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烏鎮(zhèn)導游講解 烏鎮(zhèn)導游詞100字左右模板(三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2 11:17:37
2023年烏鎮(zhèn)導游講解 烏鎮(zhèn)導游詞100字左右模板(三篇)
時間:2023-04-02 11:17:37     小編:admin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烏鎮(zhèn)導游講解 烏鎮(zhèn)導游詞100字左右篇一

關于“烏鎮(zhèn)”一詞的由來,還有一個典故。據說在唐憲宗元和年間,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據稱王,舉兵叛亂,朝廷命烏贊將軍率兵討伐。烏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zhàn),打得叛軍節(jié)節(jié)敗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掛牌休戰(zhàn),正當烏將軍就地扎營伺機再戰(zhàn)時,李琦卻于當日深夜偷襲營地。烏將軍倉促應戰(zhàn),最后連人帶馬跌入李琦設下的陷阱,被叛軍亂箭射死。雖說仗是打輸了,但是烏贊將軍那種正直、忠誠、愛國的表現,讓老百姓十分欽佩。大家為了紀念他,就把鎮(zhèn)名以他的姓氏為名,改稱“烏鎮(zhèn)”。

烏鎮(zhèn)二期的西柵景區(qū)毗鄰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個碧水環(huán)繞的島嶼和72座形態(tài)各異的古石橋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進入景區(qū)。相對一期東柵景區(qū)而言,二期的保護和開發(fā)更加完善徹底,人和環(huán)境、自然、建筑更為和諧。橫貫景區(qū)東西的西柵老街長1.8公里,兩岸臨河水閣綿延1.8公里有余,整個景區(qū)內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萬平方米,真正成為了觀光、休閑、度假、商務活動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個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磚鋪就的,上面豎立著密密麻麻的高桿和階梯式曬布架,規(guī)模相當龐大。這里除了制作藍印花布外,還有獨特的彩烤工藝流程,而且當時的彩烤色彩也十分豐富,都是從當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來的,像茶葉啊,桑樹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紅茶可以染成淺紅色,綠茶可以染成淺綠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淺黃色,桑樹皮可以染成淺褚色,因此,這個染坊在當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敘昌醬園

中國是醬油生產起源最早的國家,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而敘昌醬園是烏鎮(zhèn)有歷史記載以來最早的醬園,它是鎮(zhèn)人陶敘昌于清咸豐九年創(chuàng)立的。

醬園前店后坊,自產自銷,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它曬醬的地方。滿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醬缸,我們從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敘昌醬園”的字樣。大晴天的時候,工人們就把斗笠取下,露出蓋著蠶絲棉的醬缸,讓里面的豆瓣醬盡情的吸收陽光。或許大家要問,為什么要蓋一層蠶絲棉呢?首先這是因為要防灰防蚊蟲,另外一方面,蠶絲有很好透氣性,讓豆瓣醬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發(fā)酵。曬的時間大概要3—4個月,直到變成黑褐色為止。

這里是陶家的一個會客廳,旁邊還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醬的工藝流程。做醬的工藝比較復雜,要先浸泡黃豆、蠶豆、小麥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發(fā)酵,發(fā)酵好了加鹽水放到外面暴曬,而暴曬的時間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帶的人家?guī)缀醵际亲约鹤鲠u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質,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口鍋被稱為“天下第一鍋”。明代嘉靖年間,湖州鐵匠沈濟帶著一身熟練的冶煉技術來到烏鎮(zhèn)開了個小作坊,當時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鐵作坊,因此生意興隆,發(fā)展的很快。這口大鐵鍋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時候做出來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煉的高超技能,也展現了他家的經濟實力。旁邊墻上的照片有關于這口大鐵鍋的資料記載,我們面前的這一口鐵鍋,也是根據資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樓是一個體驗區(qū),每個禮拜的二、四、六下午2點到4點,這里會有專門的師傅給大家展示鐵鍋的制作過程。這個屋子的建筑結構也非常特別,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鑿而成,因此有“石腳屋”之稱,其實這也是為了防止冶煉過程中四處飛濺的火花引燃木料,釀成火災。這面墻上描繪了冶煉鐵鍋的所有制作步驟,其中最耗時間,也最難的一步就是給爐子升溫,因為要鐵水熔化,溫度一定要達到1400度以上才行。我們身邊這個就是給爐子鼓風的風箱,大家可以在這里繞一圈參觀一下。

昭明書院

昭明書院得名于曾在此地讀書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蕭統(tǒng)編輯整理的《文選》是我國第一半詩歌散文選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文選》和《古文觀止》、《唐宋八大家文鈔》都是古代讀書人案頭必備的文學讀本,影響深遠。

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參天,正門入口有明朝萬歷年間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題“六朝遺勝”,龍鳳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的字樣,在文革期間,被有心人涂上了石灰,才得以幸存。

書院的后冊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及作品展覽館。烏鎮(zhèn)是文學巨匠茅盾的故鄉(xiāng),自第五屆開始烏鎮(zhèn)已經成為茅盾文學獎的永久頒獎地,第五屆是在烏鎮(zhèn)一期東柵,第二期是在我們西柵。

三寸金蓮館

中國封建歷史里的纏足現象存在了上千年,對于這段纏足歷史,歷來都是褒貶不一。這個三寸金蓮館用大量珍貴的實物和圖片給大家講述中國歷史上的纏足文化,如此系統(tǒng)全面的介紹,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

我們現在進的是當初西柵大街大戶人家的房子,這里很多景點包括客棧都是把幾個大戶人家的房子打通建成的。我們現在第一進的地方是做商店用的,主要賣一些工藝品。第二進是蠟像區(qū),讓游客了解一下當時裹小腳的場景。這邊是我們的女孩到了一定年紀,長輩給她裹小腳的場景。裹腳一般都是在女孩5—8歲的時候,如果年齡太小,腳還很軟,可能會裹的不到位,落下終身殘疾,沒辦法走路,如果年齡太大,腳掌就定型了,裹起來更痛苦,而且也裹不漂亮?,F在我們到里面的展覽館去看一下。

那個時候就已經有高跟鞋、坡跟鞋了,為的是讓腳顯的更小些。大家看他們的鞋子都是尖頭鞋,那我們現在穿尖頭鞋是為了漂亮,為了時髦,那時候他們的腳本來就被綁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頭的。當時她們只有大腳趾是不動的,其他四個腳趾都被折斷壓在腳底板下面,同時還要把腳面骨折斷,從而把腳裹成一個彎弓的形狀。

大家過來看一下這邊的兩雙鞋子。這是一雙富貴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錢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做靴子的話就要請專門的鞋匠來訂做。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貴的意思。這邊這雙是專門給古時的歌舞妓跳舞時穿的,腳后跟這個抽屜是放花粉用的,下面還有個鏤空的蓮花形狀圖案。跳舞的時候,隨著腳步的移動,會有一朵朵的蓮花印在地板上,因此這被稱為步步生蓮鞋。

往里面進去,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頭鞋、十二生肖鞋等等。再進去就可以看見更多的鞋子,這里的鞋子有按種類分,按地區(qū)分的。像這幾雙鞋子普遍要偏大點,因為是民國初年的時候的鞋子,那時候纏腳不是很講究,所以腳還是比較大的?,F在我們看看這些小的,這幾雙單個的鞋子很有特色,它們都是單個的,叫做訂婚鞋。因為當時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會把女孩子的繡花鞋其中一只拿到男方家給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著這鞋子來選媳婦。他們主要看兩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為當時以小腳為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繡花。因為女孩子裹了小腳之后,干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里做些家務活,女工方面當然也是非??粗氐?,因此挑媳婦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這兩個方面。

這里還有一雙睡鞋,顧名思義是睡覺時穿的鞋子。這鞋的底是軟的,睡覺前套在腳上,出門的時候在這雙鞋子外面再套一雙硬底的鞋子就可以了。

這邊有四個地區(qū)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區(qū)的,江南地區(qū)的。其中中原地區(qū)的腳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這一帶,而且那里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大家都知道,相同長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會有很大的差別,做成坡跟后看上去明顯更小些。中原地區(qū)的女孩有纖骨的稱號,她們骨骼長的比北方女孩要小,因此腳也相對小些。而纏腳是要按比例的,纏的過小了會影響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對的大一些。

這邊是72雙精品鞋,這些大一點的是民國時期的,這些有點少數民族味道的是青海地區(qū)的,都是從山區(qū)農戶家收集回來的。

這邊還有兩雙鎮(zhèn)館之寶—兩雙出土文物。這里是故意放著一大一小兩雙,做一個對比。這雙是北宋年間的,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當時還沒有廣泛流行纏腳,當時沒有纏過的腳是跟我們現在一樣,自然生長的,那這個鞋子也是蠻大的,按現在的標準來說有39碼的樣子。那旁邊這雙就明顯小很多,這是明朝的鞋子,也是從烏鎮(zhèn)近郊出土的一雙三寸金蓮鞋。因為明朝是纏腳最鼎盛的時期,那個時候如果女孩子不纏腳是嫁不出去的。

剛開始流行纏腳是在南朝的時候,李后祖有個宮女叫媚娘,她本身腳比較小,經常在跳舞的時候不穿鞋子,用布把腳綁一下,在棉花上面跳舞,李后祖就贊譽她是“凌云之態(tài)”。那時候開始就以小腳為美,到了宋代的時候開始有了三寸金蓮的說法。它從宮廷傳到一些富貴家庭,再傳到妓院,慢慢的開始廣泛流行。那時候民間老百姓還不怎么會纏,特別是在農村,農村里的女孩子是家里勞動力的一部分,纏腳后就意味著不能下地干活了。那到了明朝的時候,如果說女孩子不纏腳肯定是嫁不出去的?;实壑煸叭⒘笋R皇后,因為上轎時一陣風吹來,把轎簾吹開,露出了馬皇后的一雙大腳而被人恥笑,于是就有了露馬腳之說。

清朝的宮廷里面是不纏腳的,因為滿人認為江山是從馬背上打來的,纏了腳還怎么騎馬呢?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年的時候下了一個禁纏令,就是說凡是我康熙元年出生的女孩一律不準裹小腳,可是漢族的老百姓太多了,而且纏足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了,他們還是在偷偷給自己家里的女孩子裹小腳。于是在康熙七年的時候,朝廷就索性不管了,也把這個禁纏令罷免了。真正沒有裹小腳是在民國的時候。

這個腳是我們?yōu)蹑?zhèn)90多歲的老人家的腳,她這個腳已經不是三寸金蓮的小腳了,而是有點畸形。因為這位老人家10的時候父母給她裹了一段時間的小腳,后來又不裹了,但是腳始終長不好,就變成這樣畸形的了。

烏鎮(zhèn)導游講解 烏鎮(zhèn)導游詞100字左右篇二

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浙江桐鄉(xiāng)烏鎮(zhèn)。請允許我代表我們的旅行社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我的名字叫何玉婷?,F在我給大家簡單說一下我們今天的行程安排,今天我們要去游覽烏鎮(zhèn)的東市河、逢源雙橋、江南百床館等等。

下面是浙江烏鎮(zhèn)的一個簡單的介紹。1991年,烏鎮(zhèn)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zhèn)保護和旅游開發(fā)工程,于 20xx年1月1日正式開放的,現已被評為國際四a級風景區(qū),全國20個黃金周預報景點之一。雖然開發(fā)較晚,但起步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個開發(fā)過程堅持了“以舊修舊、整舊如故”的原則?,F在景區(qū)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沒有因為旅游開發(fā)而把他們全部搬走,他們原來怎么生活現在幾乎仍然怎么生活,烏鎮(zhèn)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著的古鎮(zhèn)!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河名為東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連通京杭運河。河對岸的古民居里現在還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烏鎮(zhèn)是一個真正的活著的水鄉(xiāng)古鎮(zhèn)。

在這邊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橋——逢源雙橋。跟一個成詞結合起來就是說左右逢源的意思了,還可以看到在這座橋上面有一個廊棚,所以也稱為廊橋,橋的下面還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于一座水城門的作用。

下面一個景點江南百床館,顧名思義就是從江浙一帶收集過來的各式各樣的古床。這個老宅子是當地姓趙的一個大戶人家,七進深的一個老宅子。為什么要帶大家去看這個呢?因為床最能反映當地生活中一些最真實最細膩的想法。古人認為人的生命有三分之一是在床上度過的,所以中國人對床的要求一直是非??季康?。

接下來我們要來到的是江南木雕館。進門首先看到的是一對紫黑色的木柱,圖案分別是龍與鳳,取龍鳳呈祥之意。這類柱子在古代被稱為儀式柱,它主要的作用在于裝飾。舊時,家中若有紅白喜事,正廳之上都要懸掛中堂,這對柱子便是置于中堂兩側。由于柱子價值極高,一般人家都是在需要時才去租用,用完即還。

游客們,我們今天的行程就到這里了,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度過這段美好而又短暫的時光。

烏鎮(zhèn)導游講解 烏鎮(zhèn)導游詞100字左右篇三

烏鎮(zhèn)地處浙江北端,與江蘇省相鄰,曾經是兩省三府七縣交界之處。春秋時期,烏鎮(zhèn)是吳疆越界,吳國曾駐兵于此以防越國,當時稱烏戌。“烏鎮(zhèn)”的稱呼,首次出現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間,以市河為界分為烏青二鎮(zhèn),河西為烏鎮(zhèn),河東為青鎮(zhèn),解放后,統(tǒng)稱烏鎮(zhèn)。

關于“烏鎮(zhèn)”一詞的由來,還有一個典故。據說在唐憲宗元和年間,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據稱王,舉兵叛亂,朝廷命烏贊將軍率兵討伐。烏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zhàn),打得叛軍節(jié)節(jié)敗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掛牌休戰(zhàn),正當烏將軍就地扎營伺機再戰(zhàn)時,李琦卻于當日深夜偷襲營地。烏將軍倉促應戰(zhàn),最后連人帶馬跌入李琦設下的陷阱,被叛軍亂箭射死。雖說仗是打輸了,但是烏贊將軍那種正直、忠誠、愛國的表現,讓老百姓十分欽佩。大家為了紀念他,就把鎮(zhèn)名以他的姓氏為名,改稱“烏鎮(zhèn)”。

烏鎮(zhèn)二期的西柵景區(qū)毗鄰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個碧水環(huán)繞的島嶼和72座形態(tài)各異的古石橋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進入景區(qū)。相對一期東柵景區(qū)而言,二期的保護和開發(fā)更加完善徹底,人和環(huán)境、自然、建筑更為和諧。橫貫景區(qū)東西的西柵老街長1.8公里,兩岸臨河水閣綿延1.8公里有余,整個景區(qū)內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萬平方米,真正成為了觀光、休閑、度假、商務活動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個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磚鋪就的,上面豎立著密密麻麻的高桿和階梯式曬布架,規(guī)模相當龐大。這里除了制作藍印花布外,還有獨特的彩烤工藝流程,而且當時的彩烤色彩也十分豐富,都是從當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來的,像茶葉啊,桑樹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紅茶可以染成淺紅色,綠茶可以染成淺綠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淺黃色,桑樹皮可以染成淺褚色,因此,這個染坊在當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敘昌醬園

中國是醬油生產起源最早的國家,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而敘昌醬園是烏鎮(zhèn)有歷史記載以來最早的醬園,它是鎮(zhèn)人陶敘昌于清咸豐九年創(chuàng)立的。

醬園前店后坊,自產自銷,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它曬醬的地方。滿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醬缸,我們從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敘昌醬園”的字樣。大晴天的時候,工人們就把斗笠取下,露出蓋著蠶絲棉的醬缸,讓里面的豆瓣醬盡情的吸收陽光。或許大家要問,為什么要蓋一層蠶絲棉呢?首先這是因為要防灰防蚊蟲,另外一方面,蠶絲有很好透氣性,讓豆瓣醬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發(fā)酵。曬的時間大概要3—4個月,直到變成黑褐色為止。

這里是陶家的一個會客廳,旁邊還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醬的工藝流程。做醬的工藝比較復雜,要先浸泡黃豆、蠶豆、小麥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發(fā)酵,發(fā)酵好了加鹽水放到外面暴曬,而暴曬的時間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帶的人家?guī)缀醵际亲约鹤鲠u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質,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口鍋被稱為“天下第一鍋”。明代嘉靖年間,湖州鐵匠沈濟帶著一身熟練的冶煉技術來到烏鎮(zhèn)開了個小作坊,當時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鐵作坊,因此生意興隆,發(fā)展的很快。這口大鐵鍋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時候做出來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煉的高超技能,也展現了他家的經濟實力。旁邊墻上的照片有關于這口大鐵鍋的資料記載,我們面前的這一口鐵鍋,也是根據資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樓是一個體驗區(qū),每個禮拜的二、四、六下午2點到4點,這里會有專門的師傅給大家展示鐵鍋的制作過程。這個屋子的建筑結構也非常特別,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鑿而成,因此有“石腳屋”之稱,其實這也是為了防止冶煉過程中四處飛濺的火花引燃木料,釀成火災。這面墻上描繪了冶煉鐵鍋的所有制作步驟,其中最耗時間,也最難的一步就是給爐子升溫,因為要鐵水熔化,溫度一定要達到1400度以上才行。我們身邊這個就是給爐子鼓風的風箱,大家可以在這里繞一圈參觀一下。

昭明書院

昭明書院得名于曾在此地讀書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蕭統(tǒng)編輯整理的《文選》是我國第一半詩歌散文選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文選》和《古文觀止》、《唐宋八大家文鈔》都是古代讀書人案頭必備的文學讀本,影響深遠。 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參天,正門入口有明朝萬歷年間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題“六朝遺勝”,龍鳳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的字樣,在文革期間,被有心人涂上了石灰,才得以幸存。

書院的后冊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及作品展覽館。烏鎮(zhèn)是文學巨匠茅盾的故鄉(xiāng),自第五屆開始烏鎮(zhèn)已經成為茅盾文學獎的永久頒獎地,第五屆是在烏鎮(zhèn)一期東柵,第二期是在我們西柵。

三寸金蓮館

中國封建歷史里的纏足現象存在了上千年,對于這段纏足歷史,歷來都是褒貶不一。這個三寸金蓮館用大量珍貴的實物和圖片給大家講述中國歷史上的纏足文化,如此系統(tǒng)全面的介紹,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

我們現在進的是當初西柵大街大戶人家的房子,這里很多景點包括客棧都是把幾個大戶人家的房子打通建成的。我們現在第一進的地方是做商店用的,主要賣一些工藝品。第二進是蠟像區(qū),讓游客了解一下當時裹小腳的場景。這邊是我們的女孩到了一定年紀,長輩給她裹小腳的場景。裹腳一般都是在女孩5—8歲的時候,如果年齡太小,腳還很軟,可能會裹的不到位,落下終身殘疾,沒辦法走路,如果年齡太大,腳掌就定型了,裹起來更痛苦,而且也裹不漂亮?,F在我們到里面的展覽館去看一下。

那個時候就已經有高跟鞋、坡跟鞋了,為的是讓腳顯的更小些。大家看他們的鞋子都是尖頭鞋,那我們現在穿尖頭鞋是為了漂亮,為了時髦,那時候他們的腳本來就被綁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頭的。當時她們只有大腳趾是不動的,其他四個腳趾都被折斷壓在腳底板下面,同時還要把腳面骨折斷,從而把腳裹成一個彎弓的形狀。

大家過來看一下這邊的兩雙鞋子。這是一雙富貴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錢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做靴子的話就要請專門的鞋匠來訂做。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貴的意思。這邊這雙是專門給古時的歌舞妓跳舞時穿的,腳后跟這個抽屜是放花粉用的,下面還有個鏤空的蓮花形狀圖案。跳舞的時候,隨著腳步的移動,會有一朵朵的蓮花印在地板上,因此這被稱為步步生蓮鞋。

往里面進去,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頭鞋、十二生肖鞋等等。再進去就可以看見更多的鞋子,這里的鞋子有按種類分,按地區(qū)分的。像這幾雙鞋子普遍要偏大點,因為是民國初年的時候的鞋子,那時候纏腳不是很講究,所以腳還是比較大的?,F在我們看看這些小的,這幾雙單個的鞋子很有特色,它們都是單個的,叫做訂婚鞋。因為當時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會把女孩子的繡花鞋其中一只拿到男方家給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著這鞋子來選媳婦。他們主要看兩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為當時以小腳為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繡花。因為女孩子裹了小腳之后,干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里做些家務活,女工方面當然也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挑媳婦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這兩個方面。

這里還有一雙睡鞋,顧名思義是睡覺時穿的鞋子。這鞋的底是軟的,睡覺前套在腳上,出門的時候在這雙鞋子外面再套一雙硬底的鞋子就可以了。 這邊有四個地區(qū)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區(qū)的,江南地區(qū)的。其中中原地區(qū)的腳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這一帶,而且那里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大家都知道,相同長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會有很大的差別,做成坡跟后看上去明顯更小些。中原地區(qū)的女孩有纖骨的稱號,她們骨骼長的比北方女孩要小,因此腳也相對小些。而纏腳是要按比例的,纏的過小了會影響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對的大一些。 這邊是72雙精品鞋,這些大一點的是民國時期的,這些有點少數民族味道的是青海地區(qū)的,都是從山區(qū)農戶家收集回來的。 這邊還有兩雙鎮(zhèn)館之寶—兩雙出土文物。這里是故意放著一大一小兩雙,做一個對比。這雙是北宋年間的,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

當時還沒有廣泛流行纏腳,當時沒有纏過的腳是跟我們現在一樣,自然生長的,那這個鞋子也是蠻大的,按現在的標準來說有39碼的樣子。那旁邊這雙就明顯小很多,這是明朝的鞋子,也是從烏鎮(zhèn)近郊出土的一雙三寸金蓮鞋。因為明朝是纏腳最鼎盛的時期,那個時候如果女孩子不纏腳是嫁不出去的。 剛開始流行纏腳是在南朝的時候,李后祖有個宮女叫媚娘,她本身腳比較小,經常在跳舞的時候不穿鞋子,用布把腳綁一下,在棉花上面跳舞,李后祖就贊譽她是“凌云之態(tài)”。那時候開始就以小腳為美,到了宋代的時候開始有了三寸金蓮的說法。它從宮廷傳到一些富貴家庭,再傳到妓院,慢慢的開始廣泛流行。那時候民間老百姓還不怎么會纏,特別是在農村,農村里的女孩子是家里勞動力的一部分,纏腳后就意味著不能下地干活了。那到了明朝的時候,如果說女孩子不纏腳肯定是嫁不出去的?;实壑煸叭⒘笋R皇后,因為上轎時一陣風吹來,把轎簾吹開,露出了馬皇后的一雙大腳而被人恥笑,于是就有了露馬腳之說。

清朝的宮廷里面是不纏腳的,因為滿人認為江山是從馬背上打來的,纏了腳還怎么騎馬呢?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年的時候下了一個禁纏令,就是說凡是我康熙元年出生的女孩一律不準裹小腳,可是漢族的老百姓太多了,而且纏足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了,他們還是在偷偷給自己家里的女孩子裹小腳。于是在康熙七年的時候,朝廷就索性不管了,也把這個禁纏令罷免了。真正沒有裹小腳是在民國的時候。 這個腳是我們?yōu)蹑?zhèn)90多歲的老人家的腳,她這個腳已經不是三寸金蓮的小腳了,而是有點畸形。因為這位老人家10的時候父母給她裹了一段時間的小腳,后來又不裹了,但是腳始終長不好,就變成這樣畸形的了。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213573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