灰?guī)r、粉砂巖與頁巖互層,夾有藻灰?guī)r及生物碎灰?guī)r。三葉蟲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蟲未定種、長山蟲未定種、狀氏蟲未定種。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兩者分界清楚。本組在區(qū)內出露厚度較小,只有18m左右。

巢湖地質地貌的報告篇十七

目的:為更好鞏固課堂所學理論知識,得到第一手野外資料,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以為今后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培養(yǎng)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統(tǒng)地了解秦皇島柳江盆地的地質地貌概況,學會野外實習所必須掌握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主要任務有:。

1、斷層、褶皺等地質構造的識別。

2、河流階地、海岸地貌等的識別。

3、野外地貌素描的練習。

二、實習區(qū)地理概況。

實習基地—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鎮(zhèn)上莊坨村,位于秦皇島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島市區(qū)28km,地理緯度119°34′45′e-119°36′50′e,40°7′45′n-40°9′50′n,位于燕山山脈東段。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管轄。

鳥瞰秦皇島地區(qū),表現(xiàn)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總趨勢為西北高,東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濱淺海四個地帶組成,總體上屬于丘陵區(qū)。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為低山區(qū),低山區(qū)以東、以南為丘陵地區(qū),山體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線性山脊。柳江盆地地處燕山山脈東段,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qū)。北、東、南三面為燕山期花崗巖形成的陡峻山嶺所包圍,東南面多為丘陵。峰為西北部的老君頂,海拔493、7米,最低處為東南部石河河谷內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盆地中西部火山巖分布區(qū)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東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為160—300米??偟牡孛蔡卣髋c全區(qū)相同,亦表現(xiàn)為西北高,東南低。

整體構造為一復向斜,東翼寬淺,西翼較陡。斷層有正斷層、逆斷層、平推斷層??筛鶕?jù)統(tǒng)一巖層的高度對比來判斷斷層的類型。該地區(qū)的地貌類型有河流地貌、海岸地貌、構造地貌、巖溶地貌等。

整個柳江盆地是個不對稱的復向斜,褶曲核部新,兩翼老,為向斜,西翼東傾,動翼西傾;且西翼窄,東翼寬,即西翼傾角大,東翼傾角小,兩翼不對稱,且西翼上有多個小背斜。綜上可得:柳江盆地是一個兩翼不對稱的復向斜。

實習區(qū)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氣候。最底氣溫-21、5攝氏度(1959、1、1),氣溫39、9攝氏度(1961、6、10),年平均氣溫11、3攝氏度。暑期(6-9月)氣溫高于30攝氏度的天數(shù)僅為15天。年降水量在400-1000mm之間,多集中在7-8月份,可占全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這個季節(jié)。

該區(qū)工農業(yè)并重,農業(yè)主要種植玉米,小麥,高粱等。山坡多種果樹,尤以桃樹較多,盛產蜜桃。礦產以煤,耐火粘土為主。其中煤礦開采歷史悠久,煤質為無煙煤,局部為劣質煤。柳江煤礦為區(qū)內工礦企業(yè),年產60萬噸。其次是北山發(fā)電廠,主要滿足秦皇島市工業(yè)和居民用電。此外,水泥廠,建材廠在盆地內星羅棋布。

盆地內起伏小,河流廣布,地處山海關與秦皇島之間,陸上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另有鐵路縱貫其間。

a)內營力。

內營力是指主要由地球內部的熱能、化學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轉能等所產生的作用力。內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及火山、地震等,內力作用不但可以改變地殼的物質成分、結構和構造,同時還可以改變地表的起伏,造成多種多樣的地表形態(tài)。比如造山運動,板塊運動等。

b)外營力。

外營力是指主要由太陽能、重力能及生物活動產生的作用力。它們常常是通過水、冰、大氣和生物等介質的運動推動地表物質發(fā)生位移,從而改變地表形態(tài)的。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風化作用、流水作用、巖溶作用、冰川作用、凍融作用、風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各種外力作用又都可以劃分為剝蝕和堆積兩種基本形式。主要由剝蝕作用形成的地貌稱剝蝕地貌,主要由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貌稱堆積地貌。剝蝕、堆積與內力作用也有密切的關系,在構造上升的地區(qū)一般形成剝蝕地貌,在構造下沉的地區(qū)則形成堆積地貌。隨著構造升降的變化,剝蝕地貌可以轉化為堆積地貌,堆積地貌也可以轉化為剝蝕地貌。

柳江盆地的地貌形成是在多種多樣的地貌營力下形成的。本區(qū)地殼活動頻繁,多次地殼抬升和下降,造成盆地內的多個沉積和沉積間斷,以及周圍火山及地震活動,造成柳江盆地地表較大尺度的高低起伏。柳江盆地在內力作用下形成大體輪廓,再在外力作用如風、水、太陽能、生物和人類活動等作用下逐漸演變成為現(xiàn)在的地貌形態(tài)。通過風化、流水、巖溶、凍融、風力、波浪等作用,形成地表一系列地貌。在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地表變得豐富多彩,千姿百態(tài)。

巢湖地質地貌的報告篇十八

下面這篇《2018地質地貌畢業(yè)實習報告》是本站實習報告欄目為你選出的參考范文,如果想要更多的實習報告范文,敬請關注本站。

從5月30號到6月1號,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分別在肇慶七星巖,黃埔區(qū)蟹山公園,華農樹木林及教三附近進行了地質地貌學的實習.

5月30日肇慶七星巖。

石灰?guī)r山峰。

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七星巖由風巖、玉屏巖、石室?guī)r、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七座石灰?guī)r山峰組成,排列就像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鏡的近600公頃湖面上。

從表面觀察,七座山峰為灰色與少量白色相夾雜,可以初步判斷為石灰質巖石;由于此地區(qū)雨量多、氣溫高,侵蝕嚴重,灰?guī)r山表面有許多較大的裂痕.通過這些裂痕,可觀察到其解理完整。

實習指南上對七星巖的形成過程的圖解,可知為先由于地質運動,在七星巖附近形成了一個褶皺背斜山脈,正是由于肇慶地處亞熱帶,雨量多、氣溫高,侵蝕嚴重,尤其是流水侵蝕,這些巖石的抗蝕力都比較弱,因此背斜被破壞,部分巖石受風化成土,最終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當?shù)氐桶牡匦?。再由于進一步流水侵蝕,成排的背斜谷地兩側開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guī)r山峰。

溶洞。

肇慶七星巖地區(qū)另一個特色之處就是其巖洞。實習過程中,老師指出溶洞形成之處是位于地表水層的水平流動帶,由于流水侵蝕而形成的洞穴,這些洞穴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地下河的通道。由于地質運動,這些溶洞慢慢上升出了地表,出現(xiàn)在了人們視線。我們在一溶洞入口處觀察時,老師還指出在我們所在的這個溶洞經(jīng)歷過4次發(fā)育,可是我們觀察到洞內頂部都比較平滑相連,是因為再溶洞露出地面的漫長時間里,由外力作用使得洞內每個發(fā)育的連接處發(fā)生巖石的掉落,使得頂較為平滑,而在地上,還可以見到坍塌下來的大石塊。

我們進入溶洞,里面到處都有石鐘乳。而石鐘乳的成因是:由于洞頂部滲入的地下水co2含量很高,對石灰?guī)r具有較強的溶蝕力,呈飽和碳酸鈣水溶液。溶液下滲時失去部分co2而處于過飽和狀態(tài),于是碳酸鈣在水滴表面結晶成為極薄的.鈣膜,水滴落下時鈣膜破裂,殘留下來的碳酸鈣與頂板連接成為鈣環(huán)。下滲水滴不斷提供碳酸鈣,鈣環(huán)不斷外下延伸形成細長中空的石鐘乳。七星巖溶洞內喀斯特地貌極其發(fā)育,石鐘乳隨處可見,并被加以人工遐想,成為千姿百態(tài)的景觀。

平原。

在往返肇慶的路上,我們并沒有發(fā)現(xiàn)高樓大廈,而且聽身邊的同學說,肇慶沒有高過20層的大樓。一開始我們覺得很奇怪,后來仔細想了想,還是有原因的。肇慶位于西江附近,其陸地為沖積平原。地面可見河漫灘相紅黃、紅黃白花斑色粘性土占踞了肇慶沖積平原大部分面積。這樣的土地不易于建太高層的樓宇。

5月31日黃埔區(qū)蟹山公園。

進入蟹山公園后,我們對這里的巖石和地質進行了觀察。蟹山從表面上看,出去植物和人工建筑后,其泥土和巖石主要為紅褐色。我們對這里的巖石進行了分析。

這里的巖石主要是砂巖、粉砂巖,此外還有泥巖和頁巖。在一處多巖石碎塊的地方進行了觀察,發(fā)現(xiàn)這里的巖石碎塊硬度較低,用手指就可以揉碎,揉碎后的顆粒非常細,應屬粉砂巖。老師講解的時候告訴我們,這里的物理風化相當強烈,因此形成的碎屑非常細小。通過對某一大石塊觀察見到,石塊明顯分為好幾層,每層之間有一條約5厘米后的、由鵝卵石排成的一個面。由此可以知道,這個地區(qū)為河流沖擊成的平原,經(jīng)過多次沉積下來的泥土經(jīng)過物理變化又形成了沉積巖。老師后來還說到,這里的巖石固結時,氣候非常穩(wěn)定,為類似揚沙的天氣。而這里的巖石為紅色,是因為巖石形成時,主要膠結物含有3價鐵離子。

6月1日華農。

老師帶我們去了樹木園看已經(jīng)風化完全了的花崗巖。我們發(fā)現(xiàn),這里的花崗巖風化之后的層黃色為主,夾雜了紅色及白色。用手對風化了的花崗巖搓揉,可感到里面有許多細小顆粒。經(jīng)過較完全風化后的花崗巖,只剩下透明細小的石英,因為花崗巖的成分中,石英最不易分解?;◢弾r的風化為化學風化,主要由肉紅色的正長石,白色的斜長石,黑色的黑云母和透明無色的石英組成。在華農教三附近的花崗巖化學風化得非常好,用手就可以從石頭上弄下寫石塊。而華農教三附近的花崗巖有呈橢圓的,也有呈片狀的。老師解釋,這是因為由于某些花崗巖本身有裂縫,而有的卻沒有,通過流水侵蝕,有裂縫的花崗巖裂縫越來越大,使花崗巖不斷侵蝕形成片狀;沒有裂縫的,由流水侵蝕使形狀越來越趨向球狀。

結束語。

我們這次的實習盡管只有短短三天,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更使我們提高了繼續(xù)學習的熱情。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地貌學的了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地貌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jié)。

華農05土管3班梁柏榮。

200530250315。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1310267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