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教學設計(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1 17:16:11
送別教學設計(模板15篇)
時間:2023-11-21 17:16:11     小編:筆舞

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制定解決方案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充分了解各種相關因素的影響??偨Y范文展示了不同人、不同事、不同領域的總結思路和風格,希望能給大家以啟發(fā)。

送別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要求:

1.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重點:

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大家都喜歡聽歌,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歌:《送別》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會唱的可以跟著唱。

1、播放歌曲《長亭送別》。

聽了這首歌,你體會到了什么?

是啊,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為離別而憂傷,為離別而落淚,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則用詩來釋懷。老師這還有一首送別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2、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a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b請同學們自讀詩,說說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二、講讀課文。

你們說的都很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李白,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登上那飛檐凌空的黃鶴樓,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詩文對照,自學課文。

(一)學生自學課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請用筆劃出來,學習小組討論解決。

(二)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a、指名讀。

b、提問:

誰能用學過的語句來描繪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時間在暮春三月,還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a、提問:

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么?

是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們的心底,讓我們一起朗讀一、二兩節(jié),體會一下這藏在心底的離別之情吧!

b、配樂朗讀。

兩人都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時間慢慢地過去,終于,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涌上了心頭,李白舉起了酒杯說……(生接讀)。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說……(生接讀)。

a、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b、提問: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難舍之情?

c、讓我們用朗讀把這噴涌而出的師生情、手足情、離別情表達出來吧。

d、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舉起酒杯,再現(xiàn)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級中找你的好朋友,一個演李白,一個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語言,也可以發(fā)揮想象用上自己的語言,可以站起來。

e、學生上臺表演。

4、知己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要別。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教師配圖朗誦)。

學生反復誦讀、同桌討論。

五、布置作業(yè)。

老師還收集了一首送別詞,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后請同學們收集離別類的詩詞。

送別教學設計篇二

【課時】1課時(40分鐘)。

【學生數】46人左右。

【授課類型】聲樂課。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鋼琴。

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準確的演唱歌曲,明確音樂要素在歌曲中發(fā)揮的作用,理解歌曲所要表達的音樂情緒。

2、方法與過程目標:學習掌握正確的發(fā)聲方法,提高學生歌唱能力和音樂表現(xiàn)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感受歌唱藝術的無窮魅力,提高學生主動聆聽、表達音樂的積極性,樹立學生自信心。

1、用良好的發(fā)聲狀態(tài)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理解、感受音樂要素在表現(xiàn)歌曲情感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理解、感受音樂要素在表現(xiàn)歌曲情感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課前播放歌曲《送別》,學生在《送別》的旋律中走進課堂。

一、導入——小組交流,展示自學成果。

在上一節(jié)課粗略學習《送別》旋律之后,分組交流課后作業(yè)。

1、歌曲的作者。

2、關于學堂樂歌。

3、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

4、歌曲曾出現(xiàn)在哪些影視作品中,表達的怎樣的情緒?

學生搜集的相關信息將在微信朋友圈進行共享,以便學生課后繼續(xù)了解掌握。

二、新授——良好的發(fā)聲狀態(tài)與細膩的歌曲處理。

1、氣息與發(fā)聲練習。

(1)呼吸練習。

(2)3?2?︱1?—。

o?—?—?—。

(3)音階練習,注意氣息和咬字。

(4)復習歌曲旋律,劃分樂句。

2、音樂要素與歌曲處理。

(2)分四個小組,每組一個樂句,分析如何利用音樂要素更好的表現(xiàn)歌曲?并分組展示。

(3)集體有感情的演唱。

三、歌唱情感的激發(fā)。

(1)聆聽歌曲,觀看《城南舊事》視頻。

(2)展示同學們上交的反應歌曲情緒的圖片,并進行交流。

(3)用同學們的圖片制作成伴奏視頻,集體演唱。

四、課后拓展。

為第三樂句添加一個聲部,由小組長帶領,課后分組練習。

送別教學設計篇三

設計構想:

1、不論如何設計,但要實用、高效。

2、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激活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3、緊緊扣住文本進行教學,教學圍繞學生展開。

文本理解:

1、景色的美襯托二人情感之美,即使分別時的情感也很唯美。如:暮春三月,繁花似錦,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岸邊楊柳依依等等都是在寫景色之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道:“一切景語皆情語?!贝藭r之景我想必是在襯托二人情感之美,分別之時情真意切之美。

2、有關李白對孟夫子的敬仰之情:(1)、夫子之稱呼,有詩為證《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云松。人品好,學問高才能成為夫子,李白后面的話也能驗證孟浩然稱為“夫子”理所應當。(2)、李白的送別中包含了6個您字,這是一種深深的敬意。(3)、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李白舉起的就被請孟夫子滿飲杯中酒,那杯中承載的僅僅是酒嗎,分明是對孟浩然的敬重、感謝、留念、不舍、祝?!虾迫唤邮芰诉@一切,他的內心和李白一樣,但作為兄長和老師,他強忍住內心的那份不舍之情,反而安慰李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足見二人情感之深。

3、孤帆遠影碧空盡:長江是黃金水道,歷來都很繁忙,為什么此時。

李白的眼中直看到了“孤帆”,而江面的片片白帆哪里去了,難道消失了?這孤帆還是因為李白對孟浩然的情深意重,“情”人眼里怎能容得半點沙子,更何況是那么大的帆船呢?真所謂“過盡千帆皆不是”,只為孟夫子一人也。遠影碧空盡:長時間的站立在那江頭凝望著孟夫子的船漸漸消失在天與水的盡頭,正是文中所說的那個詞語“佇立”,這一詞語包含著李白的千愁萬緒。

5、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此時此刻李白的心中的離愁別緒縈繞在心頭,他為什么會激動不已,詩興大發(fā)呢,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教法學法研究:

1、如何讓學生體會到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之深,還是要從文本入手,從咬文嚼字入手,通過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逐步深入體會文本所要揭示的主題思想。

2、通過有效的朗讀指導,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在朗讀中感悟文本的思想內涵,在讀中感悟,以感悟促進朗讀。

3、塊狀結構,層次推進,循環(huán)反復,突出重點。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中“佇立”、“凝望”、“按捺”等詞語,并結合語境理解在課文的含義。

2、理解課文內容,深刻體會李白和孟浩然之間深厚的友情和離別時依依不舍之情,并能體會李白的這首“送別詩”不同于一般送別詩的離愁別緒。

3、詩文對照,學會學習“文包詩”,并能掌握方法,運用到平時的古代詩歌的自我學習中去。

教學重難點:如上1、2。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

1、出示古詩。

2、讀一讀古詩。

3、議一議古詩。

二、詩文對照學習。

1、自讀課文,結合課文理解詩句。

2、交流學習成果。

分塊交流:

理解:從他們的動作中你體會到什么?

板塊二:李白與孟浩然的真情告別。

理解1:李白的話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理解2:孟浩然的話又能感受到什么?

從二人的對話中你又能體會到什么?

板塊三:李白佇立在江邊凝望遠去的“孤帆”,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的流向天邊。

李白眼前的那一江春水滾滾東流,此時你認為那流淌的僅僅是誰嗎?

三、回到古詩。

理解:什么叫做按捺不知內心的激動?引出“情不自禁”一詞,追問:是什么情讓李白激動起來了?激發(fā)學生不同的理解,帶著種種不同的理解來朗讀這首詩。

2、李白的這首送別詩包含著對友人的深情厚誼,對友人的祝福,對未來的憧憬,應該說基調不是悲傷,人說“自古多情傷別離”,李白多情,和友人離別他也很悲傷,但其中包含著更多的豪邁之情。讓我們再讀一讀這首千古名作。

3、出示一兩首其它的送別詩,如《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名作。

送別教學設計篇四

請大家打開課本第207頁,今天我們來學習詩四首的后兩首,首先請大家看到《渡荊門送別》,作者是李白。(轉身板書)那么我們來理解一下題目的意思,渡荊門送別就是指在經過荊門這個地方所做的一首送別詩。作者是李白,李白這個詩人是相當著名了吧。下面,們我們再簡單介紹一下作者。

二、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人稱“詩仙”。其詩想象豐富,構思奇特,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渡荊門這首詩是他青年時第一次從蜀地出外游玩時所作,蜀地就是現(xiàn)在的四川省。這首詩也是一首五言律詩,律詩8句共四聯(lián),包括首、頷、頸、尾聯(lián)。(板書)。

三、整體感知。

1、老師帶讀詩文,為生字正音。

2、詩文翻譯:自劍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來到了楚國境內作一次旅游。崇山隨著荒野出現(xiàn)漸漸逝盡,長江進入了莽原也緩緩而流。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云層締構城郭幻出海市蜃樓。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xiāng)之水,行程萬里繼續(xù)漂送我的行舟。

四、詩文賞析。

1、“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薄茁?lián),交待出游路程和目的。

首聯(lián)交待詩人的一路游蹤和出游目的。青年李白才情橫溢,朝氣蓬勃,不遠萬里,放舟東下,經巴渝,出三峽,直赴荊門之外的楚國故地。

3、“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薄h聯(lián),山水之壯景。

頷聯(lián)上句說山,船行江上,山隨水走,兩岸青山隨舟隨水相對挺出,撲面而來,轉瞬即逝。最后,呈現(xiàn)在詩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闊平坦的`漠漠曠野?!半S”字化靜為動,傳神生輝,給人以青山挺立,舟行江上,應接不暇之感;這也可看出詩人風神爽朗,心馳神往的愉悅心情。下句說水,長江流入地勢平坦,視野開闊的漠漠曠野,呈現(xiàn)緩緩流動之勢。這句展現(xiàn)了詩人高亢激越,樂觀開朗的情懷。這兩句詩寫的境界雄奇壯觀,體現(xiàn)出詩人初出蜀地,看到如此壯景時,那種驚詫歡愉之情。

4、“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薄i聯(lián),月云美景。

頸聯(lián)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斕,意境奇麗,體現(xiàn)了詩人那種浪漫主義的詩風,表現(xiàn)出詩人與月同行、與云同飄的興奮喜悅之情。

5、“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薄猜?lián),抒情,點名主旨。

尾聯(lián)呼應標題,點明主旨,單寫“故鄉(xiāng)水,送親人”,別具情趣,耐人尋味。李白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yǎng)育過他的故鄉(xiāng),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說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一路護送,萬里相隨,形影不離,從對面來寫,越發(fā)顯出自己的思鄉(xiāng)深情。

五、板書。

送別教學設計篇五

教學目標:

2、過程與方法:在自讀自悟,合作探討中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正確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抖汕G門送別》一詩是一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結尾緣江水而生發(fā)遐想,在“故鄉(xiāng)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為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和對大好前程的憧憬。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難點激發(fā)學生想像,再現(xiàn)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學習古詩。

1、學生自由讀古詩,初步了解詩意。

2、放錄音,營造氣氛。

明確: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又頷聯(lián)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景的?

明確: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衡的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4、這一聯(lián)中有一個字用得好,找出來談談它好在何處。

明確:”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xiàn)出來,寫活了,給人們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5、頸聯(lián)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請談談這聯(lián)詩所描繪的意境。

明確:“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霸粕Y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天上云彩,層層疊疊,構成海市蜃樓。

教師補充:云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初次見到平原時的新鮮、欣喜的感受和體驗。

6、從尾聯(lián)來看,這首送別詩是否是為朋友送行?

明確:不是,是告別故鄉(xiāng)。尾聯(lián)中的故鄉(xiāng)水是指流經故鄉(xiāng)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懷著深情厚意載我遠行。詩人初次離開故鄉(xiāng),確實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說破。掉筆從對方寫來,說故鄉(xiāng)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會送我這個遠別故鄉(xiāng)的人到楚地。

7、尾聯(lián)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抒發(fā)了思鄉(xiāng)深情。

8、通過合作學習,研究探討:

(1)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是如何在浪漫主義風格中透著新奇的?

這首詩五、六兩句在李白浪漫主義風格中透著新奇。這里的新奇不在描寫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飛天鏡”,“下”字是動詞,說月亮下來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圓圓的月亮,像一面鏡子。鏡子從哪里來的呢?從天上飛下來的。天上一個月亮,水中一個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詩:“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北驹妳s從相反的方面來運用它新奇的想像?!霸粕Y海樓”,詩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變化,產生無窮想像?!昂恰奔础昂J序讟恰?。這種自然現(xiàn)象的產生,是由于光線在大氣中的折射,在大?;蛏衬纳峡?,有時忽然出現(xiàn)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學水平低,驚為神怪,認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類)吐氣結成的。江漢平原上空并無這種自然現(xiàn)象。詩人所指的是天邊云彩各種奇異的形狀,仿佛也產生了仙人樓閣似的。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詩人這么大的興趣?因為在嶄新的環(huán)境里認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產生了敏銳的感覺。過去詩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過荊門,山漸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詩人的感覺自然新奇了。

(2)李白《渡荊門送別》中“送別”有幾種理解?

這首詩的確寫的是送別,不過是送李白者仍在舟中,而詩人李白已經上岸了。詩人與朋友在長江千里舟中相伴來到荊門,現(xiàn)在李白離舟上岸,在告別的時候說“可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因為李白自己不能再相送,就寄托意于江水,只有它能代為送客,江水滔滔,朋友繼續(xù)推舟前進,自己上岸,更代為舟中朋友感到寂寞,以后,只有故鄉(xiāng)江水依然相送,憑這寄托彼此的鄉(xiāng)情友誼。至于課本提示和《教參》的理解,當然也有它的道理。

9、小結。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一詩是一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詩中并無送友的離情別緒。當時,年輕的詩人,懷著“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壯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動,祖國壯麗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詩一氣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調輕快,意境高遠,想像瑰麗。中間兩聯(lián),尤以頷聯(lián)為佳,氣象博大,氣勢飛騰?!吧诫S平野盡,江人大荒流”,形象地描繪了船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壯麗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詩人的開闊胸懷和奮發(fā)進取的精神。“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歷來被稱為不朽的佳句。結尾緣江水而生發(fā)遐想,在“故鄉(xiāng)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為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和對大好前程的憧憬。這種奇想,言盡意遠,韻致清揚。

(三)齊讀,背誦這首詩。

(四)結束課程。

板書設計。

李白(唐)。

首聯(lián)交代旅程。

頷聯(lián)喜悅開朗。

頸聯(lián)新奇景色。

尾聯(lián)思念故鄉(xiāng)。

送別教學設計篇六

1、了解學堂樂歌的有關知識、認識詞作者李叔同。

2、學唱學堂樂歌《送別》,讓學生聲情并茂的演唱《送別》。

1、了解李叔同。

2、學會并且能夠背唱《送別》。

1、歌曲音準節(jié)奏的準確把握。

2、能夠再演唱歌曲的同時,體會戀故傷別的感情。

多媒體課件、電子琴、歌譜。

1、學生聆聽器樂曲《送別》,說出樂曲的主要伴奏樂器是什么?(古箏)樂曲迷漫著怎樣的色彩?(抒情、憂傷)。

2、聽著音樂朗誦小詩(《送別》的歌詞配器樂曲《送別》),說說詩詞內容與音樂表達的情感是否相一致。

3、如此動聽的音樂和優(yōu)美的詩詞完美融合在一起的話,又會是怎樣的意境呢?(《送別》影像)(歌曲深情,有種淡淡的哀愁)。

二、新歌教學:

1、學唱《送別》(出示歌譜)。

(1)初聽歌曲,你可以用“l(fā)u”跟著歌曲哼唱歌曲旋律,并找出歌曲換氣的地方。

(2)按正確的換氣再次哼唱旋律,并要求聲音連貫統(tǒng)一。

(3)讓我們保持這個狀態(tài),并用高位置的聲音,送去我們對李叔同的懷念與仰慕之情。一起高位置有表情的朗讀歌詞,體會歌曲意境。

(4)嘗試自己學唱,找出你唱得最美的一句。

2、教師糾正不足,學生練唱。

3、全班齊唱,唱后師生評價:是否連貫深情。

4、用柔美的歌聲演唱全曲。

5、歌曲處理,歌曲表達了一種依依不舍的離別之情。最后一句應唱得漸慢漸弱。

6、學生跟琴再唱。

7、播放音樂,在老師的指揮下演唱歌曲。

8、同學們,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獲得國際金鷹大獎的《城南舊事》,就是用這首《送別》作為主題歌的,它使《城南舊事》影片增添了無限的詩情畫意。讓我們一起來重溫一下吧……(《城南舊事》影像)。

三、課外拓展:

1、簡介“學堂樂歌”

師:從畫面中人們的衣著來看,它反映的是我們中國的哪個年代,你知道嗎?(清朝末年,民國初期)那個年代,把學校稱做“學堂”,把學校開設的音樂課叫做“樂歌”科。歌曲《送別》就是創(chuàng)作于那個年代的學堂樂歌,也就是類似當今的校園歌曲。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它的作者李叔同。

2、簡介作者李叔同及其作品風格。

李叔同,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藝術大師。他7歲就有日誦五百、過目不忘的本領,在音樂、書法、繪畫和戲劇方面成就非凡,頗有造詣。對于李叔同的歌曲,有學者將其大致分為三類,即:愛國歌曲,如《祖國歌》《我的國》等;抒情歌曲,如《春游》《送別》《早秋》等;哲理歌曲,如《落花》《晚鐘》等。

3、師:李叔同創(chuàng)作的歌曲膾炙人口、蕩人心魄,下面我們再來欣賞一首充滿了豪言壯語與愛國激情的《祖國歌》,《祖國歌》又名夕歌,是他編寫的學堂樂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立志愛國的最好體現(xiàn)。(《祖國歌》(夕歌)影像)。

四、小結:

師:同學們,詩的意境是讓人沉醉的,而譜曲后的詩更是意味深長,久久縈繞心頭。你不妨也試一試,用《送別》的曲調,填上一段你喜愛的詩詞,唱給大家聽,或許它也會成為一首校園歌曲呵。最后讓我們在《送別》的歌聲中結束這節(jié)課!

送別教學設計篇七

指導思想:積極貫徹上海市“二期課改”精神,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素質和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通過師生互動,學習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詩情畫意,初步讓學生學會賞析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語言特色和思想內容的能力,努力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努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教學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欣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教學難點:崔鶯鶯的典型意義。

教學設想:

1、以著名學者王國維的`名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為理論依據,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詞為突破口,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和聯(lián)想,喚起舊知,喚起生活經驗,努力創(chuàng)設情境,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別”的心情。

2、以誦讀為輔助,以文學鑒賞為紐帶,通過啟發(fā)學生領會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領會化用或借用古典詩詞,并且和口語巧妙結合以營造優(yōu)美的意境,來努力培養(yǎng)學生初步賞析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語言特色和思想內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廂記》(越?。┑牟シ?,讓學生有感性認識和視聽享受,同時,引導學生“觀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創(chuàng)見,以此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建議學生課前預習:

1、對照注解和課前提示,通讀全文。

2、熟讀曲詞[朝天子][二煞],背誦曲詞[端正好][滾繡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實甫、《西廂記》的故事情節(jié)和本折《長亭送別》的劇情。

同時思考以下問題:

1.能否按時間的推移和情節(jié)的發(fā)展,用四個小標題把《長亭送別》這折戲概括一下?

2、崔鶯鶯的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起伏變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樣的?

3、文中哪幾支曲子體現(xiàn)著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

4、本折曲詞有幾處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詩詞并且與口語結合的?有何表達作用?

教學內容和過程:

一、導語:

今天我很高興,能夠在這三尺講臺前與大家見面,并且能夠上一堂課,與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時光,所以,我很珍惜這種機會。當我踏上這塊土地的時候,我特別激動,因為我也是安徽人。俗話說,“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是的,看到你們,就像看到我的親人一樣。安徽是我的故鄉(xiāng),績溪是我的最愛,你們是我的朋友。記得著名詩人艾青有兩句詩,“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所以,盡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卻一直牽掛著故鄉(xiāng)的山水,故鄉(xiāng)的親人,故鄉(xiāng)的發(fā)展??吹桨不盏木薮笞兓氲剿臓N爛前景,我很高興;看到你們在這里安心地學習,想到現(xiàn)在的海灣戰(zhàn)爭局勢,我很擔心。真的。真誠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誠地希望愛滿天下!

我們大概都看過電影《泰坦尼克號》吧。為什么這部影片能夠風靡全球,深深地打動無數人的心呢?它講述的只是貴族少女羅絲和窮畫家杰克的愛情故事,但是它演繹出的卻是一種人性的美,一種無私的愛。

當代著名作家肖復興曾經說過:“愛,在幻想里,比在現(xiàn)實中更真實;愛,在回憶里,比在現(xiàn)實中更美好;愛,在舞臺上,比在現(xiàn)實中更有價值?!?/p>

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中國戲曲舞臺上曾經轟動一時,久演不衰,影響深遠的元代雜劇王實甫的《西廂記》(板書)。它講述的就是相國千金小姐崔鶯鶯與窮書生張君瑞的愛情故事。這節(jié)課,我們要欣賞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戲《長亭送別》(板書)。

講到“長亭送別”,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送別》。不知在座的同學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歡這《送別》,所以,用小篆寫了這幅字。我?guī)砹?,給大家看一下。當然,這次由于比較匆忙,所以這字寫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話,我很愿意把它作為一份小禮物送給你們。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請大家多多包涵。能夠唱的同學就一起來唱吧!謝謝!

(教學設想:通過充滿深情的導語,巧妙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走進學生的心靈。通過循循善誘,讓學生樹立“學習與生活,學習與做人聯(lián)系”的意識,懂得珍惜時間,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通過熟悉的影片喚起學生的聯(lián)想,通過書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通過唱歌讓學生產生心靈震撼,使課堂成為一個教學磁場,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為下階段積極參與情感體驗,進行審美評價奠定基礎。)。

二、明確本課學習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三、師生共同研討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情節(jié)線索。

要求學生瀏覽課文,用四個小標題概括畫面內容,理清情節(jié)線索。

板書: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2、重點賞析課文,把握兩個目標。

(教學設想:著重賞析[端正好][滾繡球],提供范例,不斷引導和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運用“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的名言來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別”的心情,從而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及熔古典詩詞入曲的特點??膳e影片《泰坦尼克號》中的一個經典畫面:夕陽下,大海中,羅絲在杰克的引導和鼓勵下,爬上船頭的欄桿,張開雙臂,閉目呼吸。也可舉學生送別朋友,學生與父母分別的場景,因為有生活體驗,容易引起心靈上的共鳴。)。

全體學生朗誦[端正好]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明確:景碧云天(烘托氣氛)黃花地(詩情畫意)。

西風緊北雁南飛(化用詩詞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

(講析時一可聯(lián)系相關詩詞,讓學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詩詞,以營造優(yōu)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蘇幕遮》、晏殊的《蝶戀花》和張繼的《楓橋夜泊》。課后整理。也可聯(lián)系《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這雪下得緊”作為分析的范例,幫助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和藝術性。二可插講故事:傳說作者寫到“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時,因為畢其一生,所以,“思盡,倒地而死。”說明文辭極其優(yōu)美,纏綿悱惻之至,藝術水平相當高,令人嘆為觀止。)。

賞析[滾繡球]。

柳絲玉驄疏林斜暉馬兒車兒借景抒情離情難舍。

松了金釧減了玉肌夸張身心憔悴怨恨。

過渡語:送別途中,鶯鶯不忍遽別的情感怎一個“痛”字了得?這種“痛”包含著愁苦與怨恨。

例如:“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

“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保ㄤ秩緩埳鷥刃囊螂x別而產生的惆悵、凄涼之情。)“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薄皽I隨流水急,愁逐野云飛?!保ㄤ秩菌L鶯內心悵惘、眷戀、失意。)。

小結:《長亭送別》一折戲,歷來被譽為寫離愁別恨的絕唱,不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膽地追求自由愛情,反對封建禮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動人們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最后一幅“夕陽古道無人語”的畫面與“曉來誰染霜林醉”相比,氛圍更加蕭瑟凄涼。離別后,“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讓學生回憶柳永的《雨霖鈴》并且一起背誦。教師展示書法作品。

(教學設想:通過小結,讓學生加深對“情景交融”的理解。通過再次展示書法作品,讓學生增加興趣,獲得美感。)。

賞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鶯鶯在“長亭餞別”與“臨別叮囑”的情感起伏變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明確:恨(依戀與無奈)修辭手法:夸張、比喻、對比。借眼前的杯盤酒菜來傳情,用厭食酒來表現(xiàn)她的愁苦至極。

恨什么?“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從中看出她什么性格?

明確:恨“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指功名。修辭手法:比喻、夸張、對偶。

突出了鶯鶯的輕功名、重愛情的叛逆精神。

(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鶯鶯這個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簡單賞析[二煞]。

明確:怕。

“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無名誓不歸”。)。

為何“怕”?(鶯鶯的擔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是有現(xiàn)實基礎的。)。

小結:

鶯鶯這個藝術形象的典型意義及時代局限性:鶯鶯的倔強與叛逆的行為表現(xiàn)了她的輕功名,重愛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們也可以窺見封建時代婦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里婦女悲慘屈辱的地位。鶯鶯的痛苦是一種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痛苦,所以讓人無限同情;她的倔強與叛逆讓人無限佩服。

最后“惜別目送”部分,哪個字能夠概括鶯鶯當時的眷戀和失意?

明確:念(眷戀,失意)。

3、拓展學習視野,欣賞越劇片段。

(教學設想:通過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欣賞越劇《西廂記》中的節(jié)選部分《長亭送別》,進行視聽享受來激發(fā)興趣;通過觀后討論,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鑒賞能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四、結語:

五、作業(yè):

1、搜集有關“送別”的詩、詞、曲、文、賦,能否作專題研究?

送別教學設計篇八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3、能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4、初步感受中華古詩文的博大精深,喜愛中國古典文化。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多媒體課件

一、激情導入,朗讀古詩。

1、友人話別,依依不舍,令人傷感,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為離別而憂傷,為離別而落淚,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長亭送別》),有的則用詩來釋懷。(吟誦幾首送別詩)

“人生自古傷離別?!闭f一聲再見,道一聲珍重,其中夾雜著多少無奈與留戀,多少傷感與難舍。在1000多年前,有兩位風流蕭灑,有著深厚感情的詩人,即將在此分別,于是就有了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

2、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讀)

二、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2、古人?!罢哿泟e”,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生齊說:《黃鶴樓送別》)

3、(出示兩組文中第一小節(jié)的詞語)老師這有組詞語,誰來用其中的一些,連起來說一段話,再現(xiàn)一下當時的話別場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實就是文中的__?(生齊說:第一小節(jié))讓我們一起打開課本美美的欣賞一番吧?。ㄉR讀第一小節(jié))

三、品詞析句,感悟“惜別”

1、在這兩位大詩人心底都藏怎樣的情感?(依依惜別)輕輕讀讀第二小節(jié),找一找他們是怎樣“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們?yōu)槭裁匆堰@份惜別之情藏起來呢?

3、齊讀。讓我們通過朗讀去體會兩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別之情。

四、情景再現(xiàn),體驗“話別”

1、送別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載著滿滿的眷戀;送別是一杯釅釅的茶,讓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處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別,他們是怎樣揮灑依依惜別之情的`呢?就讓我們到課文中去領略和感受吧!用筆畫出,批注。

2、重點指導學生體會:第三段

課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a敬仰之情

1)、“六個您”說明了什么?從多個“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對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對孟浩然尊稱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對那些有才學有人品的人的尊稱。

3)、從“兄長”和“老師”看出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輕的李白大12歲,把他當成自己的朋友,兄長,老師。

5)、通過課外閱讀,你對孟浩然的人品或詩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給皇帝當欺壓老百姓的官,而在鄉(xiāng)村種菜種花。這樣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讀1、2句)孟浩然的詩篇也譽滿天下。他一共寫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別之情。

為什么要滿飲此杯?(這酒中裝著濃濃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師徒之情。)這依依惜別之情酒在這滿滿的一杯酒中。齊讀李白的話。

板書:依依惜別之情

過渡:聽了李賢弟的話,孟浩然有沒有淚濕衣裳?你從孟浩然的話中又讀出了什么?自由讀孟浩然說的話。

6)其實孟浩然的內心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但他畢竟比李白年長,他把無限的眷戀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來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請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話,談談你的體會。

學生交流,從孟浩然的話中也體會到依依惜別之情。

a“一飲而盡”飲下去的僅僅是杯中的酒嗎?(是與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師徒情)

b“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究竟是怎樣的朋友才稱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師徒,正因為如此,兩人的友誼才象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此時的分別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暫時分別)

小組分角色練讀。板書:話別

3、小結:讀的不錯,孟浩然一方面在勸慰李白不要為離別傷感,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兩人的友誼之深。兩生上講臺分角色再現(xiàn)話別情景。

4、聽了兩人臨別前的這番話你有什么感受?

5、讓我們也來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兩位大詩人離別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師旁白,配樂再次體驗話別場景)

四、想象補白,豐富情境

過渡:說不完的別情,道不完的友誼,俗話說的好“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時,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讀,指名接讀第四小節(jié))

1、聽了他的朗讀,你有怎樣的感受?是什么打動了你?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詩入境,內化文本

過渡:此時此刻,禮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課件播放古詩誦讀)

1、你能像詩人一樣來吟這首詩嗎?(指名兩生,再齊吟)

2、文中說,這首送別詩是一首名詩,是一首怎樣的名詩?“膾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詩文的最后兩句展現(xiàn)了課文第四自然段描繪的景象,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瀏覽一下。

師:文中說隨著江風遠去的是“白帆”,而詩里卻說是“孤帆”這是為什么呢?

小結:“孤”字是整首詩的眼睛,讓我們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內心的離愁別緒。讓我們記住這兩位大詩人的真摯友情,也記住了這首流芳百世的經典詩篇,齊背誦。

六、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過渡:李白不僅是偉大詩人,也是個重友情的人,他還寫了許多送別詩,不同的送別詩也表達了不同的情懷。

1、《贈汪倫》就是其中的一首(課件出示)誰來讀讀這首詩?(指名兩生,齊讀)

2、說說,這首詩你最欣賞哪里?再齊讀

3、記一記,課件出示。

七、作業(yè)

1:積累送別詩,了解作者寫詩的背景,選擇其中的一首,模仿課文,將它改寫成一篇短文,寫下來。

2:課文語言優(yōu)美,處處融情,選擇自己喜歡的背誦。

送別教學設計篇九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能用“暫時”“凝視”造句。

3、通過詩文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感悟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

教學難點:詩文對照,理解詩文意思。

一、揭示課題。

2通過昨天的學習你知道是誰在黃鶴樓送別誰。

3是呀,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好朋友孟浩然后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詩。

出示古詩(引讀)。

4這首詩你已經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么?(打上小問號)。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下面就讓我們插上現(xiàn)象的翅膀,來到一千多年前那個美麗的春天。

2課文中用了那兩個詞來形容?(煙霧迷蒙,繁花似景)是呀,長江上水氣籠罩迷迷蒙蒙的,各種花都開了,真美呀。

4誰來讀讀第一自然段,感受一下春天的美麗。(齊讀)。

5瞧,這就是黃鶴樓,關于黃鶴樓你們了解到那些資料/?

6是呀他們的友誼非常深厚,讀讀第二然段,看從哪兒嫩感受到他門的依依惜別之情?

誰來讀讀這段。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千里送君,終需一別,離別的時間越來越近,擱在心底的話語再也藏不住了,終于李白(引讀)。

2再讀讀這段話,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交流。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說說意思)。

其實孟浩然的內心也很舍不得李白,但他把那份不舍之情埋在了心底,反過來安慰李白,他的這份豁達真令人感動。(齊讀)。

*同學們,我們當中也有不少家長外出打工,當你想他們的時候你可以怎么做?

更深的體會它們的依依不舍之情。

*齊讀。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孟浩然終于乘船東下了(引讀)。

2“岸邊楊柳依依”依依什么意思?

3古人有折柳枝送友人的習慣,所以此時的楊柳沙鷗在李白的眼里也染上了離別的傷感。

4這句話中那兒最感動你?

5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出示引讀“李白依然。

白帆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引讀。

6再讀第四段,更深感受。

五學習第五自然段。

1“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詩引讀。

2學到這兒,能解決這些小問號了么?

3重點解釋“西辭”

4誰再來讀讀這首古詩,注意體會那份依依惜別之情。

5再讀。

六總結。

七作業(yè)《一課一練》。

送別教學設計篇十

鑒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和多種修辭方法對表情達意的作用。

3、重視誦讀,背誦開頭一曲與結尾兩曲。

一導語。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西廂記》,走進《長亭送別》,感受這部愛情詩劇的優(yōu)美動人。

二解題。

1、關于元曲。

元曲是元代特有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分為散曲和雜劇兩部分。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小令是不成套的散曲套數是統(tǒng)屬于一個宮調的成套的散曲。

小令和散套都要按一定的宮調來演唱,

2、關于元雜劇。

元雜劇是以當時在北方流行的曲調來演唱的,因此又稱為北曲雜劇或北雜劇。

3、關于《西廂記》。

——朱勸《太和正音譜》。

三唱詞賞析。

讓我們一起賞析【端正好】【滾繡球】,把握劇作家營造這種詩意的方法。

【學生活動】。

1、齊讀【端正好】【滾繡球】。

2、思考:寫的好么?為什么?

【明確】。

1、文辭典雅,富有詩意(融合唐詩宋詞、融情于景、下詞傳神)。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選取了帶有季節(jié)特征的意象,藍天的白云,凋萎堆積的黃花,南飛的大雁,如丹的楓葉,大塊用色,著意點染,他們在凄緊的西風中融成一體,構成了寥廓蕭瑟、令人黯然神傷的暮秋圖景(用詞準確)。

化用抒情意境【蘇幕遮】(打蘇幕遮全詞)(學生讀?)。

旅次鄉(xiāng)愁、離情別恨,(為何借用其秋景?)取暮秋典型意象,用蕭瑟凄涼的意境,以烘托送別的凄冷氛圍(兩者表現(xiàn)離愁別緒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段曲詞句句是景,只一“淚”字是情襯托出鶯鶯為離別所煩惱的痛苦壓抑心情。

(借用意境,還要將之與劇情融合,劇作家下詞就必須極為講究)。

西風緊。

“猛”?不好,還有停歇的時候,只是客觀狀態(tài),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離人的淚水將楓葉打紅)。

【學生活動】挑戰(zhàn)自己,背誦【端正好】。

2、抒情細膩婉轉,具體動人(運用多種手法)。

【明確】【滾繡球】這支唱詞運用了多種表現(xiàn)手法、修辭方法,抒情細膩婉轉,具體動人。

恨——正面描寫(恨:相見遲,歸去疾,玉驄難系,疏林掛不住斜暉)。

三個“恨”字反復出現(xiàn),越“恨”含義越深廣,表現(xiàn)了熾熱而又復雜的感情。

柳絲系馬(遠行人馬兒不走)、疏林掛斜暉(一日不盡,相隨時間更長)。

——側面描寫(內心活動)。

對比(屯屯、快快)、夸張(聽松,望減)、借代(斜暉、玉肌)——多種手法。

3、【學生活動】課文剩余的17支曲子,抒情婉轉纏綿、心理描摹逼真,用詞優(yōu)美典雅處很多,你最喜歡的是哪支曲子,試賞析一下(運用手法,刻畫形象,表現(xiàn)情感)。

四總結全文。

《長亭送別》這一折曲詞為何被稱為愛情詩句?(辭美)。

五課后作業(yè)。

4、發(fā)展設想:

送別教學設計篇十一

1、知識與技能:能辨識《長亭送別》中的藝術手法并分析其作用與效果,并初步嘗試與學生一起解讀與分享《西廂記》的藝術價值與深遠影響。

2、過程與方法:品讀與交流。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分析《長亭送別》藝術手法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理解崔鶯鶯的人物形象與其愛情觀。

說明:

本課為“《長亭送別》之三:藝術特色”,即第三課時,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藝術手法并分析其作用與效果,以便于學生對此形成較為全面和透徹的認識,并期望其能在其它詩詞鑒賞和其它同類型文章的`解讀過程中遷移此種能力。

在此之前的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目標為:進一步了解元雜劇的特點與成就;了解王實甫及《西廂記》,梳理本文的主要結構并用簡潔的語句概括其主要內容。第二課時主要目標為:解讀崔鶯鶯的人物形象,認識王實甫《西廂記》反封建禮教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

2、教學難點:通過對《長亭送別》的藝術特色的解讀來認識《西廂記》的藝術價值與深遠影響。

1、檢查預習與導入新課。

(1)回顧預習問題:

a、你認為《長亭送別》主要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b、你認為《長亭送別》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式?其表達作用是什么?

c、你認為《長亭送別》的語言風格是怎么的?請舉例予以說明。

(2)導入新課:《西廂記》的流傳原因(思想價值和藝術特色)。

說明:本課時的藝術手法主要從三個角度來思考,即:表現(xiàn)手法、修辭方式、語體風格。

2、品讀與交流:

(1)引導學生正確辨識本文運用的各種藝術手法。

(2)能具體以實例來分析這些藝術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說明:學生自主選擇、積極交流,教師加以引導、適當點撥,在認識《長亭送別》的藝術手法的過程中,加深理解本篇所提出的愛情觀和人生觀的進步性,深刻體悟《長亭送別》的藝術價值。

3、教師小結:《長亭送別》的藝術特色,并與學生分享《西廂記》的藝術價值與深遠影響。

4、布置作業(yè):修改并點評《長亭送別詩意》。

042:《長亭送別》詩意。

上海市光明中學劉吉朋。

山色四圍殘照里,

西風瘦馬長亭邊。

疏林不駐遠行客,

數線深愁繞暮煙。

(兩意徘徊隔暮煙。)。

(后記:第二句原為“古道”,以前的學生陳馨怡建議改為“長亭”。我雖屬意“古道”,然其平仄不當,而“長亭”二字扣題甚緊,吾心亦同之。并于課堂內直呼陳為吾“一詞之師”也。此為后記。)。

送別教學設計篇十二

這一節(jié)課學習《渡荊門送別》,主要目的是理解詩歌內容,了解詩中蘊含的情感。

1、范讀課文,齊讀,指名讀。

注意212或221的節(jié)奏。

2、介紹詩歌寫作背景。

要想了解一篇文章的主題,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詩歌也是。

李白,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葉城,5歲時全家遷回蜀中,在蜀中度過了青少年時期。此后,蜀中也成為他詩歌中思念的故鄉(xiāng)。我們學過的《靜夜思》、《春夜洛城聞笛》、《峨眉山月歌》都是思鄉(xiāng)的佳作。

公元726年,李白25歲時,外出游歷。在唐朝,游歷是讀書人普遍的行為。一方面是為了增加閱歷,所謂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另一方面是為了廣泛結交,邀取名譽,以達到仕進的目的?!抖汕G門送別》就是初次離開蜀中時寫的。

“仗劍”讓我們想到李白壯游時期任俠意氣、指點江山的豪邁?!稗o親”則又使遠游途中多了一份對家鄉(xiāng)的牽掛思念。所以抒發(fā)積極豪邁的情懷和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也就成了這類詩歌普遍的主題。

3、學習首聯(lián)“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p>

荊門,指荊門山。

楚國,即楚地,湖北一帶。

(1)指名翻譯詩句。

我渡江遠游,從荊門山外,去往楚地游覽。

(2)提問:首聯(lián)與題目什么關系?

首聯(lián)照應題目,點明出發(fā)地點、目的地、事件。敘事。

4、學習頷聯(lián)“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1)釋詞。

平野,平坦遼闊的原野。

大荒,遙遠無際的荒野。

(2)指名翻譯。

山隨著平原的出現(xiàn)逐漸消失,長江向著遼遠的荒野流去。

(3)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起伏的山領,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長江,遼遠的荒原。

(4)作者是怎樣把應四種景物聯(lián)結在一起的?找出關鍵字。

(5)試著賞析“隨”、“入”。

“隨”字描繪出山脈的走勢趨向,帶給人流動感和空間感,把靜的山寫活了。在寫法上是“化靜為動”,“以動寫靜”。

“盡”字表現(xiàn)了山脈消失,平原呈現(xiàn)時眼前豁然開朗的喜悅感覺。

“入”字則帶有強烈的楔入感,描繪出了長江沖擊荒原的力量,也激發(fā)著作者的豪情。作者內心的激昂奮進,也隨著水流奔向遙遠的天際。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中的“入”字有同樣的意蘊。

5、學習頸聯(lián)“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1)指名翻譯。

月亮倒映在水中,猶如天上飛下了一塊明鏡。云彩匯聚,變幻無窮,仿佛結成了海市蜃樓。

俯視、仰視。

頸聯(lián)除了描繪詩人在夜晚及白天看到的景象外,也從側面襯托了江水的平靜,江岸的遼闊,描繪出詩人渡江途中看到的不同風光和不同感受。

6、學習尾聯(lián)“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行文至此,如果僅有這些景物的描寫,我們感受到的無非是作者對祖國山河的喜愛,文章也只是一篇山水文。但作者在此時筆鋒一轉,情感由激昂轉向低沉,由景物描寫轉到對家鄉(xiāng)的思念。這種情感的轉換不是突兀的,引起作者情感轉換的還是水,是不遠萬里送我的家鄉(xiāng)水,作者的情感也因此變得更加豐富,主題也得到了提升。

(1)指名翻譯。

我還是喜愛這故鄉(xiāng)的水,它不遠萬里送我行舟遠游。

“憐”,喜愛?!赌航鳌分小翱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憐”也是喜愛之意。

(2)“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用了什么修辭?在內容、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作者不說自己思念家鄉(xiāng),反寫家鄉(xiāng)水不忍離別,運用擬人手法,使思鄉(xiāng)情感更豐富,表達更含蓄,也更深厚。

7、小結。

詩歌描寫了渡江遠游途中所見所感,展現(xiàn)了一幅雄奇壯麗的山水圖,抒發(fā)了詩人對祖國山水的贊美,以及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9、比較《次北固山下》與《渡荊門送別》,說說兩首詩在寫作思路和主題方面的相同點?

10、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賞析頷聯(lián)與頸聯(lián)。

送別教學設計篇十三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教師范讀。

三、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jié)奏并自由朗讀課文。

四、賞析這首詩。

第一聯(lián)“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歷來有“蜀楚咽喉”之稱。楚國,今湖北一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都屬于楚國。李白這首詩是寫于青年時期,即乘船順江離川之際。此時李白才二十四歲,是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闖北、浪跡天涯的一生游歷來說,荊門之行實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確是他生平第一次走這么遠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顯得格外遙遠而漫長。到達荊門山下時,蜀中家鄉(xiāng)的山川已不復在望,所以不論是在地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覺得離家鄉(xiāng)已經十分遙遠了,因而這首詩的頭兩個字就是“渡遠”,他感到來到了一個與家鄉(xiāng)完全陌生的地方,從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荊門山當做家鄉(xiāng)的最后一個標志,通過這座山,就走出了家鄉(xiāng),所以叫“荊門外”。第一句這五個字兩組詞的確說明了李白的做詩雖然天縱豪情,但是一旦寫起律詩來,同樣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規(guī)中矩的。

第二聯(lián)開始描寫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贝蠼鞯角G門山時,地勢已經漸趨平緩,眼界也隨之開闊起來,大荒,是遼闊無邊的原野。李白剛剛從兩岸高山夾峙的三峽中出來,隨著江船的東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經越去越遠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江漢平原,而長江從落差極大的三峽奔瀉而下,至此也漸次平靜下來,浩浩蕩蕩地流向這一片廣袤的新天地。這一聯(lián)是李白寫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來說,李白的名句都是抒發(fā)內心的滿腔豪情的,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吟天姥吟留別》),都張揚著極其強烈的個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懷與風格,而無人能望其項背。不過這一聯(lián)卻純粹是寫景,而且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懷》)句式相近,用詞相似,氣勢相當,同為唐詩中最華彩的.樂章,而被許多評論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論。我們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為山川景物所打動、所感染的,當他突然面對一個與自己二十多年來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時,不但在視野上大為開闊,而且內心感到一種無形的震撼,充滿了喜悅,他要迫不及待地隨著大江一起,帶著自己年輕浪漫的心和建功立業(yè)的情,撲向這一片嶄新的天地,“山隨平野盡”,預示著作者在船到荊門山時,已將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頁翻了過去,留在了記憶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遠眺,楚天遼闊,境界超遠,宣告了詩人在即將進入楚水之際,已經在憧憬一種全新的人生歷程,要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躍躍欲試、大顯身手了。這一聯(lián)實際上既是寫景,同時也是一位有著遠大抱負的曠世英才,面對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時的真情告白呀!

全詩的最后一聯(lián)也寫得十分精彩,“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正當李白陶然沉醉于荊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風光而思緒萬千之時,船外那無語東流的江水卻不知怎的,引發(fā)了他思鄉(xiāng)的情懷。李白從小在蜀中長大,從“五歲誦六甲”開始,遍訪蜀中名山,早年讀書于江油縣的戴天山中,后來又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一草一木,都懷有深摯的情感?,F(xiàn)在“辭親遠游”,乘船離開四川,如今已經遠離故土了,心中難免依依不舍,而這種對家鄉(xiāng)的留戀之情一時又無處宣泄,結果聊勝于無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說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卻說從家鄉(xiāng)來的江水一路上對自己殷勤呵護,萬里護送,這種看似無情卻有情的寫法使得全詩在結尾處顯得分外凝重含蓄。王夫之在《唐詩評選》中說這聯(lián)結句“得象外于圜中,飄然思不窮?!庇媒裉斓脑拋碚f,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不過全詩直到結束也沒有一個字提及“送別”朋友的離情別恨,看來這首詩并不是什么贈別朋友,而是詩人自己在遠離故土之際向家鄉(xiāng)告別,所以,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這首詩題中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币赃@種形式來告別自己的家鄉(xiāng),除了李白之外,還真找不出第二個人了。

五、問題探究。

1、《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lián)交代了什么?

提示:——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2、《渡荊門送別》頷聯(lián)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景的?

提示: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3、這一聯(lián)中有一個字用的好,找出來談談好在何處。

提示:“隨”字將群山語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xiàn)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4、頸聯(lián)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lián)詩所描繪的意境。

提示:“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霸粕Y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云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5、尾聯(lián)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尾聯(lián)中的故鄉(xiāng)水是指流經故鄉(xiāng)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xiāng)水如今懷著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xiāng)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xiāng),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xiāng)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xiāng)的感情。

6、抒發(fā)作者鄉(xiāng)愁的是哪一句?

提示:“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從景物方面著筆,表現(xiàn)的是作者寫出濃濃的鄉(xiāng)思。

7、寫景的句子是哪幾句?是按什么順序描繪的?

提示:“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笔前从蛇h到近的順序寫的。

8、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提示:“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后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9、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xiàn)了詩人對故鄉(xiāng)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六、齊讀,背誦這首詩。

七、課堂小結。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詩歷來為詩壇所注目,這不僅是因為第二聯(lián)寫得氣勢非凡,大氣包舉,更是因為全詩充滿了一種無人可及的浪漫情調。開頭寫荊門一帶的江山形勢,尤其著力描寫了長江出三峽、入平原的浩蕩之勢。全詩以“渡遠”始,以“送行”結,從開篇到結尾一氣呵成,給人以回腸蕩氣的美感享受,絲毫沒有送別詩所慣有的感傷與悲涼,是千古奇詩。

八、布置作業(yè)。

1、欣賞此詩,選出有錯的一項()。

a、“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钡木跋笫橇⒆阌谛兄凵系乃?。

b、“天鏡”與“海樓”分別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樓。

c、這首五言律詩是一首送別詩。寫的是詩人送別友人。

d、“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表達式了詩人對故鄉(xiāng)的留戀。

2、用文字把自己閱讀這首詩的感受寫出來。

送別教學設計篇十四

《送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語文出版社)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4課的一首送別詩,詩人抓住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楊柳,通過描寫、渲染,抒發(fā)離愁別緒。

知識與能力:

1、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詞典,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采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教學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

2、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1、引導學生理解時局的意思。

2、想像詩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分析:八年級的學生經過初中一年的學習,逐漸變的穩(wěn)重成熟起來。一方面正處于發(fā)展獨立思維和理性思維的重要階段,這是積極的一面。另一方面不愿意發(fā)表個人意見。教師一定要善于捕捉學生的興趣,喚起他們的主動性。

1課時。

課件、學生收集送別詩。

一、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贈汪倫》這首詩嗎?誰來背一背?(生背誦《贈汪倫》)。

師:誰來說說這首詩的作者李白為什么寫這首詩。(因為李白要回家鄉(xiāng)去了,汪倫很舍。

不得他,親自來送他,李白很感激汪倫)。

師:從古到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體驗一下離別的愁緒。

師:板書課題。(《送別》)。

二、學習古詩。

(一)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師:誰還記得學習古詩的三大步驟?

生:1、解詩題,知作者。

2、抓字眼,明詩意。

3、多誦讀,悟詩情。

師:你們的記性都很好?,F(xiàn)在,讓我們根據學習古詩的這三大步驟,來學習這首古詩。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解詩題,知作者。

師:通過預習,誰來說說這首詩的題目應該怎么解釋?

生:詩人抓住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楊柳,通過描寫、渲染,抒發(fā)離愁別緒。

2、抓字眼,明詩意。

師: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根據學古詩的第二個步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這首古詩,熟讀古詩,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梢杂勉U筆在旁邊做批注,寫下你們的解釋或感受。

(1)學生自愿或學習小組推薦1個學生講解古詩。

(詩意:楊柳青青柳條垂地,楊柳飛舞漫天柳絮。折柳相送楊花散盡,借問行人何時是歸期。)。

(2)教師指點,指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字詞。

著:接觸,貼近。漫漫:遍布的樣子。

柳條折盡:折柳條是古人表示送別的一種象征?!傲鴹l折盡”表明思念志深,戀戀不舍。行人:出征的人。

(3)小組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合作探究體會詩的意境。

a、想象描述“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是一個什么樣的`圖景。

b、作者這時有心情賞景嗎?為什么?

c、你如何理解后兩句的含義。

d、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從這首詩中,你看見了什么?感。

受到什么?

小組經過一番討論、探究,發(fā)言如下:

a、首先,折柳送別在古詩中早有表述,在后來的唐代折柳相送更成為一種生活的情趣。所以,開篇即寫楊柳,很吻合送別的情趣。其次,作者創(chuàng)設的這種情景也烘托了送別的氣氛。楊樹柳樹的枝條一片青翠,已經垂到地上,楊花紛紛揚揚漫飛舞。這兩句詩,為下面作者升華離之情作了很好的鋪墊。

b、看似大好的春光,卻不得不面對離別,怎能不讓人更加傷感。楊花“攪天飛”,一個“攪”字,既寫了楊花一鋪天蓋地,也表現(xiàn)一種糾纏清、難以割舍狀態(tài)。這樣的景色只能增加作者的離愁別緒,無心賞景。

c、后兩句寫楊花尚有飛盡之時,反襯出征歸期難料,從而更加重了離別的悲涼氣氛。

d、從字面上看,這是首送別詩,抒發(fā)詩人離愁別緒。也有人把它理解為影射、諷刺隋朝統(tǒng)治者的詩,詩人以“楊柳”之“楊”諧“楊廣”之“楊”;以寫楊柳、楊花鋪天蓋為名,行揭露統(tǒng)治者兇殘暴虐之實。最后,假借“柳條折盡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問話,表達百姓對統(tǒng)治者的詛咒:楊氏王朝終究要垮臺,看你橫行到幾時!

3、多誦讀,悟詩情。

(1)復習誦讀方法。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古詩,了解了古詩的大意,接下來請同學自己帶上感情,把這首古詩。

美美地讀一讀,能背誦的同學就背下來。

師:學完古詩,應該做什么呢?(多誦讀,悟詩情)誰還記得誦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小。

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

(2)現(xiàn)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

朗讀的時候不要影響其他小組。

(3)匯報:哪個小組愿意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古詩?

(4)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詩,可以帶上自己的動作。

三、能力訓練:我們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

1、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集體合作設計這分別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發(fā)生的時間、環(huán)。

境,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等等。

2、學生自愿或推薦表演,表演后師生共同評議,選也最佳表演小組。

3、根據表演效果,再看注釋或查字典,理解詩句的意境。

四、練習。

比比誰的反應快。

1、___________________,楊花漫漫攪天飛。

2、著:________。

3、“攪”這個字讀________。

4、柳樹的顏色是________。

5、古詩前兩句是寫景還是寫送別的?

6、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同學們反應都很快,有興趣的下課后自己出幾道題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五、課外拓展。

你們還記得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嗎?(生自己說說以前學過的或讀過的送別詩)今天我們學習又學了一首送別的詩,這里還有幾句送別的詩句,讓我們一起讀一讀。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六、總結。

一首簡短的古詩,往往包含著詩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學們課后能自己找?guī)资坠旁妬矸础?/p>

復誦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送別》。

2、搜集并閱讀有關友人送別的詩歌,體會詩人的感情。

送別教學設計篇十五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和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抓住重點句段進行引導、探究,通過課文的學習,領悟古詩的意思和意境,感受話別的的情景。

難點:品讀文詩,深入體會意境和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準備:

1、古箏曲《高山流水》

2、插圖投影片

3、第三自然段文字投影片

教學過程: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齊讀課題)25黃鶴樓送別

2、首先我想請同學把時間、人物放到題目中去,把題目更具體化。(指名說)(板書李白孟浩然)

3、在李白為孟浩然送別的過程中誕生了一首千古傳誦的古詩。(出示詩句)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自由朗讀詩歌,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

(3)交流匯報朗讀的效果。

4、合作探究:瀏覽課文,畫出課文與詩句對應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并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一邊默讀一邊作批注,留下你思考的痕跡。

根據詩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對應的句子(劃線并在小組內交流)。

(1)交流前兩句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哪個同學愿意把你們小組交流的結果向大家匯報以下,誰來說前兩句的意思:

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交流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p>

哪個同學愿意把你們小組交流的結果向大家匯報以下,誰來說后兩句的意思:

5.你從這首詩中體會到了什么?誰來說說。(板書依依惜別)

出示合作探究:

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李白和孟浩然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找出有關的語句,寫出自己的體會。

6、交流匯報:

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誰來用朗讀表達這份難舍的情意?

離別是他們心底最柔弱的弦,面對遙遙無期的再次會面,他們誰都不忍心去觸動。我們一起把這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

出示句子:“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你來敬仰地讀一讀,還有誰聽出了什么?誰來

真是蘭舟未發(fā)已盼君回呀,面對友人的道白,面對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動極了,人生能得這樣的知己,我還有什么遺憾的呢?他“接過酒杯,一飲而盡?!钡吘顾壤畎啄觊L,他得一面將自己的眷戀之情隱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誰來帶著你的理解,用如兄長,似老師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誰來,誰再來!

“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覀冸m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這句詩,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嗎?是呀,正如他后面講的,我們的分別只是(生:暫時的)雖然分別了,但友誼卻(生:永世不絕)

你能用表演來傳達這份依依惜別之情?先把兩個人說的話讀通順,然后配上動作,自己在下面練習表演,開始。

下面我們要穿越時空隧道來到江邊,再現(xiàn)當時的情景。誰想演李白?孟浩然誰來?老師給配上音樂。

說話時眼睛能看著對方,做著動作就更好了。誰再來!

哪兩組坐得最好,聽得最認真,哪兩組就來!一邊捧起酒杯,一邊讀。

8、剛才我們主要解決了第一句詩句,下面我們看第二句詩。

9、指名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p>

10、這句話,誰能用書上的話來解釋?

11、指名說出示第4小節(jié)。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

學生交流

多么真誠的朋友,多么真摯的友情呀,一齊滿含眷戀之情地讀:(生齊讀第四自然段)

學生反復誦讀、同桌討論。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但是他們之間的友誼,就像那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多么深厚的情誼呀?。ò鍟呵檎x深厚)

出示:作業(yè)自助餐

1、讀一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向對手挑戰(zhàn)。

2、演一演,與朋友合作,改編課本劇演一演。

3、找一找,找更多的送別詩,摘抄在采蜜本上。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1407586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