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說課稿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9 20:06:20
古詩說課稿大全(17篇)
時間:2023-11-29 20:06:20     小編:雅蕊

生活中的點滴積累,匯聚成了我獨特的人生感悟。需要對自己的成績或經(jīng)驗進行評價,找出其中的亮點和不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jié)范文,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說課稿篇一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理解詩歌內(nèi)容,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恬靜生活的向往。

二.教學時間:1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揭題。

(二)出示兩首詩歌。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森林,

復照青苔上。

早發(fā)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三)自由讀兩首詩,要求把字音讀正確。

(四)指名朗讀課文,結(jié)合正音。

(五)簡介作者。

(六)對照譯文,學生嘗試理解詩意。

(七)檢查詩意理解情況。

1.字詞。

空山。

人語。

返景。

深林。

復照。

白帝。

輕舟。

萬重山。

2.每句話的意思。

(八)感受詩情。

1.《鹿柴》寫的是哪里的景色?這里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受?為什么?

2.作者在《早發(fā)白帝城》里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樣感情?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十)嘗試背誦。

古詩說課稿篇二

背誦古詩一直是我部語文的一個傳統(tǒng)項目,也是我部語文教學的一個亮點。林敏老師向我們展示的《漫游詩林》將孩子們帶入了浩瀚、有趣的詩詞海洋。陶醉于中國古詩歌的神韻之中。課堂上學生們誦詩、對詩、唱詩、畫詩、演詩,真可謂生動活潑、動靜相宜。孩子們那搖頭晃腦,神氣活現(xiàn)的神態(tài),充分展示了我們中華50的詩詞瑰寶,這種吟誦,既是對語言文字的積淀,又是學生思想的啟蒙、人格的熏陶。作為一節(jié)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它又體現(xiàn)了以下幾個“多”:

一、所展示的古詩多。

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孩子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古詩誦讀復習學過的古詩,領(lǐng)略古詩詞的神奇魅力。林老師帶領(lǐng)孩子們誦古詩,佳言妙語對對碰。各個環(huán)節(jié)都緊緊圍繞學習古詩、展示古詩來進行。整堂課,孩子們始終快樂著、興奮著、學習著。

二、所展示的形式多。

孩子們在課堂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古詩濃厚的興趣得益于老師精巧的設(shè)計。林老師在展示古詩時,充分調(diào)動孩子的各種感官。有小組看圖賽背古詩,有對佳言妙語,有和著音樂的旋律吟唱古詩,有根據(jù)詩意畫出古詩,還有小組合作表演古詩。

課堂的作用多。

課堂上,孩子們不僅復習了所背的古詩,在對音樂、繪畫、表演方面也有所接觸,整堂課詩、書、禮、樂相結(jié)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

希望在指導學生誦讀古詩時,能指導孩子讀出詩的韻味。

古詩說課稿篇三

《古詩二首》中選編的是宋代詩人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和宋代詩人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兩首詩均為描寫西湖美景的佳作,集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為一體,但風景、意境又各不相同?!讹嫼铣跚绾笥辍肥翘K軾任杭州知州時,對西湖疏導治理有方,留下了蘇堤春曉、三潭印月等由此而得名的景觀。與西湖結(jié)下不解之緣的同時,蘇軾也創(chuàng)作了眾多關(guān)于西湖的詩作。本詩便是其中的一首,乃是用凝練的筆觸從天氣的對比入手,將西湖喻為西子,把西湖婀娜多姿的陰柔美描寫得生動傳神,盡顯蘇軾才氣之不同凡響。《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楊萬里送別友人時,在凈慈寺所看到的西湖美景,從6月與其它季節(jié)對比入手,描繪出清晨西湖上荷花在初升太陽的映照下,嬌艷含露,蓮葉無窮無際,一碧千里的宏大絢爛的畫面。兩詩選編在一起可謂獨具匠心,展示出了不同的“西子”之美。

本單元文化主題是情越山水間,而本課又處于這一單元的開篇位置。一進入這個單元便以古詩意境優(yōu)美、耐人回味的文體牢牢吸引住了學生的目光,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對這一單元主題的閱讀興趣,是激發(fā)學生熱愛、向往自然景觀的好教材。

根據(jù)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從三個維度來考慮,我將教學目標設(shè)計為: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本課兩個生字。

2、理解詩句的意思,自然成誦,誦出詩的韻味與美感。過程與方法:

1、通過用心品讀詩文,小組合作學習,體悟“水光瀲滟”“山色空蒙”“接天蓮葉”等詞語構(gòu)筑的畫面與意境。

2、通過想象畫面,感受詩人眼中不同的西湖風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對西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向往之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山水的思想感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為:感悟詩句的畫面與意境之美。

我所教的五年級學生已經(jīng)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思維靈活,敢于質(zhì)疑,且已掌握了一些讀書方法,如邊讀邊想象畫面,圈畫批注等。他們樂于和同伴們一起討論交流。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運用直觀、形象的圖片,提出開放性的問題,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使學生能深入文本。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語文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基于以上對教材、學生情況的分析,我采用自讀自悟法,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主動性,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邊讀邊想象畫面,使學生在反復、形式多樣的讀中,感悟西湖之美。

本課教學分兩課時,這里就第一課時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作一說明?;谝陨蠈滩牡睦斫?,對編者意圖的揣摩,為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我將教學環(huán)節(jié)設(shè)計為:激發(fā)興趣,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精讀品味——總結(jié)升華,拓展延伸。

(一)激發(fā)興趣,自讀自悟。

上課伊始,我首先出示一組西湖的風景圖片,配以優(yōu)美恰當?shù)囊魳愤呑髦v述:西湖風光秀麗,景色迷人,自古以來就是名勝。如果說這些生動的圖片是有形地記錄下了西湖的綽約風姿,那么古詩就是以簡潔卻意境深遠的文字展示出西湖的迷人風韻。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我這樣處理,有聲有色,直觀形象的畫面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接下來我引導學生交流蘇軾的有關(guān)資料,了解他與西湖的不解之緣。文如其人,詩由心生,了解這些背景資料,就為學生感受作者對西湖觀察之細,用心用情之懇切,打下認知基礎(chǔ)。

在將兩首詩讀正確、流利后,我再引導學生自己感悟,將詩句中寫景的詞語畫下來,借助工具書及資料理解詩意。這是一個學生自己主動探尋新知的過程。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給學生留足自讀的時間,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及讀書方法繼續(xù)得到鍛煉。

(二)合作探究,精讀品味。

根據(jù)學生樂于和同伴進行討論、交流的情況,我再引導學生小組內(nèi)交流自讀中遇到的問題,然后集體交流,并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你的眼前浮現(xiàn)出了怎樣的西湖畫面?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然而,只有有了開放性的問題作定向,鳥才能在茫茫天空中找到飛的方向,魚才能在浩瀚大海中尋到躍的目標。因此,這樣處理,就能使學生的理解和交流有路可循,有章可依。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引導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重點引導學生想象、感悟“水光瀲滟”“山色空蒙”的不同畫面,并且通過追問“濃妝時的西湖是什么樣?”“淡抹時的西湖又會是如何景致?”使學生感受到:哦,原來空濛山色是其淡雅的妝飾,瀲滟的水溝是它濃艷的粉脂,進而體會作者把晴雨皆宜的西湖比作西子之精妙。在此理解基礎(chǔ)之上,再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讀出自己所感,讀出詩之韻味。以上過程中,我始終讓“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觀念貫徹始終,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得以落實。

(三)總結(jié)升華,拓展延伸:

在學生充分理解、感悟詩句的意境后,語言文字已經(jīng)變得形象立體了。這時我再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初所介紹的有關(guān)作者的資料來品味作者此時的心情,并帶著這樣的感受再去吟誦,使得學生的情感體驗得以升華,充分感受古詩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在學習本詩的基礎(chǔ)上,我再引導學生拓展閱讀蘇軾的另一首描寫西湖的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使學生充分地感受西湖的另一番景象,激發(fā)學生對西湖景觀的向往、熱愛之情。

語文教育是充滿激情的詩樣的教育,我追求的就是這樣的境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以情激情,以讀為本,使學生在讀書中有所感悟,在讀中享受情感的熏陶,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關(guān)注和豐富學生情感世界的過程,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讀書的樂趣。

古詩說課稿篇四

教學要求:

1、在學生自讀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閱讀譯文弄清詩句的意思,感受詩歌的意境。

2、引導學生多誦讀,體味詩的意蘊,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背誦。

3、收集一些自己能讀懂的古詩,增加語文積累。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簡介《涼州詞》。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diào)名。開元年間,隴右節(jié)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chǎn)生的地名為曲調(diào)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diào),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xiāng)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xiāng)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diào),充分表現(xiàn)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huán)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zhèn)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huán)境。

在這種環(huán)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diào)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lián)系?,F(xiàn)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diào)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diào)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diào)呢?要知道,玉門關(guān)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tǒng),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shè)計:

(一)教師活動設(shè)計。

1.從故事入手,激發(fā)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于學生理解。

2.啟發(fā)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3.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二)學生活動設(shè)計。

1.自己查找資料,自學古詩,并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2.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第二課時。

學習《出塞》。

1.讀課文,解題。

塞:關(guān)塞,邊塞。你怎么理解題目?

簡介作者王昌齡,唐代著名的詩人。字少伯,很有才華,曾中進士,擅長七絕,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今天學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詩。

2.教師范讀課文。

3.交流自學體會。

4.提出問題,教師歸納,集體解決。

(1)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學生理解不了。教師提示講解)這一句應用了一種古修辭方法(互文),應當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guān)。也就是說,明月照在關(guān)塞上的景象,自秦漢一來,一直如此。

(2)萬里長征人未還;表面意思是,萬里遠征的人還沒有回來。實際上是說,戰(zhàn)亂終年不止,遠征的戰(zhàn)士還沒有返回家園。

(3)教師簡介龍城飛將胡馬陰山等詞語。以利于學生理解這兩句詩。

5.體會詩的意境。

(1)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戰(zhàn)亂不斷發(fā)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飛將軍重出,救百姓于水火;這首詩意境深遠,言少意多。)。

(2)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體會作者渴望出現(xiàn)英勇善戰(zhàn),體恤士卒的將帥,鞏固邊防的心情。

7、布置作業(yè)。

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出塞》。

板書設(shè)計: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聯(lián)想言志)。

古詩說課稿篇五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古詩,學生在初一年級上冊已接觸過古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赌咎m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詐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本詩為民歌,結(jié)構(gòu)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適于吟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1.依據(jù)。

新課標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初中古詩文的教學,則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體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詞句知識。至于本課,語文通俗,所以計劃以“熟讀”、“背誦”為重點。學生分析。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學的主體,課堂上主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對學生現(xiàn)狀的分析必不可少。

2.教學目標。

1、美讀課文,背誦課文。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點和掌握對偶、排比、頂針、互文等常用的修辭格。

3、通過木蘭形象分析,體會木蘭的人性美。

教學重點:

1.背誦古詩。2.研讀刻畫木蘭定人物形象的重點段落,理解繁簡相宜的寫作妙處。

教學難點:

了解本詩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辭手法,并提醒學生在翻譯時要注意體現(xiàn)。

依據(jù)“三有利”原則,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方法,有利于挖掘?qū)W生潛能,具體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1.教法:誦讀法復述法鑒賞法討論探究法競賽法。

2.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結(jié)合多媒體電教設(shè)備輔助教學。

本課分兩課時進行。

古詩說課稿篇六

1、知道詩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古詩文高度概括、精練含蓄的特點,以及時代的變遷,造成了學生理解上的困難。

課件。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以前吟誦過哪些有關(guān)荷的詩歌。(課件出示:荷花、荷葉)。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詩人楊萬里和你們一樣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詩,膾炙人口,傳誦至今。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件出示:古詩)。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2、指名讀古詩。(男女各一)。

3、哪些詞語的意思你明白了,交流。

畢竟:到底。

無窮碧:無邊的青綠。

別樣紅:和往常不一樣的紅。

4、還有那些不明白的我們一起來討論。

我們第一次和這首詩親密接觸,就有不小的收獲,再來讀讀,我們的收獲會更大。

四、指導誦讀,悟詩情。

再讀讀這首詩,說說詩的大致意思。

“畢竟西湖六月中”:畢竟是西湖盛夏六月的景色啊,

“風光不與四時同”:跟其他季節(jié)的風光就是不一樣。

“接天蓮葉無窮碧”:滿湖蓮葉、荷花一望無際,一直鋪到水天相接的遠方?!坝橙蘸苫▌e樣紅”:在朝陽輝映下,朵朵荷花分外紅艷,片片蓮葉更加青翠。在知道詩的大致意思后,我們也只是知道了個大概,學了點皮毛,假如我們再深入研究,會有很多新的發(fā)現(xiàn)。

五、創(chuàng)設(shè)情境,入詩境。

如果你能了解詩人在什么情況下寫的?心情怎樣?就能理解得更深入。

2、就近找學習伙伴討論。

3、反饋交流:

詩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沒有敘友誼,更沒有抒發(fā)離愁別緒,而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婉轉(zhuǎn)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

同學們,你們就是楊萬里,在送別時,讀給你的朋友林子方聽。那些詞句寫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讀得特別好。那些詞句寫出了對友人的眷戀,也把它讀好。同桌試試吧。

4、看著這滿湖的荷花,你設(shè)想一下,楊萬里還會對朋友林子方說些什么?

5、整首詩美美的,又帶有一絲淡淡的離愁,請有感情地讀一讀。

6、背下來行嗎?試試吧!

自背,兩人比賽背,男女生對抗賽。

六、拓展延伸。

復習《小學生必背古詩文七十首》中的其他送別詩。

七、遷移運用,創(chuàng)詩文。

1、這些詩是我們古代先輩為我們留下的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今天也來學學古人,用我們自己手中的筆,來夸夸我們的常熟春景,寫一兩句詩或優(yōu)美句子。老師已經(jīng)拍下了幾張常熟春景的照片,一起來欣賞。(課件出示:照片)。

2、仿寫優(yōu)美句子。選其中的一幅照片寫,教師巡視。

3、反饋交流。

八、總結(jié):愿我們的大自然越來越美。

古詩說課稿篇七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席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guān)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fā)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對四年級學生提出的閱讀要求和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我從三個方面確定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學習生字,明確多音字“朝”、“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3.情感態(tài)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依據(jù)教學目標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整首詩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文。

2.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還提出“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感悟?!被诮虒W目標的制定和重難點的提出,結(jié)合《新課標》理念,我將采用通過誦讀引導學生理解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讀出感情,從而自然而然的就進入到古詩的意境中,以期達到:情,在讀中悟;畫,在讀中呈現(xiàn)的目的。

1.大綱要求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為了變課堂上教師教為學生自主的學習,讓教師和學生成為課堂上的雙主體,課堂上采用教師引導和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

課前,采用多媒體播放歌曲送別》,通過音樂的渲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離別憂傷的氛圍中,自然的進入送別題材的古詩意境中。從而導入課題,理解題目的意思。介紹作者,了解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钡膶懽魈攸c。

2.理解詩意

本首詩的意思并不難懂,在課堂教學中我沒有對詩歌的意思做過多的解釋,而是讓學生對照注釋,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濕潤的意思,更盡就是再飲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交流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繼而全班交流。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缎抡n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蔽以诮虒W中努力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合作的機會。讓學生自讀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詩句的意思。把握古詩的主要內(nèi)容。為下面感悟送別情懷奠定了基礎(chǔ)。

3.感悟詩情。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中可謂頗具規(guī)模的一系,詩人無一不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為什么能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傳唱,成為送別詩中的極品呢?肯定是有它獨樹一幟之處。那么詩人王維究竟是怎樣表達他對元二這份依依惜別之情的呢?在感悟詩情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將解決該問題,這無疑是教學中的難點,我想從如下三個方面引導學生突破這個難點。

感悟渭城美景,古詩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仿佛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朝雨”在這里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濕塵土就停了。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上飛揚,而現(xiàn)在,朝雨乍停,天氣清朗,道路顯得潔凈、清爽。仿佛天從人愿,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傊?,從清朗的天宇,到潔凈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gòu)成了一幅色調(diào)清新明朗的圖景。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景,指導學生讀出景色的美。

(1)雨,似乎老天也為他們的分別而傷心。

(2)柳,告訴學生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體會到因這些景物產(chǎn)生的愁緒后我又采取層進式的引讀,讀出這種淡淡的憂傷。為指導學生感悟詩的后兩句離別情懷奠定基礎(chǔ)。

從地域上的距離和差異感受離別之情

要讓學生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guān)”。當時陽關(guān)離渭城路途遙遠,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nèi)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經(jīng)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那么安西離渭城到底有多遠呢?在教學中我利用課件明確這幾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出示唐朝地圖,讓學生明白渭城與安西的具體地點,這距離大概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元二遠去千里之外,與王維從此天南海北,詩人怎能不留戀呢?這是地域上的距離帶來的離別感傷。不僅如此,我還引導學生想象兩地生活的差異: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呢?我先讓學生想象,然后出示課件,當學生明白安西哪兒黃沙滿天,滿目荒涼!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全都在酒里。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詩人與元二的依依惜別之情,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說話訓練,元二呀,你這一去。通過說話訓練去解讀和領(lǐng)悟王維的內(nèi)心,這既是一種想象語言訓練,又是對朋友情的感悟。實際上還表達了學生自己的心聲與人、人與己的相遇交融。最后,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飽含深情地吟頌《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在朗讀中再次體會朋友之間的濃濃深情。

4.品味詩

在學生對古詩體會的基礎(chǔ)上,播放古曲《陽關(guān)三疊》,使學生再一次領(lǐng)悟詩情,感受古詩的音韻之美,感受中華經(jīng)典文化的無窮魅力。

5.拓展,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準備讓學生誦讀其他的送別詩,進行比較。感悟我國古詩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說板書設(shè)計

除了課題和作者之外,我為本詩設(shè)計了這樣的板書。

安西

陽關(guān) 渭城(客舍)

長安

依依惜別------------------------ --景色優(yōu)美

這樣,我邊介紹詩中的地點邊板書。讓學生明白地理位置。根據(jù)詩句內(nèi)容點明渭城景色的優(yōu)美和詩中的依依惜別之情,點明本詩的中心。

古詩說課稿篇八

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xxx年級下冊的一首古詩《xxx》?!秞xx》是xxxxxxxxxx時寫下的一首xxx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xxxxxx的景色,反映了詩人xxxxxxx。

品讀全詩,我發(fā)現(xiàn),短短xxxx字,可謂字字珠璣。我個人覺得,該詩“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景有情”,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xxxxxxx的風格。

《新課程標準》倡導我們要著手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此,我確定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學會生字,理解詩句內(nèi)容,能想象詩文所描繪的情境,能朗誦該詩;

2、引導學生體會詩人xxxxxx的情感,激發(fā)學生對詩歌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一)指名學生背誦自己所熟悉的xxxxxx的古詩,營造學習古詩的氛圍。如《xxx》、《xxxx》、《xxxx》等等。

設(shè)計這一環(huán)節(jié)為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拉近學生詩人和詩歌的距離,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吟誦詩歌、當小詩人的快樂。

(二)揭題,解題。

指名讀題后弄懂題目的意思?!皒x”字,學生自己能理解;“xxx”這一,學生并不陌生。關(guān)于“xxx”一詞,老師問:“什么是xxx?誰xxx?”這時要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從而補充或強調(diào):說到xxx,就要想到xxx,xxxx可以用“xxx”、“xxxxx”來形容。

設(shè)計在解題時扣住“xxx”二字,是為了讓學生的腦海中先形成一個半具體半抽象的xxxx形象,從而與我們古詩描寫的對象走近一些。

(三)扶放結(jié)合,釋疑,理解詩句。

出示詩句后讓學生充分地讀,再共同討論,看看有什么不清楚的詞,可以提出來。對“xxx、xxx、xxx”三個詞,老師要給以解答:

可讓學生說說第xx句詩“xxxxx”的意思。這是全詩中最難講的一句。如果學生有難度,就由老師來完成:“xxxxxxxx”突破這一難點后,就可以讓學生一人讀詩句,一人講意思,然后連起來講講這首詩了。

(四)師述意境,指導感情朗讀。

老師深情地說:“讓我們閉上雙眼,一起xxxxxxx!”

設(shè)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帶領(lǐng)學生進入古詩情境,得到精神的愉悅,以增強學生朗讀的感染力。待到師述情境后,讓學生先簡單地敘述自己此時的感受,再讓學生去讀古詩,xxxxxx學生就應該能表現(xiàn)得很好了。當然,在老師心里要對學生應該讀到什么“位”有清楚的要求,當學生達不到時,老師就應該范讀,給學生引領(lǐng)。

(五)體會該詩“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特點。

老師過渡如下:同學們朗讀得真棒!老師獎勵大家一人一對想象的翅膀,好不好?(出示插圖。)瞧,這如畫的美景已經(jīng)來到了我們的眼前。此時此刻,假如你能變成這圖中xxxx旁的一只小鳥、一棵小草、一多花兒、一塊石頭,或是一抹流云、一滴水珠,你最想變成什么?說說你的想法。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我的意圖是充分調(diào)動學生再述古詩情境的欲望,賦予古詩以童趣。因為,做一只鳥兒,就能展翅高飛,看看天上之水從何而來,也能趁著水勢俯沖而下,體驗“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樂趣;做一朵小花,就能為這紅日、青峰、紫煙、白練圖增添色彩;做一塊石頭,就能和瀑布的水流親密接觸,相互碰撞,奏出神奇的樂章;做一棵巖邊的樹,就能被飄灑迸濺的水珠輕拂也許學生還有更加孩童化、更加鮮活的語言迸發(fā)。此時,老師以凝練的古詩句加以點評即可。如:麗流濕行云,濺沫驚飛鳥。如:噴向林梢成夏雪,傾來石上作春雷。

在此基礎(chǔ)上,再播放xxxxxx的錄相。這樣,學生的精神世界與“xxxx”就能有機融合了。

(六)背誦古詩。

現(xiàn)在,誰能當當小詩人,為我們有感情地背一背這首詩?

這樣一來,學生能在反復訓練中體會到吟誦詩歌,當小詩人的成就感,同時,更好地內(nèi)化語言。

(七)體會詩句“有景有情”的特點。

師問:古詩學懂了,你們想過沒有:詩人寫下這首古詩的目的是什么呀?學生應該能很好地體悟到詩人xxxxxx。

此時再指名學生到講臺前,面對插圖,表演背誦(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

(八)對比,積累,體會古詩用詞的凝練。

做法:補充一首現(xiàn)代小詩《xxxx》,讓學生賞讀,找一找兩首詩的哪些詩句是相似的?

這樣做,我的目的是讓學生都來做一個發(fā)現(xiàn)者,讓他們體會到成功和喜悅,并且積淀了語言素材,讓孩子們迷上詩歌,可謂“一舉多得”。

最后,我以簡短的話語來總結(jié)課文:同樣是描寫瀑布的詩,我們的詩人僅用短短xx字就高度凝練地將xxxxx景象描述了出來,真是功力不凡。最后,讓我們再一次一起背誦這首傳世佳作吧?。ㄉw起立背誦。)

古詩說課稿篇九

《鄉(xiāng)村四月》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組中第二十三課《古詩詞三首》中第一首,這首詩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nóng)村初夏時節(jié)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霧蒙蒙,杜鵑歡唱,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nóng)活多了,鄉(xiāng)里的農(nóng)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剛結(jié)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鄉(xiāng)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啟示,整首詩不僅表現(xiàn)了詩人對鄉(xiāng)村風光的熱愛和欣賞,也表現(xiàn)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依據(jù)教材特點和課標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1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正確讀寫“蠶?!?。

2、背誦、默寫古詩。

3、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并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nèi)容,抓住詩的特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yǎng)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的熱愛,養(yǎng)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誦讀古詩并默寫。

2、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并能夠用自己的話描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并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小黑板、掛圖。

教學時間:一課時。

(二)、說學情。

四年級孩子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讀詩的方法,但因為是借班上課,對學生不熟悉,所以設(shè)計教學時我著重考慮如何激趣、激情。

(三)、說理念。

《鄉(xiāng)村四月》是一首古詩,依據(jù)課標,第二學段古詩詞教學目標是“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lǐng)悟內(nèi)容;讓學生在正確、流利的基礎(chǔ)上,有感情,帶著表情的朗讀。在本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主題,“憑借課文的例子,選找教學突破口,引導學生學習用語文,”指導下,我的設(shè)計理念是以讀為本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畫面,體驗詩人的情感。這里的讀,是聲情并茂地讀出詩文的情和意,表達自己的情和感,促進感悟的內(nèi)化與升華。讀出個情味,給予學生嘗試的空間與時間,暢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體悟,在互動評價中掌握情感的基調(diào),最后進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讀。詩歌與記敘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diào),更要把握朗讀的節(jié)奏及其輕重音。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聯(lián)系生活法: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經(jīng)驗是最感受性的學習材料?!多l(xiāng)村四月》寫的是江南農(nóng)村初夏的時節(jié),而現(xiàn)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課堂中在課前3分鐘與學生輕松談話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識遷移法。四年級的孩子已學過一些詩,也懂得古詩學習的一般方法“讀通——讀懂——感悟——背誦默寫”,在導入課題后讓學生回憶學詩方法,起到復習鞏固作用,同時也可利用這一方法來學習本首詩。

3、品讀感悟法。課標中提出二段詩詞教學目標是“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lǐng)悟內(nèi)容?!闭Z文教學,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是學生的語文能力形成的關(guān)鍵因素。品出詩歌的韻味,必須扣住重點詞句,在比較、玩味、體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語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韻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漸走進詩文意境場景,走進角色,與人物共鳴,與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與情感震撼。

4、引導想象法。利用插圖引導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1、收集資料法。課前讓孩子收集詩人翁卷的資料,培養(yǎng)孩子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朗讀教學法。朗讀有助于感知語言,感悟者作者抒發(fā)的情感。課堂中通過個別讀、齊讀來正音,看圖引導學生想象,熟讀成誦等方法讓學生把詩讀通、讀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山原的欣欣向榮,鄉(xiāng)村人的勤勞忙碌,感悟詩人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熱愛和贊美。

四、師生互動,說程序。

(一)、談話導入析課題。

課的關(guān)鍵是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chǎn)生與文本對話的愿望。因此,利用課前3分鐘與學生聊天,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讓學生背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如《詠柳》《早春》《春曉》……導入新課教學。這樣既聯(lián)系生活,又復習了舊知,為學生理解詩的含義墊定感情基礎(chǔ)。

(二)、回憶學法,指導自學。

四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學詩方法,讓學生回憶學詩的方法——先讀通,后悟詩意和詩情,再背詩。通過這一方法來指導學生自學。

(三)、讀通詩文。

在這里我緊扣“讀通”這個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自讀后檢查指導學習生字“蠶”“?!?。

1、了解翁卷的資料和詩題意思。

2、學生自由讀詩。

3、通過個別讀、范讀、齊讀等方式讀通詩文,相機學習生字“蠶”“?!?,從生字的音、形、義三方面指導。

(四)、讀懂詩文,感悟詩情。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币罁?jù)課標和詩詞教學的特點,這環(huán)節(jié)我采取自讀自悟,想象感悟,教師引導,品出詩味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詩意。而教師的“導”,就是教學的預設(shè),而“味”,就是咀嚼語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們的認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別于成人,他們處在啟蒙階段,于是,課堂教學必須高度關(guān)注童心、童趣,深入淺出為他們的喜聞樂見。一般而言,要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知識能力點,設(shè)計整體感知要點,突破重難點的方法,領(lǐng)悟情感的方式,從而悟出詩歌味兒來?!皩丁?,教學過程必須簡單,只能是個粗線條,感悟的方式與方法應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運用操作,這樣,教師才能靈活駕馭課堂,放飛學生個性,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具體做法是:

1、師生回憶小結(jié)了解詩文的方法,指導學生自讀自悟詩意。

(1)我是這樣處理的,“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這兩句寫景的詩句領(lǐng)悟詩意有一定的難度,我采用看圖引導想象,體會山原的“綠”引讀感悟。結(jié)合學生的自悟讓學生看圖和注解感悟“白滿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里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輝映,給人一種什么感覺?(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詩人說“白滿川”。春天的雨又輕又小像霧又像煙,這樣的雨又可以說是(煙雨蒙蒙)這時我抓住一個“綠”字,引導學生想象:四月的鄉(xiāng)村,原野是綠的,山陵是綠的,還有綠的———綠的———綠的———。學生通過看、說明白詩人眼里是個綠色主宰的世界,此時我引用《詠柳》中的兩句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讓學生感悟綠給人感覺是——生機勃勃,順勢指導學生朗讀,讀出綠。

(2)“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這兩句寫鄉(xiāng)村的人勤勞的詩句比前兩句更好理解,我讓學生先說然后點拔。采集桑葉養(yǎng)蠶,耕田插秧這是鄉(xiāng)村四月繁忙的勞動生活,從哪里可以看出勞動繁忙、緊張?引出:才了蠶桑又插田。引導學生想象:讀著這句我仿佛看到鄉(xiāng)親們————,聽到鄉(xiāng)親們在田間說————。接著我引用詩句“一年之計在于春”讓學生感受鄉(xiāng)下人家此時的心情,累并快樂著但對末來充滿希望。詩人就是這樣飽含贊美之情寫下了這充滿活力的鄉(xiāng)村美景,讀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詩意。

(五)、熟讀成誦。

(六)、默寫古詩。

(七)、課后延伸。

1、自讀第二首詩《四時田園雜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第二首詩的整體印象。學生肯定能說出第二首詩主要寫人們很忙,教師再相機說“其實第二首詩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詩中就有體現(xiàn)了”,學生再背“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睆亩鴮φn進行小結(jié)。

2、背誦默寫《鄉(xiāng)村四月》。

3、課后收集并積累其它田園風光的詩詞。

古詩說課稿篇十

1、在學生自讀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閱讀譯文弄清詩句的意思,感受詩歌的意境。

2、引導學生多誦讀,體味詩的意蘊,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背誦。

3、收集一些自己能讀懂的古詩,增加語文積累。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簡介《涼州詞》。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diào)名。開元年間,隴右節(jié)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chǎn)生的地名為曲調(diào)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diào),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xiāng)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xiāng)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diào),充分表現(xiàn)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huán)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zhèn)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huán)境。

在這種環(huán)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diào)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lián)系?,F(xiàn)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diào)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diào)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diào)呢?要知道,玉門關(guān)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tǒng),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shè)計:

(一)教師活動設(shè)計。

1.從故事入手,激發(fā)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于學生理解。

2.啟發(fā)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3.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二)學生活動設(shè)計。

1.自己查找資料,自學古詩,并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2.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第二課時。

學習《出塞》。

1.讀課文,解題。

塞:關(guān)塞,邊塞。你怎么理解題目?

簡介作者王昌齡,唐代著名的詩人。字少伯,很有才華,曾中進士,擅長七絕,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今天學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詩。

2.教師范讀課文。

3.交流自學體會。

4.提出問題,教師歸納,集體解決。

(1)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學生理解不了。教師提示講解)這一句應用了一種古修辭方法(互文),應當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guān)。也就是說,明月照在關(guān)塞上的景象,自秦漢一來,一直如此。

(2)萬里長征人未還;表面意思是,萬里遠征的人還沒有回來。實際上是說,戰(zhàn)亂終年不止,遠征的戰(zhàn)士還沒有返回家園。

(3)教師簡介龍城飛將胡馬陰山等詞語。以利于學生理解這兩句詩。

5.體會詩的意境。

(1)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戰(zhàn)亂不斷發(fā)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飛將軍重出,救百姓于水火;這首詩意境深遠,言少意多。)。

(2)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體會作者渴望出現(xiàn)英勇善戰(zhàn),體恤士卒的將帥,鞏固邊防的心情。

7、布置作業(yè)。

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出塞》。

板書設(shè)計: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聯(lián)想言志)。

古詩說課稿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xxx》。下面我將分六大板塊就本課題進行說課:板塊。

根據(jù)小學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本組課文訓練的意圖,結(jié)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結(jié)構(gòu),我將努力促使學生達到以下目標:(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進行充實)。

1、認識—個生字,會寫—個生字,正確讀寫“——”等詞語。

2、背誦、默寫古詩。

4.培養(yǎng)閱讀古詩的興趣,養(yǎng)成課外主動積累和學習古詩的好習慣。板塊。

依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jié)合古詩教學的特點,我制定了一下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1、誦讀古詩并默寫。

2、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并能夠用自己的話描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同時“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并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币彩潜菊n的教學難點。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達到預設(shè)的教學目標,下面我將分別從教法和學法兩方面進行闡述。

板塊。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tǒng)一?;诖耍覝蕚洳捎玫慕谭ㄊ莿?chuàng)設(shè)情景法、講授法、引導想像法、來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如:創(chuàng)設(shè)情景法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講授法可以系統(tǒng)的傳授知識,充分的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此外,我還借助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為了突破重難點,達到預設(shè)的教學目標,我設(shè)計了以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shè)情景,導入新課。運用多媒體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疏通生字,讀通詩文。我緊扣讀通二字下功夫,先讓學生自讀自學生字,教師從生字的音、形、義三方面進行指導。在掃除生字障礙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劃分古詩節(jié)奏,自由讀詩。通過個別讀、范讀、齊讀等方式來幫助學生讀通詩文。

(三)讀懂詩文,感悟詩情。指導學生在自讀古詩的基礎(chǔ)上,對照注解想想每句是的意思,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在頭腦中把文字轉(zhuǎn)化為畫面,從而體會古詩的意境。

(四)朗讀訓練,讀出感情。我們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學生要想真正地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就必須多讀多悟。為了指導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古詩,我將配上優(yōu)美、舒緩的樂曲,渲染氣氛,達到在朗讀中獲得審美感受,在朗讀中自然成誦。

(五)課后延伸。

課后延伸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

1、背誦及默寫古詩。

2、課后收集并積累其它相類似的詩詞。

板塊。

一個良好的板書設(shè)計具有直觀系統(tǒng)的特點,并及時體現(xiàn)教材的知識點,便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我的板書設(shè)計如下:(用紅白兩種粉筆,紅色概括重點詞語)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以上就是我從六方面對本課題的分析和理解,我的說果完畢,謝謝你們!

古詩說課稿篇十二

這節(jié)綜合性學習,是對課內(nèi)詩歌學習的一個延伸,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燦爛的古典文化,現(xiàn)在提倡國學,古典詩詞是國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老師有一個責任就是傳承好古典文化,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詩詞的興趣與愛好,提高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古詩詞的閱讀理解與鑒賞能力,提高審美情趣與文化品味,這是我們的責任。古典詩詞,詞語凝練,意境深邃,韻律優(yōu)美,我們的母語教學,不能忘了中國博大精深的詩歌文化。

這樣的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

我認為安排這節(jié)綜合性學習課,是很有必要的。它體現(xiàn)了時代的需要,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需要。

通過多種手段如多媒體,學生繪畫,音樂等課程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優(yōu)美的教學情境,

教法:體驗法,鼓勵法,情境式,自主合作式。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這次活動,讓學生漫步古詩苑,感受中華詩詞源遠流長的歷史風貌。

(2)了解古詩詞有關(guān)知識,

(3)積累古詩詞,學生爭取多背一些古典詩詞;

(4)學會誦讀古詩詞。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這次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詩詞的興趣與愛好,提高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古詩詞的閱讀理解與鑒賞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與文化品味。

3、自主合作探究: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讓學生們積極的主動參與,培養(yǎng)自主合作的精神,感受精神勞動的艱辛與創(chuàng)造成果的喜悅。

重點、難點:學生要多積累一些古詩詞,對古詩的感悟理解。

我們學生對古典詩詞積累的不太多,好多學生不喜歡古詩詞,有稍微喜歡的,考完以后大多忘記了,對詩歌的學習處于一個被動的狀態(tài);好多同學能背下古詩詞,但從古詩詞中汲取的知識情感卻少,不會鑒賞的多??傮w來看,學生對古詩的學習,不是很愛。

2、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所以重點設(shè)為讀,背,大量積累。

3、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4、能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1、中國是詩的國度,中華詩詞是民族文化的瑰寶。了解中華詩詞,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歷史;欣賞中華詩詞,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燦爛。

2、通過這次活動,讓學生漫步古詩苑,感受中華詩詞源遠流長的歷史風貌,領(lǐng)略多姿多彩的創(chuàng)造風格,了解明星璀璨的大家名人,瀏覽醒世鑒人的名篇佳句,體會博大精深的思想內(nèi)容,感知美妙絕倫的藝術(shù)特色。

古詩說課稿篇十三

一、說教材:

《古詩三首》是部編本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以“童年往事”為主題的一篇課文,三首古詩的作者都是宋代詩人。

《四時田園雜興》是詩人退居家鄉(xiāng)后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共六十首,描寫農(nóng)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的景色和農(nóng)民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農(nóng)民遭受的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課本選入的是《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這是描寫農(nóng)村夏日生活中一個場景的一首詩,詩人用清新的筆調(diào),對農(nóng)村初夏時的緊張勞動氣氛作了較為細膩的描寫,讀來意趣橫生。

《稚子弄冰》全詩四句,從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稚氣滿紙而又詩意盎然的“脫冰作戲”的場景:一大塊冰被穿上彩線,當作鉦來敲打,聲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鑼敲碎落地,發(fā)出水玉破碎的聲音。詩寫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樂與失望,宛然在目。全詩突出一個“稚”字。稚氣和樂趣能使兒童忘卻嚴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樂。

《村晚》是一首描寫農(nóng)村晚景的詩。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樣(是落山后),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丶业暮⒆訖M坐在牛背,他拿著短笛隨便的吹奏。詩人即景而寫,構(gòu)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nóng)村晚景圖。全詩攝取的畫面不大,寫景則集中在池塘上,寫人則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緊緊圍繞著“村晚”二字落筆,把人引入了江南優(yōu)美的田園之中,使人對悠然恬靜的鄉(xiāng)村生活充滿著向往。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讀準生字的字音,理解字義,識記字形。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4)憑借語言文字注解、圖片等,在反復誦讀的基礎(chǔ)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nèi)蘊美。

2.教學重點:

自主學習字詞,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借助注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憑借語言文字注解、圖片等,在反復誦讀的基礎(chǔ)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nèi)蘊美。

3.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說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在古詩學習中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對文本有獨特的閱讀體驗。課文所描寫的情景又都與兒童有關(guān),反映兒童生活,學生也可能有著相似的親身經(jīng)歷,符合學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的共鳴,進而在閱讀古詩中獲得感知,加以模仿,發(fā)展想象力,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教學中,設(shè)置情景,激發(fā)學生認知興趣,調(diào)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使學生這一教學主體主動積極地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和探究。

2.說學法:

教學過程體現(xiàn)“以讀為本”的新課標理念,教學中,始終讓“讀”貫穿著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在讀中感受古詩詞的優(yōu)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在入情入境的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六、說教學流程: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趣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jù)古詩的特點,引導學生或交流與古詩內(nèi)容相關(guān)的古詩,或交流與古詩作者相關(guān)的古詩,或交流古詩插圖,其目的都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認知興趣,使學習成為他們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的前提。

2.理解課題,了解作者。

古詩的題目或反映古詩的內(nèi)容,或反映古詩的情感,或點明古詩發(fā)生的時間,或點明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因此,引導學生理解古詩的題目有助于學生把握古詩的主要內(nèi)容,有助于學生準確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知道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心態(tài),然后再去理解詩意,體會感情就容易多了。同時通過了解作者,激發(fā)學生對作者的崇拜之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作者及出處,激趣導入新課。

2.借助注釋,理解詞語。

引導學生借助注釋理解古詩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在此基礎(chǔ)上互相交流,理解詩句的意思。

3.熟讀深思,層層深入。

在理解題目、了解作者、理解重點詞語、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chǔ)上,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品讀、感悟。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梳理詩中的重點詞句,進一步深入理解感悟整首詩的詩意,想象詩歌的意境,體悟作者表達的情感。在整個過程中,通過自學、小組交流、全班反饋的形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4.課堂總結(jié),拓展閱讀。

通過課堂總結(jié),引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深化學生情感。

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遺產(chǎn)中的現(xiàn)寶,古詩文富有鮮明的傳統(tǒng)文化特點,博大精深,燦若星河,語言精煉,意蘊含蓄,意境深遠,蘊含著大量的人文內(nèi)涵,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小學生能更多地接受傳統(tǒng)詩歌的浸潤,在古詩詞教學中進行延伸和拓展。有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同主題”作品拓展延伸,有助于學生在把握基點中生情。指導學生抓住“同詩人”作品拓展延伸,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鼓勵學生抓住“同題材”作品拓展延伸,以題材為橋梁,可以帶動同題材不同主題的詩歌的學習。

在古詩教學中適度拓展學生閱讀詩文空間,繼承傳統(tǒng),弘揚中華文化,它不僅體現(xiàn)了“大語文”的教學思想,也順應著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對于拓展閱讀的古詩,學生可能短時間內(nèi)理解不夠透徹,甚至不能理解,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儲備的增加,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和感悟會水到渠成。長此以往,可以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想象,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養(yǎng)他們的詩學素養(yǎng)。

七、說作業(yè)設(shè)計:

通過課后作業(yè),幫助學生背誦和積累古詩,理解古詩內(nèi)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詩說課稿篇十四

《村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春意濃濃,令人神往的農(nóng)村春景圖,草長鶯飛,拂堤楊柳,抬眼望去,滿眼翠綠,空氣中彌漫著清清草香、泥香,孩子們急不可待地迎著東風放起了風箏,孩子們也把歡樂,把希望放飛在了春天里,《詠柳》這首詩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千古佳作,詩人用獨特的筆觸描寫了春天的柳樹,歌頌和贊美了春天的創(chuàng)造力。

說學情。

2年級的學生好動,許多行為習慣還正在培養(yǎng),他們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剛開學時。但是他們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大多數(shù)人思維活躍,學習的興趣較濃,但是他們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且本班學生不善于舉手發(fā)言,一小部分學生會也不舉手。

說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生字。

2、圖文結(jié)合,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

3、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三個目標是依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出的。三項目標中,我把正確認讀生字作為學習重點,因為2年級的教學重點始終是識字、寫字。難點為圖文結(jié)合,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和入情入境,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在朗讀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和樂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春天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說教法、學法。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通過圖畫再現(xiàn),語言描述,帶領(lǐng)學生進入真實的生活情境等教學策略,從多方面,多角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朗讀體驗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讀是最行之有效的閱讀手段,讓學生喜歡讀書,學會讀書。通過反復品讀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以上的教學方法都將滲透在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說學法。

這節(jié)課主要采用學生以畫助記、合作交流、朗讀體驗的學習方法。

說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入首先采用提問式,春天已經(jīng)悄悄的來到了我們的身邊,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誰愿意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老師也到野外去找春天了,你們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課件感知春天,直接導入課題《村居》,隨機認識“村”這個字。

(二)在讀通讀順中學習字詞首先老師范讀課文,讓學生注意每個字的音,為下面學生自由讀古詩做了鋪墊,同桌互相認讀生字、朗讀古詩。其次是指導學生看圖,引出本節(jié)課要求認識的字詞,認讀生字利用各種方法,在學習字詞的時候,巧妙的理解詞語的意思,最后引出詩句,進行朗讀。這樣由字到詞到句就簡單多了。

(三)在入情入境中誦讀首先想象著春天美麗的景色進行朗讀,其次劃分節(jié)奏指導朗讀,在讀通順、讀出節(jié)奏感之后再進行聯(lián)系生活,指導有感情朗讀。最后就是引導背誦。

(四)指導書寫本節(jié)課要求會寫的生字有3個。先讀拼音,數(shù)數(shù)有幾畫,觀察關(guān)鍵筆畫的占格位置,指導豎心旁的寫法,師范寫,學生練寫,教師個別指導,擴詞,課堂展評。

古詩說課稿篇十五

尊敬的各位領(lǐng)導、老師們: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唐代詩人呂巖的詩《牧童》。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教法、教學過程、板書設(shè)計這五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第5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本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為專題展開,《牧童》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全詩意境優(yōu)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達了牧童那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

2.學情分析:

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在課前對學生做了這樣的調(diào)查:

1.你會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么?

2.你認為學習這首詩的時候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嗎?

3.你會背這首詩么?

4.你能大概說出這首詩的意思嗎?

5.你能從詩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嗎?

調(diào)查中我發(fā)現(xiàn):80%的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95%的學生認為不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70%的學生會背這首詩,能大概說出這首詩意思的占30%,能從詩中體會到詩人情感的只有極少數(shù)。

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結(jié)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jù)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基礎(chǔ)上,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二、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古詩,感知古詩大意。

2.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yōu)美意境,并從中感悟到詩人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生活狀態(tài)的向往。

3.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精妙。

教學重難點: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yōu)美意境,并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閑自在、安然自樂生活狀態(tài)的向往。。

三、說教學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所以教學本首詩,我準備采用“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法”、“情景教學法”、“設(shè)景想象教學法”來展開教學。同時借助多媒體課件來創(chuàng)設(shè)情境,體現(xiàn)“快樂讀美文,輕松學古詩”的教學理念,并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

具體教學過程從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展開:

(一)欣賞音樂,走進《牧童》。

這樣,讓教學在師生對話中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了“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diào)。課堂教學也因為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tài)。

(二)品讀古詩,讀出味道。

詩詞的美妙在于誦讀。在指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我分這樣三個層次進行:

1.讀正確。

首先,我讓學生初讀整首詩,重點認讀:“鋪”、“蓑”、“臥”并指導寫法。

2.讀出節(jié)奏。

初讀后,我告訴學生詩句本身就含有很強的音樂感,這就要求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3.讀出內(nèi)涵。

(1)讀出詩中所蘊含的畫面。

學生可能會說:我讀出了詩中所蘊含的畫面。我仿佛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著我引導學生想象景物的顏色和姿態(tài),學生可能會說:

()的草()的笛聲()的牧童()地躺著()的草場()的月光。

()的晚風()的月夜。

如此,學生從單個詞語入手,經(jīng)過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使詩中的景、人、物變得鮮明生動起來。在此基礎(chǔ)上,讓學生連詞成句,說出整首詩的意思,體現(xiàn)了學習的梯級,為下面的古詩理解降低了難度。

(2)讀出詩人愉快的心情。

為了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我追問,這是一個怎樣的牧童?你能讀出詩人什么心情?學生都能說出這是一個快樂,悠閑的小牧童。(板書:快樂悠閑)那么,你是怎么體會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你從哪些詞語感受到牧童的快樂與悠閑呢?讓學生品讀詩句,從而發(fā)現(xiàn)景物描寫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原來,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我適時適度的引導學生高興地誦讀這首詩。

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fā)點,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三)走進詩境,感悟詩情。

在熟讀古詩的基礎(chǔ)上,我以“你從詩的什么地方看到了這樣快樂悠閑的牧童?”一問,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根據(jù)學生的匯報相機引導。

預設(shè)一:抓住“鋪”想象畫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當學生說:從“笛弄晚風三四聲”中看到了一個快樂的牧童時,我追問:是誰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此時,我適時播放音樂《牧笛笛子》,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從而真切地體會到了一個“弄”字所蘊含的情趣。

接著,我運用畫面再現(xiàn)情境,讓學生感受牧場的遼闊,并對學生進行語言概括能力的訓練:同學們,此刻你的眼前展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詩中的哪一個詞給了你這種平緩舒服的感覺?以此引領(lǐng)學生感受“鋪”字用詞的精妙。

“只有入境,才能悟情。”本環(huán)節(jié)中,我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運用畫面與音樂再現(xiàn)情境,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美的畫面,美的音樂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使他們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fā)展。

預設(shè)二:想象“臥月明”,感悟詩中情。

學生很快找到:“不脫、臥”這兩個詞。接著我引導學生體會:他為什么不脫蓑衣?他躺在一個怎樣的地方?怎樣躺?把“臥”換成“坐”或者“立”,行嗎?這樣,學生在交流中、反復品讀中感悟到了牧童的無憂無慮與天真爛漫。

這樣,抓住重點字詞品讀品味,避免了古詩教學逐字逐句的串講串問,突出了語文學科的特點,通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從而真正學有所獲。

在美妙的遐想中,學生融入詩境,走進牧童的內(nèi)心世界,由此抒發(fā)情懷,發(fā)表見解。此時,學生化牧童為自己,化自己為牧童,與詩中人產(chǎn)生了情感的共鳴。

(四)探作者心,窺別樣情。

讀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這對學生而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為了很好地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這樣引導:同學們,快樂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僅令牧童陶醉,令我們大家陶醉,也令詩人呂巖陶醉。其實,呂巖喜歡牧童,還有另外的原因呢。此時我出示詩人呂巖的資料。

讓學生了解到了詩人向往遠離喧囂、悠閑自樂生活的原因后,我創(chuàng)設(shè)意境,學生配樂吟誦古詩。與詩人展開心靈的對話。

這不僅是教學回歸到古詩的本體,更是學生情感的回歸與升華。進而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拓展延伸,背誦積累。

學習古詩,就是要讓學生在欣賞古詩的同時愛上古詩,所以在學生“意猶未盡情猶未止”時,我出示了一組以“兒童生活”為體裁的詩句讓學生賞析。

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桑茶坑道中。

宋楊萬里。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蔭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詩句賞析。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范成大)。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高鼎)。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胡令能)。

將本課的古詩輻射到其余相關(guān)詩句,真正做到課內(nèi)外學習的有機融合。

至此,我順利完成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在教學中,我努力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通過各種形式的閱讀訓練,將學生帶到情境中去感悟、去體驗、去探究。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語文課堂中進行學習,體現(xiàn)了我創(chuàng)建“和諧課堂”的教學思想。

五、說板書設(shè)計。

最后,說一下我的板書。這節(jié)課我設(shè)計的板書力求簡潔明快,一目了然?!翱鞓?、悠閑”二字彰顯了詩人的內(nèi)心情感。是教學內(nèi)容的精華體現(xiàn),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點睛之筆。

附板書:

牧童。

呂巖。

快樂悠閑。

我的說課到此結(jié)束,感謝您的聆聽,歡迎批評指正。

古詩說課稿篇十六

《古詩三首》是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偉大的品質(zhì)”,編排的課文都表現(xiàn)了人物的高尚品質(zhì)。本課由三首古詩組成?!盾饺貥撬托翝u》是王昌齡被貶入?yún)牵秃糜研翝u赴洛陽時所作。詩人送別友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陽的親朋好友,他雖然身處逆境,但無一絲凄風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顆純潔的玉壺冰心。全詩語言流暢自然,格調(diào)開朗,感情真摯。

《塞下曲》是唐代詩人盧綸創(chuàng)作的一首古體詩,是組詩《塞下曲》中的第三首。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但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營造了詩歌意蘊悠長的氛圍。

《墨梅》是元代詩人、書畫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畫梅,也喜詠梅,這是他的一首題畫詩。詩人借墨梅為喻,在素潔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堅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詩的前兩行寫實,強調(diào)“吾家”的梅花都是“淡墨痕”的,素凈雅潔;后兩行抒情言志,說明他畫梅花,不是為了讓人夸贊顏色好,只是要讓它的清香彌漫在天地之間。

1.認識“芙、蓉”等6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單”,會寫“芙、蓉”等8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芙蓉樓送辛漸》。

3.借助注釋和插圖,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讀懂詩句意思。

4.結(jié)合詩句意思,領(lǐng)悟其中表現(xiàn)的精神品格,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芙蓉樓送辛漸》是教學的重點,讀懂詩句意思,領(lǐng)悟其中蘊含的精神品格,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中采用“創(chuàng)設(shè)情境入詩境——想象畫面解詩意——吟誦詩詞品情感”的教學方法,注重圖文結(jié)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誦。體現(xiàn)《語文課程標準》“以讀為本”的理念,讓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讀中感受古詩優(yōu)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在讀中引領(lǐng)學生入情入境,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新課導入。

以詩意的語言描述古詩內(nèi)容引入,將學生帶入古詩的情境中。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新詞。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自由讀古詩,標出生字,讀不通順的地方多讀幾遍。我利用多媒體出示生字詞、詩句,檢查生字認讀、古詩朗讀情況。對易讀錯、寫錯的字讓學生交流識字寫字方法,幫助識記、書寫。

(三)品讀《芙蓉樓送辛漸》,感悟品質(zhì)。

1.師釋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2.學生誦讀古詩,結(jié)合注釋,理解詩意;學生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疏通詩意。

3.師引導學習一、二句,體會離別之情。

4.小組合作學習三、四句,感受詩人高潔的情懷。

5.學生感情朗讀全詩、背誦默寫本詩。

6.歸納主旨:《芙蓉樓送辛漸》通過送別友人時的表白,表明了詩人藐視庸俗的功名利祿,不向排擠陷害自己的惡勢力屈服,永葆高潔品質(zhì)的崇高氣節(jié)。

(四)學習古詩《塞下曲》。

1.學生自由讀詩,教師指導正音。

2.解詩題,知詩人。師釋題:“塞下曲”是古代歌曲名。這類作品多是描寫邊境風光和戰(zhàn)爭生活的。

3.看注釋,解詩意。課件出示注釋,學生探究詩意。

師:誰能將這首詩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學生舉手回答,師相機補充。)。

4.品讀詩句,想象畫面。

5.歸納主旨:《塞下曲》描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情景,氣概豪邁,贊美了守邊將士慷慨出擊、不怕環(huán)境的惡劣,隨時準備殺敵的大無畏精神。

(五)學習古詩《墨梅》。

過渡:我們感受了邊塞的苦寒,現(xiàn)在請大家來欣賞幾幅圖片。(出示梅花圖)。

談話引入:梅花真美呀!提起梅花,你首先想到了哪些詞語?(淡雅、高貴、清秀脫俗、不畏嚴寒……)。

接下來我們就隨著詩人王冕,一起感受梅花的高潔。

板書:墨梅。

1.解題,知詩人。

(1)出示墨梅圖。師引導:為什么稱它為墨梅?學生由圖探索發(fā)現(xiàn)。

(2)師:對作者王冕大家了解多少呢?誰想來介紹他?(課件出示王冕簡介)。

2.正音,明詩意。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指名讀,正音。生齊讀。

3.小組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4.思考:王冕筆下的梅花有什么特點?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學生自主探究,小組交流。

5.探究品格。重點理解“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小結(jié):王冕正像這墨梅一樣——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這彌漫在天地間的,不僅是梅花的清氣,更是王冕的清白正氣。

6.體會寫法。師引導:“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既是說梅花,也是在表達自己的志向。詩人一語雙關(guān),借墨梅表達自己淡泊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這種寫法叫:托物言志。

7.歸納主旨:《墨梅》中詩人借墨梅言志,在素潔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視流俗、貞潔自守的高尚情操。

五、說板書設(shè)計。

在板書設(shè)計上,我主要堅持簡潔明了,條理鮮明,重點突出。結(jié)合單元學習主題,我設(shè)計了如下板書,幫助學生把握古詩內(nèi)容,理解詩人的高潔品質(zhì)。

古詩說課稿篇十七

《xx 》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冊第單元的課文,文章講述/描繪/謳歌/贊美了。表達了作者思想感情。課文按的順序/結(jié)構(gòu)分為個自然段。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全文重點突出,條理清楚,語言優(yōu)美流暢,描述生動逼真,是學生學習技巧/方法的范文。

二、說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課文圍繞“xx ”這一主題展開。該單元的重點是: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體會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領(lǐng)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根據(jù)新課標精神,結(jié)合本課特點,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學會本課等生字,理解個詞語;

2、學會運用方法/技巧。

過程與方法:使用過朗讀體會法,通過多種朗讀形式幫助學生領(lǐng)悟語言的優(yōu)美及其含義,感受作者的感情,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領(lǐng)悟/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重點:學會技巧/方法;學會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略讀/跳讀/精讀等朗讀技巧。

難點: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三、說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币虼烁鶕?jù)本課目標內(nèi)容和學生的知識水平,教師通過朗讀體會法等手段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學生反復讀文,感悟、想象,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運用方法分析文章。形成寬松、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通過閱讀方法的學習體會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學會自學方法:初讀,學字詞;再讀,知結(jié)構(gòu);細讀,明中心;精讀,表情感。

四、說教法過程

1、創(chuàng)意境,導新課:

通過相關(guān)視頻、音樂、圖片及文字資料創(chuàng)設(shè)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2、初讀,學字詞(略讀法)

請同學們運用自學方法來學習課文,自由讀課文,解決字詞問題。如:等字詞。

(略讀課文:用多種閱讀方法獲取重要信息,尤其要進行略讀能力的訓練,讀懂文章的大意。)

3、再讀,知結(jié)構(gòu);(跳讀)

跳讀課文,帶著問題去讀課文:

1、文章可以分為那幾個部分?(即大結(jié)構(gòu)是什么?)

2、各自部分主要講了什么?

3、前后部分間是什么關(guān)系,有什么聯(lián)系?

(通過跳讀,明確了文章的大結(jié)構(gòu)及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對文章主旨有了初步了解,對于學習文章中所用的表達方式或技巧起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4、細讀,明中心;(小組讀)

分析各部分中的重點語句及重點詞,結(jié)合這些進行提問并反復讀重點句、字詞,體會文章感情。

(抓住語句體會,采用討論方法,是閱讀課文教學讓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的一個有效方法?,F(xiàn)代教學論認為:集體自學優(yōu)于個人自學,集體討論優(yōu)于個人獨立思考。強調(diào)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必須輔之以討論。)

5、精讀,表情感

(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加強課內(nèi)外聯(lián)系,溝通課內(nèi)外閱讀,適度拓展和延伸。略讀課文的教學應該成為聯(lián)系課內(nèi)外閱讀的橋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運用精讀課習得的方法獨立閱讀,實現(xiàn)向課外完全獨立閱讀的過渡。同時,要根據(jù)單元主題及課文的特點,適當向課外拓展、延伸。)

總結(jié)課堂收獲,升華感情。

五、寫板書

六、布置作業(yè):請大家下課后搜集更多的這樣的故事。積累下來。

聯(lián)系自己,寫一篇讀后感。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讓學生搜集故事可以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寫讀后感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實現(xiàn)課堂與生活的完美結(jié)合。)

1、抓住文章要表達的情感,一目了然。

2、更容易理解課文重點。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16502825.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