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政治讀后感(優(yōu)秀2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8 05:25:04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優(yōu)秀21篇)
時間:2023-11-08 05:25:04     小編:筆舞

讀后感是對讀完一本書后的思考和感受的總結(jié)。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經(jīng)歷和感受,從個人角度出發(fā),展示對作品的獨特理解。此文章從多個角度對作品進行了評價和批判,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客觀性,值得一讀。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篇一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指出:“政治研究第一應考慮何者是最優(yōu)良的政體。如果沒有外因的妨礙,則最切合于理想的政體要具備并發(fā)展哪些要素。

第一,政治學術應該考慮到不同公民團體的各種不同政體。

第二,政治學術還應該考慮,在某種假設的情況下,應以哪種政體為相宜。第四,政治學術還應懂得最相宜于一般城邦政體的通用形式?!?/p>

可見,政治學以尋找一種理想的政體為根本要務,而這項研究的出發(fā)點則在于現(xiàn)存政治生活的不理想狀態(tài)。按薩拜因的說法,“政治哲學著作的大量問世,是社會本身正在經(jīng)歷艱難困苦時期的確實征兆。”

另一方面,我們對現(xiàn)存政治問題的解決只是相對的,我們無法也不可能找到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政治學規(guī)范研究正是在對人類政治生活困境最深層反思的基礎上,對現(xiàn)存的政治實踐與制度做出批判性的評價,給未來政治生活提供導向性知識,以批判現(xiàn)實、改造社會。而且,只要政治生活是不完美的,這種反思性活動就會持續(xù)下去。所以,面對復雜的政治生活,面對充滿難題的政治現(xiàn)實,規(guī)范性理論猶如一座燈塔,指引社會政治的發(fā)展。我們可以明確地說,沒有規(guī)范理論的指引,政治學研究就會失去方向,人類的政治生活也必然混亂無序。

任何一門學科,不僅要有自己專門的研究對象和領域,也不能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應該說,理論建設是一門學科發(fā)展的基礎和原動力。政治學也不例外,它需要構(gòu)建自己的理論體系。而政治學理論體系的建構(gòu)離不開對民主、國家、人權、公共權力、制度等抽象概念的探討和界定,離不開對具體政治生活的理性思考和分析,離不開對中西方各種政治學說的理解、闡述和評價,離不開對政治事務、政治現(xiàn)象和政治過程的關系及規(guī)律的高度概括和揭示。從我國政治學科發(fā)展的現(xiàn)狀來看,政治學理論落后于政治發(fā)展的需要,對當前的政治生活缺乏解釋力,特別是缺乏本土化的政治理論。因而,我國當前急需構(gòu)建一套能夠科學解釋現(xiàn)實政治生活、指導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發(fā)展規(guī)律、預測政治發(fā)展前景的政治理論。這一套理論體系的構(gòu)建當然是實證方法無法企及的,需要依賴政治學規(guī)范方法的運用。

大多學者都是從論證政治哲學存在的必要性角度,來說明規(guī)范方法的重要性。彼得文奇從社會科學的特點出發(fā)論證了社會科學哲學存在的必要性,同時,也論證政治哲學存在的必要性。他聲稱社會科學內(nèi)在地就是一種哲學事業(yè),需要一種在邏輯上不同于自然科學提供的那種解釋的概念體系。伊賽亞伯林基于價值多元主義來闡述政治哲學的功能和存在的必要性。他認為,我們現(xiàn)在處于一個價值多元化的世界中,人們贊成的價值構(gòu)成之間存在著不可簡化的差異,沒有任何一種價值體系可以容納所有有價值的東西,并且任何這些體系將優(yōu)先考慮某些價值,并放棄或重新闡釋其他價值。哲學的任務就是闡明并評估這些不同的模式。既然承認價值多元化、承認不可調(diào)和的道德分歧,就要承認政治哲學的存在。有的學者從政治哲學功用的角度提出了政治哲學合理存在的三個方面的理由,“一是政治哲學為人們提供了正當生活的范式。二是政治哲學為人們提供了辨別的指引。三是政治哲學為人們提供了認知政治的知識體系?!?/p>

首先,一些現(xiàn)代政治學的方法很早就在政治學研究中得到運用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就開始運用類似今天政治社會學的方法。如柏拉圖致力于尋求社會與政治的統(tǒng)一,其代表作《理想國》就是通過揭示自然的永恒法則,來探討理想的人類社會的組織形式和規(guī)則。而隨后的亞里士多德通過對100多個雅典城邦的調(diào)查和研究,得出了典型的政治社會學的結(jié)論,即各個城邦在組織形式、政治結(jié)構(gòu)和權力關系方面的不同,與一定的歷史、文化、社會條件密切相關。盡管亞里士多德本人是無意識的,但這一方法對后世政治學家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當代政治學研究中作為科學方法重要代表之一的結(jié)構(gòu)功能分析,事實上在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那里就已萌芽了。如柏拉圖為了回答關于什么是正義、什么是不正義等一系列問題,他提出了分工理論和勞動專業(yè)化理論。他認為,“國家的正義在于三種人在國家里各做各的事。木匠做木匠的事,鞋匠做鞋匠的事,其他的人也都這樣,各起各的天然作用,不起別種人的作用,這種正確的分工乃是正義的影子真實的正義不是關于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關于內(nèi)在的,即關于真正本身,真正本身的事情他主張人的需要是多面性的,而每個人天生的才能卻是單一的。因此,他主張人們之間必須有合理的分工。而分工的必然結(jié)果就是結(jié)成人群或者社會。這樣一種社會,要保證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必須滿足三種功能:一是滿足物質(zhì)生活需要,二是要有人保衛(wèi),三是要進行管理。這樣的一種社會團體就是國家??梢姡乩瓐D已經(jīng)開始從結(jié)構(gòu)與功能兩個維度來研究理想的國家狀態(tài)。

其次,政治學研究很早就開始與自然科學方法相結(jié)合在古希臘,政治學的研究就開始與數(shù)學等自然科學相結(jié)合。如柏拉圖,他的理論與當時希臘數(shù)學的關系十分密切,他的理想國的概念就是建立在幾何學的基礎上,即在研究人類社會的組織形式和規(guī)則時,不是去論述一般意義上的國家,而是去發(fā)現(xiàn)最理想的國家,去發(fā)現(xiàn)所有理想的國家所具有的實質(zhì)性的和典型性的東西,即普遍的社會原則。應該說,這是數(shù)學方法與政治學的最早結(jié)合,這種結(jié)合使得柏拉圖成為了“堅信可以將數(shù)學———幾何學方法用于政治分析的斯賓諾莎和霍布斯的古代先驅(qū)”。到了近代,政治學研究一直致力于科學化努力,思想家們紛紛將各種自然科學的方法運用于政治學的研究,其間,最杰出的代表是霍布斯。整個17世紀,“所有學科都讓幾何學給迷住了,霍布斯的哲學也不例外。從哲學觀上講,霍布斯是一個形而上學的機械唯物主義者。他只承認物質(zhì)的機械運動,并且試圖用普遍的機械運動來解釋世界的一切現(xiàn)象?;谶@樣一種哲學觀,在政治學研究中,他特別強調(diào)數(shù)學和力學方法,尤其是幾何學的應用,并主張將這些方法套用到政治現(xiàn)象分析中來。

這些方法的運用典型就是霍布斯的代表作《利維坦》。從總體上說,這部著作是”建立在心理學上的,而其方法則是演繹法”他認為,人的運動有兩類,一是與生俱來的終生不止的生命運動,即生物的本能運動;另一種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生物的自覺運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天生是自我保存的,這種自我保存,反映在人的運動方面,就是人天生要求促進生命運動,嫌惡阻礙生命運動。因此,他認為,人們欲望和嫌惡的根源就在于促進和阻礙生命運動。而人性中能夠促進生命運動的東西,就是善;人性中會阻礙生命運動的東西,就是惡;其中,在所有的惡中,“首先作為全人類共有的普遍傾向提出來的便是,得其一思其二、死而后已、永無休止的權勢欲”因此,他得出結(jié)論說,人類第一個共同的本性就是爭奪權力,而且永無止境。而要避免這種狀態(tài),他在政治上開出的藥方就是,建立至高無上的主權國家,即他的“利維坦”。

而與霍布斯同同時代的配第,則獨創(chuàng)性地應用算術方法研究社會經(jīng)濟和政治問題。在《政治算術》這部著作中,他力圖通過對大量統(tǒng)計材料的分析,從經(jīng)濟現(xiàn)象的表面深入到經(jīng)濟現(xiàn)象的內(nèi)部。其根本宗旨就是重實證,反對主觀想象。如配第自己所說“,和只使用比較級或最高級的詞匯以及單純作思維的論證相反,我卻采用了這樣的方法,(作為我很久以來就想建立的政治算術的一個范例,)即用數(shù)字、重量和尺度的詞匯來表達我自己想說的問題,只進行能訴諸人們的感官的論證和考察在性質(zhì)上有可見的根據(jù)的原因”他認為,不能訴諸人們感官、在性質(zhì)上沒有可見的根據(jù)的東西是不能觸摸的,當然無法加以論證,而在經(jīng)濟現(xiàn)象中,能夠加以論證的東西,就是那些能夠用數(shù)字、重量和尺度加以計算和衡量的客觀的經(jīng)濟事實。

在他看來,凡是能夠用重量和尺度加以衡量的東西,也就是實在的東西;因此,經(jīng)過數(shù)字、重量和尺度計算及衡量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也就是經(jīng)過了實驗論證。他指出“,用數(shù)字、重量和尺度(它們構(gòu)成我下面立論的基礎)來表示的展望和論旨,都是真實的,即使不真實,也不會有明顯的錯誤”因此,在該書中,他運用了很多數(shù)字來比較英、荷、法三個國家的國力。如他根據(jù)一定年數(shù)乘年租額來推論出地價,從房租推論出房屋價值,由工資推算人口價值,再根據(jù)人口數(shù)和盈余收益來推論國家的財富,總之,他的理論就是要數(shù)字、重量和尺度來說話,正因如此,馬克思稱之為政治經(jīng)濟學之父,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統(tǒng)計學的創(chuàng)始人。

再次,政治學研究的發(fā)展,其方法逐漸走向經(jīng)驗化和科學化隨著政治學的不斷向前發(fā)展,其具體研究方法也不斷發(fā)生變革,其基本趨勢就是逐漸走向經(jīng)驗化和科學化。我們知道,首先是亞里士多德開創(chuàng)了從實際出發(fā)、通過分析和歸納來研究現(xiàn)實的政治制度的方法,這種方法成為后來經(jīng)驗分析的先導。在經(jīng)過了中世紀的經(jīng)院哲學后,馬基雅維利繼承了經(jīng)驗分析的方法,并更加注重對歷史材料的研究和運用;近代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使得追求科學研究方法的努力,到近代形成為哲學意義上的實證主義,出現(xiàn)了科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形而上學研究方法;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的建立,在深刻批判形而上學的內(nèi)在本質(zhì)的同時,也為我們開創(chuàng)了科學的實證方法,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應該說,行為主義政治學的科學主張,與政治學研究中自古有之的對自然科學方法的崇拜密切相關。一方面,自然科學和哲學的每一次進步或者發(fā)展,都帶來了人類對政治本質(zhì)的新認識和對政治規(guī)律的新的把握;同時,政治學研究方法的科學情結(jié),發(fā)展到近代,隨著近代科學的迅猛發(fā)展,激發(fā)了人們更加強烈的對自然科學的崇拜熱情,這種熱情發(fā)展到20世紀,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相結(jié)合,形成了惟科學至尊的科學主義。正如哈貝馬斯所言“,科學的方法論藍本盡管使哲學發(fā)展成為一門沒有認識特權的專業(yè)學科,但另一方面,它也培植起一種科學主義,從而不僅把對哲學思想的表述提高到一個更加嚴格的分析高度,而且也樹立起許多驚人的科學理想不管是像物理學和神經(jīng)生理學這樣的學科,還是像行為主義這樣的方法論”。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篇二

北宋的政治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重要的時期,也是國家政治逐漸走向穩(wěn)定與繁榮的時期。在北宋政治的課堂上,我收獲頗豐,從中深刻體會到了北宋政治的特點與價值,下面是我對北宋政治的聽課心得體會。

首先,在北宋政治的課堂上,我了解到北宋政府的運行機制以及它與民眾的緊密聯(lián)系。北宋政府以朝廷為中心,統(tǒng)籌全國政務。政務繁重,然而,通過完善的體制和人才選拔制度,北宋政府能夠高效地運作。同時,北宋政府重視與民眾的互動,通過設立諫議機構(gòu)和開展調(diào)查民意等措施,積極傾聽民意,進行政策調(diào)整,使政策更加貼近民眾需求。這種政府與民眾的互動關系,使北宋政治更加穩(wěn)定,也為國家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其次,北宋政治課堂還讓我了解到了北宋政府的廉政建設。北宋政府注重反腐倡廉,通過建立嚴格的監(jiān)察機構(gòu),加強官員的廉政教育和考核,確保官員廉潔奉公,不為私利所動。這種廉政建設,為北宋政府的穩(wěn)定和社會秩序的良好運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北宋政府倡導的廉潔政風,也為后世政治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對于引領國家政治的走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再次,北宋政治課堂讓我深刻認識到北宋政府的文化助力。北宋政府注重文化建設,弘揚儒學思想,推崇文人官僚,為國家治理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持。北宋政府建立了完善的科舉制度,培養(yǎng)出一大批文官精英,他們的政治智慧和文化素養(yǎng)使得北宋政權更加穩(wěn)固。同時,北宋也注重教育普及,提倡文化進步,使得社會文化風氣更加開放,人才輩出。北宋政權的文化助力,對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的進步發(fā)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最后,北宋政治課堂還讓我深入了解到北宋政府在對外交往中的睿智和胸懷。北宋政權尊重外國使節(jié),積極與鄰國建立友好關系。通過對外婚姻、均輸法和和議等方式,北宋政府鞏固了國家邊疆的穩(wěn)定,使北宋政治更加安全和強大。北宋政府的對外交往策略體現(xiàn)了博大胸懷和睿智的國家治理理念,也為后世政治外交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綜上所述,通過北宋政治的課堂學習,我對北宋政治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認識。北宋政府高效運作、重視民眾聯(lián)系、注重廉政建設和文化助力,以及睿智和胸懷的對外交往,都為北宋政治的穩(wěn)定與繁榮奠定了基礎。北宋政治的經(jīng)驗和智慧,值得我們后人不斷汲取和思考,為現(xiàn)代政治的發(fā)展提供借鑒和啟迪。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篇三

《政治學》一書中,亞氏以城邦作為政治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所謂“至善”的城邦。書中,首先是對于理想城邦的探討。大家讀了之后會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本站小編來看看《政治學》讀后感吧!

《政治學》是亞里士多德最為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系統(tǒng)探討政治原理及其實踐問題的著作,在西方政治思想發(fā)展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地位。

該書另一個重要主題是教育,教育作為連接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紐帶,被認為是培養(yǎng)公民、實現(xiàn)和保障善治的基本途徑。亞里士多德通過對教育與政制、公民職業(yè)和倫理關系的探討,從而與柏拉圖等一起將教育放置于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一認識也成為西方重視教育這一觀念的重要來源之一。由此可見,在古希臘時期,政治、教育和道德倫理被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來考慮,它們共同構(gòu)成整體城邦乃至共同生活方式的基礎,并一同致力于追尋理想社會與人的發(fā)展。

《政治學》共有八卷。第一卷和第二卷從家庭、國家的形成和前人關于理想城邦的論述入手,形成一個思想“爬高”的緩坡。第三卷從哲學的角度探討作為政治基礎的公民的自然本性,從而確立其政治哲學的基礎,到達第一個思想頂點。隨后,論述具體政體的第四至第六卷成為第一個思想頂點之后的“高原區(qū)”。第七卷一開始即進入第二個思想頂點,論述作為個體的生活方式和道德倫理問題即個人幸福,并將其與理想城邦即城邦幸福緊緊關聯(lián)在一起。第七卷后半部分至第八卷則是第二個思想頂點之后的又一個“高原區(qū)”,探討實現(xiàn)個人和城邦共同目的的途徑,也即公民靈魂教育和政治德性的培養(yǎng)問題。在探討體育和音樂教育之后,該書的論述戛然而止,但其論述的內(nèi)在邏輯則引向倫理學主題,進而引導到《尼各馬科倫理學》一書,而《尼各馬科倫理學》在結(jié)尾也將對德性的討論引向政體和立法,從而與《政治學》形成一個首尾相連的結(jié)構(gòu)。這也是一種整體視野的體現(xiàn)。“這意味著,沒有關于靈魂與德性問題的研究的‘政治學問’只是一種殘缺不全的學問,同樣的道理,對于公民靈魂德性之塑造無動于衷的政治體制可能只是一種殘缺不全的政治體制。政治技藝的本職就是教養(yǎng)靈魂。”

亞里士多德所處的時代,昔日輝煌的希臘城邦由于相互的征伐、內(nèi)部的黨爭以及執(zhí)政者的本身的腐敗墮落走到了了歷史的盡頭,再加上北方的馬其頓的軍事入侵希臘城邦時代上了一個句號,作為形體的和表現(xiàn)物的城雖然沒有了,但是其作為人類史上的光輝時代的精神確是后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藍本,而作為這種精神的載體和人類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亞氏在希臘末期所著的《政治學》,其對后世的影響無需多述,因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價值就是源自它。

種的“善”的實現(xiàn)只有城邦能做到,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自然是趨向于城邦生活的動物”或者說是“人是政治的動物”而這個人類共同體的城邦就是為了達到“至善”的目的“ 城邦是最崇高,最有權威,并包含一切其他共同體的共同體所以,城邦追求的是至善?!逼湫纬傻倪^程首先,世間有著必須存在的結(jié)合體,他們一旦分離便不可能存在。即男人與女人,是為著繁衍、類的延續(xù)而必須結(jié)合在一起。而天生的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也是為了保存而建立了聯(lián)合體。這樣兩種結(jié)合體在一起,首先必然形成家庭。由此得出家庭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共同體。接著,一個家庭通過繁衍,就形成村落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最早的城邦由國王治理。多個村落為了美好生活聯(lián)合形成大到足以自足或近乎自足時,城邦就形成了“如果早期的共同體形式是自然的,那么城邦也是自然的,因為這就是它們的目的?!?/p>

作者對政體的定義是:“一個城邦的職能組織,由此確定最高統(tǒng)治機構(gòu)和政權的安排,同時訂立城邦即全體個分子所祈求的目的?!眲澐忠彩前凑詹煌臉藴?,一種政體是只顧及統(tǒng)治者目的還是全城公民的目的:正宗政體和變態(tài)政體。另一種是按照掌握最高權力的統(tǒng)治者人數(shù)的多寡:一人統(tǒng)治 少數(shù)人統(tǒng)治 多數(shù)人統(tǒng)治。還有以上兩個標準綜合起來劃分:君主制政體 政體 共和政體這三個。把城邦的公共利益作為執(zhí)政的目標的正宗政體,另外寡頭政體 平民政體 和僭主政體這三個把執(zhí)政者的利益作為執(zhí)政的主要的變態(tài)政體。盡管作者討論和論述各種政體,但是他自己沒有認為哪個一定是最好的,反而倒是覺得都是有問題的。最主要是怎么堅持“中庸”原則。

作者批判了柏拉圖的《理想國》,認為不僅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同時對于柏拉圖的”整體幸福”提出不同的認識,認為幸福應該是全體人或大多數(shù)的幸福而不應該排斥一些人。理想城邦的建設還離不開教育,他認為,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國家培養(yǎng)有教養(yǎng)的公民和治國人才,而且要發(fā)展個人的天性,使年輕一代得到發(fā)展,為將來的美好生活作準備。為了實現(xiàn)這個教育目的,他主張順應靈魂的三個部分,對人進行體育、德育、智育三個方面的教育。

關于體育,他認為體育的目的是使兒童身體健康、具有勇敢精神和堅強意志。在三個方面的教育中,體育應放在首先的位置,因為健康的身體是城邦公民參加政治活動、參加戰(zhàn)爭和過美好生活的基本條件。關于德育,亞里士多德認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yǎng)人的美德。當人的各種天賦職能都得到滿足,并能在理性的支配和領導下得到和諧而充分的發(fā)展時,人就是一個有美德的人。或者說,當一個人的感情、欲望為理性所控制時,人就產(chǎn)生美德。他還認為,美德的特性就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在適當?shù)臅r候,對適當?shù)氖挛?,對適當?shù)娜?,由適當?shù)膭訖C和適當?shù)姆绞絹砀惺苓@些感覺,既是中間的,又是最好的,而這乃是美德所具有的”。關于智育,亞里士多德認為,智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理性靈魂”。他主張年輕一代要學習廣泛的知識。他認為,學習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有用不僅是為了把工作做好,而且是為了使人善于利用閑暇。為此,他提出了“自由教育”的理論;他認為,如果單純追求有用,就不能形成高尚自由的心靈。這個與西方的科學與技術發(fā)展歷史頗像,就是一種不為功力,實用的原則的自然發(fā)展狀態(tài)的追求。

個兩千多年前的人類思想觀念的一個習慣,就被一個智者不僅發(fā)現(xiàn),注意到了,而且其可能產(chǎn)生影響都給準備的把握到了??吹竭@些我們不得不從內(nèi)心佩服、更是從心里尊重古人的智慧。

羅德·拉斯韋爾。一位著名的政治學家,也夠得上是一位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傳播學者。傳記作家形容他為“猶如行為科學的達爾文”。 他是美國行為主義政治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西方被稱為“二十世紀最杰出的政治哲學家”,美國人稱其為研究領域的達芬奇。拉斯韋爾1920xx年2月13日出生于美國伊利諾斯洲唐尼爾遜的一個牧師家庭。家境優(yōu)裕,藏書甚豐。他曾去柏林大學學習心理分析學說, 最先向美

國學

界引介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拉斯韋爾一生勤勉耕耘,著術甚豐,共發(fā)表了600萬字以上的學術著作,內(nèi)容涉及政治學、社會學、宣傳學和傳播學等許多領域。由于拉斯韋爾研究范圍的廣泛,所以他和以往的政治學者不同,他的著作中綜合了很多不同學科的不同觀點,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人類學、統(tǒng)計學等社會科學,并將這些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引入政治學,進而將政治學研究真正地轉(zhuǎn)向到“人”的研究。

《政治學:誰得到什么?何時和如何得到?》創(chuàng)作于1936年,是行為主義學派的開篇著作。就如此書的題目,本書主要圍繞著在政治洪流中,誰得到什么?何時、如何得到?來進行論述的。整本書讀下來,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邏輯結(jié)構(gòu)很清楚,讓我可以清楚地知道他要說什么,又是怎么說的,內(nèi)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作者的分析自成體系,嚴密緊湊且客觀。就像他開篇說的:“政治研究是對權勢和權勢人物的研究。政治學的任務在于闡明情況,而政治哲學則要為政治選擇提供辯訴。本書僅限于進行政治分析,闡明情況,而不提出任何選擇意見?!?本書分四篇共十章:第一篇:精英;第二篇:方法;第三篇:結(jié)果;第四篇:概論。也就是對who,what,when,how,即政治學的研究客體、行為、時間以及如何行為進行了探尋。

第一章“精英”,闡明了拉斯韋爾所主張的新的研究方法,可以理解為全書的導言。所謂權勢人物,“就是在可以取得的價值中獲得最多的那些人”。拉斯韋爾將他們稱之為“精英”。所謂價值,他把尊重、安全、收入等作為有代表性的但不是唯一的價值標準。他認為,沒有一個簡單的指標可以作為衡量權勢和權勢人物的有用尺度,譬如獲得尊重愈多的人往往愈少安全。他充分地注意到政治學的最新發(fā)展動向是采用傳統(tǒng)研究中沒有包括的一些研究方法,主張政治學家應該不僅指望的助于歷史學家、法學家和哲學家得到幫助,而應該與文化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統(tǒng)計學家等有更密切的接觸。拉斯韋爾還主張,政治學的任務在于進行政治分析,闡明情況,而不是為政治選擇提供辯護。他相信,“權勢和權勢人物”能夠作為政治學進行分析的一個統(tǒng)一的參照系統(tǒng)。

第2至5章構(gòu)成第二篇“方法”,在這四章里,拉斯韋爾緊密結(jié)合歷史和現(xiàn)實,分別具體分析了精英是如何使用象征、暴力、物資和實際措施等方法獲取和維護自己的特殊利益的。拉斯韋爾認為,這些方法是精英為達到自己的特定目標所使用的主要手段,無論處于支配地位的精英還是反對派精英,都要運用象征、暴力、物資和實際措施這些方法,而精英集團的支配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運用這些方法成功地操縱環(huán)境。

第6至9章第三篇“結(jié)果”,各用一章分析了各種精英人物在技能、階級、人格和態(tài)度等方面的不同特點,在這些方面具有不同特點的精英之間價值(尊重、安全、收入等)如何分配,并根據(jù)這些特點對精英人物進行了分類,并分析了社會變化的重大政治意義,就在于直接影響各種價值在不同類型的精英之間分配的結(jié)果。作者承認,不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都進行著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和灌輸,對社會成員的精神控制不僅體現(xiàn)在一般的教育活動中,還體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篇說道的各方面對權勢人物的影響和對政治的影響外,作為一般的民眾(群眾)也是政治的重要參與者,也是整個政治環(huán)境運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本書中,我最感興趣的是作者在第三篇中描寫的“人格”這一章,其中著重探討以林肯為典型代表的“部分受到抑制的狂怒類型”人格。作者在在對林肯的分析中,他充分地運用了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首先他肯定了林肯人格中的優(yōu)勢特征,“林肯在他的公開聲明和官方行動中態(tài)度堅定,同時也顯露出能夠調(diào)整他的戰(zhàn)術使其與不斷變化著的現(xiàn)實情況相適應的一種機動靈活的能力。他一直保持著對局勢的強有力的然而又不是盛氣凌人的控制?!币卜治隽似湫愿裰械娜觞c,“林肯經(jīng)受著失眠癥、自卑感、負擔過重、悲觀情緒等各種折磨。有時候總統(tǒng)曾想要自殺?!币矎娬{(diào)了林肯性格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自我“抑制”,這導致兩個結(jié)果,一是“與林肯的公開形象分不開的是他的文雅溫和的性格。在一切地方和在他的同事們中間,他的仁慈寬厚是盡人皆知的?!绷硗庥謱е铝恕八诠芙套约旱暮⒆臃矫嬖鯓雍翢o辦法,他對他的苛刻的妻子怎樣過分放任。對這種溫和性格的真正量度在于即使碰到挑釁他還是繼續(xù)如此。林肯聽任自己大發(fā)雷霆的情況是極其少見的。”但是“有一次一個想要強迫總統(tǒng)同意他的要求的軍官用輕蔑的態(tài)度說:‘我看你已經(jīng)打定主意不公平對待我了!’林肯的面部在痛苦中抽搐起來,據(jù)說他當時就抓住這個軍官的領口并毫不客氣地把這個人攆出房間?!弊詈笞髡甙蚜挚蠚w入部分受到抑制的狂怒類型。作者把林肯的人格歸因于他早年的人生經(jīng)歷,特別是他的人生經(jīng)歷中的坎坷。的確,我們都知道,林肯的人生是坎坷的:他出生貧寒,9歲時母親去世,15歲才開始讀書;24歲時他與人合伙做生意,卻經(jīng)營不善而倒閉,并因此負了20xx年的債;25歲時他的初戀安妮因病去世,這使他悲痛萬分,此后經(jīng)常出現(xiàn)情緒抑郁;32歲時他與瑪麗.托德小姐結(jié)婚,婚后時因妻子脾氣暴躁而經(jīng)常有家不歸;35他時開始競選公職,幾乎輸?shù)袅嗣看蔚闹卮蟾傔x;52歲時他當選美國總統(tǒng),結(jié)果南北戰(zhàn)爭很快爆發(fā),北軍在人員、軍備上都優(yōu)于南軍,卻在戰(zhàn)場中一再失手,本來計劃打兩年的內(nèi)戰(zhàn)整整打了四年。這些都令林肯飽受煎熬。在人格的形成中,首先作者認為,“林肯對廣大公眾的贊賞是抱有強烈渴望的”。 作者又說“林肯人格的大部分是為了反對過分要求廣大公眾贊賞的熱望而構(gòu)筑起來的一道防線?!边@便是我們所說的抑制部分。作者認為這種人格部分的形成在童年甚至嬰兒時期的事件就已經(jīng)能夠產(chǎn)生非常重大的影響。他用舉例說,“林肯就是因為他的謹小慎微和忠厚老實而出名的。隱藏在他內(nèi)心深處的破壞傾向很少爆發(fā)出來成為外在的表現(xiàn),我們只知道林肯對希爾茲的極端施虐狂式的攻擊”這就構(gòu)成了林肯的部分受到抑制的狂怒類型人格。

從作者這些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書中所說的“人格”,是指一個個實在的政治家的個人的人格。拉斯韋爾主張,政治學的任務就是對影響人格類型之成功與失敗的各種因素進行研究,并以林肯為例,分析了人格形成的條件和環(huán)境。他認為,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形勢下,不同類型的人格的成功和失敗的機會是不相同的,并具體地分析了一些不同類型的人格。

何得到?》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同時我也意識到政治學并不神秘但也不隨意不簡單。政治中的種種現(xiàn)象、問題不是表面談談就能明白的,也不是幾句概括的話就能說清楚的。政治學是需要深入思考的科學。讀了這本書后,我從另一個角度了解了政治學,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

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是政治學的開山鼻祖。他第一次將政治學從其他學科中分離出來,并形成了自己獨立的研究領域。他確定了政治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使政治學真正成為一門系統(tǒng)的學科體系。

《政治學》一書中,亞氏以城邦作為政治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所謂“至善”的城邦。書中,首先是對于理想城邦的探討。全書分為八卷。第一卷應該是一個序言。政治學應當從何處開始。什么是城邦:一種追求至善的包含其他一切的共同體就是城邦。亞里士多德從一開始就批評了一種謬論即認為治城邦如治家,家長、主人、政治 家和君主實際上是一個意思,區(qū)別僅在于治理人數(shù)的不同而已。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治國與治家是不一樣的,家務管理者與政治家也是不一樣的。

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公民的本質(zhì)決定城邦的本質(zhì),所以要研究城邦,首先要研究公民。在第三卷的開始,亞氏開始討論公民的定義?!胺灿匈Y格參與城邦議事和審判事務的人”就是該城邦的公民。這就是說,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權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這樣的公民組成的政治團體才是公民。緊接著,開始討論善良之人的德性與良好公民的德行是否相同。結(jié)論是:“即使不具有一個善良之人應具有的德行,也可能成為一個良好的公民?!?/p>

在此之后,討論來到了全書的重點部分—政體的分類。亞氏將政體分為正宗政體和變態(tài)政體兩類。正宗政體:君主政體、貴族政體、共和政體;變態(tài)政體:僭主政體、寡頭政體、平民政體。亞氏對各種政體進行了比較。特別是對于寡頭政體和平民政體的比較。寡頭政體崇尚財富,認為由富人當政,政治權利的不平等分配看做正義;平民政體追求自由,認為一切都應當平等,使政治權利的平均分配為正義。接下來,亞里士多德論述了城邦的權力歸屬問題。他認為,由多數(shù)人掌權是合乎公道的。

接著自然地轉(zhuǎn)為各種政體的問題。當城邦中德性較高的人越來越多后,君主制開始逐漸被共和制和寡頭制取代。但是平民政體,是眾人德性墮落的結(jié)果。民眾決斷一切是永遠和野心家的煽動與僭主的謀權分不開的。在亞氏看來,共和政體和貴族政體,都是平民政體和寡頭政體的某種混合,區(qū)別在于前者傾向平民而后者傾向寡頭。最優(yōu)良的城邦,在亞氏看來,是中產(chǎn)階級占統(tǒng)治地位的政體,因為中產(chǎn)階級人數(shù)最多,從整體上占有著巨大的財富,個人而言,既不富有,也不貧窮,所以能夠保持整體上的穩(wěn)定。而且 中產(chǎn)階級講求平等,注重德性,能夠更容易做到“中庸”的美德。

在第五卷,亞氏開始討論各種政體覆滅更替的原因,以及保存政體的最佳方法是什么。首先是平民政體和寡頭政體的沖突。根本原因是二者的正義觀不同:自由和財富的對立。其次,平民和寡頭的沖突引起僭政,因為僭主欺騙雙方,使他們認為只有在僭主的統(tǒng)治下才能使雙方得到安寧,可實質(zhì)確是,挑撥雙方的互相斗爭才是僭主維持自己權力的法寶。僭主因不正當?shù)臋嗔Ξa(chǎn)生恐懼,并因為這種恐懼而運用種種僭術來對付人民。但是,明智的僭主會變得謙卑恭順,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法律,從而使僭政得以長久維持。這也是僭主制的保全方法。

在最后的七八兩卷,亞氏從新回到了對于理想城邦的討論。最優(yōu)秀的政體就要有最值得選取的生活。對于幸福的人,幸福的城邦的討論。以及對于土地分配,共餐制,子女的撫養(yǎng)和教育問題,音樂、文學等等具有柏拉圖式理想觀的討論。這也說明亞氏的思想終究在某些方面被其師柏拉圖深深的影響。

總之,亞里士多德是政治學的創(chuàng)始者,是古希臘政治理論的集大成者?!墩螌W》也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其中有關城邦,政體,法制等政治思想深深的影響了此后的政治家和學者。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篇四

希臘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是,泛政治化,政治權力可以延伸進公民個人的生活,公民缺乏基本人權的私域。而在現(xiàn)代民主政治中看來,這些領域應該是由公民自我保有的,并受政府保護的,任何人不得干涉的。

契約論使國家(政府)從天上(上邊)回到了地上,國家終于能夠與公民個人、公民集團(人格化的個人),即市民社會站在一起了,平等相待地結(jié)成交易關系。

現(xiàn)代政治哲學是建立在一些理論預設上的,如把人民假定為國家的統(tǒng)治者,把民選的政治家假定為人民的代理人,而把官僚假定為政治家的代理人。這些理論預設的可信度就決定了整個理論的可行性。

美國著名經(jīng)濟學家密爾頓·弗里德曼在《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中,根據(jù)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劃分出了三種類型國家觀念:1、國家能夠為個人做什么,體現(xiàn)了家長主義的國家觀念;2、個人能夠為國家做什么,體現(xiàn)了集權主義的國家觀念;3、個人能夠通過國家做什么,則體現(xiàn)了自由主義的國家觀念。

我以為,如果我們把統(tǒng)治者天生看作是慈善的、道德的、具有仁愛之心的人,那么,我們就在政治學的話語中給某種社會制度提供了“暴-政的潛在可能性”(布坎南語)的合法、正當?shù)匚?。實際上,在這種制度中,統(tǒng)治者就成為我們(人民)的委托人,我們(人民)就成為統(tǒng)治者的代理人。

在美國《獨立宣言》及其政治思想的中,1、在權利的擁有上,生產(chǎn)者(政府)與消費者(公民)之間、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人人在政治上都是平等的主體;并要為此提供制度保障。2、(政府)在公共品的供給上,政府存在的唯一理由是要確保每個人享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3、(公民)對公共品的需求上,亞伯拉罕·林肯說,政府的合法目的是為某個社會的公眾去做任何他們需要政府做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僅憑他們各自單獨的和本人的力量是無法做到的。4、在治理模式上,(1)實行委托代理制,政府只能從民眾中獲取其合法的權力;所有的人有自治的權利,任何政府都不能在未得到被統(tǒng)治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統(tǒng)治。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講》中精辟地表達了這一思想:政府應該是民有,民治,民享的。(2)依據(jù)規(guī)則行事,象古希伯來人和一些其它古老的民族那樣,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作品包含著這樣一個觀點:一個合乎道德準則的政府必須依法管理事務。多年來,這一原則已發(fā)展成為現(xiàn)代政治的信條。政府應該是法治,而不是人治。英國長期以來一直盛行有限性政府執(zhí)政和憲法立國主義,這一傳統(tǒng)始于1215年的大憲章運動,那時,約翰國王被-迫接受對他的統(tǒng)治的限制。(3)分權制衡,公民委托給政府的權力是由幾個機構(gòu)來行使的。

顧名思義,要先有"讀",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將閱讀與寫作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閱讀了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首詩 而后將自己的感受、心得、體會寫下來形成文字,就是讀后感。

1、吃透文義。寫讀后感之前,索要寫的對象文章或者書籍要讀透,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如果讀不透,寫的時候就會東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

2、是自己在寫讀后感,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千萬不要說教別人,令人味同嚼蠟。我看過一個孩子的讀后感,從頭到尾除了概括引用原文之外,就是在對別人指手畫腳,搞了很多名言名句鑲嵌其中,滿以為光彩奪目,實則堆砌材料。讓人不愿意讀下去。這是很多孩子寫作的共性。

讀后感也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觀點、看法,"讀"與"感"之間,還要有"感點"前后銜接。因此,讀后感的中心一般結(jié)構(gòu)模式可以如下圖所示:

述讀(前提)

發(fā)感(論證)

感點(橋梁)

結(jié)感(升華)

在這個結(jié)構(gòu)模式中,"感點"是關鍵,沒有了感點,讀后感也就失去了靈魂,也就無所謂"讀后感"。感點,就是你讀后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點。

在整篇文章中,感點在"述讀"與"發(fā)感"之間起著橋梁的作用,是結(jié)構(gòu)全文的紐帶。"感點"承接"述讀"。讀后感的寫作,必須是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讀"是"感"的'前提和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結(jié)果。"感點"也領起"發(fā)感",它是發(fā)感的依據(jù)。發(fā)感必須圍繞感點展開論述,對感點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議論為主,突出一個"感"字。"結(jié)感"收束全篇,升華感點,是"感"的歸宿。

很多孩子的讀后感,復述完故事內(nèi)容,就開始寫感,翻來覆去,就幾句話,就是多寫一點,也是不著邊際,一盤散沙,主要是缺乏"感點"這個橋梁,顯得很突兀,過度不自然,不順暢。

擬主標題,這一部很重要。很多孩子直接寫《 xx》讀后感,別人讀的時候就引不起興趣,會想到這樣沒有主題的讀后感會不會浪費時間呢?如果有了一個非常醒目的標題,就會讓人有一種樂于閱讀的心思。所以,雖然也可以不要主標題,但是我還是建議擬主標題。過江龍進來的文章都學會了擬主標題,如:《愛是戰(zhàn)勝邪惡的天然屏障--讀《哈里.波特與魔法石》有感 》、《擁有一顆平常心--讀《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有感》、《謙虛功的基石-讀《謙以行善,金榜提名》有感 》等等。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個人擁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一樣,先是好看了三分呢。

注意點:標題一定要高度濃縮你的感悟心要。不要泛泛而寫,一定要結(jié)合感點,否則會弄巧成拙,貽笑大方。

講述:在通常情況下,要圍繞感點,引述材料。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簡述原文相關內(nèi)容。寫這部分內(nèi)容就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注意點:1、在述讀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簡,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籍、文章的具體內(nèi)容。

2、對于原文的述讀,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

3、篇幅較長的,只能夠是簡述與感點有直接關系的部分,而與感點無關緊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愛了。

4、"述讀"材料要精簡、準確、有針對性,這是讀后感成功的第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5、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了一半。這一部分如果拖沓冗長或者與主題不相符,就會讓人反感。

議,就是緊承前一段"述讀"所引述的材料,針對材料進行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nèi)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也就是中心論點。

"發(fā)感"就是對"感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這一部分是讀后感的主體部分,是對感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感點的正確性,或正面論、反面證證明感點的合理性。

注意點:1、所擺的事實、所講的道理都要圍繞感點來展開,而不能游離于感點之外。也就是你選的例子和所講的道理和感點要有共鳴,不能另立一個論點。否則,就會不知所云,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有一些孩子在聯(lián)系實際的時候,所選的題材和 感點貌似相似,仔細一對比,表達的思想不一樣,這樣就讓讀者看不明白你在說什么了,切忌。

2、發(fā)感還要聯(lián)系實際,深入論證。聯(lián)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xiàn)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有時候還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jīng)歷。

3、聯(lián)系實際,要有針對性,必須緊扣感點,而不能泛泛而談,不能脫離感點隨意聯(lián)想,不著邊際。

結(jié)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diào)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fā)出號。

注意點:1、不管怎樣結(jié)尾,都要與前面的幾個部分構(gòu)成一個有機整體,不能是橫空出世,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表決心式的結(jié)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頭蛇尾的感覺。

2、要結(jié)得自然,順理成章收束全篇。或發(fā)人深思,或氣勢磅礴,或首尾呼應,暗合標題,都不失精彩。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篇五

本周繼續(xù)閱讀羅素《西方哲學史》,并對如下的兩個問題進行思考。

首先,“一個判斷雖然不見得比另一個判斷更真,但是就其能有更好的后果這一意義來說,它卻可以比另一個判斷更好。這就暗示了實用主義?!?/p>

讀到這句話,想到了在《普通心理學》中學習第六章決策時,講到行為決策理論時提到了西蒙的“滿意性原則”。所謂“滿意性”是指決策時,個體并不考慮所有可能的選項及其可能的結(jié)果,而是僅僅考慮幾個選項,一旦感到滿意,就會立即停止搜索。就比如我們買電腦,電腦的品牌多種多樣,我們會綜合自身的用途、預期價位、實用性等來進行選擇,在這個范圍內(nèi)挑選自己滿意的電腦并作出決策。

前兩天聽老師的錄音講到“失位”,即你不在你該呆的那個位置上。那怎么就不失位?靈活。其實“滿意性原則”就是一種靈活,不應該在難以抉擇的時候,事事都要求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找到滿意的選項,在一定范圍內(nèi)學會適度的降低目標,也會是最優(yōu)的結(jié)果。

第二,亞里士多德按照中庸之道的學說所主張的是,適度的資產(chǎn)才最能夠與德行結(jié)合在一起:“人類并不借助于外在的財貨才能獲得或者保持德行,反而是外在的財富要借助于德行;幸福無論是存在于快樂,還是存在于德行,還是兼存于這兩者,往往總是在那些在自己的心靈上與性格上有著最高度的教養(yǎng)卻只有適度的身外財富的人們的身上才能夠找得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的無用的身外財貨卻缺少高尚品質(zhì)的人們的身上找到的”。

拋開亞里士多德不信仰“平等”的觀念不談,我同意以上的觀點。身外財貨是需和德行、品質(zhì)相稱的,比如醫(yī)生要有“醫(yī)德”。醫(yī)生需要有過硬和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要有“救死扶傷”的高尚品質(zhì),只有“德”“才”兼?zhèn)鋼Q來的“自身財貨”才是最有價值和最有意義的。但是我認為當今社會風氣過多的抬高了“身外財貨”的價值,就如“土豪”原本的含義,即鄉(xiāng)下財大氣粗、沒什么品味的有錢人。讀后感·所以一些商販會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唯利是圖,卻早已對“誠信”置之不理。還有一些現(xiàn)代的偶像劇,動輒就是剛畢業(yè)的大學生在北京或者上海這樣的城市里,租的起一套豪華單身公寓。或者遇到一個“霸道總裁”,從此咸魚翻身。

針對這些虛構(gòu)的偶像劇,我們可以一笑而過,但是對于正處于追偶像劇而又沒有形成穩(wěn)固的價值觀的青少年而言,他們會對這樣的生活抱有幻想,這就是在傳播一種錯誤的社會風氣,傳達一種不勞而獲的“成功秘笈”。所以外在的財富是要借助于德行的,需要與德行、高尚的品質(zhì)相稱的。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篇六

王安石(1021—1086)中國宋代改革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歷二年(1042)進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認為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的萬言書中,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zhuǎn)積貧積弱的局勢,由于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shù)年P系,并認為,只有在發(fā)展生產(chǎn)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在改革中,他把發(fā)展生產(chǎn)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雖然強調(diào)了國家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并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干預社會生產(chǎn)和經(jīng)濟生活,提出和堅持“權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新法,從農(nóng)業(yè)到手工業(yè)、商業(yè),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zhì)和戰(zhàn)斗力,強化對廣大農(nóng)村的控制;為培養(yǎng)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

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后、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jié)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xù)推行下去,于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抑郁病逝。

王安石在哲學思想方面,繼承和發(fā)揚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傳統(tǒng)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洪范傳》、《老子注》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經(jīng)散佚。他的文章以論說見長,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詩歌方面,早年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詩篇。有集本傳世,一是《臨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兩本都摻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于舒、荊,死后又謚為文,故也稱為王荊公或王文公。

王安石與王安石家族據(jù)史料記載,王安石家族臨川王氏為太原王氏分派,臨川王氏祖先為王安石的曾祖王明。王明以子貴贈尚書員外郎。其長子王用之,衛(wèi)尉寺丞;次子王觀之,尚書主客郎中,贈太常少卿。臨川王氏先世衰徽無聞,至王觀之、王用之兄弟,始起家為吏,再到王用之子孫輩開始興盛,王用之娶妻謝氏,封永安縣君,生有五子,其中長子王益和五子王孟最像父親。王孟官楚州司理參軍,其子沆,官荊南府建寧縣令。王益,祥符八年(10)進士,歷任建安主薄、臨江軍判,知新淦、新繁縣,天圣時以殿中丞知韶州,終官尚書都官員外郎,卒贈工部郎中,后以子貴追封楚國公,贈太師中書令。王益中進士和做官,標志著臨川王氏已經(jīng)崛起。

臨川王氏傳到王益的兒子輩時,家族臻于極盛。王益娶妻徐氏、吳氏,生有七子:安仁、安道、安石、安國、安世、安禮、安上。其中王安仁有文才學問,嘗以五經(jīng)教授弟子于江淮間,其門下成器者甚眾,后以進士下科補宜州司戶,終官于監(jiān)江寧鹽院,著有文集15卷。王安國,熙寧初以材引召試及第,除西京國子教授。后歷任崇文院校書、秘閣校理、著作郎、大理寺丞,屢以新法力諫,后為呂惠卿所誣陷,卒年47歲,有文集60卷。王安禮,嘉佑六年(1061年)進士,歷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知潤州、湖州,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后升知制誥,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拜中大夫、尚書右丞轉(zhuǎn)左丞,終知太原府。王安禮為人剛直寬諒,多次以直諫聞名。當年蘇軾下獄,情勢危急,無人敢救,獨王安禮從容上諫守神宗,使蘇軾得以減輕處罰。后因得罪權貴而見黜不得重用。紹圣二年去世,贈右銀青光祿大夫,《宋史》68卷有傳。

在王益七子中,最優(yōu)秀的當屬王安石。王安石之后,臨川王氏也隨變法失敗而日益衰落。王安石娶妻吳氏,封越國夫人,生二子:長子王雱,為人聰敏過人,有才學,未及冠已著書數(shù)萬言。治平四年進士及第,累官至天章閣侍制。王安石變法,王雱實導之。但其人慓悍陰刻,無所顧忌,為政尚嚴酷,年33歲去世,特贈左諫議大夫,《宋史》有傳。次子王旁(滂),初以父官蔭江寧府糧料院勾當,累官奉議郎秘書省正字。王雱無嗣,王旁則有一子王桐,官承事郎龍圖閣直學士,累贈特進。王桐之子王玨,初因王安石追封舒王,恩授承事郎,紹興二年起家鹽官縣丞,歷兩浙湖南提舉常平茶鹽,興利除弊,遷湖北夔州轉(zhuǎn)運判官,有政聲。終官太府少卿,卒于蘇州寶華山。王玨有子王宜之,是為王安石玄孫,其后不詳。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篇七

李嘉誠的巨大成功,要歸結(jié)與他的人視野,人胸懷,人境界,而在這一切的背后,是一套“富與貴”的哲學?“貴為天子,未必是貴,但是,賤如匹夫,不為賤也。”正如李嘉誠所說:“財富不是單單用金錢來比擬的。衡量財富就是我所講的,內(nèi)心的富貴才是財富。如果讓我講一句,‘富貴’兩個字,它們不是連在一起的,這句話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實有不少人,‘富’而不‘貴’。真正的‘富貴’,是作為社會的‘分子,能用你的會錢,讓這個社會更好、更進步、更多的人受到關懷。”物質(zhì)財富是有限的,文化附加值卻是無限的。李嘉誠的“富與貴的哲學”將啟迪人們快樂地創(chuàng)造財富,快樂地生活。

當你在工作上有特別表現(xiàn)而受到肯定時,千萬要記住李嘉誠給我們的忠告——別獨享榮耀,否則這份榮耀會給你的人際關系帶來障礙。當你獲得榮耀時,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與人分享。即使是口頭上的感謝也是一種分享,而且你也可以擴大這種“分享”的對象,反正“禮多人不怪”。當然別人倒并不是非得要分你一杯羹,但你主動與人分享,這讓旁人有受尊重的感覺,如果你的榮耀事實上是眾人協(xié)力完成,那你更不應該忘記這一點。

2、 感謝他人。要感謝同仁的協(xié)助,不要認為這都是自己的功勞。尤其要感謝上司,感謝他的提拔、指導、授權。如果實情也是如此,那么你更應該如此感謝;如果同仁的協(xié)助有限,上司也不值得恭維,你的感謝也有必要,雖然顯得有點虛偽,但卻可以使你避免成為他人的箭靶。為什么很多人上臺領獎時,他們首先要說的話就是:“我很高興。但我要感謝……”道理就是如此。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感謝雖然缺乏“實質(zhì)”意義,但聽到的人心里都很愉快,也就不會妒忌你了。

3、為人謙卑。有些人一旦獲得榮耀,就容易忘了自己是誰,開始自我膨脹。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旁人就遭殃了,他們要忍受你的傲慢,又不敢出聲,因為你正在風頭上。可是慢慢的,他們會在工作上有意無意地抵制你,讓你碰釘子。因此有了榮耀時,要更加謙卑。不卑不亢不容易,但“卑”絕對勝過“亢”,就算“卑”得過分,別人看到你如此謙卑,當然不會找你麻煩,和你作對了。謙卑地做人并不會讓人看不起,反而會為你贏得尊重。就連被尊為“超人”的李嘉誠都能夠做到謙卑,更何況奮斗在商界的凡人呢?感悟和別人分享成功,你所擁有的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多。不要獨享榮耀,否則這份榮耀會給你的人際關系帶來障礙。一個有志成功的人,需要懂得感謝、分享和謙卑。

我的理想是經(jīng)商,而且我一直在為理想儲備著知識和經(jīng)驗,通過閱讀此書我有很大感想,我要向李嘉誠學習,把人格修養(yǎng)運用到經(jīng)商之到,所以我要時刻培養(yǎng)自己的個人修養(yǎng),以便以后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篇八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其政治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占據(jù)著重要地位。我有幸參加了一次關于北宋的政治課程,通過學習和思考,我對北宋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將分享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在課程上,我了解到北宋是一個以王朝制度為基礎的政治體制。這意味著國家的統(tǒng)治者是皇帝,皇帝統(tǒng)治著全國的政權。然而,北宋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實行了一個相對開明的統(tǒng)治制度,讓百姓們也能參與政治決策。課堂上老師和同學們的討論使我領悟到,北宋的政治體制在當時是相對先進的。這種相對開明的制度為國家的繁榮和穩(wěn)定奠定了基礎,也為社會的進步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

在了解了北宋政治制度的背景之后,課程進一步講解了國家的行政結(jié)構(gòu)。我了解到北宋的政府機構(gòu)分為中央和地方兩個部分。中央是國家最高的政治權力機構(gòu),由皇帝和宰相等高級官員組成。地方政府則是根據(jù)中央政府的指示行使行政權力的機構(gòu)。這種行政結(jié)構(gòu)的分權確保了政府決策的公正和合理性。這也讓我領悟到,一個良好的政治體系需要有有效的權力分配和制衡機制,并計劃分權,才能確保政府的決策公正和有效。

另外,北宋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是科舉制度的實行??婆e制度是一種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被廣泛認為是中國文化的一種獨特的現(xiàn)象。在課堂上,我進一步了解了科舉制度的細節(jié)和實施過程。我認識到,科舉制度的實行讓人們有了平等競爭的機會,無論出身貧富,只要有才華和努力,就有機會得到官員的職位。相對于其他一些國家來說,這種公正的選拔制度極大地激發(fā)了人才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為國家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與此同時,科舉制度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在課堂上,我們討論了科舉制度對社會帶來的不公平和腐敗問題。由于考試成績的重要性,很多人不惜一切代價去提高自己的分數(shù),甚至通過賄賂官員等不正當手段來取得好成績。這就導致了許多有能力的人被排除在官場之外,只有擁有財富和權力的人才能夠獲得高官職位。這讓我認識到,一個制度的公正性是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進的,否則它可能引發(fā)一系列的問題。

最后,北宋的政治制度追求國家和諧發(fā)展,注重人民的福祉。北宋政府通過改革和穩(wěn)定政策,推動了社會的繁榮和進步。在課堂上,我們討論了北宋政府為了滿足人民的需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農(nóng)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教育體制的改革等。這些措施使人民的生活得到了顯著改善,并增強了他們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我深深地感受到,一個良好的政治制度必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通過改革和措施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形成一個穩(wěn)定和諧的社會。

總之,通過參加北宋政治課程,我對北宋的政治制度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我認識到,北宋的政治制度相對開明,注重科舉制度的實行,追求國家和諧發(fā)展,但也面臨一些問題需要改進。這讓我領悟到,一個良好的政治體系需要有有效的權力分配和制衡機制,并注重人民的福祉。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篇九

近來,我讀了《代政治哲學名著導論》的第二章關于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F(xiàn)在就個人權力的優(yōu)先性來談談我的感想。

針對現(xiàn)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平等”與“自由”的矛盾,諾齊克提出他的個人權力思想,個人權利思想貫穿于他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也是他理論的出發(fā)點。文章就其理論中最弱意義上的'國家,道德邊際約束,資格理論和個人天賦等方面探討了諾齊克的這一思想。

在諾齊克的整個論述中,關鍵的概念就是“最弱意義的國家”,這也就是諾齊克所提倡和贊成的國家。諾齊克首先用這種國家來反對個人主義的無政府主義者,認為這種最弱意義的國家處在他們的攻擊之外——即處在國家侵犯個人的權利的攻擊之外。該書對個人要說的是,你有權尊重你公民的權力是國家的天然義務。對個人的權力是保護,還是侵犯,是衡量國家及其行為正當與否的最高道德標準,同時也對國家及其行為構(gòu)成道德約束。當然這種約束是消極意義上的約束,諾齊克稱之為道德的“邊際約束”,及權利保護不是國家的母的,但卻是在一旁永遠對國家起監(jiān)督作用的道德標準。在諾齊克這樣的個人主義者看來,個人的權利優(yōu)先于國家的權力。國家只能作用于屬于個人權利之外的活動空間,而不是個人享受國家權力之外的活動空間;是個人的權力決定國家的性質(zhì),合法權及其職能,而不是國家的性質(zhì)。合法性和職能決定個人享受多少權利。按照這一標準,任何侵犯個人權利的國家行為都是不正當,非正義的。

在諾齊克的政治哲學中,在國家的作用與個人的權力之間,個人權利居于更為優(yōu)先,更為根本的地位。是個人的權力的權利和自由決定國家的性質(zhì)和職能,而不是國家自身的需要,決定公民個人享受與否或享受多少權利和自由。既然國家是由人格上平等的個人構(gòu)成的。國家在所有的個人之間就必須保持中立,不能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去強行剝奪另一部分人,哪怕其動機是善意的也不行。任何利益和福利的轉(zhuǎn)讓只能基于自愿的原則,否則最善意的動機將導致最卑鄙的惡行。所以,個人權利和自由是諾齊克的政治哲學全部出發(fā)點,也是其國家學說的核心。

然而有關善、理想、目標、生活意義問題,是諾齊克在烏托邦編中討論的。

他認為,人們追求的美好社會的諸條件,放在一起是經(jīng)常矛盾的。不可能同時地、也不可能連續(xù)地實現(xiàn)所有社會和政治的善,這正是人類狀況中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既然不可能有一個符合所有人愿望的最完善、最圓滿的世界,那就不妨設想所有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這樣,我們就將達到一個穩(wěn)定世界的一般條件——在這個世界里,每個人都得到他的邊際貢獻。

讀完這一章,不僅了解了關于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三者的性質(zhì)、區(qū)別,更看到了諾齊克的一些觀點,尤其是個人主義與個人權利,對我有很大的啟發(fā)。在我看來,這種過分重視個人權力,以致疏忽集體合作,弱化國家權力與職能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過于偏激。我認為應該使國家權力和個人權利在一定范圍內(nèi)共存發(fā)展,達到和諧,畢竟個人是國家的一部分。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篇十

第一段: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在長達三百年的時間里,北宋王朝的政治制度變遷非常劇烈,卻始終能夠保持穩(wěn)定,這是因為它擁有優(yōu)秀的政治心得和管理經(jīng)驗。

第二段:北宋王朝的政治變革在不斷進行,但是對于它的戰(zhàn)略和態(tài)度卻是非常明確的,即力求穩(wěn)定,尤其是在官員選拔和審查制度上,北宋時期的制度非常嚴謹,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宋朝的科舉考試制度是全新的,大大改變了以往朝代的使用刑法來選拔官員的方式,讓才能和能力成為了成為貢獻的決定性因素,促進了全社會的發(fā)展。

第三段:宋朝在經(jīng)濟上的成功,與其良好的政治體制密不可分。宋朝采用的是“開國世家”的招商引資制度,給予了地方權力,采用簡潔財務記錄制度,推進了科技和經(jīng)濟發(fā)展,使得宋朝一度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之一。

第四段:在文化方面,北宋興起了小說、詞曲等文學形式,對中國古典文學發(fā)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北宋時期富有哲理內(nèi)涵的一些名言更是滲透到了人民的生活中,使得人們的行為方式得到了更新和提升。

第五段:總之,北宋王朝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成功的經(jīng)驗和心得對于未來各個朝代都有深刻的啟示意義。雖然北宋已經(jīng)成為了歷史的一頁,但它的歷史價值卻是永存的,具有可貴的借鑒意義。一個優(yōu)秀的政治體制,能夠引領整個國家的發(fā)展,讓國家迅速發(fā)展起來,這也是其他國家可以借鑒,來構(gòu)建一個充滿活力和穩(wěn)定的國家。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篇十一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朝代,其政治制度和思想對于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對北宋的政治發(fā)展和治理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下面我將就此展開談論,從五個方面闡述北宋的政治心得體會。

第一段:治理官僚與考試制度。

北宋的官僚制度是在唐朝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宋朝實行科舉考試制度,貫穿于整個政治體系之中,幾乎所有的官員都要通過考試才能進入政府機構(gòu)上崗,以此確保了政府官員的素質(zhì)。此外,北宋還重視選拔和培養(yǎng)政治人才,相信優(yōu)秀的人才是國家強盛的基礎。北宋的這種治理方式被稱為官學制度,可以說給我們留下了良好的政治治理思想借鑒。

第二段:“均田制”的革新與稅收。

北宋建立后,推翻了唐朝龐大的土地貴族制度,提出了“均田制”的政策,即按照戶口人數(shù)和土地的數(shù)量來進行平均分配。這個制度的實施使得農(nóng)民得到了廣泛的政治權利和經(jīng)濟利益,使得社會上“三分田租七分稅”的不公現(xiàn)象得到了改善。同時,北宋政府對于稅收也實行了普遍的財產(chǎn)申報制度,使得官員不能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強制要求上繳賦稅,這對于歷代政府的穩(wěn)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段:軍事版圖的擴張。

北宋的政治治理不僅僅局限于國內(nèi),在國外也有廣泛的影響力。經(jīng)過歷代的戰(zhàn)爭洗禮之后,北宋在政治上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反而在國外擴張軍事版圖,開啟了“南北朝”的分裂時期。例如抗擊西夏、建立南宋、收復中原等幾次重大的戰(zhàn)爭,都是北宋在政治和軍事領域上的優(yōu)秀表現(xiàn)。這極大地展示了北宋強盛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對后世軍事策略與戰(zhàn)略思考也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第四段:對科學文化的重視。

北宋在治理上,對于文化科學的重視也非常明顯,這在歷史上也非常難得。北宋開辦書局、欽定圖書名錄,注重文化和科學的發(fā)展,甚至在國外也會進行培養(yǎng)各國高端人才的活動。北宋還在自然科學上進行了重大的開拓性研究,例如在數(shù)學、天文學和醫(yī)學上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其對氣候變化的研究成果更是令人驚嘆。北宋政府在文化、科學和教育領域上的投入,使得這個國家成為了歷史上的一個閃耀點,其思想和精神對于后世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

北宋政治體制的改革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展示了政治制度的可塑性和變革性。在北宋末年,隨著官僚制度的腐敗和朝代的弱勢化,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一些新的政治制度的理念和方法,試圖將北宋的政治體制從管理機構(gòu)、官員選拔和社會制度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調(diào)整。他們對北宋這個政治體制發(fā)展的探究和反思,對于當今的中國政治體系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結(jié)論:

綜上所述,北宋的政治治理是深入人心的,其在各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現(xiàn),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值得借鑒的經(jīng)驗。雖然北宋尚存著許多矛盾和問題,但是它所引導出來的一系列治理思路和政治制度對于后世仍然有著非?,F(xiàn)實和深刻的意義。在今天的社會中,我們?nèi)匀豢梢詮谋彼蔚恼沃卫碇袑W習到許多有益的東西,因為政治的治理是一件永遠不會停止的工作,而對于我們的國家和社會,這是生死存亡的問題。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篇十二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為后世留下了許多重要的經(jīng)驗和教訓。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從五個方面分別介紹北宋的政治心得和體會。

首先,北宋注重政治穩(wěn)定。從建國初期開始,北宋政府就非常注重維護社會安定和政治穩(wěn)定。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他們采取了各種措施,包括嚴格的法規(guī)、寬松的民間政策、文化創(chuàng)新和區(qū)域和諧等。這些措施為政府樹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使社會得到了更好的發(fā)展。

其次,北宋注重教育和文化。在北宋時期,政府非常注重教育和文化的推廣。政府對國家教育的發(fā)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招收學生、培訓學生和鼓勵科學研究等。另外,北宋也非常注重文化的發(fā)展。他們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加強文藝、娛樂等方面的發(fā)展,使得文化在當時得到了廣泛的發(fā)展和傳播。

第三,北宋注重尊重公民權利。在北宋時期,政府非常注重尊重公民的權利。他們在行政制度、稅收和市民福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便確保社會公平和正義。這些措施樹立了政府良好的形象,也使得社會得到了更好的發(fā)展。

第四,北宋注重區(qū)域和諧。在北宋時期,政府非常注重區(qū)域和諧。他們通過加強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改善生活條件、促進地方文化和減少紛爭等方面的措施來實現(xiàn)這個目標。這些措施使得各地之間的關系變得和平融洽,也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環(huán)境。

最后,在北宋時期,科技創(chuàng)新也得到了重視。政府樹立了科學家和發(fā)明家的形象,鼓勵他們進行創(chuàng)新和研究。這些創(chuàng)新和研究為國家?guī)砹思夹g和文化上的進步,也為后世提供了很多寶貴的經(jīng)驗和教訓。

總之,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朝代,他們的政治制度和實踐經(jīng)驗為后世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經(jīng)驗和教訓。以上五個方面正是我們應該從北宋時期學到的一些重要的政治心得和體會。我們應該更好地吸取教訓,不斷改進政治制度,為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篇十三

引言: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輝煌的時代,其政治體制的合理性、行政效能的高效性、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性都為后世所稱頌。回顧北宋的政治經(jīng)驗,我們可以得出諸多有益的心得體會,這些體會不僅有助于我們對北宋時期的政治制度的深入理解,更能為當今時代的政治問題提供一些啟示。本文將探討北宋的政治心得體會,以期對我們認識和評估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驗提供參考。

第一段:執(zhí)政者要具備高尚的品德。

北宋時期,李、趙兩代皇帝都以德政和止戈為懷,以尚德為先,將養(yǎng)民為己任。這種以德治國的思想是北宋政治成功的關鍵所在。李、趙兩代皇帝身臨其境地參與朝政,持守敦德持正的原則,深知執(zhí)政者應該具備高尚的品德和清廉的德行。他們以身作則,廉潔奉公,為后世政治家樹立了榜樣。因此,我們從北宋政治中可以得到一個重要的啟示:執(zhí)政者要具備高尚的品德,廉潔奉公,以身作則。

第二段:重視科舉制度,選拔人才。

北宋時期,科舉制度得到了極大的重視和發(fā)展,從而保證了政府能夠選拔到優(yōu)秀的人才。科舉制度不僅強調(diào)才能,更重視品德。北宋政府通過考試選拔官員,使得政府中的官員都具備了一定的知識才能和修養(yǎng)品德,從而保證了政府的高效運轉(zhuǎn)。科舉制度從某種意義上保障了政權的穩(wěn)定性和廉潔性。因此,北宋的科舉制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經(jīng)驗教訓:政府要重視選拔人才,構(gòu)建公正客觀的選拔機制。

第三段:注重地方治理,加強基層建設。

北宋時期,政府注重地方治理,加強基層建設,通過設置州縣、村鎮(zhèn)等組織架構(gòu),實現(xiàn)了地方自治和有效的社會管理。地方權力的下放加強了社會組織的參與,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此外,北宋政府通過設置各級官員職責明確的嚴格考核制度,使得官員更加負責任,實現(xiàn)了地方政府的廉潔和高效。北宋的地方治理經(jīng)驗啟示我們,政府要注重基層建設,加強地方自治,使得政府既能夠統(tǒng)籌全局,又能夠深入到地方,真正服務于人民。

第四段:注重經(jīng)濟發(fā)展,實現(xiàn)國家繁榮。

北宋時期,政府高度重視經(jīng)濟發(fā)展和財政管理,實現(xiàn)了國家經(jīng)濟的繁榮。政府通過改善稅收制度、完善商業(yè)體制,積極推動農(nóng)業(yè)、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在北宋時期,中國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商業(yè)活動都出現(xiàn)了較快的增長,國家的財政收入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這一經(jīng)驗告訴我們,政府要注重經(jīng)濟發(fā)展,建立健全的財政管理制度,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為國家的繁榮做出貢獻。

結(jié)論:

北宋的政治體制不僅賦予了政府高效的治理和決策能力,更重要的是其對于道德修養(yǎng)、人才選拔、地方治理和經(jīng)濟發(fā)展等方面的經(jīng)驗教訓。正是這些經(jīng)驗教訓,使得北宋成為一段令人贊嘆的歷史時期。因此,我們要從北宋的政治經(jīng)驗中汲取教益,借鑒北宋的政治心得體會,不斷完善現(xiàn)代政治體制,以實現(xiàn)中國的繁榮與發(fā)展。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篇十四

了解趙匡胤建立北宋、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重文輕武等基本史實;了解趙匡胤實施集權措施的背景條件,具體的措施,這些措施導致的歷史結(jié)果。

理解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措施帶來的影響。認識到趙匡胤的舉措帶來的問題——他的集權措施有失偏頗,導致宋朝的積貧積弱,從而得我們做任何事情,要辯證地、長遠的看問題的結(jié)論。認識到在封建時代,君主的權力是在不斷加強的,任何封建統(tǒng)治者都跳不出這個歷史的鐵律。

通過學習北宋,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樹立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導入新課。

趙匡胤本來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將,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zhàn),立下不少戰(zhàn)功。周世宗在世的時候,十分信任趙匡胤,派他做禁軍統(tǒng)帥,官名叫殿前都點檢。禁軍是后周一支最精銳的部隊。

世宗一死,軍權落在趙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節(jié),后周朝廷正在舉行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zhàn)報,說北漢國主和遼朝聯(lián)合,出兵攻打后周邊境。大臣們慌作一團,后來由范質(zhì)、王溥作主,派趙匡胤帶兵抵抗。在陳橋驛趙匡胤的部下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被在趙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著,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起回京城。

這段歷史,為多為后人津津樂道,還成為一個成語“黃袍加身”,在此之后,趙匡胤是怎樣統(tǒng)治宋朝的?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講授新課。

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1、北宋的建立。

(1)學生講故事:黃袍加身,陳橋兵變。(2)北宋建立的概況。(時間、建立者、都城)(3)教師出示地圖,明確宋朝的統(tǒng)一范圍。

讓學生明確北宋不是統(tǒng)一全國的政權,只統(tǒng)一了中原和南方。北宋的統(tǒng)治區(qū)域,只是原來的五代十國的范圍,那時,北方有遼、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這時的中國處于多個民族政權并立的狀態(tài)。

a、軍事方面:皇帝直接統(tǒng)轄禁軍;設樞密院和三衙掌管軍務,樞密院有權調(diào)兵,無權領兵,三衙有領兵權力,卻無調(diào)度之權;“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實行“守內(nèi)虛外”的政策,造成對外防守空虛無力,這也是北宋積貧積弱的重要作用。

b、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權力,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還設立多重機構(gòu),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在地方,主要排文臣擔任知州等。c、財政、司法方面:設置轉(zhuǎn)運使;同時規(guī)定死刑須報請中央復審、核準,把司法權也收歸了中央。

3.這個改革給宋朝社會帶來的影響。

1、宋朝重文輕武的表現(xiàn)。

(1)經(jīng)濟文化興盛,但軍事上卻軟弱至極。(2)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將。(3)遇有戰(zhàn)事,也有文官掛帥出征。(4)科舉考試,文舉興盛,武舉錄取人數(shù)少。

2、宋太祖重文輕武的目的是什么?

防止武將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

3、重文輕武的后果。

宋朝重文輕武,導致國家軍隊戰(zhàn)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課堂延伸。

三、小結(jié)。

同學們,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呢?請結(jié)合圖片講講你的收獲吧。

北宋高度集權的利弊:(1)積極的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據(jù)維護統(tǒng)一;有利于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和人民的愿望。(2)消極影響:政權過于集中造成官僚機構(gòu)臃腫龐大,人浮于事,互相推諉,效率低下;財權過分集中,地方經(jīng)費減少,不能調(diào)動地方積極性,地方官吏加重對農(nóng)民的剝削與搜刮;軍權過于集中,實行守內(nèi)虛外,邊防力量削弱,軍隊力量增加,軍隊開支日益膨脹。最終導致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積重難返的嚴重局面,從而到中期出現(xiàn)統(tǒng)治危機。

四、作業(yè):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篇十五

教學目標:

1、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3、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xiàn)課文內(nèi)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內(nèi)容,并領會故事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2、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了解吳王為什么會聽了少年的話,同時體會少年的計謀巧妙在哪里。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二、引導學生研讀故事的前因后果。

1、(ppt出示課文1節(jié))。

(1)指名朗讀,思考:

從這句話里,你們讀懂了什么?你從哪些詞中看出來的?

指導有感情的讀。

(2)如果吳王是個理智的、開明的、民主的君王,他可能會怎么做?會怎么想?

(3)可事實上吳王是怎么說的?(出示相關句子)你從中看到了什么?

2、結(jié)果怎樣呢?(出示課文12節(jié))指名讀。

現(xiàn)在請同學們將故事的“前因后果”對照起來看:你有怎樣的疑問呢?

三、研討故事的經(jīng)過。

1、請同學們自由學習課文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少年勸說究竟妙在何處,他說了那些話?可以圈圈畫畫,并簡單地寫上你的感受。

2、交流:

(1)妙在少年用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懂得了道理。

出示圖文,指導學生觀察。

這些話對于蟬、螳螂、黃雀的動作、神態(tài)描寫得非常形象,請同學們再讀一讀,相信你會有很深的感受。指名同學再來讀,師生評析。

(2)交流:

“蟬”:高高在上,悠閑、自由自在;蟬的心情如何,練讀體會蟬的心情。

“螳螂”:“拱”、“舉”;螳螂心里怎樣想,讀一讀。

“黃雀”:“伸長”,黃雀心里怎樣想,讀一讀。

(3)現(xiàn)在,你覺得這件事有意思嗎?有意思在哪里?

(5)下面老師給你們看一幅地圖,如果你是吳王,聽了這個故事,看了這幅地圖,會明白什么道理?引導學生與故事結(jié)合起來體會其中的道理。ppt出示。

這兩個事情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嗎?

蟬(捕)螳螂(啄食)黃雀(打)少年。

楚國(攻打)吳國(乘虛而入)其他諸侯。

(6)指導分角色朗讀課文。(ppt出示)。

四、合作探究。

2、“螳螂捕蟬”的確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嗎?

3、舉例說一說,生活中你見到類似的現(xiàn)象嗎?

五、總結(jié)課文,鞏固練習。

1、今天通過我們共同的學習,我們不僅知道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還認識了一位有勇有謀,智勸吳王的少年,我想此時此刻同學們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說的話,老師就給你一個一吐為快的機會吧!

(ppt出示練習)。

我從吳王身上體會到了。

我從少年身上體會到了。

螳螂捕蟬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

少年智勸吳王這件事讓我想到了。

3、那么如果請你給課文換一個題目,你會換什么題目?

六、布置拓展小練筆。

(ppt出示練習)。

1、我來編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時吳王當即宣布:“攻打楚國一事暫緩不議?!北姶蟪悸犃舜篌@不已,議論紛紛。吳王掃視了一眼群臣,微笑著說:“事情是這樣的……”

你知道吳王會怎么和大家說嗎?動動你的小腦袋,回家把故事寫完吧。

2、我會演節(jié)目:

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shù)沫h(huán)境、恰當?shù)臅r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的。利用課余時間我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吧,相信你一定行!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蟬(捕)螳螂(啄食)黃雀(打)少年。

楚國(攻打)吳國(乘虛而入)其他諸侯。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篇十六

句子: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2.思考與討論。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內(nèi)容?

明確:交代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的緣由。

“古仁人”那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同時,作者自己在慶歷五年也遭貶謫,也是為了自勉勉人。

(二)教讀第2段。先指定學生朗讀朗讀,然后學生合作解決重要的詞句。

1.要著重理解的詞句。

詞:夫、勝狀、暉、備、然則、極、騷人、得無異乎。

句子: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2.思考與討論。

這一段寫“岳陽樓之大觀”,雖然概括,卻寫得富于形象,氣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寫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確(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重點句子的賞析。

如:“銜遠山”洞庭湖中有許多小山,用“銜”字形象地寫出湖與山的關系?!巴涕L江”長江流經(jīng)洞庭湖,用“吞”字,不僅形象地寫出湖與江的關系,而且“吞”字聲音寬舒洪亮,讀來氣勢磅礴?!般暋薄ⅰ巴獭弊诌B用,化靜為動,使描寫的景物富于動態(tài)和活力,“浩浩湯湯”字音響亮,疊字加強氣勢,形容水大流急,既繪聲、又繪形?!皻庀笕f千”寫洞庭湖上景象變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橫無際涯”的“橫”,顯得境界開闊而有氣魄,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煉字的功力。

(2)這一節(jié)的寫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從岳陽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開闊的景致描寫,引出“遷客騷人,多會于此”,由此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問題,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異”和感受之“異”為結(jié)尾的議論作了鋪墊。

大聲朗讀這兩段,在熟練的基礎上背誦。

四、總結(jié):重修岳陽樓的背景。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五、作業(yè)設計: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板書設計:

岳陽樓記。

范仲淹。

作記的緣由。

屬予作文以記之。

洞庭全景。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篇十七

教材分析:

《葡萄溝》是二年級上冊第三組的一篇課文,本組課文是圍繞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專題來組織的。通過這組教材的學習,進一步了解祖國的遼闊、美麗,并激發(fā)學生認識家鄉(xiāng)的渴望和贊美家鄉(xiāng)的感情。本課是一篇充滿濃郁風土人情的文章,課文“以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為主線貫穿全文,主要介紹了新疆葡萄溝的葡萄品種多,產(chǎn)量高,老鄉(xiāng)熱情好客,葡萄干非顏色鮮,味道甜,非常有名的特點。

葡萄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水果之一、“愛屋及烏”的情感遷移會激發(fā)孩子們對葡萄溝的向往和熱愛之情。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低年級學生實際,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畫圖、朗讀、視頻、品嘗、舞蹈等方式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自主賞析,在各種語文活動中提升審美情趣,受到情感熏陶。

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感性認識較強,可以采取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畫圖、朗讀、品嘗、舞蹈、視頻等方式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自主賞析,在各種語文活動中提升審美情趣,受到情感熏陶。教學時,以讀為主,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在反復的朗讀、品讀中感受葡萄溝葡萄的特點。葡萄溝不僅葡萄好,而且老鄉(xiāng)熱情好客。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虛擬的情境,讓孩子在葡萄溝游覽一番,在情感的世界里深深感到: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

2:識記“最、坡、梯、夠、修、味、留,運用多種方法感悟“梯田”、“山坡”、“茂密”、“五光十色”、“熱情好客”等詞語及句子。

3:運用角色朗讀、觀看錄像、導游、表演等形式,在整體感悟課文中進行情感熏陶,使學生更加喜愛葡萄溝這個地方,讓課堂活起來。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葡萄溝為什么是個好地方。

三、教學用具:

課件。

四、教學流程。

一、導入。

師:這節(jié)課老師要領你們到一個地方去玩一玩,猜猜是哪?(葡萄溝),板書:小手動起來,跟我一起寫,聽說呀這是個好地方,板書(好地方)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那么下面,我們親自到那去看看,看看誰在那玩得痛快,收獲的最大。好嗎?下面同學們自己認真地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生字多讀幾遍,把課文讀通順。

二、初讀課文檢查生字生詞情況。

1,學生自由讀文。

2、師:葡萄溝在哪?結(jié)合課件了解葡萄溝的具體位置,介紹一下新疆。

3、課前老師讓你們預習了生字,現(xiàn)在我要檢查一下,有信心嗎?(出示課件)。

生字組詞讀,齊讀,生詞開火車讀,多音字指名讀。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篇十八

教學重點宋初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影響。

教學難點宋初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的原因;正確認識北宋重文輕武的影響。

【教具】趙匡胤圖片、陳橋驛兵變視頻、北宋形勢圖等【教學過程】。

一、復習。

二、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回顧第一單元隋唐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特點,聯(lián)系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到五代十國分裂動蕩,導人本課。

三、講授新課。

(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1.北宋的建立。

(1)首先: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牢牢地控制了軍隊。

講述此節(jié)內(nèi)容時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鎮(zhèn)勢力的擴張,形成五代十國的局面,要結(jié)束這種局面,必須加強中央集權。其次,宋朝建立時,全國仍處于分裂割據(jù)狀態(tài)。要鞏固統(tǒng)治,擴大勢力,鏟除其他割據(jù)政權,必須加強中央集權。再次,趙匡胤本人是通過“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當上皇帝的。為了防止類似兵變的重演,必須加強中央集權。

北宋形成了統(tǒng)兵權和調(diào)兵權的相互制約,兩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轄。保證了軍權從屬于皇帝。同時讓統(tǒng)兵的將帥定期調(diào)動,互換防區(qū),避免將帥培植自己的勢力,形成小的集團。(2)中央:削弱相權,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這項措施的利與弊。

教師歸納:利:進一步解決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使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弊:中央權力過于分散,各部之間互不了解情況,運轉(zhuǎn)不靈,故制定政策時往往脫離實際,政府效率低下。(3)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并設通判與之相互牽制。

設置轉(zhuǎn)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這項措施的利與弊。教師歸納:利:消除地方對抗中央的物質(zhì)基礎,地方上的行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了中央,防止了藩鎮(zhèn)割據(jù)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貧困。

3.通過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

教師設問:我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權制度)回顧已學過的內(nèi)容歸納我國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的歷史。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秦朝確立——西漢鞏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強。

(二)重文輕武的政策。

1.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xiàn),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后繼的宋太宗繼續(xù)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tǒng)兵的格局逐漸形成。

2.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將。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帶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預授的“陣圖”行軍布陣,這嚴重束縛了統(tǒng)軍的指揮權。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即所謂“重文教,輕武事”。宋太祖采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以髙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將領們的兵權,將文人作為唯一可以信賴的對象,這個基本國策也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響貫穿整個宋代。

3.宋朝注重發(fā)展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了科舉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yōu),而且升遷迅速。

4.科舉制度的發(fā)展,對宋代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學習此內(nèi)容時,可結(jié)合p31《宋人科舉考試圖》介紹:北宋科舉制的發(fā)展,進一步擴大了政權基礎,同時又加強了中央集權。宋太祖深知“馬上得天下,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文人的措施出臺。宋朝大力發(fā)展科舉,徹底取消了門第限制,社會各階級的優(yōu)秀子弟都被許應試人仕。而寒門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懷忠君愛國之心。宋朝統(tǒng)治者對文人極其尊重,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俸祿也極豐厚。世人多稱宋朝為士大夫政治。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勵下,宋朝開始盛行讀書風氣,宋代兒童啟蒙教育念的《神童詩》開篇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髙。這一政策極大地促進宋朝科學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諸如天文學、數(shù)學、醫(yī)藥學、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造船技術等方面成果累累,對世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文學藝術也發(fā)展到新的水平,涌現(xiàn)出的眾多的文學家、畫家和詞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璀燦的明珠。

5.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扭轉(zhuǎn)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fā)生,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這是宋朝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主要是從積極的一面來說的,也應該看到它的不利影響:武官的積極性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和國防力量。

四、課堂小結(jié)。

通過本節(jié)知識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大祖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藩鎮(zhèn)割據(jù)的教訓,將軍事、行政、財政和司法等權力收歸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據(jù)局面的出現(xiàn),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這些措施又是一柄雙刃劍,宋朝重文輕武,所以,宋朝經(jīng)濟繁榮,文化興盛,軍事上卻軟弱至極,不堪一擊。它所導致的“冗官、冗費、冗兵”現(xiàn)象,也為北宋種貧弱”的禍根,導致了后來嚴重的社會危機。【課后作業(yè)】完成對應課時練習。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篇十九

五代開始的時間、五代的名稱和統(tǒng)治地區(qū);后周世宗改革的內(nèi)容和作用;北宋的建立;宋初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影響;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nèi)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nóng)田水利法、保甲法;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和結(jié)果。

(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五代十國時期軍閥間的不斷混戰(zhàn),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北宋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jù)局面,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和廣大人民的愿望。

2.王安石變法盡管最后失敗了,但它是我國封建社會中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三)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重點和難點。

(一)本課重點: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和王安石變法。

(二)本課難點: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

教學手段。

1.制作幻燈片《五代十國形勢圖》、《遼、北宋、西夏形勢圖》、《禁軍人數(shù)激增》。

2.制作表格:《王安石變法主要措施》。教學思路和學法指導。

(一)應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事先制作幻燈片和表格,通過課堂演示幻燈片,引發(fā)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獲取知識。

(二)對現(xiàn)行教材合理加工和重新組合。設置問題情境時,由淺入深,啟發(fā)誘導,審時度勢,把教材內(nèi)容轉(zhuǎn)變成為學生最易吸收的知識結(jié)構(gòu)。通過講授,化未知為已知,化深奧為通俗,化復雜為簡明,從而使學生把知識結(jié)構(gòu)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jié)構(gòu)中,并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語言精練而富有感染力,使學生從精神上得到升華,把知識學習和思想教育融一體,形成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有機統(tǒng)一。

(三)把“討論法”引人課堂,實行合作教學。提出問題,分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通過雙向交流或多向交流,達到共識。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散思維,活躍課堂氣氛。

(四)指導學生用“列表法”進行課堂練習。事先預制表格,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層次抽幾名同學完成。目的是鞏固所學知識,在填完表格基礎上,使學生學會知識比較,培養(yǎng)學生多向思維、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

(五)課堂小結(jié)。注意整理知識框架,強調(diào)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從整體上掌握知識結(jié)構(gòu)。最后給學生提供進一步研究問題的時間和空間,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知道,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繁榮發(fā)展時期。但到了后期,經(jīng)過一系列動蕩之后,唐政權千瘡百孔,名存實亡,終于907年滅亡,中國封建社會又進入了一個民族進一步融合、封建經(jīng)濟繼續(xù)發(fā)展的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907—1368)。那么,唐朝滅亡后,中國的政治局面如何?在政治舞臺上又發(fā)生了哪些大的事件?今天,我們接著學習第9課。

(二)導學新課。

板書:第9課?。

教師提出問題,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第一、二自然段。

1.“五代”和“十國”有哪些含義?它從實質(zhì)上反映了一種怎樣的歷史局面?

2.后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內(nèi)容及作用如何?

板書:五代(907)十國。

學生回答后教師講評。

演示幻燈片《五代十國形勢圖》。907年,節(jié)度使朱溫廢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歷史上稱為后梁(講明加“后”的原因)。

此后的五十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相繼統(tǒng)治黃河流域,合稱五代。那時候,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現(xiàn)了十個割據(jù)政權,總稱十國。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板書:藩鎮(zhèn)割據(jù)繼續(xù)擴大。

學生回答后教師講評。

教師提問,要求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nèi)容。

1.陳橋兵變是怎么回事?

2.能否說北宋結(jié)束了分裂局面,就是統(tǒng)一中國?

板書:陳橋兵變。

北宋建立。

960年東京。

生答師總,:趙匡胤原來是后周禁軍的最高將領,掌握著軍事大權,此時后周皇帝年幼無知,趙匡胤就想取而代之。960年的一天,正值正月初一,宮內(nèi)張燈結(jié)彩,大擺宴席,君臣正歡度新年。突然,邊關告急,慌亂之中忙派趙匡胤出兵迎敵,趙匡胤率軍到達陳橋驛卻按兵不動。晚上,趙匡胤假裝喝得酪酊大醉,其他將士密謀來到他的臥室,擁立他當皇帝,趙匡胤故意推辭,眾將士早把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他的身上,隨后跪倒,高呼“萬歲”,這樣,趙匡胤一夜之間就變成了皇帝??梢钥闯?,趙匡胤當上皇帝就是因為他手中握有重兵,是五代“誰兵強馬壯誰就當皇帝”的繼續(xù)。

板書:五代(箭頭指向)陳橋兵變,寫上“繼續(xù)”。

北宋建立后,又陸續(xù)消滅了十國政權(箭頭指明北宋消滅了十國)。這樣,北宋就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jù)局面,在這里,我們只能說是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而不能說是統(tǒng)一了全國。因為這時期與北宋并立的還有強大的遼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請看屏幕,教師演示幻燈片《遼、北宋、西夏形勢圖》。

學生閱讀課文,分小組討論,歸納有幾個方面。

板書:加強中央集權措施。

學生回答:a.杯酒釋兵權。

教師總結(jié):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采納宰相趙普的建議,趙普是如何建議的?請同學們看書上的材料。

稍奪其權—奪去他們的權柄。

制其錢谷—控制他們的財政。

收其精兵—收回他們的兵權。

所以,宋太祖一上臺就著手削奪朝中大將的權力,他即位的第二年,有一天宴請石守信等大將。席間,宋太祖長嘆說:“我當上皇帝,全靠你們,當上了皇帝又睡不著覺?!贝髮⒚栐颉K翁娲鸬溃骸凹偃缬幸惶?,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也把黃袍加在你們的身上,那就由不得你們了?!笔匦诺却髮⒚栐趺崔k。宋太祖說:“你們不如廢棄兵權,多買良田美宅,歡樂一世,君臣無猜,豈不很好?”石守信等大將領會皇帝的用意,第二天全部稱病辭職,交出兵權??梢哉f,宋太祖不費一兵一戈,輕而易舉地解除了朝中大將的兵權,消除了“陳橋兵變”這種事情再發(fā)生的隱患。

板書:杯酒釋兵權(箭頭指向)陳橋兵變,寫上“消除”兩字。

那么,宋太祖還采取了哪些措施?

學生回答:b.派文臣做地方官。

c.另派官員管理財政。

d.編禁軍。

這樣,地方上的行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了中央,防止了藩鎮(zhèn)割據(jù)的重演。

板書:b、c、d(箭頭指向)藩鎮(zhèn)割據(jù)繼續(xù)擴大,寫上“防止”兩字。

剛才大家歸納得非常好,我們把這幾項措施綜合在一起,給大家半分鐘時間,反復讀一讀,過一會,請一位同學起來復述。

(學生復述,教師鼓勵)。

大家進一步考慮,宋太祖采取這些措施有沒有好處?(有)有什么好處?(加強了中央集權)應該說,這些措施在前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卻給國家?guī)砹藰O大弊端,為什么這樣說呢?一方面,北宋政府派文臣做地方官,另派官吏管理財政,無疑增加了官的人數(shù),再加上每年科舉人數(shù)的增加,就慢慢形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gòu),官多,國家的財政支出就多。另一方面,軍隊不斷擴充,(放幻燈片《禁軍人數(shù)激增》)為了維持這支龐大的軍隊,每年國家要支出財政收入的50%—70%。這樣,政府人不敷出,財政出現(xiàn)了危機。再加上土地兼并,階級矛盾尖銳,另外還有遼、西夏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克服封建統(tǒng)治危機,實現(xiàn)富國強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

板書:王安石變法。

教師引導學生看課本王安石的插圖,介紹王安石的生平事跡:王安石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讀書非常廣博,儒家經(jīng)書、佛經(jīng)、諸子百家、醫(yī)術、小說無所不讀。他很早就顯示出政治才能。年輕任知縣時,為當?shù)嘏d修水利,博得了百姓的尊敬。他任地方官多年,鍛煉了才干,對社會現(xiàn)實有深刻了解。宋神宗即位以前,就讀過王安石上皇帝的萬言書,非常欣賞。即位后,他把王安石召到中央,懇切詢問變法謀略。王安石指出,農(nóng)民徭役負擔沉重,軍隊沒有戰(zhàn)斗力,國家財政虧空,官吏習慣于得過且過,這樣下去是危險的。他提出改革的具體辦法,宋神宗堅定了變法的決心。變法期間,由于遭到大地主等的堅決反對,宋神宗罷了他的官,雖然后來又重新當政,但無法貫徹自己的主張,又辭去職務。1086年,在江寧去世。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閱讀課本。

1.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如何?(概括兩點)。

2.王安石變法的主要措施有哪幾項?這些措施在當時起到了什么作用?

3.王安石變法變的到底是什么?

4.分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應如何評價王安石變法?

投影:王安石變法主要措施。

名稱。

新制。

舊制。

目的和作用。

青苗法。

官府向農(nóng)民供種子、貸款,農(nóng)民20%利息償還。

農(nóng)民只能向高利貸者借錢,利息高。

限制大官僚,大地主及高利貸者的利益,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賦稅收入。

募役法。

征收役錢,不服役官僚也要交納役錢。

官僚地主不服役。

方田均稅法。

核實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壞平均賦稅。

官僚隱瞞土地,不納稅。

農(nóng)田水利法。

鼓勵墾荒,興修水利。

促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保田法。

把農(nóng)戶以保、大保為單位編制,兩個以上的出保丁,平時種田,農(nóng)閑練兵。

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也可增加國家的軍事力量。

教師逐條分析內(nèi)容(與舊制相比較)、作用,然后請同學們齊讀一遍。教師總結(jié):雖然王安石變法給政府帶來利益,但是最終以失敗告終。失敗的原因是什么?(a.用人不當,b.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變法雖然失敗了,但仍然給我們以啟迪。下面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應如何評價王安石變法?(從王安石變法的得失中總結(jié))。

學生們結(jié)合所學的知識,按座位分成四個人一小組,進行分組討論,提出個人見解。教師在學生間巡回指導,觀察學生,預測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問題,隨時應變。學生將小組討論的情況進行全班性的交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適時地激勵與控制。如果有的發(fā)言言之有理,有史有論,應給予鼓勵,而對一些立論偏頗,或者過于空泛的發(fā)言,則應以啟發(fā)誘導的方式,把他們引入正題,并能從問題中總結(jié)經(jīng)驗,給學生以啟迪。

教師總結(jié):

(1)目的:挽救封建統(tǒng)治危機,富國強兵。

(2)措施:變法維護了農(nóng)民的利益,維護了北宋政府的利益,對大官僚大地主及高利貸者不利。

(3)成就:新法推行后,政府的收入有所增加;促進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全國各地興修水利一萬多處,增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

(4)敗因:由于用人不當,出現(xiàn)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xiàn)象,新法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幾乎全部被廢除。

的確,分析完了王安石變法,我們應該認識到:當一種制度或體制阻礙了社會發(fā)展的時候,那就必須改革,不改革就沒有出路。在改革的過程中,新生事物必然要遭到舊勢力的阻撓,道路是艱難的。只要有益于社會發(fā)展,那么我們應該堅定立場,加大力度,這樣才有可能把改革進行到底。

詢問同學對每一個問題有無補充或新想法,還有什么疑問。教師解難釋疑。

(三)課堂小結(jié):通過本節(jié)內(nèi)容學習,我們了解了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的繼續(xù)和擴大,而北宋的建立又是五代的繼續(xù),北宋陸續(xù)消滅了十國政權,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jù)的局面,但并沒有統(tǒng)一全國。為加強統(tǒng)治,北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既防止了陳橋兵變的重演,又消除了藩鎮(zhèn)割據(jù),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同時又導致了官僚機構(gòu)和軍隊的膨脹,政府財政入不敷出,于是就有了王安石變法,變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由于用人不當,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最終還是被廢除了。

(四)課堂訓練。

一、選擇題。

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五代分布在北方,十國分布在南方。

b.陳橋兵變實際上就是北宋的建立。

c.北宋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統(tǒng)一了全國。

d.王安石變法只是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并沒有維護農(nóng)民的利益。

2.1069年,任用王安石變法的是()。

a.宋真宗b.宋仁宗c.宋神宗d.宋欽宗。

3.下列各項,表述不正確的是()。

b.后周的強大,為后來結(jié)束分裂割據(jù)局面創(chuàng)造了重要的條件。

c.北宋的建立實際上就是五代“誰兵強馬壯誰就當皇帝”的繼續(xù)。

d.王安石變法并沒有觸動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二、活動建議。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篇二十

記住北宋建立的時間、都城和建立者;知道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理解其對北宋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的影響;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原因和結(jié)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通過運用動機與后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對北宋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產(chǎn)生的影響。通過補充史料,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和實行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和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評價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的學習,認識到制度創(chuàng)新對社會發(fā)展的推動作用以及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認識到趙匡胤的舉措帶來的問題—他的集權措施有失偏頗,導致宋朝的積貧積弱,從而讓學生知道做任何事情,要辯證的、長遠的看問題。認識到在封建時代,君主的權力是不斷加強的,任何封建統(tǒng)治者都跳不出這個歷史鐵律。

2.教學重點和難點。

1.下載截取視頻:紀錄片《陳橋兵變》片段。

2.制作課件《北宋政權示意圖》《宋朝中央集權制度示意圖》。4教學方法。

1內(nèi)容,如果學生答不出來,教師則適當補充,這段文字出自《百家姓》,該書中趙姓排在第一位是因為當時的皇帝姓趙。

宋太祖,趙匡胤,宋朝的建立者,一件黃袍,人臣變?yōu)槿司?,一杯清酒,權臣告老還鄉(xiāng),他和他的子孫們,創(chuàng)建了一個雅致富裕的王朝。有人說,宋朝是一個可愛的王朝,知識分子得到空前尊崇,太祖誓碑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國家富庶,百姓安樂。可是在宋朝,為什么說好男不當兵,為什么宰相由坐到站,為什么史學家稱其為弱宋?讓我們一起來走進這個王朝——宋朝。

學習新課:。

一、北宋的建立(課件或板書展示)首先讓學生觀看視頻《陳橋兵變》,看完后閱讀課本28頁的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集中注意力,進入學習狀態(tài)。

教師提出問題:通過視頻和教材上的內(nèi)容,大家歸納出陳橋兵變之后成立的政權的名稱、時間、都城和建立者?學生回答:960年,趙匡胤在東京(今河南開封)建立宋朝。

教師課件展示《北宋政權示意圖》,讓學生找一找北宋的疆域范圍和北宋的都城,并適當補充北宋稱呼的由來:主要是因為宋朝分為北宋與南宋兩個階段,今天所學習的朝代是北宋。

教師進一步講解:“黃袍加身”的趙匡胤通過兵變這種手段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那么當上皇帝的趙匡胤是否能夠穩(wěn)定住自己的統(tǒng)治?他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自己的政權?由此導入下一子目。

二、中央集權的加強(課件或板書展示)1.歷史背景。

教師提問:陳橋兵變有沒有什么危害?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得出結(jié)論,教師進一步總結(jié),危害就是武將專權,趙匡胤深知唐末以來武將專權的積弊,那么面對如此嚴峻的局勢,宋太祖趙匡胤是如何解決的呢?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請學生代表發(fā)言。教師在聽取學生回答后,讓學生閱讀宰相趙普的獻策,進行匯總,從趙普的話中學生歸納出:加強中央集權。第一,集中軍權;第二,集中行政權;第三,集中財政權。

2.具體措施。

(1)軍事上,集中兵權。

教師: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削弱朝中大將的權力。(組織學生閱讀相關史事“杯酒釋兵權”,進一步了解該事件的經(jīng)過。)教師:目的消除武將專權的積弊;具體措施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軍隊的調(diào)動,統(tǒng)兵權和調(diào)兵權分離;經(jīng)常調(diào)換軍隊將領,“兵不識將,將不專兵”;討論該項措施的影響。

(2)政治上,在中央,削弱相權,加強皇權。設副宰相若干人,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討論其影響。

在地方,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具體措施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長官;頻繁調(diào)動州縣長官;設置通判分割知州權利;設置轉(zhuǎn)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教師分析:通過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教師提問: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措施對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tǒng)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么我們想一想它們是否存在什么弊端?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請學生代表發(fā)言。教師進行補充和匯總:軍事措施的危害是造成了軍隊戰(zhàn)斗力的削弱,尤其是地方抵抗外敵的力量薄弱。行政措施的危害是設置的大量新機構(gòu)新增了很多官員,加重了政府的負擔,各種機構(gòu)職權混亂,造成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財政措施的危害是財政收歸中央,地方?jīng)]有財力解決當?shù)氐母鞣N問題,加大了人民的負擔。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jié):重文輕武。

教師繼續(xù)提問:宋朝實施的重文輕武政策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學生回答:(1)重文教:中央和地方均重用文臣,科舉制度日趨完備。(2)輕武事:抑制武將。

3累累,對世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做出巨大的貢獻;同時在文學藝術方面也發(fā)展到新的水平,涌現(xiàn)出眾多的文學家、畫家和詞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璀璨的明珠。

不利影響:由于對于武將的過度壓制,整個宋朝經(jīng)常遭到其他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入侵,最終成為導致北宋滅亡的重要原因。

本課小結(jié):今天我們學習了一個新王朝的崛起,這個王朝就是宋朝,北宋的中央集權措施讓其快速地鞏固了政權,而重文輕武的時代特征讓宋朝成為一個文化繁榮但是軍事積弱的國家,那么這個國家接下來會遇到什么情況,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進行學習。

1.七年級學生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歷史學習,初步掌握了歷史的一些基本素養(yǎng),因此在本課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各種歷史素養(yǎng)。

2.本課新課導人,教師希望通過對于古代啟蒙用書《百家姓》的使用,讓學生有意識地去了解中國古代文化中蘊含的歷史要素。對于北宋的建立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希望通過對于視頻和史料的分析,強化學生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

3.中央集權的加強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以教師講述分析為主,但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希望通過分組討論的形式鍛煉學生的能力,指導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歷史框架,這對于學生掌握歷史脈絡、熟悉歷史圖表有一定的好處,應鼓勵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盡可能地制作不同形式的圖表。

4.本課對于一分為二看待歷史事件的歷史觀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思考的時候可以適當進行引導。

北宋的政治讀后感篇二十一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時期,以其穩(wěn)定的政權、繁榮的經(jīng)濟和文化的繁華而著稱。在整個北宋時期,政治是該時期最為重要的方面之一。本文將探討北宋的政治心得,并從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首先,北宋的政治穩(wěn)定是該時期的顯著特點之一。北宋的政權開始于960年,一直延續(xù)到1127年。這200多年的時間里,北宋幾乎沒有內(nèi)戰(zhàn)或政權更迭的事件。這得益于北宋官吏的勤奮和治國理政的能力。北宋時期,政府設立了多個機構(gòu),如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等,這些機構(gòu)形成了一個相對完善的行政體系,確保了政治的穩(wěn)定。

其次,北宋時期注重官員選拔和培養(yǎng)。北宋時期,科舉制度達到了高度的發(fā)展。科舉考試是選拔官員的主要方式,官員們要通過一系列的層層篩選才能進入政府任職。這種選拔制度有效排除了家族世襲的因素,確保了官員能力的公正評價。同時,北宋政府也注重對官員的培訓和教育,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等課程,以提升官員的綜合能力。

第三,北宋時期注重法治。北宋時期,法律制度逐漸完善,不僅修訂了唐代的法典,還出臺了一些新的法律法規(guī),如《同文館法》、《幼學瓊林法式》等。這些法律法規(guī)的發(fā)布和執(zhí)行,使社會秩序得到有效的維護。與此同時,北宋也注重法官的獨立性和公正性,鼓勵官員和民眾參與司法制度的監(jiān)督,確保了法治的實施。

第四,北宋時期積極推行財政改革。北宋政府在稅收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采用了均田制、折沖法等措施,以平抑土地和財富的集中現(xiàn)象,減輕農(nóng)民和商人的負擔。這些改革措施從根本上促進了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使北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國家之一。

最后,北宋政府注重外交,保持與鄰國的友好關系。北宋時期,中國版圖相對較小,周邊國家復雜多變。然而,北宋政府采取了靈活的外交政策,通過外交手段解決與鄰國的糾紛,以和平相處。北宋政府與西夏、遼朝等國家保持著相對友好的關系,維護了北方和平穩(wěn)定的局勢。

總之,北宋時期的政治經(jīng)驗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總結(jié)。北宋政府的政治穩(wěn)定、官員選拔和培養(yǎng)、法治實施、財政改革以及對外友好的外交政策,都是北宋政治成功的重要原因。北宋政府的政治經(jīng)驗對于我們今天治理國家和社會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9164616.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