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傳教案大全(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9 06:32:13
屈原列傳教案大全(20篇)
時間:2023-12-09 06:32:13     小編:靈魂曲

教案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等要素。教案應當與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匹配,具備可操作性和可實施性。以下是一些實用的教案示例,供大家參考和借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屈原列傳教案篇一

我們對待文言文一向只重翻譯輕思想,抓背誦放精神。現(xiàn)在反思自己的教學,結(jié)合語文教學新課標,有抓了芝麻漏了西瓜之感,小學而大遺!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文化母體,這兒有我們的精神家園,愛國是我們民族的魂,舍棄了它,就舍棄了我們的根,無論到什么時代,我們都需要他的滋養(yǎng)。

翻遍歷史,還找不出幾個像屈原這樣為了自己的理想,至死不渝,如此執(zhí)著,如此專一,如此不為任何人所動的愛國文人。他永遠是孤高的,幽獨的。他不像莊子那樣,拋舍下一切,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遨游。也不像孔子那樣,退而求其次,設杏壇施教。他若去適應世界就將失去自我,他獲得世界,又將失去自我。他選擇了戰(zhàn)斗也選擇了孤獨,在生命的兩極里之間艱難的跋涉著。明知自己的志向操守與世界不合,但他卻絕不放棄自己的人格,以自己的脆弱之軀與污濁的世道做最后的抗爭!他可以說是自己理想的殉道者!他最終以毀滅自己的方式向生命的意義做了一次沉重的叩問!有人說屈原是世界的棄兒,但另一方面他又何尚不是歷史的寵兒!

在幾千年后的司馬遷時代,司馬遷以對屈原強烈的認同感而作了《屈原列傳》。對屈原的美好政治,偉大的人格,堅貞的意志都做了高度的評價!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用蓋棺定論式的語氣把楚懷王的客死他鄉(xiāng),兵挫地削歸結(jié)為不知人之禍。相似的命運讓司馬遷對屈原報以深刻的同情。在汨羅江畔,司馬遷追隨者屈原的精神足跡,“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彼抉R遷骨子里就是一個詩人,由此說來,他不僅是對屈原報以同情,甚至可以說是知音。他說“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一個悲字,讓人心顫。在司馬遷因替李陵鳴不平而遭受宮刑的時候他想到了屈原“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此時,屈原成了他站立起來的精神支柱。這時一段穿越時空的心靈的對話。一個年輕的氣度不凡的史官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候碰上了一位心靈相通的知音。屈原的心思那位且行且歌的漁父猜不透,汩汩的汨羅江讀不懂,唯獨司馬遷能心領(lǐng)神會。

今天我們讀《屈原列傳》就是為了賭屈原的行,讀屈原的心,讀屈原的思想情感體系。進而吸收養(yǎng)分,構(gòu)建我們自己的思想情感體系。

所以,本次教學設,就是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司馬遷的角度來關(guān)注屈原的人生及命運。從司馬遷飽含血淚的字句中去感悟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體會作者為屈原立傳,抒情寄憤以澆心中塊壘的情感與目的。引領(lǐng)學生傳承屈原以及司馬遷身上的高尚人格。努力構(gòu)建和追求高尚的人格,在當今經(jīng)濟全球化、金融危機嚴重的形勢下,更要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屈原列傳教案篇二

第一段:

屈平疾(恨,痛心)王聽(聽覺)之不聰(明)也。

讒諂(說好人壞話的人)之蔽明也。

邪曲(邪惡不正的人)之害公也。

方正(正直的人)之不容(被動)也。

故憂愁幽(深)思而作《離騷》。

猶離憂(遭遇憂愁,離同“罹”,遭遇)也。

夫(句首發(fā)語詞)天者,人之始也。

人窮(處境困難)則(就)反本。

疾痛慘怛(內(nèi)心悲痛)。

屈平正(使動,使……正)道直(使動,使……直)行。

竭忠盡智以(連詞,表目的,來)事其君。

讒人間(離間)之。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兩個被動句)能無怨乎。

蓋(大概)自怨生也。

上(名作狀,向上)稱帝嚳。

下(名作狀,向下)道(稱道)齊桓。

以刺(指責)世事。

明(闡明)道德之廣崇(廣大崇高)。

治亂之條貫(規(guī)律)。

靡(沒有)不畢(全,都)見。

其文約(簡約)其辭微(含蓄),其志潔(高潔),其行廉(正直,端正)。

其稱文小而其指(同“旨”,旨趣)極大。

舉(列舉)類(事物)邇(近)而見(包含、表現(xiàn))義遠(深遠)。

自疏(疏遠)濯(同“濁”)淖(泥漿)污泥之中。

蟬(名作狀,像蟬一樣)蛻于濁穢(黑暗社會)。

不獲世之滋(污濁)垢。

皭(潔白)然泥而不滓(污黑)者也。

推(推究)此志也,雖(即使)與日月爭光可也。

文化常識。

1.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則,字靈均。中國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者,代表作品:《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2.帝嚳,傳說中“五帝”(五帝是指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位圣明君主少昊、顓頊、帝嚳、堯、舜,也是歷代朝廷官方祭祀禮儀的專用詞匯,是最高祭祀等級的儀式之一。)之一,號高辛氏。屈原是他的后裔。

翻譯。

1.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譯文:屈原痛心懷王聽信讒言不能分辨是非,讒言諂媚遮蔽了雙眼(不能明辨是非),(致使)邪惡歪曲殘害了公道,端方正直不被接受,因此(心懷)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2.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譯文:他的文筆簡約,詞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潔,行為廉正。文章說到的雖然細小,但意義卻非常重大,列舉的事例雖然淺近,但含義卻十分深遠。

3.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列傳教案篇三

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委質(zhì)事秦。

而設詭辯于懷王之一寵一姬鄭袖。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用,舉賢以自佐。

懷王因為不知忠臣的區(qū)分,所以在內(nèi)受鄭袖的迷惑,在外受張儀的欺騙。

身客死于秦,為天下人笑。

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

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數(shù)十年。

士以此方數(shù)千里爭往歸之。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

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屈原列傳教案篇四

面對《屈原列傳》近字的古文,字詞掌握尤為關(guān)鍵。教學設計中,改學生自讀解決字詞為三遍朗讀,改學生獨立完成作業(yè)為討論完成,改教師布置任務為師生共同賞析文章。三遍朗讀,師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愉快中完成任務。第一課時師生在激情奔發(fā)中順利完成字詞突破,有效而有得。

實踐證明,文言文教學實施三遍朗讀是閱讀的基礎,是課文分析的起點和歸宿,在朗讀中體味文言文的優(yōu)美句段,享用古人智慧,領(lǐng)悟文章精華,妙在其中。同時學生徜徉在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之中,學生在自覺中學習,其樂融融。

二、朗讀突破重點關(guān)。

本文的重點定位在第三段和第十一段。理由是,第三段敘述了屈原創(chuàng)作《離騷》的過程,介紹《離騷》內(nèi)容,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第十一段交待了屈原的悲慘結(jié)局,“懷石自投汨羅江而死”。我把此二段看作是理解全文的“綱要”,突破了這二段,學生能夠理解并掌握內(nèi)容,就是抓住了全文的重難點,解讀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學生翻譯第三段,講解第十一段中的比喻句;第二步討論問題:

2、第十一段寫屈原與漁父的兩次對話有什么作用?

3、我們?nèi)绾卧u價屈原之死?

在兩步中學生都能借助課本注釋,順利地完成翻譯,個別難句教師施以個別指導解決。討論中學生對屈原之死有如下看法:

1、屈原死的值得,因為他忠君愛國,以死喚醒世人,挽救楚國危亡,盡管“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他的光輝思想千載流芳。

2、屈原不必死,他臨死前漁父的忠告應作為屈原的處世方法,因為生命是寶貴的,懷石自殺是對生命的放棄。學生認為兩種相反的觀點都成立,我沒有多加評論,僅僅針對珍愛生命,說了“自殺”本身不可取。然后就練習冊中第三段閱讀回答問題當堂完成。

三、練習突破延伸關(guān)。

所謂延伸是在已獲得知識的基礎上,對涉及到知識的拓寬、延展。學習《屈原列傳》之后很有必要做此項工作。因為屈原在中國文學史中的地位獨特,《史記》為屈原做傳包含著司馬遷的部分思想傾向。中國端午節(jié)習俗與屈原有關(guān)聯(lián),當代人應該繼承些什么,諸如此類的現(xiàn)實問題自然被引出,因此“由屈原說開去”就應成為課堂延伸的重要內(nèi)容,這樣做對深入理解屈原,進而熟悉閱讀楚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都有意義,對此,我補充如下練習:

2、名句欣賞: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關(guān)心民生。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追求美政。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完善美德。

屈原列傳教案篇五

開頭兩段是敘事,交代屈原家世,才干和職任。楚制,高級官員都是王族,左徒亦是屈氏世任之職,屈原任此,忠于楚國,獲得懷王信任,關(guān)鍵在“明于治亂”這四字。

屈原很清楚戰(zhàn)國時代必須在國內(nèi)修法度,富國強兵,在國外,連齊抗秦才能大治,他要佐懷王行美政,效法先王之德,尊賢重道,這樣—來,便觸犯了楚國貴族的特權(quán)和利益,所以“上官大夫必害其能”“固時俗之工巧合,儷規(guī)矩以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改度。”當時的楚國貴族一味地顧及私利而不顧公義,討好楚王,破壞法度,再加上楚王昏聵,致使群小得勢,賢人日退。

此傳只寫了一個細節(jié):上官大夫給楚王進讒,毀謗屈原,楚王怒屈原“自伐其功”,因而疏之。奪了他的政治權(quán)力,這樣無異于自毀長城。懷王心胸狹隘,并且虛榮浮夸,頭腦糊涂,他倚仗先王開創(chuàng)的楚國國力,稱雄于世,實際上是個平庸無才的人,因而不能與賢臣共事,更不能正確判斷局勢,末世之主即此等人。三、四兩段寫屈原被罷黜使齊后仍然心系楚國與楚王,堅持力排眾議,忠貞進言。從側(cè)面與群小作有力的對比,為下文楚王不聽勸諫導致最終身死國滅做有力的鋪墊。

五至八段寫楚王誤信讒言深入險地,導致身死國滅的歷史教訓,在敘事中插一入作者的深深慨嘆與評價,突出文章的主旨。

最后兩段通過屈原與漁父的對話與沉江而死的細節(jié)描寫及后人對屈原的繼承表現(xiàn)屈原精神的意義與影響,也點明了寫作目的。

屈原列傳教案篇六

朗讀《太史公自序》中的相關(guān)段落:

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今天,我們來學習《屈原列傳》,看看司馬遷是怎樣認識與評價屈原的。

2.我話屈原。

(1)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澤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離騷壽世,三閭遺恨泣秋風。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愛國主義詩人,第一位浪漫主義詩人,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蕩,社會大變革的戰(zhàn)國中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余勢力,在宗國內(nèi)部和宗國之間進行著內(nèi)外交錯的復雜斗爭。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局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斗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xiàn)。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

他的政治理想的內(nèi)容就是“美政”包括兩個內(nèi)涵:圣君賢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離騷》,《天問》,《九歌》,《九章》。其中《離騷》是代表作。

(3)《楚辭》:《楚辭》收錄了戰(zhàn)國時期楚國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漢劉向輯。這些作品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后世稱這種詩體為“楚辭體”或“騷體”?!冻o》是繼《詩經(jīng)》之后我國又一部詩歌總集,論其對后世的影響,只有《詩經(jīng)》可以與它媲美。

屈原列傳教案篇七

1、學習本文夾敘夾議的寫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義詞。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跡和他的政治主張,認識屈原熱愛祖國和敢于同邪惡勢力作斗爭的精神。

1、重點: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歷史事實,突出屈原的高貴品質(zhì)、愛國精神( 第三段)

2、難點: 記敘、議論、抒情密切結(jié)合的特點。

三課時

導入:

屈原,是我國第一個偉大詩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有《離騷》、《九章》、機規(guī)、《天問》、《招魂》等,我們曾讀過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從《涉江》里,我們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蠻荒之地,也仍在關(guān)心楚國的朝政,眷戀祖國,仍然在堅持自己的理想和節(jié)操,寧死也不與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這種崇高的愛國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兩千多年來曾經(jīng)影響我國千千萬萬的仁人志士。今天,我們要進一步學習《史記》中的崛原列傳》,這是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得最早的一篇記載屈原事跡、思想、人品的文獻。它有著很高的史料價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為出發(fā)點:它又有著很高的文學價值。魯迅曾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篇傳記就能體現(xiàn)這一特色,今天我們研讀這篇課文,在寫作方面,應充分注意這一特點。

背景簡介:

課文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史記記載了我國從遠古直到漢武帝時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兩千年來,我國封建社會的“正史”,大多數(shù)沿用《史記》開創(chuàng)的這種體例。《史記》不但是一部史學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學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語言簡潔生動;同時富于抒情性。它在敘述史實時,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大約因為屈原、賈誼都是文學家,又都懷才不遇,賈誼還作過《吊屈原賦》,所以就把他們合寫一傳。課文選的是屈原的傳文部分(有刪節(jié))。秦朝以前,古書中都不記載屈原的生平事跡?!妒酚洝分械倪@篇傳記,是記載屈原生平事跡最早,最完整的文獻。

簡介屈原的生平和影響:

屈原是兩千多年前中國的一位偉大的詩人,同時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 340年楚國的貴族家庭,知識淵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懷王信任,擔任地位相當高的“左徒”的官職,參與國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誹謗而被楚懷王疏遠。屈原鑒于在秦國威脅下的楚國的危機,主張改良內(nèi)政,聯(lián)合齊國以求自存。但是,當權(quán)者靳尚和懷王的寵姬鄭袖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正確意見,和齊國絕交了。懷王甚至被秦國誘去做了三年的俘虜,囚死在秦國。楚懷王死后,頃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親還要糊涂,在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的挑撥和詆毀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歲時,他看到楚國的前途已經(jīng)絕望,于公元前 278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日,跳進湖南省汩羅江自殺了。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他的政治生活雖然失敗了,但作為偉大愛國主義者和偉大詩人卻贏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日端午節(jié),全中國各地劃龍船, 吃粽子,就是用來紀念屈原的.。

屈原的詩作,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精神的寫真。他同腐朽沒落的貴族政治集團作斗爭的頑強精神,他堅持自己的理想而寧死不屈的堅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戀祖國,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愛國主義思想,形成了他的詩作的基調(diào)。這便是屈原的作品傳頌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詩作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它打破了以《詩經(jīng)》為代表的四言詩的格調(diào),吸收民間形式,創(chuàng)造了一種句法參差多變的新詩體“楚辭”,是詩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繼承和發(fā)展了《詩經(jīng)》的比興手法,開創(chuàng)了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學家,都從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營養(yǎng)。

本文記載了屈原的生平事跡和他在政治上的悲慘遭遇,表現(xiàn)了他在政治上和文學上的杰出才能,贊揚了他的愛國精神和剛正不阿的正直品德。

關(guān)于史傳“變體”:

這篇史傳的顯著特點,就是它不像其他史傳文那樣,“寓論斷于敘事”,而是“以議論行敘事”(明茅坤語),所以前人說它是“太史公變調(diào)”,即史傳中偶然出現(xiàn)的一種“變體”。作者為什么要采用這種寫法?歷來一般認為,是由于司馬遷為了便于寄寓自己個人的“政治幽憤”。但主要原因恐怕還不在這里,而在于先秦文獻中有關(guān)屈原事跡的記載本來很少,特別是秦始皇燔毀六國典籍后,有關(guān)屈原的記載,更幾乎是蕩然無存,要憑史料來寫出屈原的偉大精神和偉大人格是不可能的。這只要從這篇傳記所寫屈原的事跡,不過片鱗斷爪,僅夠勾畫他一生大體輪廓就可看出來。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卻流傳下來了,可以充分運用它來寫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這篇列傳為什么要采用“以議論行敘事”的“變調(diào)”寫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說,這篇文章的基本寫作特點,是以粗筆寫“形”,以工筆寫“心”,研讀時一定要把握住這一特點。

詞句疏通

一、實詞

(一)通假字:

1、“離騷”者,猶離憂也。2、人窮則反本。3、靡不畢見。4、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5、屈平既絀。6、亡走趙,趙不內(nèi)。7、齊與楚從親。8、厚幣委質(zhì)事楚。9、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二)一字多義:

a、伐: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 b、本:1、父母者,人之本也( )

2、其后秦欲伐齊( )。 2、人窮則反本。( )

3、此五霸之伐也( )。 3、今背本而趨末( )

4、坎坎伐檀兮( )。 4、此之謂失其本心( )

5、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 )。 5、本在冀州之南( )

6、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 ) 6、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 )

7、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

c、離:1、離騷者,猶離憂也。( ) d、志1、博聞強志( )

2、如有離違,宜別圖之。( ) 2、其志潔,其行廉( )

3、約從離衡( ) 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

4、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 4、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5、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

6、以光先帝遺德,恢士之氣( )

e、屬: 1、屈平屬草稿未定( ) f疏:1、王怒而疏屈平( )

2、然亡國破家相隨屬( ) 2、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 )

3、有情人終成眷屬( ) 3、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 )

4、屬予作文以記之( ) 4、論積貯疏( )

5、舉酒屬客( ) 5、仗義疏財( )

g、約1、其文約,其辭微( ) h、見1、信而見疑( )

2、決負約不償城( ) 2、靡不畢見( )

3、懷王與諸將約曰( ) 3、舉類邇而見義遠( )

4、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 4、夫子有何見教( )

5、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 )

(三)、古今異義

1、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 2、顏色憔悴 3、形容枯槁

4、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5、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

6、而高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 7、然終無可奈何

二、虛詞

為:1、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 以1、竭忠盡智,以事其君( )

2、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 2、以一儀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

3、竟為秦所滅( ) 3、以其弟子蘭為令尹( )

4、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 4、以嚙人,無御之者( )

5、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 5、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6、為其不可得而法( ) 6、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 )

7、聞秦王善為秦聲( ) 7、其后楚日以削( )

8、我為趙將 ( ) 8、傳以示美人( )

9、為刎頸之交( ) 9、皆以美于徐公( )

10、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

乃1、乃令張儀佯云秦( ) 焉1、愿得張儀而甘心焉( )

2、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 ) 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

3、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 3、姜氏欲之,焉辟害( )

4、今君乃亡趙走燕( ) 4、而惴惴焉摩玩不已( )

5、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 5、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

6、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 6、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 7、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熝? )

8、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 8、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

9、家祭無忘告乃翁( )

三、翻譯

1、 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

2、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3、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4、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5、 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屈原列傳教案篇八

《屈原列傳》是魯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四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以“譜寫生命贊歌”為主題。

《屈原列傳》是司馬遷寫的一篇文言人物傳記,通過記述屈原的生平事跡,表現(xiàn)了屈原對楚國興衰存亡說起的重大作用,贊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時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氣和嘆惋之情。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與鑒賞文言文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文章內(nèi)容,基于此,以及單元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跡,學習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品德;

2、學習本課出現(xiàn)的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以及文言句式;

3、學習本文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作手法,理解作者這樣寫的原因。

新課標要求學生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虛詞和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掌握本課出現(xiàn)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判斷、介賓后置等句式。

由于學生思維的深度有限,對于文本的寫作背景生疏,所以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在學習作者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作手法基礎上,理解作者“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人物傳記,依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我準備采用朗讀法、點撥法和討論法等方法進行教學。

朗讀法使學生由讀促悟,由讀入境。

教師的點撥和學生積極的思考相結(jié)合,既拓展了學生思維的深度,又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討論法加強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xiàn)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關(guān)于學生的閱讀方法,以“圈點讀書法”為主,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此外,我準備采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照一下五個環(huán)節(jié)展開:

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jié)了,想必大家都知道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而設立的,關(guān)于屈原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今天,讓我們走進史學家司馬遷筆下的屈原,學習《屈原列傳》,用歷史的眼光去品評屈原。(多媒體展示屈原簡介和相關(guān)圖片)。

此導語力圖讓學生從對屈原的興趣遷移到對文本的興趣,又抓住了即將過端午節(jié)這一時機,具有及時性,又使學生理解了關(guān)于屈原的文學常識。

由于本課含有較多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如:“離騷者,猶離憂也”中的“離”通罹難的“罹”,以及注釋中并沒有出現(xiàn)的“齊與楚從親”的“從”通“縱”,合縱的意思。

“秦虎狼之地”中的“虎狼”是名詞做狀語。還有判斷句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钡取W衷~是學生讀懂文章的基礎,教師請數(shù)位學生通過逐段朗讀結(jié)合教師的講解,既訂正了字音,又梳理的文言實、虛詞和文言句式,體現(xiàn)了語文是基礎性和工具性學科。疏通字詞和句子后,教師請學生默讀課文,劃分層次,提取圈點出關(guān)鍵詞。學生邊讀邊思考,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本課提綱,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適時板書。(板書內(nèi)容見第四)此外,對于文本的第12自然段,出現(xiàn)了屈原和漁父的對話,教師請學生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的情感,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和激發(fā)學生的表現(xiàn)欲、求知欲。

此環(huán)節(jié)是為了讓學生理清文本思路,概括要點,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為下一步思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做鋪墊。

文本的第三自然段是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jié)合的典范,也是歷來評價屈原的重要文字,所以教師以兩個問題為線索,請學生重點研讀此段。

教師用多媒體出示題目:

問題一:屈原寫《離騷》的原因;

問題二:請分別用不同的符號圈出文中記敘,議論和抒情的句子。

問題一學生可以在文本中用原文回答:“蓋自生怨也”和“憂思而作離騷”,使學生能夠體會屈原受冷遇和排斥的痛苦,以及他面臨困難時表現(xiàn)的高潔品質(zhì)。

問題二學生首先通過文本具體句子區(qū)分這三種寫法方法,進而體會司馬遷在記敘的基礎上發(fā)表議論,在議論中又表達感情的寫作手法。

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基本可以明確作者這樣寫是為了通過寫懷王的昏庸反襯屈原對楚國的重大作用和表現(xiàn)他的高潔品質(zhì)。

此時,教師點撥,通過講述司馬遷的經(jīng)歷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進行拓展:司馬遷和屈原在人生經(jīng)歷上又很多相似之處,都曾遭受陷害和放逐,司馬遷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史學家認為此篇可以看作二人的合傳,作者在議論的過程中表達的不平之氣的思想感情也就可以得到理解了。

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之下,既了解的有關(guān)司馬遷的文史知識,又拓展了思考問題的深度,學會用歷史的眼光去品評歷史人物,這也是本單元教學目標所要求的。

文言問學習的重點是掌握實、虛詞和文言句式,并且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因此我的作業(yè)為:對本課中出現(xiàn)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形式整理歸類,并做相關(guān)練習。

司馬遷。

(1-3)任-疏-志。

(4-11)免官-放逐。

(13)屈原影響。

屈原列傳教案篇九

第一段:

屈平疾(恨,痛心)王聽(聽覺)之不聰(明)也。

讒諂(說好人壞話的人)之蔽明也。

邪曲(邪惡不正的人)之害公也。

方正(正直的人)之不容(被動)也。

故憂愁幽(深)思而作《離騷》。

猶離憂(遭遇憂愁,離同“罹”,遭遇)也。

夫(句首發(fā)語詞)天者,人之始也。

人窮(處境困難)則(就)反本。

疾痛慘怛(內(nèi)心悲痛)。

屈平正(使動,使……正)道直(使動,使……直)行。

竭忠盡智以(連詞,表目的,來)事其君。

讒人間(離間)之。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兩個被動句)能無怨乎。

蓋(大概)自怨生也。

上(名作狀,向上)稱帝嚳。

下(名作狀,向下)道(稱道)齊桓。

以刺(指責)世事。

明(闡明)道德之廣崇(廣大崇高)。

治亂之條貫(規(guī)律)。

靡(沒有)不畢(全,都)見。

其文約(簡約)其辭微(含蓄),其志潔(高潔),其行廉(正直,端正)。

其稱文小而其指(同“旨”,旨趣)極大。

舉(列舉)類(事物)邇(近)而見(包含、表現(xiàn))義遠(深遠)。

自疏(疏遠)濯(同“濁”)淖(泥漿)污泥之中。

蟬(名作狀,像蟬一樣)蛻于濁穢(黑暗社會)。

不獲世之滋(污濁)垢。

皭(潔白)然泥而不滓(污黑)者也。

推(推究)此志也,雖(即使)與日月爭光可也。

文化常識。

1、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則,字靈均。中國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者,代表作品:《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2、帝嚳,傳說中“五帝”(五帝是指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位圣明君主少昊、顓頊、帝嚳、堯、舜,也是歷代朝廷官方祭祀禮儀的專用詞匯,是最高祭祀等級的儀式之一。)之一,號高辛氏。屈原是他的后裔。

翻譯。

1、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譯文:屈原痛心懷王聽信讒言不能分辨是非,讒言諂媚遮蔽了雙眼(不能明辨是非),(致使)邪惡歪曲殘害了公道,端方正直不被接受,因此(心懷)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2、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譯文:他的文筆簡約,詞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潔,行為廉正。文章說到的雖然細小,但意義卻非常重大,列舉的事例雖然淺近,但含義卻十分深遠。

3、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列傳教案篇十

教學目的:

1、進一步學習屈原愛國、正直的高尚品德,并從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寫作特點:記敘、議論、抒情三者的緊密結(jié)合,即人物評傳的特點,明確本文不同與其它人物傳記的地方。

3、將本文屈原的詩歌結(jié)合起來閱讀,從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現(xiàn)在他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惡勢力抗爭而決不妥協(xié)的斗爭精神上。

4、重點的文言實詞、通假字、古今詞義的運用等等。

教學重點:

1、重點閱讀第三自然段,背誦并理解作者在敘述屈原遭嫉蒙讒被楚懷王疏遠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夾敘夾議,贊揚了屈原的偉大作品《離騷》。作者從幾個方面介紹了《離騷》,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結(jié)合起來。

2、明確課文記敘了與屈原有關(guān)的幾件大事,并把屈原個人的遭遇同楚國的命運緊密地連在一起。

教學難點:

課文記敘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對其作用以及蘊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閱讀全文,理清全文記敘的線索。

教學步驟:

政治理想詩人形象。

美政民本憂國憂民,熱愛祖國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潔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馳……食玉英。

(唯美情結(ji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濁――高馳不顧、茍余心……。

堅持真理,獻身理想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路曼曼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

二、教師朗讀課文,學生明確課文以屈原活動的時間為序,分四部分進行。

記敘把表示這四個部分的段落做上記號,找出記敘屈原一生遭遇的五個詞語:

任――疏――黜――遷――投。

三、學生參照注釋,閱讀課文,進一步明確文章的內(nèi)容層次:全文以屈原。

活動的時間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遷。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身后影響。

四、布置作業(yè):熟讀翻譯課文,思考課后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重點閱讀第三自然段,背誦并理解作者在敘述屈原遭嫉蒙讒被楚懷王疏遠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夾敘夾議,贊揚了屈原的偉大作品《離騷》。作者從幾個方面介紹了《離騷》,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結(jié)合起來。

2、明確課文記敘了與屈原有關(guān)的幾件大事,并把屈原個人的.遭遇同楚國的命運緊密地連在一起。

3、課文記敘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對其作用以及蘊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重點閱讀第三自然段,背誦并理解作者在敘述屈原遭嫉蒙讒被楚懷王疏遠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夾敘夾議,贊揚了屈原的偉大作品《離騷》。作者從幾個方面介紹了《離騷》,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結(jié)合起來。

明確:作者從解題、成因、內(nèi)容、風格四方面介紹了《離騷》。“其文約……其志潔……其行廉……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這段話,是結(jié)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說的,說明屈原的秀美文辭與高潔志行互相輝映,渾然一體。

二、重點閱讀課文的第二部分,課文記敘了與屈原有關(guān)的幾件大事,并把屈原個人的遭遇同楚國的命運緊密地連在一起,其用意是什么。

明確:幾件大事:第一,受騙絕齊,第二兵敗丹淅,第三復釋張儀,第四諸侯擊楚,第五赴秦身死,第六為秦所滅。屈原個人的遭遇同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guān)。

三、課文記敘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對其作用以及蘊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明確:體會屈原憤世嫉俗的心情和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體會作者流露出的那種憤慨惋惜之情。漁父和屈原的對話,代表兩種不同的人生哲學、兩種不同的品格操守、兩種不同的政治取向,漁父認為對人生、對世事都不要太認真、太執(zhí)著,最好是得過且過、隨遇而安,即篇中所謂的隨流揚波、與世推移,至于舉世渾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則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對這種人生哲學,認為絕對不能隨波逐流,絕對不能同流合污,寧可葬身魚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潔行廉的人格。司馬遷把魚父和屈原的觀點兩相比照,是對屈原人格的贊揚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對黑暗勢力的強烈憤慨和對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四、熟讀課文,體味:司馬遷有著與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著屈原那樣正道直行的品格,有著屈原那樣深厚而又執(zhí)著的感情。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他是褒貶分明地為屈原立傳的。字里行間噴瀉著激憤、哀怨之情。

五、布置作業(yè):課后習題。

六、《信陵君竊符救趙》本篇重在引導學生自學,列出結(jié)構(gòu)提綱,舉出集中表現(xiàn)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論和行動,進一步了解《史記》紀傳作品的主要特點。

本篇記敘了信陵君禮賢下士和竊符救趙的始末,表現(xiàn)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謙虛作風和救人之困的義勇精神。(略)。

七、學生自讀《語文讀本》中:《孔子世家》、《伯夷列傳》、《毛遂自薦》、《魯仲義不帝連秦》《賈生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貨殖傳序》。

八、布置作業(yè):學生在網(wǎng)上查找一些資料。

屈原列傳教案篇十一

屈原名平,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懷王的左徒,見識廣博。屈原一生中遭遇了兩次大的挫折。

屈原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愛國精神的代表,主要原因是他很有才能和愛國情懷,在楚國遭受打擊,但是他始終不背叛楚國。

"路慢慢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每每讀到屈原,想到屈原,總有一種悲嘆,一個真真的跋涉者,一個真真堅持自己理想與情操的人,它的結(jié)局竟是萬般無奈的投江。

一個人的精神,一個人的人的意志無不在詮釋著他對人生的理解,他對生命的看法。

為什么有那么多高尚的人總是匆匆走過他短暫的一生,今天的人也許永遠都理解不了古人。

讀《屈原列傳》的時候,吸引和震撼我的已不再是屈原那高尚的品質(zhì),而是感慨活在一個不被人了解的世界,那會是一個多么大的悲哀。

從屈原坎坷的一生揭示出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遭遇困難和挫折是正常的,關(guān)鍵是面對挫折時,應當拿出勇氣和毅力迎接挑戰(zhàn),直面挫折,戰(zhàn)勝自我,把每次挫折當作前進的踏腳石,最終走向成功的輝煌。

屈原列傳教案篇十二

4、重點的文言實詞、通假字、古今詞義的運用等等。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課文記敘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對其作用以及蘊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閱讀全文,理清全文記敘的線索。

教學步驟?:

潔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馳……食玉英。

(?唯美情結(ji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濁——高馳不顧、茍余心……?????????。

堅持真理,獻身理想??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路曼曼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

二?、教師朗讀課文,學生明確課文以屈原活動的時間為序,分四部分進行。

記敘把表示這四個部分的段落做上記號,找出記敘屈原一生遭遇的五個詞語:

任——疏——黜——遷——投。

活動的時間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遷。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身后影響?。

四、布置作業(yè)?:熟讀翻譯課文,思考課后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3、課文記敘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對其作用以及蘊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三、課文記敘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對其作用以及蘊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五、布置作業(yè)?:課后習題。

八、布置作業(yè)?:學生在網(wǎng)上查找一些資料。?、

屈原列傳教案篇十三

一、文學常識:

屈原(約公元前340——約前278年),名,字,時期我國偉大的主義詩人,代表作為抒情長詩《》。主要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天》等。漢代把它們合編成《楚辭》。

《屈原列傳》一文記敘、、相結(jié)合,記載屈原的事跡和文學上的杰出才能,具體而深刻地表現(xiàn)了他忠貞不渝的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現(xiàn)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的斗爭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氣和“悲其志”的嘆惋。

二、生字練習:給加點的字注音。

屬()草稿慘怛()帝嚳()靡不畢見()濯()淖()。

蟬蛻()滋垢()濁穢()皭()然泥()而不滓()。

既絀()商于()既咎()眷()顧被()發(fā)漁父()。

憔()悴()哺()育啜()泣罹()難()。

三、通假字:解釋句中通假字。

1、離騷者,猶離憂也。()2、人窮則反本()3、靡不畢見()4、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絀()7、齊與楚從親()8、亡走趙,趙不內(nèi)()。

9、被發(fā)行吟澤畔()。

四、解釋加點詞的古今義:

1、明年:古義:今義:2、顏色:古義:今義:

3、形容:古義:今義:4、從容辭令:古義:今義:

5、設詭辯于懷王:古義:今義:

6、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古義:今義:

五、解釋加點的詞:1。

六、解釋加點詞的詞類活用:

1、厚幣委質(zhì)事楚()2、其后楚日以削()。

3、內(nèi)惑于鄭袖()4、短屈原于頃襄王()。

5、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七、判斷文言句式:

1、“離騷”者,猶離憂也()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3、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4、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5、求人可使報秦者()6、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7、是以見放()。

八、一詞多義:

1、害a、爭寵而心害其能()b、為陶謙所害()。

c、除國之大害()d、不能害人()。

2、疾a、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b、疾在腠理()。

c、疾風知勁草()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e、吾疾貧富不均()。

3、許a、而趙不許,曲在趙()b、時人莫之許也()。

c、先生不知何許人也()d、塞上長城空自許()。

4、屬a、亡國破家相隨屬()b、屬予作文以記之()。

c、司命之所屬()d、屈平屬草稿未定()。

e、有寧越徐尚……之屬()。

5、疏a、王怒而疏屈原()b、梅以疏為美()。

c、其于計之疏也()d、十三經(jīng)注疏()。

6、離a、“離騷”這,猶離憂也()b、約從離衡()。

c、如有離違,宜別圖之()d、多情自古傷離別()。

7、遷a、王怒而遷之()b、再遷為太史令()。

c、予左遷九江郡司馬()d、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

8、聞a、博聞強識()b、聞道有先后()。

c、聞寡人之耳()。

9、審a、審問之,慎思之()b、審矣,何足怪乎()。

c、審時度勢()d、明日再審之()。

10、望a、望桓侯而還走()b、欲望百姓親附()。

c、自幼有公輔之望()d、若望仆不相師()。

11、過a、過宋將軍而不見()b、求,無乃爾是過歟()。

c、過猶不及()d、人誰無過()。

12、與a、與之斗卮酒()b、世又不與能死節(jié)者比()。

c、何哉?與秦而不助五國也()d、蹇叔使子與師()。

九、名句默寫:

1、長太息以掩涕兮,。2、亦余心之所善兮,。

3、欲少留此靈瑣兮,。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路漫漫其修遠兮,。

4、信而見疑,,能無怨乎?

5、舉世,,是以見放。

6、明道德之光崇,,。,,

其志潔;自疏。

7、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

8、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人又。

作者郵箱:

屈原列傳教案篇十四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zhì)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fā)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zhàn)于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眜。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睉淹踔勺幼犹m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guān),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nèi)。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兑住吩唬骸熬筒皇常瑸槲倚膼?,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蓖踔幻鳎M足福哉!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睗O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自屈原沉汨羅后百有馀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列傳教案篇十五

我以為,屈原即使再來一次,也會選擇同樣的道路。

屈原生在楚國,長在楚國,他的心與楚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所以即使不能再在朝廷為官,他也“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時時刻刻“心系懷王,眷顧楚國”,即使曾想過“退將復修吾初服”,但也依然難敵“井渫不食”時的心惻,他選擇了“知其不可而強為之者邪”的儒家思想,選擇了獨立江濱的孤獨。

屈原想要的是一腔的鴻鵠之志,是“君明臣賢,國之幸也”,是滿腔的家國情懷。人這一生,該拼搏時拼搏,在該有的年紀里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才不枉活過這一遭。歷史那端的屈原,也不想看到這片生他養(yǎng)他的土地被敵人的馬蹄所踐踏吧!

他,就是屈原,就是那個香草美人,那個選擇儒學道路的屈原。

屈原列傳教案篇十六

教學目的:

1、進一步學習屈原愛國、正直的高尚品德,并從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寫作特點:記敘、議論、抒情三者的緊密結(jié)合,即人物評傳的特點,明確本文不同與其它人物傳記的地方。

3、將本文屈原的詩歌結(jié)合起來閱讀,從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現(xiàn)在他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惡勢力抗爭而決不妥協(xié)的斗爭精神上。

4、重點的文言實詞、通假字、古今詞義的運用等等。

教學重點:

1、重點閱讀第三自然段,背誦并理解作者在敘述屈原遭嫉蒙讒被楚懷王疏遠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夾敘夾議,贊揚了屈原的偉大作品《離騷》。作者從幾個方面介紹了《離騷》,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結(jié)合起來。

2、明確課文記敘了與屈原有關(guān)的幾件大事,并把屈原個人的遭遇同楚國的命運緊密地連在一起。

教學難點:

課文記敘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對其作用以及蘊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閱讀全文,理清全文記敘的線索。

教學步驟:

政治理想詩人形象。

美政民本憂國憂民,熱愛祖國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潔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馳……食玉英。

(唯美情結(ji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濁——高馳不顧、茍余心……。

堅持真理,獻身理想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路曼曼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

二、教師朗讀課文,學生明確課文以屈原活動的時間為序,分四部分進行。

記敘把表示這四個部分的段落做上記號,找出記敘屈原一生遭遇的五個詞語:

任——疏——黜——遷——投。

三、學生參照注釋,閱讀課文,進一步明確文章的內(nèi)容層次:全文以屈原。

活動的時間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遷。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身后影響。

四、布置作業(yè):熟讀翻譯課文,思考課后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重點閱讀第三自然段,背誦并理解作者在敘述屈原遭嫉蒙讒被楚懷王疏遠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夾敘夾議,贊揚了屈原的偉大作品《離騷》。作者從幾個方面介紹了《離騷》,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結(jié)合起來。

2、明確課文記敘了與屈原有關(guān)的幾件大事,并把屈原個人的遭遇同楚國的命運緊密地連在一起。

3、課文記敘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對其作用以及蘊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重點閱讀第三自然段,背誦并理解作者在敘述屈原遭嫉蒙讒被楚懷王疏遠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夾敘夾議,贊揚了屈原的偉大作品《離騷》。作者從幾個方面介紹了《離騷》,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結(jié)合起來。

明確:作者從解題、成因、內(nèi)容、風格四方面介紹了《離騷》?!捌湮募s……其志潔……其行廉……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這段話,是結(jié)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說的,說明屈原的秀美文辭與高潔志行互相輝映,渾然一體。

二、重點閱讀課文的第二部分,課文記敘了與屈原有關(guān)的幾件大事,并把屈原個人的遭遇同楚國的命運緊密地連在一起,其用意是什么。

明確:幾件大事:第一,受騙絕齊,第二兵敗丹淅,第三復釋張儀,第四諸侯擊楚,第五赴秦身死,第六為秦所滅。屈原個人的遭遇同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guān)。

三、課文記敘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對其作用以及蘊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明確:體會屈原憤世嫉俗的心情和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體會作者流露出的那種憤慨惋惜之情。漁父和屈原的對話,代表兩種不同的人生哲學、兩種不同的品格操守、兩種不同的政治取向,漁父認為對人生、對世事都不要太認真、太執(zhí)著,最好是得過且過、隨遇而安,即篇中所謂的隨流揚波、與世推移,至于舉世渾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則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對這種人生哲學,認為絕對不能隨波逐流,絕對不能同流合污,寧可葬身魚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潔行廉的人格。司馬遷把魚父和屈原的觀點兩相比照,是對屈原人格的贊揚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對黑暗勢力的強烈憤慨和對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四、熟讀課文,體味:司馬遷有著與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著屈原那樣正道直行的品格,有著屈原那樣深厚而又執(zhí)著的感情。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他是褒貶分明地為屈原立傳的。字里行間噴瀉著激憤、哀怨之情。

五、布置作業(yè):課后習題。

六、《信陵君竊符救趙》本篇重在引導學生自學,列出結(jié)構(gòu)提綱,舉出集中表現(xiàn)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論和行動,進一步了解《史記》紀傳作品的主要特點。

本篇記敘了信陵君禮賢下士和竊符救趙的始末,表現(xiàn)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謙虛作風和救人之困的義勇精神。(略)。

七、學生自讀《語文讀本》中:《孔子世家》、《伯夷列傳》、《毛遂自薦》、《魯仲義不帝連秦》《賈生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貨殖傳序》。

屈原列傳教案篇十七

早春三月,天氣還是那么寒冷,閑暇之際讀屈子列傳。雖斯人已遠,但感其遭遇,依然心中郁結(jié)難釋。仿佛看到一個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披發(fā)老人行走在汨羅江畔,對著滔滔江水,淚水長流。家國仍在,可惜報國無門。

江邊的漁夫見到屈原后兩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漁夫問:“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答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睗O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讀完兩人的對話,深感屈原人性的高潔,不隨波逐流。寧可葬于魚腹,也不能蒙世俗之溫蠖。像這樣的境界是多少人永遠也達不到的高度,但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性格注定了屈原的悲劇。這個悲劇的屈原個人性格造成的嗎?我看未必。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血緣上與楚國國君不可謂不親;居楚國三閭大夫、左徒高位,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地位不可謂不顯赫??梢哉f屈原至少已經(jīng)具備了實現(xiàn)他政治理想的前提條件,比起那些苦于謀求進身之階的普通士大夫強千百倍。古往今來,太多的人一直在思索報效朝廷,但苦于無門、還有人長期延滯于卑微下僚的地位,終身飽受勞碌之苦,蹉跎一生。屈原的身世對于他個人是他的幸運,對于楚國來講也是楚國的幸運。

但命運無常,小人難測。上官大夫妒賢嫉能,在楚王面前誹謗屈原,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楚王聽之開始疏遠屈原。后來秦欲伐齊,齊與楚為同盟,秦派張儀以小惠離間齊楚,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楚王沒有得到張儀許諾的六百里土地,一怒之下,懷王大肆興師伐秦又遭慘敗,楚國上下蒙受了奇恥大辱。屈原雖然被放逐,但依然睠顧楚國,系心懷王,希望懷王能幡然悔悟,召回自己,但懷王終不悔悟,后多次聽上官、鄭袖等人的讒言,一次次做出失敗的決策。太史公曾論到,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懷王見欺,可憐又可恨。

自古士大夫飽讀詩書,期待有一天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致君堯舜,天下大治。他們遵循著一條修身齊家平天下的道路,擔負著社會理想的實現(xiàn)和國家秩序的穩(wěn)定。中國古代的文人承擔著道義和對社會的責任,但他們又不是一個獨立的階級,往往需要依附政治勢力或統(tǒng)治階級去實現(xiàn)所謂的道和義。屈原的悲劇是注定的,因為他沒有遇到一個賢明的君主。伊尹碰到了知錯就改的太甲能中興殷商;姜子牙遇到禮賢下士的文王,開大周八百年之基業(yè);魏征與太宗同時,才可以共創(chuàng)貞觀盛世。所以賢臣治國還賴有賢君,賢君能聽采納忠言,賢臣才能開一個太平世界。

自古壯志難酬是士人的最大悲劇,多少人在這條為國為民的道路上白了少年頭,以后悲劇收場。是個人悲劇,也是時代悲劇,更是制度的悲劇。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權(quán)為核心,一切政治目標的實現(xiàn)都有賴于皇帝的首肯。一個昏庸的皇帝足以讓所有的賢臣在政治舞臺上黯然失色。偌大的皇權(quán)也是有皇帝一人來行使,他也是一個有七情六欲的人,容易被小人左右,也有自己的性格弱點。為什么有的賢臣說的話,皇帝就是聽不進去,小人一番鼓噪就言聽計從呢?一些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能有讓人信服的例子來說教,一些華而不實的大道理說教然而讓人生厭。但一些小人能揣摩上意,一下子就說到了皇帝的心里,自然就會大受重用了。

屈原被疏遠與其說是小人的讒言,不如說懷王擔心其功高震主。屈原的悲劇歸根到底是制度的悲劇罷了。

屈原列傳教案篇十八

原文:

屈原者,名平,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蓖跖枨?。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半x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睉淹踔勺幼犹m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guān),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nèi)。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汩羅以死。

譯文:

屈原,名字叫平,擔任楚懷王的左徒。(他)知識廣博,記憶力很強,明了國家治亂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職位相等,想爭得楚王對他的寵愛,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賢能。楚懷王派屈原制定國家的法令,屈原編寫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見了,就想要走草稿,屈原不給。(上官大夫)于是讒毀他說:“君王讓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沒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制定法令了’?!背趼犃撕苌鷼猓蚨柽h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分辨是非,諂媚國君的人遮蔽了楚懷王的明見,邪惡的小人危害公正無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讒臣所容,所以憂愁深思,就創(chuàng)作了《離騷》?!半x騷”,就是遭遇憂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境困難時,總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給以援助),所以勞累疲倦時,沒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內(nèi)心悲傷時,沒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盡忠心用盡智慧,侍奉他的國君,小人離間他們,(他)可以說處于困境啊。誠信卻被懷疑,盡忠卻被誹謗,能沒有怨憤嗎?屈原作《離騷》,是從怨憤引起的啊。

這時秦昭王和楚國通婚,要同懷王會見。懷王打算去,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睉淹醯男鹤幼犹m勸楚王去:“為什么要斷絕和秦國的友好關(guān)系呢?”懷王最終去了。進入武關(guān)后,秦國的伏兵截斷了歸楚的后路,扣留懷王求得割讓土地。懷王很生氣,不答應。(他)逃跑到趙國,趙國不敢接納(他)。(他)又回到秦國,最終死在了秦國,尸體被運回(楚國)埋葬。懷王的大兒子頃襄王繼位做國君,用他的弟弟子蘭做令尹。楚國人全抱怨子蘭,因為他勸說懷王去秦國卻(導致懷王)未回;屈原也痛恨他,雖然(自己)被流放,仍然眷戀楚國,關(guān)心懷王,不忘祖國而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夠有一天能覺悟,楚國壞的習俗有一天能改變。他關(guān)心君王振興國家,想把楚國從衰弱的局勢中挽救過,在一篇作品(《離騷》)里再三表達這種意愿。然而終于無濟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令尹子蘭聽說了屈原憤恨他的話后,很生氣,馬上派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詆毀屈原,頃襄王聽了很生氣,又把屈原放逐出去。

屈原走到江邊,披散著頭發(fā)沿著水邊邊走邊吟唱,臉色憔悴,形體和容貌都像干枯的樹木一樣。一個漁翁看見就問他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到這里?”屈原說:“全世界混濁卻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卻只有我一人清醒,(我)因此被放逐?!睗O翁說:“聰明賢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順隨世俗的變化。全世上都混濁,為什么不順著潮流推波助瀾?眾人都醉了,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節(jié)操志向,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用手彈去冠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塵土。一個人,誰又能用清凈潔白的身體,去受臟物的污染呢?(我)寧愿跳入水中,葬身魚腹,又怎能用高尚純結(jié)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塵垢呢?”于是寫下了《懷沙》賦,便抱著石頭,自己跳到汨羅江死了。

屈原死了以后,楚國(還)有宋玉、唐勒、景差這些人,都愛好文學并且憑借擅長寫賦受到人們稱贊;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辭,(卻)始終沒有人敢于直諫。從這以后,楚國一天比一天縮小,幾十年后,最終被秦國滅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屈原列傳教案篇十九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司馬遷的一篇列傳。屈原是湖北秭歸人,作為一名湖北人,對這位偉人的歷史我也非常感興趣,今天特地開始讀了一下原文。

屈原是羋性屈氏,古代的姓和我們今天的姓不一樣,古代只有貴族才有姓,屈原和楚國王室都是羋姓。而屈是他的氏。《屈原賈生列傳》中說屈原是楚平王的同姓,所以按照道理來說屈原是和楚國王室有血緣關(guān)系的。

他最先是楚懷王的左徒。因為才華出眾,所以懷王一開始非常信任他。但是同朝為官的人為了爭寵而害怕他的能力超過自己。于是他們想辦法迫害屈原,他們在楚懷王的面前誣蔑屈原,這樣楚懷王就開始漸漸疏遠屈原。

由于屈原為人非常正直,用心對待他的君上??墒菂s被疏遠,真是忠言逆耳。屈原被罷免以后,秦國想要攻打齊國,齊國和楚國關(guān)系很好。秦惠王想要疏遠楚國和齊國,于是派張儀去找楚懷王,張儀說如果楚國能夠和秦國結(jié)盟去攻打齊國,秦國會把六百里的地方送給楚國。楚王聽了以后答應了張儀,于是和齊國絕交。等到戰(zhàn)后楚王準備去接收土地的時候。張儀卻說自己和楚王約定的是六里,沒有聽說過六百里。

之后楚王很生氣,想要攻打秦國結(jié)果被秦軍打敗。后來秦國主動請求歸還漢中向楚王求和,楚王只要求得到張儀。后來張儀用重金收買楚王的寵妃,張儀逃走了。之后秦昭王和楚國通婚,希望和楚王見面,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之國不能相信,結(jié)果懷王不聽。最后楚懷王死于秦國。

屈原后來又被貶了,在萬般無奈之下,投江自殺。《屈原賈生列傳》讓我體會到,一個國君如果只聽片面之詞,聽不進真話的惡果。屈原忠心耿耿卻落下一個投江自殺的下場。實在是非??上А?/p>

屈原列傳教案篇二十

自懷石投江之后,屈原便一直為人們傳誦至今。先民們專設一個節(jié)日來紀念一個人并且延續(xù)兩千年之久,這至少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屈原以自己強烈的愛國主義和嫉惡如仇,潔身自好的高風亮節(jié),贏得了后人對他的永世景仰。

屈原之死,感天動地,氣貫長虹。

每至端午。每每讀到《屈原列傳》中“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這一句,都要被屈原感動得潸然淚下。不難想像,作為一個“真正直行,竭忠盡智”的忠信之臣,一再被疑謗直至被貶,作為一個有著強烈愛國之心的國之棟梁,眼看祖國山河破碎而自己卻無天之力,這該有多痛苦!在極端痛苦之中,用死來求得永恒的解脫,以死來保護自身的清白,以死來報效祖國,這實在令人同情,令人感動,令世人油然而生敬意。

我同情屈原,我景仰屈原,我歌頌屈原,但我又不深深地感嘆一句:

屈原之死,悲哉!惜哉!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18192094.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