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白居易暮江吟全詩 白居易的暮江吟古詩(模板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5-18 13:30:02
最新白居易暮江吟全詩 白居易的暮江吟古詩(模板4篇)
時間:2023-05-18 13:30:02     小編:zxfb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白居易暮江吟全詩 白居易的暮江吟古詩篇一

一道殘陽漸沉江中,半江碧綠半江艷紅。

最可愛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彎弓。

注釋

暮江吟:黃昏時分在江邊所作的詩。吟,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殘陽:快落山的太陽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為碧色珍寶,此處指碧綠色 。

可憐:可愛。九月初三:農(nóng)歷九月初三的時候。

真珠:即珍珠。月似弓:農(nóng)歷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彎如弓。

句解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詩人抓住了傍晚夕陽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現(xiàn)出的兩種不同的顏色,表現(xiàn)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絢爛景象。

這句詩的意思是:傍晚時分,快要落山的夕陽,柔和地鋪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鮮紅色的,而綠波卻又在紅色上面滾動。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詩人在這里把天上地上的兩種景象壓縮在詩里,通過對“露”和“月”的視覺形象的描寫,創(chuàng)造出秋夜一派和諧寧靜的意境。

這句詩的意思是:九月初三這個夜晚多么可愛啊,岸邊草莖樹葉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樣,而升起的一彎新月像一張精巧的彎弓。

白居易暮江吟全詩 白居易的暮江吟古詩篇二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⑴暮江吟:黃昏時分在江邊所作的詩。吟,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⑵殘陽:快落山的太陽的光。也指晚霞。

⑶瑟瑟:原意為碧色珍寶,此處指碧綠色 。

⑷可憐:可愛。九月初三:農(nóng)歷九月初三的時候。

⑸真珠:即珍珠。月似弓:農(nóng)歷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彎如弓。

一道殘陽倒映在江面上,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閃閃,一半呈現(xiàn)出深深的碧綠,一半呈現(xiàn)出殷紅。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涼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彎新月仿佛是一張精致的弓。

此詩大約是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寫的。當(dāng)時朝廷政治昏暗,牛李黨爭激烈,詩人品盡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離開朝廷后心情輕松暢快,因作此詩。

《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全詩構(gòu)思妙絕之處,在于攝取了兩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畫面,加以組接。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一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兩者分開看各具佳景,合起來讀更顯妙境,詩人又在詩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寫法,使景色倍顯生動。由于這首詩滲透了詩人自愿遠(yuǎn)離朝廷后輕松愉悅的解放情緒和個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詩成了詩人特定境遇下審美心理功能的藝術(shù)載體。

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耙坏罋堦栦佀小?,殘陽照射在江面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jīng)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委婉、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獨特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fēng),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xì)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xiàn)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xiàn)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xiàn)出的兩種顏色,卻表現(xiàn)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xì)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詩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悅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了。

后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初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xiàn)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詩人俯身一看,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這綠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僅寫出了露珠的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詩人再抬頭一看,一彎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藍(lán)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彎弓。詩人把這天上地下的兩種美妙景象,壓縮在一句詩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從像弓一樣的一彎新月,想起當(dāng)時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脫口贊美它的可愛,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給詩歌造成了波瀾。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chuàng)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用這樣新穎巧妙的比喻來精心為大自然敷彩著色,描容繪形,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絕妙的畫卷。由描繪暮江,到贊美月露,這中間似少了一個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熱愛之情。

另外,值得讀者注意的是這首詩中的時間問題。《暮江吟》寫了三個不同的“時間”。通過以上分析,《暮江吟》前兩句寫的時間是日落前(一小段時間)或日落時;后兩句主要寫日落后(一小段時間),即黃昏;由后兩句還引伸出夜里一段時間。這完全符合作者的觀賞順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殘陽鋪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間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數(shù)資料都認(rèn)為,“月似弓”與“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間同一時刻看到的,前寫天上,后寫地下。其實這是因為缺少天文、氣象常識,忽視了兩種自然現(xiàn)象之間的“時間差”問題。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時,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時,由于太陽剛剛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熱量還不多,涼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時,似弓之月卻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線以下了。

白居易暮江吟全詩 白居易的暮江吟古詩篇三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這首詩大約是長慶二年(822)秋作者出守杭州途中所作。白居易于是年十月到杭州,據(jù)詩中“九月初三夜”一語,當(dāng)是在途中見江上晚景即興命筆。

這首詩直同一幅景色清新、色彩明麗的秋江風(fēng)景畫。詩中寫薄暮時分,斜陽照在江上,水面映射出斑斕的光彩。這本是常見之景象,詩人之所以感到新奇,是因為這殘陽映照下的江水顯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兩種顏色,一半泛紅,一半澄碧,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分外奇麗。作者正是及時捕捉住景象特征,準(zhǔn)確地勾畫了自然之美?!吧?,是一種碧色的寶石名稱,《新唐書·于闐國傳》載: “(德宗)求玉于于闐,得瑟瑟百斤?!边@詩中正是以碧色寶石來形容江水的顏色。江流依山,半邊背陰,照不到日光,色呈碧,半邊照到陽光,色呈紅,這正是斜陽落照中所特有的江上景象?!吧?,一般用來形容風(fēng)聲或表現(xiàn)蕭瑟之意,明代楊慎和何良俊指出白居易此詩中的“瑟瑟”是以玉色比喻江水,這是對的;但他們又把這一比喻意思推及白居易的《琵琶行》,認(rèn)為“楓葉荻花秋瑟瑟”中的“瑟瑟”,亦作碧色解,就失之穿鑿了。

后兩句寫江月秋露,是入夜以后的情景。用“可憐”二字轉(zhuǎn)折,表露了詩人對江上夜景的贊美,他深深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蓱z,是可愛的意思。初三的一鉤新月象彎弓,斜掛在天邊,秋夜露重,露珠象珍珠一樣凝結(jié)著,晶瑩玲瓏,天上的明月與地上的露珠交映,織成清澈明凈的秋江夜景圖,境界是那樣幽靜舒柔。從前兩句到后兩句,有一個觀景的時間過程,第三句的“夜”字就表明了時間的推移。但不論是夕照西斜還是新月初見之時,江上都映現(xiàn)出動人的光色。全詩用白描手段,自然吟成。前后兩句分寫兩景,又無割裂之感,具有渾然天成的藝術(shù)美,給讀者以身臨其境的感受。

詩有豐韻。言殘陽鋪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紅,日所映也,可謂工致入畫

白居易暮江吟全詩 白居易的暮江吟古詩篇四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p>

詩名《暮江吟》,“暮江吟”:暮色江邊的吟詠。據(jù)說這是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寫下的。來看原詩: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p>

“瑟瑟”:寶石名,在這里指寶石般的碧綠?!尽锻ㄑ拧贰吧腥N,寶石如珠,真者透碧。”】

白居易說,一道殘陽的余暉,鋪在了水中。一半江水泛著片片的寶石綠,一半江水泛著片片的紅。

這個“鋪”字用得很好,因為殘陽已經(jīng)和地平線齊平了,所以夕陽的余暉是平鋪過去的。還有這個“瑟瑟”,這種疊加字,其實不僅僅是字詞本身的意思,往往還有外觀的疊加意象。江水本來就是波光粼粼的,所以這里的“半江瑟瑟半江紅”,事實就是一半是綠光粼粼,一半是紅光粼粼。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憐”:可愛,討人喜歡的?!罢嬷椤保杭凑渲椤P螆A如豆,乳白色,有光澤,是某些軟體動物(如蚌)殼內(nèi)所產(chǎn)?!啊保河泻芏嗳硕既ヌ骄俊熬旁鲁跞本烤故莻€什么日子,可是都沒有頭緒。我倒是有個答案:“九月初三”,首先初一用肉眼是看不見月亮的,初二初三才能看得到新月,所以本詩中的月就是初三的新月。另外,這里白居易把露水比喻成“真珠”,事實在白居易之前,似乎很少看到有人這么比喻。把珠簾說成真珠的是不少,但把露水比作真珠的,確實很少。后來這樣的比喻就多了,可是后代用“珍珠”來形容露水,大多是想說明露水的晶瑩。而白居易那個時候,恐怕真的是想突出此時露水的乳白色。而“九月初三”是農(nóng)歷的,所以這也就暗示了這一年“九月初三”的這一天很可能就是“”。唐代的“孔穎達(dá)”對《禮記·月令》有這樣的闡述:“謂之寒露,言露氣寒將欲凝結(jié)?!彼?,比起白露的露水,寒露的露水幾乎都要凝結(jié)成霜了,所以也就更像是乳白的真珠了。像白居易這些古代詩人,對二十四節(jié)氣是非常了解的,也總是特別關(guān)注,常常都要在詩中體現(xiàn)因節(jié)氣帶來的特殊景觀。

白居易說,夜幕降臨,呀,今天是寒露啊!多么可人,多么令人憐惜,這九月初三的夜色,瞧那露珠,就像真珠一般,而那彎月,就好似一把弓。

還是需要探究一下這個“可憐”,在這里究竟是可憐的意思呢?還是可愛?這首詩究竟是樂觀的呢?還是悲觀。事實,我們看了很多白居易的詩,真的是詩如其人,白樂天,基本都是樂觀的詩。在本詩中,太陽已成殘陽,這“半江瑟瑟半江紅”似乎也有《勤政樓西老柳》中,“半朽臨風(fēng)樹”的味道。但我們在那首詩中看到,白居易雖然人生過半,卻依然是躊躇滿志。那是在長安,那么此時呢?他走在去杭州任刺史的途中,此行不同于以往的貶官。白居易是在“上書當(dāng)時河北的軍事,不被采用,于是請求到外地任職”的,他還是想去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是以在這樣一個深秋的時節(jié),天上那彎鉤般的孤月,白居易能夠把它形容成一把弓,就說明他有斗志,有戰(zhàn)斗的心。所以白居易此次去杭州做出了不少的政績。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2933393.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