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學理論論文(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3 00:27:23
熱門文學理論論文(模板13篇)
時間:2023-11-03 00:27:23     小編:飛雪

通過總結,我們可以準確把握自己的特長和優(yōu)勢,實現個人的價值最大化。在寫總結時,我們可以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以求更好地提升總結的質量。這些范文是經過精心挑選和編輯的,希望能為您的寫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啟發(fā)。

文學理論論文篇一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新異事物可以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我先利用課本上的圖畫,復述對話中心內容,將要發(fā)生的對話情景介紹給同學,并引導他們進入情景,使其考慮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樣說,隨后利用錄音機聽對話,對照對話內容發(fā)現自己表示的不足,改正錯誤,鞏固對話中的詞組、習語、語法要點等;最后通過朗讀,表演形式,使其牢固掌握對話。教課文時,我總是在解決生詞發(fā)音之后,給學生提出與課文內容有關的中心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找出問題答案,并講出內容提要。不管學生說得怎樣,哪怕只說出一個與內容相關的詞,也要加以鼓勵,并讓大家相互補充以豐富故事內容,這樣能喚起每個同學的參與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聽說能力。待學生熟悉了課文內容后,再將一些重點語法項目、詞組加以解釋,學課文便再也不是枯燥乏味了。

游戲也是英語課堂教學的一種形式。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堂上適時地進行各種英語游戲,不但能消除由于緊張的、有意識的記憶所帶來的疲勞,而且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各種能力,如觀察力、想象力、注意力。方法是學生必須按照老師的指令去做。如老師說“book”,同學們就舉起書,老師說“standup”,大家就站起來;老師說“what’sfiveandfive”大家就伸出10個手指等等。做錯了罰唱一首英語歌。這種游戲可在語法結構、語言詞匯、對話套用句型等多方面進行。只要運用得當,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使學生在游戲中學到了知識,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教具。

英語教學中常用的直觀教具主要有錄音機、實物圖片等。直觀教具能增強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直接理解所學英語,易于加深印象,強化記憶。尤其聽錄音能使學生學到標準的語音、語調,便于模仿地道的英語。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錄音等電化手段,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大量實踐英語的環(huán)境,而且對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興趣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而差生問題卻是構成全面發(fā)展的障礙。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學生興趣、愛好、特長,尋找突破口,給差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激發(fā)學習動力。

五、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喜愛什么學科往往與任課教師有著密切的關系。課堂上老師的課風趣幽默,課下老師的輔導一視同仁,耐心細致,不體罰學生等都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過程中,要善于塑造自己的形象,密切師生關系。首先要做學生的朋友,這是師生良好關系的'基礎。教師要經常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尤其對差生更要多加照顧,使學生認識到老師是他們的朋友、兄長,這樣,學生就會自覺地親近你,喜歡你,從而喜歡上你的課。其次是要尊重學生,保護其自尊心。教學中要滿腔熱情地鼓勵,對平時學習中的獨到發(fā)現與進步要及時表揚。在課堂上達不到要求的可幫助他們課下達到,切莫亂給學生下定義。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耐心細致地解答,對他們的缺點、錯誤不要大聲訓斥,諷刺挖苦,不顧忌他們的自尊心。只有這樣,才能使師生進入互尊互愛、融洽和諧的情感之中,點燃起學生學習興趣之火,學生潛在的力量會得以發(fā)揮。

文學理論論文篇二

我國的農村鄉(xiāng)鎮(zhèn)成人教育仍然存在管理方面的問題,如缺乏深刻的認識、管理機構薄弱、學校管理水平偏低等都影響了農村鄉(xiāng)鎮(zhèn)成人教育的發(fā)展。解決問題的出路包括提高認識、理順管理關系、合理設置管理機構,同時,應多方面提高管理水平。

一、當前農村鄉(xiāng)鎮(zhèn)成人教育管理面臨的困境1缺乏深刻的認識。

從當前的教育管理實踐看,農村鄉(xiāng)鎮(zhèn)成人教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教育管理部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維持成人教育的現有規(guī)模上。教育部門缺乏對學?,F狀的有效了解,實際工作中浮于表面,更為看重數字,對于學校存在的問題、面臨的困難和教學質量的好壞,只是依靠下級學校的報告,導致與實際存在嚴重的脫離。

[1]跟不上時代的要求,十幾年一貫制,缺乏主動的改變,對于管理的政策不做效果調研,導致管理不能深入到所有學校,引起成人教育學校的抵觸情緒。

2管理機構薄弱。

農村鄉(xiāng)鎮(zhèn)成人教育機構科室和人員配置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機構設置不合理,管理人員的數量和業(yè)務素質都滿足不了需求。對于成人教育的學校缺乏長遠的規(guī)劃,導致學校各行其是。對于成人教育學校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檢查工作也存在著應付現象,很難發(fā)現存在的問題根源。有的工作人員缺乏專業(yè)的培訓,把握不住工作的要點,付出大量的精力,卻收效甚微。

3學校管理水平偏低。

客觀上,相對于普通學校,農民地區(qū)的成人教育管理難度大,問題多,生源起點低,非??简瀸W校的管理水平。需要學校的管理者具有耐心和信心,具有高超的教學管理水平,能夠了解農村地區(qū)的實際現狀,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教學目標。然而,現在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并沒有經過專業(yè)的培訓,而是憑著熱情來到學校,在遇到困難后逐漸安于現狀。

現實中的種種困難導致部分主管校長和任課教師出現畏難情緒,加上得不到強有力的上級支持,導致工作責任心不強,日常工作存在著敷衍了事的情況。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學校和教師傾向于照本宣科,缺乏為農民服務的主動意識,教育觀念守舊,沒有意識到農村地區(qū)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和意義,課下與農民交流少,不了解農民的教育需求,并沒有從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導致教與學的偏差,沒有將成人教育的目的落到實處。[4]在課本的選擇、課程的安排、課后的輔導方面都差強人意。對于農民學生提出的改進意見,或者置若罔聞,或者簡單答復。

教學管理人員由于工作得不到肯定,普遍缺乏進取心,容易出現懈怠的情緒。管理方法簡單,靈活性不足,無法與農村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教學管理中無法調動農民的興趣,導致學校生源逐漸減少,影響力削弱。沒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只是按照上級的要求,將知識單方面地傳授給農民,沒有獲得應有的教育成效。

沒有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相對于普通高等教育和職業(yè)教育,農村鄉(xiāng)鎮(zhèn)成人教育的教師社會地位低,待遇不高,即使做出了出色的成績,也無法得到應有的獎勵,嚴重挫傷了教師的上進心,導致對職業(yè)前途迷茫。

二、解決農村鄉(xiāng)鎮(zhèn)成人教育管理水平的出路1提高對于成人教育重要意義的認識。

提高農村鄉(xiāng)鎮(zhèn)成人教育的管理水平首先應從充分認識到成人教育對于農村地區(qū)的重要意義入手。作為主管農村地區(qū)成人教育的領導,應首先認識到提高農村地區(qū)成人教育管理水平可以提高我國整體教育水平。農村成人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農村地區(qū)的文化知識水平,為農民提供所需要的職業(yè)技能知識。

以此為出發(fā)點,設計、開展和完善農村地區(qū)成人教育管理的途徑。通過學習、技能培訓、意義宣傳,讓教育管理部門和成人教育機構的教師員工都充分認識到農村鄉(xiāng)鎮(zhèn)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及身上肩負的歷史責任,更新原有的管理理念,樹立為農村地區(qū)教育服務的意識,把握社會和市場經濟發(fā)展對于農民日益成長的要求,用實際行動保障農村成人教育的穩(wěn)定發(fā)展。

制訂管理方法前,對當地成人教育的實際做充分的調研,聽取一線管理人員、任課教師和農民學生的意見。

市、縣、鎮(zhèn)、鄉(xiāng)都應制訂明確的農村地區(qū)成人教育發(fā)展計劃,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將農村成人教育管理列入到工作的日程當中,明確辦學的發(fā)展目標,制定工作計劃。對于已經取得的工作成績表示充分的肯定,同時明確承認農村鄉(xiāng)鎮(zhèn)成人教育頒發(fā)的學歷,提高農村成人教育和學校的地位。

讓全社會都認識到,農村鄉(xiāng)鎮(zhèn)的成人教育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農村鄉(xiāng)鎮(zhèn)成人教育的質量管理體系,對成人教育的教學評估量化,規(guī)范教學實踐,實施教學質量問責制,保證成人教育的教學效果。保障成人教育經費的充足,解決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后顧之憂。完善教學經費的管理,杜絕肆意的浪費,最大化地發(fā)揮投入到農村成人教育資金的作用。

2理順管理關系。

理順教育部門與成人教育學校之間的管理關系,實現政令暢通,溝通及時,使所有部門和人員都能全力地投入到農村成人教育的工作當中。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查缺補漏。適當下放權力,從制度上明確教育管理部門和成人學校的職責范圍。

健全成人教育的管理制度,明確管理職責和工作中的核心任務,保證教育工作準確到位。涉及到重大決定,實行民主集中制,保證決定的準確性,注意決議的效果,建立反饋機制。要虛心聽取下面學校的想法,以郵件、電話、面談等形式交換想法,定期舉辦專門的交流會,充分聽取成人教育學校的反映。

建立一個市縣鄉(xiāng)級的高效成人教育管理機構,合理設置專門負責農村鄉(xiāng)鎮(zhèn)成人教育管理的機構和人員。所有的人員都競聘上崗,實行動態(tài)管理,定期公布工作考核成績,優(yōu)化管理人員隊伍,保證人員學歷結構的合理性,組成老中青三代的管理人員隊伍。

對于成人教育學校,當地的教育部門實現垂直管理,保證對所在地區(qū)成人教育機構的有效掌控。各地教育部門應加強師資力量和培訓,充實師資力量,提高教學水平。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選擇適合的課本,調整課程內容,便于農民理解吸收。

充分調研,聽取呼聲,結合專家的.經驗,達成共識。選擇具有多年豐富成人教學經驗又精通管理的教師。對于能力有欠缺的人員,采取傳幫帶和短期培訓的方式,快速提高其管理水平。成人教育管理機構既要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能力,又要能很好地協(xié)調各個方面的關系。

學校的領導和教務管理部門根據所在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制定年度工作計劃。作為成人學校的校長,要保持與上級領導的信息溝通,自動接受上級教育部門和社會的全方位監(jiān)督,虛心聽取批評意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建立考評績優(yōu)制度,實行按勞分配,按成績分配,規(guī)范學校教職人員的獎勵工資發(fā)放,激發(fā)教師的愛崗敬業(yè)、勇于貢獻的工作激情。及時做好總結整理工作,舉辦教學管理座談會,所有參會人員都可暢談對于學校管理工作的認識。學校的職能部門應明確職責目標,各司其職,保證管理的公證性和平衡性,確保教學經費、教學用品的合理分配。規(guī)劃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提前做好學校發(fā)展的整體布局,兼顧現實和未來的需求,把成人學校建設成為農村地區(qū)學習先進科學文化知識的最佳場所。

4多方面提高成人教育學校的管理水平。

教育部門根據所在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出臺成人教育學校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然后根據各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具體調整。嚴肅管理紀律,所有人員都必須嚴格遵守條例要求。加強監(jiān)督管理的力度,由教育主管領導牽頭,成立專門的評估小組。

定期和不定期檢查學校的教學實踐,一經發(fā)現問題,第一時間解決。對于辦事不力、工作不認真的人員采取重新學習、調崗甚至調離學校的措施,確保學校形成嚴謹治學、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的教學風氣。明確建立獎懲機制,對于表現突出的個人和單位,應給予物質和精神的獎勵。提倡各個學校向優(yōu)秀學校和個人學習,形成勇于爭先的良好風氣。給予教育經費充分的保障,解決后顧之憂。

加強管理經驗交流,采取多種形式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提高管理水平??梢匝垖<液蛢?yōu)秀分子上課,宣講他們工作中的遇到的困難、解決的思路、收獲的心得。對于學校的管理人員和任課教師實行考核機制,將任課成績、課時、實際效果結合起來,充分調動所有教職人員的積極性。對于工作成績出色的個人,提供培訓、晉升的機會,使之感受到社會的認可,增強自信心。

編制理論指導、總結,以學習材料的形式發(fā)放到學校中,將實際管理經驗理論化、體系化。邀請專家和學者,將先進的管理知識融入農村成人教育管理當中,制訂完整的教育管理人員和學校教務人員的培訓方案,借鑒國內外農村成人教育取得的成果,并進行本地化的改造,以適應不同地區(qū)成人教育的實際現狀。

農村鄉(xiāng)鎮(zhèn)的成人教育管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作為教育部門,必須按照當地實際情況,發(fā)揮全體人員的集體智慧,明確管理政策的計劃性、連貫性,注意落實,推動農村地區(qū)的全面發(fā)展。

文學理論論文篇三

摘要:我們都知道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關鍵就在于正確分析學生的性格特點,同時還要認真的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只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不斷的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愛好,充分調動并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學習的課堂效率,才能不斷的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本文簡要的分析探討了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希望能為初中語文教學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習興趣;培養(yǎng)調動。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產生厭學的情緒。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初中語文老師要思考如何才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教學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處于主導地位的,老師要把學生放在首位,不斷的尋求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各種教學方法,確保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在語文教學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介紹了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愛好,希望能對廣大初中語文老師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老師一定要提高備課的有效性。

在備課的過程中,由易到難是語文老師設置教學內容或者設計教學活動必須遵循的原則,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接受,而且學生的認識也會不斷的深入,從而提高學習的有效性。當然語文老師還要高度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讓學生的大腦始終保持活躍的狀態(tài)。老師只有認真?zhèn)湔n,提高備課的有效性,才能保證這些目標的實現。在備課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以教材為載體,滲透一些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容,這樣才能為課堂教學增添活力,使得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給學生介紹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這樣不僅使得學生對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而且還感受到了學習語文的樂趣,從而就能進一步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老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關注點和興趣點。

結合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在開展興趣教學之前,語文老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關注點和興趣點,因此初中語文老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根據初中語文教學的實際需要,老師要切實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基礎的了解。我們都知道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老師只有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基礎的了解,同時還要認真掌握學生學習的動態(tài),這樣才能為課堂語文教學提供基礎信息,語文老師以此為依據,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策略,因此課堂教學的關鍵就在于充分了解初中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2]。

(2)正確了解每位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生到了初中階段,每個人的性格特點都比較的突出,老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只有認真了解并掌握每位學生的特點,這樣才能明確學生的關注點和興趣點在哪里,從而就可以為老師提供一定的信息參考,老師就能夠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對癥下藥,可以明顯的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從而良好的實現個性化教學。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能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去獲取新知識,提高學習的效率,特別是語文這門學科,老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得學生真正的融入課堂,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很多的事實證明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良好的師生關系。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1)創(chuàng)建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如果教學氛圍非常的枯燥乏味,那么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要想充分的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就必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要想加強和學生的互動,老師就必須放下架子,和學生做朋友。老師要時常鼓勵學生,善于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充分肯定學生的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當然老師還要建立新的評價體系,使用不同的標準評價不同的學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老師的關愛,這樣才能不斷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語文的信心[3]。

(2)師生之間要建立情感溝通的正常渠道。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初中生對老師的情感會影響到學生的成績。所以語文老師不僅要高度關注學生的成績,還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心理,關心愛護學生,尊重體貼學生,還要盡可能多的參加學生組織的集體活動,成為學生真正的良師益友。老師和學生在思想上有共識,師生彼此之間的感情就會快速增加,這樣就有利于實現教學的和諧統(tǒng)一。

四、結束語。

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的有效途徑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初中語文老師必須抓住當代學生的個性和特點,不斷的優(yōu)化課堂教學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才能明顯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還能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愛好。

參考文獻。

文學理論論文篇四

近年來,底層文學成為一個熱點。與底層文學遙相呼應的打工詩歌也掀起了較大波瀾,以鄭小瓊為代表的一批打工詩人,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不可否認,打工詩歌著重為打工者立言,在生存中的現實性寫作和底層中的群體性寫作孕育著一種苦難、堅韌、抗爭和激情飛揚的精神。隨著文學思潮的不斷變異,后現代元素的突入,打工詩歌身上或多或少也烙上了后現代的魅影。有論者指出:“后現代主義這個術語給文學史家?guī)聿簧倮Щ?,甚至人們還未來得及確定其意義,它就已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概念?!焙蟋F代概念悄然于無孔不入,成為常態(tài)。恰逢其時的打工詩歌,其所具有的平民性、體驗性、復制性呈現出后現代的特點,并孕育著對現存詩歌秩序嘗試著進行解構的力量。目前,對打工詩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打工詩歌本體及打工詩歌對整個文化語境的重要意義上,對其進行后現代視域的觀照,具有一定的探索意義和“挑戰(zhàn)”精神。但是,對打工詩歌現象進行后現代主義的文化解讀,應該不為過度闡釋。

一、打工詩歌:話語形成與地方性特征。

打工詩歌是對“打工”這一社會現象的文學反應。其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概念是指打工題材的詩歌,凡是以反映打工者生活和打工者精神面貌的詩歌都是打工詩歌;狹義概念是指只有打工者創(chuàng)作的表現打工者生活和打工者精神的詩歌,才是打工詩歌。在本篇文章中,概念的范疇所指為廣義的打工詩歌,尤其強調的是對打工詩歌現象的整體考察。

打工詩歌發(fā)展至今已有將近30年的歷史。隨著創(chuàng)作群體的逐漸增多,作品、論文、期刊、研究成果不斷的增多,尤其是前后,打工詩歌得到了“井噴”式發(fā)展,打工詩歌越來越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打工詩人積極奔走,自辦刊物、成立自發(fā)性組織機構,搭建打工詩歌的發(fā)表陣地和平臺,把打工詩歌推入文學前沿。鄭小瓊、謝湘南、柳冬嫵、楊宏海等詩人及批評家積極努力,為打工詩歌的崛起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使打工詩歌逐漸發(fā)展壯大。正如詩評家王士強所說:“打工者群體是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化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而不斷壯大的,打工詩人的群體也有一個發(fā)展、壯大,逐漸由單打獨斗、自說自話到找到同好、形成寫作圈子,并逐漸形成和找到‘組織’的過程?!?/p>

杰姆遜在一次訪談中提到:“‘全球化’的現象,確實是這樣一種東西,它可以被看作是后現代的某一面。我不是要說后現代帶來了全球化,但是通過觀察全球化帶來的一切,我們每個人都能豐富關于后現代的描述?!苯苣愤d言簡意賅地揭示了后現代主義思潮與全球化的關系。在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涌動下,全球化作為后現代某個側面而不斷延展。西川在對全球化概念進行解讀時曾指出:“全球化指的是世界經濟一體化,世界政治一體化,甚至世界軍事一體化,世界市場一體化。但是文化領域里,全球化講究文化的多元性”“人們有了一種對于本地生活、地方性生活的需要。人們不再愿意重復曾經的高強度的意識形態(tài)化生活?!蔽鞔▽τ谌蚧睦斫?,突出了文化領域的多元性,而文化領域的多樣態(tài)關鍵在于多地域文化的呈現。全球化蜂擁而來,其重要影響是地域性概念越來越受到器重。

二、后現代語境下打工詩歌的生存策略。

從文學思潮的角度而言,后現代主義的產生是以對現代主義的解構為初衷的,因而后現代主義拒絕貴族化而呈現平民性、拒絕超驗性而強調體驗性、拒絕原創(chuàng)性而凸顯拼貼性的特點。打工詩歌甫一出生,就具有與后現代主義“合轍”的特點。在后現代主義大氣候下,打工詩歌并沒有出現水土不服,而是順勢而為,融匯平民性、體驗性、復制性作為自己的生存策略。

(一)打工詩歌的平民性。后現代主義主張要創(chuàng)作生活化的藝術,突破藝術和生活涇渭分明的界限,強調藝術對日常生活進行擴張和滲透,普通大眾擁有藝術創(chuàng)作和鑒賞的權利,也就是說,后現代主義是入世的、生活化的。正如伊格爾頓所說:“(后現代主義)力求摧毀高級現代主義文化的嚇人光圈,并代之以一個更民眾性的、更投合使用者的藝術?!比绻f現代主義具有反大眾的傾向,“危襟正座”而陶醉于自我的“小情小調”,那么后現代精神則秉持一種嬉皮士氣質,嘻哈之間深入到大眾中,得到了大眾的.青睞。后現代主義解構了藝術向哲學僭越的傾向,使詩歌走進大眾。

(二)打工詩歌的體驗性。詩歌本是超驗的藝術,于體驗之上經由藝術的手段進行超拔?,F代主義詩歌強調詩歌的超驗性,側重于對詩藝的沉迷。后現代主義主張追求去深度的平面化,強調反對現代主義中智慧的痛苦和憂郁,主張藝術從闡釋回擺到體驗,藝術對哲學的僭越返回到感性本身。對于打工詩歌而言,打工者底層生活的切身體驗成為打工詩歌重要的題材來源,表現出對“打工”生活的切身體驗。

打工詩歌著重表現作者的體驗性。在后現代語境中,日常生活與藝術表現直接對接,詩歌表現日常的東西,不是特意而為,而是生活自成為藝術。日常生活體驗成為后現代的重要表現內容之一。打工詩歌的體驗性就是打工者把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活的所看、所感、所思,都融入詩歌之中,用詩歌文本表現出來,打工詩歌的可貴之處在于打工者用自己的眼睛打量人生,用自己的心靈感知社會,用自己的語言創(chuàng)作詩歌。走進打工詩歌,人們感覺到詩中游動的就是詩人“自我”,而不是“他者”。詩評家王士強一語道破:打工詩歌“因內在‘元氣充沛’,是融入了寫作者的生命與情感的,因而可以打動人,具有感人的力量,這些作品包含了千千萬萬打工者的生活經驗和心路歷程,折射出了這個時代廣泛而隱秘存在的事實”。

(三)打工詩歌的復制性。后現代主義主體和自我零散為碎片,創(chuàng)作個性風格的喪失,取而代之的是拼貼和復制、“拼盤雜燴”(杰姆遜語)、機械的復制工作、無限的生產類像。杰姆遜曾指出:“后現代主義的文化已經從過去那種特定的‘文化圈層’中擴張出來,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消費品。”在后現代語境下,消費主義浪潮席卷一切,整個社會的一切都成為消費品。消費成為社會的主導,商品可以被消費,詩歌也可以被消費。

三、打工詩歌:嘗試對現存詩歌秩序解構。

秩序是一種既定的程式規(guī)范。在任何領域,秩序都或顯或隱地存在著,詩歌也不例外。詩歌的秩序不是受某個人一己之力的操控,而是詩歌整體力量的“動態(tài)平衡”。但其中起核心作用的往往是詩歌的主導力量。后現代主義起源于人們對現代主義的不滿,主要在于對現代主義過于精英化、過于晦澀難解、過于形式主義的不滿。這種不滿產生了超越現代主義的沖動,逐漸匯聚成反撥現代主義的文學運動。后現代主義的精神實質歸根結底就是對現存一切秩序提出挑戰(zhàn),積蓄著強大的解構力量。打工詩歌的存在,嘗試著對現存詩歌秩序解構。

(一)打工詩歌解構了娛樂化的寫作態(tài)度。娛樂化是后現代主義思潮的關鍵詞之一,受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詩歌創(chuàng)作如今似乎已然成為一種娛樂產品,個人的游戲、消遣、娛樂盡顯詩歌之中,而意義、價值、真理已不是詩歌的負載。在這種狀況下,創(chuàng)作者的心態(tài)是放松的,既沒有現實的神圣使命,也沒有歷史記憶的苦難傷痛,更沒有精神訴求的負累。創(chuàng)作的作品既不是精雕細琢的,也不是刻意求深求新的,而是任性的、詼諧的、戲劇化的、充滿喜劇精神的。對大部分人來說,寫詩就是為了“好玩”。在“后口語寫作”者看來,口語的適度調潤,就能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詩歌。伊沙、劉川等人的詩歌固然存在多種視角的解讀,但其后現代角度成為公認的有效解讀視角之一。在伊沙、劉川等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善于利用詩歌的張力來營造一種出其不意的效果,嬉笑中引起讀者深刻的思考。詩人首先拉開架勢,營造出一種一本正經的氣氛,然后又巧妙地利用嬉皮士精神,在輕松幽默戲謔中呈現一種出其不意的結局,最終使詩歌呈現出黑色幽默的風格。

(二)打工詩歌解構了知識分子寫作與民間寫作的格局。詩歌秩序是一種無形的力量。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詩歌話語逐漸演變成知識分子寫作和民間寫作兩大主要的話語系統(tǒng)。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末,知識分子寫作和民間寫作進行了白熱化的短兵相接,雙方都不承認彼此對對方的討伐具有詩歌話語霸權的動機。20世紀90年代以來,當知識分子寫作和民間寫作互不相讓、爭吵不休之時,打工詩歌對雙方的爭端不參與、不介入,而是埋頭積極地進行自己的創(chuàng)作。在后現代語境下,詩歌秩序權利的爭奪異常激烈,知識分子寫作和民間寫作之間的爭論被評價為“權利的分邊游戲”(張閎語)。新世紀以來,知識分子寫作和民間寫作的矛盾并沒有調和,雖然沒有發(fā)生激烈的沖突,但是,由于對詩歌觀念認識存在分歧而造成的敵視卻一直存在。雙方都各守其“政”,在各自的軌道上繼續(xù)運行,互不干涉,卻也一時平靜。但是,平靜并不代表分歧的自然抹平。知識分子寫作和民間寫作仍各執(zhí)一詞,都在試圖用自己的寫作證明自己所持理論的正確。

打工詩歌既沒有知識分子寫作那種深邃的思想、復雜的感悟、洞察歷史的穿透力,也沒有民間寫作那樣精巧的靈活、智慧的機辯、獨到的歷史洞察力,而是憑借自身的潛滋暗長、獨善其身地不介入各種紛爭,默默地自我發(fā)展壯大,客觀上也是對自我生長的鼓勵。打工詩歌的存在嘗試著建構起一種對現有詩歌秩序地沖擊,詩歌不再對現實世界漠不關心,在打工詩人看來,詩歌的意象、情感等皆來自現實世界,打工詩歌應與現實保持對話。

(三)打工詩歌解構了南方詩歌和北方詩歌的秩序。按照詩歌文化地理學的角度來講,“詩歌寫作總是要在一定的地域空間內進行,也就是地域決定了詩人寫作行為的空間范疇,地理景觀和地域文化對詩歌寫作總是存在或隱或顯的影響,而詩人的寫作往往也被看作是某一區(qū)域的文化表征”。這段話說明空間的地域對詩歌創(chuàng)作存在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詩歌按空間地域的劃分,一直存在南方和北方的概念。一般來說,南方詩歌受到嶺南文化和吳越文化的熏染,整體上呈現出陰柔、恬靜、憂郁的特點,“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撐著油紙傘”等抒情意象表現出南國少女般溫文爾雅,徐志摩、戴望舒等人的詩歌即是如此;而北方詩歌則受到燕趙文化和薩滿文化的影響,側重表現出陽剛、力量、暢快的風格特點,如以龐壯國、島子、梁南、潘洗塵為代表的北大荒詩形成了以陽剛為主的詩歌形態(tài),具有蒼健沉約、質樸詭奇的特點,騰生出一種“別樣風格”的詩美。

打工詩歌的多維解構,對詩歌的公共性建設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這種進行嘗試解構的背后,是對打工詩歌本身意義的一種強調。打工詩歌與時代進行角力和對話,是詩歌公共性屬性的延展。打工詩人穿透歷史和現實的迷霧去挖掘詞語的真相,將語言從遠方拉回到時代與生活的現場,形成對時代和社會的審視,這種審美意識對于構建詩歌的公共性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學理論論文篇五

隨著高等教育“世俗化、實用化、大眾化與個性化”的發(fā)展,社會實踐能力作為一個重要指標被納入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體系。順應高等教育改革的趨勢與目標,目前我國幾乎所有高校都設立了“社會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而且每年都會利用暑假組織一部分學生開展“三下鄉(xiāng)”、“服務地方”等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這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地促進校地、校企之間的交流合作,豐富參與學生的視野,加深大學生對現實社會生活的理解,實現學校與社會的有效對接,推動知識社會化以及社會知識化的進程。但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育理念以及積習已久的教學思路慣性的影響,社會實踐教學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發(fā)揮的效用功能往往大打折扣,很難兌現實踐教學的最初承諾和美好愿景。在很多高校社會實踐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一方面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擴大院校專業(yè)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重要手段,能夠為高校贏得良好的生源甚至提高就業(yè)率;另一方面由于相關配套政策規(guī)定的缺位和不完善,大多數社會實踐活動常常是重形式輕內容,表面上轟轟烈烈,引起眾多關注,實際上卻難免淪為走馬觀花、應付教學任務的“做秀”,根本無法真正達成教學任務目標。這種兩難困境導致高校社會實踐教學呈現出精英化、形式化與功利化的鮮明特點。

二、建構主義的審視。

從“認識”到“研究”理念的轉換建構主義是當代社會科學中具有很大影響但也極具爭議的思潮的統(tǒng)稱,其思想來源駁雜,流派紛呈。零散的、不系統(tǒng)的建構主義思想和實踐古已有之,在蘇格拉底著名的“助產術”和柏拉圖的理念論中,都包含了知識來自于人類思維建構的觀念;此后康德提出了以先天綜合判斷來建構知識的認識論思想,意味著知識是被建構的;黑格爾強調理性隨社會變遷而變化的動態(tài)性和相對性的觀點,構成了當代建構主義的主要綱領之一;維科清晰表明了人類建構性的觀點,被奉為建構主義的先驅;建構主義理論的近代淵源可追溯至韋伯、齊美爾、米德、涂爾干、曼海姆等,而其在當代的發(fā)展則要歸功于庫恩、維特根斯坦、皮亞杰、維果茨基等的思想,其中伯格和盧克曼的《現實的社會建構》(1966)[2]一書被譽為建構主義理論的“圣經”。20世紀70年代英國愛丁堡學派的科學知識社會學(ssk)真正使得建構主義成為一種成熟的理論,并以“社會建構論”為標識確立了一種新的解釋性框架,強調知識生產的建構性以及知識建構的社會性,以互動論代替單向決定論,強調知識共建的辯證性。因此可見建構論的真正源頭在知識論領域,但其影響則波及心理學、政治學、教育學、社會學等諸多社會科學領域。在建構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理念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對以客觀性為核心的知識觀、以主客體關系為表征的師生觀、以接受性為主的學習觀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三、“研究”理念下。

對高校社會實踐教學的再審視社會實踐作為高校實踐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但傳統(tǒng)的社會實踐教學重形式輕內容、重強制輕參與、重到場輕探究,不利于其真正發(fā)揮育人作用。切入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和教學觀,將高校社會實踐教學的理念轉換為“研究”,鼓勵學生“像研究者一樣”參與社會實踐,是走出當前高校社會實踐教學困境的有效思路。社會實踐教學應該是建立在師生共同參與基礎上的研究活動,教師和學生在社會實踐教學中是處于平等地位的主體,兩者在參與對話中形成的主體間性推動著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教(師)-學(生)-研究”三者在社會實踐教學中形成了循環(huán)往復遞進的關系,由此促進了知識的再生產與進步。因此,高校社會實踐教學改革應當拋掉傳統(tǒng)的以“經驗認知”為旨趣的導向,而轉向哈貝馬斯所言的“實踐的”與“解放的”旨趣,關注知識生產的建構意涵,凸顯“研究”的意義與價值,重視主體間性的作用,積極探索師生有效“參與”實踐教學的策略,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高校社會實踐教學乃至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

文學理論論文篇六

讀是信息的輸入,寫是信息的輸出。在進行寫作指導時,不能夠只集中在“輸出”這一環(huán)節(jié)上,而忽視了指導學生進行“信息輸入、儲存、加工”的研究,這樣就會讓學生無話可寫、不知該如何寫。在進行寫作指導時要關注學生寫作的全過程,注重讓學生在觀察、感受、閱讀與思考中采集、積累寫作素材,從而解決學生“信息輸入、儲存、加工”的問題。多讀書可以豐富知識、博采眾家之長、增加積累素材,在進行寫作時,才能夠有充足的資料來進行輸出。所謂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指的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能夠明白,如今的中專生的語文學習現狀是,學生讀書太少,積累不足,很難形成一定具有一定見解的思想認識。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積極的開展“讀寫互動”。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將讀書和寫作緊密相連,學以致用,并構成一套獨特的讀寫一體的作文教學鏈條,這將為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提供有效途徑。進行作文教學,不能夠離開對學生閱讀狀態(tài)的指導。必須要明白,一個成功的閱讀者也許不一定是一個成功的寫作者,但是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寫作者就必須要成為一個成功的閱讀者。因此在進行作文教學的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閱讀狀態(tài),讓學生能夠形成“讀寫互動”的良性循環(huán)狀態(tài)。然而要想“讀寫互動”卻又存在著很大的困難。讀書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更需要一定的激情和感動,為此,要鼓勵學生們全情投入和主動積淀。例如教材中眾多的詩歌、散文,如果學生不能夠全情投入那么很難體會到其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也很難有所積累,例如那《荷塘月色》中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字里行間所體現出來的作者對現實的不滿,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所寄托的一種向往于未來的政治思想都需要學生們去細細思量才能夠感受并讀出來。然而,卻必須要明白,應該要從學生作文的角度考察,中專學生要怎樣讀書,才能夠真正的作文文思涌?教師必須要指導學生去“虔誠優(yōu)雅的閱讀、積極主動地閱讀、有借鑒有創(chuàng)新的閱讀”。要讓學生形成這種閱讀狀態(tài)就必須要通過開設“讀寫互動課”進行指導,例如開展各種“專題閱讀”,積極的開展各種讀寫經驗交流課活動、研究性閱讀交流課等等。通過這樣的活動的開展,效果要比一般性的提倡多讀多寫要好,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們的合作交流的精神,幫助他們能夠在今后的工作中學會如何與人交流。

二、利用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挖掘教材,從文本中探索體驗寫作的有效方式。

通過對教材的學習,讓學生對寫作的系列知識進行積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材的權威行與實用性不斷的被加強,現行的教材中不僅僅保留了傳統(tǒng)教材中的名篇,同時還增加了許多時代感強的文章。通過這些文章的學習,可以有效的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提高了學生譴詞造句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語感,同時這種知識能力的積累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對教材的感受,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沉淀審美體驗。例如聞一多的《死水》,全詩采用了象征和反諷的藝術手法,深刻的揭露了北洋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表現了詩人與這個黑暗政府勢不兩立的決心。詩人懷著對祖國的滿腔熾熱的愛、由衷的希冀從美國歸來,然而黑暗的社會現實卻令他痛心與失望。熾烈的情感被冷酷的社會現實凝固,從而構建起詩人腦海中的“死水”形象?!八浪闭悄莻€社會的真實寫照。以艷麗鮮明的語言、嚴密和諧的韻律來刻寫丑惡,再以精心刻寫的丑惡增強對現實批判與否定的力度,這正是詩人的匠心之處。從這首詩中,學生們不僅僅能夠欣賞到作者斐然的文采,更能夠感受到作者的滿腔愛國之情,從而喚起學生心目中的愛國之情。通過對教材的評價,拓展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拓展思維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十分有利,同時對于學生對寫作過程的構思、立意等環(huán)節(jié)也至關重要。例如那《最后一片葉子》中所體現出來的患難與共的感情,讓學生們去思考,自己是否也能夠在相同的情況下為自己的朋友如此付出,這樣的付出是否值得?通過諸如此類的訓練,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從多個角度自己進行判斷和理解。這樣做,可以讓學生寫作中的不少問題迎刃而解。

(二)拓展教材,讓學生在閱讀中提高寫作能力。

現行的語文課本都有專門的寫作單元,單元中也有著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很多的編者都已經開始注意到閱讀與寫作的聯(lián)系,我們必須要利用好教材中所體現出來的特點去訓練學生的寫作。在寫作訓練中,有一種方法叫“借鑒式寫作”,就是讓學生在讀過某一些文章后,借鑒文中的一些信息、模式等來表達出自己的見解與情感,可以有效的解決“假如讓我寫,該怎么寫?”的基本問題。例如在學習了《故都的秋》之后可以讓學生進行借鑒仿寫,由于讓學生整篇仿寫存在一定的困難,可以讓學生們分為小組,進行分段仿寫,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找那些相近的東西來進行描寫。

三、結語。

中專的語文學習與一般的高中語文學習有了更多的責任。因此,在進行語文文本的學習中,如果真的能夠讓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真正的互動起來,將會使得學生的閱讀學習和作文學習將相得益彰,也能夠有效的拓展語文教材的利用空間,提高語文教材的利用率,從而能夠互動偶爾一個高效的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

文學理論論文篇七

電視文學音樂專題作為大眾傳播媒介誕生以后的藝術樣式,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離不開文學及傳播學理論的支撐,如何將文學及傳播學理論應用于電視音樂舞蹈專題藝術,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文將以電視音樂專題片《尋找貝多芬》為例,進一步探尋文學理論及傳播學理論是如何影響電視音樂專題節(jié)目制作的。

傳播學是一門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的交叉學科,最初產生于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以來發(fā)展迅速,最初應用于戰(zhàn)爭領域的政治宣傳及諜報工作,帶有更多的實用性質。

伴隨著戰(zhàn)爭的結束,傳播學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研究進程以及成果也更加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單就藝術學科領域來說,幾乎任何一門藝術都離不開傳播。

美國文藝學家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tǒng)》中提出了文學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讀者。同樣適用于藝術領域。就音樂藝術來說,讀者對應的是聽眾,其理論基礎是作品接受論,而從作品到作品的接受,中間恰好被艾布拉姆斯忽略掉了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傳播。

于是音樂傳播成為一門在近代出現的新興學科,重點研究的是音樂家本人及其音樂作品被受眾所感知的一個過程。

事實上,音樂傳播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理論,而傳播學的研究又成為其重要理論支撐。對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受眾及傳播效果的研究正好吻合了一部音樂作品從作者到文本再到受眾的審美過程。

大多數大眾文化理論對機械電子時代持批判態(tài)度,很多理論家認為機械電子時代的到來抹殺了藝術的本性,一切成為機械復制的犧牲品,真正的藝術將不復存在,而成為一種擬像、一種仿真,一切的載體是編碼,編碼控制了一切。

唯有本雅明對機械復制持樂觀主義態(tài)度,他認為機械復制更利于文化藝術的普及,電視專題節(jié)目《尋找貝多芬》正是利用電視這一載體對貝多芬的人生及其藝術作品進行傳播,使高雅藝術在一定意義上得到了較大范圍的普及。

而機械復制時代的到來,則打破了傳統(tǒng)美學對藝術品的定義,藝術品有了可復制性,于是音樂美學通過視聽媒介轉換成為電視美學。

(一)文學體裁對電視音樂創(chuàng)作的影響及制約。

文學體裁決定著電視音樂專題創(chuàng)作的立意、價值及審美理念所在,宏觀上遵循社會主流價值觀念,技術上遵循廣播電視藝術體裁呈現的基本規(guī)律,是電視音樂創(chuàng)作的關鍵所在。

《尋找貝多芬》之貝多芬的愛情最初在文案寫作時,運用了紀傳體的敘述方式,當時在考慮范圍內的還有編年體,希望通過貝多芬生平發(fā)掘他一生當中的包括事業(yè)、愛情等經歷,但是這樣敘述的最大弊端是主題不夠凝練,顯得散亂而缺乏重心。

因此,編導最終選擇了紀傳體的敘述方式,以貝多芬本人為出發(fā)點,圍繞他來探詢他一生中所經歷的幾大重要元素:愛情、事業(yè)、創(chuàng)作、生活瑣事等等,每一個元素成為一個單元,將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不同事件串聯(lián)起來,結合當時的時代大背景,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根據這種文本形式做出的文案,主題鮮明,故事性強。

(二)敘事懸念對電視音樂創(chuàng)作的影響及制約。

任何故事如果想做到吸引聽眾,一定離不開懸念的設置,這里還有一個簡單的心理學理論,即好奇思維是人類本能的幾大思維模式之一。故事的懸念,能夠充分抓住觀眾的好奇心,激發(fā)觀眾的想象力,推動敘事情節(jié)不斷向前發(fā)展。

在音樂專題片《尋找貝多芬》之貝多芬的愛情中,懸念的設置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三封信件:被采訪專家首先告訴觀眾這三封信的屬性是情書,而這三封情書卻從沒有寄出去,甚至沒有寫明收信人。圍繞收信人到底是誰,片子從第三人稱的角度展開了論述,布倫塔諾和布倫斯維克成為最有可能的貝多芬愛人的身份。最終,根據現有影像和文字資料的論證,編導選擇了后者進行論證。于是主持人總結出本片的第一個懸念設置:收信人不詳的信件。

貝多芬同戀人的分離:分離成為貝多芬愛情道路上的最大顯性障礙(編導將隱性障礙歸納為貴族和貧民之間的階級矛盾,在片中也有敘述),在傳統(tǒng)的敘事理念中,障礙的設置目的就是為了增加懸念,而結果則是懸念的解除――或者障礙被消除,或者障礙導致了主人公的失敗。

貝多芬的愛情能否成功,貝多芬能否和愛情重新團聚,貝多芬的愛人能否接受兩人身份地位的懸殊……一系列懸念隨著貝多芬同貴族小姐瑪利亞的`分離而產生,主持人將其總結為:在通信不便的年代,貝多芬和瑪利亞的分離將會如何影響其愛情道路。

(三)敘事方式對電視音樂專題創(chuàng)作的影響。

正像其中一位被采訪專家所說,貝多芬在西方音樂史上,不論從任何角度來進行評述,他都當之無愧的占有主要的席位,而對這樣一位音樂偉人進行人生評述,應該采取何種話語方式和敘述風格?最終,編導放棄了通常偉人專題片所一貫運用的高調的、宣教化的敘述風格,而將貝多芬看成是一位普通的藝術家,對其進行人性化的論述。

片子一開始,被采訪者就從反面來講述貝多芬人生的不快樂,而不快樂的根源則是對愛情的缺失――貝多芬終身未婚。緊隨其后,被采訪者又從正面來講述貝多芬的偉大,在愛情缺失,身患耳疾的情況下,他依然能夠譜寫出人類最偉大的音樂篇章。這樣一個有著平凡人缺憾的音樂巨匠,比臉譜化“高大全”的偉人顯然更具備感召力。

雖然沒有正面指出,但是編導還是在敘述的過程中悄悄安插了一些貝多芬人性的缺點,生活在啟蒙時代到浪漫主義時代過渡期的貝多芬,身上顯然伴隨了一定的社會弊病,如他的奴性化特征:既想自由的進行創(chuàng)作,又不得不依附貴族來謀取生活資本,貝多芬的愛情故事是在與貴族交往的同時發(fā)生的,他既渴望愛情又渴望同貴族聯(lián)姻能夠為他的生活帶來本質上的改觀以便利于今后更自由的音樂創(chuàng)作。

在同貴族小姐瑪利亞產生愛情時,貝多芬并沒有偉大到不畏懼任何貴族權威而理直氣壯地向瑪利亞提出結婚的請求,他甚至沒有足夠的自信來證明瑪利亞對他的感情,編導著重敘述了貝多芬試探瑪利亞感情的片斷:他謊稱自己要離開波恩,離開瑪利亞,而從瑪利亞的面部表情中,貝多芬得到了滿意的答案。

即便貝多芬是再偉大的音樂家,性格深處仍然具有普通人同樣具有的與光明對應的另外一面,編導選取了被采訪專家對貝多芬愛情觀的論述:首先貝多芬在青年時期感情在不自覺的流露,其次貝多芬認為處于青年時期的自己,也應該尋找到一個結婚伴侶,顯然。

貝多芬的戀愛除了自然的感性因素以外,還有相應的理性因素――直該。“應該”這樣的愛情理念成為驅使貝多芬向貴族小姐表達愛意的直接動力之一。

被采訪專家同時也指出貝多芬愛情失敗的原因,即貝多芬身上致命的缺點:丑陋和怪異的性格。一代樂圣的個體形象又鮮活生動起來,他并非一個完人,甚至比普通人具備更多的缺憾。

為了使故事的敘述更加真實而具有說服力,編導在專家的協(xié)助下考據了貝多芬留下的史料文件――貝多芬日記。從貝多芬本人的日記中,可以確鑿的證實他因為異性缺乏而終身并不快樂的事實,他甚至開始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渡倌昃S特的煩惱》成為貝多芬排解抑郁的主要渠道,事實上這種渠道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具有普遍意義,折射出充滿理想的藝術家同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狀態(tài)。

三、結語。

通過對電視音樂專題《尋找貝多芬》的傳播學理論及文藝理論剖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盡管電視的傳播方式是大眾式的,但是卻擔負著各種各樣不同的傳播使命,其中娛樂大眾、鼓舞人心與勵志人生、政治意識形態(tài)宣教、傳授知識成為其傳播的主要內容。而《尋找貝多芬》之貝多芬的愛情這檔音樂專題節(jié)目在娛樂功能、傳授知識、勵志人生這三方面都有所兼得,是情感的愉悅,更是理論的審美延伸。

文學理論論文篇八

錢中文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文藝理論家,數十年潛心研究文藝理論,治學嚴謹,學養(yǎng)深厚,在文藝理論上頗有建樹。本文主要探討錢先生文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性。錢中文先生的文論思想大略可以分為這樣三個部分:審美反映論、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及新理性精神文學論。下面對錢先生在這幾個方面表現出的創(chuàng)新性作一拋磚引玉性探討.

一任何文學理論研究都必將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文學到底是什么?而且必須毫不含糊地對之做出回答。在回答“文學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上,錢中文先生提出了自己迥異于前人的獨特見解。首先,他認為有三種現實需要區(qū)分:現實、心理現實及審美心理現實?,F實是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地,它提供文學創(chuàng)作所需的一切材料,是一種純客觀的存在。我們以前所習慣的表述“生活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泉”就是這個意思。但源泉并不就等于對象,文學的對象必須是經過主體用心感受了的現實,是被感情滲入過的現實,這也就是所謂的心理現實。按照錢中文的說法,“主體一旦深入客觀現實的關系,便會接受紛至沓來的種種信息,廣泛地吸收現實的具象性和豐富性”[1]14,心理現實就是主體所把握并被融入了主觀性的現實,它不再是純客觀的存在。與科學探索的純客觀對象相比,它“是一種獲得了主觀形式的、主客體因素初步融合的統(tǒng)一體”[1]14.

只有這樣的心理現實才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對象。這個認識看似簡單,卻是錢中文先生長期以來結合文學創(chuàng)作的實際而深刻思索的結果,它有效地杜絕了文學理論界長期以來對文學本質“模仿說”、“鏡子說”的誤解,即把文學僅僅看成是對社會現實生活的直接的、簡單的、機械的反映。文學對象的這種從傳統(tǒng)的客觀現實到“心理現實”的轉換,意味著研究者對人本主義和主體性的重視.

其次,從創(chuàng)作主體這方面看,主體具有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是自不待言的。任何把文學創(chuàng)作僅僅看作是一種對現實的簡單摹寫或機械反映的觀點,都毫無疑問地降低了人的品格,而且也是對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種簡單化、庸俗化的理解。錢中文認為,任何思維科學、意識形態(tài)都可以看作是主體對現實的反映,作為人類意識形態(tài)之一的文學亦然。但是“文學的反映是一種特殊的反映———審美反映”。他之所以要提出這么一個概念并非是玩弄辭藻,而是為了劃清它與簡單反映論、機械反映論的界限。過去的機械反映論與簡單反映論把“文學是對生活的反映”作了簡單化、庸俗化的理解,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就是對生活的直接反映,生活是什么樣就應該寫成什么樣,否則便被指為“不真實”。這樣一來,不僅文學反映現實與其他意識形態(tài)對現實的反映幾乎無從區(qū)別,更為嚴重的是,作者蛻變?yōu)橐环N呆板僵化的反映機器,極大地限制了作家主體性的發(fā)揮,束縛了主體的創(chuàng)造力.

除此而外,文學把握現實還是一種特有的把握方式,那就是實踐———精神把握世界的方式.

這種方式兼有實踐的和精神的兩方面的特征,而又不專注于任一方面。“它之所以不是一種純粹的精神把握,即不同于理論對世界的把握,在于它貫穿著感情與意志的評價,具有了一定的實踐性;它之所以不是一種純粹的實踐把握,在于它并不要求把藝術當作現實,使自己的產品完全變?yōu)閷嵱眯缘臇|西,所以帶有無目的性的色彩?!盵1]12-13正是這種特殊把握方式,導致了文學特殊的審美本質特征:感情與思想、感性和理性、認識與評價等多種因素的有機統(tǒng)一和高度綜合。按理說,實踐—精神把握世界的方式這種提法并非錢中文所首創(chuàng),馬克思早就有過相關論述。但能夠將之靈活應用于文學理論研究,得出富有建設性和開創(chuàng)性結論的人,卻非錢中文莫屬.

在中國文學理論界,錢中文先生率先指出了機械反映論與簡單反映論的偏頗甚至謬誤之處,批判了過去庸俗社會學對文學本質的膚淺理解,對于學術的正本清源,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貫徹和堅持真正的反映論即辯證的反映論方面意義重大,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文藝理論研究的發(fā)展。他說:“文學反映現實生活是對的,但是這一過程相當復雜.

這種說法忽略了這一過程中的不少中間環(huán)節(jié),對其中的主客觀關系,主體在融化客體中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新的構建作用,往往視而不見,或以為是次要的東西。有時也談論主觀方面的因素,但往往只涉及主體的世界觀、思想問題,對于主體的其他因素,研究甚少?!盵1]5文學的反映是一種審美反映,主體必然在其中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在把客觀對象主觀化的同時,也將主體對象化,并且這種雙向運動過程是同時發(fā)生的。主體的審美意識必然借助于這一雙向運動過程得以具象化和外在化.

“在審美反映中,主體在其自身的感受與感情的激蕩之中,整體地關照現實生活,描繪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一過程的特點是,它在把握現實生活的過程中,把始終激蕩著的主體感受、感情,他的認識,融合在一起,從而賦予了這一反映及其對象以濃烈的主觀色彩;同時通過這一方式來顯示出事物的客觀性特征?!盵1]13不僅如此,主體最終還要把這種帶有濃烈主觀色彩的對象,用恰當的藝術形式加以表達,或者說主體的藝術構思必定要在這種主客體雙向運動的過程中得到體現,而這一過程的最終結果也就是所謂的審美心理現實。文學因此就是帶有審美特性的意識形態(tài)———審美意識形態(tài).

文學理論論文篇九

2.論文藝欣賞中的心理距離。

3.文藝欣賞中的共鳴與溝通。

4.論藝術直覺。

5.論藝術虛構。

6.論典型。

7.文學流派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意義。

8.簡論文學作品形式的獨立審美特征。

9.新時期文學發(fā)展與典型內涵的新變化。

10.新時期詩歌審美特點的新變化。

11.論當代中國的大眾文化。

文學理論論文篇十

中國古代文學導讀系列省級精品課,由“唐詩宋詞名篇導讀”、“魏晉文化與文學導讀”、“樂府詩導讀”、“《紅樓夢》導讀”和“佛教與中國古代文學導讀”等5門課程組成,每門課程均為36學時。該系列精品課除為中文專業(yè)學生講授外,主要作為文化素質教育類課程,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其中“唐詩宋詞名篇導讀”、“《紅樓夢》導讀”最早開設于1993年,已有的講授歷史;“魏晉文化與文學導讀”、“佛教與中國古代文學導讀”開設于,“樂府詩導讀”開設于,也有七、八年的歷史。5門課程聯(lián)系緊密,相互補充,從不同側面講授中國古代詩詞、樂府、小說、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要問題,是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學和文化的重要課程。在中文系專業(yè)選修課教學乃至全校文化素質教育類教學中,該系列課程都有重要的地位。系列課程依托于“中國古代文學”山東省省級教學團隊。教學團隊經過多年的建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于入選中國古代文學山東省教學團隊。團隊(課程組)成員有23位教師,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講師7人;博士18人,占總人數的78.3%,大多數為學界著名學者的弟子。職稱、學緣結構合理,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年富力強,富于發(fā)展?jié)摿?。團隊負責人為教育部優(yōu)秀人才,山東省首屆省級教學名師,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山東省首批首席專家。其他成員有30余人次獲得過省級教學成果獎、省級優(yōu)秀學士論文指導教師獎和市校級優(yōu)秀教師獎、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最受學生喜愛的教師、優(yōu)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教育先鋒等各類教學獎勵與表彰。

二、系列課程的整合優(yōu)化。

20,古代文學教學團隊承擔了青島大學校級教學研究項目“中國古代文學系列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課題組從已經開設的十幾門課程中,選擇了上述5門課程,并把這些課程的優(yōu)化作為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對5門課程進行了重新整合,其目的是使課程能夠形成一個相互照應、相互補充的體系,更好地發(fā)揮其整體優(yōu)勢。第一輪的整合優(yōu)化工作主要依照如下的基本思路展開:一是重點選取了詩詞、樂府詩(配樂演唱的歌辭)名篇,小說名著《紅樓夢》,并從魏晉文化和佛教的視角切入,對相關作品進行導讀。二是選擇這5個專題,既與主講教師個人的研究專長有關,也考慮到5個專題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如唐詩中有不少名篇本身就是樂府詩,宋詞原本可歌,與樂府詩有很多共性;樂府詩主要集中在漢魏至唐代;《紅樓夢》與佛教關系密切;《紅樓夢》中的詩詞與唐詩宋詞有繼承關系,唐詩宋詞名篇明顯受到魏晉文化的影響,其中也不乏佛教禪宗的內容等等。因此,5門課程在知識和理論上,具有很強的關聯(lián)性,在課程平臺建設方面,有很多相互交叉的東西可以共享。三是建設5門課程整體設計、相互補充的課程平臺。經過努力,我們現在已初步建成5門課程共同組成的聯(lián)合課程網站。學生既可以登錄任意一門課程的網站,又可以從該課程網站進入到聯(lián)合網站,或進入5門課程中的其他任何一個課程網站,實現了課程網站之間的貫通。整合優(yōu)化也對各門課程的一些具體內容作了必要的調整和修改。

我們不僅充分考慮了各門課程之間的互補和呼應,如原“唐詩宋詞名篇導讀”中涉及到的樂府詩全部放在“樂府詩導讀”中來講,“佛教與中國古代文學”中涉及《紅樓夢》的內容,則轉入“《紅樓夢》導讀”;同時,也根據個人科研的重點和特長,對各門課程的組成成員做了相應調整。至于不同課程在平臺建設、課件制作、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相互借鑒和學習,也是整合優(yōu)化中考慮的重要內容。這使得每一門課程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進一步的優(yōu)化和提升。從而收到了如下幾方面的良好效果:一是5門課程的網絡平臺,各自匯集了某一方面較豐富的古代文學知識和資料,并且都可以向選修其中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生開放,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知識、資料庫;二是課程的聯(lián)合建設,帶來了主講教師、教學內容、知識體系、教學思想及方法等方面的重組和變化,這對于課程的互相促進、教學效果的同步提高,均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三是聯(lián)合課程組的主講教師,在形成優(yōu)勢課程群的同時,也凝煉了學術方向,對教學和科研團隊的優(yōu)化整合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我們又進行了第二輪的課程整合,把已經開設的11門課程也納入到精品課程群的建設范圍中。,“《老子》導讀”、“《金瓶梅》導讀”、“《聊齋志異》導讀”、“中國古文名篇導讀”、“道教與中國古代文學導讀”等5門課程被批準為青島大學校級精品課程。至此,中國古代文學導讀精品課程群達到10門。另有“中國神話與詩歌導讀”、“《詩經》《楚辭》導讀”、“《論語》導讀”、“中國詩學導讀”、“元明清戲曲導讀”、“《文心雕龍》導讀”等6門課程,也正在根據課程群建設的整體思路進行全面整合。課程群建設的目標是建成涵蓋文、史、哲、文論、藝術、宗教等多領域的16-20門系列課程。

三、課程的內容、特色與地位。

5門省級精品課程都是《中國文學史》基礎課的延伸,也是我們在長期講授的過程中,逐漸發(fā)掘、精心選出的5個專題。其中,唐詩宋詞被稱為“一代之文學”,以短小精粹、情韻并茂的優(yōu)勢,長期流傳,膾炙人口;樂府詩本是配樂、配舞的歌辭,是表演藝術的一種,與一般徒詩相比,其特點極為明顯;《紅樓夢》則是中國古典白話章回小說的代表,自誕生數百年來,“紅學”早已成為顯學,學界向有“開口不談紅樓夢,縱讀詩書也枉然”的說法;魏晉時期是我國文化、學術思想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時期,當時的文人和文學也以其獨特鮮明的個性,吸引了后代學者和讀者的注意,20世紀初葉以來,以魯迅為代表的一大批學者,對這個時期的文化和文學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因而這一時期的文化至今仍具有獨特的魅力;佛教自傳入中國之后,廣泛影響到中國的文人和文學創(chuàng)作,荷蘭學者許理和就曾寫過《佛教征服中國》的名著。因此,5門課程講授的文學與文化專題,在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上,均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從總體上說,系列課程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選取中國文化和文學史上的典型個案,立足社會、文化、宗教發(fā)展來分析名篇名著,通過名篇名著的重點導讀,帶出文化及典章制度的講解;二是每門課程均有長期的科研作支撐,課程內容都與作者已完成或者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有密切的關系,在教學與科研良性互動方面有鮮明的特色。就現有5門課程的具體情況而言,也是各有其特點的??傮w來看,這5門課大致又可以分為兩類?,F對各門課程的特點分別舉例簡要說明如下:“唐詩宋詞名篇導讀”、“《紅樓夢》導讀”和“魏晉文化與文學導讀”是第一類。這3門課都是以廣泛流行的名篇、名著,或學術界特別關注、一般讀者也很感興趣的魏晉文學和文化為講授對象。這些課程所涉及的文學作品,深受學生喜愛,很多高校也都開設了類似的課程。但我們的這幾門課程都是建立在長期科研工作的基礎上,因此我們的講授思路和內容,在眾多的同類課程中,仍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以“唐詩宋詞名篇導讀”為例。該課程立足中國詩詞發(fā)展過程,以題材和主題分類選講的方式,選取10類典型的詩詞,重點從人與人,人與社會、歷史、政治以及人與宇宙自然的關系入手,對唐詩宋詞名篇進行導讀。每類詩詞的導讀,都從兩方面展開:一是對每一類詩詞從先秦到宋詞的.發(fā)展簡史,作出提綱挈領的描述,把握該類詩詞類型化特點;二是在第一方面的基礎上,對代表性的名篇進行細致深入的分析,討論該類詩詞獨特的藝術美與題材、主題及文化之間的特定關系。導讀特別注意把詩學理論與具體作品緊密結合,深入淺出,力求講出我們長期研讀和講授唐詩、宋詞的真切體會,達到將知識、審美與思想融為一體的教學目的。

該課程的特點有三:

1.在按題材和主題對唐詩宋詞分類講解的大前提下,注意從文化發(fā)生、發(fā)展的角度,發(fā)掘詩詞類型與民族文化之間的特殊關系,對詩詞類型化的共性特點作出文化學的解釋。

2.注重在同類詩詞發(fā)展歷史中,把握詩詞名篇在藝術創(chuàng)造上的獨特魅力,從名篇講解入手,把文學史、詩人生平、詩學理論及其他相關知識融為一體,力求對學生學習、理解、分析詩詞起到示范作用,使學生能在深入淺出的詩詞藝術分析中提高文化素養(yǎng)。

3.多年來,課程組主持完成的一批科研項目和成果,如“賦比興與中國詩學研究”、“魏晉南北朝歌詩研究”、“中國早期文化與詩歌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唐詩宋詞名篇導讀》、《唐宋元詩詞曲名篇解讀》、《二十世紀以來先秦至唐代詩歌研究》、《周漢詩學與文學思想研究》等專著,都與本課程有密切關系。因此,課程能立足學術前沿,在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方面做了很好的嘗試,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啊都t樓夢》導讀”側重于小說悲劇意蘊、哲學深度和文化內涵的挖掘;“魏晉文化與文學導讀”從哲學、宗教、政治制度、社會現象、民間習俗、文人生活方式與文學之間的關系等多角度入手,對魏晉文化與文學進行導讀,也都有自己的特點?!胺鸾膛c中國古代文學導讀”、“樂府詩導讀”是第二類課程。這兩門課程所涉及的內容,有一定的難度,開設這類課程的學校也不是很多。而我們的這兩門課開設時間較早,系統(tǒng)性、前沿性也比較強。“佛教與中國古代文學導讀”,在介紹佛教文學起源、種類的基礎上,對佛教基本教義、佛教在印度的發(fā)展、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演變、佛典翻譯文學、釋氏輔教傳說、僧人贊佛詩頌、文人護法文學等進行系統(tǒng)的講解;并以謝靈運、王維、柳宗元、白居易、蘇軾、李贄、袁宏道等涉佛較深的著名文人為例,對中國古代文人創(chuàng)作的與佛教有關的文學作品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從一個特殊的側面闡述了佛教與中國文人和文學的關系。這樣的課程內容,截至目前為止,在全國高校中還不多見。

這門課也具有如下三個突出的特點:

1.把對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基本知識的系統(tǒng)介紹作為課程的重點。因為只有深刻地了解佛教知識、體會佛教的精神,才能明白佛教對于中國文學的影響,讀懂與佛教有關的文學作品,而這在一般文學史中是不講的。

2.從佛教與中國文學的典型個案,包括佛典翻譯文學、釋氏佛教文學、僧人贊佛詩頌、文人的佛教文學作品等四大方面切入,并展開深入的分析討論,對佛教與中國文學進行深入細致的講解。既把佛教基本知識作為理解與佛教相關的文學作品的前提,同時也通過文學作品的深入解讀,反過來使學生對佛教知識、教義及對中國文學、文化的影響獲得更為感性的認識。

3.所講授的內容與主講教師的科研緊密結合。幾位主講教師從事佛教文學研究多年,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印佛教文學研究”、山東省社科項目“明代心學、禪學與文學研究”、山東省教育廳項目“林兆恩與《三教開迷歸正演義》研究”,出版《晚明狂禪思潮與文學思想研究》、《宋明心學與禪學研究》等著作;在《文學遺產》等重要刊物上發(fā)表《詩法禪機,悟同而道別———謝榛與佛教》等論文,很好地保證了該課程內容的前沿性?!皹犯妼ёx”則緊緊抓住詩歌與音樂的關系,在強調表演性、歌唱性的前提下,講解樂府歌詩。其思路與以往把樂府詩等同于一般徒詩的做法有很大不同。我們已完成的“魏晉南北朝歌詩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已出版的《魏晉南北朝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等專著,均與課程密切相關。需要說明,本系列課程是《中國文學史》基礎課的重要分支,而后者在20就通過了山東省省級精品課程的評審,其建設的經驗對于本系列導讀課程的建設也是極為重要的。同時,在由筆者主持完成并獲年山東省省級優(yōu)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的“漢語言文學試點(本科)專業(yè)改革”省級教學改革項目(-2005)及我校漢語言文學省級品牌專業(yè)和國家級特色專業(yè)()等教學項目中,本系列課程組的成員也都是主力,這為本課程的建設積累了有益的經驗,也使本課程在長期建設及教學、科研的結合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本科教學中占有一定地位,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進。

本課程涉及文學、文化、歷史、哲學、宗教、音樂等多學科的專業(yè)知識,以及詩、文、樂府、小說等多種文體。在教學方法上,每門課程雖有各自的特點,但5門課程也有不少共性,這是課程本身的特點決定的,也是我們在對課程群進行整合優(yōu)化的過程中比較一致的體會。

其中,最重要的主要有以下三點:

1.重視文學作品與具體的歷史文化語境,文學作品與宗教、藝術,文學作品與文學理論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把立足文學史和文化史闡發(fā)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作為最基本的方法和原則。

2.強調主講教師必須以科研為基礎,不斷為教學增加新鮮內容,將最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融入課堂教學活動,提高授課質量。為此,我們已經根據教學需求,制定了相關的科研規(guī)劃與教材寫作計劃。隨著科研工作的深入,講授內容將會不斷更新,始終切近和追蹤學術前沿。

3.把培養(yǎng)學生理解、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作為重點,通過理論講授、范例解讀﹑個案分析、課堂討論﹑學生登臺主講、名篇背誦、課外閱讀等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在教學手段方面,則尤其重視三點:

1.建設互動的課程教學平臺,使課下閱讀、討論、答疑和在教學平臺上提交作業(yè)、相互交流等學習方式,與課堂講授有機地結合起來。每門課的課程網站都有豐富的教學資源,不僅為學生課后的擴展閱讀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使得師生交流的時間在課堂之外獲得了有效的延伸。

2.高度重視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作用。本課程除了文字表述之外,還使用了大量非文字的教學資料,如圖片、音樂、繪畫、影像等。主講教師將這些內容制成課件,通過課堂上的使用,顯現出良好的教學效果,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

3.通過課程網平臺交流、答疑,課后閱讀,及在考查、考試中突出文學經典閱讀的比重,實現從課堂導讀到學生自己閱讀的擴展延伸,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讀書的興趣和能力。五、幾點理論思考本課程群建設的實踐工作,既是在特定的理論前提下完成的,同時也引導我們對課程群建設進行更深入的理論思考。其中,有些問題是我們在教學實踐和研究工作中思考較多,或是有一定疑惑的。這里僅就其中最突出的三個問題稍作梳理,供同仁批評,也希望能得到方家知音的指教,使相關的理論思考進一步深化。

其一,高等學校傳統(tǒng)人文學科教學體系與教學創(chuàng)新的矛盾問題。隨著國家重視創(chuàng)新之指導思想的日漸深入人心,高校人文學科的創(chuàng)新也被頻繁地提出來,與之相關的教學體系、課程設置等,則常常受到政策指揮棒的干預,尤其是在總體課程設置變化和學時數的雙重限制下,不得不經常作出調整。有時候這種調整對原有教學傳統(tǒng)的沖擊非常大,以至于一些實行多年的好的教學傳統(tǒng)不得不放棄。但實際上,人文學科,尤其是傳統(tǒng)人文學科的課程,其內容與理工科課程有著很大的不同,特別是像中國古代文學這樣的課程,所講授的作家、作品的具體內容及其所包涵的文化精神大都已基本定型,不同的只是根據材料和觀念的變化對之進行重新的解讀,而這種解讀一般來說不會對原有教學體系和課程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因此,與中國古代文學系列導讀課程相類似的大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比較而言,更需要的恐怕是在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體系下,不斷深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對于整體教學體系的大調整,則需要特別謹慎。即使不得不調整,也必須充分吸納已有教學傳統(tǒng)中的合理成分,而不可一味追求創(chuàng)新。

其二,人文素質教學與學生經典閱讀的結合問題。在人文學科的學習和教學中,閱讀傳統(tǒng)經典,“尚友古人”,與歷代各領域、各學科一流的名人對話,是極為重要的。但是,就近年來各種有關讀書的調查報告以及我們對大學生經典閱讀的了解來看,目前大學生閱讀經典的現狀并不樂觀。很多學生一年里讀書的數量非常有限,即使憑自己的興趣選修人文學科經典相關課程的學生,也很難系統(tǒng)地閱讀最重要的經典著作。這一點我們在課程群建設過程中也有非常深切的體會,所以經典閱讀實際上成了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大瓶頸。在經典閱讀方面有了突破,則學生的欣賞、寫作和思維能力,都將得到有效的提升,“腹有詩書氣自華”也就不再僅僅是一句空話。但問題是現行教學評價體系對此缺少應有的重視,這使得經典閱讀在教學中不易落實。因此,要解決人文素質教學與學生經典閱讀的結合問題,使學生人文素質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教學評價體系是一個無法繞開的環(huán)節(jié)。如果缺了這個環(huán)節(jié),課程教學的質量肯定會受到直接的影響。

其三,課程建設與學科建設的相互促進問題。在高校里,這是個常識問題,似乎不值得特別提出來。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課程建設與學科建設常常有一定的距離,甚至成為兩條道上跑的馬車。在中國古代文學導讀系列課程的建設中,我們對此有了更深切的體會。由于導讀系列課程的選定,首先是以課程內容在中國文學和文化史上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為標準,同時也充分考慮到了主講教師在科研方面的積累和優(yōu)勢,所以,就這一系列課程而言,課程建設與學科建設的關系是更為緊密的。如“魏晉文化與文學導讀”的主講教師,其學術研究的重點之一也是魏晉文化與文學,近年其出版的《魏晉五言詩研究》,主持的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漢魏六朝詩體研究”(-),都與課程有直接關系;又如“《紅樓夢》導讀”的主講教師,其主持完成的山東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紅樓夢》與中國詩性精神研究”(2007-)、出版的《花魂詩魄女兒心:林黛玉新論》及發(fā)表的一批學術論文,也都與課程密切相關。其他課程也大多具備這樣的特點。因此,這一系列課程的建設較好地做到了與學科建設的深度交融。

五、結語。

文學理論論文篇十一

文學理論類課程是綜合類大學文學專業(yè)本科階段的基礎必修課,一般開設在大學一年級。對大一新生而言,高中階段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尚未結束,要求自主自覺學習的大學學習已經開始,而文學理論同高中語文教材中一篇篇生動具體、鮮活可感的文章存在巨大差異,必然成為一門讓學生望而生畏的枯燥無味的課程,甚至有一些學生把文學理論課稱為“最沒意思”的課程?!拔膶W理論話語的建構,還須從文學理論研究的層面進入文學理論教學的層面。”[1]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吸引到文學理論的學習探討中來,這是當前理論類課程大學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這個難題的解決筆者認為首先要落到教師身上。

一、教師的課堂講授“史”與“論”相結合。

文學理論是創(chuàng)作實踐的總結和升華,涉及到文學的本源即生活、作家、作品、讀者的全方位要素,所以系統(tǒng)性、理論性較強。同時文學理論類課程包括《古代文論》和《西方文論》,如果教師單純從文學理論的角度進入教學,那么對于缺乏系統(tǒng)文學史知識的學生而言,無疑是難以接受的。所以擔任文學理論課的教師必須擁有豐富的文學史知識,能把具體可感的文學作品同文學理論結合起來,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一)將文學理論概念同具體作品感知相統(tǒng)一。文學理論課教師必須通讀中西方文學史。教師擁有了“史”的豐富素材,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史”“論”結合,比如講古代文論中“意境”“含蓄”等概念時,可以拿一些古典作品作為分析起點,要求學生朗讀并背誦相關作品,對理論概念產生直接的感知。在講到西方文論的一些概念如“悖論”等概念時,也可以中西貫通,拿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卻死了”等來說明。

(二)將文學理論運用到對具體作品的解析中。文學理論課不能“就論講論”,否則會流于形式過于抽象,在充分講明具體的文學理論概念后應該給學生提供應用這些理論的機會,以加深其對具體概念的理解。如講到西方現象美學家因加登的文本層次論時,可以讓學生結合作品,就四個層次分別展開分析,以體會文學理論和文學實踐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在學習到一些具體概念時,都可以借助對具體作品的分析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與參與空間,并增加其對具體概念的理解。

(三)尋找文學理論與文學史的對照點。文學史和文學理論在某種程度上總是契合的,所以可以結合史來對論進行輔助說明。一般情況下文學史和文學理論課程的開設都是同步的,所以參照文學史來對文學理論的流派進行說明,或借助文學理論解讀具體作品都是可行的。如西方文論中講到現實主義流派時,可以把馬克思主義關于典型的“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jié)真實外,還要真實再現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性格”同經典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的小說創(chuàng)作相結合,從而達到對該理論的深刻理解。

二、教師要“講”與“寫”雙重能力兼?zhèn)洹?/p>

文學理論課程教師要提升自身的多重素養(yǎng),在課堂上既要講究授課藝術,還需具備文學評論與文學寫作的雙重寫作能力,為學生提供直觀的參照及影響。

(一)教師的授課要有鮮明的個人特色。文學理論課程由于本身的理論性質,接受者如果沒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很難長時間維持下去,所以作為文學理論類授課教師,需要多方面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如果把鮮活的生活、有趣的作品同理論結合起來,則會引發(fā)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幽默的語言也會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更好的接受該理論。

(二)文學創(chuàng)作能力與科研能力兼?zhèn)?。文學理論課教師不僅需要豐富的文學理論知識,還需要進行文學的具體創(chuàng)作實踐。如果自己不進行相關的文學創(chuàng)作,那么理論就成了空殼,講授起來就失去了鮮活的材料支撐。文學理論教師自身應該有深厚的專業(yè)素養(yǎng),同時要不斷深入探索和研究,進行科研工作,并具體化為寫作能力。對于教師來說,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能力同等重要,把這種綜合的人文素質內化為一種個人素質,隨時隨地展現出來,這樣的文學理論教師才是成熟的文學理論教師。

三、文學理論課教師必須具備多學科知識素養(yǎng)。

文學理論的學習不僅僅關乎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同時還涉及到其他諸多人文社會學科的知識,如西方文學理論史的很多文學理論家本身并不是文學家,往往有著多重身份,如哲學家、思想家、文化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等。如果單純從文學理論角度去講康德,那么學生就無法理解他對文學藝術的真實定位。所以教師的知識儲備必須是全方位、多學科的。朱光潛說:“人涉獵越廣,趣味就會越純正。”所以,趣味純正、涵養(yǎng)深厚的文學理論教師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教師。

參考文獻:

[1]姚文放.關于文學理論的話語權問題[j].文學評論,2001(5).

[2]陶東風.大學文藝學學科反思[j].文學評論,2001(5).

作者:王彩鳳董超魏少妮單位:延安大學。

文學理論論文篇十二

古詩詞中的列錦與互文現象(網友來稿)。

湖南雙峰縣第六中學龔勇軍。

列錦:

所謂“列錦”,就是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象,用以烘托氣氛,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情感的一種修辭手法。

例如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全句由十個純名詞構成六個意象,疊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畫面:殘月高懸,雄雞清聲;茅房客舍,思歸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來趕路,誰料,板橋橫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詩僅由疊加的六個意象來突出“早行”二字,不著一閑詞,盡得“早”之風流韻味。

再如柳永《雨霖鈴》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痹娙送耆查_了愁、怨、相思之類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沒有借助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段,而是選擇了“楊柳岸”這個頗能惹人繾綣情思的場景,再把“曉風”、“殘月”這兩個色調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進去,造成鮮明強烈的對比和呼應,使人獲得空間寬廣、時間連綿的審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朦朧、深遠又帶點神秘意味的藝術境界。

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分析了。

(1)“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沙凈秋思》)。

(2)“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xiāng)人”(崔涂《除夜有作》)。

(3)“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晏殊《破陣子》)。

(4)“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保ㄙR鑄《青玉案》)。

(5)“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6)“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

(7)“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馬戴《灞上秋居》)。

(8)“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飛《滿江紅》)。

(9)“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保ㄋ究帐铩断餐獾鼙R綸見宿》)。

(10)“細草微風岸,危墻獨夜舟。”(杜甫《旅夜書懷》)。

(11)“煙楊畫柳,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柳永《望海潮》)。

互文。

互文即“互文見義”,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例如:

(1)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

這兩句詩意思是說,碧草映階,春光空自美好;黃鸝隔葉,啼聲空自悅耳?!白浴焙汀翱铡倍只ノ囊娏x,寫出了空寂、清冷的感受。抒發(fā)了詩人面對丞相祠堂凄清寥落的失望與感慨:雖然祠堂內春意盎然,然而事過境遷,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亂世,卻沒有象諸葛亮那樣的濟世英才來匡扶。

(2)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

我們應理解為:煙霧籠罩著寒水也籠罩著沙;月光籠罩著沙也籠罩著寒水。如將此句作:“煙霧籠罩著寒水,月光籠罩著沙”理解,那就大錯而特錯了,怎么也講不通意思。

(3)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

從字面上看,“秦時明月漢時關”是“秦時明月照耀漢時關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還是秦時的月亮,邊關還是漢朝的邊關”,而應解釋為: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邊關。句中的“秦”、“漢”、“關”、“月”四個字是交錯使用的。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關塞”。即“明月依舊,關塞依舊,卻物是人非”。更讓人感受到戰(zhàn)爭的殘酷和悲愴。

(4)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木蘭詩》)。

為了節(jié)省文字,類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1)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江上逢李龜年》)。

(2)“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保ㄐ翖壖病段鹘隆罚?/p>

(3)當窗理云鬢,對鏡帖黃花。(《木蘭詩》)。

(4)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同上)。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觀滄?!罚?/p>

(6)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7)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8)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飲西湖初晴雨后》)。

(9)栗深林兮驚層巔(《夢游天姥吟留別》)。

(10)主人下馬客在船(《琵琶行》)。

(11)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

(12)十三能織素……十六誦詩書。(同上)。

(13)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

(14)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沁園春雪》)。

作者郵箱:gongyongjun006@。

文學理論論文篇十三

作為漢語修辭格的“互文”是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但已經不太為我們所重視,在現代生活中更缺乏有意識的普遍運用,所以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以下就是由為您提供的簡析文學理論中的互文。

西方20世紀后期興起的一個后現代主義的、強調文本間關系的文學理論概念“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在我國卻幾乎是被約定俗成地翻譯成“互文”。筆者認為,雖然兩者在語言科學、思維認知、表達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某些聯(lián)系或暗合之處,但“互文”、“互文性”兩個概念應該只是字面上的一種巧合,沒有本質的內在聯(lián)系,:二者屬于不同的理論范疇,涵義與運用也大不一樣。對蒔者,我們要繼承和發(fā)揚,對后者,我們則要敢于“拿來”,更要善于“拿來”。

互文即所謂“互文見義”,是基于文體限制或表達的特別需要,將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有關聯(lián)或存在對應關系,能互相補充、互相滲透或互相限制、互相說明的語言結構單位按一定順序羅列在一起,以起到言簡意深、委婉錯雜等特定藝術效果的修辭手法?;ノ氖枪旁娢闹辛曇姷谋磉_方式,在中國文化中,這種表達方式在漢唐以前甚至在語言大發(fā)展的春秋時期就已經取得長足發(fā)展,臻于成熟。

所以說,互文的傳統(tǒng)或傳統(tǒng)的互文,都該是有所本的。但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百年前新文化運動興起、白話文產生發(fā)展之后,互文這一表達方式運用漸少,似乎被我們束之高閣,日漸與我們隔膜、生疏,以至于現在我們大家包括各類大中小學校語文教師們淡到互文,每每也就是“古代詩詞作家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時用到的一種修辭手法”,最多也只不過是把互文當作一種已經“死去的藝術”來欣賞,這一現實應引起我們高度警覺。這種認識既割裂了傳統(tǒng),又可能扼殺了互文生存、發(fā)展的生機。

實際上,在我們身邊,日常生活、影視作品、書面表達諸方面,互文運用是屢見不鮮的,卻每每被我們輕易地放過;或被同時體現出來的排比等常見修辭手法所掩蓋,不被我們讀者、聽眾所關注,甚至是被作者自己所輕忽。

“互文性”是西方20世紀后期興起的一種強調文本間關系的文學理論的核心概念,通常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文本之間發(fā)生的“交互”關系。作為“對歷史主義和新批評的一次反撥”,所謂“互文性”作為后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文本策略,滲透于多種后現代文學中(包括元小說、元詩歌、反敘事、純小說、戲仿、拼貼等等)。它是一種價值自由的批評實踐,是所謂“互文性革命”——結構主義批評家在放棄歷史主義和進化論模式之后,嘗試應用互文性理論,來看待和定位人文、社會乃至自然科學各學科之間關系的批評實踐。這種批評實踐并不隸屬于某個特定的批評團體,而是與20世紀歐洲好幾場重要的知識運動相關,例如結構主義語言學、精神分析學、馬克思主義、俄國形式主義和解構主義。其代表人物包括巴赫金、哈羅德·布魯姆、羅蘭-巴特與朱麗婭·克里斯蒂娃等。真正推動互文性革命并從理論上系統(tǒng)建構起文本與互文性觀念的,當推巴黎的兩位著名批評家——巴特和克里斯蒂娃。

我們知道,在布魯姆“影響的焦慮”理論中,互文性不過是兩個個體詩人之間的影響關系。而巴赫金則提倡一種文本的互動理解。

從批評理論的角度看,對于文學文本的互動理解,其實在英美文學批評乃至文學創(chuàng)作中并不鮮見。18世紀初,亞歷山大·蒲伯曾在維吉爾的作品中發(fā)現了荷馬,蒲伯確信,一首詩在模仿自然方面的優(yōu)劣,取決于它的互文性,或者說取決于它對前文本的模仿;艾略特也認為任何藝術作品都會融入過去與現在的系統(tǒng),必然對過去和現在的互文本發(fā)生作用。尤其在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中,喬伊斯利用荷馬史詩的情節(jié)敷設他的'篇章,并在兩個文本問確立了一種肯定的互文關系;又通過諸多的作者自我指涉,形成了一種內文本關系;還因對荷馬人物的改造不能表現出一種否定的互文關系——無論是吸收還是破壞、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無論是自我引用還是自我指涉,特定的此文本總是與某個或某些前文本糾纏在一起;同時,讀者或批評家總能在作品中識別出這個特定文本與其特定先驅文本的交織關系。

巴赫金從對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研究、從小說中各種外文學文本存在的現象考察出發(fā),把文本中的每一種表達,都看作是眾多聲音交叉、滲透與對話的結果。巴赫金把這種共存互動稱之為小說的“多聲部”或“復調”現實,并用“文學狂歡化”概念來支持他的對話理論。他傾向于把世界和人生看作一種共時結構,偏愛把文學置于文學之外的象征性語境之中,借以由此造就一個雜亂擁擠的互話語空間,創(chuàng)造一個眾聲喧嘩卻又是內在和諧的彈性環(huán)境,從而賦予語言或意義某種不確定性。

巴赫金提出上述理論時,并未預見到文學符號學的發(fā)展趨勢。可他的狂歡化概念至少暗示或強調了在文學批評、人類學、社會學等領域間建立一種互文性理論的可能性。所以克里斯蒂娃說:互文性概念雖不是由巴赫金直接提出,卻可以在他的著作中推導出來。

1973年,巴特幾乎在發(fā)表《文本的快感》的同時,發(fā)表了著名論文《文本的理論》,文中他試圖回答“文本是什么”。在他看來,文本不是作品,也不是客體,甚至不是一個概念,文本產生于讀者與文字間的關系空間,它是一個生產場所;文本作為生產活動,它生產出來的不是產品,而是一個作者與讀者相遇、上演戲劇、進行語言游戲的場所。巴特進而又說,文本是意指,是一種意指實踐,是讀者參與的意指實踐過程——其核心是以矛盾形式出現的多元性。

作為著名的符號學家,克里斯蒂娃在其1966年的《語言對話小說》一文中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intertextuality”(互文性)概念??死锼沟偻拊谶M行文學批評研究時,注意到進入先后文本空間的主體。她認為,一個文本片斷、句子或段落,不單是直接或間接話語中兩個聲音的交叉,它是無數聲音交叉、無數文本介入的結果。而不同文本在不同層面的參與,則揭示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她認為分析者應該明白,她所分析的是一個特定話語的主體;而這個主體恰恰由于互文性而超越了她自己的身份,超越了詞源學意義上的個人。一個創(chuàng)造性主體的分解,一個新的多元主體的產生——這便是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動力學。它不僅適于互文性作者,也適于互文性讀者。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696927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