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哲學論文(優(yōu)秀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6 18:36:12
生活與哲學論文(優(yōu)秀17篇)
時間:2023-11-26 18:36:12     小編:MJ筆神

總結是一種思考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理清思路,深化對事物的理解。在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時,我們要注意語言的精煉和表達的準確性。在下面的總結范文中,您可以找到一些有用的寫作技巧和思路。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一

關于價值,馬克思曾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1](p406),那么,價值總是客體對于主體來講的。從這種意義上說,顧名思義,人生價值就是作為客體的一個人的人生對于主體需要的滿足,但人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其人生的所作所為不可能只滿足于自我的需要,同時還應滿足社會的需要。因此,主體就有兩個,即主體的個體自身和主體的社會,人生價值的涵義就是一個人的人生或人生的所作所為對個體自我需要的滿足和主體社會的需要滿足。

人生價值就是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個體和社會是主體存在的兩種基本形式[2](p287)?!叭咳祟悮v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就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3](p67)?!暗谝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3](p67)由此可見,個體總是客觀存在,在現(xiàn)實生活中總要體現(xiàn)為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而存在,因為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從而人生的自我價值是客觀存在的,個體追求人生自我價值無可厚非;從本質上說,人生的自我價值就是人的一生對人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滿足。然而,社會是由個人組成,個體離不開社會,社會的需要與個體的需要總是有著內在聯(lián)系,社會的需要從本質上看也是人的需要,個體的生存與發(fā)展需要在本質上就具有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性質,個體的人生自我價值在本質上就是個體的人生社會價值[2](p287),因此,人生價值是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統(tǒng)一,沒有個體的人生自我價值,就沒有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忽視個體的人生自我價值就會失去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的源泉;漠視人生社會價值,整個社會也就無法形成一股奮發(fā)向上的凝聚力。

實踐是人生自我價值與人生社會價值有機統(tǒng)一的根本路徑。馬克思曾指出“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4](p273)可見,人是一種有意識的存在,人能在實踐中通過創(chuàng)造勞動滿足自我的生存與發(fā)展的需要,實現(xiàn)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同時也滿足社會的需要,促進社會的發(fā)展。換言之,人在實踐中既能實現(xiàn)人生的自我價值,又能實現(xiàn)人生的社會價值,并把兩者進行有機統(tǒng)一。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就是人在實踐活動中,經歷著人生的自我成長,滿足人和社會的需要,實現(xiàn)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

二、自我評價的兩大功能發(fā)揮及其對人生價值的意義。

自我評價就是主體對自身的評價活動,可分為個體主體的自我評價活動和群體主體的自我評價活動[5],自我評價是一種重要的評價形式,在自我評價活動中,主體兩重化,即主體對作為客體的主體的評價活動。自我評價不僅具有獨特的自我功能,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6].

自我評價首先體現(xiàn)在它的自我功能上,它促進人們進行自我驗證、自我證實和自我完善,為人的自我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提供動力。根據心理學的有關研究成果,一旦人們有了關于他們自身的想法,他們就會努力證明這些自我的觀念;一旦人們對自己形成了相對完整和定型的評價,就會想方設法通過證實自己的能力來減少對這種自我評價有威脅的各種負面影響,人們希望他人對自己的認識、理解與自身的自我認識保持一致[7].也就是說,人們會不斷地反思自我,并證實自己的價值;在人們形成自我評價后,當感到自我評價的某方面受到威脅時,人們會加倍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那么,自我評價的自我功能還表現(xiàn)在有利于主體的自我完善上。因此,自我評價的自我功能對人的發(fā)展有著特殊的意義。其次,自我評價還有它的社會功能。自我評價的社會功能體現(xiàn)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個人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的評價決定態(tài)度,而不同的態(tài)度就必然有不同的行為,從而導致不同的人際關系[8],那么,一個人的自我評價往往能夠折射出這個人對于人生自我價值和人生社會價值的態(tài)度。正確的自我評價會使主體對自我、他人以及對待社會關系有正確的態(tài)度,能夠使主體勇于承擔社會的責任,具有擔當精神,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整個社會充滿人生的正氣。

自我評價的兩大功能對于人生價值的選擇和實現(xiàn)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要克服自我評價可能的負面影響,充分發(fā)揮自我評價的兩大功能,合理地利用這些功能來促進個體的自我發(fā)展和社會的良性發(fā)展,使之為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的發(fā)展服務。自我評價的兩大功能對人生價值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有助于個體人生價值的選擇和實現(xiàn)。自我評價的自我功能促進個體進行自我驗證、自我證實,自我審視人生,并不斷完善自我,合理地選擇自我人生價值并實現(xiàn)它;從自我評價的積極性質上看,自我評價能夠成為人發(fā)展的一種內在驅動力,使人的主體性得到提高,激發(fā)人生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從而獲得更多的發(fā)展機會,并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來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這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二是促進良好社會關系的形成,使整個社會充滿人生的正氣,為個體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一個能正確評價自我的人,一般會正確地評價他人;自我評價影響著人的交往方式,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發(fā)揮自我評價的社會功能促進良好社會關系的形成,促進人際友善,使社會充滿了人間的友愛、蓬勃的生氣以及人生的正氣,從而為個體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提供良好的條件,同時,也有利于社會成員樹立正確、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三是減少“我”對人生價值的自我評價與社會對“我”的人生社會價值評價的偏差,正確地看待偏差,更好地進行自我評價活動。在自我評價活動中,我對“我”的評價常常會出現(xiàn)偏差,社會對“我”的評價會出現(xiàn)偏差,以及我對“我”的評價與社會對“我”的評價之間也常常會出現(xiàn)偏差或不一致的情況,這是題中應有之義。因此,自我評價的自我功能和社會功能的有效發(fā)揮,在良好的社會關系和正確的自我評價下,從某種意義上說,能減少“我”對人生價值的自我評價與社會對“我”的人生社會價值評價的偏差,并使個體正確地看待偏差所產生的原因,以便能更好地進行自我評價活動,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三、自我評價論視域下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思考。

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是個人主觀努力和社會客觀條件的共同結果。在當今社會,對人生價值的自我否定而導致人生意義失落以致采取自殺行為的人畢竟是少數,而存在不同程度的人生無意義感的人則很多。那么,如何由人生的自我否定轉化為人生的自我肯定,如何對產生人生無意義感的社會因素進行改造,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問題。從自我評價論視域來思考,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既需要個體的自我人生憂患意識,也需要社會對自身予以反思。

1.個體:在人生的憂患意識中自覺地進行人生塑造。

憂患意識與安樂意識相對應,即不滿足于現(xiàn)狀的意識,往往通過理性反思總結經驗教訓,或通過積極批評揭露錯誤,或從對事物的肯定中發(fā)現(xiàn)潛伏的矛盾,期冀推動社會更加健康地向前發(fā)展。從內涵上看,憂患意識是一種責任意識和局安思危意識,凸顯了社會主體的精神自覺,是社會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對社會的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個人具有自我人生的憂患意識則體現(xiàn)了個體對自我人生責任感的自覺意識。一個具有憂患意識的人,必定是一個自強不息、勇于拼搏的人,對自己的人生、對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的深切擔憂和關切。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二

摘要:中職學校開展《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知識的學習,把握哲學與人生發(fā)展的密切關系,增強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方法分析解決人生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問題的能力,從而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提高踐行人生的能力,確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在社會中實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

在教學中,應充分體現(xiàn)“三味”,即堅持以生為本的“生本味”、注重生活化教學的“生活味”、強調哲學課程學習與實踐相統(tǒng)一的“活動味”。

力求通過指引學生體驗“三味”,讓哲學智慧照亮學生的人生之路,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關鍵詞:中職《哲學與人生》生本味生活味活動味。

有些學生認為,哲學學起來無用也無味,甚至存在畏難情緒。

那是他們沒有真正領悟到學哲學、用哲學的意義,沒有把哲學置于人生發(fā)展的歷程中來理解、考量、應用,未能學以致用。

筆者認為,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應注重在指導學生學習哲學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堅持以生為本,有效結合學生對人生、生活的體驗、感悟和理解,在身體力行的生活實踐中應用哲學,感悟人生道理,增長人生智慧,明確人生發(fā)展的方向和意義。

一、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彰顯生本味。

中職教學應貫徹生本教育新理念,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堅持“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等理念。

面對中職學生,教師要把他們視作具有鮮活生命和個性的個體,他們的學習、進步、發(fā)展是我們從事中職教育教學的宗旨。

1.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筆者在中職學生中開展《哲學與人生》教學,摒棄過去純粹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更多地關注學生能通過哲學課程的學習,主動參與課堂,在師生互動中張揚個性,增強生命活力,獲得切身體驗和感受,尊重人格、理解需求、挖掘潛能,獲取主動學習、發(fā)展的持續(xù)動力。

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定教”的教學原則,力求引導學生做到導學習重點撥、先活動后學習、教師少講學生多學等具體要求。

如在第五課《發(fā)展變化與順境逆境》教學中,筆者采用了這樣的導學教學步驟:引導明確學習任務—分組討論—交流共享—解決學習問題—拓展延伸。

具體要求學生,先于課前對“發(fā)展變化與順境逆境”學習能力做必要的預習,課堂上結合教師的導學預設開展課堂中的小組間討論,可在同一小組或臨近小組之間共享討論成果,再由小組分別推舉學生代表發(fā)言,其他學生認真聆聽,并對學生代表的發(fā)言進行質疑,提出觀點。

要特別注重的是生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他們相互合作開展學習,真正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激發(fā)學習興趣。

課后布置學生寫作小論文《我看人生挫折》的延伸拓展是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途徑。

堅持以生為本,就必須處處為學生著想,為他們創(chuàng)設有效的學習情境,關注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發(fā)展,從而有效改變以往中職生在哲學課堂無所事事、昏昏沉沉的不良學習姿態(tài)。

2.在合作中學習,注重團隊精神。

中職生學習基礎較差,在面臨課堂學習時往往積極性不高,而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卻相當強,在以活動形式為主的課堂中卻表現(xiàn)出極強的表現(xiàn)欲,并且團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較強,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即針對中職生的哲學課堂學習,我們應注重引導學生多在活動中參與互動學習,避免枯燥沉悶的哲學說教,并在活動中鍛煉團隊合作,充分發(fā)揮團隊的作用,使得個體和團隊素質得到適當發(fā)展。

筆者曾在中職學校校際交流課中,以“物質運動與人生行動”為課題開展了一次公開教學活動,主要形式為通過教師列舉典型案例、創(chuàng)設情境,并將學生分四個學習小組,組內以學生代表為小老師,在教師設置的案例和情境引導下循序漸進地開展討論學習、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討論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xiàn),積極性和主動合作精神都得到很好的發(fā)揮,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注重探究性學習,增強參與哲學課堂的動力。

在中職哲學課堂中,教師只有真正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在哲學課堂中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質疑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在參與質疑、分析、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增強參與課堂的動力,掌握獲取解決問題的技巧和方法。

在探究學習活動中,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都有話可說,都有所收獲。

如在“如何區(qū)分新舊事物”、“如何對待人生發(fā)展中的順境和逆境兩種境遇”等教學問題中,筆者很好地引導學生結合已學知識,開展探究學習,由他們發(fā)現(xiàn)、質疑、分析解決問題,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二、哲學即是生活,課堂教學充盈生活味。

1.貼近學生,貼近生活。

中職《哲學與人生》課程體現(xiàn)了鮮明的生活味,課程內容設置充分把哲學原理廣泛地結合中職學生生活實際,從第一單元到第五單元都始終圍繞中職生人生道路的多個視角,如唯物論與人生選擇、辯證觀點與人生態(tài)度、認識論與人生實踐、歷史觀與人生理想、創(chuàng)造與實現(xiàn)人生價值等。

因此,中職哲學課堂教學必須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增添教學的生活趣味,充實哲學教學的時代感,讓學生感受到哲學就在生活中,生活即是哲學。

筆者認為,中職哲學要讓學生喜歡,要讓學生勇于參與課堂,更重要的是結合學生實際開展課堂活動。

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實踐和認識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原理之后,筆者指導他們結合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實際,做到知行統(tǒng)一,從而很好地解決了“在知行統(tǒng)一中體驗成功”的教學問題。

相反,教師如果不從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出發(fā),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與生活毫無體會感受,那么哲學課堂可能就顯得動力不足、蒼白乏味。

2.讓時政進哲學課堂,讓學生當自己的老師。

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密切結合學生的學業(yè)和就業(yè),針對學生的學習特征、心理素質、實踐能力,關注國內外大事等,適時引時事政治素材進課堂,把哲學學習與自己身邊的社會生活相融合,讓課堂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哲學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邊,增強學生積極應用哲學原理和方法解決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

并且,筆者經常借助哲學課堂教學,積極鼓勵學生主動搜集一些社會時政熱點、學生或學校身邊發(fā)生的事件,并在學習小組中適當篩選,選擇出較有代表性的話題由學生代表在課前10分鐘進行演講,鍛煉學生表達和表演的能力,讓學生當自己的老師。

有的學生講得相當好,還能夠結合所學的哲學知識進行點評,贏得學生的陣陣掌聲。

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與實踐,體現(xiàn)活動味。

1.注重實踐性,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中職哲學課堂不應變成純粹的哲學理論說教,而應努力將學生的“人生”與“哲學”相結合,讓學生在學哲學中有效利用哲學,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指導。

在這一點上,中職《哲學與人生》課程內容設置較合理,主要以哲學學習指引人生,以人生實踐體驗哲學。

筆者認為,哲學學習是為學生的人生實踐服務的,教師應通過學哲學強化對學生學習、擇業(yè)、就業(yè)過程中面臨的人生問題的指導作用,發(fā)揮哲學學習的實踐性意義,使得學生既能掌握基本的哲學原理和觀點,又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選好人生路,走好人生路作為《哲學與人生》的課堂教學重點。

如在第八課《現(xiàn)象本質與明辨是非》教學中,筆者充分應用案例教學法,針對第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識別假象、把握本質、明辨是非”,列舉了現(xiàn)實生活中諸如“科學算命”、電腦測字或測姓名等“偽科學”,發(fā)動學生積極思考,探究其中的哲學道理。

在學哲學的過程中有效結合生活實際,解決現(xiàn)實問題,這是哲學學以致用原則的真正教育意義。

2.學習和實踐活動多樣化,注重在活動中學哲學。

中職《哲學與人生》課堂教學可以通過教師優(yōu)化課堂教學,采取多樣化的形式變得豐富多彩。

筆者主張,學哲學不應是單純枯燥的理論羅列,應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學形式,特別是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哲學效果更顯著。

首先,充分利用《哲學與人生》教材中現(xiàn)有的體驗探究活動素材,如教材插圖、體驗與探究、拓展與延伸等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效結合哲學基礎知識的學習,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在課間活動中輕松解決了哲學問題,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筆者特別關注哲學課堂中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盡可能對課堂活動教學進行有效拓展,延伸學生的學習實踐空間,如積極指導學生結合中職生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實習工作等形式,引入哲學課堂,以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和工作中的切身體會作為哲學課中的有益素材和資源,豐富哲學課堂教學。

此外,還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典型案例充實教學內容,結合社會實踐活動談談體會感受,進一步領悟哲學意蘊,通過參加座談會、聽報告會反思哲學道理等,豐富哲學教學活動的形式,增強教學效果。

總之,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具有鮮明的生本味、鮮活的生活味、多樣的活動味,只有靠教師的細心體驗才能感受到,只有在教師熱心教育并具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慧眼、勇于突破、勤于摸索,才能捕捉哲學教學中的各種有益信息和課堂資源,不斷提高中職哲學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楊湘洪.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政課教學新模式[j].常州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01).

[2]李曉慧.中職“哲學與人生”案例導課藝術性探索[j].教師(中),(12).

[3]梁文俠.哲學與人生[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8.

[4]陸浩勤,黃巍,彭茂清.中職校德育在專業(yè)教學中的滲透模式研究[j].中等職業(yè)教育,2012(12).

[5]曹小華.關于中職快樂德育課堂之構建[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2(03).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三

衣俊卿提出日常生活批判理論,區(qū)分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日常思維和非日常思維,為文化哲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對于深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說明當今世界文化危機具有積極意義,對于我們的文化哲學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啟示意義.但是目前還顯得粗疏,如:注重宏觀社會研究而缺乏微觀的個體分析,對于日常思維和非日常思維的區(qū)分顯得絕對化,對“制度化領域”的思維性質判斷不夠準確.實際上,日常生活中的日常思維即馬克思所說的“實踐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非日常思維即科學的.、藝術精神的、宗教精神的掌握方式,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產生的專門的思維方式.雙方通過人生感悟達到“度”的掌握而互相聯(lián)系、互相轉化,是不能截然區(qū)分的.

作者:夏之放xiazhi-fang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山東,濟南,250014刊名:東方論壇英文刊名:orientalforum年,卷(期):2007“”(5)分類號:b83關鍵詞: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日常思維非日常思維掌握世界的方式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四

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研究發(fā)端于梁啟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在蕭公權、薩孟武等的《中國政治思想史》著作中也都包含了政治哲學層面的研究,只是涉足不多且不深。

在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政治學被錯誤取消期間,中國政治哲學的研究就失去了獨立的學科地位及意義,而附屬于歷史哲學層面的社會形態(tài)理論,主要運用階級分析方法,選定思想家思想中體現(xiàn)階級性及歷史走向的部分議題為政治思想議題,其中就包含著政治哲學議題,譬如人性論及政治理想國等。

隨著政治學的恢復及初步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研究漸次展開,但又總擺脫不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的關系問題的陰影,從而使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研究總是同各種各樣涉及中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化的關系的討論混雜在一起,其研究方法則主要有文化哲學、歷史哲學、哲學及歷史學的方法。

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研究的現(xiàn)有研究成果體現(xiàn)兩個基本研究思路:第一種研究思路較為看重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的普遍性特征,著力于發(fā)掘現(xiàn)代政治的傳統(tǒng)政治哲學基礎,論證現(xiàn)代政治的中國版本所必需的某些來自傳統(tǒng)政治觀念的支撐,竭盡全力論證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具有內在地轉向現(xiàn)代政治哲學的可能性或已經有了某些現(xiàn)代政治哲學觀念的雛形。

其研究結果認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觀念就其歷史內容而言并無趨向現(xiàn)代民主的趨勢,在其已有的歷史中也沒有與現(xiàn)代民主和諧共存的經歷,而在現(xiàn)實政治生活中也仍然較多地發(fā)生著阻滯民主發(fā)展的消極作用。

一、路徑與特色: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研究的范式。

迄今為止,國內學者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的研究有三種基本范式:其一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研究者從一般哲學的研究進入政治哲學的研究,比較注重概念和范疇等的解釋和演繹,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框架,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政治意義明顯的概念、范疇與命題等進行了初步梳理,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周桂鈿教授。

周桂鈿教授的《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一書力圖從范疇和命題的解釋方面著手,研究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中的幾對主要范疇或命題,其貢獻及局限一如前述。

通過研究,周桂鈿教授提出了三點最基本的看法,即儒學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干,政治哲學是儒家的中心,民本論是中國政治哲學的中心。

周教授沒有對政治哲學的概念及研究對象與方法等進行描述式的處理,而只是將傳統(tǒng)哲學中政治性內容進行了羅列或排比,既沒有回到思想現(xiàn)場進行思想事實發(fā)掘,也沒有著力于概念、范疇、命題、判斷及推理等的系統(tǒng)分析,結論雖缺乏政治哲學研究所要求的近乎苛刻的嚴謹與縝密,但作為一種研究范式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其二是結合中國社會近代化或現(xiàn)代化問題,主要從民族文化自尊和歷史發(fā)展普遍法則的角度,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中的某些范疇進行了歷史哲學的解釋,其主要的代表是李存山。

李存山等主要是通過民本與民主關系的討論,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的局部進行了重點探索,意在尋求中國政治民主的內在依據或源頭活水,著力在中國古代尋求民主思想或民主思想的萌芽等。

張岱年的《黃梨洲與中國古代民主思想》一文指出,“中國自殷商以來沒有民主制度,但在學術史、思想史上也還是有民主思想的。

……中國在先秦時代就已有了民主思想的萌芽。

”四李存山認為黃宗羲思想是“民本走向民主的開端”,李存山的結論至少有兩個基本的片面性。

一、他的研究模式屬于“六經注我”,既不太關注黃宗羲等人的原始思想問題,也沒有觸及到黃宗羲政治思想的綱領性概念,而過多地關注與同時期西方啟蒙思想家的比較,過多關注梁啟超等人承認的黃宗羲思想對他們接受民主思想的所謂影響。

二、他對現(xiàn)代民主的發(fā)生與傳播機制缺少必要的了解,不僅置民主觀念的悠久歷史于不顧,而且還把民主看作任何民族都可以在某個階段自然形成,從而確定中國的民主也可以在某個階段通過思想家的努力,在沒有任何民主思想資源及制度資源的情況下出現(xiàn),斷定民本可以自然而然地沖決君主制的束縛而走向民主。

其三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研究者從政治思想的研究中逐漸衍生出政治哲學研究,注重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概念、范疇、命題和判斷等的社會學或歷史學解釋,其主要代表是劉澤華。

劉澤華繼承了蕭公權的研究傳統(tǒng),在政治觀上率先突破僵化的階級政治模式,能夠“采政治學之觀點,用歷史之方法”,就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的主要概念及范疇等進行了社會分析,并描述了主要概念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揭示了重要政治判斷的普遍社會影響力,其中對綱領性概念的關注使之更接近政治哲學探討問題的方式。

國外學者研究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主要有三種范式:其一是日本學者溝口雄三為代表的歷史哲學式的研究,注重挖掘晚明以來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近代意義,力圖將中國思想或社會的近代化看作是傳統(tǒng)社會主要成分的內在延續(xù),其研究風格和旨趣與李存山等比較接近,旨在尋求東亞現(xiàn)代化的內在依據。

他認為李贄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個由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重要過渡性人物,將近代思想在中國的展開描述為一定肯定人欲的過程,并整理出了一個從李贄到孫中山的近代思想的發(fā)展線索,再結合他視域中的明清之際以來反專制思想中的地方自治,得出結論認為中國的近代是可以在其文明的進程中內生。

其二是以牟宗三、杜維明等為代表的現(xiàn)代新儒家的中國政治哲學研究,他們以儒家傳統(tǒng)政治哲學的現(xiàn)代轉化為題材,探討了中國傳統(tǒng)儒家政治哲學的現(xiàn)代意義,嘗試將儒家傳統(tǒng)政治哲學與西方政治哲學進行嫁接,提出了“返本開新”、“新外王”等理論,對于探索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如何煥發(fā)出新的生命活力,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杜維明極力推崇現(xiàn)代民主而反對傳統(tǒng)專制政治,認為儒家思想中確實存在著為君主專制服務的成分,主張繼承儒家的同時還需繼承批判儒家的五四傳統(tǒng),唯有如此,才能找出儒家思想中與現(xiàn)代民主相適應的普遍部分。

杜維明認為宗教倫理層面的儒家學說具有超越歷史的普遍性,不僅可以成為中國現(xiàn)代民主的倫理基礎,確保民主政治的中國屬性,而且對其他文明如西方文明解決倫理危機也有重要意義。

海外新儒家面對的是民主政治已經成功植入之后的民主政治與東方倫理的關系問題,并著力于尋找中國儒家倫理中能與民主政治相融通的部分,并且從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方面發(fā)掘、解釋和論證了儒家倫理的普遍意義。

處理兩者是否相融通的問。

起碼在民主政治已經確立的情況下可以讓它更加民族化。

其三是美國和西歐的海外漢學家,以現(xiàn)代化為主要問題,探討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及政治哲學在中國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不良或不利影響,其主要代表是列文森。

列文森注意到了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形成受到了儒家、道家及法家等的影響,但他否認了儒家等傳統(tǒng)政治觀念能夠順利生出現(xiàn)代政治觀念。

盡管上述范式的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研究都極為相信自己研究的必要性及正確性,但各自得出的結論竟至于截然不同。

這一方面是由于其研究方法及價值取向的迥異,特別是在中國民主如何發(fā)生及處理民本與民主的關系上,方法與價值取向對于結論的形成具有決定性影響。

在沒有民主實踐并沒有民主思想資源的情況下,中國的民主思想如何獨立開始其形成的過程,是個頗為關鍵的問題,竊以為從思想到思想的文本研究及抽象推理難以得出合乎實際的結論,特別是當我們全過程地追蹤了“民主”概念在近代中國的含義演變后,大概才能在民本與民主的關系上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五

政府績效是指政府在社會經濟管理活動中取得的成果和效益及其管理效率和效率。它是政府在行使職能、實現(xiàn)意志的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管理能力。它包括四個方面:政治績效、經濟績效、文化績效和社會績效。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歡迎品鑒!

勇于和善于開展認真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構成的優(yōu)良作風,是增強黨的生機與活力的一大法寶,也是搞好先進性教育活動的重要指導原則。確保當前正在進行的分析評議工作不走過場、不出偏差、取得實效,認真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尤為重要。

只有經常地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虛心地理解批評,才能不斷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敢于亮丑,嚴于解剖自我,是自我覺悟的表現(xiàn),是進步的開始,得到的將是組織和周圍同志的贊許和肯定;善意地、實事求是地指出他人的缺點和錯誤,是關心和幫忙同志的善舉,得到的將是同志的理解和感激;虛心地自覺地理解別人的批評,展示的是自我的寬廣胸懷和知錯就改的勇氣,得到的也將會是自我的進步和同志的信任。

真正的共產黨人是從來不懼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本人在學校黨支部的正確領導下,對照黨員要求,發(fā)現(xiàn)自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存在以下的缺點和不足在思想上,我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了解國家的方針、政策的頒布及實施、教育界的新動態(tài),以此進一步端正自我的工作動機,嚴肅自我的工作態(tài)度,提高自我的思想素質,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我還認真學習《中國共產黨章程》,了解資料,明確成為一位優(yōu)秀黨員有那些要求,在日常工作中怎樣去做,并努力以這些標準來嚴格要求自我。

1、開拓創(chuàng)新意識不足。剖析思想根源,主要在于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的精神不足。不能將實事求是的思想應用、解決于現(xiàn)有實際學習和工作問題,安于現(xiàn)狀、計較個人利益得失的思想在作怪,導致學習和工作中瞻前顧后,患得患失,心態(tài)失衡。

2、放松了對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自我改造。學習目的、個人人生追求不明確,根本原因在于沒有用黨的理論的科學體系改造自我,沒有牢固樹立無產階級的世界觀。

3、對理論學習不夠,心存僥幸,認為只要跟著組織學習就已足夠,沒有將加強自我學習,提高政治素養(yǎng)放在完善自我的高度對待,主動學習,擠時間學習的精神亟待提高。對政治理論學習的放松,使自我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實質領會不夠,理解不深,導致對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自我改造重視不夠,從而使思想水平在較低層次徘徊。

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不夠。在生活中中,要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我,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認真貫徹執(zhí)行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堅決維護黨的團結和統(tǒng)一,自覺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且對同學們提出的意見慮心理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作為一名學生黨員的基本任務是學習,就應明確學習目的,勤奮刻苦,爭取優(yōu)良的學習成績。學生黨員在作好自我的本職工作,學好科學文化的同時,還就應樹立榜樣的作用,帶動周圍的人,帶動身邊的人,認真學習、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決議,學習科學文化和業(yè)務知識等,用心向黨組織靠攏,這樣才能發(fā)揮學生黨員的作用,體現(xiàn)黨的用心性和優(yōu)越性。

作為一名預備黨員,就應為身邊的同學老師,為學校、為社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用心參與社會活動,不斷地要求自我,并認識到自我的不足之處,敢于批評和自我批評,改正存在的不足之處,更加明確地了解自我,不斷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人為鏡,能夠明得失。以上自查錯誤和遺漏之處,請老師和同學批評指正。

通過學習黃大年的先進事跡,我結合實際、圍繞全局工作,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力求把問題找實、找深、找透。透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針對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思想境界、思想作風及工作作風等方面進行了自查,邊學習、邊查擺、邊整改現(xiàn)將自查狀況做自我剖析如下:。

1:在工作中自我要求不夠嚴格。

主要表此刻:對局里的規(guī)章制度學習不夠,掌握不夠透徹。有時愛崗敬業(yè)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還做的不夠.做為一名年青的人員,本想透過不斷努力,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務而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把自己的知識和年輕人的熱情和高素質的服務奉獻給國家、奉獻給人民,但是我工作中只安于做好領導交代的任務和自己份內的工作,工作不夠用心主動,沒有做到從更高、更深的層次思考問題。

2:工作作風還不夠扎實。

有時對領導安排的工作存在畏難情緒和急躁思想,對待工作有時只滿足于認真完成局領導交給的任務,常常只是根據局里布置的工作,說一步走一步,開拓意識還不夠.缺乏知難而上、排難而進的工作態(tài)度和果敢精神,精神狀態(tài)不能很好地適應各項工作開展的要求,不能以平和的心態(tài)做好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增強事業(yè)心和職責感。

3: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

不善于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對問題的分析不夠深入,思考不夠深刻,沒有注意到工作方法的重要性.也沒有很好的注意勞逸結合.缺乏朝氣蓬勃、斗志昂揚的工作熱情,缺乏靈活機動,過于死板,解放思想、創(chuàng)新觀念的理念沒有貫徹始終。

綜上所述不斷加強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堅持終身學習,努力提高綜合素質.從實踐中學,同時勤于從書上學,加強專業(yè)知識理論培訓和教育教學理論.增強做好工作的本領,既教書,又育人。盡可能多的向其他教師請教,做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在認清職責的同時立足本職,本本分分做實實在在的事情.嚴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去自覺工作,依法執(zhí)教,做到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提高對創(chuàng)新和工作方法重要性的認識,自覺、刻苦地鉆研業(yè)務,務實基礎,靈活運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熱愛本職工作,干一行愛一行,虛心好學,遇到問題多看多問多想。

此次民法典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目標,總結實踐經驗,適應時代要求,對我國現(xiàn)行的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收養(yǎng)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和與此相關的民事法律規(guī)范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編訂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xiàn)時代特點、順應時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的法典,為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完備的民事法治保障。

人格權的獨立成編是此次編篡的亮點,具有極為深遠的意早在1986年,我國制定民法通則時就明確規(guī)定了“人格權”。隨著時代的飛速發(fā)展,人格權的定義不斷豐富,隱私權、肖像權、名譽權等受到廣大人民的關注。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大數據、互聯(lián)網成了一把雙刃劍,個人隱私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信息泄露引發(fā)的電信詐騙,利用互聯(lián)網侵犯公民名譽權等現(xiàn)象層出不窮。法律從誕生那天起就具有滯后性,當現(xiàn)行法律還不能有效應對,民法通則等相關法律還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人格權保護需要。

此次人格權編對生命權、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民事主體享有的各項人格權進行了明確規(guī)范,這意味著民法典的橫空出世對老百姓來說不僅僅是抵擋傷害的盔甲,更是奮起反抗的武器。公眾號逍遙文稿整理,讓以人為本真真切切的落實在生活中,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把對人格權的保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次民法典除了人格權獨立成編之外還回應了一系列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可以說,這是一部“社會活動百科全書“,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xiàn)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今天我們召開黨員干部民主生活會議,積極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總結經驗,找出差距,進一步提高思想理論水平和駕馭全局的能力,更好地全面貫徹黨的十x大精神,本人現(xiàn)對一年來在黨性黨風方面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這里進行對照檢查和梳理,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領導、同志們多提批評和寶貴意見。

這幾年,我始終沒有放松過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除積極主動地參加黨委及其他各項政治理論學習外,還注重個人自學,積極把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結合起來,深刻領會他們之間的內涵和內在聯(lián)系,提高自己對主觀世界的認識能力,自覺發(fā)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思想上、行動上始終同黨中央保持了高度一致。但回顧一年來本人的政治思想建設方面,我認為在政治理論學習自覺性不夠,下的功夫還不深。其主要表現(xiàn):

一是政治理論學習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平時忙于抓工作,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相對于理論學習所花得時間和精力就比較少,存在工作擠占學習時間的現(xiàn)象,同時也不能自覺地擠時間、找時間主動學習,在理論學習上,時間和精力都不能保障。

二是政治理論學習不全面、不系統(tǒng)。自己主管數字化平臺方面的工作,對現(xiàn)代科技、市場經濟等專業(yè)知識方面學習時間較比少,即是學習也是斷章取義,采取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滿足于一知半解。

三是理論學習形式單調。在學習中,沒有認真研究和總結理論學習的新方式、新方法,理論學習以讀書、看報、閱文件等形式多,對原著、原文系統(tǒng)地學習少,一些深層次的理論東西沒有靜下心來扎扎實實地學習、領會。

今年以來,通過工作,自己個人綜合素質和領導水平不斷在學習中提高,在工作實踐中成長。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

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安排有關部門解決問題,但督辦的力度還不十分到位,有出現(xiàn)重復上訪和解決問題的事情發(fā)生。

今年以來,從思想上重視黨風廉政建設,以黨員領導干部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綜合辦,從自身作起,帶頭廉潔自律,努力用“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的標準檢查自己,自覺接受群眾監(jiān)督。按照《黨員干部廉潔自律若干規(guī)定》和《黨員領導干部廉政準則》的要求相比,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是:

一是向黨委主要領導提有關廉政工作的建議和想法很少,在這方面沒能當好助手和參謀。

二是對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等方面要求還不夠嚴格。

三是對個人黨風廉政建設比較重視,對黨風廉政建設抓得還不緊,在提高全體干部廉潔認識方面還做得不夠。

1、切實端正學風,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要下力氣,動腦筋抓好市綜合辦班子和基層干部的理論學習,制定有特點的、有很強操作性的保證措施,使理論真正起到提高思想素質、指導生產工作的目的。還要擠出時間學習市場經濟、現(xiàn)代科技等知識,使自己在保證服務過程中說得上話、伸得上手,做出貢獻。努力執(zhí)行好黨的群眾路線,了解他們的困難、并積極向上級反映,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2、切實抓好干部隊伍的教育管理,突出抓好廉政建設和業(yè)務建設。認認真真糾正工作中違紀的現(xiàn)象。設法糾正群眾對熱線不滿意的問題,為維護穩(wěn)定做出貢獻。

3、在分管的部門中做到五個帶頭。即:帶頭轉變作風、深入群眾;帶頭勤奮工作,創(chuàng)造佳績;帶頭保持廉潔,一身正氣;帶頭加強學習,加強鍛煉,提高素質;帶頭維護班子和群眾的團結,顧全大局。

4、加強革命傳統(tǒng)學習,切實轉變作風。牢固樹立公仆意識,廉潔自律,勤政為民,保持共產黨人本色。

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國民法典就此誕生。中國人民終于擁有了一部真正屬于自己的民法典,終于實現(xiàn)了新中國幾代人的夙愿。民法典中的“民”字代表著“人民至上”,我們不僅要細細體會和思考背后的含義,更要時時去領悟和踐行其中的真諦。

人民利益至上,舉法律武器維護人民權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huán)節(jié),而要體現(xiàn)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各個環(huán)節(jié)”。民法典增加了民事權利種類,確認和保障民事權利,完善了權利保護和救濟規(guī)則,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回應了人民群眾需求,切實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黨員干部要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為了更好地維護人民權益,首先自身要學法和懂法,將法律學習及運用貫徹到工作始終。要自覺通過各種形式學習各方面的法律知識,強化法學理論素養(yǎng),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努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謀利益,運用法律武器切實保護人民的權益不受到侵犯。

人民需求至上,建德治屏障增進人民福祉。公平正義是提升群眾獲得感滿意度的前提。新時代下,人民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后,必然對公平正義有更高層次的需求。要順應人民的需求,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民法典確立了法人制度、代理制度、物權制度及合同制度等相關民事法律制度,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黨員干部要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守護好社會公平正義。“打鐵還需自身硬”,維護公平正義首先要從自身做起,要始終把公平正義作為一種品德修養(yǎng)、政治情操,要堅持公道正派、公正無私,堅守“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的觀念,堅持原則按規(guī)矩辦事,自覺抵制人情風、關系網,戒行“潛規(guī)則”“亂作為”,將公平正義貫穿于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人民服務至上,樹法治思維守護人民安康。人民服務至上,體現(xiàn)于為民辦好每一件實事,體現(xiàn)于為民服務的每一個細節(jié)。民法典貫穿人民服務至上的立法原則,對人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和隱私權等諸多方面作了相關規(guī)定,為人道主義救助從法律上加“碼”,充分體現(xiàn)了法律對人民安康的守護。要牢固樹立法治思維,堅守法律至上、權由法定、依法行權的思想,自覺運用法治思維為人民謀劃、開展、推動、完成工作,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范為人民想問題、作決策、干事情、定政策,堅決杜絕發(fā)生“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xiàn)象,真心真意做好人民的“服務員”。領導干部更要做好模范,深入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把人民群眾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帶頭捍衛(wèi)法治,依法辦事,堅決樹立法律權威性,保證人民的幸福安康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

6月16日,《求是》雜志發(fā)表重要文章《充分認識頒布實施民法典重大意義,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文章從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等多個方面詳細闡釋了頒布實施民法典的重大意義、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的重要性。民法典回應了人民的期待,充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底色,習近平總書記這篇民法典“講義”,更是飽含人民情懷。廣大黨員干部要認真學習、領會、宣傳,讓民法典的規(guī)章與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睆摹斗ń洝穯柺溃健短坡墒枳h》出臺,歷史表明,法之盛衰關乎政之治亂,良法向來是治國之重器、善治之前提。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高度重視民事法律制定實施,4次啟動制定和編纂民法典相關工作,但由于條件所限沒有完成。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順應實踐發(fā)展要求和人民群眾期待,把編纂民法典擺上重要日程,通過5年艱苦細致的工作,完成了民法典編纂這一重大立法任務,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強大法治保障。民法典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實踐特色和時代特色,實現(xiàn)了幾代人的夙愿,既是人民權利的宣言書,更為維護人民權益織密防護網。民法典姓“民”,所涉及的領域貫穿每位公民的一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民法典實施得好,人民群眾權益就會得到法律保障,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就會更加有序,社會就會更加和諧”。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針對疫情期間家長隔離在外、孩子在家無人照料等緊急情況,民法典進一步完善監(jiān)護制度,為孩子們提供更多保障;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限屆滿怎么辦?違反規(guī)定飼養(yǎng)動物、侵占通道等引發(fā)的糾紛,相關方如何擔責……經濟社會在不斷發(fā)展,生活方式在不斷變化,社會關系在不斷調整,調節(jié)社會關系的民法也需要與時俱進。民法典以人民為中心,回應社會關切,對接人民的法治需求,把人民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急,實實在在地寫進了法律條文中,從法治層面推動解決痛點難點問題,這部鐫刻人民權利的“寶典”,有力度、有溫度。有關部門要加強民事立法相關工作,“要堅持問題導向,適應技術發(fā)展進步新需要,在新的實踐基礎上推動民法典不斷完善和發(fā)展”。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泵穹ǖ涔?260條,全文逾10萬字,大到產權制度,小到婚姻家庭,無不為人民而書寫。而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常抓不懈。民法典誕生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過程,10次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收到42.5萬人提出的102萬條建議,因此,民法典的實施也要始終到群眾中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法典要實施好,就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备骷壱獜V泛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通過專題講座、普法進社區(qū)、普法趕大集、在線答題等多種方式,線上線下相結合,引導群眾養(yǎng)成自覺守法的意識,形成遇事找法的習慣,培養(yǎng)解決問題靠法的意識和能力,繪就全面依法治國的嶄新畫卷,推動“中國之治”進入更高境界。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六

哲學是美好生活的向導,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它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哲學可以使我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fā)展,正確對待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正確對待進與退,得與失,名與利,從而為生活和實踐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哲學是為了在生活中更好地解決問題,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和生活質量。

簡單來說“哲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的本質即生性的激活,生命的意義在于生活,人活著就是為了生活,在于活得充實,是經營人生的生活理念。人生的真理,在于能夠根據實際的情況,從各種目的、條件、因素、力量、可能出發(fā),尋找一條最適合人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的道路。而這一切,都需要不斷地根據現(xiàn)實的、歷史的、未來的條件來作出判斷,需要永無止境的探索和追求。

哲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面對生活,生活的生成性必然使前一個時代的哲學與后一個時代的生活發(fā)生斷裂,這時就要求哲學回歸生活世界。生活是生命體對當下此在狀態(tài)的感覺,每一個人的生活只能在特定的空間中展開,人之生活的狀態(tài)往往表現(xiàn)為建立在人客觀活動過程上的主觀感覺和評價,是一種心理與精神的反映;而人生活的空間構成與人生活的狀態(tài)構成,皆是在人生活的時間構成中存在并展開的。例如;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鑰匙來了,他瘦小的身子鉆進鎖孔,只輕輕一轉,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每個人的心,都像上了鎖的大門,任你再粗的鐵棒也撬不開。唯有關懷,才能把自己變成一只細膩的鑰匙,進入人的生活中,去了解生活哲學,它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是關于我們生活的學問或藝術。

馬克思說:“哲學非常懂得生活,它知道,自己的結論無論對天堂的或人間的貪求享受和利己主義,都不會縱容姑息。文化危機主要表現(xiàn)特征為自然科學或者科學理性與人類社會或人類生存意義的分裂。在這次分裂中,人由原初的終極意義而變?yōu)槭侄?,工具理性壓抑了人文精神,科學遮蔽了人的存在與意義。因此,生活世界是哲學的“一個持久的有效性的基礎,一個不言而喻的一勞永逸的源泉?!比魏握軐W都植根于生活世界中,才能獲得與這個世界的持久的意義關聯(lián)。哲學與生活世界的關聯(lián)意識卻經歷了一個從不自覺到逐漸自覺的.發(fā)展歷程,特別是到了現(xiàn)代,回歸生活世界已成為普遍的呼聲,哲學與生活世界的關聯(lián)已經成為共識。所以,生活世界問題與其說是一個局部問題倒不如說是一個哲學的普遍問題。

生活就是人的一個舞臺,我們都在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日常生活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日常生活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是新知識、新觀念、新能力的演練基地,對人的自由個性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日常生活為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日常生活的惰性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內涵要求存在相斥性,正因為如此,日常生活對人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日常生活的惰性阻礙人的能力的發(fā)展,而狹隘的日常交往阻礙社會關系的發(fā)展?,F(xiàn)代哲學對生活的特征及結構分析、對主體問性理論的發(fā)展、對生活知識問題的闡釋,探討和當代日常生活的建構。

哲學并不是站在人的生活世界之外來關照人的生活的活動,它就是人的生活本身,人是對象性存在物,這不僅意味著人之外有對象存在,人要依賴于對象才能存在,而且是指人是對象化存在物,人所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自己或對象化自身,就是要成為全面的人。諸如文學、藝術、科學、物質生產勞動,宗教、政治、軍事等等一切活動均是人的生活,物質生產勞動,活動也是勞動,是一種精神性勞作,是人的不同的存在方式并無本質不同。生活就是人的存在的全部內容,不同的生活樣式就是人的不同的存在方式。這樣,哲學與生活的本質上就是哲學與人的關系。

哲學的思想指導是為了建設美好的日常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從日常生活消費角度,我們應倡導科學消費,防止人的物化;從日常生活觀念角度,我們應培養(yǎng)科學的生活觀,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從日常生活活動的角度,我們必須建設和諧社區(qū),提供良好的日常生活空間;從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角度,我們應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境界。所以說哲學的旨是為建設美好的日常生活提出建議和基本框架,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日常生活這一更有效的現(xiàn)實途徑。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七

我身在機關,本來工作就很忙,最近又要參加單位副職競聘,更無暇抽空去鄉(xiāng)下看望母親。母親并不介意,反為隔三差五地接到我的電話而感到滿足。

參加單位副職競聘的除了我,還有同辦公室的兩位同事。一次,為了完成一項任務,我挑燈夜戰(zhàn)時受涼引發(fā)了急性腸炎,不得不住進了醫(yī)院。母親知道后,風塵仆仆地從鄉(xiāng)下趕到城里照顧我。她了解到病因后,很擔心地說:“這病倒沒事,休養(yǎng)幾天就行,但你的工作壓力會越來越重??!”我滿臉無奈:“這個關鍵時候,不好好表現(xiàn)怎么行?。俊苯又矣謱λ治隽水斍暗膰谰蝿?,并提及了兩位同事比我優(yōu)越的地方。

母親看我說了半天,問我說:“口干了吧,倒杯水給你!”等水稍涼,我喝了一口,竟然十分的咸。母親微笑著說:“有些事你也不能太看重它,就像這杯鹽開水,你越喝會越渴,真正解渴的還是白開水啊!”

剎那間,我驚呆無語。我渴望的`浮名虛利在母親眼里其實就像是一杯鹽開水——你越渴望得到,你就會越口渴。我回味良久,不由折服于母親的大智慧。她分明是借這杯鹽開水,告訴我一個淺顯而又深奧的人生哲學——在各種誘人的名利面前,只有淡泊相對,才能活出自己的那份安然和從容。

自那以后,我的心平靜了許多,也自然了許多。雖然在副職競聘中最終落選,但我卻活得更加快樂,更加從容。這一切,都應該感謝我那大智若愚的母親!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八

為了激發(fā)學生對哲學的興趣,本節(jié)課將引用大量的學生身邊的事情,并引起思考。

一、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教師:哲學大家還沒有學習,不大了解,那什么是生活同學們清楚嗎?

(教師提問若干學生隨意談談“什么是生活”)。

學生:文化生活。

教師:對,我們的學習其實也是屬于生活的。遠的不說,我們就以學習生活來看看,它和哲學有沒有關系。(教師在黑板上寫上兩列,一列是“生活”,一列是“哲學”)。

(由于我們高二剛剛分班完畢,分成各個專業(yè)班,因此就這個事例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若干學生回答,答案無非就是“興趣”、“基礎較好”、“家里原因”、“其它科目都不好”……)。

教師:從以上幾位同學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出,每個人作出選擇的時候,依據是不一樣的,但無一例外,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的,這就恰恰符合哲學里的觀點——“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教師:另外,雖然很多同學都說,是因為興趣所以才選擇這個專業(yè),不過,老師在高一的時候,就有不少同學問我:老師,報政治(歷史、地理……)的人多嗎?學政治(歷史、地理……)有什么前途呀?找工作好找嗎?高考的時候有什么專業(yè)的報呢?等等,大家會發(fā)現(xiàn),其實你選擇政治(歷史、地理……)是綜合考慮了各個方面的情況的,(這時候很多同學就開始點頭并發(fā)出了會心的微笑),大家并不是片面的、孤立地看問題,而是全面地、聯(lián)系地看問題,這恰恰就是我們哲學的觀點。

板書如下:

高二選科?????????????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全面地、聯(lián)系地看問題。

教師:好了,我們已經發(fā)現(xiàn),雖然我們沒有學過哲學,不過在我們解決“選科”這個問題的時候,卻有意無意(無形)中用到了哲學的觀點、方法,體現(xiàn)了哲學的智慧。

教師: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另外一個事情,大家思考下:你幸福嗎?

(提問若干學生,學生答案不外乎幾個:不幸福、有些方面不幸福有些方面幸福、一般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時候,老師還要問,你為什么會覺得你幸福(不幸福、一般般)。學生一般回答:和以前相比、和同齡人相比……)。

教師:從上面同學們的回答,我們發(fā)現(xiàn),每個人所說的幸福不幸福,都是與別人比較相得出的,也就是說,我可以說你幸福,也可以說你不幸福,都是相對而言的,這樣的看法其實也體現(xiàn)了哲學的觀點。

板書如下:

高二選科??????????????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全面地、聯(lián)系地看問題。

你幸福嗎?相對論。

(上課到這里的時候,時間一般過去20分鐘)。

教師:那么,大家可能會問,什么是哲學呢?翻開課本的第一頁,哲學其實就是通過對一系列關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質和普遍規(guī)律問題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門學科。(在這里,我們要特別強調兩個詞:“宇宙”和“人生”,同時還有“一般本質”和“普遍規(guī)律問題”的思考)。

教師總結:從剛才我們舉例的思考,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我們并不知道哲學是什么,但是我們在看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卻自覺不自覺地與哲學的智慧聯(lián)系在一起了。那大家想想,我們的這種哲學智慧是從哪里來的呢?是不是從天下掉下來?我們小時候有這樣的智慧嗎?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哲學的智慧就在我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

教師:也就是得出書本第二頁的觀點: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教師:同學們都十六七歲了,還記得小時候的事情嗎?可能大家都忘卻了,不過,我們觀察那些剛出生的嬰兒,他們總是用好奇的眼光觀察這個世界,可惜他們還不能說話;稍大一點的時候,他們就會開口問一些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的問題,他們就會問,媽媽媽媽,為什么太陽會從山那邊落下去呢?為什么會天黑呢?他們會問,爸爸爸爸,這是什么?那是什么?為什么人會死亡?。窟@些問題看起來是很簡單的,不過,這些問題卻觸及了哲學方面的東西,我們的哲學就是來源于這里。

教師:因此,課本第三頁倒數第二段: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板書如下:

一、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1、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2、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教師:所以,我們說,哲學并不是那么神秘,它與我們的生活、自然、社會息息相關,并且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二、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為什么要學哲學)。

(學生看書,p4)。

(教師略微介紹下哲學是愛智之學,哲學的本義)。

教師總結:因為哲學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所以我們學習哲學能讓自己變得更加的聰明、充滿智慧。

教師:其實呀,我們在剛才知道了哲學的含義,知道哲學主要是研究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質和普遍規(guī)律的,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社會更了解,對人生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無疑能讓我們生活的更美好。

教師:比如說,我們常常聽到某某同學應該考試考得不好,而一時想不開,自殺了。在這里,他就是對人生的挫折沒有正確的認識,所以才會輕生。我們學過哲學后會明白,人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是充滿著挫折,但我們在挫折中會一步一步地邁向前進,走向成功。

教師:又比如說,現(xiàn)在大家重新分班了,宿舍也重新分了,每位同學將會與新的同學相處,這時候,你和其它同學能不能和睦相處、共同提高呢?這里也需要我們的哲學智慧——如何去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有當你對這個問題有了正確的認識之后,你才會有正確的做法,你才會和其它同學相處得更加愉快。

教師:所以,我們從哲學的任務看,哲學能在人生生活的路途上點起前行的明燈,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板書如下:

二、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為什么要學哲學)。

1、哲學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

2、哲學能在人類生活的路途上點起前行的明燈,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最后由教師自由小結,即可結束課程。

當然,我在上課的時候,一般都會剩下2-3分鐘,這個時候,我就提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告訴學生“全世界的哲學派別有很多,甚至連我們春秋戰(zhàn)果時期的老子也有他的唯心主義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高二剛好學過這段歷史),不過,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我們要學習真正的哲學,那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不過,這節(jié)課我覺得比較遺憾的就是沒有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框架告訴他們,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辨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認識論、價值觀”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九

1.哲學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產生于人們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

2.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3.哲學是對自然、社會、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2.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1.識記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和世界觀的關系;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2.理解哲學智慧生成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于人類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哲學是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哲學可以使人們正確對待宇宙和人生。

3.聯(lián)系我們的生活和實踐,說明哲學并不神秘,它就在我們周圍的生活和實踐中;運用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原理,說明哲學可以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1.提高學生的思維層次,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2.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認識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和發(fā)展的能力。

3.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統(tǒng)一的角度,讓學生認識到世界觀決定著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動方法,增強學生主動運用科學的世界觀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實踐的意識和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喜歡哲學、熱愛哲學,切實體會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學。

2.使學生認同哲學對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認同哲學是一門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它可以指導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人們要想生活得有意義和有價值,就不能沒有哲學。

第一課時生活處處有哲學

導入設計

導入一(多媒體課件展示材料)

兩名鞋商到一個地方去考察市場,結果發(fā)現(xiàn)那里的人都不穿鞋。鞋商甲認為,都不穿鞋,哪會有市場,另尋別處吧。而鞋商乙認為,沒人穿鞋,正說明有廣闊的市場發(fā)展空間,我會立刻投資設廠,并廣做宣傳,讓那里的人都穿鞋。最后的結果大家都能猜到,鞋商乙獲得了成功。

這個故事蘊涵著什么哲理?(由于才開始接觸哲學,還沒涉及哲學原理,所以只要讓學生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即可。)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十

緒論。

本文雖然在心靈哲學的視角下研究命題態(tài)度的相關問題,但從淵源上來說,對命題態(tài)度這一概念的研究來自于語言哲學,因此必須澄清本文的研究與語言哲學視角下的研究究竟有何不同。

將命題態(tài)度納入哲學中來,其源頭來自于著名的弗雷格疑難,即態(tài)度語境下同一性替換問題。

對弗雷格及羅素關于此問題解決方法的評析促進了情境語義學(situationsemantics)的產生。

情境語義學注重研究命題態(tài)度的關系,即個體對命題的態(tài)度,比如“相信”、“期待”等,這些具有意向性的狀態(tài)能夠表達一個個體的態(tài)度。

該研究將命題態(tài)度形式化,即一個邏輯系統(tǒng)如何表示命題態(tài)度的關系,以及這個系統(tǒng)是如何構造的。

總體來說,語言學或者邏輯學對于命題態(tài)度的研究更偏重于形式化,從命題態(tài)度的結構入手來探討有關語義的問題。

其結構要素包括命題態(tài)度主體(propositionalattitudesubject)、命題態(tài)度謂詞(propositionalattitudepredicate)及命題內容。

其中命題內容指的是命題態(tài)度謂詞指向(directat)或關于(about)的內容。

第1章命題態(tài)度的含義。

1.1命題態(tài)度與心理意向性。

也就是說,患有這種疾病的人雖然能夠感知一側事物,但并不能意識到這一點,即“無意識的心理狀態(tài)”。

除了上述情況,還有些無意識狀態(tài)比如慣性。

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一個人10年不變在同一個地方居住、并且在同一個區(qū)域上班,那么每當他上下班時,即使在路上不費力尋找路標甚至走神,他依然能到達期望的地點。

或者一個人慣用手寫,提起鋼筆就會自發(fā)地尋找紙張進行書寫,那么當有人手持文件等待其簽字,慣用手寫之人可能在找到鋼筆后由于走神而忘掉待簽字文件,進而繼續(xù)翻找紙張。

這些無意識的狀態(tài)是否具有意向性?我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無論主體有沒有對當下狀況的意識,他都在心理意向的驅使下完成了某項工作。

例如某人順應心中對家的期待而在不故意的情況下抵達住所,或者能夠遵循對書寫的渴望而尋找紙張。

關于意識與意向性關系的進一步討論我們將在下一節(jié)完成。

而這種無意識的意向能否稱為命題態(tài)度?顯然不能。

這種無意識的心理意向并沒有指向一個命題表達出來的內容,換言之,潛在的心理意向性并非命題態(tài)度。

1.2意識與意向性。

與上述分離主義不同,意向性基本論認為,意識與意向性是不可分離的,但是它們的聯(lián)系體現(xiàn)在,意向性在二者中更為重要、是基本的,意識可以用意向性來解釋。

表征主義是其中一種代表性理論。

表征主義認為,所有心理狀態(tài)都是意向狀態(tài),意向內容可以由心理狀態(tài)對事物或性質進行表征而得來,換言之,本應理解為由意識得來的內容,其實可以由意向(表征)得來。

其解釋有賴于德雷斯克的“移位感知”(displacedperception)理論。

人的經驗有一種透明性,“經驗的透明性指的是這樣一種現(xiàn)象,例如,當我們注視一棵樹,并且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的視覺經驗,我們能發(fā)現(xiàn)的性質只是所呈現(xiàn)出來的樹的性質。

這表明,經驗恰如眼鏡的鏡片一樣,可以讓我們投過它知覺到外部事物的性質。

在此意義上,我們說經驗是透明的。

3.1自然主義視角下的分析————命題態(tài)度如何解釋行為........17。

3.2監(jiān)視機制理論——命題態(tài)度的自我歸屬.............21。

結論.......................24。

第3章命題態(tài)度的歸屬過程。

3.1自然主義視角下的分析————命題態(tài)度如何解釋行為。

也有例外。

比如當這個人害怕火焰,但假設他是一個冷血的人,在看到幾百米外的一座房子失火時,由于他同時相信這個火焰不會傷害到自己,那么他將不會感到害怕,也不會如前所述,驚叫甚至避開。

還有一種例外是,當一個人擁有兩種不同的信念,信念q的影響力遠大于信念p的影響力,那么他會呈現(xiàn)出與我們假設不同的行為傾向,也可能與其他相信p的人表現(xiàn)不同。

例如,一個人雖然害怕火,但是當他獨自迷失在森林中,此時如果不取火,他相信自己將被凍死;或者相信,他手邊的獵物如果不用火烤就無法食用,而他將被餓死,那么此時他會拋開對火的'害怕而選擇生存。

當然如果他相信只要點火他就會害怕到死掉,或者相信生肉也可食用、總比面對火好,結果將不相同。

另外一種情況是,在一個危險的水邊,主體a相信靠近水可能會喪失生命,那么他將遠離水岸,而同樣一個擁有該信念的主體b,由于他尋求刺激,或者有輕生念頭,那么他反而會靠近水岸。

如此種種。

3.2監(jiān)視機制理論——命題態(tài)度的自我歸屬。

在上一章提到的fp三種理論中,理論論和模仿論最為流行,但無論是理論論主張的人們對命題態(tài)度的歸屬能力由先天或學習得來,還是模仿論所說的人們虛擬他人視角來理解或預言他人心理狀態(tài),都將研究集中在命題態(tài)度歸屬能力的第三人稱方面,因此,對第一人稱問題進行考慮,mm理論就成了一個好的選擇。

此外,對于解釋自閉癥人群能否理解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該理論也提供了解答。

然而,盡管mm理論作為前兩種fp理論的補充有著不可替代的優(yōu)越性,其中不乏值得考慮的問題。

例如,該理論的提出者并沒能明確解釋監(jiān)視機制在什么情況下完成表達任務,同時,該理論關于信念的上升程式中的問題也沒能給予良好的解答。

所謂信念的上升程式是指,當人們思考類似“是否相信p”的問題時,實際上在心中考慮的是“是否p”,這就將思考一種心理狀態(tài)轉化為思考一個事實。

對于這種現(xiàn)象,mm理論并沒給出合理的解釋。

結論。

關于命題態(tài)度歸屬的過程,我們從兩方面進行了討論,一是研究命題態(tài)度在解釋行為時的表現(xiàn),二是研究命題態(tài)度的自我歸屬,即人如何認知命題態(tài)度對行為的影響。

這個部分的分析主要利用信念這一命題態(tài)度。

對于命題態(tài)度的解釋過程,我們除了沿用理論論及模仿論,即利用理論或者模仿他人的視角來進行解釋或預測行為以外,還參考了自然主義視角下的分析,在行為維度,我們知道命題態(tài)度對行為解釋的表現(xiàn)為,同一命題態(tài)度引發(fā)的行為不唯一,且受所持命題態(tài)度的程度及硬度的影響;通過對神經生理維度分析,我們得出結論:命題態(tài)度的解釋方式是對每一個行動方面的解釋而非行動整體;在社會歷史維度,命題態(tài)度對行為的解釋則受社會、歷史、語言的影響。

命題態(tài)度的自我歸屬則主要參考mm理論,即我們通過認知建構中的監(jiān)視模塊來完成自我認知,對于該理論不詳盡之處,我們也嘗試給出了解決方案。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十一

西方哲學流派迭出,理論豐富,要做好歷史性的研究就必須根據其演變歷程,追根溯源,梳理出脈絡。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受教條主義哲學史觀的影響,我國的西方哲學史研究一直遵循著這一基本模式,即哲學史也就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斗爭的歷史。這極大地阻礙了我國西方哲學史研究的發(fā)展。實際上,西方哲學的演變進程包括許多哲學要素的發(fā)展,常常顯現(xiàn)出一定的脈絡。這些思想的脈絡在歷史上相互交織,成為了西方哲學史特定的研究對象。把握西方哲學史的脈絡可以有許多維度,只有從不同的維度和視角去透視歷史才能從各個側面去把握西方哲學史的整個圖景。這也是追尋西方哲學史線索的意義之所在。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探索。

這個維度強調的是“哲學”,而不是“歷史學”或其他。例如從哲學家的師承、學派、哲學的概念、問題、體系、方法等視角來把握的脈絡就是突出了“哲學”的維度。

首先是以哲學概念、范疇和哲學問題的變化發(fā)展為線索。西方哲學史家們在這一方面早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梯利的《西方哲學史》就是以哲學家們的種種“問題”為基點來展開對各個哲學體系的闡述的。作者敘述哲學家的哲學體系時,大都先講其“問題”,“探討的問題”、“注意的問題”、“提出的問題”、“思考的問題”等等。但是梯利只是以問題作為體系的開始,不是始終以它為線。文德爾班的《哲學史教程》則算是一部經典的問題和概念的歷史。雖然伽達默爾曾以文德爾班沒有針對問題提出新問題為由,判定其哲學史為假問題史,但是從對哲學問題和哲學概念的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性研究上看,我們不能否認《哲學史教程》是一個成功的范例。概念、范疇是哲學的基本元素,研究哲學離不開對概念、范疇的哲學史梳理,而每一個哲學概念、范疇又都與某些哲學問題相關。至于為什么要強調尋找哲學問題的歷史脈絡,筆者認為有必要說明。的確,哲學史常常令人覺得哲學似乎總是在重復著那些永遠也找不到答案的問題,那種無休止的批判和探索在一些人看來根本毫無意義,與其在這里兜圈子,還不如去找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做做。但是,哲學本身就源于驚奇,沒有對世界、對人生的追問,就不會有哲學。為什么從泰勒斯至今這兩千多年的西方哲學史中,總有一些問題是哲學家們無法回避的,這就說明哲學問題看起來雖然玄妙,實際上卻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只要有人類,這些問題就會相伴而生,成為永恒的問題。這些根本的問題在思維的歷史運動中不斷重復出現(xiàn),隨之而來的是謀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的理論不斷更新,這也就使得尋找問題的主要路線成為哲學史研究的必然。

其次是要理出哲學學派、體系及其相互關聯(lián)和發(fā)展的脈絡。這不是水獺祭魚式地按照編年體的模式羅列哲學派別,而是重在西方哲學史理論、體系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必然性。黑格爾第一次揭示全部哲學史是必然性的有次序的歷史,提出了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原則。但是他夸大了“歷史中的理性”因素,為了解決個人思維的偶然性混亂,以自己哲學上先驗預設的內在邏輯次序為標準,忽略了歷史應該遵循一個基本的時間次序,對歷史進行主觀剪裁和拼湊。歷史本身是經驗的事實,歷史研究雖然加入了主體的因素,但在某種意義上這畢竟是一個融入“創(chuàng)作”與“寫生”的作品,它最終不能脫離經驗歷史,歷史圖景的描繪更不能忽視對“生”的還原的努力。黑格爾把對哲學史發(fā)展的內在理路的尋求當做一種哲學創(chuàng)造。所以,要批判地吸取黑格爾的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原則,首先就要跳出其唯心主義的桎梏。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否定邏輯的、內在聯(lián)系的因素在哲學史脈絡梳理中的重要性而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否則,我們就會像黑格爾所批判的“某些動物”那樣,只聽見音樂中的音調,但這些音調的一致性與和諧性卻沒有透進頭腦。

有了對理論的內在邏輯必然性的梳理,才能理解一種理論是如何發(fā)展的,是什么矛盾使這一理論最終走向困境,同時另一種理論又是如何誕生的。哲學家之間常常產生跨世代的傳承和影響關系,如果缺乏對思想內在必然性的認識,缺乏對事物邏輯的自覺,就無法理解西方哲學史上的幾次轉向,也就不能更深入的了解西方哲學史。從哲學維度來追尋西方哲學史脈絡的'價值和意義也就在這里得以凸現(xiàn)。所以,大多數西方哲學史的編寫都以哲學學派、體系及其相互關聯(lián)和發(fā)展為脈絡。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就是極具代表性的著作。

“做哲學史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歷史科學地’做,一種是‘哲學地’做?!薄?〕哲學史雖然定義了其“哲學”的領域,但它終究還是“史”,所以哲學史的研究始終離不開歷史學的方法。把哲學史還原為歷史而加以考究是必要的。筆者從葛兆光教授的《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方法》一書中獲得了許多啟發(fā)。他作為一個歷史學家,在書中曾以哲學史研究的困境來反思思想史研究的出路,得出了不少新方法。本文又以此為出發(fā)點,回到哲學史研究的層面上去重塑哲學史脈絡。

比如葛教授在書中提到思想史要眼光向“下”,要與社會史、文化史、生活史、宗教史等方面攜手。這頗類似于他介紹的日本歷史學家丸三真男的史學方法。這一方法很值得我們借鑒。丸三真男分別借用了地質學和音樂學的兩個概念“古層”和“執(zhí)拗低音”來說明其歷史研究方法。他強調,在古層的上面是儒、佛、自由民主主義等外來思想,但底層也就是日本本身的文化卻一直延續(xù)著。在近代日本,雖然歐美近代思想居于主旋律的位置,但也常常被低音部也就是日本自身的文化思想所修飾。這種低音有時成為背景存在,有時甚至壓倒主旋律,有時又被主旋律掩蓋,但它始終存在。所以在歷史研究中他強調重視“古層”和“低音”。這一方法如果借用在西方哲學史脈絡的重塑上就是要重視每一種哲學思想形成之前的文化積淀。任何一個時代的哲學思想決不僅僅屬于哲學家本人,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它雖然處于古層之上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處于主旋律,但那古層之下和低音部分的東西應該值得哲學史家去探究。比如不研究古希臘的神話、詩歌就不可能更好的了解西方哲學的起源,不研究古希臘晚期的民間猶太教等各種宗教的流傳、融合以及教義的變遷,也就不能把握中世紀的經院哲學。

文德爾班也認為,內在聯(lián)系的線在哲學史上經常被打斷,所以,還有一條線是值得探索的,那就是“來自文明史的因素”?!耙虼嗽谡軐W史中,除開對于對象的基本特性有經常性的依賴性(內在聯(lián)系因素)以外,起作用的還有從文化史中或從當代的文化現(xiàn)狀中產生的一種必然性,此必然性說明了:為什么思維結構本身的歷史存在權利不是持久不變的?!薄?〕這就說明了時代文明背景也限制和影響著哲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這些觀點與哲學觀念史派的觀點如出一轍。哲學觀念史派主張哲學史是文化史、觀念史,而不僅僅是哲學范疇、哲學流派的歷史。

從這一維度來重塑哲學史脈絡,在以往的哲學史研究中曾有過一個范例。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就嘗試過“文化史”的寫作模式,在時代社會政治的廣泛聯(lián)系中去分析、把握哲學論辯的生成條件?!拔业哪康氖且沂?,哲學乃是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個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經有各種體系盛行過的各種社會性格的產物與成因”〔5〕可以說,哲學家們思考的問題以及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都來自他的時代,來自當時社會的需求,任何一個時期的哲學發(fā)展都離不開當時的社會大背景,如科學發(fā)展的程度、社會文化習俗等。哲學家所處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甚至是自然條件的改變都有可能造就富有個性的思想。這些改變不但給哲學發(fā)展以動力,同時也在引導哲學發(fā)展的方向。所以,我們常??梢詮哪骋徽軐W體系中看到它身后的時代烙印,甚至還能從哲學思想的斗爭中看到其他社會矛盾的影子。

又如,葛教授還認為思想史“推陳出新”的模式值得懷疑,它和“道統(tǒng)”的意義一樣了,這不能反映歷史的全貌。因此他首倡思想史研究不應該只做加法,還要注意那些被歷史和歷史學家減去的東西。一些東西是歷史中漸漸減少的,還有一些則是史家們有意識地漸漸少記了的。而后人只能通過史書來了解歷史,這樣的歷史我們的確不能說真正接近了歷史原貌。

從史學的“減法”維度出發(fā)去重塑哲學史的脈絡有特殊的意義。雖然至今還沒有哲學史家從這一維度去開展研究,但是問題卻是明擺著的。西方哲學歷史之豐富毋庸置疑,所以每一個史家都必須用一個篩子去篩選他需要的東西,如果篩子的漏洞越大,那么歷史所剩下的東西就越少。一旦史家們所用的篩子具有了普遍性――就如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為篩子一樣,那么哲學史上的一些思想也許就會人為的消失在后世的史書當中,結果是一些歷史被永遠的漏掉了,余下的漸漸變得單調。如果史家們選擇了形式各異的篩子,別人篩過的我們用不同的篩子重新篩一遍,那么,我們收獲的就是另一種思想。一種思想較之另一種思想與米和米糠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別人篩下的米糠也許我們不屑于理會,而如果這些米糠換作一些思想,那么,這些思想對于恢復歷史全貌而言,它們的價值就不是米糠所能比擬的了。且把這些形式各異的篩子當作不同維度的西哲史脈絡去重塑它們,那么歷史原貌保留的可能性就更大。所以,對于那些已經被篩選掉的或者即將被篩選掉的思想,那些在今天看來是過時的、沒落的、甚至反動的哲學觀念,也許應該引起哲學史研究的注意。

西哲史的脈絡除了從以上兩個維度去追尋和重塑之外,還可以從更廣泛的維度來探索。各種脈絡之間并不是對立的,它們可以并行不悖,甚至互相支持,只有這樣,研究西方哲學史的意義才不會落空。從不同的維度去尋找脈絡使哲學史具有無限的重塑性,哲學史研究的創(chuàng)意空間和意義深度才得以大大開拓。我們研究哲學史,除了原著也就只能從史書到史書,有時候,越是通行越是普及的脈絡就越有可能成為我們思想的障礙物。而對西方哲學史脈絡進行開放性重塑就要走出傳統(tǒng)模式的限制,多視角的詮釋西方哲學史,拓寬它的研究視野。歷史不能做成萬花筒,它再好看也是事先設定好了的,就在一個筒子里,這不是歷史。

筆者認為人的維度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這一點在文德爾班看來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哲學歷史進程之所以形形色色,是由于“觀念的發(fā)展以及一般信仰成為抽象的概念,都只有通過個別人物的思維才能完成;而這些個別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深深地扎在該歷史時期的邏輯聯(lián)系和流行觀念之中,然而他們總用他們自己的個性和生活行為添上某種特殊因素?!薄?〕因而在哲學概念的發(fā)展中會打上個體因素的烙印。他還特別強調在哲學史發(fā)展中占主導作用的人物的獨立特性對他們思想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也是個人因素值得重視的原因。盡管哲學家們的思想受到其所處時代的限制,但他們總有自己的個性,有各自不同的成長歷程,這使得他們的哲學思想又獨樹一幟。哲學史的世界也就是哲學家自己的王國,他們通過思考一些人類無法回避的共同問題來展現(xiàn)自身。沒有一種哲學體系能夠脫離其哲學家來考察,所有的哲學體系都是個性的創(chuàng)造物。大哲學家們畢竟不等于哲學概念、問題或者哲學體系,他們是思想者,不是思想本身。每一位哲學家都是唯一的,在某一無法定義的點上是不可能被超越的。他們通過自身的展現(xiàn)而與時代緊密相連,形成了永恒的客觀形象,他們超越了由他們所塑造的時代精神,他們可以在以后對所有時代都產生影響。

從人的維度來講其實還不夠具體,因為從人的維度還可以有許多取向。不同的取向得出的內容相差很遠。在這一問題的探索上,筆者認為有幾本書頗值一提。一是杜蘭特的《哲學的故事》,以哲學家為線索,并不突出其概念、體系,而是像講故事一樣去闡釋他們的思想,描繪他們鮮活的形象,賦予知識以人情味。二是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這雖然算不上是一部嚴謹的西方哲學史,但它卻做到了將讀者置身于哲學史之中去直接面對哲學家。他像是在講一個偵探故事,實際上他已經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隨著他的脈絡去穿越西方哲學史,與眾多的哲學家們對話。這是許多哲學史家所沒有做到的。三是雅斯貝爾斯的《大哲學家》。在導論里,他很明確地說了,這只是三卷書的第一卷,遺憾的是雅斯貝爾斯生前只完成了他哲學史計劃的第一卷。他把歷史上眾多的哲學家分成許多大組、小組,如思想范式的創(chuàng)造者、思辨的集大成者等等。雅斯貝爾斯從人的維度出發(fā),借用了心理學的方法,承認并尊重每一個個體的無限性,并設法把人的這種無限性從各種理論的踐踏中解放出來。另外,雅斯貝爾斯還研究過從其他角度去把握哲學史脈絡,比如實用的角度、動力學的角度等。

史無定法,但有成例。真正富有啟發(fā)性的哲學史并不在于其沒有缺點,而是以其獨特的視野去理出哲學史的脈絡,去詮釋和描繪歷史。因為任何一部哲學史都有史家的取向,史家們不可能面面俱到,他們只能在眾多的線索中進行選擇。就如文德爾班的“忍痛割愛”――確定了對哲學的歷史發(fā)展作純粹主題的處理,就不能夠對哲學家的品格做同他們的真實價值相稱的深刻描述,就不得不犧牲賦予哲學史更廣泛闡述特殊技巧的藝術魅力;也如羅素的“大刀闊斧的選擇原則”――在他所討論的人物中,他只提到與他們的生平以及社會背景有關的東西,對于那些他認為似乎不值得詳盡處理的人物他就完全掠過不提。這也就意味著沒有一部哲學史是絕對完美的,也正因如此,對西方哲學史脈絡的多維度研究才顯得尤為重要。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十二

哲學是對自然科學的總結,同時也對其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有意識利用哲學思想指導生物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分析理由、解決理由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文理兼長的后備人才。

哲學思想指導高中生物教學。

哲學是對自然科學的總結,同時也對其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有意識利用學生們在政治課上學到的哲學思想指導生物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分析理由、解決理由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文理兼長的后備人才。

現(xiàn)將如何利用哲學思想指導高中生物教學的策略總結如下:

1.利用一般與特殊關系的哲學思想指導高中生物教學。

哲學中講到:一般,指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指矛盾的特殊性。二者對立統(tǒng)一、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互為存在的前提條件。

高中生物教學中要注意一般與特殊關系的處理。引導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科中所講的規(guī)律一般都是一般規(guī)律,任何一般規(guī)律都是對事物的共性的總結,事物還存在其個性與特殊之處,共性和特性相互依存。

例如高中生物必修1在介紹細胞統(tǒng)一性時講到:生物一般是由細胞組成的,但病毒是非細胞生物;一般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但原核生物藍藻光合作用是光合片層;一般情況下葉綠體是綠色植物應有的細胞器,但植物的根尖細胞、葉表皮細胞不含有葉綠體;一般的細胞都含有一個細胞核,但雙小核草履蟲,胚乳細胞含有兩個細胞核,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一般細菌的代謝類型為異養(yǎng)型,但硝化細菌為自養(yǎng)型:一般真核生物的體細胞增加的方式為有絲分裂,但蛙的紅細胞為無絲分裂;植物體一般組織的無氧呼吸的產物為酒精與二氧化碳,但馬鈴薯塊莖、甜菜塊根、玉米胚細胞等無氧呼吸的產物為乳酸。高中生物必修2講到:生物的遺傳物質一般是dna,但有些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高中生物必修3講到:一般生產者是綠色植物,但能進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細菌也是生產者,原核生物藍藻也是生產者;一般消費者是動物,但豬籠草這樣的植物也可充當消費者,病毒、營寄生生活的細菌也是消費者。

2.利用整體與局部關系的哲學思想指導高中生物教學。

哲學中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個局部構成的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整體與局部既有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整體由部分構成,整體功能的形成離不開部分原有功能;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部分離開整體就不再有部分功能。

在生物學教學中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yōu)目標;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fā)揮。這種學習策略在高三全面復習時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在復習“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時,要引導學生認識個體層次生命系統(tǒng)的整體性,只有生物體各器官、系統(tǒng)之間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才能使內環(huán)境維持穩(wěn)態(tài),換句話說只有神經調節(jié)、體液調節(jié)、免疫調節(jié)共同配合使各器官、系統(tǒng)之間協(xié)調統(tǒng)一,保證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生物體才能正常完成生命活動;另外,從高中生物教學的整體教學來說:第一,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要注意各個章節(jié)各本書內容的連貫性、整體性。

教學過程中,我們如果只注重各個部分內容的講解,而不從整體角度出發(fā)就可能使學生的理解過于片面,那么很多理由很多知識就可能讓學生無法聯(lián)系,很難構成知識網絡,造成學生理解上的空缺和漏洞。高中生物課本的每一章節(jié)主要是對生物局部活動進行研究,如果教師能每節(jié)課的導課或小節(jié)時都站在整體角度對學生進行引導,也就是簡短的幾句話,就可以引導學生在生物學習完成之后,就可以建立生物體的整體結構和功能(以及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生活規(guī)律等)的知識框架,如果建立的這個框架或網絡很致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那么以前的一些不解和疑惑,也會在整體框架構建之后融會貫通,迎刃而解。

3.利用宏觀與微觀關系的哲學思想指導高中生物教學。

哲學講到的宏觀是指從大的方面去觀察,微觀是指從小的方面去觀察。在自然科學中,微觀世界通常是指分子、原子等粒子層面的物質世界,而除微觀世界以外的物質世界被稱為宏觀世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生物的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中穿梭自如,“微”則進入細胞中了解原子與分子是如何完成細胞代謝的;“宏”則能跳出來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圈是如何維持穩(wěn)態(tài)的其實高中生物就是從微觀入手的,從組成生物的化學元素到組成生物的化合物,再到組成生物的細胞;到了必修3又從個體水平認識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水平認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這就要求學生不僅對生物微觀知識的認識,還必須注重宏觀角度的理解。

4.利用對立統(tǒng)一的哲學思想指導高中生物教學。

哲學中的“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哲學中的“統(tǒng)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lián)結的屬性。它有兩種情形:其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其二,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

例如必修1講到的細胞代謝的方式涉及到的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同化是把消化后的營養(yǎng)重新組合,形成有機物和貯存能量的過程。異化是生物的分解代謝,生物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將體內的大分子轉化為小分子,自身的組成物質發(fā)生分解,同時放出能量。從細胞到生物體,包含了細胞的分裂、分化與生長等一系列生命活動,在這些生命活動中,需要不斷的進行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整個代謝過程始終發(fā)生著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一般認為,當同化作用大于異化作用時,有機物才能積累,生物才能表現(xiàn)出生長現(xiàn)象。

5.利用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哲學思想指導高中生物教學。

哲學中的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學生利用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原理可以很好的理解酶催化作用一例。酶是催化生物化學反應的內在因素,但要使酶發(fā)揮其催化作用,外界環(huán)境條件比如說溫度、ph值顯得至關重要。生物的細胞發(fā)生癌變是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致癌因子等外因作用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內因而發(fā)生的變化。學生在分析光合作用時得意識到影響光合作用的內因有葉綠體色素的含量、酶的種類及含量,外因有光照、溫度和二氧化碳的濃度,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樣,學生做關于光合作用的題就顯得不那么難了。此外,高中生物學中的細胞核與細胞質的相互關系、生物進化的過程、群落的演替、生態(tài)平衡。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十三

冥冥運古,當第一股充滿活力的氣息注入混沌的海洋,生命由此開始?!昂<{百川,有容乃大”自此生命有了大胸懷;“巍巍呼高山,湯湯呼流水”,自此生命有了知音;“有了鍥而不舍”“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自此生命有了愁緒“所謂伊有,在水一方”,自此生命有了愛情的朝思暮想,生命,源于水。

蘇子貶于黃州,泛舟赤壁,于是他的生命為水所占據,有了水的胸禁,“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上;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边@是水予他的豪邁,“惟江山之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這是水賦他的胸襟〃情懷,他為水所成就。

“既生瑜,何生亮?何生亮?”秋風送去熊火,勝得赤壁戰(zhàn)瑜氣煞,羞終命喪黃泉。滾滾長江東逝水,無私,寬廣,博大蕩漾在江面,周兒你為何不給水一隙之地呢?滌蕩你嫉妒的心。生命,為水所成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水詮釋著李白的深情厚誼,“花白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水詮釋著李清照的相思之痛;“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水詮釋著愁的數量,“水何滲澹,山島竦峙”水詮釋著曹操的雄心壯志,生命,為水所詮釋。

上善若水,感恩似泉。一樹丁香燦爛的紛揚著,香氣氤氳。人們吮吸著清香。拾起一片掉落的花瓣,放在鼻間上嗅嗅,感受生命,感受水的存在,樹安靜的沉睡著,安靜的接納著“從今若許閑來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生命,為水所包容。

水的鼻息,你感觸到了嗎?

水靜靜的流著,帶著它的靈魂,帶著它的氣息緩緩流動。遺留的腳印上,生命聚其精華開始成長。擷一葉草,蒼翠欲滴;拈一片蘚,翠色、欲流,生命,無人不充斥著水的鼻息。

生命,為水所成就。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十四

摘要: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有著許多高度的契合點。中國哲學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是不可不面對的一部分,中國哲學是理解中國人內在精神的一面鏡子;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這種外來文化要植入中國,必須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即在本土文化中找到賴以生根的沃土,所以,二者的關系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

關鍵詞: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關系。

根據其產生和存在的地域不同,可以分為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根據其學派的不同,可以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區(qū)別于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這三種哲學形態(tài)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進程中都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尤以中國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突出。與中國哲學相比,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外來的文化。隨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相長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有著多方面的高度契合。因此,合理地闡釋中國哲學及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是不可或缺的內在環(huán)節(jié)。

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轉型,給予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深刻的改造,使得傳統(tǒng)的文化因素、哲學因素都注入了充滿活力的有機內容。

首先,在中國哲學中,我們所運用的確立本體觀念的策略,對于解決“知識形態(tài)的形而上學何以是可能的”理由,提供了有益資源。中國哲學在建立哲學本體論的過程中,所遵循的是一個直覺與邏輯相統(tǒng)一、知識與境界相統(tǒng)一的策略論原則。掌握了其策略論原則可以適當地防止不可知論、相對主義等的發(fā)生。因此,正確地認識確立本體觀念的策略和掌握其相應的策略論原則是中國哲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其次,中國哲學中所闡述的人性論思想對當今我們正確認識與把握人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積極的指向作用。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的東西方人,在對人性論思想上的理解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基于“人性論預設”的差異。

以心作為本體。由此可見,中國哲學的本體論思想實質上是一種心、理、氣三位一體的哲學思想。它突顯出了中國哲學的本體觀念的整體化和系統(tǒng)化的這一特征。這一特質在中國哲學中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中國哲學中常常把本體概念視為“虛位”概念;二是將本體理解為是相互包含、相互聯(lián)系、層層遞進的密不可分的有機統(tǒng)一的不同方面的整體實在性。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已是中國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循序漸進地融入中國哲學的體系中,成為了我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武器,擁有了能夠指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推動人與自然、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科學真理。

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都有著相互整合的“整合點”,有著相融和相通之處。具體表現(xiàn)為:

首先,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中國傳統(tǒng)樸素唯物論有相通之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是貫穿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線,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要求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氣一元論”指出,氣是物質世界的本源,是永恒運動變化發(fā)展的,進一步表明物質的多樣性,當然“氣一元論”并不完善,但也為樸素唯物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石。

其次,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中國傳統(tǒng)知行觀的契合之處。認識論是關于認識是如何產生的、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及其策略論等的認識。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體系中,也同樣不間斷地傳遞著“以行驗知,以行證知”的理論傳統(tǒng)??梢姡瑹o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是中國古代哲學,認識論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再次,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與中國傳統(tǒng)樸素辯證法的相融之處。辯證法的思想具有整體性、普遍性、客觀性,在中國、在歐洲、在古代就產生了,一直延續(xù)至今為我們所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中,同樣也有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表現(xiàn)在描述自然界的運動變化、人類社會的運動變化、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運動變化發(fā)展、矛盾規(guī)律的總結、質量互變規(guī)律的反映,等等,這些辯證法思想都充分展現(xiàn)中國哲學在古代中所呈現(xiàn)的優(yōu)秀資源。

基于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經驗總結,深刻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一個長期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以發(fā)展的與時俱進的眼光看待馬克思主義哲學,積極吸收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優(yōu)秀資源,以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從而有效形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推進中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進程。

[1]王守常,張翼星,陳岸瑛,等。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馮友蘭。中國現(xiàn)代哲學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十五

本文對目前大學生的德育水平進行分析,為了警示高校要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并且說明提升大學生德育水平的重要性,希望高校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鼓勵他們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使學校的德育工作得到質的飛躍。

馬克思主義哲學,高校,德育工作。

大學生是當今社會的特殊群體,是在高等學府接受教育還沒有進入社會的人,接受社會最新的信息、技術、思想的教育,但是由于大學生的年齡集中在20歲左右,還沒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觀,又面臨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學習同時大部分學生在大學期間遠離親人,不能及時得到關懷,思想上的波動會比較大。此外,大學是一個微型社會,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聚集在同一所學校,為了能讓學生在學校真正學習到今后在社會生存的本領,需要提高對他們的德育水平。

在完善高校德育工作之前,需要對大學生整體的德育水平進行調查研究,在高校這樣的大家庭中,學生的德育水平也是良莠不齊。大學生在公共場合的所有行為和舉動都是透明的、公開的,現(xiàn)在已經是互聯(lián)網時代,各種各樣的信息通過網絡傳播的速度之快,在網絡上也不難看到部分高校的學生在食堂用餐浪費極大卻不以為然,并且就餐后的餐盤也不歸位;寢室關系不融洽、衛(wèi)生習慣不好等現(xiàn)象說明大學生對于環(huán)保、節(jié)約等方面的態(tài)度冷漠。不僅在校園里,在社會中一個學生的舉動將會代表大學生這個整體,例如,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在公共場合吸煙、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主動為老弱病殘幼讓座等不符合大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行為出現(xiàn)。

(一)端正教學心態(tài)。

(二)看待學生運用發(fā)展的眼光。

(三)看待問題堅持用聯(lián)系的相關原理。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聯(lián)系的相關原理就是指聯(lián)系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聯(lián)系的客觀性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性質,目前在人們腦海中大學生的德育水平的看法其實就是對聯(lián)系的客觀性的反映,若是反對聯(lián)系的客觀性,就是唯心主義。在學校開展德育工作時,可以借鑒以往的教育經驗,但是也要遵循聯(lián)系的客觀性。當然,若沒有如今社會對于學生的成績和能力有高要求,也不會出現(xiàn)這一類問題,而且學校在德育工作中遇到的所有問題都具有時代特色,因此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完善??偠灾?,世上不可能單一地存在一個事物,必定是有聯(lián)系的,德育工作應該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不能流于形式。

(四)主觀能動性得以發(fā)揮。

(五)由量變到質變。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下的新時期高校德育工作,需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不斷總結經驗,對學校的德育工作進行完善,充分調動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通過學校與學生雙方共同努力,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協(xié)助他們創(chuàng)造更好的未來。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十六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2、〖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

2、規(guī)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內容〗:所謂規(guī)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lián)系。規(guī)律是客觀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chuàng)造,也不能被消滅。規(guī)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guī)律。沒有規(guī)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

2原理:規(guī)律是客觀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方法論:規(guī)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guī)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guī)律。一旦違背客觀規(guī)律,人們就會受到規(guī)律的懲罰。在客觀規(guī)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guī)律的基礎上根據規(guī)律發(fā)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guī)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3、物質與運動辯證關系原理是什么。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時相對的,我們要用運動變化的觀點看問題。

4、實踐和認識辯證關系原理。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意識):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真理能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因而對于人們的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十七

1.后悔是一種耗費精神的情緒。后悔是比損失更大的損失,比錯誤更大的錯誤,所以請不要后悔。

2.一切惡法,本是虛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虛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3.想干的人永遠在找方法,不想干的人永遠在找理由。

4.人生沒有十全十美,如果你發(fā)現(xiàn)錯了。重新再來,別人不原諒你,你可以自己原諒自己。千萬不要用一個錯誤去掩蓋另一個錯誤。

5.人生在世,應該在芬芳別人的同時美麗自己。

6.河流之所以能夠到達目的地,是因為它懂得怎樣避開障礙。

7.當你堅持不住的時候,再堅持一下!

8.事業(yè)上得寸進尺,生活中不論短長,何愁事業(yè)無成。

9.遨游遼闊的中華大地,我陶醉過;仰望無盡的蒼穹,我迷戀過;如果把大地比作物質,把蒼穹比做精神,我認為蒼穹比大地更迷人。

10.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切莫把彩虹當作梯子。

11.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12.凡真心嘗試助人者,沒有不幫到自己的。

13.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14.要生活得漂亮,需要付出極大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釋,絕對是個人才。

15.淚水和汗水的化學成分相似,但前者只能為你換來同情,后者卻可以為你贏的成功。

16.嘆氣是浪費時間的事情,哭泣是浪費力氣的行徑。

17.以克人之心克己,以容己之心容人。

18.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過于家!

19.熱愛生活的人,生活也愛他。

20.快樂在滿足中求,煩惱多從欲中來。

21.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22.環(huán)境永遠不會十全十美,消極的人受環(huán)境控制,積極的人卻控制環(huán)境。

23.幸福不在得到多,而在計較少。

24.我們心中的恐懼,永遠比真正的危險巨大的多。

25.在真實的生命里,每樁偉業(yè)都由信心開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26.要克服生活的焦慮和沮喪,得先學會做自己的主人。

27.就足以使我感奮不已。

28.你永遠看不到我最寂寞的時候,因為在看不到你的時候就是我最寂寞的時候。

29.坦誠相見,才能心心相印。

30.你笑,全世界都跟你笑;你哭,全世界只有你一個人哭。

31.驕傲是勝利下的蛋,孵出來的卻是失敗。

32.得意時應善待他人,因為你失意時會需要他們。

33.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壞的習慣,認為一個人好時,就會愛屋及烏;認為一個人不好時,就會全盤否認。

34.就算不快樂也不要皺眉,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誰會愛上你的笑容。

35.想過去是雜念,想未來是妄想,最好把握當下時刻。

36.平生不做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14。須交有道之人,莫結無義之友。飲清靜之茶,莫貪花色之酒。開方便之門,閑是非之口。

37.覺得自己做得到和做不到,其實只在一念之間。

38.在思想上大手大腳,在生活上適可而止,

資料。

39.多花時間成長自己,少花時間去苛責別人嫉妒別人。

40.已經失去的不妨讓它失去,至少不再耽于等待。

41.過去的一頁,能不翻就不翻,翻落了灰塵會迷了雙眼。

42.善待自己,幸福無比,善待別人,快樂無比,善待生命,健康無比。

43.生活若剝去了理想、夢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發(fā)光并非太陽的專利,你也可以發(fā)光。

44.失敗只是暫時停止成功,假如我不能,我就一定要;假如我要,我就一定能!

45.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為良友,以經驗為參謀,以小心為兄弟,以希望為哨兵。

46.歡樂是長壽的妙藥,勤奮是健康的靈丹,運動是健康的投資,長壽是健身的回報,相逢莫問留春術,淡薄寧靜比藥好!

47.做決定之前仔細考慮,一旦作了決定就要勇往直前、堅持到底。

48.突破心理障礙,才能超越自己。

49.性格可能不會改變,但習慣是可以培養(yǎng)的。

50.如果敵人讓你生氣,那說明你還沒有勝他的把握。

51.扶危周急固為美事。能不自夸,則其德厚矣!

52.把臉一直向著陽光,這樣就不會見到陰影。

53.當所有人都低調的時候,你可以高調,但不能跑調。

54.魚對水說你看不到我的眼淚,因為我在水里。水說我能感覺到你的眼淚,因為你在我心里。

55.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了魔鬼,學會控制他。

56.你在一生中,可以有所作為的時候只有一次。那就是現(xiàn)在,然而,許多人卻在悔恨過去和擔憂未來之中浪費了大好時光。

57.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與別人共處逆境時,別人失去了信心,他卻下決心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58.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

59.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別人才會看得起你。

60.煩惱是自己制造自己享用的一種精神。

61.生命是屬于你的,你應該根據自己的愿望去生活。

62.一個人炫耀什么,說明內心缺少什么。

63.明明是傻,卻說自己是逆向思維。

64.失敗只有一種,那就是半途而廢。

65.低頭要有勇氣,抬頭要有底氣。

66.無論你覺得自己多么的了不起,也永遠有人比你更強。

67.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谷之王,是因為懂得身處低下。

68.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69.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內在安祥,才是下手之處。31.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70.不妄求,則心安,不妄做,則身安。

71.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yǎng)不夠。

72.理想的路總是為有信心的人預備著。

73.大多數人想要改造這個世界,但卻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74.偉大的事業(yè)不是靠力氣、速度和身體的敏捷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志和知識的力量完成的。

75.知識是勤奮的影子,汗珠是勤奮的鏡子。

76.一個人有生就有死,但只要你活著,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去。

77.我們確實活得艱難,一要承受種種外部的壓力,更要面對自己內心的困惑。在苦苦掙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或許僅有短暫的一瞥。

78.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9.選對事業(yè)可以成就一生,選對朋友可以智能一生,選對環(huán)境可以快樂一生,選對伴侶可以幸福一生,選對生活方式可以健康一生。

80.愚者用肉體監(jiān)視心靈,智者用心靈監(jiān)視肉體。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1536826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