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教學設計(實用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1 16:37:13
送別教學設計(實用12篇)
時間:2023-11-21 16:37:13     小編:書香墨

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細節(jié)能夠積累成為學習的寶貴財富。在寫總結時,要注重提煉出關鍵詞和關鍵句,突出核心內容。以下是一些好書的推薦,希望大家都能從中受益。

送別教學設計篇一

1、了解學堂樂歌的有關知識、認識詞作者李叔同。

2、學唱學堂樂歌《送別》,讓學生聲情并茂的演唱《送別》。

1、了解李叔同。

2、學會并且能夠背唱《送別》。

1、歌曲音準節(jié)奏的準確把握。

2、能夠再演唱歌曲的同時,體會戀故傷別的感情。

多媒體課件、電子琴、歌譜。

1、學生聆聽器樂曲《送別》,說出樂曲的主要伴奏樂器是什么?(古箏)樂曲迷漫著怎樣的色彩?(抒情、憂傷)。

2、聽著音樂朗誦小詩(《送別》的歌詞配器樂曲《送別》),說說詩詞內容與音樂表達的情感是否相一致。

3、如此動聽的音樂和優(yōu)美的詩詞完美融合在一起的話,又會是怎樣的意境呢?(《送別》影像)(歌曲深情,有種淡淡的哀愁)。

二、新歌教學:

1、學唱《送別》(出示歌譜)。

(1)初聽歌曲,你可以用“l(fā)u”跟著歌曲哼唱歌曲旋律,并找出歌曲換氣的地方。

(2)按正確的換氣再次哼唱旋律,并要求聲音連貫統一。

(3)讓我們保持這個狀態(tài),并用高位置的聲音,送去我們對李叔同的懷念與仰慕之情。一起高位置有表情的朗讀歌詞,體會歌曲意境。

(4)嘗試自己學唱,找出你唱得最美的一句。

2、教師糾正不足,學生練唱。

3、全班齊唱,唱后師生評價:是否連貫深情。

4、用柔美的歌聲演唱全曲。

5、歌曲處理,歌曲表達了一種依依不舍的離別之情。最后一句應唱得漸慢漸弱。

6、學生跟琴再唱。

7、播放音樂,在老師的指揮下演唱歌曲。

8、同學們,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獲得國際金鷹大獎的《城南舊事》,就是用這首《送別》作為主題歌的,它使《城南舊事》影片增添了無限的詩情畫意。讓我們一起來重溫一下吧……(《城南舊事》影像)。

三、課外拓展:

1、簡介“學堂樂歌”

師:從畫面中人們的衣著來看,它反映的是我們中國的哪個年代,你知道嗎?(清朝末年,民國初期)那個年代,把學校稱做“學堂”,把學校開設的音樂課叫做“樂歌”科。歌曲《送別》就是創(chuàng)作于那個年代的學堂樂歌,也就是類似當今的校園歌曲。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它的作者李叔同。

2、簡介作者李叔同及其作品風格。

李叔同,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藝術大師。他7歲就有日誦五百、過目不忘的本領,在音樂、書法、繪畫和戲劇方面成就非凡,頗有造詣。對于李叔同的歌曲,有學者將其大致分為三類,即:愛國歌曲,如《祖國歌》《我的國》等;抒情歌曲,如《春游》《送別》《早秋》等;哲理歌曲,如《落花》《晚鐘》等。

3、師:李叔同創(chuàng)作的歌曲膾炙人口、蕩人心魄,下面我們再來欣賞一首充滿了豪言壯語與愛國激情的《祖國歌》,《祖國歌》又名夕歌,是他編寫的學堂樂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立志愛國的最好體現。(《祖國歌》(夕歌)影像)。

四、小結:

師:同學們,詩的意境是讓人沉醉的,而譜曲后的詩更是意味深長,久久縈繞心頭。你不妨也試一試,用《送別》的曲調,填上一段你喜愛的詩詞,唱給大家聽,或許它也會成為一首校園歌曲呵。最后讓我們在《送別》的歌聲中結束這節(jié)課!

送別教學設計篇二

(設想:作業(yè)本著“因人制宜”原則,可以獨立完成,亦可以小組完成,給予充分時間,體現開放性,獨立性,合作性,注重過程,講究體驗,力求質量。)。

長亭送別(元)王實甫(《西廂記》節(jié)選)。

主要情節(jié):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感情變化:痛——————恨——————怕——————念。

(愁苦,怨恨)(依戀,無奈)(擔心,害怕)(眷戀,失意)。

崔鶯鶯:輕功名重愛情叛逆倔強。

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景: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霜林染醉。

交融(烘托氣氛詩情畫意化用詩詞加深意境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怨恨)。

送別教學設計篇三

一.送別途中(長亭路上)趕赴長亭?!憩F崔鶯鶯為離別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其中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是怎樣情景交融的?

(因景生情?緣情入景?)。

1.斜暉霜林圖:碧天白云、黃花堆積、秋風陣陣、北雁南飛、秋林如醉。

2.作用:借凄涼的暮秋景象寫鶯鶯的離愁別恨。(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蘇幕遮》:“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保?。

3.情景交融:

(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時節(jié)特征的景物,襯托出鶯鶯為離別所煩惱的痛苦壓抑心情。

(2)后兩句是鶯鶯自問自答,在為離別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淚的鶯鶯心目中,滿山的紅葉是被她的離情感動而變紅的——采用夸張的手法表現了崔鶯鶯因張生即將遠離而無限感傷的心境。

(3)一個“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離愁,蒙上一層沉郁憂傷的感情色彩,蕭瑟的秋景與悲凄的心境化而為一,無法分開,創(chuàng)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亦有人說這段曲詞句句是景,只一“淚”字是情。但一個“淚”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閃耀出別離的淚光,它們都成了傳情之物——這是多么精湛的語言技巧!

作者如椽之筆,由頭頂之天至腳下之地,從耳邊之風到眼中之歸雁、經霜的紅葉,大塊設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幾樣形象,稍加點染,就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4.《西廂記》以詞采典雅見長[端正好]一曲正鮮明地體現了這一特色一、意象的組合,典雅華美——空間廣闊,色彩斑斕;二、情感的抒發(fā),委婉含蓄——三、動詞的運用,恰到好處——“染”

5.是先有這樣的情,才有那樣的景,還是先有這樣的景,才有那樣的情,此時達到了難分難辨的境地?!皶詠碚l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在離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別的`血淚染紅的。使人很難說清何者是景,何者是情,情與景融為一體,合二為一了。

[滾繡球]一曲是怎樣情景交融的?

《送別》一折,歷來被譽為寫離愁別恨的絕唱。把它作為描寫藝術的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寫真正達到“交融”的高度。[滾繡球]一曲正是情景交融的典例。

(1)離情難舍,寸陰可貴,恨柳絲難系馬,望疏林“掛住”殘陽不落,分明是寫情,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到柳絲飄垂、斜陽掛樹、暮色蒼然的景色。這是情中見景。

(2)馬兒慢慢行,車兒快快隨是景,而實際抒發(fā)的卻是雖一時半刻的廝守也不肯放棄的惜別深情。并且一筆雙至,鶯鶯的依戀,張生的難舍,同樣傳神。

鶯鶯眼中的楓林紅葉是離人的淚,垂柳長條是拴征馬的韁繩,碧云、黃花、西風、歸雁、車兒、馬兒,凡途中景物,無一不是傳情寄恨的標記。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與鶯鶯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處。

[叨叨令]一曲,用豐富的情態(tài)描寫,補述鶯鶯動身前已經產生和未來將要產生的愁緒。

這段曲詞是鶯鶯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環(huán)紅娘面前盡情傾訴離別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寫上與前面[端正好]和[滾繡球]委婉含蓄的內心獨白不一樣,整段曲詞無遮無攔,直抒胸臆,將“車、馬,被、枕,衫、袖,書、信”這些常用詞帶上“兒”字,加上一些疊音形容詞,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類,用排比句巧妙組合銜接,并間以反復的感嘆,造成音節(jié)和聲韻的回環(huán)流轉,產生一唱三嘆、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把鶯鶯柔腸百結的離別苦痛寫得哀哀切切,見情見態(tài)。鶯鶯那種如泣如訴、嗚嗚咽咽的聲氣口吻,宛然在側。

二.送別宴上(長亭餞別)。主要刻畫崔鶯鶯、張生二人纏綿依戀而又無可奈何的情態(tài)、心理,突出崔鶯鶯珍重愛情而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脫布衫]——黃葉衰草圖:颯颯秋風、紛飛黃葉,裊裊煙氣、凋零野草。

長亭離筵,環(huán)境一變,情隨境轉。酒席間最使她關情的當然是張生。離筵上的張生,不同于西廂之境,內心難受,但又要矜持,作者用細膩傳神之筆,從鶯鶯的眼睛里寫出張生的委曲難言之情:“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边@種細膩隱微的情緒,正是離筵特定之境與張生之情的合一,也是不可挪移他處的。

[朝天子]一曲中所寫之情及抒情的特點?

離別之愁和對功名利祿的恨。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和妙用修辭——比喻、夸張、對偶。杯盤酒菜,都供傳情,“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三.臨別叮囑。主要表現崔鶯鶯對張生的關心和擔心。

曲終人散,只剩他倆和紅娘,境又一變。只有在四顧無人之境,她才可以向張生傾訴私情。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p>

“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我這里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

說得多么一往情深!有此境方有此情,作者一刻也沒忘記情與境的關系。

送別教學設計篇四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能用“暫時”“凝視”造句。

3、通過詩文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感悟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

教學難點:詩文對照,理解詩文意思。

一、揭示課題。

2通過昨天的學習你知道是誰在黃鶴樓送別誰。

3是呀,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好朋友孟浩然后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詩。

出示古詩(引讀)。

4這首詩你已經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么?(打上小問號)。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下面就讓我們插上現象的翅膀,來到一千多年前那個美麗的春天。

2課文中用了那兩個詞來形容?(煙霧迷蒙,繁花似景)是呀,長江上水氣籠罩迷迷蒙蒙的,各種花都開了,真美呀。

4誰來讀讀第一自然段,感受一下春天的美麗。(齊讀)。

5瞧,這就是黃鶴樓,關于黃鶴樓你們了解到那些資料/?

6是呀他們的友誼非常深厚,讀讀第二然段,看從哪兒嫩感受到他門的依依惜別之情?

誰來讀讀這段。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千里送君,終需一別,離別的時間越來越近,擱在心底的話語再也藏不住了,終于李白(引讀)。

2再讀讀這段話,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交流。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說說意思)。

其實孟浩然的內心也很舍不得李白,但他把那份不舍之情埋在了心底,反過來安慰李白,他的這份豁達真令人感動。(齊讀)。

*同學們,我們當中也有不少家長外出打工,當你想他們的時候你可以怎么做?

更深的體會它們的依依不舍之情。

*齊讀。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孟浩然終于乘船東下了(引讀)。

2“岸邊楊柳依依”依依什么意思?

3古人有折柳枝送友人的習慣,所以此時的楊柳沙鷗在李白的眼里也染上了離別的傷感。

4這句話中那兒最感動你?

5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出示引讀“李白依然。

白帆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引讀。

6再讀第四段,更深感受。

五學習第五自然段。

1“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詩引讀。

2學到這兒,能解決這些小問號了么?

3重點解釋“西辭”

4誰再來讀讀這首古詩,注意體會那份依依惜別之情。

5再讀。

六總結。

七作業(yè)《一課一練》。

送別教學設計篇五

教學要求:

1.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重點:

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大家都喜歡聽歌,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歌:《送別》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會唱的可以跟著唱。

1、播放歌曲《長亭送別》。

聽了這首歌,你體會到了什么?

是啊,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為離別而憂傷,為離別而落淚,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則用詩來釋懷。老師這還有一首送別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2、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a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b請同學們自讀詩,說說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二、講讀課文。

你們說的都很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李白,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登上那飛檐凌空的黃鶴樓,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詩文對照,自學課文。

(一)學生自學課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請用筆劃出來,學習小組討論解決。

(二)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a、指名讀。

b、提問:

誰能用學過的語句來描繪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時間在暮春三月,還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a、提問:

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么?

是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們的心底,讓我們一起朗讀一、二兩節(jié),體會一下這藏在心底的離別之情吧!

b、配樂朗讀。

兩人都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時間慢慢地過去,終于,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涌上了心頭,李白舉起了酒杯說……(生接讀)。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說……(生接讀)。

a、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b、提問: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難舍之情?

c、讓我們用朗讀把這噴涌而出的師生情、手足情、離別情表達出來吧。

d、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舉起酒杯,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級中找你的好朋友,一個演李白,一個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語言,也可以發(fā)揮想象用上自己的語言,可以站起來。

e、學生上臺表演。

4、知己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要別。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教師配圖朗誦)。

學生反復誦讀、同桌討論。

五、布置作業(yè)。

老師還收集了一首送別詞,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后請同學們收集離別類的詩詞。

送別教學設計篇六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潛心會文的過程,應給足時間,讓學生沉下心來,走進文本,走進人物內心世界,閱讀品味,領悟內容,體驗情感。通過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動情地讀。補充部分送別詩,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努力使課堂教學真實、樸實、扎實,讓孩子真正學有所得。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人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一、激情導課。

2、明確目標: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如何,包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通過詩文對照理解詩意,并體會詩人與友人之間的惜別深情。

3、效果預期:希望同學們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在細讀課文、品味朗讀的`基礎上,理解《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體會詩人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二、民主導學。

任務一:讀詩文,明詩意。

策略:速讀課文,結合文中語句,理解詩意,同桌交流。

生讀任務,策略,然后自主學習。

展示交流:

1、指名交流:詩文對照。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

對應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幻燈出示對應句)。

對應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幻燈出示對應句)。

2、男女生分別朗讀。

師:大家讀得真好,從大家的朗讀聲里,從文字里,從詩里,我都能感受到一種濃濃的感情,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說說哪個詞最能表達他們此時的心情?(依依惜別)生齊讀。

任務二再讀課文,體會詩人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策略:1.默讀課文2——5自然段,劃出體現他們深情的詞句。

2.小組交流你對這些句子、詞語的理解、感受、體會。

自主學習:小組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及詞語的理解、感受、體會。

展示交流:

預設一:第二自然段抓“藏”“一會兒……一會兒…….”來體會依依不舍的心情.

引導讀出這份情誼,但不忍別,終須別。

預設二:第三自然段:

1、讀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尊敬。(6個“您“;夫子,請,兄長和老師)。

2、讀出對李白的“敬仰”。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詩篇。(補充資料,了解倆人之間的情誼)師:就是這樣一位風流瀟灑,不羨權貴,有著高潔人品的孟浩然怎能不讓李白敬仰呢?現在你就是李白,面對即將離你而去的兄長、老師、知己,真誠地表白你的敬仰之情吧。(讀李白的話)。

3、讀出了不忍孟浩然離去:何日才能再見面?滿飲此杯:這杯中盛的僅僅是酒嗎?

4、“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引用這句詩的用意是:安慰李白。你還能用哪些送別詩句來安慰李白呢?除了寬慰你還讀出了什么?地久天長,能讀出這份深情厚誼嗎?還從哪個詞看出來?“永世不絕”

5、小組活動分角色朗讀對話,展示朗讀。通過兩人的對話,我們感受到了這份情(板書:語言含情)。

預設三:佇立:長時間站立,從中體會到什么?站得時間久,在江邊干什么?目送友人。一直到什么時候?船消失在天邊。

師:真不愧是詩仙李白,美景讓人賞心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情,古詩以景見情,這種寫法叫借景抒情。(板書借景抒情)。

過渡:千言萬語,盡在之中,讓我們將依依惜別之情都放在詩中,請大家齊讀(配樂讀)。

三、檢測導結:

多情自古傷別離,同學們,此情此景,讓我們感受到了好友間深厚的友誼,讓我們體會到了友人間難舍難分的依依惜別之情,讓我們也送孟浩然一程,再次為他吟出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齊背。

送別教學設計篇七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淮上與友人別》,選自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教材和《唐詩三百首》。

1、學會并運用古詩閱讀的方法學習五首古詩,為學生古詩閱讀奠定基礎。

2、能說出詩人是抓住哪些景象來表達情感的,并體會送別詩的意境美。

學會古詩閱讀的方法,感受送別詩的意境美。

1、回憶春節(jié)過后,與外出務工的父母分別時的情景。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組“送別詩”,去感受詩人們送別時的情懷。

1、解詩題。

讀課題,你知道了什么?

2.讀詩文。

師:誰能說一下,我們要學習詩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機板書:讀詩文)請大家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3、明詩意。

師:讀準了字音,讀出了節(jié)奏,這還不夠,我們還要讀出詩的韻味,要想讀出詩歌的韻味,那就要先了解詩所表達的內容(相機板書:明詩意。)。

(1)下面就請利用書中的注釋,手中的工具書自學,看看每句詩講什么?

(2)師:誰來和我們交流一下,你讀懂了哪些詩句的意思?

師:班級匯報,并填寫表格。

4.悟詩情。

師:李白在黃鶴樓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長時間?理由是什么?你從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

師:你是從詩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填寫表格)。

師:誰來和我們交流一下?

師:學生填寫表格。

(3)想象表達:相聚時難別亦難,詩人佇立岸邊,不忍離去,這時候的李白,心中會默念什么?((播放《送別》學生說話)。

1、回顧《黃鶴樓送孟浩然》的學習方法:解詩題——讀詩文——明詩意——悟詩情,小組合作學習《贈汪倫》、《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淮上與友人別》四首古詩,再完成表格。(先把這四首詩讀一讀,再完成表格)。

2、匯報交流。

預設問題:用什么方式送的?抓住了哪些景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生起來交流時,先把古詩讀一讀)。

《贈汪倫》:以歌相送;踏歌聲,桃花潭水。

《別董大》:以話相送;黃云、白日曛、北風、雁、雪。

《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朝雨、客舍、柳色。

《淮上與友人別》:以柳相送;揚子江、楊柳,楊花,笛子。

3、討論:這些送別詩有哪些不同點?又有哪些相同點?(可以看表格)。

不同點:送別的對象、方式、所抓景象都不同。

相同點:都抓住景象來表達情感;送別時的真情相同。

4、我們就把詩人送別友人時這一份依依不舍之情讀出來。(課件出示詩歌)。

男生讀第一、三兩首,女生讀第二、四首,全班齊讀《送孟浩然之廣陵》。

5、小結:

詩人們在送別時,雖然送別的方式不同,所抓的景象不同,但詩歌所傳遞的情感卻是相同的,那就是對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1、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以送行餞別表達深厚的情誼便成為一種習俗,送別也因此成為詩人筆下常見的題材。請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與“送別”相關的詩或詞,進一步學習。

2、最后,讓我們伴著優(yōu)揚的樂曲一齊來唱一唱清代大師李叔同的《送別》,讓這份送別的真情永駐心田!

送別教學設計篇八

1、師(停音樂,指著投影):這首詩是李白送孟浩然時隨口吟誦的,卻成了千古名詩。同學們也來讀讀這首詩吧!

2、學生自由讀詩。

3、師:同學們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嗎?有沒有不懂的地方?

4、學生提問。

6、請同學們自由讀書,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釋古詩。

1、我們學習古詩既要了解詩的意思,也要體會詩歌的感情和表現的意境。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心情?(板書:依依惜別)“依依惜別”是什么意思?從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別”之情呢?我們來學習課文。

1、學生自由讀書。說說從哪里看出“依依惜別”之情?

2、抓住“藏”字,提問:從哪里看出故意隱藏?(“一會兒…一會兒…”)為什么藏?(不想在分別的時候表現出傷感、悲傷,不想讓對方難過)。

3、指導朗讀,讀出留戀、濃厚的友情。

5、學生練讀,指名讀。

2、李白的話中抓住“您”和“!”,表現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孟浩然比李白年長十二歲,因為仕途不得志,便穩(wěn)居田園。他倆在襄陽碰面,一見如故,惺惺相惜。他們常常一起飲酒作詩,因為志趣相投而成為知己。李白曾經寫過《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指導朗讀。讀好“您”、“!”和“滿飲此杯”。

3、孟浩然的話中抓住“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和長江聯系起來。體會“永世不絕”。指導朗讀。

4、分角色朗讀。指名讀,同桌配合讀。

5、請學生上臺表演此節(jié)。(準備一個酒杯)

過渡:如果李白的好友孟浩然不去揚州該多好??!可是老友就要遠行了。

1、(放音樂)師讀第四節(jié)“岸邊楊柳……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2、個別學生讀此節(jié),從哪里看出依依惜別之情?抓住“佇立”、“凝視”板書,(從外表看很平靜,而內心卻是波瀾起伏,他心里會說什么?想什么?——祝福、擔憂、回憶、期盼等)

3、讀出依依惜別之情。強調和詩句有關的兩句話,回到詩句“孤帆遠影……”

4、師質疑:暮春時節(jié),正是大忙季節(jié),水陸運輸一定很繁忙,這么寬的江上怎么可能只有一條船呢?通過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學生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而對其它的船,其它的人視而不見,“孤”更能表現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5、學生齊讀此節(jié),一生表演“佇立”、“凝視”,另一生站在位上演孟浩然,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加上招手等動作。

1、指名讀。

2、讀詩。

6、配樂背誦。

讀背送別的詩。

結束語:送別是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同學們以后也會有和親人朋友分別的時候,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用心體會這份情感,珍惜親情、友情。

板書:

黃鶴樓送別依依惜別您!

永世不絕

佇立凝視

送別教學設計篇九

鑒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和多種修辭方法對表情達意的作用。

3、重視誦讀,背誦開頭一曲與結尾兩曲。

一導語。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西廂記》,走進《長亭送別》,感受這部愛情詩劇的優(yōu)美動人。

二解題。

1、關于元曲。

元曲是元代特有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分為散曲和雜劇兩部分。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小令是不成套的散曲套數是統屬于一個宮調的成套的散曲。

小令和散套都要按一定的宮調來演唱,

2、關于元雜劇。

元雜劇是以當時在北方流行的曲調來演唱的,因此又稱為北曲雜劇或北雜劇。

3、關于《西廂記》。

——朱勸《太和正音譜》。

三唱詞賞析。

讓我們一起賞析【端正好】【滾繡球】,把握劇作家營造這種詩意的方法。

【學生活動】。

1、齊讀【端正好】【滾繡球】。

2、思考:寫的好么?為什么?

【明確】。

1、文辭典雅,富有詩意(融合唐詩宋詞、融情于景、下詞傳神)。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選取了帶有季節(jié)特征的意象,藍天的白云,凋萎堆積的黃花,南飛的大雁,如丹的楓葉,大塊用色,著意點染,他們在凄緊的西風中融成一體,構成了寥廓蕭瑟、令人黯然神傷的暮秋圖景(用詞準確)。

化用抒情意境【蘇幕遮】(打蘇幕遮全詞)(學生讀?)。

旅次鄉(xiāng)愁、離情別恨,(為何借用其秋景?)取暮秋典型意象,用蕭瑟凄涼的意境,以烘托送別的凄冷氛圍(兩者表現離愁別緒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段曲詞句句是景,只一“淚”字是情襯托出鶯鶯為離別所煩惱的痛苦壓抑心情。

(借用意境,還要將之與劇情融合,劇作家下詞就必須極為講究)。

西風緊。

“猛”?不好,還有停歇的時候,只是客觀狀態(tài),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離人的淚水將楓葉打紅)。

【學生活動】挑戰(zhàn)自己,背誦【端正好】。

2、抒情細膩婉轉,具體動人(運用多種手法)。

【明確】【滾繡球】這支唱詞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修辭方法,抒情細膩婉轉,具體動人。

恨——正面描寫(恨:相見遲,歸去疾,玉驄難系,疏林掛不住斜暉)。

三個“恨”字反復出現,越“恨”含義越深廣,表現了熾熱而又復雜的感情。

柳絲系馬(遠行人馬兒不走)、疏林掛斜暉(一日不盡,相隨時間更長)。

——側面描寫(內心活動)。

對比(屯屯、快快)、夸張(聽松,望減)、借代(斜暉、玉肌)——多種手法。

3、【學生活動】課文剩余的17支曲子,抒情婉轉纏綿、心理描摹逼真,用詞優(yōu)美典雅處很多,你最喜歡的是哪支曲子,試賞析一下(運用手法,刻畫形象,表現情感)。

四總結全文。

《長亭送別》這一折曲詞為何被稱為愛情詩句?(辭美)。

五課后作業(yè)。

4、發(fā)展設想:

送別教學設計篇十

這一節(jié)課學習《渡荊門送別》,主要目的是理解詩歌內容,了解詩中蘊含的情感。

1、范讀課文,齊讀,指名讀。

注意212或221的節(jié)奏。

2、介紹詩歌寫作背景。

要想了解一篇文章的主題,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詩歌也是。

李白,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葉城,5歲時全家遷回蜀中,在蜀中度過了青少年時期。此后,蜀中也成為他詩歌中思念的故鄉(xiāng)。我們學過的《靜夜思》、《春夜洛城聞笛》、《峨眉山月歌》都是思鄉(xiāng)的佳作。

公元726年,李白25歲時,外出游歷。在唐朝,游歷是讀書人普遍的行為。一方面是為了增加閱歷,所謂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另一方面是為了廣泛結交,邀取名譽,以達到仕進的目的?!抖汕G門送別》就是初次離開蜀中時寫的。

“仗劍”讓我們想到李白壯游時期任俠意氣、指點江山的豪邁。“辭親”則又使遠游途中多了一份對家鄉(xiāng)的牽掛思念。所以抒發(fā)積極豪邁的情懷和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也就成了這類詩歌普遍的主題。

3、學習首聯“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p>

荊門,指荊門山。

楚國,即楚地,湖北一帶。

(1)指名翻譯詩句。

我渡江遠游,從荊門山外,去往楚地游覽。

(2)提問:首聯與題目什么關系?

首聯照應題目,點明出發(fā)地點、目的地、事件。敘事。

4、學習頷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1)釋詞。

平野,平坦遼闊的原野。

大荒,遙遠無際的荒野。

(2)指名翻譯。

山隨著平原的出現逐漸消失,長江向著遼遠的荒野流去。

(3)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起伏的山領,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長江,遼遠的荒原。

(4)作者是怎樣把應四種景物聯結在一起的?找出關鍵字。

(5)試著賞析“隨”、“入”。

“隨”字描繪出山脈的走勢趨向,帶給人流動感和空間感,把靜的山寫活了。在寫法上是“化靜為動”,“以動寫靜”。

“盡”字表現了山脈消失,平原呈現時眼前豁然開朗的喜悅感覺。

“入”字則帶有強烈的楔入感,描繪出了長江沖擊荒原的力量,也激發(fā)著作者的豪情。作者內心的激昂奮進,也隨著水流奔向遙遠的天際。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中的“入”字有同樣的意蘊。

5、學習頸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1)指名翻譯。

月亮倒映在水中,猶如天上飛下了一塊明鏡。云彩匯聚,變幻無窮,仿佛結成了海市蜃樓。

俯視、仰視。

頸聯除了描繪詩人在夜晚及白天看到的景象外,也從側面襯托了江水的平靜,江岸的遼闊,描繪出詩人渡江途中看到的不同風光和不同感受。

6、學習尾聯“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行文至此,如果僅有這些景物的描寫,我們感受到的無非是作者對祖國山河的喜愛,文章也只是一篇山水文。但作者在此時筆鋒一轉,情感由激昂轉向低沉,由景物描寫轉到對家鄉(xiāng)的思念。這種情感的轉換不是突兀的,引起作者情感轉換的還是水,是不遠萬里送我的家鄉(xiāng)水,作者的情感也因此變得更加豐富,主題也得到了提升。

(1)指名翻譯。

我還是喜愛這故鄉(xiāng)的水,它不遠萬里送我行舟遠游。

“憐”,喜愛。《暮江吟》中“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憐”也是喜愛之意。

(2)“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用了什么修辭?在內容、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作者不說自己思念家鄉(xiāng),反寫家鄉(xiāng)水不忍離別,運用擬人手法,使思鄉(xiāng)情感更豐富,表達更含蓄,也更深厚。

7、小結。

詩歌描寫了渡江遠游途中所見所感,展現了一幅雄奇壯麗的山水圖,抒發(fā)了詩人對祖國山水的贊美,以及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9、比較《次北固山下》與《渡荊門送別》,說說兩首詩在寫作思路和主題方面的相同點?

10、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賞析頷聯與頸聯。

送別教學設計篇十一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教師范讀。

三、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jié)奏并自由朗讀課文。

四、賞析這首詩。

第一聯“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歷來有“蜀楚咽喉”之稱。楚國,今湖北一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都屬于楚國。李白這首詩是寫于青年時期,即乘船順江離川之際。此時李白才二十四歲,是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闖北、浪跡天涯的一生游歷來說,荊門之行實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確是他生平第一次走這么遠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顯得格外遙遠而漫長。到達荊門山下時,蜀中家鄉(xiāng)的山川已不復在望,所以不論是在地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覺得離家鄉(xiāng)已經十分遙遠了,因而這首詩的頭兩個字就是“渡遠”,他感到來到了一個與家鄉(xiāng)完全陌生的地方,從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荊門山當做家鄉(xiāng)的最后一個標志,通過這座山,就走出了家鄉(xiāng),所以叫“荊門外”。第一句這五個字兩組詞的確說明了李白的做詩雖然天縱豪情,但是一旦寫起律詩來,同樣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規(guī)中矩的。

第二聯開始描寫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贝蠼鞯角G門山時,地勢已經漸趨平緩,眼界也隨之開闊起來,大荒,是遼闊無邊的原野。李白剛剛從兩岸高山夾峙的三峽中出來,隨著江船的東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經越去越遠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江漢平原,而長江從落差極大的三峽奔瀉而下,至此也漸次平靜下來,浩浩蕩蕩地流向這一片廣袤的新天地。這一聯是李白寫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來說,李白的名句都是抒發(fā)內心的滿腔豪情的,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吟天姥吟留別》),都張揚著極其強烈的個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懷與風格,而無人能望其項背。不過這一聯卻純粹是寫景,而且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懷》)句式相近,用詞相似,氣勢相當,同為唐詩中最華彩的.樂章,而被許多評論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論。我們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為山川景物所打動、所感染的,當他突然面對一個與自己二十多年來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時,不但在視野上大為開闊,而且內心感到一種無形的震撼,充滿了喜悅,他要迫不及待地隨著大江一起,帶著自己年輕浪漫的心和建功立業(yè)的情,撲向這一片嶄新的天地,“山隨平野盡”,預示著作者在船到荊門山時,已將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頁翻了過去,留在了記憶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遠眺,楚天遼闊,境界超遠,宣告了詩人在即將進入楚水之際,已經在憧憬一種全新的人生歷程,要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躍躍欲試、大顯身手了。這一聯實際上既是寫景,同時也是一位有著遠大抱負的曠世英才,面對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時的真情告白呀!

全詩的最后一聯也寫得十分精彩,“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闭斃畎滋杖怀磷碛谇G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風光而思緒萬千之時,船外那無語東流的江水卻不知怎的,引發(fā)了他思鄉(xiāng)的情懷。李白從小在蜀中長大,從“五歲誦六甲”開始,遍訪蜀中名山,早年讀書于江油縣的戴天山中,后來又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一草一木,都懷有深摯的情感。現在“辭親遠游”,乘船離開四川,如今已經遠離故土了,心中難免依依不舍,而這種對家鄉(xiāng)的留戀之情一時又無處宣泄,結果聊勝于無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說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卻說從家鄉(xiāng)來的江水一路上對自己殷勤呵護,萬里護送,這種看似無情卻有情的寫法使得全詩在結尾處顯得分外凝重含蓄。王夫之在《唐詩評選》中說這聯結句“得象外于圜中,飄然思不窮?!庇媒裉斓脑拋碚f,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不過全詩直到結束也沒有一個字提及“送別”朋友的離情別恨,看來這首詩并不是什么贈別朋友,而是詩人自己在遠離故土之際向家鄉(xiāng)告別,所以,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這首詩題中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以這種形式來告別自己的家鄉(xiāng),除了李白之外,還真找不出第二個人了。

五、問題探究。

1、《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么?

提示:——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2、《渡荊門送別》頷聯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景的?

提示: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3、這一聯中有一個字用的好,找出來談談好在何處。

提示:“隨”字將群山語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4、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詩所描繪的意境。

提示:“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霸粕Y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云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5、尾聯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尾聯中的故鄉(xiāng)水是指流經故鄉(xiāng)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xiāng)水如今懷著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xiāng)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xiāng),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xiāng)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xiāng)的感情。

6、抒發(fā)作者鄉(xiāng)愁的是哪一句?

提示:“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睆木拔锓矫嬷P,表現的是作者寫出濃濃的鄉(xiāng)思。

7、寫景的句子是哪幾句?是按什么順序描繪的?

提示:“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

8、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提示:“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鼻熬湫蜗竺枋隽舜鋈龒{、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后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9、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xiāng)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六、齊讀,背誦這首詩。

七、課堂小結。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詩歷來為詩壇所注目,這不僅是因為第二聯寫得氣勢非凡,大氣包舉,更是因為全詩充滿了一種無人可及的浪漫情調。開頭寫荊門一帶的江山形勢,尤其著力描寫了長江出三峽、入平原的浩蕩之勢。全詩以“渡遠”始,以“送行”結,從開篇到結尾一氣呵成,給人以回腸蕩氣的美感享受,絲毫沒有送別詩所慣有的感傷與悲涼,是千古奇詩。

八、布置作業(yè)。

1、欣賞此詩,選出有錯的一項()。

a、“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钡木跋笫橇⒆阌谛兄凵系乃?。

b、“天鏡”與“海樓”分別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樓。

c、這首五言律詩是一首送別詩。寫的是詩人送別友人。

d、“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北磉_式了詩人對故鄉(xiāng)的留戀。

2、用文字把自己閱讀這首詩的感受寫出來。

送別教學設計篇十二

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25課(第二課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精讀課文,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感受文中話別的情景,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通過課文與古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揭示課文中重點語段的課件。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黃鶴樓送別》(讀題)。

2、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知道這里是誰為誰送行嗎?

3、是啊,朋友即將遠去,從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此地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面,請大家再讀課題。

(一)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1、現在,讓我們隨李白一起登上飛檐凌空的黃鶴樓送一送友人吧!

2、齊讀課文的一、二自然段。

3、當時的景色是多么迷人呀!你能來描繪一下嗎?

結合學生的回答,師小結:對,柳絮飛揚,煙霧迷蒙,繁花似錦,這就是煙花三月的美景。

5、或許兩人都不愿意去破壞對方的心情,或許兩人心中都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或許……太多的或許,真是耐人尋味!讓我們再讀第一、二自然段,再來體會一下深藏在心底的離別之情吧!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生接讀)“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2、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然后說道:……。

(生接讀)“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m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出示這一段話。)。

4、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把這噴涌而出的師生情,手足情,離別情,用朗讀表達出來。

5、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舉起酒杯,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文。

6、指名表演。

1、知己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要別。(出示)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教師配圖朗誦)。

2、生自讀,邊讀邊體會,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李白對孟浩然的不舍之情?

3、朋友已經遠行,從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這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面!想到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師生一起吟詩。

詩句的語言是如此簡練,卻同樣表達了李白對杜甫依依惜別之情。請同學們迅速瀏覽課文,看看文中哪些語句是詩句的具體寫照,找出來,讀給大家聽一聽。

5、朗讀成誦,深情縈繞。

讓我們一起佇立江邊,目送白帆遠去,深情吟誦這首詩吧,會背的可以閉上眼睛想象情景來輕聲吟誦。

指名背誦。

6、此情此景將如李白的這首千古傳誦的名詩一樣,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

在古詩中像這樣反映朋友離別的詩作還有很多,課前老師布置了一項作業(yè),請同學們搜集一些這方面的古詩,現在就請同學們把自己搜集到的送別詩向我們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出示并介紹自己搜集的送別詩或詩句。

1、背誦并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背誦以下反映送別情的詩句(點擊出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黃鶴樓送別。

依依不舍。

李白孟浩然。

深情厚誼。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1406453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