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對作品進行評述和總結(jié)的一種表達方式。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讀的內(nèi)容,同時也可以提升我們的思考和表達能力。我想我應該寫一篇讀后感了吧。那么作為讀者,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呢?首先,要在閱讀完作品后進行充分的思考和反思,捕捉到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和認知。其次,要注意選擇適當?shù)奈膶W表達方式,既能展示個人的觀點,又能與讀者產(chǎn)生共鳴。同時,要保持客觀公正,避免過度主觀色彩和情緒化的表達。最后,要注意語言的精煉與準確,通過具體的細節(jié)和例子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使讀者能夠更加生動地感受到你的閱讀體驗。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越來越多的讀者對于文學作品有了更加豐富和多樣的解讀。
漫長的告別讀后感篇一
告別,就是死去一點點。
--題記。
許久沒看小說,因了小友的推薦,看《漫長的告別》。
是硬漢派小說家雷蒙德?錢德勒的作品,因為很多作品都出現(xiàn)了馬洛這個形象,又被稱為“馬洛系列”。
喜歡馬洛。
首先因為他不畏強權(quán)不受利誘,這樣的品質(zhì),估計只有是作品中的虛構(gòu)人物,才能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
因為馬洛幫助的嫌疑人特里,是當?shù)赜绣X有勢能左右政局的大佬的女婿,大佬的浪蕩女兒在特里逃跑的前晚,被發(fā)現(xiàn)死在自家客房里,一張臉被刀砍得稀爛。
馬洛深信特里干不出這種喪心病狂的事,誓將真相查個水落石出。作為嫌疑人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后,馬洛扛住了警察們的嚴刑逼供,也經(jīng)受住了大佬派來的援助律師的威逼利誘。
出獄后,馬洛又被特里的戰(zhàn)友,如今的黑幫頭子威脅:再查案子不得好死。他還是不為所動。
而后,又發(fā)生了很多事,馬洛都沒有放棄循著草蛇灰線,刨根問底。
不容易。
推理能力出眾,是我喜歡馬洛的又一關(guān)鍵點。
警方宣稱逃到墨西哥的嫌疑犯特里已被擊斃并將他死前寫的自白書示眾,馬洛根據(jù)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了自白書的疑點,并由此推斷特里其實并沒有死,而是警方受制于政商勾結(jié),放煙霧彈。
在作家羅杰?韋德死后,韋德家里的仆人坎迪,做假證誣陷馬洛是殺人犯,馬洛根據(jù)印象還原出了事發(fā)現(xiàn)場,戳穿了坎迪的謊言。
此外,去探查特里服兵役的過往,弄清楚兩起殺人案的兇手作案動機的過程,也讓人開眼。
也許,所謂神探,就是能察人所未察,見人所未見,哪怕一絲一毫的馬腳,都能看穿。
不簡單。
再說到作為一個人,馬洛,有情義有擔當,讓劇中的特里、洛琳……,看書的我,心儀。
馬洛為了特里,一個在酒吧偶遇,喝醉了也很有風度,兩度嫁給鈔票的退伍軍人,付出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困難,可他并沒有退縮,也沒有為此而糾結(jié),而是,坦然地應對一切。
要是我也有這樣的朋友,那就太幸運了,不曉得會高興成什么樣,拿啥子來喜歡!
其實,馬洛,不僅僅是我欣賞,眾多的讀者,成了錢德勒的書迷,就是因為他塑造了馬洛,這個柔腸俠骨的--硬漢。
告別這本書,我不禁想起了書中馬洛的一句話:告別,就是死亡一點點。
但愿,我能遇到更多的好書,更多的馬洛,讓每一次告別,不會覺得遺憾。
漫長的告別讀后感篇二
“說一聲再見,就是死去一點點。”人生由許多“你好”和“再見”串起。所有的“你好”一定對應著一聲“再見”,直到和這個世界說“再見”。這是一本哀傷的小說。
作家們塑造了許多偵探,彼此性情各異,只有一點相同:都是虛構(gòu)的。因為真實的世界不存在如此有魅力的偵探。我知道的偵探有限,之前更不知道這部《漫長的告別》中的菲利普.馬洛。許多人應當也對馬洛很陌生。不奇怪,大部分人都沒聽說過雷蒙德·錢德勒,他在中國談不上著名。我也是第一次讀他的書。和其它偵探小說比較,本書側(cè)重的不是邏輯推理,而是人物和命運。
本書在國際上聞名遐邇,曾獲愛倫坡獎(此獎項在世界推理小說界享有極高聲譽)——而且受村上春樹推崇(以及艾略特、加繆、錢鐘書等多位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曾閱讀此書多達十余次:“每當我的寫作沒有靈感而停滯不前時,就會翻這本書?!闭f明《漫長的告別》不僅僅是一本偵探小說,更是一本重要的文學作品。
一個作家曾這樣評價《漫長的告別》:每一頁都有閃電。雷蒙德·錢德勒擅長描寫和比喻,短短一兩句話勾畫出生動鮮活的情景,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甚至可以讓讀者“看見”,“聽見”,“聞見”,享受到文字的美妙,不時會心一笑。精妙絕倫的句子每一頁都能看到。如此高超的表達技巧只有少數(shù)頂尖作家才具備。
錢德勒不注重小說場景的描繪和人物心理的描述,然而這種簡潔的敘述和機智、短小的對話,卻又把小說的寫作藝術(shù)和美學價值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在張弛有度的敘事節(jié)奏中,描寫現(xiàn)實細節(jié)。錢德勒文本的魅力在于“他筆下的城市,一個男人在城市里的孤獨感和挫敗感”。
作品創(chuàng)作于1954年,這一年,比作者大18歲的妻子因病離世,他備感孤獨、壓抑,沉迷于酒精,之后一度中斷寫作,隔年自殺未遂。
自認為小說中作家韋德身上有著作者對自己的敘述,身心俱憊,沉迷酗酒,整日籠罩在孤獨、壓抑之中,在醉酒時以文字記錄自己,抒發(fā)背上。這正是作者自身的真實寫照。
大部分沖著“懸疑燒腦”來的讀者,都是讀東野圭吾、阿加莎成長起來的,對偵探小說的期待是刺激、反轉(zhuǎn),而錢德勒恰恰顛覆了福爾摩斯式‘全知全能’型設定。錢德勒筆下的主人公“馬洛”落魄潦倒,東奔西走破案,常常一無所獲,強調(diào)人物心境,而非推理手法,將偵探小說帶入全新領(lǐng)域。
個人認為,讀《漫長的告別》,與其說在讀一本偵探小說,不如說是在讀一本文學作品,繁雜的敘述不再是為了鋪展案情,而反將案件作為載體,來完成這場錢德勒的理想與世俗之間的漫長的告別。
《漫長的告別》價值觀與當下追求獨立的時代精神非常契合:主人公獨立的生活方式,孤獨但追求體面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自帶醉意的生活方式,貼合了現(xiàn)代年輕人的心境。關(guān)于金錢與欲望、關(guān)于人生、關(guān)于成就等困惑,現(xiàn)代人的諸多迷思,在這本小說中也可以獲得共鳴和思考。
漫長的告別讀后感篇三
有一部家庭紀錄片的名字叫《我只認識你》,這部紀錄片從2012年一直拍攝到2014年,導演拍攝的是自己長輩的故事,是一部講述的是關(guān)于阿爾茨海默病的故事,也是一個關(guān)于記憶、愛與尊嚴的真實故事。這部記錄片不是一個家庭的故事,而是千萬個阿爾茨海默病家庭的縮影。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漫長的告別》,作者帕蒂·戴維斯,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最小的女兒,最開始看到封面還以為是一部關(guān)于愛情的小說,而《漫長的告別》這部作品實際上是記錄了她陪伴患上阿爾茨海默病的父親度過的最后十年時光,是一部講述親情,陪伴與自我成長的一本書。
年輕的帕蒂·戴維斯和大多數(shù)的年輕人一樣,無知無畏,年少輕狂,也差點與家庭決裂,因為父親里根患上阿爾茨海默病,她才重回父親身邊,在與父親相處的過程中,與家庭和解,與家人一起開啟了一段漫長的告別旅途。
看著父母變老是一件既悲哀又甜蜜的事情。我們會發(fā)現(xiàn),閱歷的豐富、人心的軟化、心胸的拓寬,理解父母與我們終有一死的真相,都會令人既恐懼又敬畏。
教她如何在浪里避開危險,在夜里如何認星座......也有當父親工作越來越忙的時候,他們的生活卻沒有了隱私和自主性,那個時候的自己內(nèi)心是惶恐的,所以為了證明自己,為了讓父親關(guān)注到自己,她只用用叛逆來裝飾自己。
漫長的告別讀后感篇四
一個酒鬼和一個硬漢偵探相識于一家舞蹈俱樂部,這是一杯酒和一個承諾引發(fā)的一場漫長的告別。一直到這本書最后一章節(jié)時,我才突然想起來這是一本偵探小說,比起我們熟悉的夏洛克式偵探小說,這本書更像一本敘事類文學作品,作者不緊不慢的將故事情節(jié)訴說。
而偵探自己也不再脫離案件、以第三人的姿態(tài)破案,轉(zhuǎn)而參與到案件其中。這本書中間有部分,我一度不太理解,覺得劇情的發(fā)展好像有些偏離,但是到了后面才發(fā)現(xiàn)這些情節(jié)都是伏筆,當你看完整本書后,再次回頭看某些情節(jié),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獲。這譯本看起來還可以。四點五星。
我一開始不太明白,漫長的告別指代的是什么。他們初識時因一個微笑,一個點頭,一次揮手而被打動,最后當特里不再是特里,他們能做的只有選擇告別?!罢f一聲再見,就是死去一點點”,這是一場有關(guān)友誼的漫長的告別。
漫長的告別讀后感篇五
放下《漫長的告別》,十幾年后的我突然領(lǐng)悟了怎樣來看雷蒙德錢德勒式的小說和文字里的肆意孤獨。
和村上春樹一樣,大概十六七歲的時候我讀到了雷蒙德錢德勒的小說,不過不是漫長的告別,是另一本。名字有些相似,叫做《再見,吾愛》。很遺憾,當時我并不喜歡,或者說不懂如何去喜歡。彼時作為一個理工科學霸,一顆文學青年的心一直被壓制著也可以說尚未萌發(fā),我和很多少男少女一樣,我們讀那個時代的字,我們并不挑選也無所謂喜好,甚至不多去評論,只是單純珍惜一切可以看閑書的時光。在重點高中成摞的試卷試題下,在每天長至晚間十點的晚自習這般996模式的高壓學習下,我們見縫插針地傳看手里的一切東西:有時候是一本《科幻世界》或者《讀者》,有時候是一本不知道誰的盜版余秋雨《文化苦旅》,自然少不了安妮寶貝似傷痕文學,網(wǎng)戀文學鼻祖《第一次情迷接觸》,偶爾也會拿到一兩本名著……大部分看過就算,也會偶有感動。
例如當年劉慈欣發(fā)表在科幻世界上的《流浪地球》,讓我在晚自習的桌前,我那一整排習題集的書架后面流下了淚,例如一本《蝴蝶夢》我不知為何看出了恐怖片的意味,盡然生生的不敢獨自回家。
一樣的漫長……不同的只是這一次我用“理解”代替了曾經(jīng)的不耐煩。很難有人像作者這樣深刻迷戀“離別”這一件事,他甚至不厭其煩地用幾十萬字將它擴充成一個獨立的優(yōu)雅空間。離別、告別、再見這樣的詞匯和事件中的死亡一起,要把它們統(tǒng)一在這樣一個獨立空間中去欣賞。如果不去理解這一份憂傷的底層和他構(gòu)筑其上的虛無的情感空間,那些描寫和對話就沒有意義,情節(jié)也就將始終無法帶入。
這一份籠罩其上的虛無情感,在我看實則是每一個人物下淋漓盡致的孤獨。感受到了這份孤獨之后,所有的人物一下子鮮活,所有的對話全部合理起來。
漫長的告別讀后感篇六
《漫長的告別》讀完了,這部大部頭書足足比一個硬幣還要厚,密密麻麻,每一頁都印滿了文字。這樣的鴻篇巨制對閱讀的耐性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不僅如此,外國經(jīng)典小說獨有的復雜人物名字和錯綜的關(guān)系,更是讓人望而卻步。而什么是熱愛,我想大抵是可以拋開一切困難后的無畏。b站上獻給后浪的宣傳片中說“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讀書,一直是我所執(zhí)著的堅持,這次參加宿州讀書會共讀書目《漫長的告別》,無限感恩宿宿對經(jīng)典書目的挑選。很喜歡。
對于推理性小說,我一般在早期本科階段會閱讀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先生的,《放學后》《惡意》《白夜行》《紅手指》等一系列經(jīng)典著作,后期也嘗試改變風格在自己的kindle上下載了幾部阿加莎式的古典推理小說,這類文章注重推理思維,“誰是兇手”“誰是嫌疑犯”,而《漫長的告別》最大的不同在于,作者錢德勒的志向不在于推理。一起富家女西爾維婭的兇殺案,自稱“一只獨狼,未婚,中年將至,錢不多。不止一次進過局子。喜歡烈酒、女人、下棋和一些別的事情”的偵探馬洛,卷入一場各行各界對特里.倫諾克斯的懷疑判定嫌疑人的社會案件中。看似是離奇的殺人案件,實則案中有案,謎中有謎,局中有局,牽涉到權(quán)利、地位、金錢、榮譽、愛情、背叛、救贖……一系列復雜的情感倫理。
閱讀大部頭書,除了對故事情節(jié)、環(huán)境、背景、高潮的關(guān)注,我其實最感興趣的是作者筆下的人物。愛上了英國作家毛姆《刀鋒》里的男主人公拉里,從此,在外國經(jīng)典小說里看到的主人公都像你!在閱讀時,幾度潛意識里察覺自己是深深愛上了特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猜不透這個角色。特里有很好的氣度和品格,但有些地方不對勁;特里有自己的標準,他也會遵守它們,但那些標準都只是個人的,與任何倫理或道德無關(guān);特里是個好人,因為他有好人的品性。但他與流氓暴徒在一起時與正經(jīng)人在一起一樣快樂——只要那些流氓能說出流利的英語,餐桌禮儀也說得過去。我想現(xiàn)在再去評判一個小說中的人物角色,已經(jīng)不能再簡簡單單地用“好”或“壞”來簡單武斷了。特里是道德上的失敗者。我想也是戰(zhàn)爭造成的,也可能他天生如此。在很多方面,特里都是個討人喜歡的家伙。他曾經(jīng)如此地打動。只用一個微笑、一個點頭、一次揮手以及清凈酒吧里的幾杯清靜小酒。
然后又匆匆告別吧。“他轉(zhuǎn)身穿過房間,走了出去。我看著門關(guān)上。我聽著他的腳步聲在仿大理石走廊上漸漸遠去?!蔽蚁耄覑鄣哪莻€人大抵是再也不會回來了吧,后來我真的沒有再見到他……
曾國藩說:“讀書可以改變?nèi)说男郧?,甚至能改變?nèi)说墓窍唷!卑殡S著《漫長的告別》這部共讀書目的結(jié)束,我的細膩情感也被作者錢德勒的文字漸漸建立起來。文中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著實讓人嚴肅、細細品味。無處不在內(nèi)心升起一種對文學范本的肅然起敬。好書力推,值得一讀。
漫長的告別讀后感篇七
《thelonggoodbye》,中文譯名《漫長的告別》,美國著名推理小說作家雷蒙德錢德勒文學價值最高并最廣為流傳的小說之一,本書獲得愛倫坡獎年度最佳小說。小說的第一人稱敘事者-偵探馬洛,在與富家女琳達男歡女愛后的清晨告別,引出了文眼:說一聲告別,就是死去一點。生命有限,世事無常,有時候淺淺的一句再見,就如同掠過樹梢的一縷春風,從下一秒開始,再也沒有見過。
馬洛和琳達并不是故事的男女主角,用兩個配角的情節(jié)來引出文眼,錢德勒這種寫作手法可謂相當獨到。雖然本書被普遍定義為偵探小說,但故事中愛情催生的苦與惡,多面復雜的人性,繁瑣甚至荒誕的美國司法制度及司法體系,在作家精準完美的描寫下,甚至比故事情節(jié)更有看點。在我看來,本書的文學價值遠勝于作為偵探小說的故事性價值。
作者雷蒙德錢德勒,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極力推崇的作家之一,村上春樹曾坦言;“要是我能寫出像《漫長的告別》一樣的小說,就死而無憾了。”村上春樹為了表達自己對本書的崇拜,將本書翻譯成日文版本。本書是“硬漢派“偵探小說的開山之作,硬漢派,顧名思義,就是偵探的形象,他們跟古典派偵探小說的區(qū)別就在于偵探的人設,古典派偵探小說中的偵探穿著古板的三件套,在昏暗的書房里抽著雪茄凝思推理,而且他們基本上都是警察的同伙,硬漢派偵探堅守自己的原則底線,敢愛敢恨,憑自己的喜好尋根究底,不問名利,為了真相不懼強權(quán)。
馬洛,故事的偵探,本書的第一人稱敘述者,即作家本人。
故事的開頭交代了偵探馬洛與男主特里倫諾克斯的初次見面。在一個叫做舞者的豪華酒店門口,酩酊大醉的倫諾克斯被貴婦妻子從豪車上趕下來,妻子冰冷地揚長而去。書中第一次描寫倫諾克斯,滿頭白發(fā),英俊的面龐有半邊是僵硬的,雖然爛醉如泥,但優(yōu)雅有禮。馬洛把這個醉漢帶回家里,并給他沖了一杯咖啡,馬洛自己都沒搞清楚為什么這么做。從此,這兩人便密切來往,經(jīng)常在一個酒吧里喝一種名叫“兼烈”的雞尾酒。而兼烈這種酒,也成為了后來兩人關(guān)系明滅的見證。
到這里,作家似乎并沒有把本書當作偵探小說來寫。
真正偵探小說的探案起因是西爾維亞在自家后院的客房遇害,全身赤裸且死相慘烈。而倫諾克斯承認自己是兇手,跑路之前來跟馬洛道別。但作為偵探,直覺告訴馬洛,倫諾克斯并不是兇手。這起案件被司法部門定案:倫諾克斯畏罪潛逃。
馬洛被當成謀殺共犯被警局拘留審訊,不久,警員收到來自墨西哥的電報:倫諾克斯在墨西哥自殺。但馬洛并沒有放棄探尋真相,而在這個過程中,馬洛受到來自多方的阻撓和威脅,包括當?shù)鼐?,黑幫,還有西爾維亞的富爸爸。這時,西爾維亞的姐姐琳達出現(xiàn)了,她的出現(xiàn)為馬洛提供了重要破案線索。馬洛成功睡了這個剛離異不久的優(yōu)雅富家女。貌似在錢德勒的偵探小說里,偵探總是能與美麗的富家女上演一段浪漫情事。琳達的離去,讓馬洛黯然神傷,引出了文眼:說一聲告別,就是死去一點。
小說到一半的時候,暢銷書作家羅杰的離奇失蹤。羅杰的助理找到馬洛,請馬洛尋找羅杰。兩人在一個泳池邊碰面,這時,羅杰的妻子即故事的女主角愛琳出場了,原文花了大段文字描寫愛琳,總之,愛琳美艷不可方物,原文是這樣寫的:美得如同一個夢。馬洛差一點淪陷。馬洛利用了作為私家偵探的資源,馬上鎖定了幾個羅杰可能在的地方。沒花多長時間就找到了羅杰。羅杰酗酒嚴重,不久后羅杰被槍殺。愛琳認定兇手是馬洛。
從這里開始,馬洛利用從琳達那里得到的線索和對這個富人圈子的不斷了解,事情真相浮出水面。羅杰是被妻子愛琳所殺,愛琳蓄意栽贓馬洛。而羅杰酗酒的原因是因為他知道妻子愛琳是殺害西爾維亞的真兇,但他沒有向警方揭發(fā)自己的妻子,愧疚自責,所以用酒精麻痹自己。而愛琳殺害羅杰的原因是她知道羅杰看到了她殺害西爾維亞,為了滅口而蓄意謀殺。愛琳為什么要對西爾維亞下如此毒手?因為西爾維亞不僅和愛琳曾經(jīng)的舊愛倫諾克斯是夫妻,而且又和羅杰私通,西爾維亞奪走了愛琳的兩個愛人。而倫諾克斯知道真相,為了保全愛琳,他當了替罪羊。再解釋一下倫諾克斯和愛琳的關(guān)系,倫諾克斯在服役的時候和富家女愛琳墜入愛河,但倫諾克斯在戰(zhàn)爭中杳無音訊多年后,愛琳以為倫諾克斯已不在人世,嫁給了作家羅杰。后來,倫諾克斯和西爾維亞結(jié)婚,并在社交活動中結(jié)識了愛琳和羅杰。至于前面提到的,倫諾克斯為何要與西爾維亞離婚后來復婚,離婚是因為倫諾克斯忍受不了西爾維亞的放蕩,復婚是因為想繼續(xù)與愛琳見面,盡管只能遠遠看著她。
“像山泉一樣清澈”的愛琳因為情到深處和嫉妒之心,殘忍地殺害了西爾維亞,而之后蓄意謀殺羅杰,就是因為自私的保全。被馬洛揭露真相后,愛琳飲彈自盡。愛情的力量不可估量,可以成就永恒也可以摧毀人性。
故事在這里同時交代了倫諾克斯自殺的新聞是偽造的。文末,倫諾克斯再次整容,回美國跟馬洛道別,馬洛感慨萬分,倫諾克斯已不是從前那個“爛醉如泥,窮困潦倒,饑腸轆轆,筋疲力竭,但卻傲骨錚錚”的倫諾克斯。馬洛和倫諾克斯的友誼,就像那個維克多酒吧的“兼烈”一樣,濃情迷人,苦澀辛辣,最后黯然落寞。
馬洛和琳達的忍痛告別,馬洛和倫諾克斯的無數(shù)次的告別,倫諾克斯和愛琳的告別,和“兼烈”的告別,人的一生,總是避免不了要與珍視的人或者物告別,正是因為生命的有限,才賦予這些告別于意義。
不可挽回的事,再也不相見的人,一去不復返的年華,就如同昨夜夢境里飛舞在玫瑰色薄霧里的金色蝴蝶一樣,撲棱著翅膀越飛越遠,美麗哀傷。
漫長的告別讀后感篇八
“thelonggoodbye”,raymondchandler.
《漫長的告別》《長相別》【美】雷蒙德?錢德勒群眾出版社。
雷蒙德?錢德勒第二部上榜作品,也是他一九五三年的第六部長篇,為他繼《藍色大麗花》《thebluedahlia》之后,二度贏得愛倫?坡年度最佳小說大獎。一個優(yōu)雅有禮的酒鬼和一個貧窮高貴的私家偵探相遇,會發(fā)生怎樣一種誠摯而悲傷的友誼?藍諾士酒醉后被馬羅撿回,藍諾士稍后寄來一張五千美元的巨鈔做為感謝和告別,然而,一連串謀殺,卻跟這個告別綿綿不絕......
thelonggoodbye國內(nèi)出版的時候叫長相別,和電影的譯名一樣。80年代初的時候,錢德勒的書國內(nèi)基本出完過,兩本短篇集,四本長篇,都是群眾出版社。
【作品簡介】。
《漫長的告別》是雷蒙德·錢德勒最重要的一本小說,它是錢德勒風格的集大成者。這部作品發(fā)表于1953年,是作者的第六部長篇,榮獲了“愛倫·坡獎”年度最佳小說。
【作者介紹】。
錢德勒以菲利普·馬洛為主人翁的偵探系列作品,半世紀以來早已突破一般類型小說的局限,躋身經(jīng)典文學的殿堂。
錢德勒共創(chuàng)作了七部長篇小說和20部左右的短篇。他被譽為硬漢派偵探小說的靈魂,代表著硬漢派書寫哲學的最高水平。他是美國推理家協(xié)會(mwa)票選150年偵探小說創(chuàng)作史上最優(yōu)秀作家的第一名,他塑造的偵探菲利普·馬洛被評為最有魅力的男人。在四十年代好萊塢男演員以能扮演菲利普·馬洛為榮,其中以亨弗萊·鮑嘉扮演的馬洛最為成功。
錢德勒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編劇,他為好萊塢締造了激動人心的“黑色電影”。他與比利·懷爾德合作的《雙重賠償》被稱為黑色電影的教科書。自1942年到1947年,他的4部小說6次被搬上銀幕,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福克納都只能給他當助手,與他合作過的大牌導演有希區(qū)柯克、比利·懷爾德、羅伯特·艾特曼等。似乎至今沒有一個作家享有好萊塢如此的厚愛。
漫長的告別讀后感篇九
偵探類小說一直是我的最愛,村上春樹的書幾乎被我讀了個遍,當出現(xiàn)“村上春樹的人生之書”時,那是非讀不可了。很早以前就聽說過雷蒙德·錢德勒這位作家的名字,也知曉他的系列叢書,恰好宿州讀書會的共讀活動給我提供了這個好機會。拿到共度圖書第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精致的封面,內(nèi)頁的插圖,都讓我愛不釋手。
書本的前面有一張簡單的插圖,圖里的馬洛偵探永遠是那身棕色的長風衣配黑色的圓禮帽,讓人看不清他的臉更留出了無限遐想的空間。我想象的馬洛是個子不高身材壯實皮膚棕黑色的,身上還會有著淡淡煙草和咖啡的味道,眼睛不大一定很有神,鼻梁挺拔,長相雖然普通卻有著讓人不容小覷的力量。在書友會的群里有位很早讀完的書友對書中所有角色進行了想象,如果拍成電影讓誰來擔當這個角色最好,當時還沒看完書就被劇透了一把,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心里也有一套自己喜歡的演員角色表。
回到書的內(nèi)容上來,書名既然是《漫長的告別》,那一定有人離開有人告別。書的開始從菲利普·馬洛偵探第一次見到特里·萊諾克斯入手,一定是特別的緣分,才能讓馬洛偵探對第一次見到的萊諾克斯施以援手,并且在日后對這位奇妙緣分下認識的朋友多次幫助。
從馬洛和萊諾克斯淡淡的友誼開始,到萊諾克斯惹上人命官司,馬洛幫助他逃跑,再到萊諾克斯在墨西哥自殺并留下一張麥迪遜肖像,告別的帷幕正慢慢拉開。通過韋德夫人的委托,馬洛對縈繞在眼前迷霧漸漸有了方向,對韋德一家的接觸給了馬洛揭開真相的杠桿。好的作家一直走在讀者前面,讓你猜不出接下來的情節(jié)。
我就是這樣被馬洛和作者牽引著,一步步接近真相,看著馬洛憑自己的膽色和智慧幫助萊諾克斯洗清冤屈還原真相。故事的最后,酷酷的馬洛用自己的方式向萊諾克斯告別,既然已經(jīng)告別了,這位朋友也就不存在了,哪怕他換個身份樣貌重新出現(xiàn),也不再是原來的朋友了。讀完整本和馬洛一起卸下了告別的擔子,就好像生命的列車一樣,總有人上車有人下車,車上和車下的人都是生命里明亮的色彩。
最后說一下讀書的感覺,書里人名地名很多并且都很長,實在是不好記,再加上書也不是一次性看完的,經(jīng)常讀著讀著要想,這個人是誰呀,以后再讀類似書的時候可以對人名進行簡單的記錄。故事以最后一次見面作為結(jié)束,實在讀不過癮,馬洛偵探作為主角出現(xiàn)在錢德勒的書里還有一個系列,讓人忍不住都想要逐一拜讀。
漫長的告別讀后感篇十
想給四星半。作者的語言確實十分吸引人,現(xiàn)在還記得那個走進酒吧的夢,人們驚訝的如同指揮家手里還未停下的指揮棒。
作為一部偵探小說,其實我沒有很明白為什么我們的私人偵探對特里這么好,因為他心里某個柔軟的角落被觸動了嗎。我覺得偵探是一個自由自在,懂的如何在當時那個風雨飄搖的社會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人。他很懂規(guī)則,而且很聰明,也許還很帥,不然不會讓洛林也傾心。
而特里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他的面貌在我看來有些模糊,無法概括。只知道他有一道在戰(zhàn)時被炮彈炸出的傷疤在臉上顯眼的位置,有一頭白發(fā),入贅了一位富翁的女兒,這位嬌人給他戴了無數(shù)的綠帽子。故事中出現(xiàn)了很多人物,昨天晚上我甚至還夢到了他們,警察,黑幫老大,那個夢,嗜酒的作家,偷偷用麻醉藥行醫(yī)的大夫,躁郁癥西部牛仔。真的很豐富,作家對這些人物的刻畫。
再說回整本書,不知道我理解的是否正確。是自殺的女人殺了他丈夫,殺了西爾維婭,然后老頭子想讓特里當替罪羊,而特里的兩個黑道朋友讓他偽裝被殺死,最后通過整容手術(shù)把他救了回來。我們的主人公在最后和特里告別了,見了最后一面,至此,故事到此結(jié)束。我們也看到了主人公精彩的推理過程和他某些程度上來說高尚的情懷。這個四十多歲的男人,歷經(jīng)了一切,為了一個朋友。
漫長的告別讀后感篇十一
村上春樹說這本書他讀了十二遍,我很好奇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
說實話開始它并沒有吸引我,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越來越喜歡,簡直不能自拔,像吸煙成癮一樣。錢德勒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各種經(jīng)典諷刺、比喻信手拈來,每翻看一頁它都會帶給我驚喜。
主人公馬洛是一個私家偵探,經(jīng)典的美國硬漢形象,他看慣了世態(tài)炎涼,所以對人生的看法也是灰色的。但他骨子里為人很地道,他有自己的做人做事的標準,并毫不猶豫的維護它。
特里是馬洛的一個很特別的朋友,他們的情誼從一杯咖啡、一杯螺絲起子酒開始,不是朝夕相處卻能走進心里那種。
小說以一個貌似謀殺案的故事開始,死者是有名的富豪千金,嫌疑人是特里,他逃跑并自殺。一些蛛絲馬跡讓馬洛覺得這個案件有蹊蹺,但有大人物不允許他調(diào)查。接下來就是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有威脅、恐嚇也有暴力。但他一直堅守本心,這是他做事的準則。
故事中間出現(xiàn)分支,在他身邊又發(fā)生一起殺人案,馬洛敏銳的嗅出它們的關(guān)系,并鎖定他喜歡的作家夫人就是這兩起殺人案的實施者。
雖然特里沒有死,但馬洛在用時間和真心赴一場漫長的告別。追究真像的過程,就是他在向好友告別的過程,直到真相大白時,他完成了與他最后的告別。
小說貌似描寫謀殺懸疑故事,實則是作者借筆下人物馬洛,表達對這個社會千種罪惡的態(tài)度。
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說一聲再見,就是死去一點點”。讀一本好書也像是一場告別,每翻開一頁,就告別一點點。
漫長的告別讀后感篇十二
作者孤獨的內(nèi)心加上細膩的筆觸總能觸發(fā)人們內(nèi)心的共鳴。每個人都有一塊靜地孤獨的純凈的不被人理解的慌恐。錢德勒有一種魔力讓人開啟這個靜地,讓我們在他的作品里狂歡。
鋼筋水泥燈紅酒綠霓虹燈下的車流變成了畫家手里黑白交錯的靜謐的夜空,星星點點灑落在你心底。馬洛是孤獨的不合群的,在那樣一個不安定的時代他隨時都有可能面對死亡,他過的小心翼翼,直到遇到另外一個孤獨的靈魂——特里。在特里無助失意的時候,馬洛成為了他的朋友。兩個孤獨的靈魂相互慰藉,只需要一杯螺絲起子酒就能抒發(fā)他們內(nèi)心的情懷。平靜的日子被特里妻子的死所打破,特里逃走了。馬洛不相信自己的朋友殺死了自己的妻子就如同相信自己不會殺人一樣。他的周圍突然出現(xiàn)了很多人警察,律師,黑道大哥,韋德夫婦等,這些人隨時都可能要了他的命。為了他內(nèi)心的純真(特里),他義無反顧的去救贖一位死去的朋友。他想向世界證明純真是存在的正義也從不會缺席。他就是哪個正義的使者,到最后他找到了真相卻失去他。特里哪個和他一樣純真孤獨的人,已經(jīng)變成和周圍人一樣帶著面具生活。
漫長的告別讀后感篇十三
用我習慣的字號,這本書有1063頁,我是看到500多頁以后才感覺到好看的,這書前半部分一度讓人覺得無聊想放棄,可能是譯本的原因,也可能是我笨拙沒有體會到深意。我跟隨著馬洛去探索真相,被他睿智的頭腦所征服,待一切明朗之后,也只能跟著他嘆息。
我可以理解馬洛為了告別做的所有事情,被打被關(guān)被誣陷還不被其他人理解。但我實在理解不了特里到底有什么值得馬洛這么付出的。在我看來,特里就是個吃軟飯又懦弱的酒鬼,讓人避之不及,他的閃光點唯有脾氣好這點,另加十幾年前為救人而炸傷了臉,其他優(yōu)雅什么的不出來啊。
馬洛后來對特里說了一段話,“你深深打動過我,特里,用一個微笑、一下點頭、一次揮手和這兒那兒的安靜酒吧里安安靜靜喝幾杯酒。感情還在的時候真是不錯。別了,朋友。我不會說再見。我已經(jīng)和你說過再見了,那時候說再見還有意義。那時候說的再見悲傷、孤獨而決絕。”
馬洛也不曾真正了解特里吧。反正以后也做不了朋友啦。
漫長的告別讀后感篇十四
緣滅時,道一聲“再見”,悲傷、孤獨而決絕。。
年少時,甚是不喜離別的場面和愁緒,尤其害怕物是人非的感覺;
而今,珍惜每一次告別的機會。
三毛說,那些因緣分而來的東西,終有緣盡而別的時候。
認認真真的告別,
告別曾經(jīng)的自己,曾經(jīng)的朋友,曾經(jīng)的情感……。
昨日難以重現(xiàn),再見已是不同。告別之后,即使再聚,場景不同,心情不同,所思所感亦是不同。或許更好,或許更差。
其實,無論是從前,還是現(xiàn)在,面對的始終是同一個問題。
只是從前,選擇逃避;如今,勇敢面對,并視之為成長。
年少時,“理想”往往是某某高大尚的職業(yè),或者閃著光環(huán)的身份;
而今,“理想”可以只是一個習慣、一種狀態(tài),或一份情懷。
愛因斯坦說,我從不想未來,它來得太快。
不念過往,不畏將來。放下執(zhí)念,感恩擁有。享受相聚,品味孤獨。笑對生活,不負當下。
盡管,“人生只是一場盛大的馬戲表演”,
我仍然愿意認真演出。
漫長的告別讀后感篇十五
相信每個人的心底里都有不能說的秘密,不見天日,難以啟齒,將它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最深處,也許直至隨著肉體消失殉葬了,也永遠不會為外人所知曉。
原因何在呢?小說《漫長的告別》半遮半掩地講述了男主人公的心理波瀾變幻,探討這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人,天生具有一顆不安寧的心,然而膽量與氣魄卻大相徑庭,雖然英雄好漢比比皆是,大多數(shù)還是屈從種種顧慮束縛,所謂的“有賊心無賊膽”,于是就由此制造出了心底里有不能說的秘密,這是不得已而為之啊!
其結(jié)果呢?或平和地永遠埋葬在心底;或不可控制地而突然迸發(fā),其后果難以預料;或自己憂郁發(fā)瘋......誰又知道呢!
小說中的男主人公是大學輔導員,身邊圍繞著三位女性,分別是老婆、老婆閏密、女學生。他迷惑了,到底誰是他的“愛人”呢?他似乎都愛,又都不怎么愛;她們?nèi)紣鬯麊??敏捷的心靈感應告訴他:他集匯眾女寵愛于一身,但雨露可不能均沾,道德、法律、良知等等捆困了行為,于是,男人有了深藏心底里不能說的秘密,潛伏期遙遙無望,他“感到一陣來自生活的瑣雜與煩悶,它們像便秘一樣不可言說”。“我努力讓自己的魂魄游離在外。我感受著眼淚的輕盈與沉重,感受著自身體液的循環(huán),唯其如此,我方能避開一種更加猛烈的情緒,那種情緒,叫作心痛,抑或是,愧疚”。
小說中三位可愛女性的名字分別叫:老婆——樂思。我猜想,是思考為善為樂;老婆閏密——逃逃。我猜想是欲避,可避不開;女學生——鄭楊。我猜想,是上升的愛,難煞老師也!
面對這些愁死人的現(xiàn)實,被殘酷撕裂的心,血淋淋的結(jié)局,鄭揚自縊了,逃逃跑掉了,只有老婆還守在身旁,思考決定于行動,理智最終占勝“邪念”。然而,不能說的秘密永遠躲藏在心底最深暗的角落里,只有他自己獨享而已。
其實,我的心底里也有不能說的秘密,她是我最最親密的閏密、愛人,只要我不說出來,她永遠都會守著我,愛著我,永生永世都不會背叛的。
愛你,捧著你——你的心底里永遠不能說的秘密。
漫長的告別讀后感篇十六
菲利普·馬洛是《漫長的告別》的主人公,作者塑造的這么個硬漢形象。他勇敢正直,毫不氣餒。文章故事蒙上了一層懸疑和哀傷的面紗,小說開始,馬洛結(jié)識特里·倫諾克斯。在第一起兇殺案中特里的富有妻子西爾維婭被殺,而特里為了隱藏殺人兇手,背上罪名佯裝死亡在他鄉(xiāng)。馬洛之后又受雇于艾琳·韋德,讓他幫忙尋找她的丈夫羅杰·韋德。為他找到之后,再與馬洛的接觸過程中,抽絲剝繭,查明了她的真實身份。在這期間羅杰·韋德被她所殺,而特里也曾是她的丈夫,羅杰與西爾維婭有過交情。所以艾琳殺死了西爾維婭,特里也因念及舊情幫她掩蓋,最后被馬洛揭穿,艾琳自殺。特里也遇見了馬洛,兩人從此告別。
從與特里的遇見開始,再到與特里的告別結(jié)束,曲折漫本站長,時不時跳出回憶式的喜悅惆悵,像在表達對失去之人的不舍和真誠付出的自己的不甘。
最后馬洛對特里說過一句話“只是現(xiàn)在的你不是你了”。此時已物是人非,經(jīng)歷了許多,特里不再是之前貧困而自尊的人,而是變成富有而軟弱的人。盡管馬洛察覺到了背叛,但也甘愿為他尋找真相,直到最后,與特里告別,也與過去的自己告別。
這是一種痛苦的告別,生活中,我們也都具有真摯的感情,無論是親情、友情、或是愛情。但是也許會發(fā)生一些事,使得真摯的感情慢慢的抽離自己內(nèi)心,當你發(fā)現(xiàn)彼此已越走越遠時,便不得已地告別,盡管這條路很漫長。
告別是無奈的,痛苦的,但告別有時候也是迎接嶄新的事物。懂得告別的無奈,就更應認識珍惜的可貴。
說一聲再見,就是死去一點點。人的一生,總是避免不了要與珍視的人告別,正是因為生命有限,才賦予這些告別意義,才懂得告別的另一面是相遇,珍惜。
漫長的告別讀后感篇十七
偵探,在常人看來是很冷血的職業(yè),馬洛給人的表現(xiàn)亦如此,剛開始亦如斯,對特里忽至的一系列熱情不予太多肯定。世界上的兩個人再遙遠,也會有相似之處,或值得尊敬之處。特里在雨夜爛醉如泥,仍能非常禮貌地給因自己為馬洛和門衛(wèi)帶來麻煩而道歉。這么個情況,還表現(xiàn)文雅,撼動了低溫度的馬洛,亮出了人性的溫度。
把特里帶回家,待其清醒,特里晚飯感動。爾后經(jīng)常前來拜訪,時而一起在酒吧小酌一杯。友誼在時間里,在酒精里,在內(nèi)心一點點蔓延開來。不小心在報紙上看到特里的報道,馬洛下意識地遮掩。因為,即使特里是個漢子,也是會難受的呀。
大概知道一點兒特里的情況。一天晚上,特里恐慌地來到馬洛家,一身鮮血,瞳孔里滿是恐懼,手里還顫抖地舉著一把槍。偵探的素養(yǎng)讓馬洛故作鎮(zhèn)定,安排他洗澡,喝咖啡。凌晨,他送上飛機。
至此,馬洛就再也沒有見過特里,我以為,這就是所謂的“漫長的告別”,用一生,用回憶來告別。
然而,故事并非如此簡單。馬洛因特里受牽連,被拷打,被質(zhì)問,被威脅,卻不曾透露半點朋友的信息。對外宣揚是偵探的自我修養(yǎng),內(nèi)心卻很清楚,這是他跟特里告別的方式。
其中兩個人的死也不想詳說,最后,特里又出現(xiàn)了,換了一張臉的特里。你沒死,真好。馬洛心里肯定是這么想的。然后,馬洛冷酷地離開了。這一次,才是真正的告別,一個漫長而正式的告別。這種告別,有力量,有溫度,沒有恐懼,沒有不假思索。
跟你告別,特里,我用了很大力氣。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15069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