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靈谷寺導游詞講解(三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2-12-31 16:52:45
最新靈谷寺導游詞講解(三篇)
時間:2022-12-31 16:52:45     小編:zdfb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靈谷寺導游詞講解篇一

【靈谷寺概況】

我在門口廣場向大家介紹一下靈谷寺的歷史概況。靈谷寺原來座落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山的獨龍阜,也就是現(xiàn)明孝陵的所在地。最初為南朝時寶志和尚的指定墓地。梁天監(jiān)十三年(公元520xx年)12月寶志圓寂,梁武帝花20萬銅錢買下獨龍阜并葬寶志和尚于此。同時建開善精舍,這就是最初的靈谷寺。梁武帝的女兒永定公主出資在墓前建五級琉璃寶珠,稱“志公塔”,獨龍阜也因塔上的寶珠而被稱為玩珠峰。其后不久改為開善寺。唐代稱“寶公院”,南朝時叫“開善道場”,宋太平興國年間稱“太平興國寺”,慶歷年間改稱“十方禪院”,明初稱為“蔣山寺”。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選孝陵墓址,相中蔣山寺這塊風水寶地,于是降旨遷寺。

靈谷寺原來坐落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山的獨龍阜,也就是現(xiàn)在明孝陵的所在地。最初為南朝時寶志和尚的指定墓地,梁天監(jiān)十三年寶志和尚圓寂后,梁武帝蕭衍之女永定公主買下此地,為他在墓前建五層舍利塔,上置琉璃寶珠,稱“志公塔”,獨龍阜也因塔上的寶珠而被稱為玩珠峰。其不久改名開善寺,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卓有聲名的大寺。唐代稱“寶公院”,南朝時叫“開善道場”,宋太平興國年間稱“太平興國寺”,慶歷年間改稱“十方禪院”,明初稱為“蔣山寺”。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選孝陵墓址,相中蔣山寺這塊風水寶地,于是降旨遷寺。

洪武十四年九月動工,十五年九月完工,為了撫慰眾僧,親自賜名為“靈谷禪寺”,書寫“天下第一禪林”匾額懸于寺門。當年靈谷寺規(guī)模十分宏大,占地五百畝,最盛時有僧人千余名,殿堂數(shù)百間。后因戰(zhàn)火遭到嚴重破壞,只有無梁殿因全部用磚石砌成,才得以獨存至今。

1920xx年北伐勝利后,南京國民政府選定靈谷寺舊址建陣亡將士公墓,來紀念北伐陣亡將士。新中國成立后,改名靈谷公園,盡管這里是寺廟、公墓、公園的混合體,但人們還是把這一帶稱為靈谷寺,可見靈谷二字的魅力。它是朱元璋親自命名,來歷有多種說法,但都為山有靈氣,谷有合水之意。

【萬工池、紅山門、大仁大義坊】

各位朋友,我們面前的半月形池就是寺廟前常見的放生池。相傳朱元璋見這里有景無水,命一萬軍工挖筑而成,所以也叫萬工池。池的西端不遠有一小石橋,叫迎駕橋,傳說是眾僧迎接乾隆圣駕的地方。

繞過放生池就是靈谷寺的山門,其形式為三拱門,上覆綠色琉璃瓦,外墻為紅色,所以也叫紅山門。門額上原來刻著手書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現(xiàn)改為書法家錢松喦所書的“靈谷勝境”四字。門外的一對石獅是建造公墓時北平軍分會所贈。

進入紅山門,在42層臺階上聳立著一座五門十三脊的陣亡將士牌坊,斗拱托頂,上覆綠色琉璃瓦。牌坊上中門門額上刻有“大仁大義”四字,背面是“救國救民”,都是元老張靜江書寫的。大家細看,上面的瓦當都是黨徽圖案,體現(xiàn)了設計者的良苦用心。牌坊前有一對石獸,名為貔貅。貔貅為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具記載“似虎、似熊;一名執(zhí)夷,一名白狐,又稱白羆”。傳說“貔貅每臨戰(zhàn)陣,所到戰(zhàn)鼓便勇猛前驅(qū)”。把貔貅放在這里象征著國民革命軍的能征慣戰(zhàn)。這是由陸軍十七軍贈送的

【無量殿】

各位游客,前方就是靈谷寺最著名的景點無量殿。

重檐九脊,大屋脊正中有三個琉璃制喇嘛塔。殿東西寬50多米,縱深34多米,殿內(nèi)頂部呈穹隆狀,高達22米。靈谷寺是禪凈雙休的寺廟,所以無量殿里原來供奉著西方三圣,即西方極樂世界(西方凈土)的主佛無量壽佛(又稱無量光佛,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兩個脅侍,祀二十四諸天,為藏經(jīng)之所在。無量殿因當年其中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又因其通體是磚石拱券結(jié)構(gòu),不用一寸梁木,又稱無梁殿。正因為無梁所以它才得以在戰(zhàn)火中幸存,這是靈谷寺

惟一基本保持下來的明代建筑,但僅殘留拱券。無量殿建于明洪武十四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國最古老,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拱券結(jié)構(gòu)建筑。比蘇州開元寺、寶華隆昌寺、峨嵋山萬年寺的無梁殿大得多。

請各位隨我進殿內(nèi)參觀。1920xx年,政府把它改為陣亡將士公墓的祭堂,將原先供奉在中拱券中佛臺上的佛及諸天像被搬走?,F(xiàn)在正中為“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東為“總理遺囑”,西為“國歌”;祭堂四周墻壁上還嵌有110塊青石碑,上面刻著33224名北伐陣亡烈士的戰(zhàn)役地、軍階職務和姓名。共十六萬五千字,祭堂修復竣工后,定名為正氣堂。

1994年,這里辟為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蠟像,共組成22組場景,蠟像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再現(xiàn)了中國近代歷史風云。

【一號公墓】

無梁殿后有一片半圓形的大草坪,這里原是一號公墓,后面東西各立一個紀念碑。東為“淞滬抗戰(zhàn)十九路軍陣亡將士紀念碑”,西為“淞滬抗戰(zhàn)第五路軍陣亡將士紀念碑”。1932月28日,日軍突然進攻上海閘北,駐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不久,張治中率第五路軍赴滬抗戰(zhàn),沉重地打擊了日軍。1933年1年,兩軍采用“代表葬”,共有128位烈士葬入第一公墓,暗寓淞滬抗戰(zhàn)的時間為1月28日。原公墓現(xiàn)已改成花圃,中間是一株樹型巨大的桂花,人稱“桂花王”,其間銀杏、桂花擁簇,有牡丹、月季、臘梅等四時花木

,并且成為了南京靈谷桂花節(jié)的主會場所在地。

【松風閣】

花圃后的建筑膠松風閣,是1931年建造的,當時為革命紀念館,現(xiàn)已辟為茶室和小賣部。這里原是古靈谷寺律堂的舊址。這是一座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的大型仿古建筑,屋頂為歇山重檐式,綠色琉璃瓦頂,重檐間懸掛有“松風閣”的匾額。閣后廣場中央,立有一石鼎,上刻“垂勛銘鼎”四個大字,是當時安徽省主席劉鎮(zhèn)華獻給公墓的紀念物,它是眾多贈品中存世不多的遺物。

【靈谷塔】

前方100多米處,就是靈谷塔,即陣亡將士紀念塔,于1931—1933年重新修建的,由美國著名建筑師茂飛和中國建筑師董大酉設計。塔為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仿照古典樓閣式建造,是我國造塔的“新式者”。塔基是直徑30.4米的八角形平臺,周圍護以雕花石欄,塔基正面有丹陛石階,中間是日照山河圖,長5.2米,寬2.8米,用的是白色花崗巖石料。底層外壁上刻的“精忠報國”四個楷書大字是所寫。正門額帽上的“靈谷塔”三個字是解放后陵園管理處第一任處長高藝林所寫。塔高66米,九層八面,鋼混及花崗巖結(jié)構(gòu),外形是樓閣式塔樣式。每層回廊筑有仿古石圍欄,供游人憑欄遠眺。塔中有螺旋形轉(zhuǎn)梯直通塔頂,共252級。

靈谷塔內(nèi)外四壁上,嵌滿大理石碑,留下許多名人字跡。從第二到第八層,每層都有四方石碑,內(nèi)部共有28塊碑。二、三、四層12塊上,鐫刻著孫總理北上時在黃埔學校告別辭,是于右任先生的手筆。第五、六、七、八層的十六塊碑上,刻的是民國20xx年6月16日孫中山先生在陸軍學校開學訓詞,剛勁的小篆是吳稚輝(敬恒)先生的書法第九層無碑刻,供遠眺山巒林海,有“高瞻遠矚”之意。

【寶公塔】

在靈谷塔的西面還有一座寶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來安葬寶志和尚的舍利塔,寶公塔前嵌有一塊黑色的石碑,碑刻上刻有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畫的寶志和尚像,左側(cè)刻有李白的贊詞,字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絕技,故稱三絕碑。在東側(cè),還有在原來龍王殿基礎上修建的小靈谷寺,后院內(nèi)的大遍覺堂內(nèi)供奉著三藏法師頂骨舍利和赴西域取經(jīng)的有關資料。頂骨舍利供奉在木制鎦金的佛牙塔中,這是中國佛教界的至寶。

各位游客,靈谷寺的主要建筑我們已經(jīng)基本參觀完畢。靈谷公園內(nèi)還有譚延凱墓、鄧演達墓、八功德水等景點,各位可以自由參觀。謝謝大家!

靈谷寺導游詞講解篇二

靈谷寺原來座落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山的獨龍阜,最初為南朝時寶志和尚的指定墓地。梁天監(jiān)十三年(公元520xx年)12月寶志圓寂葬于此,建開善精舍,這就是最初的靈谷寺。唐代稱“寶公院”,南朝時叫“開善道場”,宋太平興國年間稱“太平興國寺”,慶歷年間改稱“十方禪院”,明初稱為“蔣山寺”。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20xx年),朱元璋選孝陵墓址,相中蔣山寺這塊風水寶地于是降旨遷寺?,F(xiàn)靈谷寺于洪武十四年九月動工,地處紫金山東南麓,十五年九月完工,朱元璋敕封“靈谷禪寺”,山門親書“第一禪林”。1920xx年11月,成立了以為主任委員的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籌備委員會,改靈谷寺廢址為“陣亡將士公墓”,用以紀念北伐陣亡將士。解放后辟為公園,幾經(jīng)修葺,才形成現(xiàn)在的格局。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到入口處了,大家請看這座牌坊,它簡潔大方,是仿照南朝時候的式樣建成的前面有一座小橋叫“迎駕橋”相傳是眾僧為迎接乾隆圣駕的地方。由此進里,面前半圓型的水池就是寺院里常見的放生池,是供香客發(fā)生行善用的,靈谷寺的放生池有叫萬工池,這是因為朱元璋這里有山無水,動用上軍萬才掘成此池的。

繞過萬工池,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座單檐廡顛式的仿古三拱文武方門,文武方門是建立在原靈谷寺金剛殿,門上面施以彩繪,頂上蓋著綠色的琉璃瓦。門外的一對北試漢白玉石獅,是從北京運來的肅順墓遺物,是由北平分會所贈,原門額上是手題“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現(xiàn)改為著名書畫家錢松巖先生書寫的“靈谷勝境”。

進入山門,步過青石甬道,倆側(cè)松柏參天,桂樹濃蔭,在甬道的盡頭大家就能看到一座六柱五門十一樓的大牌坊,頂覆綠琉璃瓦,柱石是二道四方須彌座,梁枋仿彩畫淺刻紋樣,斗拱挑檐,氣派不凡。五間坊門的上端石坊上都嵌有瓷質(zhì)黨徽,中間夾枋上刻有四朵梅花圖案,正面梅花中間寫有“大仁大義”四字,背面是“救國救民”。坊前石臺上立有一對高檔漢白玉雕刻的貔貅。神話傳說貔貅

是黃帝作戰(zhàn)陣前沖鋒陷陣的兇猛神獸,每至陣前,一往無前,所向披靡,此物放在這里象征陣亡將士的忠勇威武,是陸軍第十七軍所贈。

經(jīng)過一條花木扶疏的小徑,我們就來到了一座古建筑前,這就是靈谷寺著名的無量殿了,無量殿因為當年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它通體是磚石拱券結(jié)構(gòu),不用一寸梁木,故又叫無梁殿。請大家跟我一起進去,殿內(nèi)頂部呈穹隆狀,立面設有門窗,正面五開間,室內(nèi)進深三間,實際上是三排筒子券,三個拱券試大門中一中券洞最大,橫跨11米,高14米,無量宮內(nèi)原供奉西方三圣,即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在造公墓時,請走佛像,改為公墓的紀念堂,正中為“國民革命烈士靈位”,東為“國父遺囑”,西為“國歌”,上有采光孔,有光透入。四周的墻壁上嵌有110塊青石碑,按戰(zhàn)役地點、部隊編制、軍階職務排列將陣亡將士刻于石碑之上33224人,。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無梁殿已開辟成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以孫中山為首的57位名人,組成22組帶有故事情節(jié)的場景,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展現(xiàn)了一幅近代中國的歷史畫卷。

無梁殿后有一片半圓形的大花圃,這就是第一公墓,在它的東邊有二號公墓,西邊有三號公墓,一號公墓主要安葬在北伐戰(zhàn)爭和淞滬抗戰(zhàn)中陣亡的將士,現(xiàn)在的公墓已改為花圃,有牡丹,月季,臘梅等四時花木,并且成為南京靈谷桂花園的主會場所在地,大家看正中那株巨大的桂花,它就是有名的“金陵桂花王”。

在高大櫟樹的濃蔭覆蓋下,繞過墓墻,我們看到陡階高臺之上,有一寬闊恢宏的殿宇,它是一座大型仿古建筑,屋頂為重檐廡殿式,琉璃瓦頂,重檐間懸有松風閣的匾額?,F(xiàn)在的松風閣已辟為茶室和小賣部。松風閣后廣場中央有一石鼎,上刻“銘鼎垂勛”,是當時安徽省政府主席劉鎮(zhèn)華贈給送公墓的紀念品。

在松風閣后100多米處,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現(xiàn)代寶塔——靈谷塔。靈谷塔原名陣亡將士紀念塔,是南京地區(qū)最高的塔,塔基是個大平臺,整個塔九層八面,高約60米,用鋼筋水泥和蘇州花崗石構(gòu)筑。塔底層直徑14米,向上逐層縮小,頂層直徑9米,每層都以綠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圍以石欄,外側(cè)圍以雕花石欄,底部外壁四面刻有手書“精忠報國”,塔的正面有石階,石階正

中是一幅白色花崗石浮雕“日照山河圖”。塔內(nèi)中立巨柱,螺旋扶梯盤旋而上,共252級。二至四內(nèi)壁刻有監(jiān)察院長于右任的草書,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北上告別辭,字體灑脫遒勁,五至八層是民國元老吳敬恒的纂書“孫中山黃埔軍校開學訓詞”,嚴格工整。便于游人憑欄賞景。大家如果想一睹靈谷寺的全貌,待會兒一定要登上這座幽美的寶塔。

在靈谷塔的西面,還有座寶公塔。它是安葬寶志和尚舍利的搭。還有其他景點如靈谷寺、鄧演達墓、以及寶公三絕碑、譚延闿墓等等,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游覽一下,接下來我們就自由活動吧,一個小時后我們在門口集合,我們不見不散。

導游詞相關文章:

?

靈谷寺導游詞講解篇三

進了山門是一般佛寺的格式,迎門是笑口常開、袒胸露腹的彌勒佛,是按五代奉化的契此和尚(布袋和尚)的形象塑就,相傳是彌勒在東土的顯身。佛經(jīng)所說,彌勒要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后的華林園繼承佛位,又稱未來佛。背

進了山門是一般佛寺的格式,迎門是笑口常開、袒胸露腹的彌勒佛,是按五代奉化的契此和尚(布袋和尚)的形象塑就,相傳是彌勒在東土的顯身。佛經(jīng)所說,彌勒要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后的華林園繼承佛位,又稱未來佛。背后是身披甲胄,手執(zhí)降麾杵的護法神韋馱,在警視四眾,懲戒犯禁。山門內(nèi)壁東側(cè)有“靈谷寺龍王廟碑記”。西側(cè)有“祈雨碑”。前庭中立1983年鑄萬年寶鼎。正面主體是近年重建的大雄寶殿,重檐歇山,樓閣相依,殿內(nèi)幡幢懸垂,華燈長明.黑花崗石鋪地,深沉明亮。中間高臺座上一尊主供釋迦牟尼佛,鎏金裝彩,阿難、迦葉侍奉左右。東西兩側(cè)貼壁而立的是二列像設,一列為十八羅漢,一列為二十諸天,把二種常見而又極易混淆的供像集中在一起,兼收并蓄,統(tǒng)而有之。主臺背面是大悲菩薩海島觀音,腳踏鱉頭,手持凈瓶楊枝,左右為善財童子和龍女。后壁東為大智文殊菩薩,座騎青獅,西壁為身跨六牙白象的大行普賢菩薩。殿后為宏大高敞的觀音堂。底層供奉開山祖師寶志銅像,上供觀音銅像。1994年,觀音閣落成,舉行了真慈法師升座儀式,這是自太平天國以來的首次升座。

東首院落現(xiàn)為“大遍覺堂”,是玄奘法師的紀念堂。中供法師譯經(jīng)坐像,前有十三層木質(zhì)密檐式塔,塔內(nèi)供奉法師頂骨舍利。講到這里,有的游客肯定產(chǎn)生疑問,玄類法師在西安住錫、圓寂,靈骨怎么會轉(zhuǎn)到這里呢?各位,說來話長,這其中又有一段曲折而又與國運共興衰的故事。

唐高僧玄奘,就是小說《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俗名陳祎。他13歲出家,21歲受戒,精通經(jīng)論,公元620xx年歷經(jīng)艱辛,西行天竺20xx年,帶回經(jīng)卷657部,創(chuàng)唯識宗,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著名使者。664年圓寂于長安慈恩寺,初葬白鹿原,繼改樊川興教寺,又因黃巢義軍起事遷葬終南紫閣寺。至宋金陵天禧寺可政法師在終南見塔毀寺廢,就迎奉至天禧寺,在東崗造塔安葬。明初遷南京名揚中外的大報恩寺。太平天國時期戰(zhàn)火紛飛,寺塔又湮沒無存??谷諔?zhàn)爭期間,日寇擴建軍工廠,施工挖出石函及珍貴器皿,還有遷葬碑文。日軍妄圖封鎖消息盜走諸物,后迫于國人壓力和出于粉飾汪偽政權(quán)的政治需要,除在九華山造塔安葬一部分,其余瓜分存于多方佛寺。這里供奉的是當初存于博物院的一部分,幾經(jīng)周折,輾轉(zhuǎn)至靈谷寺供奉。1998年8月,中國臺灣玄奘大學法師了中住持向大陸申請分供舍利,經(jīng)批準,取出2.8863克一粒分供,由兩岸僧眾護送至臺,成為兩岸交往,促進統(tǒng)一的盛事。

紀念堂前存一座三圣殿,中供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及脅侍觀音和大勢至菩薩,是屬凈土宗的特色。

寺的最東側(cè)為素菜館,供應素食齋飯,選料素淡,做工精細,口味鮮美,各位不妨一嘗。

各位朋友,鐘山之麓,還有一些民國要人之墓,從前面“八功德水”開始就是譚墓的墓道了?!鞍斯Φ滤爆F(xiàn)用石欄圍護,清泉從二龍頭中流出,自古相傳此水對人體有八種有益功能,是優(yōu)質(zhì)礦泉水。泉后路中有一漢白玉赑屃,上馱一碑,現(xiàn)刻“靈谷深松”,原為譚延闿的墓碑??赡茉趫龅呐笥褌兇蠖嗖涣私膺@個人,他出身清代大官僚家庭,父官至巡撫(省長),本人為光緒進士,點了翰林,宣統(tǒng)元年任湖南咨議局長,此公精明圓滑,審時度勢。辛亥革命爆發(fā)趨附革命,又殺害革命黨人,奪任湖南都督,又追隨孫中山和蔣介石,歷任內(nèi)政部長、國民黨中政委主席、黨部主席、國民政府主席,他縱橫捭闔,官運亨通,1932年病故,享年52歲。國民政府下令國葬,蔣介石親選墓地。譚墓依山帶水,曲折幽深,具濃厚的江南山水園林風格。第一段墓道350米長,盡頭是一圓形廣場,中間有一圓形花壇,上植松竹梅歲寒三友。坡道入口有一回柱三門漢白玉石坊,清代式樣。柱頭有石獅云板,三門橫枋上有佛焰背屏立于須彌座上,柱基夾有抱柱鼓石。東南有一石碑,原為國葬令碑;南面有一方石碑,原刻譚的生平,現(xiàn)碑坊上文字都已不存。牌坊內(nèi)坡道有石馬一對,是第二段200米水泥墓道的起點。右轉(zhuǎn)上坡即為祭堂,歇山重檐。面闊五間,梁柱藻井飾以描金彩繪,原門窗鏤花金釘。堂前為花崗石祭臺,臺二例有方形經(jīng)幢兩柱,仿佛教之物。祭堂內(nèi)原有許多珍稀祭器祭臺,抗戰(zhàn)期間流失殆盡。臺東有一漢白玉牡丹花壇,刻有三圈飛龍圖樣。順坡上行,右下方是曲水流觴出自景區(qū)。曲水流觴東晉時海西公宴請群僚的流杯渠,又取王羲之蘭亭序中臨溪飲酒作詩之趣。流瀑閣上有千秋坊、水亭、心亭、香竹芳亭,流水跌宕,層臺錯落,小橋越溪,林路盤折,完全是山水園林的文人寫意,幽雅至極,在墓園中獨樹一幟。

再向西行一段,到了二側(cè)休息亭,便是墓地。主軸南向通直,緩坡開闊,綠草如茵,綠樹屏繞,入口平臺是漢白玉圓壁的睡蓮池,素白蓮花照水開放,殊顯清幽。坡上有清式云紋華表一對、石獅一對、花缸一對。墓前平臺陛石刻有五福捧壽和八面玲瓏的圖樣。墓塋半圓高3.5米,直徑9.5米,十年動亂中墓被炸毀夷平,1983年以骨灰罐重葬。墓前祭臺刻有西洋古典花紋,原為圓明園遺物,法國人進貢,尤其珍貴。墓后有十幾米高的山茶花樹,是金陵之首。春天紅花滿樹。

譚墓石刻,似是宮廷之物,牌坊一組還來自咸豐顧命大臣肅順的墓園,用料上乘,刻工高超,非其他民國墓可比。說是來自圓明園,無法使人不信。再和中山陵的豪放氣勢對照,譚墓的婉約幽深,不能不令人嘆服。游覽這樣的墓園真是一種精湛的園林藝術(shù)和雕刻藝術(shù)的審美享受。

從譚墓墓道起點向東上坡,是民國著名人物鄧演達烈士墓。鄧14歲加入同盟會,是頗有名望的左派領袖,其短暫一生充滿悲壯奇事。他追隨孫中山籌辦軍校,任黃埔教育長,后歷任北伐軍政治部主任、總司令部武漢行營主任、國民黨中央執(zhí)委。蔣介石4.12政變后,他開始從事倒蔣革命活動,被迫流亡莫斯科,又因反對斯大林干預中國革命,差點被秘密處死,連夜逃出蘇聯(lián),前往柏林,歷訪歐亞十余國。1930年回國在上海組織“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前身,是該黨創(chuàng)始人。因策劃軍事倒蔣,不幸于1931年因叛徒出賣在上海被戴笠密捕,蔣介石誘降不成,并置宋慶齡、何應欽等眾多要人營救而不顧,下令秘密殺害于麒麟門外沙子崗,年僅36歲。遇害后家屬尋獲遺體由好友時任京滬衛(wèi)戍司令的陳銘樞為他具棺入殯。建國后兩遷葬址定在第二公墓。1955年墓建成,舉行了安祭安葬儀式。

鄧墓開闊寬宏,肅穆幽靜。墓道入口有圓形花壇,十字形通道柏樹成行,芳草鮮花鋪滿墓地,兩側(cè)是花架亭廊,紫藤覆蓋,很是幽雅。平臺中央圓頂墓高4.5米,直徑9.5米,墓圈飾有月桂葉圖案,墓碑花崗石高達4.8米,寬1.2米,正面為何香凝書寫“鄧演達烈士之墓”,背面是農(nóng)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的銘文,記述了鄧生平事跡。碑前小平臺上橫臥一西式桂葉花圈,寓長青留香之意,以寄托對烈士的哀思。平臺上還擺有花缸八只,可裝點盆花。

各位朋友,靈谷寺景區(qū)游覽到此即將結(jié)束,希望各位能在此次游覽后得到許多的回味。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981149.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