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勵志成語故事(八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15 09:35:15
2023年勵志成語故事(八篇)
時間:2023-03-15 09:35:15     小編:zdfb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勵志成語故事篇一

左丘明對他說道:“國君呀,您要好好想一想!孔子如果當了司寇,掌握國家政權,那些卿大夫就會失去權柄。既然這樣,您與這些人商量能有什么結果呢!他們?yōu)榱吮W∽约菏种械臋嗔?,一定會添油加醋地說孔子的壞話,為他出任司寇設置障礙。

“我聽說,在周朝有個人,特別羨慕別人的裘皮服裝,準備自己也做一件。他聽人說,狐貍皮做的裘皮服裝最為珍貴,腦子里就轉開了念頭:山上的狐貍非常多,為什么不上山去與它們商量一下呢?

“這樣一想,他不禁高興起來,往山上走去。剛上了山,他就遇到一群狐貍。這個人對狐貍們說道:‘親愛的狐貍們,我想做一件價值千金的狐皮衣,因此來找你們商量一下,請你們把身上的皮剝下來送給我吧!’

“狐貍們見到此人要剝它們的皮,心中非常害怕,紛紛逃竄。一轉眼就在高山深谷中消失了。這個人還覺得狐貍過于無禮,居然不給自己一點兒面子,心中十分生氣。

“過了些日子,這人想祭祀祖宗,可是沒有羊肉。他忽然想起,山腳下常有一大群羊在那兒吃草。于是,他便又高興起來,來到山腳下,對眾羊說道:‘親愛的羊,我準備祭祀祖宗,盡一盡自己的孝心,卻缺少羊肉。你們能不能急人所難,向我貢獻一點兒羊肉呢?’眾羊聽了,嚇得‘咩咩’地叫個不停,紛紛逃往密林之中。

“這樣一來,這個周朝人十年也沒有做成一件裘皮大衣,五年也沒有完成一次祭祀典禮。這是為什么呢?只不過是因為他找錯了商議的對象。您想重用孔子,卻要與那些即將失去權力的大臣商議,這與向狐貍要皮、向羊要肉有什么區(qū)別!”

魯定公聽了左丘明的話,才恍然大悟,說道:“你說得太對了!我現(xiàn)在想清楚了,就拜孔子為司寇,不和那些卿大夫商量了!”沒過多久,魯定公真的封孔子為司寇,讓他行宰相之權。

魯國在孔子的治理下,國勢越來越強,威震天下諸侯,連強大的齊國都有些害怕。

后來,人們將“與狐謀皮”改為“與虎謀皮”。這個成語就流傳開了。

◎成語釋義

跟老虎商量取下它的皮來。比喻所商量的事要犧牲對方的根本利益,一定不會成功,也用來形容與壞人商量,要他放下私利。

◎故事出處

《太平御覽》:“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p>

◎出處譯文

想做價值千金的裘皮大衣而與狐貍商量要它身上的皮。

勵志成語故事篇二

春秋時,晉平公有一次問祁黃羊說:

“南陽縣缺個縣長,你看,應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

“叫解狐去,最合適了。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驚奇地又問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么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說:

“你只問我什么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你并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羊說:

“現(xiàn)在朝廷里缺少一個法官。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

祁黃羊說:“祁午能夠勝任的?!?/p>

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

“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么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閑話嗎?”

祁黃羊說:

“你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你并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當上了法官,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贊祁黃羊??鬃诱f:

“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準,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啦!”

勵志成語故事篇三

欲蓋彌彰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崔杼權傾朝野,名氣很大。棠邑大夫棠公逝世,崔杼前去吊唁,見棠公之妻棠姜姿容絕世,不禁心動神馳。他不顧眾人的一再反對,終于娶棠姜為妻。齊莊公性喜漁色,他明知棠姜已是崔杼的妻子,仍勾引她,與她暗中來往。崔杼知道此事,十分生氣,便假裝有病,不去朝堂理事。

齊莊公色膽包天,借探視崔杼之機和棠姜相會,表現(xiàn)出一副樂不可支的丑態(tài)。崔杼見國君這樣欺負他,忍無可忍,設計將他殺了,改立景公為國君,自己擔任丞相之職。

齊國負責修寫國史的人非常正直,要把這件事情公正地記錄下來。崔杼聽說后,多次暗示史官,要他為自己避諱一二??墒?,耿直的史官還是寫出了實情。他寫道:“崔杼殺了他的君主?!痹诋敃r,弒君之罪可是十惡不赦的罪行,誰弒了君,必會被后世之人所譴責。崔杼見史官竟然跟他對著干,又羞又惱,心想你不給我留情面,我就不給你留活路。于是,兇狠的崔杼將那名史官殺死。

誰知道,繼任的史官也是一個正直的人,還是秉筆直書,記錄下崔杼的罪行。崔杼心想,既然能殺一個史官,為什么不能殺第二個,不信后來者不怕死。他為了讓別人屈從于自己,把這個史官也殺了??墒?,下一任史官仍堅持原則,保留崔杼弒君的內(nèi)容。

崔杼見史官們都如此正直,自己這樣肆意殺人,也不會帶來好處,只好就此作罷,放了史官們一馬。

后來閱讀歷史的人看到這一節(jié)時,都氣憤地說,崔杼想掩蓋自己的丑事,卻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只能是欲蓋彌彰。

◎成語釋義

企圖掩蓋真相,反而暴露得更加明顯。彌:更加。彰:亦作“章”,明顯。

◎故事出處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p>

◎出處譯文

或者為求好的名聲而得不到,或者企圖掩蓋真相,卻讓罪行暴露得更加明顯。

勵志成語故事篇四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主張聯(lián)吳伐魏。他平定南方以后,一直積蓄力量,準備北伐曹魏,為蜀國的生存爭奪空間。

過了一陣子,諸葛亮覺得時機已經(jīng)成熟,便決定統(tǒng)率人馬,攻打魏國。出師前,他給皇帝劉禪上了一道奏表,名曰《出師表》,勸劉禪虛心納諫,重用人才,把心思都用在治理國家方面。

可惜的是,第一次北伐失敗了,諸葛亮只得退兵,等待時機。過了幾年,諸葛亮又決定北伐中原。當時,很多大臣覺得蜀國力量太小,老是這樣動用軍隊,不是國家之福,因此反對北伐。

諸葛亮針對這種情況,又上表給后主劉禪,對當時的敵我形勢進行詳細分析,說明蜀漢和魏國勢不兩立,你不去伐他,他就會派兵來對付你,倒不如主動攻打他,說不定還會找出一條生存之路。后主劉禪看了,表示全力支持諸葛亮伐魏。

這第二道表,史稱《后出師表》。在這道表的最后,諸葛亮表示他一心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成語釋義

指小心謹慎、盡心盡力地去工作,一直到死為止。鞠躬:小心謹慎的樣子。瘁:勞累。

◎故事出處

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p>

◎出處譯文

微臣只有盡心盡力地去工作,一直到死為止。

勵志成語故事篇五

勵志成語故事有哪些:相知恨晚

西漢時,漢景帝母親竇太后有一個侄子,名叫竇嬰,極有才華。景帝登基后,急需良臣輔弼,于是讓竇嬰擔任太子的老師,在七國之亂平定之后又賜給他魏其侯的爵位,后又拜他為當朝丞相。眾多官員知道他深得皇帝恩寵,都來投靠于他。

這位竇丞相推崇孔夫子的思想,而竇太后則是道家學派的忠實信徒。終于有一天,竇太后對他厭煩起來,就讓景帝罷了他的官職。竇嬰失去權勢之后,原來投靠他的人都不再理睬他,而一個叫灌夫的人倒常到他府上來,與他敘談。

灌夫本是大臣張孟之子。張孟曾是穎陰侯灌嬰的部下,因為灌嬰很欣賞他,就讓他改姓為灌。七國之亂時,灌孟為保衛(wèi)社稷在戰(zhàn)場上死去。從此灌夫恨透了叛軍,在作戰(zhàn)時特別勇敢,屢立奇功。

漢景帝駕崩后,漢武帝即位,他覺得淮陽(今屬河南省)屬于交通要道,又屯有重兵,不可輕易托付于人。想來想去,武帝才任命灌夫為淮陽太守。后來,由于灌夫在淮陽任上政績突出,又被調(diào)入京城長安,被委任為太仆(掌管御用車馬的官員)。

灌夫非常正直,從不巴結位高權重之人。但他喜歡交往,每天在他家吃飯的英雄豪杰竟然有百人之眾。

灌夫酷愛飲酒,一旦喝醉了就很難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必要的約束。一次,他和竇太后的弟弟竇甫在一起飲酒作樂,菜過五味后他不覺酩酊大醉,好端端讓竇甫嘗了一頓拳頭。漢武帝很愛惜灌夫,害怕竇太后殺他泄憤,就將他貶到外地為官。一晃幾年過去了,灌夫因事免職,回到長安,過起了賦閑的生活。

這時,竇嬰依舊受人冷落,灌夫就常到他府中走走。

竇嬰無權無勢之后,體會到了世態(tài)炎涼,也認清了那些勢利小人的嘴臉。而灌夫的珍貴友誼,使他深受感動。而灌夫呢,也想和竇嬰深交,來抬高自己的名聲。

兩個人都非常尊重對方,甚至有著父子一般的感情,總是融洽地相處,一點兒也不感到厭倦。他們都后悔相互了解得太晚了。

◎成語釋義

常用來形容新結交的朋友之間的深摯情誼。

◎故事出處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兩人相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歡甚,無厭,恨相知之晚。”

◎出處譯文

兩個人都非常尊重對方,甚至有著父子一般的感情,總是融洽地相處,一點兒也不感到厭倦。他們都后悔相互了解得太晚了。

勵志成語故事有哪些:怙惡不悛

公元前740年,衛(wèi)國聯(lián)合宋、陳等國,侵入鄭國。鄭莊公為了使衛(wèi)國無功而返,就派使者去陳軍營中要求兩國和好,并希望兩國能結為同盟,一國有難,另一國就來援救。

沒想到,陳桓公對鄭莊公很瞧不起,對鄭國的結盟要求置之不理。陳桓公的弟弟五父勸說他道:“要立國,就應該對鄰國親近、友善、仁愛。您最好答應鄭國的要求?!?/p>

可是,桓公不聽五父的忠言,說:“宋國和衛(wèi)國都是大國,我們陳國千萬不能得罪他們。而鄭國國力衰弱,縱然對我們心生怨恨,又能把我們怎么樣呢?”

鄭莊公聽到陳桓公拒絕與自己結盟,不由得勃然大怒,從此就對陳國懷恨在心。公元前717年,他親自率軍攻打陳國,桓公倉促應戰(zhàn),結果吃了敗仗。

后來,史學家對此事進行評論,說:“友善不可以丟失,罪惡不能夠滋長,這是針對陳桓公而說的。一直做罪惡的事而不改過,最終就會自食其果,遭到失敗。”

◎成語釋義

形容堅持作惡,不肯改過。怙:依仗,堅持。悛:改過,悔改。

◎故事出處

《左傳·隱公六年》:“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出處譯文

君子說:“友善不可以丟失,罪惡不能夠滋長,這是針對陳桓公而說的。一直做罪惡的事而不改過,最終就會自食其果,遭到失敗?!?/p>

勵志成語故事有哪些:千夫諾諾 不如一士諤諤

指眾多唯唯諾諾之人,不如一名諍諫之士可貴。同“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詞目】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釋義】指眾多唯唯諾諾之人,不如一名諍諫之士可貴。同“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用于處事。

【同韻詞】金波玉液、文人墨客、雉頭狐腋、山光水色、安土樂業(yè)、日中則昃、添枝加葉、夜半客、無衣無褐、半身不攝

成語出處

最初作“千人之諾諾”?!妒酚洝ど叹袀鞯诎恕罚骸摆w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墨墨以亡?!?(中華書局,第二二三四頁)

后作“千夫之諾諾”。韓城田益,字遷之。黃庭堅以謂不足以配名,更之曰友直,何獨取諸此?某曰:夫直者,剛者之長也。千夫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宋·蘇軾《講田友直字序》

成語故事

宋朝時期,韓城人田益,字遷之,他敢于直言進諫,言辭鋒利。黃庭堅認為他的名字與為人不相符,幫他改名為田直,這樣才能名實相符。朋友在旁邊解釋道:“夫直者,剛者之長也。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勵志成語故事篇六

今天小編帶給大家不一樣的成語故事。想要獲取更多成語故事的朋友可以持續(xù)關注學成語故事欄目,小編將會為你奉上最全最新鮮的內(nèi)容哦!

春秋時,有一天,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縣官缺額,你看派誰去最合適?”祁黃羊想了想,說:“派解狐去最合適!”晉平公覺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么要推薦他?”祁黃羊答道:“你只問我什么人最適合這個職位,并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晉平公采納了祁黃羊的意見,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果然,解狐很有作為,為當?shù)匕傩辙k了不少好事,受到人們的稱頌。

有一天,晉平公又問祁黃羊:“現(xiàn)在朝廷里缺少一位法官,你看誰能勝任?”祁黃羊回答:“祁午最能勝任!”晉平公說:“祁午是你的兒子,你推薦自己的兒子,不怕人家講你嗎?”祁黃羊說:“你只問我誰可勝任法官,并沒有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祁午當了法官后,非常稱職,深受人民的愛戴。

孔子十分稱贊祁黃羊,說他是個公正嚴明的人,稱得上是“大公無私”.

成語“大公無私”形容一心為公,沒有私心。也指處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勵志成語故事篇七

春秋時,楚平王聽信讒言,將太子建的老師伍奢及其長子伍尚殺死,又派人去抓逃亡的伍奢次子——伍子胥,并在各關口懸掛伍子胥的`畫像,以便將其捉拿歸案。

伍子胥跑來跑去,也不知爬了多少山,涉了多少水,受了多少饑,最后跑到了楚國邊境昭關,見楚軍把守嚴密,自己無法過關,一夜間急白了頭發(fā)、胡須和眉毛。

伍子胥遇到了一個名叫東皋公的老人。他很同情伍子胥的不幸遭遇,便讓他在家中住下,幫他想辦法混出昭關。后來,東皋公找到一個容貌與伍子胥長得很像的人,給他穿上伍子胥的衣服,讓他先過關,結果假的伍子胥被守關將士抓住。關口士兵以為伍子胥已經(jīng)抓住,放松了警惕。

伍子胥就趁這個時候溜了出去。他一路向東走,好不容易走到了吳國,但是身上的錢財已經(jīng)用盡。伍子胥只好打扮成一個叫花子的模樣,在大街上吹簫,乞討度日。后來伍子胥被吳王重用,他花了幾年的時間使吳國興旺,后來成為吳王闔閭的相國。

◎成語釋義

指人才被埋沒。

◎故事出處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晝伏……鼓腹吹箎,乞食于吳市,卒興吳國,闔閭為伯?!?/p>

◎出處譯文

伍子胥帶著行李逃出昭關,白天躲起來晚上行路……在大街上鼓起肚子吹簫,乞討度日。后來伍子胥被吳王重用,他花了幾年的時間使吳國興旺,并幫助吳王闔閭成為霸主。

勵志成語故事篇八

分道揚鑣

文/劉繼興

在現(xiàn)代成語中,我們把道不同不相與謀者的分手叫做分道揚鑣。鑣指馬嚼子,揚鑣即為驅馬前行。分道指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鮮為人知的是,這個成語產(chǎn)生于一個有趣的歷史故事。

“分道揚鑣”語出自北齊·魏收《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的一個故事中的一段話:“……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闭f這話的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其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東晉十六國之后,中國歷史進入南北分裂、南北對峙的階段,史稱南北朝。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王朝,于十六國時期由拓跋鮮卑所建,前身為代國。前秦于淝水之戰(zhàn)崩潰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舉兵復國,都盛樂,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的第6位國君,他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5歲登基,24歲時正式接替祖母文明太后執(zhí)掌政權,緊接著便開始了“文治”政策。公元493年起,孝文帝以南征為名義,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曹魏故都洛陽。在洛陽,他進行了許多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上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均田制、改革鮮卑舊俗、實行漢化政策等,大大促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成語分道揚鑣的故事,便發(fā)生在這場大改革中的都城洛陽。

在孝文帝時期的北魏宗室中,有一個人原叫拓跋齊,后更姓改叫元齊,他頗富韜略,統(tǒng)兵有方,能征善戰(zhàn),曾建下了滅赫連夏、北燕等的不世奇功。孝文帝論功行賞,先封他為浮陽侯、浮陽公,后封他為河間公。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志。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才華出眾,能力超群。孝文帝很賞識這個元志,任命他為洛陽令,主掌洛陽地方政事。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納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搬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地位陡升,貴為一國之都,洛陽令成了“京兆尹”。元志的權勢自然也隨之增大,年紀輕輕的他漸生驕氣。

在洛陽,元志仗著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問不高的達官貴族,往往不放在眼里。一天,元志外出游玩,恰巧碰到一個叫李彪的官員乘坐馬車從對面飛馳而來。這個李彪也很不簡單,他字道國,儒生出身,精通典章,深得孝文帝信任,此時已經(jīng)任職御史中尉,與尚書仆射游肇、幽州刺史常景等共同居住在洛陽東陽門外的昭德里,官位比元志高出許多。

按理說,官小的元志此時應該先讓李彪過去,可他偏不讓路,雙方由此僵持下來。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問元志為何不讓路,元志卻說:“我是都城洛陽的長官,你不過是洛陽戶籍中編入的一個住戶,哪有長官給轄下住戶讓路的?”

兩人互不相讓,且爭執(zhí)不下,于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里評理。一見孝文帝,李彪先開口說話了,說他是“御史中尉”,官職比洛陽令大多了,洛陽令作為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然不肯讓道,真是豈有此理。元志絲毫不遑多讓地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在他主管的戶籍里,御史中尉也概莫能外,作為“京兆尹”,御史中尉李彪也是自己的轄下住戶,應該是李彪給自己的屬地長官讓道才是啊。

寬厚的孝文帝聽了他們的話,覺得他們各有各的道理,于是便笑著給他們提出了分路而行的解決辦法,說:“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聽了,感到你們各有各的道理。我認為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嗎?”

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兩人聽后連連稱是。于是,元志和李彪從朝廷出來后就拿著尺子,將經(jīng)常通行的道路進行了丈量,各取一半,從此各走各的道。此后,“分道揚鑣”一語便逐漸流行開了。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159838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