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實用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4:46:19
2023年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實用
時間:2023-06-06 14:46:19     小編:文友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實用篇一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珮 通:佩)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下澈 一作:下徹)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huán)相碰擊發(fā)出的聲音,(我)心里感到高興??车怪褡?,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巖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huán)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做恕己,一個叫做奉壹。

[1]小丘:在小石潭東面。

[2]篁竹:竹林。

[3]如鳴佩 環(huán):好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huán)相碰擊發(fā)出的聲音。鳴:發(fā)出的聲音。佩、環(huán):都是玉制的裝飾品。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涼。尤,格外。清,清澈。冽,涼。

[5]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以為:把...當做...

[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邊,石頭從水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以:連詞,相當于“而”,不譯。

[7]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高低不平的巖石。巖,巖石。

[8]翠蔓:碧綠的莖蔓。

[9]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樹枝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10]可百許頭:大約有一百來條???,大約。許,用在數(shù)詞后表示約數(shù),相當于同樣用法的“來”。

[11]皆若空游無所依:(魚)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都沒有。

[12]日光下徹,影布石上: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頭上。

[13]佁然不動:(魚)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呆呆的樣子。

[14]俶爾遠逝:忽然間向遠處游去了。俶爾,忽然。

[15]往來翕忽: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16]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蜿蜒。明滅可見,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

[17]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犬牙:像狗的牙齒一樣。差互,交相錯雜。

[18]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凄、寒:使動用法,使……感到凄涼 ,使……感到寒冷。悄愴,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邃,深。悄愴,憂傷的樣子。

[19]以其境過清:因為這里環(huán)境太冷清了。以,因為。清,凄清。

[20]吳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貶在永州。

[21]龔古:作者的朋友。

[22]宗玄:作者的堂弟。

[23]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跟著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隸而從:跟著同去的。隸:隨從。而:表并列。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簡。二小生,兩個年輕人,指崔簡的`兩個兒子。

[24]卷石底以出;以,而。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實用篇二

歐陽修受韓愈詩歌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直接化用、立意模仿、吸收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加以創(chuàng)新三個方面。

歐陽修在《六一詩話》第二十七則中,對韓愈的用韻問題作出了評價:

退之筆力無施不可,而嘗以詩為文章末事,故其詩曰:“多情懷酒伴,余事作詩人”也。然其資談笑,助諧謔,敘人情,狀物態(tài),一寓于詩,而曲盡其妙,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論,而余獨愛其工于用韻也。蓋其得韻寬,則波瀾橫溢,泛入傍韻,乍還乍離,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類是也;得韻窄,則不復傍出,而因難見巧,愈險愈奇,如《病中贈張十八》之類是也。余嘗與圣俞論此,以謂譬如善馭良馬者,通衢廣陌,縱橫馳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蟻封,疾徐中節(jié),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圣俞戲曰:“前史言退之為人木強,若寬韻可自足,而輒傍出,窄韻難獨用,而反不出,豈非其拗強而然與?”坐客皆為之笑也。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歐陽修對于韓詩持高度贊賞的態(tài)度,他認為韓愈筆力非常,雖然以詩歌為“文章末事”,但其詩歌在表情狀物方面卻有著極高的藝術效果,能達到“資談笑,助諧謔,敘人情,狀物態(tài),一寓于詩,而曲盡其妙”的程度。另一方面,歐陽修著重贊美了韓愈詩歌的“工于用韻”,認為韓愈的詩無論是“韻寬”還是“韻窄”都各具特色,“乃天下之至工也”。這里涉及到了兩個問題,一是韓愈的“工于用韻”如何體現(xiàn)?“韻寬”和“韻窄”具體表現(xiàn)為什么狀態(tài)?二是歐陽修所高度贊揚的韓詩在其自身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有什么影響?下面,筆者結合《六一詩話》第二十七條相關內(nèi)容,對這一問題進行簡要論述。

有關《六一詩話》中的“韻寬”和“韻窄”,歷來說法不一。目前通行的解釋共有兩種:一種認為“韻寬”是指在用韻方面不嚴格依照韻部,可以使用音韻相近的文字;而“韻窄”則對韻腳有著嚴格限制,必須使用同一韻部里面的文字。另一種解釋認為,這里所言的“韻寬”與“韻窄”是就韻腳所屬韻部而言,韻寬者言其詩的韻腳選擇文字較多的韻部,而韻窄者則相反。兩種說法粗看各有道理,但究竟哪一種更加合乎文意,我們可以結合歐陽修給出的例子《此日足可惜》、《病中贈張十八》來窺其一二。

《此日足可惜·贈張籍》為五言長詩,全文共七百字。其韻腳分別為:嘗、光、方、章、行、腸、房、城、堂、望、荒、猖、常、亡、長、旁、江、明、光、當、煌、鳴、庭、名、成、傷、喪、雙、床、徨、將、丁、忘、聲、更、殃、城、停、岡、僵、觴、狂、轟、翔、航、黃、翔、芒、童、龍、忙、昂、鳴、疆、兄、殤、陽、糧、涼、情、經(jīng)、聽、更、京、江、逢、叢、窮、狂、鄉(xiāng)。據(jù)宋人劉淵依據(jù)唐人詩歌用韻情況所制的《平水韻》,可知這些韻腳共涉及6個韻部。加粗文字屬于下平七陽部,共40個;帶下劃線的文字屬于下平八庚部,共15個;斜體字帶下劃線的文字屬于上平三江部,共3個;邊框的文字屬于下平九青部,共5個;加粗的斜體字屬于上平一東部,共3個;斜體字屬于上平二冬部,共2個;宋體字為未找到所屬韻部的文字,共2個(“旁”和“徨”)??梢钥闯?,《此日足可惜·贈張籍》押韻的文字絕大部分屬于下平七陽部,間或涉及其他韻部的文字。

《病中贈張十八》全文二百二十字,其韻腳分別為窗、逢、邦、壯、扛、雙、摐、江、幢、杠、缸、釭、厖、降、肛、哤、龐、腔、瀧、嵕、樁、淙。依據(jù)《平水韻》,這些韻腳涉及3個韻部,其中加粗文字屬于上平三江部,共14個;斜體字屬于上平二冬部,共2個;加下劃線文字屬于去聲二十三漾部,共1個;宋體字為在《平水韻》中未找到所屬韻部的文字,共5個,分別為摐(音chuang,陰平)、釭(音gang,陰平)、厖(音mang或pang,陽平)、哤(音mang,陽平)、嵕(音zong,陰平)??梢姟恫≈匈洀埵恕匪褐嵈蠖鄬儆谏掀饺浚挥泻苌僖徊糠稚婕暗狡渌嵅康奈淖?。

下平七陽部是平水韻中文字較多的一部,共164字;而上平三江部僅有17字。也就是說,相比于《此日足可惜·贈張籍》,《病中贈張十八》可以選用的韻腳極少。但通過上述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此日足可惜·贈張籍》70個韻腳當中,就算加上找不到所屬韻部但在現(xiàn)代漢語中聲音相近的“旁”字和“徨”字,也僅僅有42個韻腳屬于下平七陽部,多于三分之一的韻腳都屬于其他韻部;而《病中贈張十八》的22個韻腳,即使不算現(xiàn)代漢語中與之聲音相近的“摐”、“釭”、“厖”、“哤”,也已經(jīng)有14個文字屬于上平三江部,若算上這四個文字則有18個同屬一個韻部!據(jù)此,若結合歐陽修《六一詩話》中對于“韻寬”、“韻窄”的論述來看,顯然“寬”和“窄”是就所屬韻部而言這一種說法更加合理:“蓋其得韻寬,則波瀾橫溢,泛入傍韻,乍還乍離,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是說當韓愈選擇含字較多的韻部之時,并不局限于這一韻部,而是隨心所欲地在其中穿插其他韻腳,時而游離時而回歸原韻,并不拘泥。一如宋張耒《明道雜志》所言:“韓吏部《此日足可惜》詩,自‘嘗’字入‘行’字,又入‘江’字、‘崇’字,雖越逸出常制,而讀之不覺,信奇作也?!倍暗庙嵳瑒t不復傍出,而因難見巧,愈險愈奇”則言當選擇含字較少的韻部之時,韓愈反而盡量不使用其他韻腳,靠難度體現(xiàn)技巧,靠文字的琢磨體現(xiàn)功力。顧嗣立《昌黎先生詩集注》卷五《病中贈張十八》謂:“讀此,知公善誘亦善謔,亦是排硬格,但有轉(zhuǎn)折頓挫,遂覺意態(tài)圓活”,可謂的評。反之,若將“韻寬”、“韻窄”看做是是否能夠使用音韻相近的文字,則《病中贈張十八》言“韻窄”尚算合理,《此日足可惜·贈張籍》中涉及的其他五個韻部卻與下平七陽部并無音韻相近的狀況,言其“韻寬”顯然頗為牽強。故相比之下,歐陽修所言的“韻寬”、“韻窄”是就所選擇的韻部包含文字多少這一種說法顯然是更加合理的。

有趣的是,歐陽修雖然極力贊揚韓愈的“工于用韻”,但其詩歌在用韻方面受到韓愈的影響卻并不明顯。韓愈詩歌對歐陽修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六一詩話》所言的“資談笑,助諧謔,敘人情,狀物態(tài),一寓于詩,而曲盡其妙”上面。

自宋代以來已有文人指出,歐陽修的詩歌與韓愈詩歌具有相似之處?!吨袂f詩話》中有王安石言“歐陽公自韓吏部以來未有也。詞如劉向,詩如韓愈而工妙過之”的記載;嚴羽《滄浪詩話》中也有“國初之詩,尚沿襲唐人,歐陽公學韓退之古詩”的評斷。這說明歐陽修詩歌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面確實與韓詩有某種程度的相似。谷曙光《論歐陽修對韓愈詩歌的接受與宋詩的奠基》一文認為,歐陽修詩歌學習韓詩大體表現(xiàn)為三個階段,即學韓期、似韓期及變韓期。這一劃分標準其實也體現(xiàn)出了歐詩在創(chuàng)作上吸收借鑒韓詩的三種主要表現(xiàn),即在文字、典故方面化用韓詩,在立意、結構上模仿韓詩,以散文手法創(chuàng)作和以議論入詩。

宋代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十八載:“劉中原父望歐陽公稍后出,同為昭陵侍臣,其學問文章,勢不相下,然相樂也。歐陽公言韓退之文,皆成誦。中原父戲以為韓文究,每戲曰: ‘永叔于韓文,有公取,有竊取,竊取者無數(shù),公取者粗可數(shù)?!朗濉顿浬吩?‘韓子亦嘗謂,收斂加冠巾。’乃退之《送僧澄觀》‘我欲收斂加冠巾’也。永叔《聚昨堂燕集》云:‘退之嘗有云,青蒿倚長松?!送酥蹲砹裘蠔|野》‘自慚青蒿倚長松’也。非公取乎?”這則軼事一方面生動地體現(xiàn)了韓愈詩文對歐陽修的詩文創(chuàng)作的重大影響,另一方面提出歐陽修的詩歌在模仿韓詩方面有“公取”和“竊取”兩種形式。從其所列舉的“公取”于韓愈的詩句來看,“韓子亦嘗謂,收斂加冠巾”、“退之嘗有云,青蒿倚長松”皆是對韓愈原有詩文的直接化用,故在此不妨將“公取”解讀為在文字、典故方面的化用和模仿。正如文中所言,這種對韓詩在文字典故上直接模仿的'詩歌數(shù)量較少,不過“粗可數(shù)”,僅是歐陽修詩歌創(chuàng)作師法韓詩的一種粗劣的表現(xiàn)。從文中所言的“竊取者”中,更能體現(xiàn)出歐詩在創(chuàng)作方面對于韓詩的吸收借鑒。

在這段論述中,陳善明確地提出歐陽修某些詩歌是在立意方面“故欲追仿韓作”,并認為歐陽修《菱溪大石》、《石篆》、《紫石硯屏歌》、《吳學士石屏歌》四首詩歌皆是模仿韓愈《和虞部盧四汀酬翰林錢七徽赤藤杖歌》而來。韓愈詠赤藤杖,并不如常規(guī)詠物詩一般以物品的外觀作為切入點,而是以其來歷展開想象,運用神話傳說等意象為赤藤杖鋪陳了奇詭雄壯的背景,令人生耳目一新之感。這種立意明顯被歐陽修借鑒運用到四首詩歌當中:《菱溪大石》言“皆云女媧初鍛煉,融結一氣凝清純”、“或疑古者燧人氏,鉆以出火為炮燔”;《石篆》言“始從天地胚渾判,元氣結此高崔巍”;《紫石硯屏歌》言“自從月入此石中,天有兩曜分為三”;《吳學士石屏歌》則稱“見天地造物之初難,乃云萬物生自然。豈知鐫鑿刻畫丑與妍”。不難看出,在為所詠之物鋪排背景方面這四首詩歌確與《赤藤杖歌》異曲同工,言其“追仿韓作”并非虛言。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直接的借鑒模仿,使這些詩歌在立意方面過于著于痕跡,甚至有“頗覺煩冗”之嘆。因此,這類在立意、結構等方面模仿韓詩的歐詩,大多只得其形似,神韻方面則不免落于下乘,在藝術價值上比不上吸收了韓詩創(chuàng)作手法并融以自身特色的第三類詩歌。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三卷中指出,“歐詩受韓愈的影響較大,主要體現(xiàn)在散文手法和以議論入詩”,這一觀點較精到地概括了歐詩在創(chuàng)作上吸收借鑒韓愈詩歌的最重要表現(xiàn),即吸收韓愈詩歌的創(chuàng)作手法加以運用。值得注意的是,歐詩創(chuàng)作中運用散文手法并不是指在句法上體現(xiàn)出散文特點,而是借鑒散文的敘事手段鋪陳其事,刻畫其人。如其名作《述懷感事寄梅圣俞》:“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賢。希深好風骨,迥出風塵間。師魯心磊落,高談羲與軒。子漸口若訥,誦書坐千言。彥國善飲酒,百盞顏未丹。幾道事閑遠,風流如謝安。子聰作參軍,??珲嘶㈨d。子野乃禿翁,戲弄時脫冠。次公才曠奇,王霸馳筆端。圣俞善吟哦,共嘲為閬仙。惟予號達老,醉必如張顛?!彼梦淖制街敝茉?,于簡單處出妙筆,深得古文之妙,短短幾句話已生動地勾勒出大部分人物的個性特色,而宴席氣氛的熱鬧與隨意也隨著人物不拘一格的表現(xiàn)呼之欲出,如在眼前。而在以議論入詩方面,歐陽修的詩歌多數(shù)不是對韓詩亦步亦趨的模仿,往往將議論與敘事、抒情融為一體,得韓詩暢盡之致而避免其枯燥艱澀之失,體現(xiàn)出平淡清新、自然情致的藝術特色。如歐陽修《戲答元珍》:“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夜聞歸雁生鄉(xiāng)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比娨环矫娼柩矍皻堁褐Α⒐S欲抽芽的早春之景,表達了被貶山城的寂寞抑郁,另一方面又借“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句加以議論,表達對未來的向往和希望,于平淡中體現(xiàn)出悠長的韻味。再如《畫眉鳥》:“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前兩句生動地描繪出畫眉鳥的聲音和所處的環(huán)境,后句發(fā)表議論,抒發(fā)自身情感,寓議于敘,自然清新中表達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綜上所述,歐陽修對韓愈詩歌的高度推崇,確實鮮明地表現(xiàn)在自身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但這種影響卻并未表現(xiàn)在深為歐陽修所推崇的用韻方面,而體現(xiàn)在對韓詩“資談笑,助諧謔,敘人情,狀物態(tài)”的模仿上。雖然早期詩歌中不乏刻意雕琢之作,但對于立意、手法方面的吸收運用,使歐詩更得韓詩暢盡之意而避其枯澀之失,呈現(xiàn)出清新流麗的自身特色。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實用篇三

韓愈、柳宗元主張古文運動,是它指的是中唐和宋朝,作者: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倡導學習古文、反駢文文體改革運動。這一運動運用了復古的方法,促進了文學的創(chuàng)新和進步,是中國散文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唐宋古文運動是它是指中唐、宋朝推廣古文、以反對駢文為特征的文體改革運動。因為它涉及到文學的思想內(nèi)容,所它具有思想運動和社會運動的性質(zhì)。 “中國古代散文”這個概念最早是韓愈提出的。 六朝以來,他注重節(jié)奏和修辭、 平行的平行散文被認為是粗俗的寫作,“中國古代散文”,是對于平行散文,指是先秦兩漢散文。韓愈崇尚古文,其目的是恢復古代儒家正統(tǒng)思想,文風改革與儒學復興的互補運動。提倡古文時,應進一步強調(diào)寫作的重要性,以指明方向。除了唐朝的韓愈、 劉宗元圍,宋代歐陽修、王安石、曾工、蘇迅、蘇軾、蘇哲等是其中代表。

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也是“唐宋八大文人”中國僅有的兩位唐代作家。他們提倡古漢語是為了推廣古道,復興儒學。韓愈說,“學古道,聽懂古道;說得好的人,那些向往古道的人”(《在歐陽生的悲嘆之后》)。所具有,他們的古文論都把明道放在首位,然而,韓愈強調(diào)儒家的仁義正統(tǒng),而柳宗元則主張“以輔助時間及物性為道”(《論吳武靈對非國語圖書的評論》)。

漢、柳傳志提倡古文,當時是經(jīng)過一番掙扎。韓愈曾說:“一個長期的仆人,我認為這是個好主意,那么人們就會認為邪惡。我對你很滿意,人有點奇怪;非常滿意,那么人們一定會責怪它?!保ā哆€有馮素的論文》)然而,面對當代人的批評和嘲笑,韓愈從不動搖。他“藐視庸俗,嘲笑和侮辱,征集研究生”(柳宗元《對魏忠《史道書》理論的一個答復》),古文運動的隊伍得到了加強。韓愈的學生是李敖、黃福石、李漢等,他們輪流教,它促進了古代散文運動的發(fā)展。漢、劉竹仁注重英語口語中的生詞,提煉成一種接近口語的`新的書面語,寫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它拓展了書面語的表達功能,它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學史上新的散文傳統(tǒng)。晚唐皮日修、盧桂萌、羅寅等人的諷刺散文,它們都是古式的,值得一提是繼承了古代散文運動的遺產(chǎn)。

中唐以后,因為缺少有權勢的人,晚唐至宋代的古文運動,逐漸衰落,駢文再度復興。唯美主義、駢文的形式主義已成為文壇的主流。到是新一輪古文與駢文的斗爭開始了。至宋中葉,因為歐陽修的創(chuàng)作和指導,它也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詩歌創(chuàng)新運動。歐陽修觀點“這條路是文學所揭示的”,它從理論和創(chuàng)作兩個方面為詩文創(chuàng)新奠定了基礎。設定方向。他還注重古文大師的培養(yǎng)和選拔。曾工、王安石、蘇軾兄弟之都是他的學生。他們的散文創(chuàng)作,繼承和發(fā)揚韓流傳統(tǒng),新面貌,豐富多彩的。

唐宋八大文人是唐宋八位散文作家的總稱,唐代韓愈、宋代柳宗元與蘇軾、蘇迅、蘇哲 (蘇軾,蘇迅,蘇蛙叫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工。

唐宋八大宗師在推動古文運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歐陽修是宋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三個蘇五個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八大大師在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許多著名的文章留給后人。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308119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