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人讀后感(匯總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3 17:15:10
臺北人讀后感(匯總16篇)
時間:2023-11-23 17:15:10     小編:薇兒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以后產生的對書中內容的心理反應和個人感受的一種書面表達形式。通過寫讀后感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書中的思想,凝練主題,加深對作品的感悟。讀后感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但是也需要具備客觀性,可以通過個人情感、思考和評價等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讀后感既可以是感動的回憶,也可以是思考的啟示,對個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探討和震撼的效果,每次寫讀后感都是一次思維的體現(xiàn),對提升寫作能力和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寫讀后感時,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不受他人影響,堅持自己的觀點。小編整理的這些讀后感范文可以給大家提供一種寫作思路和參考的模板。

臺北人讀后感篇一

白先勇,一個出身國民黨高級將領家庭的現(xiàn)代派作家,在特殊的歷史時代,輾轉于中國內地、香港、臺灣和美國之間,以他特殊的視角和特別敏感和執(zhí)著,審視著最根本依賴的人性,審視著最熱愛的傳統(tǒng)文化。而在審視的過程中,白先勇的心情是復雜和沉重的,因為他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衰亡。

他想努力挽留,于是他通過他的創(chuàng)作,在作品中對逝去前的美好和逝去后的衰微作對比,給讀者留下一個強烈的反差,讓讀者自己從內心萌發(fā)一種對美的渴望和追求,從而達到“不衰亡”的目的。于是白先勇這個“敏感的傷心人”寫了一部《臺北人》的短篇小說集。

1965年4月,登上文壇已8年的臺灣現(xiàn)代派作家白先勇在臺北的《現(xiàn)代文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與以往風格截然不同的小說《永遠的尹雪艷》,一炮而紅。從此之后,又引出了其他13篇短篇小說,并合訂為《臺北人》一書。書名之所以定為“臺北人”,是因為在此集中,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一群特殊的人物:

他們是1949年那一場巨大的歷史變動后,毫無心理準備倉皇渡海,困居臺灣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家眷以及隨潮東渡的人們。他們是中國現(xiàn)代歷史的產物,他們雖然是生活的失意者,卻是文學界的“幸運兒”,因為他們有資格在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受到作者一種痛,一種對正在逝去的美的哀嘆,一種對“已經不再,已經不能再從頭”的哀悼。

白先勇也說過:“美到極致便難免衰微”,所以他要為“逝去的美照像”。正是出于這種情結,于是他完成了《臺北人》的創(chuàng)作。即表現(xiàn)了一種逝去的人的美。人的美,除了主人公外表美的喪失,更重要的是指人性深處那份可貴的情感的淪喪。而《臺北人》集子里主要是通過對各類知識分子的追求理想和信念的不再,以及純真女孩轉變?yōu)轱L塵女子的墮落這兩個角度來詮釋。

除此之外,文章里又表現(xiàn)了一種逐漸衰亡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美。這種美是通過作者以海外華人這個特殊的身份和角度出發(fā),抓住《臺北人》中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刻意描寫,感受作者心里那種見不得它衰微,極力試圖挽留的心情。“愛之深則痛之切”,正因為作者對人性中閃耀光輝部分的重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他才能用如此炙熱的情感,去表達一種近乎切膚的痛苦。

我們都知道,“臺北人”是一群特殊的人,在軍事沖突和政治沖突中處于僵持對峙的時期,文化沖突卻由于這些特殊的文化主體的心理失衡而被激發(fā)。這是作品中的人物,包括作者本人,都有一種情緒化了的文化心理體現(xiàn):狹窄的生存空間、尷尬的國際地位、咫尺天涯的故土親人,這些都成了他們的心理困境。而幫他們走出精神饑荒的,只有他們血肉相連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他們生于斯長于斯的中國山水風土所孕育的文化情結。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他們心里,是民族的象征和根結。

于是,那批流離在外的“臺北人”有著更敏感更執(zhí)著的文化意識,和比大陸的中國人更自覺更強烈更根深柢固的文化情感。所以他們更容易察覺到文化的衰弱和流逝,于是也更痛苦和焦慮。他們不能眼睜睜看著這唯一聯(lián)系民族情結的文化傳統(tǒng)衰亡,于是以白先勇為代表的海外華人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把握住漸衰亡的文化。

白先勇選擇了寫小說,想在小說里提醒人們這種傳統(tǒng)文化日趨衰微的現(xiàn)狀而引起警戒。也想通過在小說中再現(xiàn)那些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再度勾起人們對那些美的熱愛和執(zhí)著。白先勇寫下的《臺北人》,也正體現(xiàn)了他自己說過的那句話:“《臺北人》對我比較重要的一點,我覺得再不快寫,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經慢慢消逝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馬上就要成為過去,一去不復返了?!?/p>

臺北人讀后感篇二

從去年還是前年,在圖書館偶遇白先勇的書,驚訝于他文字的火候——看似平淡卻能有看電影的感覺??赡苁撬麑憚”竞透木帒騽〉墓α?,小說中的場景和人物都非常鮮活。這部《臺北人》有十四個中短篇,看的時候猶如進入一個臺北六七十年代的照相館,里面不僅有相片,還有場景、溫度、濕度,而人物的酸楚、痛苦、掙扎也歷歷在目。

《永遠的尹雪艷》講一個風華絕代的女子——時隔半個世紀,看李敖上節(jié)目,說形容頂級的美女最恰當?shù)脑~也是這個詞。她一出來,旁邊的都成了背景。尹雪艷也是這樣的女子——“尹雪艷著實迷人。但誰也沒能道出她真正迷人的地方。尹雪艷從來不愛擦胭抹粉,有時最多在嘴唇上點著些似有似無的蜜絲佛陀;尹雪艷也不愛穿紅戴綠,天時炎熱,一個夏天,她都渾身銀白,凈扮的了不得……”她來臺北建立自己的尹公館,維系著上海百樂門的標準,而且她待人接物有春風化雨的本事——鴻儒白丁都要來。尹雪艷的故事也充滿曲折,但不要緊——她會把那些挫折拋在身后,繼續(xù)往前。這也是絕代風華所必要的氣度。

《一把青》講述一個傷痛愈合的故事,朱青在第一任飛行員戀人墜機之后,死去活來——然而十幾年后,這樣的事情再發(fā)生一次,她已經很平淡地看過去了。即使曾經把愛情當做一切而又失去的人,歲月也能照看好ta。

《歲除》和《冬夜》勾畫了三個有“理想”的失意中年男子。一個在新年夜的醉酒豪言。他牛飲著,揮舞著,倒下了。但有人情味的是一圈老戰(zhàn)友對他的體諒和關懷。一個想要抓住最后的騰達機會,一個雖然騰達卻失去了理想,這兩個人放在一起的對話,更是人生百般滋味嘆著品。

《金大班的醉后一夜》是本書最為精彩的篇章之一,金大班曾經叱咤風云,而在二十年后,也要趕緊嫁人了。在離開夜總會的前夜卻遇到了一些故事——精心栽培的小妹栽在了愛情的幻想中,搞大了肚子——不像自己二十年前狠心斷絕,她拿一枚鉆石戒指給小妹去生養(yǎng)。雖然罵得很兇,但金大班卻讓小妹不要受自己一樣的傷,失去對愛情的希望。小說終止在她遇到一位和當年自己墜入愛情時很像的年輕男子跳舞的畫面,她痛苦過,迷茫過,瀟灑過,而現(xiàn)在就讓這一切在一支舞中飄散吧。

《思舊賦》《梁父吟》《秋思》《國葬》刻畫了四個懷舊的人,有的已遲暮,但對過去的緬懷和執(zhí)著令人敬佩或唏噓;有的不得不停下腳步,接受歲月的凋零。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孤戀花》《花橋榮記》《滿天里亮晶晶的星星》講了四個被歲月摧殘的可憐人。讀到他們的故事,會嘆息或者哽咽——不好多說,因為每個故事背后都是鮮活的面容,你看到這些文字,那些人就會浮現(xiàn)。

《游園驚夢》是最長的一篇,而將錢夫人的人生和戲交織在一起的一段最為精彩。如果說語言的終點是音樂,而戲劇則是這終點站的輝煌建筑。這段的妙處在于,把錢夫人在戲曲和人生中的醉生夢死描寫得入木三分,你以為在看一部小說,但卻是在看一臺戲;而當你覺得這是一臺戲的時候,這卻是在描寫真實的人生。在這六頁的戲曲描寫中,錢夫人的戲與人生已經沒有了邊界。

這本小說看完之后,回味久久。我覺得不僅是這些精彩絕倫的描寫,把臺灣六七十年代的眾生相刻畫得十分生動,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他并沒有要宣傳什么正能量,也沒有要拉人入地獄閑逛的黑暗——充分尊重每個人物的人生,卻能在看到失望時的不悲嘆,在絕望時也能留有的一絲從容。這份氣度正是文章的魅力所在。

臺北人讀后感篇三

要讀臺北人了。

這書名,真不夠吸引人!白先勇?這作家倒是耳聞過,他寫的《孽子》還曾紅上電視節(jié)目呢。

翻開國文老師下達的閱讀命令,頭個見的詩句并不陌生劉禹錫的烏衣巷。中國文學真夠神奇夠偉大的了,幾個字,如此美麗,如此悽涼,讓我略微猜中整本書的底細。書的頭篇「永遠的伊雪艷」挺吸引人,但直到結束,我還有些不解其中含意,甚至為其倏然劃下休止符而感錯愕,只覺內文似乎暗暗隱藏些許諷刺和悲傷。白先勇鎖住一個主題人物,從其周圍脈絡而下的鋪陳,像是他在本書中大略不變的筆法,而這些文章之寶,或許只需覽過一遍,也或許得多加品嘗玩味才得了解其中含意吧??吹胶髞砦覞u漸懂了,塬來這整本,真的全繫著「臺北人」,經過華麗的、滄桑的、波折的、熱血奔騰的,而或,從哪來、從哪走的,一本書,道盡了各個走向臺北、歸回臺北、留駐臺北、離開臺北的臺北人,與各個平凡中又不平凡的故事。

臺北人讀后感篇四

白先勇先生的《臺北人》,用最樸素平實的語言,刻畫出一個個有血有肉,靈魂卻無處依仗的異鄉(xiāng)客,明明與他們未曾相識,卻在心中烙下記憶。

明明名為《臺北人》,但是十四個短篇故事里,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臺北人,他們迷戀過在大陸的輝煌,撤退后卻只剩下寂寥,他們遠眺大陸,卻觸不可及,他們與新世界格格不入,卻驕傲地固守過去的風光。

這本書收錄了20世紀60年代社會上不同階層的故事,同時也暗藏了一部民國史在這字里行間中。

《臺北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眾生相”。

“蔣碧月穿了一身火紅的緞子旗袍,兩只手腕上,錚錚鏘鏘,直帶了八只扭花金絲鐲,臉上勾得十分入時,眼皮上抹了眼圈膏,眼角兒也著了墨,一頭蓬得像鳥窩似的頭發(fā),兩鬢上卻刷出幾只俏皮的月牙鉤來?!保ā队螆@驚夢》)這便是白先勇先生作品吸引我的獨特之處,看似樸素無華的文字,卻讓一個連模樣都未曾見過的“蔣碧月”在我腦海中刻下了她的容貌。“火紅”,“錚錚鏘鏘”,讓我更加肯定,她是白先勇筆下的“鳳辣子”,潑辣,美艷,卻抵不過“人生如夢”四字,一場短暫熱鬧的宴會,只是一場對前塵往事半夢半醒的追憶,在時代的陰影下,一切的繁華已惘然,只余唏噓。

“老者一頭白發(fā)如雪,連須眉都是全白的:他身上穿了一套舊的藏青嗶嘰中山裝,腳上一雙軟底黑布鞋?!薄袄险邅辛⑵?,然后拄著拐杖,彎腰成了一把弓,顫巍巍的往靈堂里,蹭了進去。”(《國葬》)不論是什么人,在白先勇先生手中的墨水下,終變成一個落寞的身影。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英雄末路,一片赤誠終將失付。

“朱雀橋邊野草花,無意向中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可惜世事變遷,物是人非。

《臺北人》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臺北人,他們并不生于臺灣,長于臺灣,這群回不去故土的“外省人”,懷揣著遙不可及、自欺欺人的幻想,將一部孤獨的民國史帶到了“新世界”——臺北。在白先勇先生的筆下,《臺北人》里的人物形象可謂十分豐富,有商人,有仆人,有軍官,有貴婦,也有藝伎,知識分子。他們也許如今風光不再,也許仍有后起之秀。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連著過去的愛恨情仇,在暮年靠回憶取暖。短短的十四篇故事里,能看到不少“民國”這個短暫時期所經歷的大事件,《一把青》里的凇瀘會戰(zhàn),《歲除》中的臺兒莊戰(zhàn)役,《冬夜》里的五四運動以及《梁父吟》中的辛亥革命,而印象最深刻的,是結尾《國葬》一篇中,秦副官回憶抗戰(zhàn)勝利那一年,他陪伴長官到南京的中山陵,那一聲聲的號令,如猶在耳,也時?;厥幵谝蝗耗耗昀媳亩?。

“敬禮”——

這些馬上要成為過去的人,他們忘不掉的是鄉(xiāng)愁,是故國,海的另一邊有他們忘不掉的東西,他們都想著有一天會回到“外省”——海的那一邊。

這一份惆悵,道不清,說不盡。臺北的冬夜愈來愈深了,窗外的冷雨,卻仍舊綿綿不絕的下著。

臺北人讀后感篇五

在大家都交了作業(yè)的當天,我這膽怯癥加拖延癥患者意識到必須交作業(yè)了。早就讀完了《臺北人》,無奈語言匱乏,不知如何下筆。

對于白先勇先生,我之前了解甚少,除了知道他對《紅樓夢》頗有研究以及是名將白崇禧之子之外,其他一無所知。拜讀完《臺北人》,首先能感受到白先勇先生是一位極其重情重義之人,有著強烈的情感的寫作者,才會有如此深情厚誼的故事?!凹o念先父母以及他們那個憂患重重的時代”——白先勇在扉頁如是說。故事里的人物在時代裹挾中前行,都經歷了時代變遷,大起大落,有多少人物,就有多少段物是人非的曲折。也許是陰陽兩隔,也許是兩岸相隔,也許是得失落差……個性鮮明的人物在一個個故事里的境遇與情感的變化著……從故事里,看到了那段歷史背景下的不同性別,不同職業(yè),不同地位人物的悲喜。

白先勇的每個故事里都有主人公今非昔比的惆悵,并且善于抓住女性的心理活動,有著《紅樓夢》里的語言風格,細膩婉轉,比如《游園驚夢》里的錢夫人,錢夫人坐計程車到竇公館,聞到桂花的香氣,看到竇公館里的奢華,見到昔日姐妹的穿戴,包括多次描寫蔣碧月那一雙戴滿了扭花金鐲子叮當作響,無時無刻不撞擊著錢夫人的尊嚴。一邊赴宴,一邊回憶曾經的自己,現(xiàn)實與往昔交錯,仿佛真的是《游園驚夢》,亦真亦幻,沉浸其中,不愿醒來。從前出手闊綽的'錢夫人為竇夫人辦過生日宴,到穿著舊料子做的過時長旗袍赴宴;從前嫁給了將軍做夫人的風光,到如今只能蝸居臺灣南部的凄涼;從前大家贊賞的女梅蘭芳到如今嗓子不能唱了,錢夫人的這一場游園驚夢,徹底的黯然神傷?!督鸫蟀嗟淖詈笠灰埂分薪鸫蟀嘣谝拱屠璧淖詈笠灰?,回顧了自己前半生的得意與失意,自己的命運與生命中幾個男人息息相關,對于用盡情義的月如卻不能托付,到年過半百只能選擇一個老頭,心有不甘也只能如此,接受現(xiàn)實。

白先勇先生塑造的角色,各型各色,她們的命運永遠與那個憂患重重的時代緊密相連,尤其是女性的命運,跌宕起伏,為了生存,堅忍堅韌?!队肋h的尹雪艷》里,尹雪艷不動聲色便俘獲了男人的心,活得如魚得水,被女人們稱作妖孽,但男人們前赴后繼的勇往直前,這是其他女人嫉妒不來的本事。尹雪艷永遠不老又永遠迷人,還是資深的心理學家以及高級棋牌室的ceo,這是白先勇筆下女神般的存在?!兑话亚唷防镏烨嘤蓮那暗那討B(tài)癡心到后來的愛吃“童子雞”,由聽到丈夫死訊便要隨他而去到料理完后事就可以談笑打牌哼唱。戰(zhàn)爭與時代造就了朱青可以強大到不動聲色的痛徹心扉。白先勇先生的字里行間里充滿了對女性命運的同情,用情至深,讀來頗受感動。

《臺北人》故事里,永遠都有麻將牌,這是那個時代各個階層必不可少的社交娛樂必需品。它是《永遠的尹雪艷》里尹雪艷的財富來源,還是《冬夜》里余太太不回家的理由,也是《一把青》里治愈空虛的良藥……無論是南京還是臺北,無論貧窮還是富有,棋牌不能停。

那個時代的麻將桌是不是與現(xiàn)代年輕人組隊玩電子游戲一般呢?

臺北人讀后感篇六

花三天的時間看完了白先勇的《臺北人》,其實也只是零散的時間看完的。真正的讀書人其實都不是端坐在書桌前看書的,我就是,什么如廁啦都是讀書的大好時光。

但是這本書讀的很流暢,因為白先勇的敘事方式很自然、不羅嗦,語言精準到位。也因為我們其實對他書里描述的時代是熟悉的。生長在大陸的人,對抗戰(zhàn)片都不會陌生的,一些影視劇里的國民黨高官或者侍衛(wèi)或者兵士,三十年代民國戲中的舞女、妓女,大戶人家的翩翩少年。白先勇的《臺北人》摹寫的正說這類人。當然,這類留在大陸的人的命運,我們也非常知曉。不外乎被共產黨推到,批判并改造。在大陸大多好不到哪兒去,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一類人。

其實不然,《臺北人》講述的就是這些人。他們其實都是客居在臺北的“臺北人”。思鄉(xiāng)是圍繞著這些人的主旋律,也是串起這些短篇小說的鏈條。他們都有一段難忘的“過去”,而這些過往都影響著他們撤退到臺北的下半生。他們懷念大陸的一切,那些伴隨著他們的青春歲月,光輝歲月的,和大陸有關的點點滴滴。紹興的黃酒,杭州的絲綢,桂林的米粉,上海的百樂門。都是他們思鄉(xiāng)的緣由。他們所困所或的其實都是一個詞,思鄉(xiāng)。

很多人對《臺北人》的過分解讀我是極其反感的。什么一部深具復雜性的小說,什么新時代的《紅樓夢》,我看這些人的腦袋都被門夾過被驢踢過。白先勇先生在扉頁上寫明的,紀念先父母以及他們那個憂患重重的時代,已經很好的說明了。如果還要一個更深的解釋,那么白先生在書前引錄那首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很明了了。那些撤退到臺北的人,他們思鄉(xiāng),也連帶著思念過去的歲月。

大家對白先勇的出身都熟悉的,作為國民黨高級軍官的子女,他對他父母那一代人的感覺是知曉的。扉頁上,還有三個字,可能很多人都不曾深解,“理想國”。白先生的父輩們,曾有過光輝的歲月,他們以孫中山為領導的先驅曾經推翻過腐敗的滿清,也曾拋灑熱血試圖建立一個民主自由的理想國,(《梁夫吟》里的革命元老樸老,《冬夜》里著名的五四青年運動者余欽磊和吳柱國,《歲除》里的下級軍官,為臺兒莊戰(zhàn)役賣過命的幸存者賴大哥)。這些也曾想建立一個“理想國”。然而他們的理想破滅了,成為了失敗者潰逃到大陸。

或許他們有機會成為中國大陸的貴族,居住在“烏衣巷”,然而最終“王榭堂前燕”們,卻最終飛入了“尋常百姓家”。不可否認,國民黨將領的出身普遍高于共產黨們。從實力上說,共產黨打敗國民黨依靠的不是軍事實力,而是民心,得民心者的天下,是民心者失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貴族們”的國民黨最終失敗了,潰逃一隅?;蛟S他們始終不明白,他們?yōu)橹畩^斗,為之前仆后繼的“民國”夢為何始終沒能照耀中國大陸。那是因為他們的腐爛自私小我,《永遠的尹雪艷》里,“患者嚴重的風濕,走起路來,十分蹣跚,眼睛又害沙眼,眼毛倒插,長年淌著眼淚,眼圈已經開始潰爛,露出粉色肉來”的吳經理正是這個化身,明明已腐敗潰爛,卻還自詡老當益壯,也就怪不得尹雪艷要冷眼戲弄他們。

這又讓我想起另一檔子事,某些追逐潮流自詡風雅的紅男綠女們,不惜標榜自己有多么的沉迷于民國,“流水載不走的民國”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還轉愛寫些個民國詩歌自我標榜。你其實不知,民國只限于“王榭堂前燕”能飛到的“烏衣巷”,依你所出身甚至現(xiàn)在所居住的小城市,民國風是吹不到的,我看你得個民國風濕病倒是夠時髦,像那個吳經理,再害個沙眼。

民國風吹到了偏僻荒遠的小村落,甚至中小城鎮(zhèn)了嗎?沒有。馮小剛的傾情力作《1942》你們都不看,說的就是那個時期,大饑荒,大逃難,甚至連老地主都不能幸免。民國有多少人餓死,又有多少文盲,你知道嗎?嗨,說你呢,那個自詡民國美女的某然然。我有時會被某些人的無知又裝高雅給弄瘋。

其實依我看,正是如此,國民黨才會被小米加步槍的共產黨打敗?!杜_北人》記述的就是戰(zhàn)后十幾二十幾年的客居在臺北的大陸人。不管留在大陸,還是逃到臺灣,對中華民族來說,那都是一個苦難的時代,故土的割離,親情的隔離。有多少人痛哭徹夜?如今很欣喜的看到,臺海兩岸不再隔膜,親情可以再續(xù)。支持一切自然的人性的親情,反對一切對自然親情背道而馳的東西。

白先生的《臺北人》所述的大多是能夠成為中國貴族的一類人,或者蜂擁在他們身邊的一些人,舞女啦、妓女啦之流。留在大陸的那些有可能成為貴族的人都被共產黨打到了。所以現(xiàn)今的中國沒有貴族,有的只是“土豪”們?!巴梁酪辉~能成為的熱詞很好的說明了這一現(xiàn)象。

白先勇當然是國民黨貴族,某些人拿他的《臺北人》類比曹雪芹的《紅樓夢》其實也是有道理的。貴族也有貴族的好處。我們可以從白先勇的文字中可以體會得到,自然、優(yōu)雅、美感,一切都渾然天成。所以你看白先生的文字是一種享受。而不似一些人(中國大陸尤其多)拼拼湊湊毫無誠意的為了金錢的功利寫作,簡直是對神圣閱讀的褻瀆。

閱讀是另一種的旅行,是讓靈魂在路上的旅行。如果你喜歡閱讀,那么就讀白先勇的《臺北人》吧,絕對不虛此行,絕對豐富你的視界。

臺北人讀后感篇七

《臺北人》中的主人公,幾乎沒有一個是正宗臺北人。這十四個短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在大陸出生長大,1949年前曾經在大陸有著輝煌或美好的過去——無論是將軍、飛行員還是個體戶、風月場,撤退到臺灣后只剩下平庸、瑣碎、落寞的現(xiàn)實,往昔都成了回憶中的云煙。這種今昔之感也是十四篇的共同主題。

白先勇的官二代身份無疑給了他一個絕佳的機會去觀察撤退前后那些最富于戲劇性變化的'人和事。他的敘述從容、準確而又味道十足。從上海百樂門的風月場到闊太太們的客廳,那個時代的你來我往、言談舉止、衣著打扮、陳設器物無一不入木三分如在目前。白先勇毫不回避與這些當代作家常常會投機取巧一帶而過的難點進行正面交鋒,《紅樓夢》的傳統(tǒng)仿佛在這些小說中又復活過來,而另一方面偶爾又會令人聯(lián)想到維多利亞時代那些關于紳士和淑女的故事。

雖然功力十足,兩三篇看完以后卻覺得并不夠厚味。所有往昔風光不再的感嘆,追根溯源不過是人的虛榮心和失落感,把這種虛榮心和失落感展示給我們大家看,并不會引起太多的同情和動容;而白先勇在對這種普遍的失落人群寄予同情和感懷之外,并沒能真正挖掘出什么對于人生、世界的新發(fā)現(xiàn)。只有看到《花橋榮記》這篇時才眼前一亮——老板娘拿起那張合影相框的時候,我們真正被推到了人生中那些無奈和痛楚的面前。我一直強調小說的“力量”,《臺北人》教科書般的功力固然深厚,卻并沒有產生預期中的力量。反倒是白先勇較早的短篇《寂寞的十七歲》(這篇很容易讓人想起《都柏林人》中的《阿拉比》),雖然技法比較質樸,給我的印象卻更為深刻。

臺北人讀后感篇八

有人說,白先勇創(chuàng)造了臺灣文學史上最美雙姝-尹g雪和金大班。而不論是永遠的尹g雪還是看盡繁華的金大班,都散發(fā)出無人比的大氣與風采。白先勇筆下的女人之所以有魅力,我想有幾個塬因:

一、他們身懷故事。尹g雪的過去,不論上海的交際花生涯或是下嫁決處長后的情況,都如面紗一般,看的見但摸不透;而決定金盆洗手的金大班,憶起當年青澀的初戀滋味,因著朱鳳和年輕男人想起和月如那段甜蜜與苦澀。

二、她們美麗。尹g雪數(shù)十年如一日,她的白素旗袍與優(yōu)雅身段,混著一股令人屏息的神秘美感;至于戴幾分低俗與潑辣的金大班,一身風塵卻顯出女強人的霸氣,充滿成熟女人的韻味。翻開《臺北人》目錄,率先吸引我的正是《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與《永遠的尹g雪》,兩人都曾是上海百樂門的舞小姐,金大班爽快、個性鮮明;而尹g雪對誰都一付親熱又生疏,誰也瞧不見真正的她。尹g雪用微笑迎接每位光臨尹g雪公館的舊雨新知,他還是那么恬淡優(yōu)雅;而不敵現(xiàn)實殘酷的金大班,初戀毀于身分階級的差距,第二段戀情則是女人對衰老和貧困的恐慌。他們表面美g風光,內心的孤寂又誰能可知?又有人這么談,尹g雪是株?;?,而且是雪光中的,極端的嬌艷,又極端的樸素,香氣淡淡,久經回味,而金大班是一簇夜來香,香氣撲鼻,那在月夜下閃爍的花朵,恰如多情的眼,在半夢半醒間,溫暖著迷茫的人。這兩位充滿著傳奇性、風華絕代的女人,走過生命中的流金歲月,那竄流在股血中的堅持,和生命的質感,綻放了耀眼的光芒,獲得了地久天長的絢麗。

臺北人讀后感篇九

臺北人讀后感在還沒有讀完《臺北人》的時候,我就想把這本書吼著對周圍的人說,快看看這本書。現(xiàn)在仍然這樣想,像個祥林嫂一樣,兜售這本書一樣。本書作者白先勇,里面是一個個短篇小說,每篇刻畫一個人物,講述一段過往。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在我來說,失敗之處是在最后的最后加入了一篇別人的讀后感和分析,典型的學究式分析,是我所不喜歡的。所以,看這本書,或者看任何書之前,不要去看別人的評價,不要去看別人第一文庫網的分析,我喜歡自己去感受,也許你看完還是讀不懂,但終究有一天,某一個瞬間,書中的一些情節(jié),一句話會給予你一個解釋,也許,這解釋并不是作者的初衷,但一部作品的本身,除了傳達作者的初衷,偉大之處也正在于給予每個人不同的養(yǎng)分。我個人始終倔強的覺得,那些研究派所分析出來的東西,興許并不是作者的初衷,一個故事,分析出來各種目的,各種隱喻,其實也許作者就是單單純純的想說個故事罷了。所以,如果你讀到個故事,但沒有感受到深處的震撼,那并沒有什么干系,我們不再是高中生,不需要分析文章目的和宗旨,也不需要段落概況,也許剛巧,作者就是告訴了你這么個故事,至于你的所得,誰又能知道它在你的`身體里會發(fā)生什么化學反應呢?實在不想把它寫成一篇我所討厭的分析性讀后感,也是因為沒那個能力去分析人物背景和傳達的東西,所以就單純的覺得很震撼,然后真誠的推薦個周圍的人。讓每個人自己去認識,結識,書中一個個像是站在你面前一樣的各色人等。

臺北人讀后感篇十

臺北有這樣一些人,他們與大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這種聯(lián)系一時半會兒是割舍不了的,所以就融入了生活中。

永遠的尹雪艷:是一劑讓人上癮的毒品,讓失意的人做夢,得意的人迷失,都不想再回到現(xiàn)實。尹雪艷不老,因為人們永遠需要可以逃避的地方。

一把青:在這里,專一的似乎是男人了。其實不然。男人只活了一次,而女人活了很多次。是傷口新痂復舊痂,壁虎斷尾再長,還是蝴蝶褪皮新生?都是堅韌。

歲除:除夕的團圓飯,一桌人陪著一個人吃,那些舊事,光耀的失意的都只是談資了,一年年新的總是慢慢替代掉舊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一個歷經風霜的女人被一個男人洗滌,讀來也很讓人感動,盡管這個男人可能懦弱無力,但她永遠不會恨他。生活是眼前的茍且,也可以想念詩和遠方。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到最后才明白他為什么會死在海里。對一個顛沛流離的人來說,家是寄托和思念,而家的方向在對岸。

花橋榮記:適應環(huán)境是一種妥協(xié),但不是投降,也不是拋棄過去。人呀,總是多些韌性才好,脆易碎。

臺北人讀后感篇十一

初讀《花橋榮記》大約是在高中的某本雜志上,那本雜志是專門收錄一些關于民國時期的小說的,一般都是些中短篇小說。那時總是很喜歡這些故事,淡淡的。

再讀時,看到名字并沒有想起曾經讀過,只是對故事情節(jié)有些熟悉,隱約記得是一個悲劇故事。于是就慢慢的細讀起來。

這一讀倒是發(fā)現(xiàn)了一位不尋常的人物,米粉店的老板娘。之所以說她不尋常,是因為與之前幾篇出場的人物相比,在她身上,始終有一種樂觀的底色。這種底色在其他人身上是看不到的。

提起花橋榮記,老板娘一臉驕傲“黃天榮的米粉,桂林城里,誰人不知?”當年桂林城的小米粉丫頭幾經輾轉來到臺灣,世事遷移,小丫頭雖然老了,但骨子里依舊藏著桂林山水養(yǎng)出的那份嬌憨?!耙粋€個的荷包都是干癟癟的,點來點去,不過是些家常菜,想多榨他們幾滴油水,竟比老牛推磨還要吃力”

獨在異鄉(xiāng),又不免偏袒些桂林同鄉(xiāng),而清秀文雅的盧先生尤得老板娘青睞,而這份青睞是大大方方的表現(xiàn)出來的,不顧其他顧客眼紅,單獨給盧先生開小灶,好不惹人憐愛,一開始我還想著,莫不是老板娘看上了盧先生?后來才知道原來老板娘是給侄女兒搭線,不希望侄女像自己一樣等下去。但這條線終究沒搭成,盧先生放不下大陸的未婚妻,老板娘的反應著實有趣,“他還想吃我做的冒熱米粉呢!誰不是三百五一個月的飯錢?一律是肥豬肉!”仿佛就能看到一個圓乎乎的老太太氣的翻著白眼嘟囔著嘴兒,發(fā)誓以后都不理盧先生了,這真是小孩子似的!

翻了半天也沒翻到什么值錢的東西,最后卻被一幅照片吸引住了,是盧先生和羅小姐在花橋邊拍的,景是故鄉(xiāng)的景,人是舊時的人,“我要掛在我們店里,日后有廣西的同鄉(xiāng)來,我好指給他們看,從前我爺爺開的那間花橋榮記,就在漓江邊,花橋橋頭,那個路口子上。”

白先生筆下的臺北人大都是沉溺于舊時在大陸的時光,這也難怪,這些臺北人都是幾經波折流落到臺灣這座陌生島上的大陸人,他們中間有舞女,有老兵,有軍人家眷,他們或已經習慣了過去的生活,對新環(huán)境無所適從,或已經從過去的悲傷中走了出來,以一種新的姿態(tài)面對生活,但這樣的改變是決絕的,也是對過去自我的否定。但花橋榮記的老板娘卻依舊保持著那個桂林米粉丫頭的形象,撫平歲月,行走在臺北街頭。

臺北人讀后感篇十二

本書描述了一群從大陸遷移至臺北的漂泊者們今昔命運變化的故事。曾經的他們,或是少年得志,或是官場得意,或是夫貴妻榮,或是傾國傾城。然而世事滄桑,洶涌的海峽使之成為過往煙云。這些新“臺北人”一個個在回憶自己的青春里打發(fā)著一天天行將沒落的日子,連昔日叱咤風云的將軍,如今也只能躺在醫(yī)院里呻吟了!

拒絕現(xiàn)實而沉淪過去,雖能獲得短暫的安全感,但卻縱容了逃避的心態(tài),助長了懦弱的意志。無論環(huán)境如何變遷,我們都不能被歲月磨平理想的棱角。民族文化也好,人生命運也罷,無一不是充滿了歷史感。興衰際遇,悲歡離合,實為正常。希望讀者看完本書后能夠包容人世的辛酸,理解世事的無常,保持清醒的頭腦,積極勇敢地生活。

“月斜西,月斜西,真情思君君不知,青春欉,誰人愛,變成落葉相思栽”。

臺北人讀后感篇十三

白先勇的《臺北人》,是一本深具復雜性的作品,書中十四篇堪稱一流的短篇小說串聯(lián)成一體,使我們看到了社會之“眾生相”,更重要的是,由于主題命意之一再重復與互相陪襯輔佐,使我們能更進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義,并使我們得以一窺隱藏在作品內的作者之人生觀與宇宙觀。

今昔之感。

我寫作,是因為我希望把人類心靈中無言的痛楚轉換成文字。――白先勇。

白先勇《臺北人》是由一出出悲劇連綴而成的,其中的主人公都是中年人或老年人,他們都出生中國大陸,隨著國民黨撤退來臺灣這一小島。也許當初他們還是意氣風發(fā)的年輕人,然而現(xiàn)在卻已是暮靄沉沉的年齡,。不論你是叱咤風云的將軍,或是未受教育的男工,不論你是風華絕代的仕女,或是下流社會的女娼,到頭來都是一樣,任時間將青春腐蝕,終于化成一堆骨灰。一句話,榮光屬于既往,衰朽屬于當下。時移勢易,色衰愛弛,怎不產生世過境遷、人情巨變的今昔之感!白先勇在書前引錄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正是點出《臺北人》的這一主題,傳達出作者不勝今昔之愴然感。

臺北人讀后感篇十四

我喜歡他寫人的方式。他總能把一個平凡無奇的的人寫的很特別,光是形容一個人的外貌,就可以寫滿整整一頁呢!他的比喻總是用的驚g,其中我最佩服得一段就是娟娟怒殺柯老雄的那一幕駭人的畫面。

害死五寶的華叁。五寶在死前口口聲聲說:「我要變成鬼去找尋他!」十五年后,酷似五寶的捐捐便殺死了柯老雄。她殺死柯老雄后就完全瘋掉了,但他已經報前世的冤孽了,也好像沒什么遺憾了。

更多讀后感范文進入讀后感大全:duhougan/。

臺北人讀后感篇十五

終于把這本書看完了,反思一下自己的閱讀速度,有些慢了,因為這本書每一個故事都不是那么開心讀起來,讀完一個故事,很難有接著讀下去的欲望,因為每個故事都很悲慘,要我一口氣讀完十四個故事,真的有些難??傄欢尾拍芙又x下去,我想作者寫書應該比讀者更痛苦吧,畢竟寫的都是懷古傷今的凄涼情感,看的時候我總想起: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句詩。

白先勇對中國的歷史應該比很多人有更多發(fā)言權,他的父親白崇禧將軍經歷過北伐,經歷過從大陸到臺灣的歷史變遷,所以這些故事被他寫出來,就好像把近代史復習了一遍。

當國共內戰(zhàn),蔣介石帶領國民黨殘余部隊逃到臺灣,曾經在大陸叱咤風云的軍人,來到臺灣,等待他們的是落魄和動蕩,他們已經不是當初那般威風,年齡不再年輕,時局不再明晰,衰老的身體,壯志未酬的無奈,讓這群人有了家仇國恨,所以這本小說集基調非常凄涼和悲慘。

從大陸來到臺灣,軍人的大好時光已經過去了,而那些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文人們處境也很無奈,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小說中的主人公曾經親自參與,而逃到臺灣卻無法去告訴世人到底當初這段歷史是怎樣的,只能任人評說,最有發(fā)言權的當事人只能苦澀地閉嘴,他們還有夢想,想研究文學,想把歷史真相傳遞給世人,可是他們只能閉嘴,因為他們已經不是當初的青年,他們還要向現(xiàn)實低頭,他們只能選擇做一個懦夫,出走臺灣,去做懦夫。

這本小說集每一篇都是一段活生生的歷史,當這些人物在巨大的歷史背景下,顯得非常渺小,有人逃到臺灣,還有未婚妻子在大陸,等了幾十年等來了一場空,人最后都瘋了,這就是現(xiàn)實,非常殘忍,有人在大陸是燈光一時的戲子,到臺灣卻只能做別人的配角,沒辦法,時代變了,曾經的好時光都已經過去了。

所以作者在這本書里表達的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情感:對于國名黨過去輝煌的不舍和留戀,對于戰(zhàn)功的留戀,對于過去錦衣玉食的生活的留戀,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懷古傷今,所以每個主人公都有自己悲劇的原因,但他們落入悲劇并不是他們自身能抗爭的,因為時局動蕩,他們也只是時代的犧牲品。

這本書寫的最牛的地方,就是作者把中國近代史融入小說的人物的`身世和經歷中,從每個小說人物身上,你又親歷了一遍當時的歷史,比如北伐戰(zhàn)爭,主人公親自去打孫傳芳,你又經歷一次這樣的歷史,作者把這段歷史放在小說中,你卻覺得無比真實。

所以這與白先勇是名門之后有關系嗎?畢竟小說來源于生活,他一定是見了很多這種人物,耳濡目染地才寫出這樣的歷史故事。

小說里面關于吃飯、喝酒打麻將、跳舞、喝酒的場景描寫的非常多,也非常逼真,關于吃的描寫也非常多,從魚翅到桂林米粉,各種場面的食物描寫很詳細,可能這也是作者親身經歷過的,從吃的東西來看,就能判斷出來主人公的身份地位的不同,作者可能也比較喜歡打麻將,包括對衣服、配飾的描寫,錦衣玉食的描寫更加突出這些人物極力想要保持過去的那種風光,去到臺灣,女人之間那種今非昔比的感覺會更加強烈,女人總要衰老,但是能夠有好的際遇可以不顯老,女人之間的攀比就是衣服和年輕,如果一個女人沒有變老,那真的是很難(想到這里,覺得歲月對女人是十分殘酷,所以為難女人的人男權的審美和女人的攀比了),里面有一些女主人公就是在大陸過的不好,到了臺灣反而旗開得勝,免不了女人之間相互攀比,看誰年輕,想來很無趣,只是多少人能夠掙脫這個枷鎖呢?連作者都沒能放過女人的青春容顏。

我覺得這本小說集非常耐讀,每一篇都是一段歷史,我喜歡讀故事,不喜歡歷史,這本書就把歷史放在故事里,也許這就是寫作的功力。

臺北人讀后感篇十六

在大學的時候聽一千零一夜第一次知道這本書,后來看紅樓夢和牡丹亭,比書還早的,先認識了白先勇。了解他的生平,聽他的講座,看他的訪談,久而久之的對這本書產生了一種預設,(之前也斷續(xù)讀過永遠的尹雪艷和國葬)認為他的文字和故事都是同他的講話行為一樣,該是溫和的懷想的又無奈的。是一個人獨自坐在午后的陽光底下,咂摸著杯中茶的滋味,閉著眼懷想過去。

過去本身呢,應為懷想的發(fā)生,鍍著一層美麗的珠色。但給我最大印象的是孤戀花一篇,通篇的不適感,那種兩個時空的交疊在一起的癲狂和血腥我始終記憶深刻。或許這就是預設的不同吧。如果這是余華或者莫言的小說,我可以較輕易的進入到他們所構想的文本世界中,我會將自己道德的,人倫的,秩序的東西都先放置一旁來接納他們故事中的癲狂和冷酷。但臺北人不是,他在這樣整體散發(fā)著哀傷悵惘又保持著某種優(yōu)雅和格調的現(xiàn)實懷想中突然刺入一個鬼魅橫行血污至極的世界來,實在令人詫異。

關在豬籠里的娟娟的母親,強奸娟娟又讓她打胎的娟娟的父親,五寶被開苞是撕咬她小小乳房的嫖客,赤這身子拿熨斗把柯老雄打出乳白色腦漿的娟娟,這根本是一個禽獸的世界。但同時又無遺拓寬著讀者的認知,尹雪艷,樸公,余欽磊所懷想的那個泛著珠色的時代的另一個側面,這個側面無疑也是真實存在的。那些人尚且可以抱擁著一個美麗脆弱的幻夢安眠,娟娟呢?金華街上的我呢?五月花里面的其他陪酒女呢?黑暗是一直包繞他們的,只是現(xiàn)在更加黑暗了,她們連一個助眠的好夢都沒有。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1445066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