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絲綢之路》教學反思簡短 絲綢之路教后反思(1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15 06:17:32
最新《絲綢之路》教學反思簡短 絲綢之路教后反思(10篇)
時間:2023-03-15 06:17:32     小編:zdfb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簡短 絲綢之路教后反思篇一

(1)話說絲綢之路。讓同學們說說課前預習資料,介紹這些資料的目的是使學生對絲綢之路有一個感性認識,并產生探究的興趣。

(2)走近絲綢之路。自由朗讀時,我安排同學們思考:絲綢之路是一條怎樣的路?在文中尋找一句合適的話來說明。這樣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交流。

(3)走進絲綢之路。深入體會課文內容,同學們通過有感情的、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語言的特點,感悟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輝煌的歷史,激起自豪感。尤其是文中中國與安息國交流一幕的描寫,語言生動形象,人物具體可感,當時情景如在眼前,我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不但活躍課堂,而且加深印象。

(4)歷史意義。

收獲:本節(jié)課氣氛活躍,同學們踴躍發(fā)言。并且有很多同學收集了許多課外小故事,一大收獲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簡短 絲綢之路教后反思篇二

這一篇略讀課文,生動再現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讓學生對絲綢之路有個較深刻的印象,對其中敘述的故事產生興趣從而加深對絲綢之路的了解。

教學這一課,我從“為什么這是一條偉大的路?偉大體現在哪里入手,讓學生先整體感知,再具體讀文,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討論學習。從文章的敘述看來,課文不僅歷史和現實交錯,而且其時的歷史相對遙遠。鑒于此,我把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放在對課文的理解后進行,結合板書讓學生進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就出來了。整個教學思路較清晰重點突出。而在領悟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時,由于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講解過細,沒有放開手讓學生通過朗讀自悟。這點是教學本課中的一處敗筆。另外學生在課前查找的資料有限,所以對這節(jié)課內容的理解有難度。今后,在教學中要注重課前預習。

1.本篇課文的教學,總的來講還是不錯的。我從“巨型石雕”入手,以點帶面地實施教學,將形象生活地故事展現在學生的閱讀中,然后又引領他們結合故事去體會這條“絲綢之路”的作用,學生基本上都能從故事中說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整堂課上,學生的思維還是比較活躍的。

2.在教學中,我沒有注意一個生字的讀音,將匕首中的匕——“bǐ”錯讀成了“bì”,造成部分學生的誤讀。由此可見,教師正確地教學是多么的重要。而且也反映出,學生在學習生字中存在的慣性盲讀現象。老師讀什么,他們往往不會太過在意其正確性。這一點,需要提醒學生注意及改正,要學會時時抱著一種質疑研究的精神去學習,而非盲從般地去讀書。

這篇課文是“走進西部”這一主題中的第二篇課文,而且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所述的內容很好理解,但對于“西部”這一概念不是很了解,學習這篇課文時,我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西部的資料,上課時,在講解課文的同時,穿插所搜集的資料,如講有關西域的使者的故事,我國傳入外國的文化,外國傳入我國的文化等,學生興趣很濃,激發(fā)了學生對絲綢之路和西部歷史的了解的興趣,及對西部的熱愛,而且有些學生課后還興致勃勃地找到老師問這問那。

我感覺,這種充分利用教育資源發(fā)揮其作用的方法很好。

本課按計劃一課時基本完成任務,但時間顯得有些緊了。文章的中心句的尋找成了大部分學生的困難,可能這種中心句形式在文中間的緣故。孩子們尋找有些困難,以前我們見得最多的是中心句在文章前或文章結尾,孩子們受到了心理定勢的影響。在我的引導下終于有幾個學生找到了。全文基本按這種中心句展開,教學效果較好!

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提煉要進一步加強培養(yǎng)、概括、訓練、提高。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簡短 絲綢之路教后反思篇三

《絲綢之路》這篇課文先以一個小故事點出了中國絲綢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接著講了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歷盡千辛萬苦,獻出了畢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開辟絲綢之路的歷史過程;最后點明了絲綢之路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它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紐帶”。我在教學中讓學生以一位導游的身份介紹絲綢之路、交流資料等,以此來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人人參與,讓學生在有效地參與,自主閱讀,不斷探究;在感興趣的具體語言實踐活動中,感受課文意境、積累課文語言。

通過教學效果我覺得本堂課的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1、從問題入手,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問題是學習的先導,在起始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讓學生看課題質疑。由于同一課題具有多義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質,既可以這樣考慮,也可以那樣考慮,學生經過思考后,就圍繞課題提出了如下問題:什么是絲綢之路?那是一條怎樣的路?圍繞絲綢之路發(fā)生過哪些故事?

2、從興趣出發(fā),引導學生感悟:

興趣是學習的內因,只有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語文教學應以使學生愛學語文、樂學語文為基本追求,所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設計了課前搜集資料、以一位導游的身份給大家介紹絲綢之路等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感悟課文內容,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亮點,學生在反復復述課文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了張騫的愛國情懷,與此同時也激發(fā)起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簡短 絲綢之路教后反思篇四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guī)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huán)境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

走進高年級,很明顯感受到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歷史內容是漸次增加,給教學帶來了一定難度。如何讓歷史與品德教學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富有生活氣息的課堂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成為我們現在品德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想,在教學中正確解讀教材,準確把握教法,從而讓歷史由過去時態(tài)轉變?yōu)楝F在進行時態(tài),讓歷史離學生近些、近些、再近些,做到古為今用,一定能讓歷史更好的服務于品德課堂。

中國歷史內容博大精深,豐富多彩,而教材中的歷史知識的“點”狀呈現給兒童的探究體驗活動留有廣闊空間,教學中的巧妙設問能觸及兒童的興奮點,啟迪兒童的歷史思維。在中國兩代飛人的實力對比中,我先讓孩子們對他們身邊的世界飛人劉翔暢所欲言,當他們?yōu)橹d奮,滔滔不絕時,老師不失時機地問道“早在70多年前,中國還有一位飛人,你們知道是誰嗎?”孩子們自然是興趣濃厚,十分地想了解。簡要介紹后,老師話語一轉,“同是劉家人,兩代飛人的經歷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其實,有了這樣強烈的反差,不用再提任何問題,孩子們的腦海中自然會生成一個大大的問號——是怎么回事???70年前的中國是怎么樣的,當時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呀?課堂上,老師似乎不經意的一問,巧妙地攝下了懸念,很好的啟迪了學生的歷史思維,挖掘了教材中的知識,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對歷史的探究興趣。

歷史是由無數個精彩或繁復的細節(jié)構成的,抽去這些細節(jié),就只剩蒼白的框架和無數乏味的概念,生硬的說教,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靈的魅力。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活化”歷史,讓歷史細節(jié)變得豐滿生動。1984年,中國射擊選手許海峰為中國奪得第一塊奧運金牌,實現零的突破。這一歷史性的轉折事件,怎樣讓學生有深刻感受呢?教學中,我抓住選手進行決賽時的一個細節(jié)——最后三槍選手五次舉槍,有五次放下。在教室的情景描述中,孩子們和老師一起抬手、瞄準、方強、重新抬手、瞄準,五次,孩子們慢慢不笑了,神情變得凝重。此時,問問孩子,你們在想些什么?孩子們紛紛答道:“一定要瞄的再準些。”“一定要打出最好成績,全中國都看著我呢?!薄耙獖Z金牌,讓外國人知道中國人不是軟弱的?!痹趯v史事件細節(jié)的模擬體驗中,學生不但經歷了事件中人物的情感變化,產生認同感,也對奧運史中著“零的突破”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感受到第一枚奧運金牌的分量,感受到中國從此扔掉“東亞病夫”的稱呼,中國逐步強大起來。挖掘能夠深入人心的、發(fā)人深省的歷史細節(jié),并通過貫通課內與課外的學習,能讓學生充分體驗成敗興衰的歷史滄桑,使沉重的歷史成為觸及學生心靈、打動他們靈魂的“活物”。

借助媒體手段,可以把靜態(tài)的教材知識轉化為動態(tài)信息,使之更生動直觀,從而讓孩子們穿梭歷史的空間隧道,在傾聽歷史聲音的過程中真正感悟歷史。在教學中,我有機選用了相關的視頻資料,讓孩子們深度欣賞奧運選手奪金的艱辛、奪金時的無比激動、奪金后獨特的領獎感受。所謂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孩子們正是在觀看中國選手奧運比賽的過程中,產生一種民族自豪感;在深層次比較新、舊中國奧運經歷的基礎上,深刻認識到我國國力的發(fā)展,感受到國力發(fā)展對體育興旺的促進。

歷史發(fā)展的長河,能夠讓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過去和現在,就讓教材中的歷史內容成為孩子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在品德課的教學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歷史內容,在歷史與孩子認知特點及生活經驗的結合中,讓品德與社會課堂更豐富、更精彩。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簡短 絲綢之路教后反思篇五

通過教學效果我覺得本堂課的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1、從問題入手,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問題是學習的先導,在起始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讓學生看課題質疑。由于同一課題具有多義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質,既可以這樣考慮,也可以那樣考慮,學生經過思考后,就圍繞課題提出了如下問題:什么是絲綢之路?那是一條怎樣的路?圍繞絲綢之路發(fā)生過哪些故事?

2、從興趣出發(fā),引導學生感悟:

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只有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語文教學應以使學生愛學語文、樂學語文為基本追求,所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設計了課前搜集資料、以一位導游的身份給大家介紹絲綢之路等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感悟課文內容,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亮點,學生在反復復述課文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了張騫的愛國情懷,與此同時也激發(fā)起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1、這一篇略讀課文,生動再現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讓學生對絲綢之路有個較深刻的印象,對其中敘述的故事產生興趣從而加深對絲綢之路的了解。

教學這一課,我從"為什么這是一條偉大的路?偉大體現在哪里入手,讓學生先整體感知,再具體讀文,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討論學習。從文章的敘述看來,課文不僅歷史和現實交錯,而且其時的歷史相對遙遠。

1.導入新課時,可以在世界版圖上畫出絲綢之路所經路線路線,讓學生了解當時有一條橫貫中亞、聯系歐亞兩洲的交通大道。他對一些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起了重大作用。介紹這些資料的目的是使絲綢之路學生對絲綢之路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本文為略讀文章,應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讓學生結合自學提示,了解課文內容,在感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教學時可以從文題入手,也可以從文章的主要內容入手,學生可以自行提出一些問題,然后教師借機引導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交流中深入體會文章內容。

3.本文語言生動,史實與想象互相印證,敘述與明理相得益彰,要結合課文適時指導朗讀。通過感情朗讀感受文章語言的特點,感受絲綢之路的歷史作用,感受場景描寫的具體可感,感受文章四字詞語的清新自然。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簡短 絲綢之路教后反思篇六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講課的內容是《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燦爛輝煌的東西方文明》的第三課《文明的交融》中的第一個小框題《文化交流的旅程》中的第一部分內容《絲綢之路》。依據品社課標,我確定的知識與能力目標是能夠正確認識絲路的開通對世界文明的交流和發(fā)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過程與方法目標是了解我國各朝代通過絲綢之路與西部各國進行經濟和文化交流的史實;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是:

(1)通過對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等內容的學習,培養(yǎng)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

(2)培養(yǎng)學生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能力,從歷史事件中借鑒經驗,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為今之中國乃至未來中國的發(fā)展服務。

教學重點是絲綢之路的開通對世界文明的交流和發(fā)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教學難點是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這節(jié)課的設課理念是教師運用愉快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宏觀調控;學生采用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方法貫穿始終;具體環(huán)節(jié)中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輔助教學;每一細節(jié)中都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講求互動生成。

反思一下我執(zhí)教的這節(jié)課,主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注重了學科特點:

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品德課與社會課的整合課,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這里的“與”是連詞,也就是說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同等重要。我執(zhí)教的這一課通過欣賞《夢駝鈴》和《絲綢之路》兩首歌曲旨在把學生帶到我國西部的雄奇大漠;把學生帶到遙遠的、陌生的、荒涼的地方;把學生帶到茫茫的戈壁灘上、人跡罕至的雪山峽谷中;體會張騫出使西域克服的重重困難。透視張騫愛國、執(zhí)著、剛毅、堅強、開拓進取、永不言敗,言必行,行必果等精神品質,引導學生以張騫榜樣,做事情有膽、有識、有行、有恒,做未來事業(yè)的開拓者。注重了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與此同時,通過絲綢之路教學視頻、絲綢之路夢幻之旅、絲路今朝的開發(fā)與環(huán)保等一系列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能力,從歷史事件中借鑒經驗,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為今之中國乃至未來中國的發(fā)展服務。促進了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充分體現了品德與社會的學科特點。

2、注重了學科整合: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學科,它是語文、品德、歷史、地理、音樂、美術、哲學等學科的有機融合。這就需要品社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學科的整合,處理好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并充分體現學科特點。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如果逐段學習、總結主要內容、再分析人物特點,就上成了語文課;如果純粹地按絲路的開通、絲路的范圍、絲路的作用、絲路的意義這一線索進行教學,就上成了歷史課;如果一味地探究絲綢之路具體指哪?共有那幾條線路?各條線路都經過哪里?就上成了地理課;如果簡單學習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后,大加分析張騫是怎樣一個人?我們應該怎樣向他學習?就上成了傳統(tǒng)的品德課……本課的教者用古詩和歌曲引導學生入境;以歷史資料為基本內容;用路線圖輔助理解;透視了張騫的精神品質;并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充分體現了品德性與社會性。

3、注重了課程資源: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核心;學生是課程資源的寶藏。無論是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前還是在教學中,都注重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注重了課堂生成:

學習要注重聯系、掌握過程。這節(jié)課徹底告別了注入式,每一問題都注重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互動生成。

當然,這節(jié)課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時間調控不太穩(wěn)妥:

教者為了把學生引入情境,播放了兩首歌曲,確實達到了目的,但故此卻失了彼,占用時間過長,影響了后來的教學。

2、課堂氣氛不太活躍:

由于教材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也由于教者水平有限,教學藝術性不強,致使發(fā)言率不高,課堂氣氛不太活躍。

3、電化教學不太到位:

雖然本學科的網絡資源幾乎沒有;雖然本人也使用了網絡資源,但還不太到位。如果本人具有較高的計算機水平,結合教材內容制造一些更精美更實用的課件,一定會減緩學生理解的梯度,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課上完了,感覺以下幾個地方自己還比較滿意:

這個單元的重點是“科學精神”,本課的重點是讀懂居里夫人的精神,領悟“跨越百年的美麗”的含義。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居里夫人的科學精神,我以“美麗”為主線,引導學生深入走進文本,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她為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以及偉大的人格魅力。通過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用有感情的朗讀來表達出學生的感悟和體會,最后再聯系全篇探討課題的內涵,懂得這種美麗不僅跨越百年,而是一種永恒的美麗。進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麗”的深刻內涵。

這節(jié)課在學法上,著力點在于教給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方法,結合課文,我通過讓學生抓住關鍵詞語、結合背景資料、聯系生活實際、聯系上下文這樣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深度思考,從而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句子中所蘊含的人物品質。例如,學生匯報的第一個比喻句,理解起來有點難度,開始學生說的全不對,后來我讓他們聯系上下文體會尋藤問根到底指的是什么?從上文中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指的是放射性和鐳。再比如描寫居里夫人成就的那個排比句,如果單純讓學生理解“什么是計量單位、什么是科學定律,什么是里程碑”,學生肯定說不出來,于是我采用讓學生介紹背景資料的方法,再通過引讀加深,這個句子的真正含義就迎刃而解了。

對于這樣一篇長課文,要像以前一樣按部就班的面面俱到,顯然一節(jié)課完不成教學任務。于是,就得舍棄。這一課描寫居里夫人外表美那一部分我通過導課一帶而過,描寫居里夫婦對話那部分因為不是重點,也沒涉及,檢查朗讀全文也不現實,所以,只能刪繁就簡,抓住幾個比較重點的句子進行指導,再通過讓學生觀看居里夫人的講話,談自己的人生觀;面對居里夫人的成果,說說自己的看法等,來開放課堂,深化情感。欣慰的是課堂上有許多生成的東西。

因為課前我對教材內容了然于胸,對居里夫人的“美麗”有了深刻透徹的理解,所以在課堂上對學生的發(fā)言能及時進行總結與點撥。最后引發(fā)對主題“美麗”的提升,使學生對課題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從而突破重難點。

但整個教學過程,也有許多地方讓我感到很遺憾。

1、內容容量過大,仍然有想求完整的心態(tài)。所以沒有給學生留更多時間閱讀、思考、表達。

盡管一再告誡自己課堂節(jié)奏應該按著學生課堂的發(fā)展韻律來把握,可是一到上公開課的時候就又犯了毛病,所以課堂上感覺給學生的時間太少了。有許多同學想說,想讀,但因為怕時間不夠,沒給他們機會。為此,我覺得如何創(chuàng)建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是我們教師目前確實值得深思的問題。

2、這節(jié)課雖說在自主學習時,學生有在書上寫批注的,但那批注還不夠深入。從學生回答中就可以看出,都是一邊想一邊說。平時也存在這種情況,讓學生預習時,學生總是應付,在書上簡單批注幾句話而已,大部分學生都沒有真正走進文本。我想閱讀教學如何無痕地做好“讀”與“寫”的鏈接,這是我一直感到迷惘的地方。

3、由于總擔心時間不夠用,所以對課堂還不敢大膽的放開,整個課堂,教師還是引的太多。

4、面向全體,做得不夠。這節(jié)課雖然大部分學生都發(fā)言了,但對于一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關注的還不夠。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簡短 絲綢之路教后反思篇七

教學背景

有一條路,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羅馬。這條路,承載了無數的駱駝與商旅;這條路,傳播了東方的古老文化;這條路,傳承了東西方的友誼與文明。它是東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古代的絲綢貿易,駱駝與商旅的情形,我們沒有機會再看到。而現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門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給我們講述著絲綢之路上那古老而美麗的故事。

教材分析

《絲綢之路》這篇課文以歷史記載過的一個小故事引入,讓學生了解到中國絲綢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隨后通過詳細敘述張騫通西域的故事,向讀者介紹了絲綢之路開辟的過程。最后點明了絲綢之路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它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紐帶”。課文第四自然段是一個過渡段,它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這兩部分內容銜接起來。

教學目標

1.認識“矗凹”等七個字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說出這條路被稱為“絲綢之路”的原因,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讓學生采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學會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從網上查閱關于絲綢之路的其他知識,能用簡潔的話介紹,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

絲綢之路的價值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搜集絲綢之路地圖 資料等

學生準備: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引入新課

1.課前同學們都收集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你們知道了有關絲綢之路的哪些知識?請拿出來我們做以交流。

(1)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交流,各組互相補充,教師隨機給予評價,并對認真搜集資料的學生給予鼓勵。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張騫與絲綢之路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是聯系歐亞兩洲的一條交通大道。

2.這篇文章的題目《絲綢之路》,那么看了這個文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此時同學們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絲綢之路上看看,好,現在我們就一同進入課文之中。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解決。

2.讀后交流: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感悟課文,積累語言

學習第1自然段:

1.學生默讀課文第1自然段,思考:你從這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體會到什么?

2.全班交流。

(1)絲綢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門外。

(2)由這幅巨雕,聯想到當年絲綢之路的商旅不絕的場面。

(3)抓住精神飽滿、栩栩如生、滿載貨物、商旅不絕等詞語想象當年絲綢之路的絡繹繁華的場面。

(4)指名讀這一自然段。

學習2―13自然段:

1.默讀課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問題:作者在遐想古絲綢之路上與安息國互贈禮品的那一幕,你受到了什么?絲綢之路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從哪里感受到的,劃一劃,讀一讀。

2.學生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指導朗讀,并且讓學生明確以下內容:

(1)從“不計其數”“浩浩蕩蕩”“夾道歡迎”“一片歡騰”等詞中,體會安息國歡迎場面的隆重。

(2)從兩國使者的互贈禮品的場面描寫,體現了這條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來之路。也體現了這是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之路。

(3)張騫的兩次出使西域,奠定了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使他們能夠互通有無,贊揚了絲綢之路,真是一條偉大的路。

4.指導學生朗讀這一部分內容,邊讀邊想象當時那種熱鬧繁華的場景。體會絲綢之路的偉大意義。

5.同學們在課前收集資料的時候,已經了解到張騫在開發(fā)絲綢之路是歷盡了千辛萬苦,但可以說他創(chuàng)造的是一條偉大的路,那么,此時的,面對這偉大的創(chuàng)舉,最想說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學交流一下,并說出來。

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

讀最后一個自然段,體會省略的內容會是什么?

這不盡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來想象一下,說一說,并寫下來。

四、體會寫法感讀課文

1.讀讀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你體會到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在體會一下文章的首尾與中間一部分的聯系。

3.再一次品讀全篇,感受絲綢之路的偉大歷史意義。

五、師生總結,明確文章主旨

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是張騫這位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用他畢生的精力,經歷了千辛萬苦,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是一座友誼的梁,使中、西亞各國人民對我國的風俗、物產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國的驕傲。

練習設計

1.請你仿寫文中這樣的詞語。

如栩栩如生、()( ) ( )( ) ( ) ( )( ) ( )( )。

2.望著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1)畫出句子中的有關聯想的內容。用────標出。

摹寫句子:

(2)望著高高的五星紅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你是導游,你能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絲綢之路嗎?現在你就帶著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們介紹一下。把你的導游詞寫下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反思

根據課文的結構特點,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識“矗、凹”等9個生字,讀讀記記“矗立、戎裝”等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解

西部歷史的興趣。為了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在導入新課時,先向學生呈現世界版圖上絲綢之路所經路線,讓學生了解當時有一條橫貫中亞、聯系歐亞兩洲的交通大道。它對一些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因為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由此道西運,所以這條交通大道在19世紀被歐洲學者稱為“絲綢之路”。介紹這些資料的目的是使學生對絲綢之路有一個感性認識,并對絲綢之路產生探究的興趣。其次,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以自讀自悟為主。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讀懂閱讀提示,把握閱讀要求,然后初讀課文,認識生字,了解課文內容。再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交流。當學生交流讀書收獲的時候,我先從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入手,提問學生“絲綢之路給你怎樣的印象?你是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著要求學生交流,把自己最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出來。絲綢之路對加強東西方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和促進各國人民友誼起的重要作用,點明了這條路偉大的歷史意義。最后,我從寫法上對學生進行了指導,讓孩子們認真讀讀課文的開頭、結尾,說說你體會到了什么,并說一說首尾與中間部分的聯系。雖然我在不斷嘗試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激發(fā)學生了解西部的興趣,但由于這條絲綢之路發(fā)生的年代距離學生生活的年代實在是太遠了,學生理解起來感覺太陌生,所以對了解絲綢之路興趣不是太大。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簡短 絲綢之路教后反思篇八

七年級歷史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反思本周,我參加了本組的公開課講課,從教學設計到評課過程中大家對我的建議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與幫助。首先,由于之前沒有講過歷史的公開課,在講課之前我上網搜集了許多優(yōu)質課的視頻進行觀看,為我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思路打開了一扇門,讓我知道從何下手,如何下手。

我設定本課的學習目標為通過閱讀教材內容,掌握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結果、意義;識記絲綢之路的路線和意義,理解張騫出使西域對民族交往的重要意義。從這一層次上說,本課的學習目標基本上已經達成,但在目標實現的過程中仍有諸多的欠缺。我的課程設計流程基本完善,從視頻導入絲綢之路,到后續(xù)的絲綢之路路線圖,以及一帶一路等對中國的影響等多方面均有涉及,但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較多問題。突出的幾點在于:

1.重點部分強調不到位。重點的部分強調兩到三次都不為過,我對重點部分的強調很少,可能學生聽過之后,瞬間就忘記了,對本課的重點內容依然不清晰。

2.課堂銜接與過渡比較生硬,在課堂用語及銜接語的使用上要多加斟酌,同時要注意知識與知識間的銜接,使知識結構化,讓學生可以更全面更系統(tǒng)地學習歷史知識。

3.結合目標設置活動。課堂活動最終要服務于我們本課的學習目標,我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也設置了諸多的活動,如:想象張騫拜別漢武帝時他們之間的對話;如果你是漢朝的商人,你想將中國的絲綢、瓷器運往歐洲,你會采取什么樣的路線;為張騫紀念碑寫一段碑文等,這些活動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課堂內容,也鞏固了目標的實現,但活動與目標之間的結合似乎沒那么緊密,要更加強課程與活動之間的融合度。

每一次公開課的講解,都是對自己莫大的幫助與提升。從備課到試課再到上課,以及后續(xù)老師的評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比我們平時上課所付出的精力要多,每一次講解背后發(fā)現的問題也比我們平時上課發(fā)現的問題多得多,之前的時候對講公開課有一種很大的恐懼感,擔心自己講的差,怕自己出現一系列的問題,現在講公開課雖然依然恐懼,但更多的是期待,期待發(fā)現自己的問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改正過來。同組的老師們給我提出的建議對我以后的教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以后我要把備課內容更精細化,重點更加突出,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更有效化,努力呈現出一節(jié)高效而精練的課程。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簡短 絲綢之路教后反思篇九

《絲綢之路》是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走進西部”中的一篇略讀課文。選擇這篇課文作為本學期的青年教師匯報課,是因為我覺得它有豐富的內涵和厚重的底蘊,想嘗試帶領著學生從語文的角度去領略這一路的故事,更全面的感知中華文化中,令人驕傲自豪濃墨重彩的一筆,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

課文以獨特的視角,生動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作者先描寫了矗立在陜西西安市的“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點及面、由情入理地闡明了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由群雕遐想到兩千多年前的情形,重點描寫了漢代張騫的副使與安息國將軍在邊境上互贈禮品的場面,展現了兩國不同的禮節(jié)、文化及經濟發(fā)展。作者接著還概述了絲綢之路對中西方國家經濟、貿易、文化的促進與繁榮所起的重大作用。

對于絲綢之路,不論是時間距離,還是空間范疇學生都感到很陌生。但是,我覺得作為華夏子孫,絲綢之路是每個人都應該了解并為之驕傲的歷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識“矗、凹”等九個字詞。讀讀記記“矗立、戎裝、守候、鴕鳥、匕首、貿易、芝麻”等詞語。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2、能說出主要內容,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了解西部燦爛的歷史,體會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發(fā)了解西部歷史的興趣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能說出主要內容,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教學難點: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為了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落實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在導入新課時,先向學生呈現出葡萄、核桃、黃瓜、石榴四種事物,并告訴他們這些事物,在兩千年前的中國是被當成貢品只有皇帝和貴族可以享用,因為它們的原產地并不是在中國,所以稀有而珍貴。提出疑問為什么現在卻成為身邊普通的事物呢?順利引出了課題《絲綢之路》。接著提出問題“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絲綢之路如何得名?絲綢之路主要線路?”檢查學生預習作業(yè),在學生反饋后,為了讓學生加強對絲綢之路的理解,播放一段視頻。

因為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以自讀自悟為主。出示學習提示:“自由朗讀課文,把字音讀正確,把課文讀流利,找出生字反復讀。思考課文寫了什么內容?”先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提問學生“絲綢之路是一條怎樣的路?”作為主線,引領學生探究為什么中國使者把這條道路稱為“偉大的路”,結合文本和自己的理解談體會、說感受。

學生在交流時,都不約而同地找出古絲綢之路上與安息國互贈禮品的一幕,從字里行間來都能體現這是中西方的'友誼之路:安息國大軍列隊奏樂迎候來使,互贈禮品,彼此彬彬有禮,驚喜連連。中國的綾羅綢緞,西方的鴕鳥蛋、魔術表演,都代表著雙方不同的經濟文化發(fā)展,所以,絲綢之路對加強東西方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和促進各國人民友誼起的重要作用,點明了這條路偉大的歷史意義。在此處我特意設置分角色朗讀,從安息國將軍和大漢使者的語言、動作和神態(tài)展示兩千年前的一幕。

這也是一條經濟之路,學生簡單分析后,我通過設置情景引導學生反復讀“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

這還是一條文化之路,“文化”這個詞語對學生太抽象,于是我引用圖片配合音樂、旁白,讓他們體會到這種“豐富多彩、美輪美奐”的意思,再帶著孩子們齊讀“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

在清幽的音樂聲中,我朗讀出了課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出示“絲綢之路”的巨型石雕,發(fā)問“孩子們,現在你遐想到了什么呢?”學生可以回顧課文內容,也可以借助課前預習查找的資料談談自己對絲綢之路的認識。

有一點疑惑,我在設計教學步驟的時候,試圖營造一種文化氣息,對于語文的工具性有一些忽略,在兩者之間取舍我猶豫了很久。如,關于課文的首尾呼應如何巧妙的融合在具有語文意味的課堂,讓我有些無助。但是孩子們在課堂上表現的比較活躍,樂于表現與參與。

《絲綢之路》教學反思簡短 絲綢之路教后反思篇十

1、我直接抓住本文的中心句“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來實施教學。如:這是一條什么樣的一條路啊?孩子們很容易就說,它是一條友誼之路,也是一條經濟之路,還是一個商貿之路文化之路。并且,以小組的形式匯報。效果還算可以。

2、各小隊組長的作用促進了學困生的“成長”。每次,我讓他們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組長,很認真地去布置任務。如:匯報生字,組長會分配任務,并且小組內互相讀,這對那些學困生來說,是受益的。

1、應對課文的歷史背景和相關地圖向學生講述、演示清楚。可是,我沒有做到,所以,講起課來,不僅自己偶爾“短路”情況發(fā)生,孩子們似乎也在“夢中”尋找答案。

2、對“偉大的一條路”講得沒有深度。我是通過默讀找重點句,分層感悟:商貿之路、友誼之路、文明之路、開放之路。最終讓學生深刻領會“偉大的路”的意思。但是在引領學生分層感悟的過程中,學生感悟的程度參差不齊,學生還需要提高語文素養(yǎng),加強語文感悟能力。

1、教學時,我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圍繞課文重點、難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交流。

2、課前,應讓學生多收集有關資料進行交流,教學時,我應恰當地補充有關知識,這樣了解祖國絲綢之路燦爛的歷史文化有幫助。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159224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