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小竹排畫中游教案(四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2-17 10:39:10
2023年小小竹排畫中游教案(四篇)
時間:2023-02-17 10:39:10     小編:zdfb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膬?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案篇一

本課設為兩大頁面。第一頁面中展示了畫家黃永玉的作品《貓頭鷹》和一張6歲學生畫的貓頭鷹進行對比,主要是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認識到藝術作品與生活的關系。并且能夠讓學生們通過欣賞書中的作品,仔細觀察、體會、并發(fā)現(xiàn)畫中表現(xiàn)貓頭鷹臉部特征的生動,是以濃、淡、干、濕、焦的幾種運筆相結合的表現(xiàn),在此還展出了畫貓臉的分布圖,更進一步讓學生們能夠在仔細觀察、對比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其臉部的不同,掌握如何抓住特征來進行繪畫。第二頁面,展示了5張學生的作品和四種動物頭像圖片,這是為了讓學生們先通過欣賞同齡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發(fā)現(xiàn)他們是如何表現(xiàn)動物的臉部特點,并用明快而活潑的墨色效果展示有趣的畫面,以書中提供的動物圖片作為素材,給予進一步參考、引發(fā)創(chuàng)作的情趣。

教學動物的臉教師反思范文二

《動物的臉》是一節(jié)集欣賞、創(chuàng)作于一體的五年級美術課,屬于中國畫教學。是“造型·表現(xiàn)”領域的課。學生通過欣賞中國畫畫家的繪畫作品,認識中國畫表現(xiàn)的特殊效果,理解畫家是怎樣用概括的筆墨表現(xiàn)各種動物的臉的,感悟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通過本課學習,可以學習和了解中國畫的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法,初步感受和體會中國畫特有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使用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工具,進行表現(xiàn)創(chuàng)作的能力,通過對中國畫的用筆用墨方法的講解和練習,使學生了解中國畫的筆墨技法,能用中國畫的表現(xiàn)方法大膽地表現(xiàn)動物的臉。

一般的國畫教學都以講解技法,臨摹寫生為主, 程式化的教學再加上技法難以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 會興趣漸失,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很少有有創(chuàng)意和韻味。為了能將這節(jié)課上成學生喜歡,讓他們感到快樂的課,我在教學中特別注意強調(diào)突出趣味性和實踐性,并力求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思想,著眼于學生的主動發(fā)展。 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動物世界》的片頭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然后利用猜謎游戲,使學生有意了解不同動物的臉部特征……通過種種手段,變枯燥的技法教學為形式多樣的趣味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中國畫的興趣。

經(jīng)過討論和觀察,學生對一般動物的臉部特征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并總結出了用筆、用色的規(guī)律??紤]到學生對技法步驟不甚了解的情況,我在黑板上進行了演示,為了防止學生看不清楚的現(xiàn)象發(fā)生,示范環(huán)節(jié)我特意用比學生用的畫紙大一倍的宣紙演示了畫動物的臉的過程。經(jīng)過幾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學生掌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回顧全課,學生們在欣賞、觀察,動手、動腦中體驗了學畫中國畫的樂趣,享受了自主探究,自我表現(xiàn)的快樂,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不足之處:若是能再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些動手實踐的機會,畫出更多動物的臉,學生對中國畫的技法認識就會更深刻一些;如果再為學生多創(chuàng)設一些自主探究與互助學習的教學氛圍,對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將更有益處。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案篇二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盡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nèi)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對于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一節(jié)課下來,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一、音樂渲染,營造氛圍。

課伊始,我便以音樂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時,也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最后,讓學生在音樂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感受伯牙和鐘子期那種知音情誼。

二、反復朗讀,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讀,而“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從剛開始時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每次的朗讀并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提升。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反復地品味語言,不斷加深對伯牙與鐘子期知音情懷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在朗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注意把朗讀與想象及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三、拓展練習,豐盈文本。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xiàn)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xiàn)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既豐富了文本的內(nèi)容,又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世上那個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資料補充,升華主題

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讓學生體會到那種知音情誼,特別是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為,學生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挖掘與擴充,引導學生想象別人是如何稱贊伯牙的,讓學生體會伯牙作為一名著名的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了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補充介紹鐘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時所寫下的一首短歌,幫助學生感受伯牙對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心情,讓學生真正體會伯牙絕弦的那種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

我覺得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還應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我在學生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種痛苦與絕望的心情,及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對伯牙說什么,在學生安慰、鼓勵伯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然后告訴學生如果遇到了知音,應該好好珍惜,如果還沒有找到,則應該真誠對待周圍的朋友。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學生朗讀不是很到位。這篇課文中有兩處停頓難點:“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應拉長些,才更具音樂美,還有課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讀都需要在適當?shù)臅r機多加指導。還有,課堂應變能力也有待提高。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案篇三

"課堂是活的。好的語文課堂,要不斷生成豐富的資源;好的語文老師,要能敏銳地捕捉這些資源并因勢利導,隨機滲透地把這些資源轉化為新的教學資源,從而使課堂煥發(fā)活力"。在教學完《小小竹排畫中游》一文后,我對如何開發(fā)和合理利用教學資源,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1,學生是無窮無盡,生生不息的資源:

一堂語文課,一位老師和幾十個學生組成了一個寶貴的資源庫,且不說教師方面,因為教師本身就是傾盡全力傳授知識。大多數(shù)人往往沒有意識到,學生——作為教育對象,也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幾十個學生的既有經(jīng)驗,智慧,知識,學習的內(nèi)在潛力,都可以為教學所用,而且有越用越多,越用越豐富的奇妙功效。"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fā)靈光。"教師完全可以把學生作為資源,以學定教,課堂上宜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對教案進行調(diào)整。可改變教學思路,變換實踐形式。

這節(jié)課正是一個原本沒有預設的問題——"人能走進畫中嗎",引出了一幕"無法預約的精彩"。課前,我對課文的處理思路和課堂中的并不太一樣,是孩子的這個疑問才讓我意識到,要讓孩子感受到如詩如畫的江南美景,就要帶他們走入畫中。潛意識中,教案就跟著學生的學習思路前進。我感到這節(jié)課中,學生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和研究者,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激活,課堂呈現(xiàn)的是一種民主,和諧安全的氣氛,不知不覺中,孩子就走進了畫中。

2,音像,圖片是化靜為動,點石成金資源:

兒童是用形象,色彩和聲音來思維的,"正因為有一條鮮明的對象,畫面,知覺,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斷地流進兒童的心田,所以兒童的記憶才那么敏銳和牢固"(蘇霍姆林斯基語)。本節(jié)課為了讓海島的孩子感知陌生的"竹排",我動用了許多直觀資源:如生動的課文插圖,真實的竹排照片(幸好去過楠溪江),學生通過直觀,多側面地認識了竹排,對它產(chǎn)生了向往,甚至體會到坐在上面的感受。這些都是文字分析無法達到的功效。為了讓詩歌中簡練的語言"小竹排,順水流,鳥兒唱,魚兒游,兩岸樹木密,禾苗綠油油"在兒童心中"活"起來,我引入課文錄音,借助了聯(lián)想,學生內(nèi)心的表象終于被激活,興奮地喊"我看到了"。

這些課程資源可以讓孩子興趣盎然,熱情投入地學習語文,難怪特級教師李吉林老師在回顧情境教育探索歷程后說:"兒童的思維若是魚,我們要為他造海;兒童的思維若似鳥,我們應為他開天"。"開天和造海",不正是努力開掘語文課程資源的過程嗎?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案篇四

關麗艷

《飛奪瀘定橋》是教科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篇主體課文,本單元以“紅軍與長征”為主題,選編了《飛奪瀘定橋》《豐碑》《草地夜行》詩歌《七律長征》?!澳苷f會寫”和“語文七色光”圍繞長征主題,讓學生通過搜集講述長征故事,閱讀革命故事書籍,寫讀后感等,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讓學生學習長征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緊扣“飛奪”。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紅軍戰(zhàn)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習按事情發(fā)展順序記敘事件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紅軍戰(zhàn)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學習按事情發(fā)展順序記敘事件的方法

回顧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覺得以下以方面處理較好:

1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能力。古人云“學貴有疑”,因此在齊讀課題后,我就引導學生“課題中哪個字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有什么疑問?”學生們馬上抓住“飛”和“奪”提出:為什么要“飛奪”瀘定橋?怎樣奪橋的?故事中是誰向誰奪橋?然后馬上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入課文,展開學習。

2努力滲透寫法。本文是按照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寫的,教學中我在組織學生交流回答課前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就逐漸滲透了按照起因經(jīng)過結果這樣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寫作的方法,實現(xiàn)了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機結合。

3整體處理課文。在精讀部分,我緊扣課后習題,提出:默讀課文,說一說,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過程中,哪些場面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么?用這樣一個大的問題統(tǒng)領全文,實現(xiàn)長文短教。在交流中學生們能夠抓住紅軍奪橋時的表現(xiàn)體會紅軍的勇敢,能夠抓住紅軍冒雨行軍的場面體會紅軍的機智和不怕困難,理解文章主旨。

仔細思量,我覺得還有以下地方處理不當:

1在時間安排上不夠合理。由于課文較長,在自由讀和指名讀后就已過去了十一分鐘,再交流主要內(nèi)容就一堂課過半,所以后面精讀部分時間很緊,沒有指導學生把一些重點語句讀細讀好,如描寫橋險的句子,描寫紅軍飛速行軍中生動的比喻句,只是讀了戰(zhàn)士們冒著槍林彈雨鋪橋前進的句子。如果充分指導朗讀,不僅對理解文章有幫助,更為后面復述和習作中的縮寫奠定基礎。

2細節(jié)上處理不當。比如當學生理解了“飛”就是速度快的意思時,我就應及時追問,在文中指什么?讓學生答出在文中就是指紅軍必須快速前進,搶在敵人之前到達瀘定橋,順勢板書“飛速行軍”。為后面節(jié)省時間。再比如在初讀小結時沒能說出課文是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寫的,應點明。

3本節(jié)課提問的數(shù)量不多,但在交流中碎小的問題還應減少,感覺越是急于讓學生回答出正確答案,就越急于提示追問,就顯得碎了。對于學生的回答,評價、提升不夠及時、到位,有時急于搶說。學生課文預習不夠好,回答問題的完整性、條理性有待于加強訓練。

4如果能用課件補充一些資料,如關于飛奪瀘定橋的背景資料,播放飛奪瀘定橋的視頻就能將學生帶入情境,課堂氣氛會更熱烈些。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137078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