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論文高中研究性論文(優(yōu)秀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4 06:35:28
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論文高中研究性論文(優(yōu)秀18篇)
時間:2023-11-24 06:35:28     小編:薇兒

總結是對過去一段時間的努力和付出的一種肯定和回顧。寫總結需要有時間觀念和思維的整合能力,將碎片化的經驗進行梳理和整合。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總結范文,快來看看吧!

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論文高中研究性論文篇一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根據高中語文學科特點和信息加工理論,組織高中生進行語文研究性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屬于學科主題研究性學習的范疇,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感悟性等特點。語文教師是學生“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參與者、合作者、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語文教師組織、促進、參與語文研究性學習,與同學生一道開發(fā)課程資源,能夠促使自己心理素養(yǎng)日益提高,能夠對其心理健康產生一系列積極影響,從而促使其心理健康地發(fā)展。

一、刺激教師的求知需要。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tài),它表現出有機體的生存和發(fā)展對于客觀條件的依賴性,是有機體活動的積極源泉。

要適應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需要,語文教師必須要學習研究性學習的有關理論和實踐經驗,要明確研究性學習的概念、本質、特點、開設意義、學習目標、內容確定、實施原則、實施形式、評價方案、管理辦法等等。這無疑會刺激教師對研究性學習尤其是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求知需要?!皩W會求知”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教師的求知需要增強了,有利于適應當今社會,有利于平衡心理,從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增強教師的交往動機。

動機是激發(fā)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并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動力。交往動機指人們愿意與其他人進行交往,建立友誼關系需要的心理傾向。

“學會分享與合作”既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目標,又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要引導學生學會人際溝通、與人合作、共享信息和創(chuàng)意以及成果,教師自己得敢于與人溝通、善于與人合作、樂于同他人共享信息與創(chuàng)意和成果。這無疑會激發(fā)并維持教師交往動機的心理傾向。交往動機的增強、交往能力的提高,對心理健康發(fā)展和適應當代社會是十分有利的。

三、激發(fā)和培養(yǎng)教師的求知興趣。

興趣是個人力求認識、探究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動為對象,并常常伴隨著積極的情緒。需要是興趣產生和發(fā)展的基礎。

為了滿足指導學生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需要,教師就會不斷地鉆研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有關理論,探索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經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對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求知興趣將會被極大地激發(fā)起來并逐漸得到培養(yǎng)。

四、形成教師良好的注意品質。

注意是人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選擇性和集中性。

有意注意是服從于預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對自己的身體、行為和觀念的注意。語文研究性學習具有很強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務又需要堅強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難;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時時注意監(jiān)控自己的行為和意識。不言而喻,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能夠較好地培養(yǎng)教師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五、豐富教師的想像力。

想像是在人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并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過程。想像力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核心。

愛因斯坦曾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痹谡Z文研究性學習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想像的參與,這是由語文學習的特點所決定了的。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能夠極大地增強教師的想像力:會使教師擴大知識的范圍,增加表象的儲備;會使教師思維處于激活的狀態(tài);會在艱苦的研究過程中產生靈感,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長期進行創(chuàng)造性想像活動,能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弘揚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六、增強教師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它是一種高級的認識活動。

語文研究性學習非常強調培養(yǎng)研究者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解決問題必定要進行思維的心智操作,必須要有較強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比較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具象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所以,自己從事和指導學生開展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將會大大增強教師的思維能力,提高其思維品質。

七、增強教師與人合作的能力。

在親身參與及組織學生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與他人合作的過程中,能使教師進一步培養(yǎng)正確的人際交往態(tài)度,學到一些人際溝通技能,注意關心他人,越來越樂意并善于與人合作。這也是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基本要求。實踐證明,成功的教師往往是樂于和學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與學生打交道的教師。這些對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適應當今社會非常必要,對確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必不可少。

八、激發(fā)教師工作生活的熱情。

進行語文研究性學習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產生理智感――人在獲取知識的活動時所產生的情感。會使教師樂于學習、樂于工作、熱愛生活,從而激發(fā)學習、工作、生活的熱情。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的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影響:能夠培養(yǎng)以師愛為特征的積極情感;增強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感、責任感、理智感和美感;能夠培養(yǎng)教師良好的意志品質;能夠培養(yǎng)教師的職業(yè)興趣;增強教師的智力和教育能力;完善教師的人格特征;堅定教師的教育信念。

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論文高中研究性論文篇二

歷史課上的小組合作學習就是打破傳統(tǒng)的學生上課一人一個固定座位的形式,以4人為一個互助小組,每一班級的學生遵照學科成績、個人能力、性格不同等方面的差異,按照“同組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科學組建成多個優(yōu)化協(xié)同的的學習小組。結合我校歷史教學的實際情況,一線歷史教師作了以下的小組合作改革:

一、科學構建小組。

為了提高高中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高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我們優(yōu)化構建了學習小組進行合作交流。首當其沖就是對全班的學生按照科學的規(guī)律進行適當的差異性分組。為了確保組內成員的能力互補和各小組間的公平合理競爭,歷史教師在分組時候必須考慮學生的知識能力、愛好興趣、男女性別、是否住校等諸多方面的因素。遵循“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科學原則來合理編制小組。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每個合作小組在大致均等的小組水平上展開有效學習。學生們在小組競爭中才會有有“旗鼓相當”的感覺,才會激發(fā)大家競爭的動力,增強同學們獲勝的信心,取得優(yōu)異的學習效果。合作小組一般以4人為一小組,將每個班分為10個小組。每小組設小組長1人,資料員1人,記錄員1人,監(jiān)督員2人。學習小組組長主要選本身組織能力強、學習認真、有一定奉獻精神的優(yōu)秀學生。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學科老師的指導下帶領全部小組協(xié)作學習,組織大家分點討論,完成教師布置的小組學習任務。

二、明確各小組學習的任務。

教師在布置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的時候,要考慮到難易適中,若教師布置的任務太容易,大部分學生不需要和他人一起協(xié)助也能完成,這樣就就失去了小組合作學習的真正意義;若布置的太難,小組成員絞盡腦汁通過所有辦法還是不能達到目標,那樣學生們也會逐漸失去學習的動力,也就減少了合作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一線歷史教師設計的歷史討論題不僅要有利于高中生的歷史思維活動,還要遵循高中生的事物認知規(guī)律,布置內容的難易程度必須處于學生“跳一跳摘得到”的范圍內。這樣的任務才具有挑戰(zhàn)性,才更有利于激發(fā)小組成員個體的自發(fā)積極性,以及各小組合作的主動性。

三、科學組織分組討論。

在歷史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討論是廣大一線教師選擇的比較有效的教學策略。好的小組討論能加強師生間、生生間更多的交流、互動的機會。實踐證明,良好的課堂討論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必要措施,是培養(yǎng)高中生團隊精神和激發(fā)高中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必要手段,也是促進高中生全面發(fā)展的必然途徑。但任何事情都應該一分為二的看問題,小組合作討論也存在一些固有的弊端,如在表面看似熱熱鬧鬧,實則難以確保每為成員都在主動參與,很多學生在討論中渾水摸魚,還有的學困生“隨波逐流”,不愿意輕易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因此,在歷史課教學中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科學討論非常必要。

首先教師要設計好小組討論的內容。討論內容不僅要針對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還要突出歷史學科的討論特點,必須要有思維啟發(fā)性、學科思考性、歷史探索性和研究開放性,能夠使小組成員的學科思維和討論活動高度處于最優(yōu)狀態(tài)。

其次,為了確保歷史課堂討論取得預期的效果,教師應事先確定的規(guī)則。討論前,各小組成員首先自己獨立思考,把內心想法寫下來,然后分別闡述自己的想法,最后集體討論,形成小組意見。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深入到各小組當中,融入小組討論中,要關注各討論小組的進程,還要及時點撥,引導思路。

四、養(yǎng)成默契的合作技能。

高中生小組談論中養(yǎng)成默契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學習成功的重要保證。但小組合作技能的形成和發(fā)展不是一個能取巧的過程,它需要小組間長期的有意識的`培養(yǎng)和訓練。在小組交流中,教師要有意訓練學生們耐心傾聽同組其他人的發(fā)言,并樂于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善于吸收借鑒別人的有效意見,從而修正和完善自己原先的觀點。每個人都要虛心聽取別的組員的意見,補充自己原先觀點的不完善、不科學的地方。

五、進行積極有效的正評價。

高中生大部分都有爭強好勝的特性,所以歷史老師一定要抓住這個特點,學會科學的對他們的行為進行積極的正評價。老師可以把評價可以分組員自我評價、小組間互評、教師點撥評價等。例如在各小組分組討論后,老師不僅注重他們的學習結果匯報,還要注意對各合作過程的評價。歷史老師可設置出“精彩華夏組”、“輝煌大唐組”、“太平盛世組”、“唐詩宋詞組”等。

這樣,富有文學的小組名稱,會促使大家的學習更加積極主動,使學生更樂于參與。

總之,歷史新課程的教學離不開小組合作,而新課改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每個學校都正處于摸索階段,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小組合作學習有些流于形式、學生的參與性不高、小組活動中缺乏民主的機會等。所以在在今后的歷史教育教學工作中,如何改進才能更好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還需要老師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加以摸索。

參考文章:

[1]周二才.如何提高歷史課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新課程,.

[2]孫敬章.高中歷史小組合作學習的幾點體會.課程教育研究,.

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論文高中研究性論文篇三

(一)設計出發(fā)點。

選擇合理的主題是做好研究性學習的根本出發(fā)點。從古至今,由中到外,科學家的故事層出不窮,許多故事不僅充滿智慧,而且非常有趣。比如愛迪生孵小雞的故事。這樣的故事不僅能讓學生感到有趣,而且能夠從中獲得知識,感覺到發(fā)現的過程也是充滿樂趣的過程??茖W家都是一些實干家,他們使用系統(tǒng)化的活動來發(fā)現新知識。如英國的牛頓,美國的愛因斯坦和中國的“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師生通過探討確定相關研究課題,學生主動去收集相關材料,然后進行歸納整理,通過在課堂上討論交流,最終獲得“科學家的主要成就來源于生活”的重要結論。現代教育教師的主要任務和職責就是幫助學生培養(yǎng)科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精神。

(二)相關的教學準備。

確定了教學主題之后,做好知識的準備。學校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保障。

1.學校開放圖書館資源。

安排圖書館工作人員配合,可以安排中午午休時段向學生開放學校的圖書館。

2.充分利用海量的網絡資源。

一般學校都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所以教師可以事先同信息技術課的指導教師協(xié)商,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或者閑暇時段允許學生進入學校機房,搜索網絡,獲取信息資料,也可安排學生在家中完成檢索任務。

二、具體實踐。

(一)營造情境。

首先對話題“熱身”,進行提問,比如,“誰發(fā)現了萬有引力?”切入話題以后,讓大家列舉不同領域的科學家以及對人類的貢獻,有哪些有趣的故事。這些教學內容很有趣,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適當加以引導,這樣學生很容易融入話題討論的問題情境中。為了營造情境,可以“情景再現”。結合學過的科學家的故事,給學生設置任務,讓他們模仿故事的情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分組既可以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又能發(fā)揚團結合作精神。然后教師進行提問:“你覺得科學家的最基本的品質是什么?”要求小組的每個成員都回答。教師再進一步進行啟發(fā),比如讓學生分別說出具有同類品質的科學家的名字、研究領域、主要貢獻等等,學習描述人物的句型。

(二)布置自主學習任務。

在和學生一起選定了研究課題之后,學生基本明確研究性學習的學習目標和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將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改變?yōu)椤罢T導式教學”,多給學生時間、機會,讓他們通過自我學習、自我思考來感悟和體驗文中所介紹的科學家的精神,加深學習印象,提升學習效果。針對“科學家”這一主題,我采取了“任務型”教學模式,給學生布置安排了兩項自我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培養(yǎng)學生查詢新知識的能力。布置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去了解病毒,可以上網,或去圖書館,或去醫(yī)院找醫(yī)生咨詢;了解病人感染病毒后會有什么樣的.后果,以及如何產生抗體。此項任務比較難,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合作完成,學習的同時增強團隊協(xié)作精神。學習任務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文字多媒體運用能力。讓學生從網上下載相關的科學家的故事材料和多媒體圖片,做出豐富的多媒體課件,要求圖文并茂,用簡潔的英語概述其事跡。按序進行展示,大家講述結束后,學生分組進行交流和研討,然后進一步完善其準備的材料。

(三)開展有趣的教學活動。

可以開展的教學活動很多,比如有關過去分詞做定語、表語(語法教學)的練習。在實踐過程中要注重形式與效果的結合,最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教學形式是做游戲,這樣可以避免學習過程中枯燥無味引起的厭惡感。我們可以進行句子或者單詞接力賽。按序每人說一句帶分詞作定語或表語的句子或者有相關涵義的單詞,依次傳下去,一直到全部完成或中斷為止,看看哪組完成得最快最好。

三、對實踐活動及時進行總結提高。

經歷了前兩個階段的計劃和學習之后,學生自己和從其他同學以及教師方面獲得了各種所需的基本資料,這個時候可以組織學生通過研究思考,對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我們可以布置學生課后把所感所想用相關詞匯寫成一篇英語作文。通過學生的課堂學習氛圍和考試成績對比分析,筆者認為,研究性學習這樣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和策略,給教師和學生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鮮感,激發(fā)了學習的熱情,課堂氣氛尤其活躍,人人都是參與者,個個都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和學生相互交流,關系無比融洽。相比傳統(tǒng)教學,趣味性增加,學習效果顯著提升。但與此同時,英語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也會遇到一些來源于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困難和阻力,比如學校的教學資源、教學時間編排難以調整,教師的指導作用發(fā)揮經驗不足,個體學生的學習素質、實踐能力不同,這些不利因素最終都會影響教學效果。

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論文高中研究性論文篇四

目前,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以案例或問題為載體,設計一些與科學研究情景類似的課題,通過學生自己收集、分析以及處理信息,來進行體驗和認知知識的產生和實際應用,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以及創(chuàng)新的能力。在實際的高中數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由于研究性學習主要突顯的是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一些問題產生疑惑,進而進行有效的探索,再收集資料進行合適的分析。此外,學習的目的是讓不同階段、不同基礎、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達到學有所成的目的。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對分層教學理念的引進便有了更加現實的意義。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課題設計時,教師必須對學生的情況有充分的了解,從而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難度的課題設計。例如,對于同一課題,不同基礎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反應。對于基礎好的學生則認為此課題過于簡單,沒有實際的研究價值;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則認為此課題有難度,不能很好的進行深入了解。因此,設置不同的課題時,針對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課題,充分發(fā)揮研究性學習的作用。

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論文高中研究性論文篇五

《英語新課程標準》里明確闡述了開展素質教育以及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要性。要開展素質教育,就必須要理解并掌握素質教育的重點內容,即不斷加強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理念的培養(yǎng),多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的學習模式。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要做到提升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勢必要在教學中付出很多努力和心血,切實將教材當成教學綱領,然后再根據高中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根據教材指導的方式一步步開展學習。此外,教師還要抓住高中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特點,善于將生動的教學手段引入課堂,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鼓勵學生學習,激發(fā)課堂活力。

通常來說,一個學生能夠主動學習,所收獲的學習效果要比被動學習收獲的成效更高。有什么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呢?筆者認為,一個理想的方式則是培養(yǎng)、提升他們的學習熱情。第一,在開展教學的時候要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比如,教師可以將各種各樣的生活素材引入英語課堂教學當中,這樣學生更有興趣學習。學生最熟悉的事就是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不妨引導學生把英語學習的內容和自身平常的生活相聯(lián)系,讓他們感受到生活中處處能學習英語知識,切實感受到英語的作用。在這樣的體驗中,學生會更有熱情地進行英語學習。這樣,一方面能夠鼓勵學生學習,另一方面也能夠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把自身的見聞轉化成實用的英語知識。不可否認,這樣的學習直觀性更強,學生也能夠理解得更快,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會更理想。筆者在開展高一英語上冊第二單元“heroes”教學時,先讓學生回憶生活中自己認為是英雄的普通人、名人或者電視、電影角色,然后教師或者同學詢問這些英雄人物有什么共同特點、優(yōu)點,讓他們用本單元所學習的單詞形容。學生對這樣的內容很感興趣,提問或者發(fā)言都很積極,激發(fā)了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第二,對學生的評價要以正面的、積極的評價為主,激發(fā)他們對英語的熱情。學生有沒有興趣學習英語,有時候和英語教師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的印象是經常對學生進行指責、批評,即使學生原本很喜歡學習英語,也會在這樣的課堂中被消磨掉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對學生應該是以鼓勵為主,切不可對學生諸多命令。在鼓勵之下,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會更加積極,對成功的體驗也會更深。

(二)合作學習為輔,引導共同進步。

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大多在課堂上,教師是引導者,有責任組織學生、幫助學生學習。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機會以提升班級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與配合默契度。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成效(黃利霞)。作為英語教師,可以在適當的時機開展一些小組討論或者是分組競賽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學習。在一次詞匯教學中,筆者想要考察學生們關于海洋生物(包括海洋當中的生物與植物)的詞匯,就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比拼哪一個小組能寫出更多的單詞。正式開始之前有5分鐘的準備時間,開始后一組一次只能有一個學生將詞語寫在黑板上,一個學生完成后該組的其他人可以補充,一分鐘后停止補充。然后按一詞一分、寫錯不得分來比較各組得分。事實表明,這次的詞匯競賽是成功的。學生們在賽后還相互探討、分享自己的`比賽心得,不少學生還建議教師以后多開展類似的活動。正是這樣一次簡單的競賽,讓一些從來不敢主動答題的學生邁出了勇敢的腳步,開啟了第一次答題的經歷。經過這樣一個過程,學生的自信心得到很大提升,他們在這樣的鍛煉中增強了自身的記憶力,合作精神更好了,對英語詞匯也有了更深的掌握。此外,教師還不能忽視細節(jié)問題,那就是開展合作學習的活動一定要按照自己教學的班級學生的理解水平開展活動設置,盡量做到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感受到英語課堂帶給他們的成功的自豪感和喜悅感。不然的話,失敗的學生就有可能在這樣的活動中感到挫敗,繼而產生自卑感,這樣就事與愿違了。

(三)充分運用多媒體,化抽象為具體。

多媒體在課堂上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教師們應當利用好這一“百寶箱”當中的資源。比如,在給學生進行高一“sports”的教學中,在一開始上課時,筆者先對上一節(jié)課教授的詞匯與語法進行一個簡單的口頭復習,再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北京奧運會的一些相關圖片與視頻作為熱身,和學生一起觀看我國的申奧歷史圖片,然后再閱讀介紹我國申奧過程的英語圖片以及文字,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給學生布置相應的閱讀理解題。筆者發(fā)現,這一堂課中學生做題的正確率達到了100%。除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聽錄音,然后開展有針對性的討論與選出代表發(fā)言(劉娟)。給學生布置的家庭作業(yè)是讓學生回家之后上網查找出一些奧運吉祥物的來由和它具有的含義,讓他們第二天用英文做出簡單的介紹。教學效果表明,所有的學生更樂意接受這樣的教學,學習效果較理想。

(四)將游戲引入課堂教學,加深知識印象。

單詞接龍策略。一般來說,大多數的高中學生對游戲都具有很高的積極性,我們可以通過單詞接龍游戲豐富學生的詞匯量。單詞接龍策略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定期進行詞語接龍賽。比如,第一位學生說的是careful(小心),第二位學生說like(喜歡),第三位學說eye,接下來的學生說ele-phant……單詞接龍可以在班上多循環(huán)幾次,使得全班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新舊單詞能夠快速被記住。在游戲中學生的大腦會更興奮,表象清晰,想象豐富,感性認知深刻,平??菰餆o味的單詞在這種氛圍中就會被學生背熟了。這種游戲方式實現了寓教于樂、樂于教學的目的。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不管是英語教學或者是其他學科教學,學生永遠是內因和原動力,教師是外因,只有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讓內因的作用得到發(fā)揮,讓學生想學習、主動學習,才能夠讓英語課堂更有效。

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論文高中研究性論文篇六

摘要:近年來,有關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并成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要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具有主動發(fā)展和終身學習能力、能適應未來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新人。研究性課堂學習是研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既要注意研究性學習的共同特點,又要服從和服務于課堂教學;既是課堂教學的深化,又有助于指導學生開展自我研究性學習。

關鍵詞: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研究性學習,英語課堂教學。

近年來,有關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并成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教育部5月發(fā)布關于在中小學開設研究性學習的決定,要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具有主動發(fā)展和終身學習能力、能適應未來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新人。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方式。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將模擬科學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如通過專題討論、課題研究、方案設計、模擬體驗、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各種形式,探究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現象和問題,學習如何收集、處理和提取信息;如何運用有關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如何在研究過程中與人交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結果。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的是“指導”或“幫助”,不僅僅是“傳授”或“教導”。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創(chuàng)設一種有利于研究性學習的情境和途徑。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規(guī)定,“高中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鞏固、擴大學生的基礎知識,發(fā)展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側重培養(yǎng)閱讀能力,并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自學能力”。新教材采用的以語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圍繞語篇閱讀,開展語言能力訓練和語言知識學習,為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自學能力提供了可能。

從知識類型的層面,英語課堂需要研究性學習。

記憶型知識。英語作為外國語,它的習得離不了語言知識學習。其教育形式只能是單向傳遞式的,即教師講、學生記,學習者通過大量的誦讀、記憶、模仿、操練來習得和掌握。用現代教育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接受學習”。

操作型技能。語言的掌握還要學習者大量的實踐練習。單純的機械記憶顯然不適應語言學習的特點和需要。教師講授應該結合學生的提問、討論、練習和應用等各種形式。這時,教師仍然是知識的.傳授者,而學生則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接受并掌握學習內容。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顯著地增加了,這就形成了“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探究型能力。語言是工具,學語言豐富學生探詢世界的手段而不是學習的目的。有目的的探究或研究性學習,把學生現有的知識技能和創(chuàng)造能力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fā)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探究中學習語言和學科知識,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建構自學機制。因此,應該提倡研究性的學習。

從課堂教學的步驟來講,英語課堂可以也應該進行研究性學習。

在語篇閱讀活動結束以后,學生的思維不應停止,可引導他們在圍繞話題進一步探索或進行辨證思考。通過話題面上的擴展、主題意義上的深入或不同觀點的對比,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深入學習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意識。同時,學生在創(chuàng)造性學習過程中,會自覺不自覺地運用語言知識,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下練習和鞏固已有的語言技能,其學習效果大大優(yōu)于脫離實際的練習。因此,新教材〈教師教學用書〉介紹的復習――呈現――操練――練習――鞏固模式可改寫為語言知識講授――操作技能訓練――探究能力開發(fā)的新課堂結構。

三、研究性課堂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課堂學習除了具有開放性(學習的途徑、方法不一,研究的內容、方式各異)、探究性(學生自主確定的研究課題并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和實踐性(強調學生把學到的學科知識加以綜合,并在實踐中加以運用)的特點外,還表現出獨特的課堂特色。

延展性:研究性課堂學習的選題是基于課堂學習的話題或技能進行的拓展,如知識面的擴大、話題的深入或論點的辨異等。要求學生在掌握課堂學習的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在拓展性學習中實際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擴大知識面并構筑新的知識技能平臺。

協(xié)作性:英語的習得需要一定的語境,即交際實踐。英語研究性課堂學習中,學生之間的協(xié)同合作就是模仿真實社會中人與人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學生的語言技能發(fā)展;另外協(xié)作研究可讓學生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各盡所能;也能避免少數學生一言堂而部分學生膽怯畏難的心理。

參與性:基于課堂的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不一定也不必要都在課堂完成。師生在課堂上的工作主要是題目的選定、研究方法的探討、分工的明確、成果的評價和經驗的交流;而研究的過程,改進的步驟可放在課后。研究的成果不宜評判優(yōu)劣,而應鼓勵學生參與不同話題和途徑的研究活動中,培養(yǎng)他們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總之,研究性課堂學習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著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提高、融洽的過程。

四、學生和教師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性課堂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在研究性課堂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體,并注意轉變自己的指導方式。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需要,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在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fā)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并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教師的指導切忌將學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fā)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chuàng)新。同時,教師必須通過多種方式爭取家長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關心、理解和參與,與學生一起開發(fā)對實施研究性課堂學習有價值的校內外教育資源,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還要指導學生寫好研究日記,及時記載研究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為以后進行總結和評價提供依據。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參與的主動性意識提高,興趣濃厚;學生能不斷自主學習,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英語的能力。

拓寬知識面。在學習sbii的第82課worldmusic一課時,考慮到課文對世界各地的音樂作了一定的介紹,而同學們對音樂的話題非常感興趣,我提前向他們提出音樂的研究方向,同學們分組選定了題目,在課前大量的收集、整理、歸納等工作。在進行本課教學時,先讓各小組上講臺用英語展示他們的成果,有講音樂的歷史,有論音樂的功用,有音樂欣賞,也有介紹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音樂特色。之后的閱讀教學,同學們熱情很高,也很輕松地理解了文章結構,對文中的語言結構非常敏感,學習的效果讓我十分滿意。

深入探討。sbii有一課是介紹satellite,學習后同學們覺得話題陳舊,講述淺顯。于是我們共同確立了以satellite為題的研究范圍,課后同學進行了研究,在以后一周的時間里,每天的值日報告都是不同的衛(wèi)星科研報告。

發(fā)表觀點。在學完atthetailor’sshop一課后,很多同學在表示對店家和伙計的市儈鄙棄的同時,也表露出對著裝整潔的贊同。我就利用這一機會在課堂上開展討論,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結合自身經歷痛斥以貌取人,有堅持現代社會應注重個人形象,有抨擊金錢至上,也有強調經濟狀況是個人能力的體現;討論氣氛十分活躍,甚至延續(xù)到了課后。

抽象概括。高中階段有好幾篇人物傳記,如abrahamlincoln,karlmarx,waltdisney,einstein等。一次,我讓同學們注意人物傳記的寫作特點,同學們經過比較總結出childhood―study―achievements―influence的基本模式。

研究性課堂學習是研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即要注意研究性學習的共同特點,又要服從和服務于課堂教學;既是課堂教學的深化,又有助于指導學生開展自我研究性學習,可謂一石二鳥。

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論文高中研究性論文篇七

摘要:文章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和研究性學習模式的內涵和現狀進行闡述,并通過對高校學生中存在的學習問題進行分析,探討了研究性學習模式對于改善目前教育現狀、建設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體系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體系。

當今社會正向著學習型社會發(fā)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在“樹立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等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社會個體需要具備:獨立思考、自我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合作的精神及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意識。而高校教育作為國民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更是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國提出大力發(fā)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體系,探索符合本國高等教育國情特點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路徑、模式和發(fā)展機制,是現實需要的迫切要求,對高等教育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為響應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體系的發(fā)展,新型的學習模式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而研究性學習模式則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內涵及現狀。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是當前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熱點研究內容,我國正處在大力發(fā)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階段,以期滿足今后國家轉型發(fā)展的需要,提升教育質量,增強國家競爭實力,緩解社會就業(yè)壓力,最終實現創(chuàng)新型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為確保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有效實施,教育部和科技部于4月聯(lián)合發(fā)布《高校學生科技創(chuàng)業(yè)實習基地認定辦法(試行)》文件,同年5月,教育部又下發(fā)《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工作的意見》。我國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正處在發(fā)展的初級階段,盡管學術界已經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學作為獨立的交叉學科體系,取得了一定的理論發(fā)展成果。但量化研究相對不足,體系和理論機理不夠成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念仍未形成。這需要今后逐漸從概念解釋、追本溯源這種基礎的理論研究向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體系架構、路徑探索和模式設計等做有效的目標轉化。這種轉化,有利于開拓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發(fā)展的空間和思路。推進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發(fā)展對高等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是大勢所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提出和發(fā)展,必然對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提出挑戰(zhàn),當前的課堂教育教學組織形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重點在教的環(huán)節(jié)上,對于大學教師在課堂進行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傳授并不關注,更不要說去正確審視學生的學習,如此一來,學生學習過程遇到的問題就無法有效解決,學生重結果而輕過程。這就導致了中國大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為改變這種現狀,無數學者為之努力,在總結前人經驗、借鑒國外成功案例的基礎上,提出研究性學習模式。

近年來,研究性學習已然是大學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美國波伊爾委員會公布《重建本科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fā)展藍圖》報告,報告要求高校將研究性學習作為標準,向學生提供創(chuàng)新實踐和科研參與的機會。引起媒體和百余所研究型大學的廣泛討論。報告將研究型大學的學習解釋為教師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發(fā)現問題,實現教學相長,共同發(fā)展。傳統(tǒng)的講授方式不適合主導研究型大學,本科生作為大學教育的主體應廣泛融入發(fā)展性研究過程。同時,高校還應為學生提供詳實的實習實踐計劃。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問題為主要載體,主動探究和學習未知事物,形成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種教育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模式的提出猶如為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普及發(fā)展裝備了長刀利劍。研究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是介于接受性學習與自主探索發(fā)現之間的一個過渡性學習環(huán)節(jié),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快學生由簡單的學習科學真理的認識過程向主觀能動地發(fā)現科學真理的認識過程轉化。大學生的學習應該多進行研究,大學學習的基本表現形式就是研究性學習,這是一種新的教育理論認識,是新課程觀、知識觀和教育觀,實施研究性學習是大學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大變革。研究性學習作為大學學習的一種新理念與新方式,其主要宗旨在于培養(yǎng)懂知識、會學習的大學生,實現教育教學效果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

三、從高校學習問題看研究性學習對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重要意義。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順應了知識經濟時代綜合素質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和要求,學生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直接對象,其結果和表現直觀地表達了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效果,一般主要包括:創(chuàng)新能力、科研水平、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率以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等。通過對國內各大高校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許多高校致力于建設研究型大學,把研究性學習作為教育目標之一。但在實際的教育中依然是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主,雖然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重視在逐步加強,但是收效甚微,即使在“985”“211”等知名高校中,依然存在眾多問題。而作為充滿朝氣、滿是活力的中國新一代大學生,缺乏活力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明顯跟不上時代步伐,致使高校學生對現狀不甚滿意,所以研究性學習模式的大力發(fā)展已是時代的必然,同時也是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體系的重要選擇。下面以高校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出發(fā),探討研究性學習模式對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體系的重要作用:

(一)學生的學習滿意度不高,深陷“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育觀。

學生對自身學習情況不滿意,主要表現為學習沒有主動性、缺乏對學習的規(guī)劃和學習的目的性?,F在我國眾多高校仍然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主,這樣學生真正參與學習過程的機會較少,于是普遍存在對學習滿意度不高的問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對原有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進,但真正在教學中實現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還是存在諸多阻礙和困難。主要表現就是課堂里教師是課內“主體”,教師進行教導,學生被動控制學習的過程。而研究性學習模式恰好是要求改變這一問題,要求在課堂上教師作為“輔助”,幫助學生、引導學生、鼓勵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建議或提示學生發(fā)現問題,同時完成學習過程的記錄與評估。在調查中也發(fā)現,其實有部分學生自身也在努力探索,尋找致使學習滿意度不高的原因,這一點正是研究性學習最為可貴之處,研究性學習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梢园l(fā)現,通過研究性學習模式逐漸深入到教育體系中,目前存在的學生學習滿意度不高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同時,對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體系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學習目標不明,無問題意識。

大學生探索未知事物的熱情并非想象得那么高,自我學習的特征表現不明顯、學習行為較為盲目,對學習目標、學習問題缺乏意識。盡管學生越來越不滿意“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育學習模式,但還是缺乏對“如何學習”和提升自身學習滿意度的了解。而且,因“填鴨式”教育在初高中取得巨大成績后,在大學則因環(huán)境的突然寬松,失去其生存環(huán)境,導致學生在大學期間表現出不知道學什么和怎樣學習的問題。在學習實際中,因缺乏有效指導與督促,學習自由度過于放大,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力不從心之感,因此,在大學培養(yǎng)學生主動自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應該是一個具有主體意識的個體,其學習應該是教師組織、引導,學生通過集體學習交流思想、探討問題,進而實現自我發(fā)展式的學習。相反地,一味地考慮通過自發(fā)、閉門造車的方式學習,是不可能取得高質量學習效果的,更不利于養(yǎng)成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而研究性學習模式則能很好地解決此類問題。研究性學習模式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大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加強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分析、判斷、綜合等高級思維性技能,學會研究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團結與合作??梢灶A見,研究性學習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教育教學現狀,為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體系的發(fā)展提供有效的'模式借鑒。

(三)學生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學生認為學習方法要比掌握知識更有價值,他們大多數都能認識到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但真正實施起來卻有困難,很多學生在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時屢屢碰壁,學習的動力不足、學習的效率不高、邊學邊忘、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學習計劃,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所以學習的重點應該是重構大學生學習網絡體系。另一方面,大學生在課外的延伸學習不夠,不能有效運用學習工具,也不會有效利用網絡等資源查找學習資料和學習資源,用于實現技術帶來的快捷網絡學習模式。此外,遺憾的是,大學生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圖書館,不知如何合理利用圖書館資源、提升學習效果和學習水平。針對以上兩方面的問題,從研究性學習模式角度出發(fā),可以看作同一問題,統(tǒng)一解決。研究性學習模式由學生提出問題、建立學習小組、實施項目研究、展示成果和成果評價等5部分構成,基本由學生自行實施,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也強調了全員參與性。研究性學習過程要求自主化和多元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自由發(fā)揮,充分利用手頭的一切資源,可以采用一切合理的形式進行表達。在如此往復的多次教學實踐中,每個學生都會被要求參與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迫使學生去分利用周邊的資源,比如圖書館、網絡、多媒體、專家學者等,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對教學支持系統(tǒng)的利用程度,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相信每個學生都能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學習方法。這種運用研究性學習模式解決問題,突出學生主動探究和組織表達的能力,是今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體系要實現的重要目標。通過對以上三個問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為中心”,追求個體的自由發(fā)展,倡導方式的變革,強調個體主動學習,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所以,大學研究性學習其主要價值訴求源于以師生間關系為主的學習活動過程,主要包括:形成研究性的學習方式、追求個體自由發(fā)展、養(yǎng)成問題意識、建構知識意義以及發(fā)展民主的師生關系。所以研究性學習模式對于改變如今的教育現狀,對于傳統(tǒng)教育中的錯誤和弊端的矯正,甚至是對國民教育的變革,都是非常實用的。對于現在推行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體系的發(fā)展和推廣,更是具有不同一般的意義。

參考文獻:

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論文高中研究性論文篇八

我認為“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探究解決語文學科的問題為主,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

學生參與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能夠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能夠鍛煉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增強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夠學會分享與合作,能夠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道德,能夠增強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學生參加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還會對自己的心理產生一系列積極的影響,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

下面筆者談幾點:

一、增強學生的社會性需要。

1.激發(fā)學生求知的需要。學生從事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會感覺到它幾乎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學習主體的自主性、學習特點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性等一般學生都是比較陌生的,這將大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需要。

2.培養(yǎng)學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這一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學生交往需要的滿足不僅可以使其個性得到健康的發(fā)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之間乃至合作學習小組之間增加相互了解與相互信任,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xié)作和分享。合作意識和能力只有在小組合作、與人交往的實踐過程中才能得到鍛煉。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夠促進學生交往需要的培養(yǎng)。

3.增強學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習得的結果。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做他們認為對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價值的事,并努力達到預期的目的,這就是成就需要的體現。學生持之以恒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會不斷增強成就需要。

二、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興趣。

興趣是人的認識需要的心理表現,它使人對某些事物優(yōu)先給予注意,并帶有積極的情緒色彩,可樹立語文學習的研究態(tài)度。研究不是一個領域,而是一種對待未知事物的態(tài)度,有了這種態(tài)度,學習中就會永遠充滿著好奇、懷疑的因素,永遠洋溢著探究、揭秘的熱情,永遠享受著創(chuàng)造、成功的喜悅。《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學生身心發(fā)展?jié)u趨成熟,已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文化積累,促進高中生探究能力的發(fā)展應該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能夠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學習探究方法、學習科學思維、學習科學精神、激發(fā)探究的潛能,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興趣。學生科學探究興趣的培養(yǎng)為其正確價值觀的樹立打下了基礎,因為興趣是價值觀的初級形式。

三、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人們用來區(qū)分好壞的標準并指導行為的心理傾向系統(tǒng),它通常是充滿著情感和意志的。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實際上是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十分強調學生重視感受、重視鑒賞、重視思考、重視領悟,在這一學習活動之中始終伴隨著豐富的情意活動。在學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小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匯報以至爭論辯駁的氛圍中,學生就會逐漸產生積極的情感,形成正確的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現代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备咧姓Z文學習要“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因而,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實際上,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為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比如個性化閱讀以及自由、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表達中離不開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研究問題、形成成果時離不開聚合思維和發(fā)散思維;交流匯報、討論辯駁時離不開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和具體化等思維的心智操作。

五、陶冶學生的情操。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要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1.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據道德規(guī)范來評價社會現象時所體驗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會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形成評價社會現象的道德感。

2.增強學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獲取知識的活動時所產生的情感。它是與人的求知欲、認知興趣、解決問題的需要等滿足與否相聯(lián)系的。學生通過語文研究性學習,其求知欲望、認知興趣和解決問題的需要等會得到一定的滿足感,產生一些積極的情感,發(fā)展其理智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中的美感是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所體驗到的崇高、優(yōu)美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的又一重點。高中語文研究性性學習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fā)展,文學鑒賞和創(chuàng)作活動是進行審美的重要渠道。在閱讀中,能夠認真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fā)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的境界。

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論文高中研究性論文篇九

20世紀80年代之后,美國對高中生開設的社會研究課,說明美國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及其重視,而研究課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讓學生在研究中學習、日本的綜合性學習課程,也有其獨特之處:

第一,學校根據其教學目標和辦學理念自己j編寫教材;第二,綜合活動課程注重操作性、體驗性,是對分科學習內容的綜合應用;第三,綜合活動課程的課時安排較靈活,可以根據課程內容來安排上課時間,少則一節(jié)課,多則一天;第四,綜合活動課程的方式多樣化,可以打破班級這一基本教學單位,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分組;第五,綜合活動課程不是由固定的教師負責,而是由全校教師共同參與組織,還可以邀請校外專家前來指導。

世界各國的研究性學習,其操作的方式方法雖然各不相同,但是在學生培養(yǎng)的方向上是統(tǒng)一的,教育理念和出發(fā)點如出一轍。

[2]李其龍,張可創(chuàng)、研究性學習國際視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12]李兵、學科教學與研究性學習[j]寧波大學學報、20xx(3):22—26。

[15]楊紅艷、淺談數學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j]、科學教育,20xx(2):79。

[26]華志遠、發(fā)掘教材引言中“引”的功能[j]、中學數學,20xx,3:4—5。

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論文高中研究性論文篇十

當今是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信息時代,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是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是提高民族整體素質和創(chuàng)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可靠保證。因此,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增設了包括研究性學習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

1、什么是研究性學習?為什么在高中課程設置研究性學習課程?

答: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作為一門課程,研究性學習應當達到的目標是什么呢?

第一個是開放性。第二個是探究性。第三個是實踐性。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后,學生要進入具體解決問題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tài)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階段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

(1)搜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了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閱書刊雜志、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并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zhèn)?、?yōu)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lián)的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學會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發(fā)現信息資料間的關聯(lián);最后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

(3)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同學之間充分交流,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

答: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學習態(tài)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的過程,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并獲得感悟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

自我評價。

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fā)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的氛圍。

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第一個特點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第二個特點是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tài)度。二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四是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情況。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比較廣泛教育資料的背景下所開展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學校應從實際出發(fā),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網絡以及具有專長的教師等校內現有教育資源。同時,要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開發(fā)和利用當地教育資源,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專業(yè)技術部門(包括農村衫技術研究與推廣部門)的人力資源和研究資源,為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

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要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手段的多樣性,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直接體驗,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要通過評價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才能,學會尊重和欣賞他人,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

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校門,積極地開展社會調查研究和實踐活動。學校必須加強組織和管理工作,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強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同時,學校加強與學生家庭、社會相關部門的溝通和聯(lián)系,共同負責學生在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的安全工作,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qū)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幫助學校有效地實施研究性學習,落實課程計劃中的相關要求。

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機會,促使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當前,受傳統(tǒng)學科教學目標、內容、時間和教學方式的局限,在學科教學中普遍地實施研究性學習尚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項特別設立的教學活動作為必修課納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將會逐步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并從制度上保障這一活動的深化,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要。

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于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tài)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fā)他們探索、創(chuàng)新的欲望。

2、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3、培養(yǎng)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圍繞研究主題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取得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并恰當的利用信息,來培養(yǎng)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chuàng)設有利于人和人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huán)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chuàng)意及成果,發(fā)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

5、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道德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yǎng)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練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6、培養(yǎng)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了解科學對于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huán)境和諧發(fā)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一)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于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范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實踐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題下,由于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入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fā)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二)探究性。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fā)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提出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

(三)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特別關注環(huán)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

(一)因地制宜,發(fā)掘資源。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注意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利用結合起來。要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以及現實的生活環(huán)境,從中發(fā)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把學生身邊的事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有利于培養(yǎng)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有利于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保持較強的探索動機和創(chuàng)造欲望。

(二)重視資料積累,提供共享機會。學習內容的開放性為學生的主動探究、自主參與和師生合作探求新知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師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所獲取的信息、采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體驗和取得的成果,對于本人和他人,以及以后的各屆學生,都具有寶貴的啟示、借鑒作用。

(三)適應差異,發(fā)揮優(yōu)勢。不同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和方法上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qū)別的,因而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各有特點。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具體條件,自主選擇研究課題留有足夠的余地。

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可以區(qū)分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

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

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前者如一次環(huán)境保護活動的規(guī)劃,后者如某一設備、設施的制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

一項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屬于一種類型,也可以包括多種研究類型。綜合性較強的專題,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內容,需要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參加者之間的工協(xié)作。

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論文高中研究性論文篇十一

高師科學教育與小學科學課程對接問題的研究,是一項面向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多層面探討。我們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探討高師科學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課程體系和課堂教學等與小學科學課程的關系,使其培養(yǎng)的教師更能適應小學科學教育的需要。“高師科學課程與小學科學教育對接問題的研究”將根據高等師范學校的實際,結合小學科學教育發(fā)展的實際,正確研判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則是當下小學科學教育應有之義。其內容主要包括:1.小教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研究。從適應小學科學教育工作需求的視角,探討小學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生的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專業(yè)情意結構。2.小教專業(yè)科學課程體系研究。研究小教專業(yè)科學課程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及相關科學課程的標準與實施方案等。3.科學活動課程研究。一是通過校本活動課程的開發(fā),將原來的科技節(jié)、興趣組、學生社團等課程化、系列化。二是根據學校現有設施和學校建設發(fā)展,構建科學實踐基地,建設百果區(qū)、百草區(qū)、天象館等多個區(qū)域的“科技園”供學生觀察、實習和使用。4.科學課程課堂教學研究。探討高師科學課程對小學科學課知識的融合、方法的滲透、實驗規(guī)范的引導、探究技能的顯性訓練等。5.與小學的合作互動研究。探索高師與小學新的合作交流機制,一是實踐基地的拓展,為師范生觀察、體驗小學科學教育提供保障;二是聘請小學科學教育的名師為未來教師進行方法引領、案例分析、綜合實踐設計指導等;三是高師教師參與小學相關課題、教學實踐的指導、研究。6.高師科學課程的學習評價研究。一是突出小課題研究等研究性學習過程在學習評價中的作用;二是充分體現學生在專題實踐、小學科學優(yōu)課觀摩、科普宣傳等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另外,我們應該在學科教學、校本課程和科技教育活動等方面進行必要的探索。選擇若干不同區(qū)域、不同類型的小學作為課題研究的實驗學校,在小學科學教師的入職訓練和職后培訓的層面上進行了研究和探索。同時,加強高師與市、縣(區(qū))教學研究機構的聯(lián)系,創(chuàng)新高師教育實踐的模式,開展多種多樣的教研競賽活動,為師范生觀摩、體驗小學科學教育提供積極的幫助。因此,在不斷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中,我們要用先進前瞻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不斷轉變教學理念,實施新穎合理而有效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產生積極的整合效應。

一、課程設置。

當前小學科學課程的設置,綜合化的趨勢日漸明確,,我國啟動了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課程的設置要求執(zhí)教教師具備綜合性的自然科學知識體系。而對高師而言,就必須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統(tǒng)整師范生的科學知識結構,設置相應綜合性的課程體系。因此,此類科學課程要突出實踐性、實用性、時效性,使學生通過學習,開拓視野,提高對科學問題和科學知識的情感,從而使學科知識由封閉性走向開放性,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我們一方面強調高師課程要適應小學教育綜合化的趨勢,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統(tǒng)整師范生的科學知識結構,另一方面,我們研究注重小學教育專業(yè)科學課程的實踐性,增加小學教育實踐情境,為師范生盡早了解、適應小學教育改革創(chuàng)造條件。為此,我們一方面引領教師加強對小學科學教育的理論研究,另一方面在目前五年制高師普遍未設科學教育專業(yè)的背景下為未來小學科學教師的培養(yǎng)探索實踐路徑,在高師四、五年級新開設了科學教育選修模塊,包括:科學課程與教學論、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生活中的科學,實驗與教具制作、文化地理等課程。

二、課程實施。

要狠抓學生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當前素質教育重點是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因而小學科學教師的培養(yǎng)更應該注重師范生科學探索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養(yǎng)成??茖W探索精神的培育不僅要貫穿于專業(yè)課程學習的全過程,更應該融入師范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則主要依托于“以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為旨歸”的各類研究性學習活動。高師培養(yǎng)小學教師更要注重師范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實驗能力、發(fā)現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同時,以反思為抓手加強學生研究性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研究性素養(yǎng)被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為此,我們必須進行教學改革,從教學本位中走出來,不斷進行教與學的反思,使教學過程以人的發(fā)展為本,服從于、服務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實踐中我們一方面重視師生在高師理科課程學習活動中理念、方式方法等的反思實踐,另一方面以教育見、實習為契機,反思教育理論在教學實施中的體現與探索。除此之外,加強以第二課堂活動為媒介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豐富學生的實踐。我們根據學校的實際出發(fā),除了完成課程計劃規(guī)定的科學課的教學以外,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建立了“無線電測向”興趣組;開設了“納米在生活中的應用”“小學科學教學目標與方法”“非線性科學簡介”和“健康生活”等科學講座;組織了“科普知識競賽”“項目操作比賽”和“學生創(chuàng)意實驗競賽”等科學競賽;另外,指導學生撰寫科技論文和科學教案參加全國、省的學科組學生科技作品競賽,取得不錯的成績。這些活動,培育了同學們的科學思維,增強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了我校課外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

三、課程資源。

高師在教育理念上滯后于小學教育現狀、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要求不適應教育需求是不爭的事實。本研究力圖探索高師與小學、社會機構合作的新途徑與新模式,不斷豐富自身教學資源。一方面,我們試圖打破傳統(tǒng)的師范與小學關系,通過“請進來”,“走出去”,讓師范生更多參與小學科學教育教學,以“教”帶“學”,以“練”促“學”。另一方面,我們積極探索實踐基地的拓展、教研的共享。通過在不同區(qū)域、不同類型學校建立師范生教育實踐基地,開展不同類型的科學教育實踐活動,聯(lián)合進行師范生的實習指導等。我們積極促進、實施教研機構相關小學科學教育的活動向高師學生開放,教學展示、專家點評的觀摩、資料的共享等,另外,鼓勵高師教師直接參與小學科學教師的培訓、參與市小科教研活動、合作開展課題研究等,強調職前職合的一體化。另外,要積極了解省內外其他高師科學課程建設方面動態(tài),積極參與科技活動的組織和設計,使活動更貼近小學科學的教學。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的學生科技論文、科學教案、科學課件的比賽,讓學生有親身的體會??陀^來講,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具有面向未來的科學素養(yǎng),隨著我國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和高等師范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許多新涌現出來的問題值得我們去繼續(xù)思考與探討,在小學科學教師培養(yǎng)的實踐過程中,還有許多環(huán)節(jié)需要我們去摸索與實踐??傊?,高等師范學校培養(yǎng)小學科學教育師資必須從專業(yè)建設、科學研究、學生專業(yè)發(fā)展等諸方面進行努力。應結合高等師范學校的實際,立足高師,結合小學科學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把握小學科學教育工作者專業(yè)成長的規(guī)律,為師范院校培養(yǎng)合格的小學科學教育師資培養(yǎng)尋找出路,為小學科學教育健康發(fā)展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1]潘洪建。小學科學課程標準60年[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2(11).

[2]鄒洪濤。高師科學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方案之探討[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06).

[3]李玲。構建適應小學科學教育的高師科學課程體系[j].淄博師專學報,(01).

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論文高中研究性論文篇十二

昨天我們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在多媒體教室展開,回想起這一星期的點點滴滴,我們都有許多心得和體會。當初,對研究性學習一無所知的我們以為這只不過是一種形式主義??墒墙涍^這段時間的研究和調查,我們對研究性學習有了一個新的了解,當然對它的認識也有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看法。

剛接觸這個課題時,我們都感到有點不知所措,畢竟我們是第一次搞這樣的活動,好在我們有指導老師,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我們很快就進入了狀態(tài)。我們的研究調查活動在無人喝彩之中緊鑼密鼓地進行,首先我們遇到的難題就是資料的收集,雖然每天都忙忙碌碌的,但收效卻甚微。

這時候老師建議我們上網去查尋資料,可我們組大部分同學平時就很少接觸電腦,更不用說上網了。于是,我們便在星期天聚集到老師家里,經過老師的指導,我們終于知道了如何上網搜索資料。于是我們開始自己上網查找,把學來的知識現買現賣,居然真的讓我們查到了好多的資料,沒想到一個星期的辛苦,卻在一個下午就完成了資料收集的任務。這一次,又讓我們切實的感受到了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達。

在計算月供額的過程中,原本我們是計劃用銀行的公式先自己把答案算出來,于是就到東街的興業(yè)銀行調查等額本金還款法和等額本息還款法的有關計算過程的資料,但其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些是銀行機密,且是編好的程序,計算過程復雜,之后,我們根據案例提供的公式來計算才得出結果。

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總有些同學不合作,不是以借口搪塞就是不理不睬裝作不懂。我們總是以笑臉去迎別人的冷臉,心里真不是滋味,有時甚至還動過退縮的念頭,但一想到我們的課題,所有的委屈,所有退縮的念頭都煙消云散了。通過這次資料的搜集,促進了我們組員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學會了怎樣分析問題、處理問題,怎樣共同協(xié)作,怎樣分析數據。

在課堂上匯報調查情況時,我們的故事是說不完的。在此之前我們所做的都是零碎的工作,而我們要把前一段時間搜集到的資料,經過篩選,取其精華,剔除糟粕。使我們的勞動不只是簡單的資料的堆砌。以前的我們,為了能在考試中哪一個好的分數,整天龜縮于狹小的教室,猶如井底之蛙。而在我們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的老師即是導演又是演員,而我們同學呢這是配角、觀眾。而這次的研究性學習,給了我們一次鍛煉自己的機會,讓我們能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正確的視察自己的能力,也是我們通過這次活動,真正的了解了其他同學,也發(fā)現了他們身上的潛力,同時也對自己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我們研究性學習要暫告一段落了,回憶過往的點點滴滴,我們可以自豪的說:“我們成功了!”

在這成功的背后,有著許多支持過我們的老師和同學,我們衷心的感謝老師給予我們的幫助,如果沒有每一位同學的幫助,我們的調查就不會那么的順利,如果沒有老師的指導,很多的時候,我們都會不知從何下手。在此我想所有曾經幫助過我們的老師和同學道一聲:“謝謝!很高興我們曾一路走過,你們的支持一直是我們的最大動力,我想,我們的課題成果將是對你們最好的報答!”

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論文高中研究性論文篇十三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中學實踐活動課的開展,是貫徹這種教育目標的一種重要方式。上個世紀以來,許多學校都對此作了積極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在新課改的教材中,各科也安排了有關探究性學習的課程。

我校是一所農村中學,軟硬件都相對落后,學生基本都來自于農村,他們不如城里的同齡人見多識廣,獨生子女或者留守少年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使他們缺乏自信,也缺乏對周圍人事的關心。我校實行雙休日,對距家較遠而不能回去的寄宿生而言,往往有大量時間可以支配,作為班主任正好可以適時引導學生開展一些有意義的研究性活動。

開展研究性學習,對我校老師和學生都是一個挑戰(zhàn)。在閱讀了大量研究性學習案例后,結合我校實際和學生實際,我將課題定為“校園·生活”。營造一個文明安全的校園,需要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才能使學生關愛自己的校園,了解自己的生活,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校園主人翁的意識,自覺遵守和維護校園文明,遠離危險,參與營造“平安校園”,同時,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道德素質。

二、課題目標與方案設計。

(一)課題目標。

1.認識到維護和創(chuàng)造校園文明、安全需要大家共同參與。

2.讓學生學會設計、收集和處理信息,學會合作、討論以及與他人的溝通,學會基本的調查研究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校園,關愛他人。

(二)方案設計。

1.子課題的確立。

“校園·生活”涉及面很廣,學生也各有所長,各人興趣愛好也不一樣,又要調動所有學生的參與熱情,我和學生共同設計了以下七個課題:

“校園·生活”

紀律現狀與問題。

衛(wèi)生現狀與問題。

校園安全現狀與問題。

校園水電節(jié)約情況調查。

教學情況調查。

校園飲食情況調查。

學生課余時間安排情況調查。

2.具體方案設計。

課題組成員為高一(7)班66名同學。在公布七個子課題后,由學生自由選擇研究內容,編成七個小組。每小組任命一名組長,再由組長組織成員共同討論本小組研究方案,然后進行分工實施。

三、活動實施過程。

1.學習培訓:對學生進行社會學研究方法(問卷法、訪談法、信息分析、撰寫報告等)指導。

2.分組討論,制定調查問卷并各復印30份。討論確定本組研究方案并進行調查。

3.各小組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討論,并撰寫調查報告。由班主任進行整體匯整。

4.課題總結。由班主任撰寫整體報告,并利用班會課,對學生的調查活動進行總結點評。

四、學生的研究成果。

(一)紀律現狀與問題調查報告。

總體來說,我校大多數學生的紀律狀況良好,上課能夠認真聽講,尊敬師長,考試和作業(yè)過程中都有較強自主性。但也有11%的學生存在一些問題,如打飯插隊,上課玩手機或者睡覺現象等等。

問題存在原因主要是學生缺乏自律,同時和部分老師要求不嚴格也密切相關。

(二)學校衛(wèi)生現狀調查報告(大磊、李政策、蘇敏、紀沈琴等19人)。

對于寢室衛(wèi)生,有一半同學認為寢室衛(wèi)生間設計不合理。59%的同學認為寢室區(qū)有異味、不衛(wèi)生。但同時,同學也坦承各班寢室垃圾能夠及時清理。

對于教室衛(wèi)生,高中部有近五成的班級達不到清潔要求。從調查結果來看,普遍原因是少數同學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對于校園衛(wèi)生區(qū)衛(wèi)生,絕大多數同學能夠將垃圾倒在指定場所,對校園衛(wèi)生間衛(wèi)生也基本滿意,但近七成的學生認為校園整體不是很清潔。

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絕大多數同學都有較強的衛(wèi)生意識,能夠自覺維護校園和教、寢室衛(wèi)生,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希望生活在一個清潔的校園環(huán)境中,并承認這對學習有影響。學生們對良好衛(wèi)生環(huán)境的普遍心理需求,是學校能徹底改善衛(wèi)生的希望所在,只要學校適當調整衛(wèi)生間布局,改善部分設施,加大宣傳,班級進一步加強對衛(wèi)生管理,并實施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一個清潔美麗的校園一定會展現在我們面前。

(三)我校安全情況調查(楊玲、陸玉娟、尹星、吳小知、許榮等8人)。

圍繞安全問題,我們作了七個方面的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用電安全、運動安全和實驗安全整體較好,分別只有7%和3%的同學出現過意外(原因不詳)。

同學們意見較為集中的安全隱患有三個方面,一是校園丟失物品的情況較為嚴重,近一半學生承認丟失過物品或者有失竊經歷。二是在校園一些監(jiān)控死角,學生聚集吸煙情況普遍,有一半學生都知道這種情況存在;三是教學樓樓道照明情況有重大安全隱患,絕大多數同學對此表示不滿。只有1/5的學生認為無所謂。

為此,小組建議學校為教學樓樓道裝聲控或者光控的照明燈。同時,對極少數學生攀爬圍墻的行為,進行監(jiān)督和制止。

(四)校園水電節(jié)約情況調查(陳彥宇、紀蓓蓓、桂盈盈、汪麗、吳青青、陳華等6人)。

調查方式:問卷、訪談。

本校87%的高中生都同意并提倡節(jié)約水電,并有較強的環(huán)保意識,如利用洗臉水灑地、洗衣服;減少手機的使用,保持長期待機狀態(tài)等。但仍有少數同學在冬天用熱得快燒水現象,這既不安全,也不環(huán)保。希望學校加強環(huán)保宣傳,并制定相關的制度,讓高中生為社會、校園的和諧發(fā)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五)教學情況調查(組長:田浩然)。

調查方式:問卷、訪談。

85%的學生認為本校教師教學嚴謹,輔導認真,對學生較熱情。多數學生認為學校硬件設施配套齊全。但對老師的教學行為,仍有個別小問題存在。一是有部分老師經常在上課期間接聽手機;二是極少數老師在上課期間吸煙;三是有1/4的高中生反映自己受過老師的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另外,也有學生反映教學樓漏雨,體育器材缺乏等問題。

建議學校對教師加強職業(yè)道德教育,進一步改善教學設施,力創(chuàng)和諧文明校園。

(六)校園飲食情況調查(查文寶、高志、許濤、陳秋霞、桂佳、桂蜜棗等9人)。

調查方式:問卷、訪談。

調查顯示,只有2%的同學對學校食堂滿意。91%的學生都有吃零食的習慣,還有少數學生有節(jié)食的不良習慣。

建議學校食堂適當調低飯菜價格,用黑板或者公告等形式進行飲食健康知識宣傳,引導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飲食習慣。

(七)學生課余時間安排情況調查(張晟、劉超2人)。

調查顯示,在課余時間選擇運動的學生只有11%,60%的學生選擇休息,還有21%的學生仍然堅持學習。

從調查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同學沒有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相當一部分同學不懂得勞逸結合。調查結果還顯示,對于學生課余活動,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導致很多學生對這段時間的安排處于茫無頭緒的狀態(tài)。

希望各班加強對學生體育鍛煉的宣傳,學校和班主任要對學生課余時間安排進行科學引導。

五、對本次探究活動的反思。

對于研究性學習,在我校尚屬首次,無經驗可循,對于老師和學生都是一個挑戰(zhàn)。由于學生缺乏探究學習的經驗,事前準備并不充分,他們從思想上到行動上都顯得有些措手不及。而且整個活動時間安排也比較倉促,準備工作還有很大欠缺。

對于如何開展社會學研究調查,雖然事前對學生作了培訓,但時間短,學生沒有實踐經驗,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一些問題。制作問卷時,細節(jié)部分還存在不科學的地方,設計的問題既不全面,也不能反映問題的本質。在小組分組討論和設計活動方案時,組長和成員之間配合還不夠協(xié)調,導致時間浪廢。尊重他人和謙讓精神還待于進一步提高。在訪談過程中,方法不當,使被訪者存在疑慮,不敢實事求是地反映問題,甚至是直接地被拒絕,從而降低了效率,影響了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其實學生的思維還可以進一步開拓,比如,對于衛(wèi)生問題的調查,并不一定要用一種固定的方法去達到目的,可以采用實地查看作為主要方法。還可以去團委調查學校衛(wèi)生記錄,或者走訪學??倓仗幒头止苄l(wèi)生的校長來了解學校措施和動向,從而達到更好的結果。

從七個小組反饋的調查報告來看,學生對于信息的處理能力,對材料的分析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指導,對調查報告的撰寫,也需要指導和進一步鍛煉。

萬事開頭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次研究性學習活動,也有比較成功的幾點:

1.豐富了學生的業(yè)余生活,并調動了廣大學生的參與,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問題的設計、信息的搜集以及與他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等)使同學之間增進了了解和友誼。

2.實踐證明,我校學生有能力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與示范高中學生相比,毫不遜色。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因地制宜,因陋就簡,這樣的學習活動也可以開展起來。

3.學生初步掌握了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與流程,并積累了經驗,為以后的研究性學習打下了基礎。

4.提高了同學對校園生活的認識,有利于學生自律性的培養(yǎng)。

5.增強了學生的自信。

6.為校園建設提供了有益的材料和建議。

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論文高中研究性論文篇十四

昌平區(qū)各高中校:

為有效推進我區(qū)高中研究性學習學科建設,有效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進一步提高高中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質量和實效性,昌平區(qū)將舉辦“昌平區(qū)高中研究性學習20教師及學生優(yōu)秀研究成果征集與評審活動”。具體安排如下:

一、活動主題:有效推進高中研究性學習二、活動時間:年5月---2012年10月三、參加人員:

學生均可參加本次活動。

四、活動要求:

1.教師成果形式:論文、案例故事或以高中研究性學習主題的課題研究成果,主要參加者不超過3人。

2.學生成果形式:以課題研究報告形式報送。每個課題限報送一項主要研究成果(課題研究報告),如果課題成果豐富多樣,可按成果附件或輔助說明材料的形式上報;學生每個課題的主要成員不超過7人;每班限報4項成果。

3.主要研究成果的形式按附件(教師成果格式見附件2,學生成果格式見附件3)中的'格式及要求完成。

4.各校應填寫“昌平區(qū)高中研究性學習2012年教師及學生優(yōu)秀研究成果征集與評審報送表”(附件1),并將成果材料按規(guī)定時間、地點報送。

(1)報送時間:2012年9月20日前;

成果附件(形式可有多種);

其它輔助說明材料等五、評審安排。

1.教師成果將經過初評和復評兩個階段按比例評出一、二、三等獎;

學生研究成果按比例將經過初審、復審和答辯展示三個評審階段。進入答辯展示階段的學生將進行15分鐘的展示匯報和5分鐘的答辯。答辯活動將向全區(qū)師生開放。

2.時間安排:

(1)2012年9月21日至28日初評;(2)2012年9月29日至15日復評;

(3)2012年10月15日至25日學生成果答辯展示。六、聯(lián)系人:王欣(聯(lián)系電話:69722475轉8025)。

昌平區(qū)教委中學教研室。

2012年9月1日。

附件1。

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論文高中研究性論文篇十五

1、選題意義和背景。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科學的教學模式,研究性學習能激發(fā)學生對學科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主動對所學內容進行探索和研究。研究性學習不僅注重對學科知識的傳授,也致力于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協(xié)作能力、批判精神、嚴謹作風來影響學生,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提高創(chuàng)新探索能力。筆者進行了一些調查以了解目前研究性學習的現狀。調查表明,目前很多學校將研究性學習定位成學生做課題研究。課題研究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和科研能力當然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它是一種綜合性的探究,對于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要求相當高,學生面對這個龐大的工程,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另外,一個課題的完成,通常要耗費半個學期甚至一個學期的時間,由于學生的常規(guī)學習任務的影響,這種單一的長時間的課題研究,往往到最后就流于形式,草草收尾,學生借助網絡、書籍,上交一份不是自己研究的研究報告,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是這樣,那么學生無論上了多少節(jié)研究性學習課,無論研究了多少個問題,書寫了多少份調查報告,最終都會成為“瞎子摸象”,偏離研究性學習的宗旨。

針對目前的兩大問題:數學課堂的40分鐘,惜時如金,用于深入探究的時間不夠;研究性學習課題耗時長,學生完成困難較大且收效甚微。于是,筆者考慮,能否將數學課堂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相整合,找到兩者的結合的平衡點,讓研究性學習真正發(fā)揮其功效。

2、論文綜述/研究基礎。

2。1,國外研究性學習的發(fā)展與現狀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傳統(tǒng)的以掌握文化知識為授課目的和以講授式作。為主要教學模式的教育體系已經無法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新型人才,教育改革成為社會的迫切需求。

從十八世紀以來,至少有三次大規(guī)模的研究性學習浪潮。第一次是在l8世紀末到l9世紀初的歐洲,在受“啟蒙運動”的啟發(fā)之后,盧梭、福路貝爾、裴斯泰洛齊等人倡導“要理性思維”的研究性學習浪潮。第二次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美國,這次倡導研究性學習主要是因為實驗科學的迅猛發(fā)展,為了順應工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和社會的需求,目的是培養(yǎng)出具有適應及改造自然和社會能力的人才。第三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歐美、亞洲等各國,代表人物有美國的布魯納等人,他們對“探究學習”、“發(fā)現學習”的合理性從理論上進行了系統(tǒng)的論證。

與發(fā)達國家相比,研究性學習在我國的起步較晚,我們應該多了解一些先進的理論,借鑒各國實踐的成功經驗,使我國的課程改革得到更好發(fā)展。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哲學家杜威提出圍繞問題組織教學,形成了“問題教學法”。在問題教學法中,教師設計問題必須考慮學生的情況、已掌握的知識、直接經驗,問題必須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創(chuàng)設符合生活實際的經驗情境,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問題的答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動生成教學內容?!皢栴}教學法”強調的是在“做中學”,“做”即要求學生動手、動腦,自己操作,在“做”的同時進行反思,最終獲得新知識。由此可見,“問題教學法”帶著濃重的研究色彩,是讓學生在研究中主動構建和成長。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有與研究性教學相類似的主張,他認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就類似于科學家探求知識的過程,教學時應鼓勵學生自己去發(fā)現,提出疑問,然后自己解決自己的疑問。學生應在探索中發(fā)現新知識,把握住學科的基本結構框架。

20世紀80年代之后,美國對高中生開設的社會研究課,說明美國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及其重視,而研究課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讓學生在研究中學習。日本的綜合性學習課程,也有其獨特之處:

第一,學校根據其教學目標和辦學理念自己j編寫教材;第二,綜合活動課程注重操作性、體驗性,是對分科學習內容的綜合應用;第三,綜合活動課程的課時安排較靈活,可以根據課程內容來安排上課時間,少則一節(jié)課,多則一天;第四,綜合活動課程的方式多樣化,可以打破班級這一基本教學單位,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分組;第五,綜合活動課程不是由固定的教師負責,而是由全校教師共同參與組織,還可以邀請校外專家前來指導。

世界各國的研究性學習,其操作的方式方法雖然各不相同,但是在學生培養(yǎng)的方向上是統(tǒng)一的,教育理念和出發(fā)點如出一轍。

2。2我國數學研究性學習的發(fā)展與現狀分析研究性學習的理念在我國古代教育家們智慧的教學思想中早就有所體現,如孔子推崇的“學、思、問”及啟發(fā)式教學,孟子和朱熹所倡導的批判、懷疑精神。

20xx年1月3l日,《全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實驗修訂稿)))中新增綜合實踐活動課,至20xx年4月,《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要通過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動手實踐、自主閱讀等不同形式,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學習能力,讓學生經歷數學探索、數學創(chuàng)造的過程。筆者經過觀察發(fā)現,目前高中的研究性學習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以筆者所在的無錫市第一中學為例,在高二安排了每周一課時的研究性學習課程,學生一般會用半個學期(大概10課時左右)的時間研究一個課題并提交一份研究性學習報告。具體流程是:學生按興趣自行分組,每組討論自主選擇一個感興趣的或者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確定了研究課題之后,學生自行分配任務。由于論文完成的周期較長,小組課題各不相同,再加上教師可能本身對學生所研究問題并不是十—分熟悉,所以教師未必能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如果說傳統(tǒng)教學是“灌輸式”的,那目前這種研究性學習就是“放羊式”的。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我們應該尋找一個方式,將學科教學和研究性學習有機整合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上高效掌握人類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積累的優(yōu)秀文化和規(guī)律性知識,同時又能學以致用,通過實踐研究積累經驗。

3、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xx,04。

[2]李其龍,張可創(chuàng)。研究性學習國際視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3]夏錦文,程曉樵。研究性教學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要求陰。中國大學教學,20xx(12):25—28。

[4]徐鳳生。研究性教學的理論探討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xx,6):44—48。

[5]史曼莉,姚利民,康雯,蔣家瓊。研究性教學思想發(fā)展初探[m]。大學教育科學20xx(6):35—40。

[6]黃麗芳淺論高中數學研究性教學的內容選擇與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新課程研究,20xx(6):10—12。

[7]葉建華。數學課程中的研究性教學方式[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xx(9):66—67。

[8]劉偉忠。研究性教學中的難點與實施重點[j]。中國高等教育,20xx(24):42—43。

[9]張志亞。對結合各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幾點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20xx(6):25—28。

[10]柴華芳。高中數學課中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j]。學周刊,20xx(9):181。

[12]李兵。學科教學與研究性學習[j]寧波大學學報。20xx(3):22—26。

[13]黃惠蓉?,F代數學與研究型課程整合的探索與思考[j]?,F代中小學教育,20xx(4):13一l5。

[14]劉興華,周春荔。試論中學數學的研究性學習[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xx(增刊):106—110。

[15]楊紅艷。淺談數學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j]??茖W教育,20xx(2):79。

[16]朱慕菊。走進新課程一與課程實施者對話[j]。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66。

[17]李瑩。高中數學教育中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初探[j]。赤子20xx(12):293。

[18]鐘啟泉,崔允都。新課程的理念與創(chuàng)新一一師范生讀本〔ml,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3。

[19]馬克斯·范梅南。教學機智一一教育智慧的意蘊cm。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13。

[20]連文剛。高中生數學學習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中學教研,20xx(6):30。

[21]呂林海等。數學研究性學習的三種實施模式初探[j]。數學教育學報,20xx(2):85。

[22]馬玉煥。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一一淺談高中數學的研究性學習[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20xx(04):4l—43。

[23]王愛芬。國外及我國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綜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xx,04:48—5。

[24]葉紀林。20xx國外研究性學習的現狀、特點及啟示陰。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xx(02):53—56。

[25]金鑫華。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的實踐和認識[j]。上海中學數學,20xx,o5:22—23。

[26]華志遠。發(fā)掘教材引言中“引”的功能[j]。中學數學,20xx,3:4—5。

[27]華志遠。cal在圓錐曲線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數學,,03:25—27。

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論文高中研究性論文篇十六

在采訪過程中,盡管我們參加人員比較多,但都有各自的分工,有的扮演記者,有的攝像,有的記錄,有的錄音,有的為采訪過程做其它服務。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使我們最終形成了這份理論性結題的報告,使我們的報告具有較強的真實性和理論性。

課題研究結束后,我們每一位都很高興,但我更高興的是:通過這一次的實踐,使我們變的更加自信和堅強。

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論文高中研究性論文篇十七

透過這次的研究性學習讓我們學到了很多。讓我學會了組員的團結的力量等。例如我們上街發(fā)調查問卷、采訪時,遭到了許多人的白眼與不明白,但我們并沒有放下,我們檢討了自己的錯誤,選取更加適宜的話語與人交流。當天下午就發(fā)出了50到60份(三個人)。

這次的活動不僅僅鍛煉了我們的動手潛質,還鍛煉了我們的口語交際潛質。這次的時刻較為緊湊,使我們覺得課件還不夠完美,我堅信如果再有時刻的話,大家會完成的更好!

參加這個研究性調查小組我很榮幸,我們忙活了很久,選取我們組的題目時就吵了好久,才將調查題目定下來,期間可謂一波三折,一開始發(fā)調查問卷時,個個臉都個性紅,個性不好意思,發(fā)完并收完了之后,便長舒一口氣,我和是統(tǒng)計調查問卷的,我們兩個搞了好幾天,忙得升入天堂了,忙完之后,手好酸,后背好疼,到了組長寫調查報告時,總是喜愛抱怨,她就是有點刀子嘴豆腐心,但還是把它寫完了,到了最關鍵的步驟時就要靠我們的老板――了,我們幾個也未能幫上大忙,但還是能夠帶給一些小小的幫忙,更多的是在心中為他們加油鼓勁,參加了這個組,讓我體會到了組內的團結是多么的重要,在我們組長帶領下,這個研究性調查小組更加好了,我們在這幾個月的時刻里,收獲了太多太多,使我們小組組員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更收獲了友誼。

對于這次研究性學習,我學會了付出,讓我體驗了一回真正的成長歷程,從最初的確定研究課題,到之后的發(fā)問卷調查,統(tǒng)計結果,做課件,研究報告,我們在一步步的走來,我們漸漸的體驗自己的汗水播撒的種子種出的瓜果最甜。

為此我會更加的發(fā)奮體驗社會中必要的鍛煉,從付出中快樂與收獲。

透過這一次的研究性學習,讓我受益匪淺,本來害怕陌生人的我,透過這次活動,使我改變了這個不太好的性格,另外這次活動也讓我從食品安全這一方面了解了社會的狀況,我和其他組員之間也加強了關聯(lián),使得友誼之花開得更加漂亮。

透過這一次的研究性學習,我知道了團結是一個組的必要條件,正是正因團結,我們才突破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難險阻,因此這是一次終生受益的活動。

在這次的研究性調查學習活動,我們利用了課余時刻,進行了小規(guī)模的采訪與發(fā)放收回調查問卷,這讓我們了解了食品安全問題的狀況,透過這些方式,我們不但提升了自己的實踐潛質,還加強了彼此之間的友誼,既對生活中食品安全問題方面有了初步了解拓寬了我們知識與視野又豐富了我們的課外生活,這些成果使我們每一個組員都珍惜這一次鍛煉的機會,在這些日子里,我們互相幫忙,用心進取,在任務分工上分工明確,盡職盡責,在組長的帶領下,我們組員都受益匪淺。

另外,在課題上,我們透過調查的方式,知道了我國食品存在巨大安全隱患的問題,這也有助于我們踏入社會,去獨立的生活。

總之,這一次活動十分有好處。

透過這次調研,讓我學會了團結合作得到重要,我們利用假期的休息時刻一齊搞調查,我們開始時還知道怎樣搞,透過一齊討論后正式開始了我們的調查。這次調研不僅僅讓我們的友誼得到加強,還讓我們了結了此刻社會的重大問題,鍛煉了我們的社會實踐潛質。

我們一齊調查的時候我很開心,我堅信如果還有機會的話我必須加入進來。

在開放的情境中主動探索,親身體驗,在愉快的情緒中自主學習,提高潛質,我在研究性學習中不斷收獲,得到鍛煉,提升自我。這次研究性學習讓我得到了鍛煉,無論是社會交往的潛質,還是自身的學習潛質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論文高中研究性論文篇十八

現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離不開化學,現代公民與化學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瘜W新課程以一種全新的教學目標來指導化學教學,以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來指引每一位教師,在今后教育教學實踐中,要求教師必須學會用新的思想去解決遇到的問題,充分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完成從教會學生知識到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轉變。20xx年09月02日拿到了新教材,進行比較,得出以下看法。

一、新舊教材的對比。

1、新舊教材的不同之處。

傳統(tǒng)教材:(1)過分強調化學學科的學術性、嚴密性、系統(tǒng)性和獨立性;。

(3)突出化學學科特征,以實驗為基礎,強調化學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增加了化學實驗設計的內容,介紹了現代化學實驗技術,綠色化學的基本思想,并十分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4)重視探究學習活動,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積極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內容標準的“活動與探究建議”欄目中設置了大量的探究課題,引導學生運用觀察、實驗、交流討論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結合有關的線索做出假設和猜想,自主設計實驗和其他實踐活動方案,借助模型、圖表、反應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學變化過程,使學生在探究實踐中獲得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化學的樂趣。

(5)深度不如老教材而廣度大大超過,難點相對分散而知識點相對集中,特別強調知識的學習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從必修到選修實際上是一個從知識儲備到知識深化、從能力培養(yǎng)到能力生成的過程。

2、新教材對教師教學的要求。

經過這次培訓,我收獲很多,感觸很多,教材在改變,課程標準在變,教學理念也在變,教師的角色也在變,我有信心教好學生。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1452083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