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精選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2 10:23:38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精選20篇)
時間:2023-11-22 10:23:38     小編:靈魂曲

讀后感是讀者在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對所讀內(nèi)容的個人感受和思考的書面表達。它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讀的文字,也是對作者觀點和主題的一種回應和評價。讀后感既可以是情感的宣泄,也可以是理性的思考,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一次心靈碰撞。讀完一本書后,寫一篇讀后感既可以讓讀者回顧自己的閱讀過程,也可以讓讀者對所讀內(nèi)容進行總結和梳理。我想,讀后感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式,我們都應該嘗試一下。寫讀后感時要關注自己的觀察和感悟,突出個人獨特的思考和觀點。以下是一些飽含情感和真實心聲的讀后感范文,讓我們共同領略讀書的力量。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篇一

如果問什么事情是不用上崗證,那就是當父母。什么事情是最難的,那就是教育孩子。我時常在想,自己都還沒有“長大”,如何做一個稱職合格的父母?這些都沒有答案,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

自從有了小寶,開始看一些育兒書籍,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書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來讓人的心顫抖、難受、感動、悲傷。書中有九個故事,沒有一個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沒有一篇看了會感覺喜悅。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但是看完后會讓當父母的你開啟育兒模式的思考,如果你感興趣,建議你去讀讀這本書,單身或者為人父母都可以閱讀。

傍晚和老公散步聊天,看見家門口的輔導機構廣告語,兩人開始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老公總是傾向于讓孩子去上輔導班,我總傾向于讓孩子自然成長(其實內(nèi)心也是很焦慮,如果孩子不自律怎么辦?想想小時候的自己,放羊式的成長,結果寫的字歪歪扭扭,邏輯思維混亂、文學功底差、外語水平還不如現(xiàn)在的小學生。如果小時候有父母監(jiān)督,現(xiàn)在的自己也許會更優(yōu)秀)。不知不覺中,我感覺我和老公都是在用自己的感受準備去培育孩子,這樣父母我感覺特別可怕。

每當老公說想讓孩子上什么輔導班的時候,我就會特別強調(diào)的說: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你當爸爸的首先得做好榜樣,你希望孩子是一個愛學習的人,你自己應該是一個愛學習、積極向上的人,孩子自然受你的影響,尤其是需要把打游戲的習慣改掉。

我時常在想,那我能夠給孩子帶來什么?首先下班回到家中,很少看手機和杜絕看電視,我們家是沒有買電視的,有一臺小電視,在爺爺奶奶房間,吃完晚飯后一般是帶孩子出去散散步,或者洗澡后帶孩子在床上玩。其次,我要求自己利用空閑時間記錄一些日常生活,一是不想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二是孩子有一天需要記錄日記的時候,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分享心得體會。

另外,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我每周夜晚會堅持閱讀,后期我會把閱讀的書籍分享到微信公眾號,算是一種記錄,也是一種對自己的監(jiān)督。我一直堅信,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你自己得成為什么樣的人,我自認為,我從未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但因有了寶寶,我愿和孩子一起成長,最終孩子能夠成長為什么樣的人,我無法預測,我也不愿預測,因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父母的個體,也是一個充滿未知的生命,我能做的就是用我們的生命為你構造一個安全的港灣,讓你自由健康的追逐夢想。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篇二

他們是出于生命自身的渴望所誕生的孩子。

——紀伯倫。

這本書的書封寫有熱播臺劇字樣,以為是本有意思的小說,然而雖然書本中有很多故事,本身的情節(jié)性、對抗性、故事性都很好,但本書卻是實實在在討論親子關系中的教育問題。從一個家庭教師的角度,不僅看到所教育的孩子的形形色色的短暫人生,也看到孩子家長在成長過程中經(jīng)歷的某些部分,甚至這些部分在今后的人生中還影響到孩子身上。

一直認為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必然是父母的言傳身教,不要低估孩子感受世界和學習世界的能力,他們擁有遠遠超乎大人想象的適應性。前段時間各種新聞,不管中國的還是外國的父母,都為能將神獸們送到學校去管教而歡欣鼓舞,實際上,被送去學校了就能卸下對神獸的教育責任嗎?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看似不經(jīng)意的動作、行為、思維方式,都在無形中不停的影響孩子,這于學校教育沒有一毛錢關系,越是年歲增加越感受到家庭教育無所不在的威力。

書中茉莉的故事,就是家庭教育典型的例子。茉莉的成長史是被媽媽各種掌控的,小時候就要求茉莉成績好并且要比男生表現(xiàn)得好,表現(xiàn)在書中最典型的便是哥哥可以八十分茉莉必須九十分??忌虾么髮W并且讀研究生得到導師認可被推薦去外國留學甚至是拿獎學金那種,就被媽媽要求終端學業(yè)嫁人生子。有如此高學歷的茉莉成為家庭主婦,尤其在需要與公婆同住時更是壓抑到?jīng)]邊,即便生了小孩也依然被媽媽和婆婆兩位母親繼續(xù)掌控,通過茉莉來遙控女兒小葉的人生。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更何況茉莉本身就是個聰慧女子,于是茉莉選擇重新進入社會競爭參加工作賺錢,終于贏得一點人生的主動權。在生兒子的問題上媽媽和婆婆兩個人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茉莉反抗了,因為工作能力出色賺錢能力一點不遜色于當醫(yī)生的丈夫,反抗成功。在女兒小葉的問題上,媽媽繼續(xù)逼著茉莉按照培養(yǎng)茉莉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小葉時,茉莉繼續(xù)反抗,小葉并沒有考上媽媽和婆婆心目中的好學校,茉莉又需要承受更多的家族壓力。

其實茉莉已經(jīng)很棒了,她人生的前半段被媽媽控制著,走著一條社會規(guī)范下對于女性看似優(yōu)渥實際上并不美好的道路,看到書中醫(yī)生丈夫強迫茉莉參加其不喜歡的醫(yī)生聯(lián)誼會、在家庭財務開支上不尊重茉莉甚至直接無視茉莉的情節(jié),都能看出所謂男主外女主內(nèi),讓女生犧牲太多個人時間在家庭,實際上是男性對女性的另一種變相的壓榨,原本女性投入家庭的時間如果投入在工作中,可能取得的成就不亞于男性,正如書中茉莉重新工作后收入并不遜色醫(yī)生丈夫。

在茉莉接下來的人生,她活通透了,她不希望女兒小葉也走自己這條路,不愿意逼迫小葉去學習自己不喜歡的學科,僅僅只是為了考入升學率更高的學校。她不畏懼社會上對自己及女兒的惡意揣測,諸如兩個高材生怎么生出這么愚笨的女兒,甚至考不上某某中學,而是堅定的支持女兒按照自己的個性和步驟發(fā)展自我能力。這一切歸結起來就是茉莉書中濃縮的一句話,當初小葉生下來的時候,只要能觸碰她的小腳丫都感覺到幸福,然而之后呢?父母們陷入對學習的愚蠢追求,忘記問問孩子是否快樂、享受其中。

除了家庭教育,書中也有很典型的學校教育中老師的反抗性思想。老師究竟是一份工作還是一份職業(yè),這兩者是有區(qū)別的,在無限放大老師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作用同時,是不是也強迫了老師必須無條件為學校著想而忘記了其實這只是三百六十行中的普通的一行而已。書中有位私立學校很出名的老師就抱持這種反抗思維,白天上班時間老師應該努力關注學生的舉動、思維動態(tài),但下班后老師也只是普通人,只想在家中沙發(fā)上窩著什么也不做。其實挺有道理的。

當然,書中還講了很多關于教育的事情,作者忠實地記錄了自己作為家庭教師看到聽到的關于自己學生的一些事情,不評價而只是記錄。私以為很好,正如書中提出的陪伴治療,有些時候他人無法感同身受,身處其中的人并非需要感同身受,可能只是需要有這么一個陪伴,趕走孤單,在治愈的過程中始終有一縷溫和堅定的希望。

這本書只是將這些教育問題攤開,并沒有給解決問題的答案,事關教育,回答很難。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篇三

這是一本口碑很好的書,很早就聽過,提起龍應臺,第一反應是她的散文《野火集》。我會以為那是一個兒童文學作家的散文。這里的龍應臺全然沒有《野火集》里的憂國憂民,呈現(xiàn)于書里眼前的只是一個母親,愛著她的兩個孩子,僅此而已,卻使我產(chǎn)生了更大感動與共鳴,差不多是一口氣讀完龍女士的這本《孩子你慢慢來》。這書適合所有已經(jīng)或將會成為母親的人看,適合所有教育工作者看。不過,這本書里面的文章,大概是龍應臺所有文章中最特別的,它們完全是溫情與理性交融、母愛的光澤與孩童的諧趣洋溢的生活散文。誠如封底所言:“這本書里的龍應臺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它不是對傳統(tǒng)母職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生活散文?!?/p>

大部分的女作家在文章里都會流露出一點女性獨有的筆調(diào),但是看她的文章一開始會讓人覺得是個男作家寫的。而這本書則完完全全是從一個女性的感受,一個媽媽的視角寫的,所以充滿了溫馨的感覺。如天上的云,一團團一塊塊的,有時白、有時黑,云的背后是藍色的天空,偶然飛機經(jīng)過時有長長的尾巴,把天空分開,如此細膩的描寫,眼前彷佛出現(xiàn)龍應臺女士如何跟兒子相處和教導的畫面。諸如送孩子上學時見到一景一物,嚴選孩子看的故事書,孩子犯錯時循循善誘……這些平常的事,描寫得細膩動人,像有一股暖流注入心中。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篇四

起初以為這是爛俗的心靈雞湯吧,我也沒太注意便簽,原來是真實的家庭故事。一開始讀起來覺得挺俗套的,沒想到我讀的這么入迷,甚至一個故事還沒讀完我就得獨自思考一會兒才能回過神繼續(xù)讀下去??赡苁且驗槲仪『锰幵谶@樣一個階段,我的心里還是個孩子可是又到了可能為人母的階段,這些故事里我既能代入孩子的不快樂,又能代入母親的辛苦。于是看完了以后,我只剩下了無奈。太無奈了。

哪怕是我自己,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孩子對自己的父母的期望都很高,他們期望自己的父母是自己想象中的父母。為人父母你要有錢,你要有時間,你要有足夠的耐心,你要有足夠的學識,你要能做長輩也能做朋友,你要能獨立到能做家庭的一片天也要新潮到能體會孩子的時代。最難得是你要把握度,關心不足你不負責任,關心過度孩子煩死你。做孩子也很難,生來被比較,成績說明一切,愛好不被重視,隱私啊何談他媽的隱私。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篇五

孩子是一邊裝一邊放的鐘表,直到放手自己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本書,我以為我會讀得駕輕就熟。

因為之前不少人推薦,長文短評都有,大致內(nèi)容了解了,無非關于家庭教育的困境,家長與孩子的拉扯與傷害,反而沒有太大動力去讀,這次偶然看見,借回來,連讀了兩遍,這兩天我一直琢磨寫點什么,好好記錄一下我內(nèi)心的震動。

這是一本小說,九個故事,卻比任何育兒的書,更讓我反思育兒。

這就是故事的力量。知道家會傷人,也了解打著愛的名義,實為傷害,知道應該多些耐心,和孩子共情,但這些都是虛的,只有走進一個個孩子的故事,聽到他們的內(nèi)心,才發(fā)現(xiàn)他們的無助悲哀,隱忍的傷痛,希望自己能及時察覺,不要把孩子推向瑟瑟發(fā)抖的幽暗世界。

九個故事中,有的我已經(jīng)聽過的,比如眼鏡仔,那個老師一抬手就下意識躲避防衛(wèi)的形象一直印在我的腦中,有的我觸動比較小,比如不被理解的同性戀賈寶玉,媽媽交男友,感覺沒有愛的陳小乖,有的卻掀起滔天巨浪,可能這些與我曾經(jīng)的想法,或正在去往的方向有關,警醒我懸崖勒馬。

第一個是若娃,一個需要配合媽媽假裝多動癥的孩子,接過媽媽的藥,偷偷扔掉不吃。一場媽媽都不知道的獨角戲,因為明白媽媽的苦,她需要一個借口,安慰自己,孩子成績不好,不怪我,她不是一般的孩子。

第二個是巧藝。父母學歷低,于是拼了命把她和弟弟送進名校,在這些非富即貴同學群中,她格格不入,送禮物怕拿不出手,就自己費心做賀卡,哪怕送的人不過是很普通的朋友,那句「我就是做到死,也不要她們發(fā)現(xiàn)我的不同」,著實驚心。

第三個是漢偉。這篇給我的啟示最多,因為我也當過愛心媽媽,學校義工。我會比他的媽媽做的更好嗎?很難講,畢竟一直到小學六年級,漢偉都覺得自己特別幸福,同學們都喜歡他的媽媽,他也驕傲自豪。

但裂痕是一點點露出的。一樣關心愛護,請大家吃漢堡雞腿的媽媽,在孩子長大以后的眼中,就變了:媽媽太煩了,怎么老是來班里,這讓我再一次知道,父母應該得體的退出,不僅是給孩子自己空間,給留出孩子和朋友們的空間。

裂痕加深,是孩子覺得沒有面子,媽媽狠狠羞辱了同學的媽媽和老師,讓同學紛紛指點,避之不及,從而孤單。還有一個啟示是老師的自白,不要把老師當作靈魂工程師之類,老師就是一份職業(yè),他們也需要下班,就像老師說的,希望把自己交給沙發(fā),關心放什么電視,什么孩子的名字都不想聽到。不要說老師,就是當久了媽媽,也經(jīng)常感到,我什么時候可以有自己的時間。

這個老師還是單身,二十年的教齡,都渴望自己的時間,更別說家里有孩子,老人,一堆家務事的老師。

總結起來,給孩子空間,給老師空間。

其實這本書不止九個故事,最后一篇后記,作者講了自己的故事,從她的媽媽開始講起,她媽媽是窮漁家的長女,天資很好,老師都求她爸爸讓她繼續(xù)讀書,可家里太窮,需要她出門工作幫襯。沒有機會,充滿遺憾的媽媽,卻對女兒溫柔耐心,言傳身教,書店里捧書看得認真的媽媽深深印在孩子的心上,甚至她會鼓勵孩子放松玩樂。

這簡直是完美的媽媽,自由,尊重,溫情。依然會將親子關系撕開一個傷口,有沖突。高考填志愿,強迫女兒填她不喜歡的法律系,大學讀得痛苦萬分,畢業(yè)不參加司法考試,工作更是與法律無關,她似乎在拼力反擊媽媽,全方位否定她當初的錯誤決定。媽媽懊悔了,認錯了,但終究不能重來。

看到這里,覺得無奈又真實。終究是沒有一個完美的媽媽?;蛟S我們本身就不應該追求完美,而是盡力避開可能的傷害。既不需要隨意放手,說反正都會錯,也不要戰(zhàn)戰(zhàn)兢兢,苛求完美。

作者形容對父母角色的期待,我很贊同。借用牛頓世界觀,牛頓認為世界好像一個鐘表,師傅完成裝配之后,上緊發(fā)條,鐘表開始自行走動。上帝完成創(chuàng)造之后,就退居幕后,人類憑借理性發(fā)覺世界的運行。

每一個小孩,也是獨特的,會自行走動的鐘表,差別就在于他不是某個時刻裝配好,馬上放手,而是一邊裝一邊放,怎么放,什么時候放,有時候把握不好度。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篇六

我想從不同的角度來聊聊這本書。

大多數(shù)讀者,讀完之后為里面的孩子感到心疼,我雖然也是,但我更多會為這些父母難過。

我自己也是一個母親,和普羅大眾差不多的母親,不是特別會帶孩子的,也不是情緒管控很好的,常常也會用外界的標準去要求自己孩子的母親。

也許是因為工作原因,我覺得自己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在育兒這件事上便是有諸多經(jīng)驗可以利用,但真正做母親后,發(fā)現(xiàn)被這個觀點耽誤了。

育兒這個事,從來沒有人,天生很擅長。

不管你有多少經(jīng)驗,不同的孩子,經(jīng)驗都不適用,你只能花時間和精力,察覺孩子的不一樣,找出和他們共處的方法。

注意,我說的是,共處,不是教養(yǎng)。

書中的父母,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不知道如何當父母,一種是真的不適合當父母。可是他們都最終都成為了父母,為的只是一個“正?!钡臉撕?。

-正常地長大,學習,成績要去到平均分。

-正常地上興趣班,平時有演藝活動,要能正常地表演。

-正常地完成人生軌跡,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學,考研,獲得體面的職業(yè)。

-買車,買房,有存款,然后有家庭,有小孩,然后再重復循環(huán)。

每一個父母,都是從孩子長成的,即使我們不滿足自己被養(yǎng)大的方式,卻又逃不出被自己孩子厭惡的結果。

沒有哪個做父母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快樂,所以我們把“快樂”進行模式化,讓孩子去一一滿足這里面的條件。

分數(shù)考好了,孩子更自信;。

考級成功,孩子有成就感。

比起學習和看電視,問問孩子哪個更快樂,孩子肯定會選擇后者,可是我們做父母的不敢冒險,因為我們害怕孩子日后沒辦法從競爭中勝出,成為班級里“不正?!钡哪莻€。

我們害怕別人說我們沒有盡到做家長的“義務”,我們害怕孩子有一天回頭怪我們“當初為什么不更加嚴格”。

所以,我們只能以愛之名,做出種種絲毫感覺不到愛的行為,去掩飾我們因為害怕被貼上“不作為父母”標簽的恐慌。

是我們錯了嗎?

之前有部大火的日劇,叫做《坡道上的家》,故事由一個案件展開,一位母親在浴缸淹死了自己8個月大的嬰兒,該劇的主角,一個3歲女孩兒的媽媽,被選為了陪審團一員,在參與這個案件審理過程中,逐漸回憶起自己之前的種種經(jīng)歷。

那位弒嬰的母親,傾盡全力,卻依然得到丈夫的厭棄。

法庭最后宣判的結果是,母親有罪,但是不是她一個人犯下的罪,是整個家庭犯下的罪,是整個社會犯下的罪。

而隨著劇情的推進,似乎這里面的每個女性角色,都在經(jīng)歷著被告所經(jīng)歷的一切,只是有的撐了過去,有的撐不下去。

如果單純?nèi)ブ肛熀⒆拥膯栴},都是父母的問題,當然輕松了?,F(xiàn)在和孩子相關的指標,都和父母捆綁在了一起。

成績不好,父母管教不到位;。

性格內(nèi)向,父親或者母親性格不好;。

沒考上好的大學,父母沒有給孩子補足夠多的課;。

相親不成功,父母沒生出好看的小孩,或者父母沒有給購置房車。

再說得近一些,相信每一位父母,在孩子生病時,都聽過這樣一句話:

“這次又是為什么生病了?”

很多人認為,病理難題,是可以通過精細養(yǎng)育去解決的。“長吃五谷雜糧,哪有不生病的”這句老話,在孩子身上不管用。孩子生病,就是爹媽沒養(yǎng)好。

在我成為母親的這一路上,從來沒有人系統(tǒng)地教過我應該怎么去做,有的只是以“為你好”的方式,隨意說出的不經(jīng)科學論證的“偏方”,或者對我的行為隨意臆想的指責。

我每天要做的,除了要去對聽到的所有消息進行真?zhèn)蔚恼鐒e,還要去探尋科學的理論體系,同時針對孩子每天的變化,做出自己的調(diào)整,然后深夜里獨自面對自己一天育兒失敗的懊惱。

我曾經(jīng)翻到過幾十年前,我媽寫的育兒日記,記錄著她和我每天喜怒哀樂,她會因為我能多說一個字而興奮不已,也會因為我在她下夜班后,吵鬧著要她陪我玩而怒氣沖天。

育兒難題,世世代代都存在著,與其去指責頻頻發(fā)生的個例有罪,不如一起想想如何建立合理的體系,讓人們可以好好地做父母。

包括正在讀文字的你,難道不是每天在困惑和愧疚的泥濘中,獨自掙扎著匍匐前行嗎?

而且,不管做什么,最終孩子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東西不符合“正常”標準,就是不合格父母,會淪為別家茶余飯后的談資。

每個人的行為都有自己的理由,如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么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的父母。

就像上帝只給了人們種子,人們需要自己去播種。每個人生來帶著某種天賦,發(fā)揮得如何,也要看孩子自己。

“親”和“子”捆綁太緊,獨立的人格,自然就不能長成,最終只能一方繼續(xù)悲愴地獨立施加影響,另一方滿腹惱騷地繼續(xù)逃避責任。

如果愛情也需要互相接納和磨合,那么親情就是在無條件互相接納時,給與對方空間與尊重。

所以做父母的各位,放輕松一些,好好愛一下自己,也許只有這樣,你才會好好地去愛自己的孩子。

最后用《坡道上的家》案件的宣判詞來結尾:

現(xiàn)在開始宣布判決,被告人請上前。

主文:現(xiàn)判處被告人,有期徒刑10年。判決前拘留200日算入其中。

現(xiàn)陳述判決理由:法院根據(jù)有證據(jù)之事實,認為被告人在案發(fā)當時有責任能力。同時作為母親,本應保護被害者,卻在被害者8個月大時,就將其殺害,不得不說這責任重大。(停頓)。

但同時,因初次育兒常感到困惑,又被周圍的人無心的言行所影響,更喪失了自信。沒有人來幫助自己,也無法求助,這也是無法否認的事實。(停頓,法官抬頭看被告人)。

被告人的罪行是由被告人獨自犯下的,但究其根本,和本次案件有關系的包括被告人丈夫和婆婆在內(nèi)的家庭成員等所有人的各種情況混合在一起,最終對被告人所造成的,巨大的心理壓力才是根本原因。在此意義上,被告人的罪行,屬不可避免之行為。其所有責任,都由被告人一人背負,未必妥當。

法庭認為,這原本應由所有相關人員共同承擔。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篇七

當我合上書時我不知道該怎樣形容我的感受,我的心口上像被壓上一塊沉重的石頭,堵得慌。平常我讀一本書可能會每天讀幾頁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能讀完,但是這次是例外,一個又一個個故事讓我割舍不下,一個又一個的孩子讓我感到心疼,作者吳曉樂用她的親身經(jīng)歷揭開了一個又一個看起來很駭人但確是實實在在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這些孩子可能是我們的親戚,我們的鄰居,可能是你可能是我。

第一個學生是眼睛仔,他是作者最不想回憶的一個學生,也是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學生,他家境殷實,在別人看來他住在別墅里,每個月有用不盡的零用錢,爸爸媽媽似乎也非常愛他,但事實卻不是這樣,他的父親在大陸工作不?;丶?,卻通過他的母親控制他的學習,因為父親的同事的孩子都上了好的大學,他的父親不想丟臉,而他的母親,一個家庭主婦,只能通過不斷壓迫自己的孩子才能引起丈夫的注意。眼鏡仔的標志物就是一副厚厚的大眼鏡,是個看起來有些懦弱的孩子,因為只要他不好好學就會挨打,這是他媽媽給予每個家庭教師的特權,在這種環(huán)境下眼鏡仔變得非常會觀察別人的眼色,以至于學習成績一直沒有起色,而他的成績讓他不斷挨打。到這為止我認為眼鏡仔的母親是個沒有“愛”的人,但是接下來的一件事卻讓我的想法發(fā)生了改變。有一天眼鏡仔的媽媽撿回了一窩小貓,她和眼鏡仔一起照顧他們,在這一刻他們才像一對真正的母子。然而這溫馨馬上就被打破了,因為眼睛仔的考試成績出來了,太差了,所以眼鏡仔的父親不回家了,眼鏡仔的母親把這些全部歸咎到了眼鏡仔的身上,一邊打他一邊抱著他哭。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因為作者辭職了,這么壓抑的環(huán)境讓作者無法再繼續(xù)教下去。我不知道眼鏡仔接下來會怎么樣,也許會一直這么惡性循環(huán)下去,直到眼鏡仔成績達到父親期望的那天。

還有一個讓我印象什么的孩子是陳小乖,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同的是別的孩子都是父母親自找家教,而他是自己找來的,并且不在家里輔導在星巴克輔導,在輔導期間他不斷炫耀著自己的財富,努力營造出自己生活在一個非常舒適的家庭中,但是直到一個自稱是他母親的女人找來,我才發(fā)現(xiàn),他的家庭環(huán)境非常特殊,父母離婚并且都不想養(yǎng)育他,因為會影響重組的家庭,而他也對融入新家庭非常抵觸,最后他也離開了,父母對他的態(tài)度讓他似乎也放棄了自己,成績一落千丈,也就不再請家教了。這么一個聰明的孩子就這么被毀掉了。要想讓孩子有好的成績,父母適度的關愛以及適宜學習的環(huán)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出自己的潛能。

其中有個比較特殊的例子就是茉莉,茉莉的人生可以說是由她的母親一手安排的,什么時候上學上什么學,什么時候結婚該嫁什么人,似乎都是規(guī)定好的,茉莉有著很好的頭腦,當她考上大學后,她的導師非??粗厮胱屗^續(xù)深造,但她的母親阻止了她,于是她嫁人了,生了孩子后她不想讓她的孩子重蹈覆轍,于是用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方式來教育她的孩子,當然這條路非常辛苦,沒有一個人理解她,我們不知道故事最后茉莉能不能突破重重困難培養(yǎng)她的孩子,但我希望她能,彌補自己的遺憾。

這本書里有各種各樣的孩子,有的確實是非常聰明,但這些孩子卻總在各種各樣問題各種各樣的環(huán)境下慢慢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自己放棄了自己。還有一些孩子本身資質中等,但卻被父母的壓力壓的喘不過氣,一句句“都是為了你好”,“考不上好大學能干什么”,把這些孩子壓抑的失去了自我,在書的最后也寫了關于作者自身的經(jīng)歷,看了讓人甚是唏噓,不論是哪里的孩子,多大的孩子,教育總是我們永遠需要面對,卻總是充滿矛盾的一件事,尤其是在雙減政策實行的當今,教育更是我們需要重視的問題。

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與震撼,身為老師我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快樂學習,快樂成長。讀完這本書我也自己反思過自己有沒有給孩子們過大的壓力,我會認真反思自己,努力給孩們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孩子們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篇八

書名如此具有批判性,書中的內(nèi)容其實可以更尖銳一些。與其說更,不如說實質上作者僅僅是在描述呈現(xiàn)故事,但是卻沒有給出任何的解釋或者解決方案,甚至作者正在經(jīng)歷的當下,也只是作為旁觀者,并沒有站出來去捍衛(wèi)或者說嘗試著改變什么,即使有幾次,作者也在事后反復的檢討,反復的覺得自己多管閑事,反復的體諒自己預設的施暴者的難處。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篇九

這樣壓抑的愛要來有何用?雍容華貴的外表下是千瘡百孔的傷害。小圓媽對一只貓貓都能給那么多愛和耐心,為什么就不能對自己的兒子多一點內(nèi)心的關懷?在在眼鏡仔的世界里只有不斷去努力要提高的成績和媽媽的期待以及去習慣給他帶來的一切壓力,反而看不到別的孩子擁有的好的生活,好的物質帶來的快樂。久而久之或許還會走向極端吧,真悲涼。

父母的言行態(tài)度,隨時隨地都在影響小孩子的每一個動作;而父母本身,可能也深受上一代父母的言行態(tài)度影響。當父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但是當好父母真是人生最難的開始,不需要通過任何考試,但是孩子的每一步都是對父母的極大考驗。

父母給孩子的愛永遠認為是最多最無私的,可是很多時候都是孩子在將就父母啊,他們也許給父母的愛不比父母給孩子的少,只是人們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總認為,懷胎十月,母愛的給予不僅理所當然,且會永久地持續(xù)下去。可是事實呢,世界太多,人心太復雜。為了生活,為了一些說不清的東西,母親也可能會拋棄自己的孩子。

教育的存在,不是讓每個孩子都拿到很高的分數(shù),而是要讓每個孩子的天賦都能伸展到極限,并且尊重他最終的成果。小孩子是一種充滿惡意的生物,必須隨著年歲漸增,受到禮教的規(guī)訓之后,才會學習收斂,或者懂得包裝自己的惡意。

最后,人無完人,父母當然也沒有完美的父母。大多數(shù)孩子以后都會成為父母,只希望父母都能做最好榜樣。心系初見你的滿足和快樂,不干涉不控制。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篇十

書中寫了好多好多孩子在父母控制欲下的不良狀態(tài),也描繪了父母的無奈和心酸。很多人,或者更多人,都會站在一個光明的位置,說要給孩子空間和溫暖的愛,讓他們自由又積極的好好長大。

可是,誰能來幫幫父母呢?

小朋友還沒出生的時候,絕大多數(shù)父母,都會懷著無限期待和美好的愿景,說自己要做一個溫柔,不亂發(fā)脾氣的,每天陪著親子閱讀,傍晚陪著小朋友去小區(qū)游樂園玩耍的好父母。

可小朋友出生后,日常的瑣碎對精力的消耗是無比巨大的,小朋友像一臺閃閃發(fā)亮的永動機,精力十足,而父母,就像是一臺半舊不新的手機,努力跟著節(jié)奏,可是電量真的撐不住很久。

書中或是隱晦或是直白的說,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放手去讓他們自己成長??蛇@背后的代價,真的不是每個人都承擔的起的。

想要小朋友快樂的學習,然后有放松玩耍的時間,可是學?,F(xiàn)在的課業(yè),分明就在告訴你,你必須要去做額外的練習,要去做更多反復的練習。如若不然,考試結果會狠狠地給你教訓,老師會打電話給家長,說,你們家長要上心啊,要配合老師啊。言下之意,就是要學習,學習,更刻苦的學習!

試問哪個家長能夠直接對老師說,老師,我就想讓我孩子快樂學習,你別給他太大壓力。

這種話一出來,有很可想而知的結果,老師會在某種程度上放棄那個小孩,甚至不去管她,或是只在表面敷衍的管教。而現(xiàn)在的小學生,都是很會見風使舵的,如果老師不喜歡某個孩子,全班同學會學著老師的樣子,去一起排擠那個孩子。這樣的后果,哪個家長能夠承擔的起。

父母,孩子,社會,以及問題,應該是父母+孩子+社會vs問題,可現(xiàn)在父母vs孩子vs社會vs問題。

本該是一個戰(zhàn)線的,都在互相對抗。

如果說問題是一條惡龍,住在山洞里,抓了孩子,父母本來要拿著寶劍去屠龍的,可是,卻逐漸的變成了另外一種惡龍,心里知道對錯,明白初心,可現(xiàn)實把他們逼得迫不得已脅從。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篇十一

讀了《叛逆不是孩子的錯》這本書讓我知道自己跟孩子之間的溝通太少了。其次對孩子的管理方法也有很多不對的地方,有時急了還會大吼大叫,感覺孩子太叛逆,情緒控制不住自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不管孩子的想法,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的方法才是對他好,自己愛他,但沒有正確表達,孩子會感受不到我的愛。

比如有一次,我把他的作業(yè)都安排好先寫哪一項再寫哪一項,但是他總是不按我的要求寫,反著來,對著干,我沒控制住自己又吼叫孩子,對孩子傷害很大,孩子說總是吼他,總是控制他,不聽他的想法,我聽后很難過,也開始反思自己的做法。

通過這本書里的方法,我明白了對孩子越控制越叛逆,要相互溝通,會讓孩子感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視,孩子會很開心,不再強迫孩子聽話,講道理才會開始聽話。叛逆不是孩子的錯。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篇十二

利用一個晚上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了《我不是壞孩子》一書,第一感覺是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似乎稍嫌早了一些,特別最后跳樓的情節(jié),孩子估計是難以理解的。小學高年級或者是初中的孩子來讀這本書可能更合適。

記得我在孩子這個年紀,喜讀《少年文藝》,此次閱讀,似乎找到些當年看該雜志的感覺。

因為動筆較晚,因此有機會拜讀了其他爸爸媽媽們作品,收獲良多。臨到自己寫時,竟斟酌了許久,不知道從和何處下筆。

正如一些家長所言,本書的風格筆調(diào)比較沉重,我覺得這是作者刻意為之。個人認為,本書的受眾應該是成年人,比如家長和老師。本書雖然是從一個孩子的視角講述的故事,著力描述了一個小孩子的行為和其背后的所思所想,對于老師和家長的.刻畫是比較臉譜畫的,著墨不多。為什么這樣寫?無他,目的只有一個,讓身處成人世界的家長和老師們,讓作為強勢群體的家長和老師們再次從孩子的視角審視我們的學校教育,我們的孩子們是多么的無助,多么地需要我們的平等對待和無私的關愛。

葉小開到底是一個壞孩子么?

相信,讀過此書的孩子和老師們,基本上不會有幾個會認為葉小開是個壞孩子,相反他誠實,善良,有活力,有上進心,有愛心,如果不在學校,一定不會被貼上“誰和葉小開玩,早晚進班房”的標簽。然而,不該發(fā)生的情況,它確實地發(fā)生了。為什么會這樣?無他,用成人世界的價值評判標準來衡量,葉小開當然不夠好,從成人世界的利益角度出發(fā),葉小開一定是壞的。在家長和老師心目中的好孩子,一定要聽話,懂事,守規(guī)矩,還要學習好。不滿足以上幾條標準,一般就會被歸入壞孩子的行列,而葉小開很不幸的一條都不滿足。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簽。這些容易作到么?不容易。對于老師來說,學習不好的學生,會影響班級的平均成績,拖班級的后退,乃至影響老師的考核評定;不遵守課堂紀律,好動的孩子,確實也會影響到課堂秩序,在管理上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于家長來說,更多的是希望子女成龍成鳳的期望和現(xiàn)實的差距,會造成自身的心理落差,這種落差會導致在教育上的急噪,甚至放棄對孩子的教育和愛。極少數(shù)可能還會覺得孩子給自己丟面子??磥恚_實是不容?。〉?,不容易,也得做啊。

想到陶行之先生著名的“四顆糖”故事,順便貼在這里,再回味一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擔任過一所小學的校長,有一天看到一位學生王友用泥塊砸班上的同學,他去制止了王友,并要王友放學后到校長室去一趟,放學后,陶行知來到校長室時,王友已經(jīng)在門口等候著,準備挨訓。但出于意料之外,陶行知非但沒有訓他,反而送了一塊糖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很聽話,能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蓖跤押荏@奇地接過這塊糖。之后,陶行知又從口袋里掏出一塊糖,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制止你時,你立即停止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所以我應該獎你?!蓖跤言隗@奇之余又接過了第二塊糖。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塊糖,對王友說:“我調(diào)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同班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guī)則、欺負女同學,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勇氣與壞人作斗爭,所以應該獎勵你?!边@時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認識了自己的錯誤,說:“陶校長,你懲罰我吧,我做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陶行知聽了很高興,笑著掏出第四塊糖,說:“你能正確的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我的糖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吧?!?/p>

如果葉小開的老師能夠如陶先生那樣,是多么的幸福??!

再談談文章的兩個結局。

一定要寫跳樓么?

作者的用意應該是希望能夠以一個悲劇的結局來對讀者產(chǎn)生更大的觸動,相信跳樓的結局相對轉學的結局來說,更能被讀者記住。當然,這個結局也不是沒有現(xiàn)實意義。注意到因為學習壓力而輕生的孩子越來越多,而且低齡化的現(xiàn)象也越來越明顯。由此看來,作者也并非只是為了營造文學效果。對孩子的挫折教育,也越來越重要。在這一點上,家長應該比老師擔負起更多的教育孩子的責任?,F(xiàn)在的學校,一個班動則是大幾十個孩子,老師疲于應對日常的教學事務,要求他們能夠洞察每個孩子的細微的心理波動,不太現(xiàn)實。而家長和孩子朝夕相處,孩子在學校遇到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家長應該及時給予孩子幫助,做好孩子心理上的疏導工作,防微杜漸,防患未然。如果葉小開的父母能夠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平等地對待孩子,及時解開孩子的心結,相信葉小開也不會走上絕路。從葉小開的悲劇結局上,我覺得有兩件事情家長沒有做好:

一是幫助孩子建立規(guī)則意識。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們,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階段的時間不長,很多孩子不太適應兩種教育模式的轉換。

幼兒園時期,雖然也有一些活動教孩子建立規(guī)則意識,但是對孩子的約束還是相對較少。但是進入小學階段,小學生必須嚴格遵守學校的作息時間,規(guī)章制度等,以保證學校的教學有條不紊的進行,讓學校能夠正常運轉。很多孩子對于這種大大增強了的約束不適應。這時,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可能從效率出發(fā),只是提出要求,但是能夠真正和孩子講清楚為什么要這樣做的道理的,還是不多。像葉小開身上最為人詬病的調(diào)皮搗蛋的毛病,如果能夠給他講清楚不應該這樣做的道理,相信他應該能夠理解:學校生活實際上是一種集體生活,要讓學校這個集體能夠正常的運轉,必須制定一些規(guī)則讓大家去遵守。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會給這個集體里的所有人帶來不便,也包括你自己。要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是講道理的,前提是你將道理說清楚并且獲得他們的認可。

東西,公平地待人待己。但是另一方面,家長也要讓孩子認識到,在學校中,并不一定事事都能保證做到公平。比如說,葉小開和高潔在操場上發(fā)生沖突的事情,確實葉小開是背了劉大威的黑鍋,受到了老師和校長的批評。從絕對公平上來講,這對葉小開是不公平的,對葉小開的心理影響很大。但是如果家長能夠早些讓葉小開認識到,現(xiàn)實社會上,不公平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今天可能發(fā)生在你的身上,明天可能就會發(fā)生在別人的身上。被老師錯誤批評了呀,被同學冤枉了呀,被爸爸媽媽誤解了呀,都有可能發(fā)生。如果學會用一種平常的心態(tài)去看待這種不公平,也就釋然了。

當然,要做到以上兩點確實有難度,需要家長敏感地體察。但是,幫助孩子提升心智,從容應對世間事,確是家長必須應該擔負的責任。

關于轉學的結局。

這是作者留給我們的希望。

可愛的孩子們,讓他們選擇時,幾乎無一例外的選擇了這個結局。如果葉小開能夠象聰明的小豆豆那樣幸運,轉到“巴學園”,遇到小林校長那樣的校長,那就太好了。愿孩子的生活中,還是盡量多一點陽光吧!

亦涵的觀點:

1。這本書里除了王偉以外,沒有壞孩子。

2。葉小開很冤枉,他只是有點調(diào)皮。

3。一旦失去了大家的信任,想要重新獲得信任,就很難了,所以葉小開很難改變別人對他的看法。

4。葉小開很可憐,希望他能夠轉學,不要跳樓。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篇十三

這一段時間我拜讀了周弘的《賞識你的孩子》感受頗深。讓我對賞識又有了新的認識,賞識教育的本質就是“愛”,就是被關注,被承認,學會賞識就是學會愛。我們常說:我很愛孩子,那你學會賞識了嗎?讓賞識重新回到孩子的身邊吧!

讀了這部作品,再回過頭來看我們這些孩子們,發(fā)現(xiàn)孩子們身上的優(yōu)點多了起來,顯得更加可愛了。同時,我也深深的體味到,這一個個閃光點能在孩子們身上得到聚集,不正是在其成長過程中一次次賞識、鼓勵的結果嗎!

孩子的成長需要鼓勵和賞識。孩子的進步離不開鼓勵和賞識。我們班班里調(diào)皮,愛玩的孩子較多,因此孩子們每天會發(fā)生這樣那樣的矛盾。在處理矛盾時,我發(fā)現(xiàn)用賞識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就充滿自信,用贊許的語言鼓勵孩子,孩子就充滿朝氣,用欣賞的態(tài)度和孩子交流,孩子就充滿激情。但我覺得愛也要有個度,毫無原則的溺愛,其實是害孩子,科學的教育才是對孩子的真愛,因此對個別調(diào)皮孩子我也是嚴格要求,決不含糊。

同時,更要教育孩子學會鼓勵和賞識。鼓勵應該是雙向的,不能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賞識的索取者,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目光中充滿賞識的賦予者。老師賞識孩子,同時,也要引導孩子要學會欣賞老師,孩子和老師要實現(xiàn)“陽光互動”。我今天學習周弘老師的教育方法,是在學習如何真正的愛孩子,學習正確地播撒愛的雨露和陽光的竅門,是我教育能力的一次提升和加強。

這次學習很有意義,寫這篇讀后感,是對自我提高的一次教育。同時我也會將這份深切的體會帶到我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賞識的愛會讓成人和孩子在歡樂中共同成長進步。賞識你的孩子吧,只有這種理性的愛才會讓孩子在美麗的人生世界翩翩起舞,自由翱翔!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篇十四

在暑期里,老師讓我們讀了黃蓓佳的《我要做好好孩子》這本名著。其中讓我最有感觸的是《好孩子,壞孩子》這一章。

我在這里談一談讀完這一章的感受。

平日里我們覺得好孩子就是每次考試都能拿總分100分的同學就是好孩子,但是在這一章中主人公金鈴卻與我們的想法不同,所以在書中金鈴的心里非常矛盾。好學生,壞學生......自己在同學眼里是壞學生嗎?好學生又有什么了不起?好學生做了錯事就該縮起頭,讓別人背黑鍋?好學生如果這么自私,怯懦,算什么好?100分再多,三好學生獎狀再多,假的!人格上只有“0”分!她金鈴看不起她們!我要告訴大家:不論你是優(yōu)等生、中等生、差等生,都要在人格上考到100分。如果你的人格只有“0”分,誰會看得起你,我也看不起你。

讀完《好孩子、壞孩子》這一章后的又一感受是:我們一定要做一個人格和成績都是100分的好學生。

同學們,讀完了上述讀后感后,你是不是想讓時間過得快一點,早點到9月6日,就可以考一個100分讓媽媽看看。記住人格上也一定要考100,爭取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好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篇十五

這本書我是利用睡前的兩個晚上一氣兒讀完的,歐陽寧遠也只用了將近一周的時間就看完了。我是先看的,看完后覺得心里沉甸甸的,但我什么都沒有對孩子說,主要是不想給他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我想他會說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果然,兒子第二天看完幾個章節(jié)后就連說了兩三遍:“葉小開太可憐了!”之后,每次看完書掛在兒子嘴邊最多的就是同樣的這么一句話,隨著情節(jié)地發(fā)展他會忿忿不平地替葉小開打抱不平:“高潔太可惡了、他的班主任太壞了、高潔的表哥真的很討厭……”等等,感覺孩子非常能理解葉小開的心理,覺得他受了很多委屈卻無處“申冤”。特別是作者在最后章節(jié)寫了兩種結果---一種是以葉小開跳樓作為悲劇收場,另一種以葉小開轉學開始全新的生活給讀者留下了希冀。當然,我想每個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在合上這本書的時候都希望葉小開會有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站在家長的角度上,我首先覺得葉小開的父母太“失敗”了---他們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回家后情緒表現(xiàn)異常、悶悶不樂的情況下,作為父母卻沒有及時跟孩子進行溝通,只是一味地指責他,那么孩子怎么會有心情跟他們訴說“委屈”呢?合格的父母首先應該從作孩子的朋友開始,要努力成為孩子最信任和依賴的人,當他在外面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他才會毫無保留地向家長敞開自己的心扉。

其次,我和歐陽寧遠的觀點比較一致的是葉小開的班主任也不能算是一名稱職的老師。作為老師肯定喜歡成績好、各方面表現(xiàn)良好的孩子,但事實上沒有一個孩子會十全十美,他們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即使大人也是如此的)。好老師就像伯樂一樣,應擅于發(fā)現(xiàn)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發(fā)掘他們自己或許尚未意識到的潛能!如果很輕易地就給孩子貼上一個不太好的“標簽”并一直以這樣的眼光看待他,那么這個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和潛能是會被逐漸埋沒的。如果老師能更多地關注到孩子們?nèi)〉玫狞c滴進步并及時地表揚他們,那么每個孩子都能樹立“我很棒!”、“我真的很不錯!”等等正面的、積極向上的意識。

同時,該書的作者引發(fā)了我和孩子對很多問題的思考,比如應該結交什么樣的朋友才算真朋友?---至少我認為像劉大威這樣的孩子是讓人不敢作為好朋友去接納的。歐陽寧遠一度很排斥高潔,我問他:“高潔真的過分嗎?男孩和女孩該如何相處?出現(xiàn)矛盾時該如何化解?”通過這樣的提問,他也意識到同學間的交往也是一門學問。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到一個人物---王偉,我也曾問過歐陽寧遠:“與葉小開相比,王偉是好孩子嗎?”“他幫助葉小開就是好孩子!”孩子曾如此回“那么他偷人家的手機呢?他利用葉小開拿他家里的錢上網(wǎng)呢?”我又問,最終,孩子才意識到書中真正的壞孩子其實是王偉。

最后,感謝吳老師向我們推薦的這本書,它引發(fā)了家長和孩子們對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很多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討,我們從中確實獲益良多。謝謝!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篇十六

周弘對聾啞女兒周婷婷的成功教育是我們每個家長、老師學習的典范。

面對聾啞的女兒,周弘不是急于求成、粗暴相待,而是從動情賞識入手,遵循規(guī)律,翻閱大量資料,硬是用親情的感化,使女兒在5歲時恢復了聽力和說話能力,經(jīng)不懈努力,目前,周婷婷已經(jīng)大四畢業(yè),準備考托福,周弘也寫下了艱難的體會《賞識你的孩子》一書。

書中在介紹女兒認數(shù)時,女兒把一只手的手指數(shù)為“三個指頭”,周弘開懷大笑說:“你太聰明了,才少數(shù)了兩個?!币宦曅Γ痪湓?,給孩子干涸的心靈注入了甘露。周婷婷的潛能一發(fā)而不可收拾。

由周婷婷的事例我不禁想到我們所從事的教學工作,教室里坐得都是正常的孩子,如果我們也像這樣進行“賞識”,那豈不是事半功倍?而往往當我們面對學習慢的、寫字慢的、作業(yè)拖拉的學生時,缺少的正是這樣一種耐心和賞識。學生作業(yè)做得慢,我們一句話“就你慢,寫不完留下來不準回家”;不會背書則是“你真笨,背不會不能吃飯”;作業(yè)拖拉的我們則是一教育、二批評、三叫家長,這幾招用完之后就再也沒辦法了,開始給學生扣上“孺子不可教也”、“不開竅”、“腦子笨”、“基礎差”“朽木不可雕也”……一系列帽子之后,就再也對這些學生不管不問了,或者是任其發(fā)展,提起這些學生不是搖頭就是嘆息。想想這些學生和周婷婷比起來,條件不知要優(yōu)越多少倍,可我們的過早下結論則扼殺了孩子發(fā)展的潛能。

在問題孩子面前我們的煩躁阻擋了我們對這些孩子的清晰認識,工作的繁瑣使我們無暇顧及這些孩子。在難得的空閑時間,我們也曾像周弘對待周婷婷那樣要挖掘孩子的潛能,可往往半途而廢,教學工作的繁瑣,學校各種活動的沖突……我們不得不使這樣的做法斷斷續(xù)續(xù)。回想教學的這些時間,我們有沒有真正挖掘出那個學生的潛能?或者對哪些學生不離不棄賞識到底?至此,我不得不佩服周弘的堅持,更佩服他那樣細心與善于思考。當面對問題孩子的時候,我們是要靜下心來思考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篇十七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一直是我認為的最好的學習方式。雖然對目前教育體制下的一些教育方式不盡認同,但對“多讀書,讀好書”的倡議,我們一家都是欣然而為的。從買書到讀書,再到寫讀書心得,我都欣喜的處于一種“被推動”的狀態(tài),孩子成了主導――不僅用自己的零花錢買書,自己認真地閱讀、學習,還督促我讀、主動與我交流感想,表現(xiàn)出了很大的熱情。

在讀完《我不是壞孩子》這本書后,感到一種深深的悲哀,好像最珍貴的東西像廢紙一樣被無情地撕碎。書中的葉小開,是一個單純、活潑、熱情的孩子,如果能有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和正確的教育引導,他肯定是完全另外一個樣子。但故事中,他得到的待遇是不公平的――學校、家庭、社會都沒有公平地對待他,在孩子眼里,他已被拋棄,沒有人相信他,甚至沒有人愿意聽他微弱地辯解。文中的結果都是我很不愿看到的,甚至我不太贊同作者把這樣的結局寫在書里給孩子們看,但葉小開似乎沒有其它的出路。

對于教師來說,教好一個好學生固然重要,但教師更大的成就應該是教育好那些看似有“頑疾”的學生。作為學生,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單純而天真。他們希望得到關注和認可,有時,為了達到被關注和認可的目的,他們采取的行動可能會超出常規(guī),我們習慣于以成年人的視角評判他們行為的對或錯,往往忽略了孩子最基本的動機,從而形成了一種刻板印象,簡單勾畫出好孩子壞孩子的界限。而我們現(xiàn)行教育體制上的瑕疵將少數(shù)教育者的思維導向推向了功利主義,不僅沒有心平氣和的對待孩子行為上的偏差,甚至給他們貼上“無可救藥”的標簽,沒有給他們公平的表達機會。教育的本質應該是關注和服務于每一個個體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以此為出發(fā)點,作為一名教育者,將那些行為上有偏差的孩子引導到正常發(fā)展的軌道,遠比升學率、高分率這樣的數(shù)字游戲更有實際意義。

我覺得,學校、家庭、社會都應該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公平的教育環(huán)境而努力:

一是要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孩子,慎用“標簽”,不要輕易下“壞孩子”的定義。用同樣的眼光看所有的孩子,有的孩子可能會做錯事,但不是壞孩子,一旦被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簽,孩子的心理可能會出現(xiàn)很大的變化,因為被肯定的愿望不能實現(xiàn),孩子就會真的按照“壞孩子”的標準來改變自己的行為,特別是在缺少判斷力的年齡,很容易誤入歧途。所以,我們的責任在于,不要輕易否定孩子,不要戴上有色眼鏡,要給他公平的表現(xiàn)機會和一個充滿希望的成長環(huán)境。

二是要平等地對待孩子,尊重每個孩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老師和家長要引導孩子,但引導不是命令,不是包辦,不是決定。要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甚至對孩子也要有敬畏之心,在批評孩子之前先想一想,我們是不是還能做得更好。孩子有時何嘗不是我們的“老師”,從“小手拉大手”到“廉政進校園”,孩子們的純潔和真誠難道不值得我們敬畏嗎?彎下腰和孩子說話,多用孩子的眼光去理解他們的行為動機,特別是那些看似有“頑疾”的學生,多給他們一些肯定,多給他們一些機會,多聆聽他們的聲音。

雖然都知道成長比簡單的獲取知識重要,但落后的體制、浮躁的心態(tài)往往讓我們在實踐中迷失,我不知道孩子眼中的教育公平到底是什么樣的,也許每個孩子想的都不一樣。作為家長,我只是希望孩子們以后能生活得比我們這一代更加從容而幸福。

最后,我想用這樣一句話作為這篇心得的結尾:中國的教育盡管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但我們心底依然充滿對教育的期待和熱愛,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篇十八

我不是壞孩子,估計很多小孩在小的時候都會這么說,看看作家寫的是不是與我們當時的心境一致。讀完后,別忘了把感觸寫出來哦。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我不是壞孩子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這本書我是利用睡前的兩個晚上一氣兒讀完的,歐陽寧遠也只用了將近一周的時間就看完了。我是先看的,看完后覺得心里沉甸甸的,但我什么都沒有對孩子說,主要是不想給他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我想他會說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果然,兒子第二天看完幾個章節(jié)后就連說了兩三遍:“葉小開太可憐了!”之后,每次看完書掛在兒子嘴邊最多的就是同樣的這么一句話,隨著情節(jié)地發(fā)展他會忿忿不平地替葉小開打抱不平:“高潔太可惡了、他的班主任太壞了、高潔的表哥真的很討厭。。。”等等,感覺孩子非常能理解葉小開的心理,覺得他受了很多委屈卻無處“申冤”。特別是作者在最后章節(jié)寫了兩種結果---一種是以葉小開跳樓作為悲劇收場,另一種以葉小開轉學開始全新的生活給讀者留下了希冀。當然,我想每個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在合上這本書的時候都希望葉小開會有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站在家長的角度上,我首先覺得葉小開的父母太“失敗”了---他們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回家后情緒表現(xiàn)異常、悶悶不樂的情況下,作為父母卻沒有及時跟孩子進行溝通,只是一味地指責他,那么孩子怎么會有心情跟他們訴說“委屈”呢?合格的父母首先應該從作孩子的朋友開始,要努力成為孩子最信任和依賴的人,當他在外面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他才會毫無保留地向家長敞開自己的心扉。

其次,我和歐陽寧遠的觀點比較一致的是葉小開的班主任也不能算是一名稱職的老師。作為老師肯定喜歡成績好、各方面表現(xiàn)良好的孩子,但事實上沒有一個孩子會十全十美,他們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即使大人也是如此的)。好老師就像伯樂一樣,應擅于發(fā)現(xiàn)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發(fā)掘他們自己或許尚未意識到的潛能!如果很輕易地就給孩子貼上一個不太好的“標簽”并一直以這樣的眼光看待他,那么這個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和潛能是會被逐漸埋沒的。如果老師能更多地關注到孩子們?nèi)〉玫狞c滴進步并及時地表揚他們,那么每個孩子都能樹立“我很棒!”、“我真的很不錯!”等等正面的、積極向上的意識。

同時,該書的作者引發(fā)了我和孩子對很多問題的思考,比如應該結交什么樣的朋友才算真朋友?---至少我認為像劉大威這樣的孩子是讓人不敢作為好朋友去接納的。歐陽寧遠一度很排斥高潔,我問他:“高潔真的過分嗎?男孩和女孩該如何相處?出現(xiàn)矛盾時該如何化解?”通過這樣的提問,他也意識到同學間的交往也是一門學問。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到一個人物---王偉,我也曾問過歐陽寧遠:“與葉小開相比,王偉是好孩子嗎?”“他幫助葉小開就是好孩子!”孩子曾如此回“那么他偷人家的手機呢?他利用葉小開拿他家里的錢上網(wǎng)呢?”我又問,最終,孩子才意識到書中真正的壞孩子其實是王偉。

最后,感謝吳老師向我們推薦的這本書,它引發(fā)了家長和孩子們對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很多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討,我們從中確實獲益良多。謝謝!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一直是我認為的最好的學習方式。雖然對目前教育體制下的一些教育方式不盡認同,但對“多讀書,讀好書”的倡議,我們一家都是欣然而為的。從買書到讀書,再到寫讀書心得,我都欣喜的處于一種“被推動”的狀態(tài),孩子成了主導——不僅用自己的零花錢買書,自己認真地閱讀、學習,還督促我讀、主動與我交流感想,表現(xiàn)出了很大的熱情。

在讀完《我不是壞孩子》這本書后,感到一種深深的悲哀,好像最珍貴的東西像廢紙一樣被無情地撕碎。書中的葉小開,是一個單純、活潑、熱情的孩子,如果能有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和正確的教育引導,他肯定是完全另外一個樣子。但故事中,他得到的待遇是不公平的——學校、家庭、社會都沒有公平地對待他,在孩子眼里,他已被拋棄,沒有人相信他,甚至沒有人愿意聽他微弱地辯解。文中的結果都是我很不愿看到的,甚至我不太贊同作者把這樣的結局寫在書里給孩子們看,但葉小開似乎沒有其它的出路。

對于教師來說,教好一個好學生固然重要,但教師更大的成就應該是教育好那些看似有“頑疾”的學生。作為學生,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單純而天真。他們希望得到關注和認可,有時,為了達到被關注和認可的目的,他們采取的行動可能會超出常規(guī),我們習慣于以成年人的視角評判他們行為的對或錯,往往忽略了孩子最基本的動機,從而形成了一種刻板印象,簡單勾畫出好孩子壞孩子的界限。而我們現(xiàn)行教育體制上的瑕疵將少數(shù)教育者的思維導向推向了功利主義,不僅沒有心平氣和的對待孩子行為上的偏差,甚至給他們貼上“無可救藥”的標簽,沒有給他們公平的表達機會。教育的本質應該是關注和服務于每一個個體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以此為出發(fā)點,作為一名教育者,將那些行為上有偏差的孩子引導到正常發(fā)展的軌道,遠比升學率、高分率這樣的數(shù)字游戲更有實際意義。

我覺得,學校、家庭、社會都應該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公平的教育環(huán)境而努力:

一是要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孩子,慎用“標簽”,不要輕易下“壞孩子”的定義。用同樣的眼光看所有的孩子,有的孩子可能會做錯事,但不是壞孩子,一旦被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簽,孩子的心理可能會出現(xiàn)很大的變化,因為被肯定的愿望不能實現(xiàn),孩子就會真的按照“壞孩子”的標準來改變自己的行為,特別是在缺少判斷力的年齡,很容易誤入歧途。所以,我們的責任在于,不要輕易否定孩子,不要戴上有色眼鏡,要給他公平的表現(xiàn)機會和一個充滿希望的成長環(huán)境。

二是要平等地對待孩子,尊重每個孩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老師和家長要引導孩子,但引導不是命令,不是包辦,不是決定。要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甚至對孩子也要有敬畏之心,在批評孩子之前先想一想,我們是不是還能做得更好。孩子有時何嘗不是我們的“老師”,從“小手拉大手”到“廉政進校園”,孩子們的純潔和真誠難道不值得我們敬畏嗎?彎下腰和孩子說話,多用孩子的眼光去理解他們的行為動機,特別是那些看似有“頑疾”的學生,多給他們一些肯定,多給他們一些機會,多聆聽他們的聲音。

雖然都知道成長比簡單的獲取知識重要,但落后的體制、浮躁的心態(tài)往往讓我們在實踐中迷失,我不知道孩子眼中的教育公平到底是什么樣的,也許每個孩子想的都不一樣。作為家長,我只是希望孩子們以后能生活得比我們這一代更加從容而幸福。

最后,我想用這樣一句話作為這篇心得的結尾:中國的教育盡管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但我們心底依然充滿對教育的期待和熱愛,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

《我不是壞孩子》這本書羅凱路還沒有讀完,也許他讀完了也不會完全理解其深層的意思……仍需要我們慢慢的解釋、辨別和引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孩子的自信、自尊和責任來源于父母、老師的態(tài)度和眼光。這本書中所描寫的一個令班主任頭疼的差生葉小開是一個性格頑皮,喜歡惡作劇的男孩,是一個沉浸在快樂日子里、不知世事變化、有集體榮譽感的男孩。然而突然有一天得知自己在老師心中竟然是一個個壞孩子,于是開始了自己不是壞孩子的證明過程。葉小開通過努力學習、做好人好事來證明自己,但是由于家長、校長和老師的不經(jīng)意,使得葉小開證明自己不是壞孩子的努力失敗。葉小開在學校得不到老師和同學關愛的陽光,在家里父母也沒有細心關注過他的感受,整天生活在不尊重、不理解、不信任之中,最終走向了絕望,記錄了一個天使翅膀漸漸消失的心疼歷程。

“寬容、理解和關愛”是凈化孩子心靈的過濾器,是締造孩子美好人生的源泉!多年來,我們對孩子的評論似乎就形成了一種定論,那就是孩子是否聽話、成績是否好。聽話、成績好就是好孩子,反之就是壞孩子。一個孩子再聰明,只要不聽話,給別人帶來一些麻煩,日子久了就成了大家都看不順眼、討厭的壞孩子。

通過這個故事,我深刻地認識到要細心關注孩子的內(nèi)心活動,特別是調(diào)皮搗蛋孩子的心靈世界。不要用成績好壞作為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分數(shù)至上”的教育會傷害絕大多數(shù)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承受自卑的情緒和巨大的壓力,甚至會形成伴隨孩子一生的陰影。其實無論成績好壞,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都渴望被尊重、理解、關愛,渴望被公平對待。孩子也是有思想有大腦的人,不是一個任人支配的木偶。活潑好動、好奇、調(diào)皮搗蛋是孩子的天性,屬于正常現(xiàn)象,這說明了他們生命力旺盛、有思想和冒險精神、有獨立意識。我們不能以這些理由過分批評、打罵刺傷孩子的自尊,給他們框上一個“壞孩子”的罪名。

我們都愛孩子,都希望他們將來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那么我們家長應先從提高自身做起,身教更甚于言教。家人對待孩子的教育方法要一致,要和藹,沒有壓力地和孩子聊天,真正的了解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和他們成為好朋友。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不要用脫離孩子能力的高目標來要求孩子,要知道成績不是唯一,一個擁有健康身體,良好心態(tài)的孩子也一樣能在其它方面贏得掌聲。多用欣賞、贊許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多用肯定、表揚、鼓勵的話去激勵孩子,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能夠做的更好。試想如果葉小開在證明自己的過程中,有人能發(fā)現(xiàn)并及時給于肯定就絕不會有這樣的悲劇發(fā)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家長老師要多一些細心、耐心、愛心來對待孩子,正確引導啟發(fā)、鼓勵協(xié)助他們向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fā)展。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希望!

孩子的路還很長很長……而我們需要做的則更多更多!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篇十九

一:

一個是家庭離異的母親帶著孩子,孩子上初中。但是家庭環(huán)境是冷冰冰的,沒有歡聲笑語,母親沒有笑容,沒有親子肢體接觸,只有要求和指令。開口閉口就是成績。

這樣的日子,讓孩子的眼睛里只有陰郁,沒有光。

而他在圖書館結識的那個陽光女孩,對生活各種新鮮的活動,家長搞藝術,如此的自由開放,以至于你會覺得她臉上長掛不落的笑容,和家長的各種放縱,有點神經(jīng)質的瘋癲。

而,那個陰郁的男孩,只有跟她在一起時,才能感受生活的有趣和放松。

二:

一個下層的胖女人,依靠教育好自己兒子,才能得到老公的一點點憐憫和關注。

她賢惠,善良,一心就想著兒子能夠有出息。

她盡量去克制自己對孩子的責罵,盡量鼓勵和不打擾。

但卻是一個沒有方法的母親。她不能發(fā)現(xiàn)孩子的精神問題,學習障礙。

她還不能接受老師對孩子問題的指出來。

三:

茉莉的最后一天。

高材生家長的孩子,在明星家長的壓力下,孩子呼吸困難。

媽媽又因為碩士畢業(yè),放棄教授的職位,只為生娃育女。

她希望孩子對不得她的付出,也不要讓他們丟臉,而且處處覺得別人會對她品頭論足。

大女兒雖然在學校很優(yōu)秀,但不但得不到肯定,而且處處被控制和計劃,沒有自己作為個人的。

四:

與孔雀的交易。

一個貧民的家庭,為了讀書翻身的故事。

爸爸媽媽拼盡一切,就是為孩子能夠讀上最好的學校。但是殊不知,你會跟身邊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你會因為家境的不如而自卑;雖然巧藝有繪畫天賦,但是她還是會因為能夠跟同學吃上一頓西餐,而與孔雀進行交易。

但由于有第一次交易,那就有無窮無盡單位煩惱,這不但是金錢的,更是一種心態(tài)的。

最后,為了換回自己學業(yè)的優(yōu)秀,媽媽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與孔雀做了交易。

五:

優(yōu)勝略汰的教育。

若娃是一個金牌媽媽的胚胎,政府的規(guī)定就是:用考級考來覺得一個胚胎家庭是住豪宅還是鴿子籠(貧民區(qū)),如果孩子因為胚胎問題不能達到級別,在18歲前就會被銷毀;如果是因為媽媽的培育問題,那媽媽就么有翻身的機會,只有貧民的命。而若娃的媽媽因為兩個胚胎分別有自己的天賦和個性,卻被她一手泯滅。最后她告訴我們教育其實就是用愛,全心全意的愛,而且首先是愛自己,讓自己幸福、平和。才能發(fā)掘到孩子的另外的一些天賦。

臺灣10集電視劇,通過幾個孩子與家里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家庭和諧、媽媽情緒穩(wěn)定和松弛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有多重要。

1。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可能完全按著你的想象和要求成長。

3。作為父母,不要給自己太多的責任和束縛,孩子的成長,其實就是父母對自己的修行。做好自己,做好言傳和身教的榜樣。也就是說只需要做好自己。

這讓我想到了學校的事情,作為班主任總是要為學生的犯錯埋單,包括在群里的主動認領和認錯,包括班級事情發(fā)生后,被身邊的老師和領導品頭論足和比較。

我只負責上好我的語文書,上好每一節(jié)班會課。但我不能保證每個孩子都能夠按照我說的做。因為他不單單受我的影響。我為什么要為他埋單。

當然作為一個老師,猶如媽媽,要情緒穩(wěn)定,不要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不要出現(xiàn)嘲笑、辱罵和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和情緒,因為真的存在問題孩子,而且這些問題孩子稍不留神就是自己親手創(chuàng)造的。

他們的總是學不會,更加需要鼓勵和愛,試想他們小的時候在每個人眼里,包括爸媽,他也是最可愛最聰明的。但是他慢慢地比下去了,心里要承受多大的負擔。

他們總是調(diào)皮搗蛋受到批評,不如在某些領悟給他們創(chuàng)造成就感。一個沒有成就感的孩子,活著也是很累的。

對于孩子問題,我們要知道那是一個孩子,他們有屬于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就是做好自己,你愛自己的行為,孩子也會學會愛自己。你學會快樂,孩子也能感受到你的快樂,學習你的快樂。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后感篇二十

某天在小紅書上看到一個臺劇的推薦,是有關教育的,好奇地點進去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宣傳海報是紅與黑的既視感,有點驚悚。因為自己本身有點腦殘,所以更傾向于觀看一些娛樂性趣味性較高的綜藝或電視劇、小說,但出于好奇,還是鼓足了勇氣搜索了該電視劇來看。在看不下去去,到堅持繼續(xù)看,到后來等更新,我深深迷上了這部劇。

這部劇是講教育的,用夸張的手法來反映當下教育、父母與孩子間的各種問題,令人唏噓不已。替里面的每一個孩子感到悲哀,因為里面的他們無一是父母、教育的犧牲品,觀看到現(xiàn)在,唯有貓的孩子篇的小孩有較好的結局,其余只剩下悲涼的下場??催^后,重新審視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替自己感到慶幸,因為現(xiàn)在的自己沒有變壞、雖然平庸、仍在迷茫懶惰,但是也沒有像劇中的主人公那樣被控制、被束縛,現(xiàn)在的自己可以自給自足、獨立去追求想過的生活,盡管現(xiàn)在還沒過上那完美的生活。對孔雀篇中的劇情特別有感觸,我本身也是出于窮苦家庭,身邊有總是在炫耀財富的親戚,他們對我們家是有幫助,但是是嘲諷的幫助,所以特別能體會與理解主人公對上流社會的追求,甚至與孔雀交換來達到目的的心情。不過慶幸的是,我的父母并不是劇中的母親,為追求將孩子變成上流社會的人而總是做一些不切合實際的努力,甚至不斷給家庭增加負擔壓力,給孩子增加負擔壓力。我的父母是支持讀書,因為在他們的年代就是認為讀書是唯一的出路。但另一方面,他們是窮苦的,所以不會拼死地冒充大頭鬼來去供我們?nèi)忝米x書、學這學那,而是只是在平常里說一下要我們好好讀書,靠自己的努力來讀到好學校,但如果失敗也沒有關系,不要想歪,不要感覺有壓力,我們很普通,只要將來能過得比現(xiàn)在好就行了,不奢望。與劇中主人公的對比,我真的替自己感到很慶幸,因為我沒有在那樣的壓力下生活,雖然平凡普通,但是能較為順利的快樂的度過那學生時代,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活到現(xiàn)在,縱使我現(xiàn)在總感覺比那些有錢人家孩子少了很多才華與機會,少了很多努力,但是世界那么多人,比不過來的,過好自己的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

想到還是小孩的時代,家是一個不幸的地方,因為有那么一個不爭氣的姐姐,總是將家鬧得不開開交,甚至到現(xiàn)在30歲的人也還是如此,過著依靠我爸媽的生活,小時候總是要躲到別人家中逃離她的打罵,忍受她的霸道,農(nóng)村里人言可畏,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以致于我現(xiàn)在出來獨立生活,即使過得很拮據(jù),也不愿回到那里,因為那里的不幸依舊是不幸,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又任何的改變,唯有的改變就是當初我和二姐想要逃離出來的愿望有實現(xiàn),她在上海,我在廣州,不過我倆也不再往來。我總是說我的性格是由問題的,問題就在于這樣的一個家庭,但是總是是這樣的不幸,也比被強迫、被控制、被管束的劇中的主人公來得幸福。所以看過這部劇后,我得出了這樣一個感慨:不幸,亦慶幸。如果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要靠別人來給,即使是最親近的父母也不要,要靠自己,靠自己努力去爭取,這樣才能走好這漫長的人生路。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1420494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