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人生體會(匯總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3 13:00:07
哲學與人生體會(匯總17篇)
時間:2023-11-23 13:00:07     小編:琴心月

人生的意義不僅在于追求成功,更在于怎樣過好每一天。在總結中,我們可以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于運動訓練的知識和技巧,可以查閱以下相關資料。

哲學與人生體會篇一

第一段:引言(200字)。

人生是一部永遠無法預測結局的歷險故事。而哲學則是人類對于生活、存在和智慧的思考與探索。在我有限的生命里,我也曾思考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并從哲學中獲得了一些心得體會。通過探索哲學,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人生應該如何面對挑戰(zhàn)和困難,以及如何追求真理和幸福。

第二段:探索人生的意義(200字)。

在追問人生的意義中,哲學給予了我啟迪。我意識到人生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而是與他人和環(huán)境相互關聯(lián)的。人的幸福和滿足不僅僅源于個人的追求,還包括與他人的關系和社會的發(fā)展。因此,我們應該以善待他人為出發(fā)點,關心社會問題,并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只有這樣,人生才能獲得更深層次的意義和價值。

第三段:接受挑戰(zhàn)和困難(200字)。

人生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挑戰(zhàn)和困難。通過哲學的思考,我認識到面對這些困難時,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智慧。哲學教導我要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正視困難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只有通過承擔挑戰(zhàn)和化解困難,我們才能成長、進步。

第四段:追求真理和幸福(200字)。

哲學教育我要不斷追求真理和知識。人類的認知是有限的,我們無法完全把握真理的全部。然而,正是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我們能夠不斷接近真理,增長智慧。同時,我也認識到真理與幸福并非孤立存在,恰恰相反,真理與幸福是相輔相成的。真理使我們認清事實,幸福則是我們生活的目標。只有通過追求真理,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世界,從而實現自身的幸福和滿足。

第五段:結語(200字)。

哲學給予了我思考和認識的工具,使我對人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當面對挑戰(zhàn)和困難時,我不再害怕或絕望,而是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迎接,從中學得智慧和力量。同時,我也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義在于為他人、社會和自己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追求真理和幸福的完美平衡。而這一切,正是哲學對我人生的心得和體會。通過哲學的思考,我明白了自己的存在和生活的意義,也獲得了成長和幸福的機會。

總結:通過哲學的思考,我明白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敢于面對挑戰(zhàn)和困難,不斷追求真理和幸福。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將努力去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享受生活的樂趣,同時也希望能夠不斷發(fā)掘人生的真相和奧秘。哲學給予了我指引和力量,在這漫長而又美好的人生旅程中,我將以哲學的智慧指引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哲學與人生體會篇二

人生是一場旅程,每一個人都在這個漫長的旅途中不斷探索、成長與思考。隨著歲月的積累,我逐漸明白了許多人生哲學的道理,這些心得與體會對我來說,如同指南針般,指引著我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以下是我對人生哲學的一些深入思考和領悟。

第一段:追求內心的真實。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而追求內心的真實是一種覺醒的過程。曾幾何時,我追求的是成功、金錢和名利,而這些外在的追求并不能帶給我真正的幸福感。直到有一天,當我靜下心來審視自己時,我才發(fā)現內心的真實是指引我前行的動力。追求內心真實意味著對自己負責,勇于面對自己的弱點和不足,同時也敢于展示真實的自己。只有在真實的基礎上,才能遇見真正屬于自己的幸福。

第二段:接納改變的力量。

生活是不斷變化的,而我們必須學會接納和應對這些變化。改變是人生的常態(tài),唯有接納改變,我們才能在這個變化多變的世界中保持平衡和安寧。過去,我常常抗拒改變,總是力圖保持現狀。然而,隨著歲月的流轉,我慢慢領悟到,改變是成長的機會。只有在改變中,我們才能不斷發(fā)現新的可能性,并逐漸實現自己的夢想。當我們接納改變,我們會發(fā)現人生變得更加多彩、豐富。

第三段:承擔責任與接納命運。

人生中難免會遇到各種挑戰(zhàn)和不如意的事情,然而接納并承擔責任是我們面對命運最明智的選擇。在面對困境和挫折時,常常會有人抱怨命運的不公,而忘記了命運也給予了我們很多機會。命運對我們的挑戰(zhàn)和考驗,正是使我們成長和進步的機會。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都應該勇于承擔責任,認真面對并從中汲取教訓。只有承擔責任和接納命運,我們才能真實地感受到人生中的喜怒哀樂,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運。

第四段:關愛他人與共創(chuàng)價值。

人世間最珍貴的事物之一,就是與他人建立真摯的關系和友誼。在我看來,愛與被愛是人生最美的韻律。與他人分享、幫助他人和關懷他人,不僅會讓我們感到快樂,還能為他人帶去溫暖和希望。我們要學會從關愛他人中汲取力量,同時也要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和幫助身邊的人。每一個人都可以為他人創(chuàng)造價值,讓愛與善良成為引領我們前行的力量。

第五段:珍惜當下的美好。

在快節(jié)奏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忽略了當下的美好與幸福。然而,珍惜當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追求的目標。人生總是在不經意間流逝,如果我們一直沉溺于過去或者追逐未來,就會錯失人生中許多珍貴的瞬間。當我們學會珍惜當下,我們不僅會更加熱愛生活,也會更加專注于當下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并更好地把握住人生的每一個瞬間。

人生哲學是一種對人生的深入思考和領悟,它指引著我們成長、前行和尋找真正的幸福。追求內心的真實、接納改變的力量、承擔責任與接納命運、關愛他人與共創(chuàng)價值以及珍惜當下的美好,這些都是我在人生旅途中領悟到的重要哲學原則。在不斷探索中,我相信自己會繼續(xù)汲取智慧和力量,用心體會人生中的點滴,以更加理性和成熟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

哲學與人生體會篇三

人生是一段旅程,充滿了喜怒哀樂,而感恩則是人生哲學的一種態(tài)度。在過去的日子里,我通過許多經歷和思考,逐漸領悟到感恩人生的重要性,并從中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

第一段:感恩源于對生活的感悟。

每個人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和困難,但正是這些困難,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激。回首往事,我發(fā)現在許多不順利時,曾經有很多人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們的幫助讓我明白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善意,也讓我深刻體會到感恩的重要性。只有當我們對生活有了真正的感悟,我們才能真正地感恩于人于己。

第二段:感恩讓人心懷感激。

感恩是一種心靈上的滿足,一種愿意付出和幫助他人的意愿。曾經,我遇到過意想不到的困難,讓我感到束手無策。然而,在那個時候,有一位朋友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并堅定地支持我。正是這份友情和幫助讓我深感溫暖,也讓我學會了心懷感激。感恩讓我懂得了成長和進步的重要性,也讓我愿意將自己的善良傳遞給他人。

第三段:感恩培養(yǎng)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感恩不僅能讓我們對生活的經歷有更深層次的體驗,還能培養(yǎng)我們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困難,而這時候如果能心懷感激,我們就能更加堅定地面對困難,相信困難之后一定會是成功的。感恩讓心的陽光永遠都在,這樣才能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去追求夢想,并積極面對人生的挑戰(zhàn)。

第四段:感恩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感恩是維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紐帶。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需要與他人合作和互動,而這時候感恩的心態(tài)尤為重要。感恩能夠讓我們真心實意地感謝和贊美他人的付出,從而增進彼此的信任和理解。有一次,我在工作中遇到問題,同事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我感到非常感動,也深深地體會到了感恩的力量。感恩讓人真誠對待他人,從而促進了人與人之間更好的溝通和交流。

最終,感恩讓我們從內心體味到生活的幸福和滿足。當我們能夠真誠地感激他人的幫助和關愛時,我們會發(fā)現自己的內心充滿了喜悅。感恩讓我們更加惜福,體驗生活的無盡美好。每一天都是寶貴的,每一個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懂得感恩,我們才能真正享受人生的快樂與滿足。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應該心存感恩,感悟生活的真諦,在每個細節(jié)中感受幸福與滿足。感恩應該成為我們心靈深處的一首詩,讓其指引我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只有當我們竭盡所能去感激和回報時,我們才能真正地體會到感恩的真諦,也才能更好地享受人生的美好。所以,讓我們心懷感激地面對每一個日出和黃昏,用感恩的態(tài)度感受生活的奇妙之處。

哲學與人生體會篇四

最近剛看完一本名為《哲學與人生》的書,這是一位臺灣作者寫的書,這本書被列為“高等學校哲學通識教學指導專家推薦用書”,這位教授在大學開設“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17以來座無虛席,本書集作者數十年授課之精華,開宗明義地講述了哲學的有關知識,通俗易懂,無半點枯燥乏味之感。有人或許會問,“學哲學有什么用?又不能當飯吃?!钡拇_,學哲學是不能當飯吃,但學了后卻能知道“吃飯是為了什么?”以下有一些句子和段落看了后頗有感觸,摘抄出來和大家分享,希望能找到共鳴。

“人的經驗有時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現內涵”?!缘谑恼隆段幕囊曇啊?。

這句話太精辟了!一個人假設碰到一種情況或一種經驗,但卻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他不知道這種情況和經驗是什么,也無法去處理,沒有體會也沒有心得,更沒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為對照,幾十年的人生雖然經歷很多,但用言語表達出來卻很少,對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無視,仿佛一生都是很蒼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樂和痛苦。

在解釋這句話之前,先講這句話“文化有三個層次:器物層次、制度層次、理念層次。”那么這句話和上面這句話有什么關系呢?打個比方,現代人都講究快樂,做什么事都是以是否快樂為前提。物質的提高和科學的迅速發(fā)展是否能證明社會的進步?即使在寢食無憂的生活里,人們是否就能快樂呢?有了一千萬想兩千萬,有了兩千萬想五千萬,人的欲望用無止境,追求不到時就永遠在沒有邊界的痛苦里輪回。而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不堪其優(yōu),也不改其樂”也能更好地證明了即使在物質極為匱乏的社會里,人也是可以快樂的。顯然,人是否快樂和物質沒有關系。經濟和科學屬于器物層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樣。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的人快樂,社會主義的人一定比封建社會的人快樂,我看不一定。

“至于教育,我們知道關鍵在于內涵而不在于程度?!薄缘谑恼隆段幕囊曇啊?。

這句話使我聯(lián)想起前不久在電視上曝光的那位從事教育工作的碩士生硬闖紅燈,不聽勸阻并阻撓民-警執(zhí)法,還故意推桑民-警,最終被治安拘留的事件。不管是初中文化、大學文化、碩士生、博士生,哪怕是小學文化甚至文盲,這只能說明一個人的學歷或教育程度,不能說明這個人的人品是按照學歷排列的,博士生的學歷最高,所以一定是很有文化,人品一等。教育工作所承擔的是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肩負的責任是重大的,古人說,君子要三省吾身,其一就是“傳不習乎?”意思就是,學到的知識用到實處了么?顯然,那位碩士生肯定沒有學到實處,更不知道她是怎么教育別人的,中國的教育如果都落在這等人身上,后果真的很可怕。

我從小是被我外婆帶大的,我外婆有七個兒女,只有我外公一人養(yǎng)活全家,可以說我媽從小都過著這種清貧的日子,再說我外婆也沒什么文化,最多只能看看報紙而已。但她經常和我說,人要窮得有志氣,不要隨便要人東西,說話吃飯都要講禮數,當時雖然小,不能全懂。要知道,一個大人的言行舉止對于一個人的童年時期具有深遠意義,甚至可以影響成年后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這句話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甚至有點老套,不過往往越是在老套里越能發(fā)現精髓的東西。隨著基因科學的不斷發(fā)展,人的壽命可以長得無法想象,活到一兩百歲算是年輕的。有一個問題卻不能忽視,這樣活著有沒有意義,如果僅是生命的延長,意義何在呢?意義是什么?生命又是什么呢?生命的意義又是什么呢?哇!是不是頭有點暈了,不錯,不要說你暈了,千百年來,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都被這些問題搞暈了,至今也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論。但至少有一點可以達成共識,那就是,意義不在于意義本身,也就是意義的結果,而在于創(chuàng)造意義的過程,如果沒有這個過程,意義就沒有意義。意義在于過程。

所謂“最好總是要碰到結束”那就是死亡吧。一個人一生中會完成一件件有意義的事,難道當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沒意義了么?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你既然問了,那就一定有意義。很少人能達到圓滿的境界,但生命的意義不就是在追求圓滿的過程中么!只有人才會有這樣的提問,才會有這樣的終極思考,動物不會,這就是動物與人最根本的區(qū)別。

哲學與人生體會篇五

人生如一場漫長的旅行,每個人都在這個旅程中尋找自己的生活哲學,探尋人生的真諦。在我多年的生活經歷中,我逐漸領悟到一些人生哲學的體會,這些領悟使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也為我指引了前進的方向。以下是我對人生哲學的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人生的意義在于追求真理和智慧。人們常常在瑣碎的事務中迷失自我,而忽略了人生真正的意義。通過閱讀書籍、探索科學、體驗人類文化藝術和哲學思考等,我們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智慧,真正地理解世界和人生。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批判性的思維,不盲從他人,而是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去尋求真理。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和成長,才能拓寬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認知,從而把握住人生的價值所在。

其次,人生需要有目標和追求。人生沒有目標的話,就像是無頭蒼蠅般迷失在塵世的喧囂中。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設立一個有意義的目標,并為之努力奮斗。目標可以是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職場人士,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公益志愿者,或是追求精神上的平和與心靈上的富足等。只有明確了人生的目標,才能在征途中不忘初心,堅持自己的理想,賦予人生意義。

第三,人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深入人心。人生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其中的知識和智慧。無論是通過學校教育,社會經驗,還是通過觀察他人,我們都應該保持對知識的渴求和學習的態(tài)度。人生中的每一個挫折和困難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只有不斷地學習,我們才能不斷地進步。正如歌德所言:“只有在學習中才能了解生活?!边@個道理同樣適用于人生。

第四,人生是一個不斷追求平衡的過程。生活的種種壓力和紛繁復雜的社會需求常常讓人覺得力不從心。然而,在追求夢想和事業(yè)的同時,我們也應該顧及自身的身心健康、家庭的和睦、朋友的陪伴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不斷調整自己的節(jié)奏,尋求生活與工作的平衡點。只有在平衡的狀態(tài)下,才能保持長期的生活幸福感和工作動力。

最后,人生的真諦在于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我們都需要與他人建立密切而和諧的關系。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快樂和悲傷,獲得他人的支持和理解,這將使我們的人生更加充實和有意義。因此,我們要注意人際交往,在生活中與他人保持良好的關系,對待他人以善意和尊重。

綜上所述,人生哲學是每個人獨特的追求,是每個人對自己人生價值和目標的思考和體悟。通過學習智慧,確立目標,不斷學習,追求平衡,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我們可以逐漸領悟人生的真諦并實現自己的價值。不管長路漫漫還有多遙遠,讓我們勇敢前行,堅守信念,與人生對話,最終達到自我超越的境地。

哲學與人生體會篇六

天讀完了《哲學與人生》,有一些感想。人生最大最根本的問題是什么,就是人怎樣生活在這世界上,以什么態(tài)度面對這世界。這也是哲學的根本問題,哲學是一門可以提高人生境界的學問,哲學賦予我們智慧,哲學有兩大領域,一個是對世界的思考,一個是對人生的思考。

哲學是什么,哲學是一個深奧的問題,我從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哲學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觀點的體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每個人的世界觀都不一樣,有那么多的世界觀就肯定有對也有錯,那怎么判斷對錯呢,這就需要通過實踐的檢驗。在實踐中加以總結,然后把這些加以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就形成了一種體系,這就是哲學。

(二)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所以這個統(tǒng)一就是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界的改造的方法,有什么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它們是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它們的統(tǒng)一就形成了哲學。

(三)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思想是一仁為核心的哲學思想,他們注重個人的修養(yǎng),主張經世致用,推崇教化。道家思想是以自然為本的哲學思想,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將自然和無為作為哲學體系的非常重要的范疇。墨家思想是經驗論,就是判斷言論的標準是歷史經驗、耳聞目睹和社會功利。

那么人是什么,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要認自己。只有真正認識自己,才可能會獲得成功的人生,而認識自己,卻是一件非常難的事。人作為個體的人,就是說人們都是以自己的直覺、看法作為衡量世界的尺度。人是一個“政治的動物”,人天生要過共同的生活,由于人不能單個獨自生活,只有和集體在一起生活,才能滿足各自的需求,不僅在痛苦中需要朋友,在快樂時也需要朋友來分享你的快樂。人生是一個過程,人生的意義就在于過程上要細細體會和玩味這過程的每一個細節(jié),充分認識人生的意義,人生的豐富就是經驗的豐富,人生的過程是積極的方面。

怎么理解人生與哲學的關系呢,對我們有什么啟發(fā)呢?哲學可以引領你通往快樂與幸福的人生,人生活在世界中就要做到頂天立地,要處理好人與他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己的關系。人的一生是充滿矛盾斗爭和痛苦的過程,哲學就是教人經得起痛苦和磨難的人生態(tài)度學問。通過對人生的思考,在人生歷程中獲取無限的人生價值和意義,要做到這些,我們必須要有合適的人生定位。人如果有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就會發(fā)現自己的舞臺很廣闊,要揚長避短,把自己的精神都用到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中去,才會發(fā)揮自己最大的價值。人要有愛心,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一個懂得人生道理的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總是有愛心的,在處世上寧靜而淡泊。人要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能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人的認識都受制于當時的心態(tài),要想改變自己做事的能力,首先要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有積極的人生心態(tài)才有積極的人生。我們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從古到今,人際關系的處理都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矛盾,人生哲學就必須正視人生過程中的歡笑和眼淚,有成功之時也有失敗之時,有順境也有逆境,要通過對人生與哲學的學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我們還需要有崇高的人生境界,人生境界分為四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一個上升的過程,一個理性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一個不斷地有不自覺到自覺的發(fā)展過程。不斷培養(yǎng)精神境界,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精彩,變得有意義起來,努力達到王國維先生劃分的人生境界中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哲學與人生體會篇七

西方有句諺語:“哲學不能烘面包,但是哲學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學就好比蜂蜜,可以調味人生。我覺得,人生數十載,若沒有哲學,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學,我們才能像海德格爾說的那樣“詩意的棲居”。傅佩榮老師說:“如果不談哲學,則人生不限于盲目瞎闖或隨俗沉浮者不多啊!”確實,哲學使我們活的有意義,活的有方向。

讀了《哲學與人生》,受益匪淺,現從三個方面淺談下自己的讀后感悟。

哲學教給我的那些事。

傅佩榮老師說“哲學是必需的”。我們人類天性之中都有哲學的傾向,每個人內心都希望自由,能夠做自己,擺脫各種限制與壓力,越來越感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喜悅。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愛好智慧。愛好智慧就需要我們超越感性限制,發(fā)現真理,并積極印證,而這些的首要基礎就是培養(yǎng)思考習慣。我在這本書中最大的收獲之一就是明白了培養(yǎng)思考習慣的重要性。

一個人如果沒有思考的習慣是絕對不可能具有獨立的個性。遇到事情都喜歡憑著本能的感覺立即反應,而且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我以前就是一個極不愛思考的人,懶惰喜歡依賴別人。從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時候,同學問我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學習,我才醒悟我學習只是因為我習慣地認為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就是我應該走的路,但是從來沒思考我能用學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發(fā)生了事情總是潛意識里看被別人的反應,讀書時也總是立刻信以為真。而現在我明白沒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學會思考,遇事冷靜下來想清楚并在無疑處有疑才能有所發(fā)現和收獲。

只是會思考也是不夠的,人生的問題是需要我們去印證的。正如傅佩榮老師所言,人生是需要體驗的。如果光是敘述各種道理與格言,而沒有自己去體驗的話,到了最后還是只能在知識的迷霧中打轉。

哲學與人生體會篇八

第一段:引言(100字)。

《哲學與人生》是一本富有哲思的著作,由著名哲學家王陽明所撰寫。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哲學對于人生的重要性。它給予我們思考人生意義、價值和目標的能力,引導我們探索真理和智慧。下面我將談談我在閱讀這本書時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二段:個人意義(200字)。

《哲學與人生》探討了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它提醒我們在浮華與追求名利的社會中,要時刻警醒自己,思考人生的真正價值。通過思辨和質疑,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座右銘和信仰,從而在紛繁的塵世間尋找到內心的寧靜。這本書啟示我要不斷地追求自我完善,追求內心的深度和智慧,從而使我的人生更加有意義。

第三段:哲學思考(300字)。

《哲學與人生》中的哲學思考深刻而引人深思。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觀念,強調知識和實踐的統(tǒng)一。他認為僅有知識而沒有實踐是沒有意義的,我們需要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啟示我只有通過行動去實踐和驗證哲學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價值。此外,我還學到了王陽明關于思維方式的觀點。他認為我們的思考方式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和結果,所以要培養(yǎng)正確的思維方式,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第四段:人生智慧(300字)。

《哲學與人生》中的智慧觀點對于指導我們的生活非常重要。王陽明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他認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良知指引著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應該傾聽內心的聲音,踐行良知的指引,從而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這讓我明白了只有真正做到了開闊心胸、行善積德,才能得到內心的平靜和滿足。另外,王陽明還提倡忍耐和堅持的品質,他認為只有經歷挫折和磨難后的努力,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和智慧。這讓我懂得了在面臨困難時要堅持不懈,勇敢面對并克服困難。

第五段:總結(200字)。

通過閱讀《哲學與人生》,我深刻認識到哲學的重要性和智慧的價值。它不僅幫助我們思考人生的意義和目標,還指導我們的行動和決策。我意識到只有通過實踐和行動,我們才能真正領悟并體驗到哲學的力量。同時,良知、忍耐和堅持是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必須具備的品質,它們是實現人生價值和成長的關鍵。我將懷著對哲學的熱愛和追求,繼續(xù)探索人生的意義與智慧,不斷完善自己,更好地實踐與生活。

哲學與人生體會篇九

人生是一場旅程,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穿行,感受著喜怒哀樂。而在這個旅程中,思考人生、追求智慧的哲學成為了我們修行的力量。經過漫長的探索與思考,我深刻體會到,哲學人生是一種深化自我認識,探索存在意義,以及追求幸福與和諧的思維方式。在我長久的哲學探索中,我認識到人生不僅僅是感官的滿足與物質欲望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自身成長與自我提升。

第二段:思辨人生。

哲學是人類思維的最高形態(tài),其源于對世界的思考與質疑。在探索哲學的過程中,我認識到思考是人生最重要的驅動力,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信息。通過思辨,我們能夠和自己的內心對話,理清晰我們困惑的問題,引導我們走向更正確、更完善的人生道路。雖然思考可能帶來痛苦與困惑,但它是我們獲得智慧與成長的必經之路。

第三段:追求存在意義。

哲學使我們認識到存在的意義遠大于一己之利。在每個人的生命旅程中,我們會面對各種挑戰(zhàn)與困境,但這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我們要追求的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與價值,以及對他人與社會的貢獻。當我們將自己的存在與他人緊密聯(lián)系,用我們的力量為他人創(chuàng)造幸福時,我們的人生將變得更有意義,也更能夠獲得內心的平靜與滿足。

第四段:追求幸福與和諧。

為了追求真正的幸福與內心的和諧,我們需要找到并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與熱情。只有在我們從事喜歡的事業(yè)、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追求個人的成長與進步時,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同時,我們也要學會放下過去的遺憾與失去,接受現實,并積極面對未來的種種不確定性。只有在心懷感恩與積極向前的心態(tài)下,我們才能真正把握住人生的幸福與和諧。

第五段:結語。

通過哲學的思考與探索,我深刻體會到人生的真正意義在于自己的內心成長與提升,以及對他人與社會的貢獻。而追求幸福與和諧,需要我們執(zhí)著于自己的興趣與熱情,并擁有堅定的信念與樂觀的態(tài)度。哲學人生使我深入思考自己的生命意義,讓我更加明白珍惜與感恩每一刻,以及為自己與他人創(chuàng)造幸福的重要性。無論人生旅程如何,我們都應該秉持真理與智慧,追求真正的幸福與和諧,讓哲學人生成為我們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財富。

哲學與人生體會篇十

對于人類而言,哲學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墩軐W與人生》這本書是一部旨在幫助人們思考關于生活、人類存在的問題的著作。通過對書中內容的閱讀和思考,我深感受益匪淺。

第二段:思考生命的意義。

在《哲學與人生》中,作者引導讀者好好思考生命的意義。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各種問題和挑戰(zhàn),這些問題和挑戰(zhàn)正是我們思考人生意義的契機。我們應該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追求,為什么我們存在于這個世界上,我們的價值觀是什么等等。通過思考這些問題,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找到生命的真正意義。

第三段:追求內心的平靜和快樂。

《哲學與人生》中還討論了如何追求內心的平靜和快樂。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常常忙于工作和忙碌的生活,忽視了內心的需求。我們需要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樂和滿足感,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物質的享受。通過哲學思考,我們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心靈需求,尋找自己的內心平靜和快樂,并為此而努力。

第四段:面對困難與挑戰(zhàn)。

《哲學與人生》還提醒我們,人生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正如書中所述,困難和挑戰(zhàn)是我們成長和進步的機會。在面對困難時,我們應該積極思考,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消極地退縮或抱怨。哲學的思考可以提供給我們更寬廣的視野和思考方式,幫助我們更理智地應對困難和挑戰(zhàn)。

第五段:人生的價值與追求。

《哲學與人生》最后一個主題是關于人生的價值與追求。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目標和追求,而不是盲目地活著。哲學思考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人生的價值,并為此而不懈努力。通過思考人生的價值和追求,我們可以更好地規(guī)劃我們的人生道路,并將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上。

結尾:

《哲學與人生》不僅僅是一本書籍,更是一種思考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通過學習和思考哲學,我們可以更深入地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我們可以找到人生的真正意義,追求內心的平靜和快樂,積極應對困難和挑戰(zhàn),并為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不斷成長和進步,創(chuàng)造出一個更充實和有意義的人生。

哲學與人生體會篇十一

1.中國“哲學”一詞,原是由日本人西周,于明治六年,即公元1873年,由希臘文“愛智”翻譯而來。

2.凡是探討一個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間,根本做人之道的學問,便是人生哲學。

3.在體認人生的意義時,尤其在遭逢各種困難挫折時,人生哲學猶如一盞明燈,它會告訴你應對的方法,使人在失望中不致絕望,在灰心中不致頹廢,在苦難中能振作起精神來,在挫折中能不灰心喪志;使人有正確的人生觀。4.中國人常言的人生三大悲哀:幼年喪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

5.孟子是戰(zhàn)國時代鄒人,名軻,字子興,授業(yè)于子思之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后世尊為亞圣。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289年)。孟子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yǎng)成人?!懊夏溉w”以及“斷機教子”的教育方法,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事實。弟子中以公都子、高子、公孫丑等,最為杰出。孟子活得高齡八十又三歲。孟子的學說,最為人熟知的便是“性善說”。性善說的意義就是指:人生來就是有向善之心,不必受教育,也不必經過反省,就會產生善念。孟子直接提出人的“性善”,而孔子卻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孟子人生哲學的起點,就是其“性善說”。性善說的人生觀,最基本的就是對人有信心,從每個人身上看到善性、善端。縱使看見人在作惡,也會曉得這惡由環(huán)境和教育所誤導,而不是人“本來”的面目。他說;“天之將將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边@樣,才可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6.荀子名況,趙人,因避諱又名卿。約生于趙惠王(公元298年),卒于趙悼襄王七年(公元238年)。荀子學說為眾所周知的,是他的“性惡說”,儒家的“以德化人”的方式,到荀子之后,就轉化成“以法制人”的局面。荀子算是儒家的第三代。

7.莊子名周,宋國蒙縣人,生于梁惠王、齊宣王、楚威王之時,約為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前后,莊子做過蒙縣的漆園吏,后來退隱,拒絕做官。莊子的學說最主要是要把老子縱的坐標中的形而上的“道”,拉下來成為形而下的,成為與萬物合一,內存于萬物之中,引導萬物開始和終了,以及貫穿在萬物發(fā)展的自然法則。8.魏晉時代的世大夫當中,能免于煉丹畫符,而學習道家度自然生命,不追逐名利的,也大有人在。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竹林七賢。他們是:山濤、阮籍、稽康、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等七人。9.從后漢時起,印度的佛學就已逐漸東來東土,以其輪回報應的學說,化解了煉丹、畫符、算命、看風水等民間信仰。佛教原始于印度,佛教教主釋迦牟尼(公園前563-前483)原為王子,但因體悟處人生的生、老、病、死諸煩惱,而棄俗修道,領悟到輪回以及涅槃的根本宗旨,首創(chuàng)出世的佛教。

10.欲望使人貪圖人世間的功名利祿,忘掉仁義道德,從凡人降為小人。周子在這方面提出了化解之道,那就是要“少私寡欲”,要降低欲望,專心一致修任義道德,使人能擺脫欲望的束縛,超度自己成為圣人。

11.不少新興國家,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固然在工商業(yè)上成功了,國民收入顯著增加了,但是社會秩序卻變壞,政治失序,交通紛亂,社會風氣惡劣,人際關系失去了愛心。這些都暴露出在西化過程中,只看到西方由工商業(yè)開展出的物質文明,而忽視了其哲學所開創(chuàng)的守法精神以及由宗教所引導的博愛心胸。

12.“利”的人生觀發(fā)展的正常時,就是用正常的方法去獲得財富,所謂“勤儉致富”;可是,若偏離了正道,用不正當的方法去爭取財富時,就形成社會**的“偷”“搶”“騙”“賭”等勾當。這些勾當都屬于致福的方法,但是卻違法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德法則。13.命是上天指定的,時亦是命定的,惟有德是掌握在我們手中。除了一個人生來的聰明才智是命定之外,人的環(huán)境際遇也是命定的。家庭、種族、社會、國家、地區(qū)等,亦是命定的。人類是有極限的,沒有一個人十全十美,能在極限中擺脫限制,而看到完美—縱使缺陷較多,而完美極少,也就是人生擺脫命運的轉折點。擺脫命運,把命運轉成使命,是人生觀的第一步。

14.人類因為不滿現實,才會產生理想,這點似乎不成問題。但是,為什么會不滿現實呢?這問題就比較復雜?;蚴且驗槿祟悤容^,就如拿自己的經濟情況,和那些比自己富有的人作比較,而頓時覺的自己窮困,而在不滿意窮困的現實下,發(fā)展出擁有財富的理想?;蚴?,在地位上自己的卑微與別人的高官相比,而開始不滿自己當前的現實,而有升官的理想?;蚴?,自己身體不好,容易生病,而羨慕別人生龍活虎的體格。這些都是現實和理想相互作用的情形,亦都是人生途中際遇問題,不可避免的事實。不滿現實,追求理想本身,原是好事,同時亦是人類發(fā)展和進步的動力。社會如果沒有人去檢討現實,提出理想,又怎么會進步呢?又怎么會發(fā)展呢?但是,問題并不停止在發(fā)展和進步的動機上,理想和現實間的沖突與調和,基本上還是要看方法的運用:方法合法,運用得當,社會就會安和樂利,在安定中發(fā)展和進步;方法運用錯誤,或運用偏失,就會造成混亂和不安。就如一位窮人,不滿意自己貧窮的現實,而想著要成為富人,那他的致富方法就必須合法、合情、合理;他不可以只看富人現在擁有財富的成果,他要檢討富人之所以成為富人的努力和工作,以及節(jié)儉的習慣;而自己亦要從這種“勤儉致富”的正路,逐漸擺脫貧困,而進入小康,乃至于成為富裕,甚至大富。但是,如果他不用這緩慢且有效的方法,卻走歪路,一心想蹴而就,一夕之間成為富豪,而用賭、偷、騙、搶等不法行為,來獲得金錢,這就擾亂了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正常運作,而在理想取代現實時,犯了急功好利的毛?。欢倚男g不正,無法在“成己”實業(yè)上,做個“頂天立地”的君子,尤其是在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上,完全斬斷了自己成為兼善天下的圣人的途徑。

15.幸福究竟是什么?多子多孫的觀念時代,看見別人一大堆子女,就會說別人有福氣;在人口政策的眼光看來,似乎恰恰相反,以為多子多孫已成為幸福的障礙。貧窮時期看見一個人肥胖,說是富態(tài),現今卻認為是病態(tài),有高血壓或是心臟病的危機。傳統(tǒng)的做官做符,吃俸祿算是一大福氣,算是追求功名的成果,民主時代官員們成了公仆,民主的過渡期更會成為被辱罵或斗爭的對象。有人認為長壽好,總在別人生日時,祝賀人壽比南山;但亦有人覺得生命煩惱和痛苦,利用自殺來停止自己繼續(xù)活下去。真的,人人都追求幸福,幸福如何獲得,則有不少的學說在探討。幸福何時才算達到,則亦有許許多多的不同意見。但是,大多都認為是當事人要走正途,要行善立功,才會有幸福的出現。中國的至圣先師孔子,在其贊美弟子顏淵時,不也用同樣的尺度來衡量幸福嗎?“一簞食,一瓢飲,住陋巷”的貧困生活,但是“回也不改其樂”。真的,幸福是心靈的狀態(tài),不是離開心靈存在的東西;要幸福就要修心養(yǎng)性;亦即使說,幸福的獲得是要人往內,走反省的功夫,而不是走往外追求的道路。

16.在人生的理解中,尤其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中,孟子的劃分方式可供參考,那就是敬天、親親、仁民、愛物。以敬、親、仁、愛四種不同的道德規(guī)范來對待不同的對象,才是人生應有的態(tài)度。

17.通常,悲觀的人把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都看成灰暗的,而把原本許許多多值得慶幸的事,都置之不理,這樣,愁云永遠籠罩著他的臉龐,難得有開心的時刻;而樂觀的人恰好相反,常注意自己那些得意的事,而不在意那些不愉快遭遇,這樣,他總是笑口常開,不但給自己的生活增加情趣,就是那些接近他的人,也受到喜樂的感染。佛家和道教對“人與自己”的關系有獨特的見解,都認為要使自己快樂和幸福,最主要地是減低欲望,欲望少了,自然容易獲得滿足,在滿足時亦就感到幸福,而“人與自己”也就和諧相處了。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因為生活的各種需要,無法做到什么欲望都沒有,但是,把欲望減低到最低的程度,或是盡量減少欲望,總是可以做到的。更基本的問題是:人性在良知“行善避惡”的命令下生活,順從良知的善行當然應有好報,而反對良知的惡行則應當獲得惡報。這種“天道福善禍淫”的想法,原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在人生過程中的經驗,時常都會有出軌的現象,亦即是行善的人應有福報,而作惡的人則應受災殃。或者,更進一步,認為如果上帝存在,而又是至善的,那么,世界上就不應該有那么多些災難發(fā)生。經過邏輯的合理推論之后,發(fā)現世界上不公平的是太多太多,善惡報應亦非常少見,而苦難到處都有;這樣,哪里會有上帝呢?18.人生要做什么事呢?道德取向的文化很容易使人唱高調,就如人生要立志做大事,立大功。古代德三德:立德、立功、立言,都成了世大夫想要成就的大事??墒?,在人生哲學的探討中,并不是教人要做偉人、立大功、做大事,卻是教人以平常心,做個平凡的人。其實,能夠真正做個平凡的人,本身就不是平凡的。人人天生來都有傲性而且好勝,總希望出人頭地。這種想做超人的打算不是不好,原則上每個人都要有理想,都要擁有自身進步和發(fā)展的希望??墒窃诜椒ㄉ希绕涫窃诎l(fā)展和進步的過程中,不能一()而就,而是要按部就班的。所有能成大事的人,都從小事做起,“凡是忠于小事者,才能忠于大事?!比耸篱g總有人一生都在唱高調,但是,一生都實業(yè)不成,原因就是他定了目標,但沒有遵守好的方法,即是所運用的為達到目的的手段不好。

19.生活是一種智慧,很難用知識去衡量;不然的話,知識分子就應當比文盲過的更幸福更快樂;生活是精神生命的表現,不然的話,有錢人就會比窮人更幸福更快樂。我們不否認物質的條件,對人生哲學而言,我們就不能認同知識和物質對幸福有決定性能力。會用知識才是智慧,會用物質才是智慧,會以生活來求得幸福才是智慧。智慧生活的做法,也就是發(fā)揚自己的長處,而不要斤斤計較自己的短處。

20.當然,個人的完美除了精神生命之外,肉體生命也很受注意就如健康,四肢健全,五官端正等等;當然,正如各人的聰明才智不等,個人的環(huán)境不同,家世不同,身體狀況也不相同,因而才有完美與缺陷。人生面臨這些缺陷,的確是難以接受。瞎眼的人怎么也不可能理解自己為什么沒有眼睛,跛足的人怎么也無法認同自己應該不良于行。這許許多多的災難本是人世間的悲劇,許多人幸免于難,許多人則不興受罪受苦。人生哲學總是企圖解釋受苦受難的意義,同時亦鼓勵苦難中的人,應有奮斗的勇氣??墒牵忉尯凸膭畈⒉皇侨艿?,當事人一定得自己設法揭解開自己存在的迷,接受自己如此存在的事實,知命而不認命,設法把命運改變成使命;否則,在自我完美的路上,也許就會因為遭遇了自己的某種缺陷,而喪失了整體的人生。得失的選擇,原亦是人生智慧之一。

21.任何一個群體,只要互愛互助,都會興旺;相反,如果一個群體,里面互斗互害,還能夠繼續(xù)存在下去嗎?22.孫中山先生在民權主義的演講中,清楚地指出,人天生來就不平等,但是卻提出了“服務的人生觀”,來實踐“平等”的理想。他認為那些生來聰明才智特高的人,就應該貢獻自己能力,為萬千人服務;聰明才智次一等的人,也要為百十人服務;至于那些沒有什么聰明才智的,也要替自己一人服務。

23.今天,由于科技的進步和發(fā)展人類在生活中獲得了許許多多的方便,因而也更有時間來處理自己的生命問題??墒牵@只是理論的推論,事實上,科技越發(fā)達,人類的生活就越忙碌,科技給了人類前為所有的知識,可是卻無法給人更多的時間,人類要學習的東西多了,應酬也多了,反而在時間的運用上,越來越覺得不夠。這也就是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的通性。如果要問計其所以然的原因,大眾傳播媒體,拜科技之賜,也蓬勃發(fā)展,人們早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生活,早已被科技的成果所取代。自從電燈發(fā)明之后,人類就再也不肯日入而息了。城市中的夜生活成為人生中多彩多姿的一面。更有甚者,自從有了電視之后,多少家庭還保有全家人圍著飯桌吃飯的團圓景象?不說由于工業(yè)化或商業(yè)化之后的家庭,造成了離多聚少的無奈,就是同住在一個屋頂之下,戶口簿共同的一家人,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中,又有多少是聚在一起的呢?總是聚在一起,是否彼此間有交談的機會?工商業(yè)社會的特性就是忙碌,這忙碌不但奪去了人際關系的交往時間,甚至,剝奪了許許多多人的反省時刻,對自己生命意義,或是對自己生活目的反省意識的時刻。

24.個人在社會中,迷失了自己的存在。在群體性的社會中,個人的一切都受制于群體,大家的想法和做法成了每一個人的想法和做法,個人在社會中,難得有自我的存在余地,只有一個人表現的和別人不一樣時,就會受到社會群體的制裁和壓力。因而,個人在不知不覺中,順著潮流生活,稱為一個時代中的人,同時亦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在鄉(xiāng)村生活與熟人交往中,禮讓原是人際關系的根本禮貌,但與陌生人禮讓的經驗中,心目中所等待到回報,竟然不是“相互禮讓”,而是競爭,在吃過幾次虧,上過幾次當之后,禮讓的行為自然為競爭所取代。

25.人的命運是:想要得到一些東西,就必須放棄別的一些東西,要獲得財富,也許就要失去安寧,要想獲得內心的幸福,也許就得放棄一些外在的財富。究竟要得到什么,要放棄什么,這就要靠智慧的抉擇。人生最大的愚蠢莫過于和命運開玩笑,想獲得一切,什么都不肯放棄,于是,遑遑終日,終究無法滿足內心的欲望,而終究也活得不快樂。人生如果為快樂、為幸福而活,那么,很可能就是占有的欲望越小,幸福就越多,相反,越想占有,心中就越少幸福。人生總是要經過某些失敗、某些痛苦的折磨之后,才會成長,才會孕育生活的智慧,而更知道取舍。如何運用智慧,選擇適宜于自己的學說,而加以實踐,至少,自己在眾說紛紜的人生哲學中,找出自己的定位,堅定自己的生活規(guī)范,活出意義來。這幸福不但為自己,也為別人,尤其是那些覺得并不幸福的人。這里,就真可以印證,施比受有福的原理了。生活在農業(yè)社會中的人群,有時會因為缺少物質上的享受,而感到貧困之苦,可是這種痛苦倒也可以用“安貧樂道”的人生哲學來化解,來提升,而在工商業(yè)發(fā)達,各種生活享受都具備時,卻會使人覺得心靈空虛,物質生活在某一種角度看,的確是享受,但換一個角度來看時,卻又未必使人幸福。

26.社會轉型時期的人生,通常都會在趕時髦的心緒下,把生活的富庶與奢侈的風氣不分。我們常看到一些家庭,從貧窮的環(huán)境一躍而富有時,整個客廳的擺設,成為富有的表現,而且是以“金錢”的價值作為衡量的尺度,客廳書柜中擺滿洋酒,曾風靡一時,榻榻米換上地毯也曾是時髦的日子,甚至秋天的氣候也要穿上寒冬的皮衣,或是晚上和女朋友逛公園也背著沒有閃光燈的照相機,這些都是在炫耀富有和時髦,亦都是人生觀在過渡時期中的一景,盡管是恨不協(xié)調的一景。人生觀在當代環(huán)境中,的確需要有冷靜的思考及內省功夫,更需要有勇氣不敢時髦,而維持自己個人的看法,才足以主導人在群體生活中,仍然能使自我的獨立性成長,而不致隨波逐流。

27.工商業(yè)的發(fā)展進入到科技時代時,“利”的追求成為非常實際的行為運作。聯(lián)想到人生態(tài)度應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合法的手段去爭取利益,用合情合理的方式對待同業(yè),使社會因了個別的“利”的豐盛,而蒙受其利。但是,實際的情形往往與理想有差距,在工商業(yè)的社會中,很可能出現“只有厲害關系,沒有是非觀念”。28.個人主義在人生哲學中所深刻表現出來的壞處,則是個人本身靈性生命的萎縮。原因就是,個人主義墮入自私的桎趶桎梏中,很容易在利己的情況下,不惜犧牲他人,或是群體的利益,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為還不是最壞的,因為在利的引誘引誘下,是會蒙蔽人的慧根,而見利忘義。最壞的行為還是做那“損人不利己”的勾當。原來,人的心靈生命在病困中所呈現的,先是自己的利益,當這利益與別人的利益或群體的利益沖突時,會損人利己??墒?,心靈的疾病到達極端時,會產生妒忌之心,就是見不得別人的好處,縱使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亦會發(fā)生。這就成了“惡意”,希望別人受害,希望別人沒有好處,并且亦做出損人不利己的行為。這時,個人的精神生命就已死亡,生活在妒忌和不安中。

29.人生固然是為快樂而創(chuàng)造的,但是,快樂的獲得不是自己去爭取,而是在犧牲奉獻中獲得,快樂的獲得更不可以利用別人的痛苦來轉換??鞓分髁x的人生觀應該有尺度以及限制,才算勉強說得過去。最理想的人生莫過于生活得幸福快樂,而同時生命又有意義。我們要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不要做一個手心向上的人。我們要做一個心靈豐饒的人,不要做一個心靈貧困的人。

30.離婚最大的困難,對社會最大的傷害,還不是男女雙方心靈的創(chuàng)傷,而是殃及到無辜的下一代。子女何辜?夫妻的關系當然是由男女雙方的自由意志所促成,是人為的因素,社會上許多國家也就因此認為婚姻關系是人為的,因而準許離婚??墒怯譀]有想到,子女與父母的關系可不單是人道,而是天道。夫妻可以登報脫離婚姻關系父子亦可以登報聲明脫離父子關系嗎?只要冷靜地思考人性群體性的始點,尤其想到下一代的心身教育,也許就會發(fā)現,縱使因誤會而結合,也不可能用因了解而分離,獲得圓滿的解決。因為,分離也必然是另一種誤接的開始。當然,也就在理解婚姻的神圣時,婚前的理性抉擇也許就是青年男女最先要注意課題,千萬不要閉上眼睛去談戀愛、去結婚。同時,亦寄望文學家不要再用一些耀眼的名詞去美化離婚,美化單身,美化單親家庭?!敖Y婚”絕不是愛情的墳墓,而是真正愛情的開始,而且是由男女的愛,變成夫婦的愛,再轉化成父母子女的愛,而且由于對子女的愛,夫婦就更加相愛。“家”原就是愛的搖籃,每個人都從這搖籃中出生、成長,乃至于死亡。人的一生都離不開“家”。原來,“成長”也正是結婚的另一個名詞。

31.在人生體驗中,不是自己辛苦賺來的錢,是不會愛惜的,來得容易,去得也容易,因偷、騙、搶、賭而發(fā)財致富,而能持久的,歷史中并不多見,甚至有句話不太好聽,但卻又經驗可驗證的話,就是“富不過三代”。這智慧的體驗,也許可以叫那些迷于金錢,而不務正業(yè)的人,放棄偷、騙、搶、賭的行為,而回到“勤儉致富”的正途。

哲學與人生體會篇十二

人生是一場漫長而又充滿變數的旅程,在這個旅程中,我們不斷地探索、學習、成長、奮斗,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和困難,需要有一種正確的哲學觀念來指引我們前行。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于人生、哲學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一段:人生的本質。

人生是什么?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也是人類一直在探索的話題。在我看來,人生的本質就是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造,讓自己不斷進步,實現自己的價值。人生不是一個簡單的目的地,而是一個漫長的旅程。我們要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每一天的挑戰(zhàn)和機會,不斷努力、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

第二段:哲學的重要性。

哲學是關于人生的思考,是對人生意義的探討和思考。它是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念的指引,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并給我們指引人生的方向。哲學能夠讓我們避免決策上的錯誤,幫助我們理智對待人生中的事物,讓我們擁有更加寬廣的視野和更加高遠的目標。

第三段:人生的拓展。

人生是一個漫長的旅程,我們要在這個旅程中不斷地追尋自己的目標和夢想。但是,我們不僅要關注自己的個人成長,還要關注社會和他人的需要。正確的哲學觀念應該讓我們明白,我們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我們要為社會做出貢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拓展自己的視野和人生的價值。

第四段:人生的價值。

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對我來說,人生的價值就是讓自己的存在對世界和他人產生積極的影響。我們不停的成長變化著,有時是因為某個人的一句話,有時是因為某個事件的觸動。但是,重要的是,我們要理解我們自己的價值,并賦予自己更加豐富的內涵。我們要從自己內心深處燃起自己的激情,為了自己的夢想、理想去不停奮斗。

第五段:人生的總結。

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成功和失敗,有快樂和痛苦。但是,卻正是這些不同的體驗組成了我們的人生,成就了我們自己。回望過去和展望未來,我們都需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念和哲學思維來指導我們。要有清晰的人生目標,不斷學習和成長,為自己的人生增色添彩,為社會做出積極貢獻。這是我們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部分,切記,不止存在就是存在,而是必須為之添價值續(xù)寫下去,才是真正活得精彩。

哲學與人生體會篇十三

首先,人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經歷與感受。對于我來說,人生就像一場旅程,充滿了不同的岔路口和選擇。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無論選擇了哪一條路,只要堅定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對困難,就一定會走向成功和幸福的人生之路。

其次,哲學對于我來說,是關于存在、價值以及人的精神與思想等問題的研究探索。哲學理論在我人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透過哲學思維,我不僅能夠從更高層面觀察人生,也能夠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本質和意義。同時,哲學思考也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生命價值和目標。

第三,心得體會是人生中寶貴的財富,也是我成長路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不斷地體驗著不同的人生經歷,不管是成功或失敗,都是經驗的積累。通過反思思考,總結經驗,我才能更加明確自己的目標,從而更好地規(guī)劃自己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逐漸成長為一個更為成熟和自信的人。

接著,在思考人生與哲學的問題時,我所擁抱的信念是“堅持和努力”。作為一個堅定的信仰者,我始終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會得到回報。同時,在堅持的基礎上,我也懂得了舍得放棄和調整。在實踐中,有時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我不得不舍棄某些人或事情。這需要有擔當和勇氣,但是只有這樣才能走向自己應有的人生道路。

最后,總體來說,人生對我來說充滿了挑戰(zhàn)和發(fā)現,而哲學思考和心得體會則推動我思考和總結人生的經驗和故事。通過這些經歷,我逐漸明白了堅持、努力和珍惜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人生的真諦——只要用心生活,用心思考,每一個人都可以追求并獲得屬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哲學與人生體會篇十四

讀中國臺灣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此書籍特引人入勝。以往讀哲學書籍籍,往往讓人生厭,讀了一點,常棄之不讀了。而此書籍如一個巨大磁場,把我吸引了過去,愛不釋手。我想應該是書籍的獨特之處吧。它把傳授哲學原則、哲學知識放在了一個次要的位置,它的首要目標是點燃讀者對智慧的愛,引導讀者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要問題。他精道的論述,平易的語言,仿佛讓我看到了作者就是一個證人,證明哲學其實不是一個枯燥的東西,而是處處閃爍著智慧和思考的光芒。

讀了此書籍,我感覺人生離不開哲學。人類天性都渴望心靈的自由,能做自己,擺脫各種限制和壓力,越來越感受到做一個人的喜悅。愛智慧,愛哲學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盞明燈,讓我們知道我們從哪里來,該往哪里走。

在蘇格拉底看來,人的一生中如果沒有對這些問題反思過,那么,你這一生根本上講是毫無意義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億萬富翁,還是高官顯貴,統(tǒng)統(tǒng)都成了行尸走肉。

哲學讓我們去思考這些人生問題,并不是真正能尋找到一個標準答案,其意義促使我們去反思、去認識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這讓我想起了《紅樓夢》第一回里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甑士隱隨即和了一首,其最后兩句是這樣的:“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甚荒.唐,到頭都是為他人做嫁妝?!?/p>

說的是我們這些蕓蕓眾生生在滾滾紅塵,也就是“他鄉(xiāng)”中,“亂哄哄”地追名逐利、金錢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鄉(xiāng)”在哪里,因此,到頭來,也只能是“為了他人做嫁衣裳。”既然紅塵是“他鄉(xiāng)”,那我們的“故鄉(xiāng)”在哪里呢?也就是我們到底是從哪里來到這個紅塵的呢?“故鄉(xiāng)”顯然在紅塵以外。我們從“故鄉(xiāng)”來,借助于父母的結合,給我們肉體凡胎。我們就用這肉體凡胎,到世間來走一遭,來體驗人生、體驗愛情,也體驗痛苦。體驗完后,我們還是要回到我們的“故鄉(xiāng)”。

但有很多人在紅塵的花花世界中經受不住種.種誘惑和考驗,他們沉迷于各種各樣的“名利場”、“官場”、“情場”或“賭場”,最后出賣了靈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鄉(xiāng)”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們的靈魂也就是隨著他們肉體客死在紅塵這個“他鄉(xiāng)”。

讀此書籍,讓我突然明白:學習哲學,學會哲學的思考人生,可以讓我們找到人生的“回鄉(xiāng)“路。人生不正如求學,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脫。讓我們擺脫身體的惰性和軟弱,得到心靈的自由。

哲學與人生體會篇十五

在我看來,《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更適合作為哲學的入門讀物。

哲學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這個字源于希臘文,是由希臘文中的philia和sophia兩個字合成的,意思是“愛智慧”。在古希臘,哲學不是一門抽象而枯燥的學問,而是思考生活、省察人生的生活態(tài)度。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年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發(fā)表《面向生活與工作的教育:發(fā)展21世紀可遷移的知識與技能》的報告,提出“21世紀能力”的概念,它包括認知的、內省的及人際的三大勝任力領域??梢?,內省力是一個人的核心能力,而內省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哲學素養(yǎng)的形成。從--年開始,法國教育部規(guī)定從高中一年級就開始進行哲學教育。并且,哲學是中學畢業(yè)會考的第一門科目。一個法國記者說,哲學會考似乎成了法國年輕人的成年禮。

可如果你總是選擇別人希望你選擇的,扮演別人期待你扮演的角色,你,還是你自己嗎?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忘了自己要做什么,為什么而做,而往往是看見大多數人要做什么就緊跟著去做,這樣便往往落了下風。而那些選擇做自己的人,則能更早的取得成功。盲人歌手楊光選擇了陽光向上,從不自暴自棄,終于揚名于“星光大道”;韓國男歌手rain選擇了“窮孩子也能當明星”,每天刻苦努力的訓練,沒有刻意模仿別人,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屹立于風起云涌的韓國樂壇數十年不倒;英國首相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選擇了自己深思熟慮的結果,不顧眾人反對,使英國避免了難以估量的損失。又想起中國一度出現的“房奴”、“車奴”、“十八項全能媽媽”,還有香港奶粉搶購潮,蘋果手機瘋搶潮流,我只能苦笑。

什么是真正的自己?我問過我自己。我不是很清楚,但我記得一句很早之前看過的話:當你獨自一人笑了,你才是真正的笑了。我們在生活中不免使用大量的表情,而笑,則是最廣泛也最具效用的一種。很多時候,不一定是因為開心你才笑,而是因為周圍的人都在笑,所以你選擇了笑。

曾經我看過一本小書,叫做《簡單生活》,書的大意就是盡量精簡自己的所有物,只留下必需品,這樣會讓你感覺無比愜意且有效率。此刻,為了真正的發(fā)現自我,我覺得你可以先找到對你最重要的東西,把你覺得自己具備的或想具備的品質或物質寫在一張紙上,然后一項一項劃掉對自己不是那么重要的項目,最后剩下的你怎么也不想劃掉的那幾個就是你真正想要的或想留下的。然后,學著用最簡單的眼光看生活,用最樸素的心情去感受生活,用最真誠的心意去做出自己的選擇。

不去想別人的想法,不去看別人的眼光,真誠的,虔誠的去做自己。

哲學與人生體會篇十六

在毛概課上,聽了孫老師的教誨,就決心讀一點書。以前總是讀很多文學作品和歷史傳記,所以便買來《哲學與人生》,通過讀哲,也確實讓我收獲了很多,領會了很多。

西方有句諺語:“哲學不能烘面包,但是哲學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學就好比蜂蜜,可以調味人生。我覺得,人生數十載,若沒有哲學,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學,我們才能像海德格爾說的那樣“詩意的棲居”。傅佩榮老師說:“如果不談哲學,則人生不限于盲目瞎闖或隨俗沉浮者不多啊!”確實,哲學使我們活的有意義,活的有方向。

哲學教給我的那些事。

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愛好智慧。愛好智慧就需要我們超越感性限制,發(fā)現真理,并積極印證,而這些的首要基礎就是培養(yǎng)思考習慣。我在這本書中最大的收獲之一就是明白了培養(yǎng)思考習慣的重要性。

一個人如果沒有思考的習慣是絕對不可能具有獨立的個性。遇到事情都喜歡憑著本能的感覺立即反應,而且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我以前就是一個極不愛思考的人,懶惰喜歡依賴別人。從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時候,同學問我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學習,我才醒悟我學習只是因為我習慣地認為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就是我應該走的路,但是從來沒思考我能用學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發(fā)生了事情總是潛意識里看被別人的反應,讀書時也總是立刻信以為真。而現在我明白沒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學會思考,遇事冷靜下來想清楚并在無疑處有疑才能有所發(fā)現和收獲。

只是會思考也是不夠的,人生的問題是需要我們去印證的。正如傅佩榮老師所言,人生是需要體驗的。如果光是敘述各種道理與格言,而沒有自己去體驗的話,到了最后還是只能在知識的迷霧中打轉。

哲學與人生體會篇十七

“一個人的生命內涵由他所選擇的價值所構成,如果無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p>

從古到今,人們都會用“盛世”和“亂世”來形容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歷史狀況,其實不管是盛世還是亂世,都是“俗世”。在現實世界里,人們通常用利益來衡量一切,并學習各種求生的本領來適應社會,以致不被社會所淘汰,這樣是符合達爾文的“進化論”的。然而人們會忽視一些人之所以被稱之為“人”的那些精神價值,信仰、真誠、尊嚴、正直、忠誠、率真、愛情……這些東西本來人人都有,可是人們在追逐名利的時候或多或少的把他們丟失了、遺忘了,遺忘和丟失的不是這些東西而是他自己,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更不知道人是什么。有些人一生都在追逐一樣東西卻始終追不到,就像狗總喜歡咬自己的尾巴,卻總是咬不到,我們只看到那只狗拼命地在轉圈,卻始終跳不出那個圈子。

記得很多年以前,我就職于一家建筑單位,在這家公司里有很多和我年紀相仿的同事,大家都很談得來,既是同事又成了朋友。那段日子過得很快樂。后來由于企業(yè)不景氣而裁員,我也不得不離開那了。本來每天朝夕相處在身邊的同事一下子就沒有了,心里非常的失落,總希望他們有空時來看看我,大家聚聚,回憶以前開心的日子,我也非常期待每次的聚會??墒呛芷婀?,每次聚會結束后,心里失落得感受比沒聚會時還要厲害,有點舉足無錯的樣子,后來對于聚會,我既是期待又是擔憂,矛盾極了。

后來,我漸漸地養(yǎng)成了看書的習慣,從散文、詩詞、到孔孟之道、經典著作等等,雖然看的書不多,卻能在閱讀中感受到無比的快樂和精神上的愉悅,每看完一本書就像經歷一次旅程,在旅程中感懷歷史、感悟人生、感知生命,感激這些文字給你帶來無窮的快樂。曉風殘月,青燈黃卷,絲絲秋雨,手捧香茗,此情此景,豈不快哉!朋友,向外探求;讀書,由內而發(fā),兩者兼顧,相得益彰。

活在當下,珍惜高峰經驗——是一種能夠讓人在一剎那之間覺得無所缺憾、一切美好圓滿的感覺。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1438847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