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心理學論文 設計心理學的論文(精選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4 21:21:03
設計心理學論文 設計心理學的論文(精選13篇)
時間:2023-11-14 21:21:03     小編:琉璃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設計心理學論文篇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社會意識的提升,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問題成為家長關注的焦點。兒童家具作為學前兒童的日常必備物品,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文以發(fā)展心理學為依據,結合學前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分析了家具在學前兒童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旨在論述發(fā)展心理學在學前兒童家具設計中的應用。

發(fā)展心理學學前兒童家具設計應用

發(fā)展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它是用發(fā)展的、聯系的眼光去研究人類成長發(fā)展各個階段的心理變化并究其內在的原因。1882年,德國心理學家普萊爾發(fā)表的《兒童心理》一書,既被視為發(fā)展心理學的前身,也是公認有關兒童心理學早期的經典著作。此后,歐美一些心理學家紛紛開始投入到兒童心理學的研究中,使兒童心理學得到進一步發(fā)展。1957年,美國出版的《心理學年鑒》中用“發(fā)展心理學”取代“兒童心理學”作為文章的標題,標志著兒童心理學向發(fā)展心理學的演變。隨著人們對發(fā)展心理學研究的深入,使發(fā)展心理學在不同領域得到了應用,為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诎l(fā)展心理學的兒童家具設計便是其應用的發(fā)展趨勢之一。

“學齡前兒童”指正式進入小學階段學習前的兒童。年齡階段在3-6歲,處于童年早期[1]。這個階段的兒童心理作為兒童成長階段的特有時期,無論是從成長的內容還是成長的心理特征來看,都呈現出本階段特有的特點。

1.1認知的發(fā)展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通過對兒童認知成長機制的研究,將兒童思維發(fā)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階段(1-2歲),前運算思維階段(3-6歲),具體運算階段(6-12歲)以及形式運算階段(12-18歲)。并指出前運算思維階段(3-6歲)是兒童認知發(fā)展相對較快的時期。該階段兒童在認知方面容易受外在事物顯著特征的影響,更多靠物體的形態(tài)去感知與判斷事物。由于神經系統(tǒng)還未發(fā)育成熟,兒童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隨時轉換注意的目標,對于新的事物往往不能形成清晰的認識。有研究表明,學前期是兒童認知發(fā)展的黃金時期,該階段兒童的認知方式對其成年后的思維習慣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有重要影響。然而,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會對兒童的認知產生差異。鑒于此,從小給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生活環(huán)境對于他們認知的發(fā)展至關重要。

1.2個性的發(fā)展

這個時期的兒童可塑性非常強,也是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個性是指一個人比較穩(wěn)定的、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組合[2]。隨著語言能力、自理能力及思維的提升,該階段兒童的自我意識開始發(fā)展,漸漸表現出強烈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思考問題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對于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開始想要依靠自己獨立完成。然而,個性貫穿于人的一生,良好的個性會影響兒童未來的發(fā)展。因此,重視學前兒童個性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對兒童今后人際關系及事業(yè)的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1.3人際交往的發(fā)展

人際交往指個體通過語言、肢體動作以及表情等表達方式同其他個體進行信息傳遞的過程。它體現了人的社會屬性,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際交往作為兒童進入學校后社會性的重要形式,在兒童未來的生活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游戲作為學前兒童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動,貫穿于他們整個成長過程中。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學前兒童更愿意選擇可靠的游戲伙伴作朋友。另外,通過觀察兒童的游戲行為,心理學家認為好的游戲不單單有趣好玩,還能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與探索欲,讓孩子在游戲中懂得如何思考,激發(fā)他們的潛能,促進他們某些能力的發(fā)展。由此可見,游戲是該階段兒童學習以及與同伴互動交流最好的方式,是促進其人際交往的有效途徑。

“兒童家具”是指適應0-18歲的兒童身心特征,并能滿足兒童的生活、學習、娛樂和社交方面的需求,為兒童提供坐、臥及儲存物品等功能需要的一類器具[3]。學前兒童家具主要包括兒童床、學習桌、兒童座椅以及儲物柜等。有調查顯示,人類每天與家具的接觸時間較長。對兒童而言,其學習、娛樂、休息等活動與家具亦密不可分[4]。因此,兒童家具適合與否對兒童的發(fā)展產生一定的影響。通常,兒童家具有以下作用:

2.1提供兒童休息與儲物

滿足兒童生活作息的需求是兒童家具的首要功能。學前兒童處在身體快速發(fā)育的階段,休息對于他們的成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睡眠不僅為其生長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也能保證他們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去生活學習[5]。同樣,對于兒童來說,儲物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該階段兒童物品多且雜亂,房間里隨處亂扔玩具是常見現象,將兒童物品進行分類收納,可以給他們提供一個寬敞、舒適、安全的生活空間。

2.2培養(yǎng)兒童自理能力

這個階段的兒童好奇心強,喜歡嘗試自己獨立完成任務。對于家庭事務,他們雖然不能做到完全自理,但可以在家長的指導下完成簡單的收納任務。例如,兒童將自己的物品進行分類整理,放在指定的位置,既易于尋找又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從小歸類收納自己的物品,使兒童較早就有獨立的意識,自理能力不斷提高,有利于他們今后更好地發(fā)展。

2.3寓教于樂

愛玩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學前兒童生活中的重要內容,該階段的兒童往往通過游戲來慢慢感知世界。研究發(fā)現,兒童可以從游戲中獲得生理與心理的滿足,這對他們的身體發(fā)育、人際社交、認知能力等都會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兒童家具在滿足主要功能的基礎上應同時具備娛樂功能,在游戲中提高兒童在家具使用中的參與性并從中學習新技能,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

2.4親子互動

親子關系對父母與子女的身心健康有著重要影響,彼此的溝通可以培養(yǎng)親子感情。家長在兒童的成長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前兒童的許多知識及生活技能是由家長言傳身教的。兒童家具可以成為家長與孩子溝通交流的平臺。例如,孩子在家長的指導下整理自己的衣物并進行合理收納,將玩具放在指定的位置,家長陪孩子一起玩耍、學習等。這些活動不但使孩子在使用家具過程中鍛煉了能力,也讓孩子與家長在交流過程中增進彼此的感情。

發(fā)展心理學經過百余年的發(fā)展,理論體系日趨成熟,現已逐漸轉向應用領域方向。設計師通過不斷探索,將發(fā)展心理學的理論研究與兒童家具的設計實踐相結合,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許多兒童家具在設計中融入游戲性、益智性等各種元素,深受家長和孩子的青睞。

3.1兒童衣帽架

該款衣帽架由意大利設計師埃萊娜設計。它是由2個高低不同的衣帽架,床頭柜,掛鉤和洗衣籃組成。首先,針對學前兒童注意力易分散的現象,將衣帽架的掛鉤處設計成動物的眼睛,看起來乖巧可愛,使兒童的注意力能很容易地放在收納上,使他們養(yǎng)成了從小收納衣物的好習慣。其次,2個高低不同的衣帽架,分別給家長和學前兒童使用,增加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拉近彼此感情(見圖1)。

3.2兒童滑梯床

由著名丹麥兒童家具品牌芙萊莎(flexa)公司設計的兒童滑梯床,把家具產品造型和兒童發(fā)展的特點進行了很好的結合。設計師將學前兒童喜愛玩滑梯的特點融入兒童床的設計中,深得兒童喜愛。此外,考慮到學前兒童愛玩捉迷藏,喜歡保持一種神秘感,設計師還將帳篷元素與兒童床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兒童的睡眠時間也充滿樂趣。在細節(jié)的處理上,整體的家具都采用圓角的設計,可以有效防止兒童在玩耍中不小心磕碰(見圖2)。

3.3兒童椅

兒童椅由家居設計公司設計。整體采用模塊化設計,主體部分由靠背椅和座椅組成,此外,還包括嬰兒床體、座椅支撐架與腳踏板等零部件。其最大特點是通過將主體模塊與不同零部件組合會產生不同的使用功能,以滿足不同成長階段的兒童使用。例如,將靠背椅與嬰兒床體組合,它可成為一款幼兒助行器;把靠背椅與腳踏板組合又變?yōu)橐话褍和吣_椅。該產品解決了父母在兒童不同成長階段需求不同的問題,屬于典型的滿足兒童發(fā)展需求的家具設計(見圖3)。

將發(fā)展心理學理論與兒童家具進行設計實踐的結合,成為兒童家具發(fā)展的趨勢。本文通過對學前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特點進行解析,并列舉兒童家具設計的優(yōu)秀案例來闡述發(fā)展心理學在兒童家具中的應用。發(fā)展心理學總結了不同年齡階段兒童不同的心理特點,設計師從中提取符合兒童成長變化所需的設計元素,設計出滿足他們身心發(fā)展需求的兒童家具,讓產品更好地為兒童用戶服務。

[1]侯濤.從發(fā)展的角度探析兒童娛樂產品設計[d].北京理工大學.2014

[2]劉博文.兒童家具可成長性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2

設計心理學論文篇二

摘要:設計藝術心理學在設計中的應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情感設計上來說它是從設計使用等過程中理解情感體驗的一種設計。包括形的情感、色彩的情感、材料的情感等層次。著名的青蛙設計公司有句口號:“設計追隨激情”,該公司的設計師特穆斯說:“我相信顧客購買的不僅僅是商品本身,他們購買的是令人愉悅的形式、體驗和自我認同”。所以這里說的情感設計不是以情感為目的,而主要是藝術設計師通過對目標受眾的情感一般規(guī)律來進行研究與分析,使設計能夠更加準確地有意識激發(fā)人們某種情感,讓設計作品更好地實現自身目的性的一種設計。

關鍵詞:設計藝術心理學形的情感色彩的情感材料的情感

隨著經濟建設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設計的要求也隨之提高,設計藝術心理學就是一門新興的重要設計學科,而在設計藝術心理學中運用方面的情感設計,是現今社會最為流行與認可的一種設計趨勢。設計藝術心理學是所有設計與消費心理學相互交叉的一門邊緣學科,是“一門研究物品預設用途的學問?!痹O計藝術心理學是研究在設計活動中,包括平面設計、工業(yè)設計、建筑設計等設計活動,如何符合審美的規(guī)律,遵循消費行為規(guī)律,把握受眾群心理,提升品牌凝聚力,最終提升消費者滿意度。

設計藝術心理具體在設計中的運用,有很多方法,但主要分為兩大類型,分別是可用性設計與情感設計。可用性設計,是以提高產品的可用性作用核心理念的設計,它是一種“以用戶為核心的設計”。包括在產品的功能、使用等方面。而在設計藝術心理學中運用方面的情感設計,是現今社會最為流行與認可的一種設計趨勢。情感設計就是在設計、使用等過程中理解情感體驗的一種設計。因為每個人情感因素的關系,設計物中的情感體驗自始至終都脫離不了功利性的目的,它在表達設計者的情感同時,也要或多或少的迎合受眾群體的情感取向。例如在一些工業(yè)設計中,造型的簡練、剛硬,體現設計品的一種速度與效率;在一些平面設計中,警告性標志采用的黃、黑對比色彩,給人刺激、危險、警惕感;在一些環(huán)境設計中,利用墻紙的組合運用營造一種溫馨的家庭體驗等等。

在理解一項設計作品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時,主要從形的情感、色彩的情感、材料的情感三個層次入手,進行理解分析。

一、首先形的情感,形表現在很多方面,有平面構成中的點、線、面,有立體構成中的體、結構等。平面構成中的點、線、面,都是相對。相對孤立、小的點,對于面來說就顯得獨立、叛逆,所以一幅畫面上的幾點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而一定數量的點聚合起來,形成某種主觀輪廓,這就變成了每個人心中不同的理解。當點匯聚成線的時候,有幾種形式,包括直線、折線和曲線。直線給人感覺緊張、有目的性,還給人帶來一種指向性的心理暗示。寒冷和平坦是它的基調”,“表現無限的寒冷運動”是它給人們帶來情感基調。直線交叉為折線,銳角的折線最緊張,但也表現出積極和主動,角度超過直角后,它表現的緊張程度慢慢緩解而趨向了平穩(wěn),還伴隨著一種慵懶與被動。而當折線形成曲線時則表達了一種忍耐與城府,給人一種含蓄成熟的情感心理。在中國,對面的認識也有很多,比如中國人最愛的“圓”形,它給人帶來的直接情感因素就是團圓、圓滿,也表示一種中庸的、成熟的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面合圍形成體,體的情感體驗是靠它的外部特征。具象的外部特征喚醒人們對于真實物體的情感,比如物體的擬人形態(tài),迎合了孩子的天真、好奇的特點。而抽象的外部特征,就依靠它的線條來體現。流暢線條的體,給人帶來動感、韻律的情感體驗,直線條的體,更多的是科技、未來的感受。

二、然后色彩的情感,馬克思說“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這表明了人們對色彩的情感體驗是最普遍與直接的。色彩有很多種分類,每種分類給人的情感體驗卻大不相同。比如冷色給人寧靜或者消極的情感暗示,而暖色給人帶來積極或者刺激的感受。還有在人們的印象中,某些物體的色彩還形成了固有的概念,在消費行為學中,人們經常根據他們對于物品色彩的常識經驗來限定色彩的用途。例如紅色在中國的文化中代表著吉祥與喜慶,金銀色則顯示一種高檔感和尊貴性。此外,固有色還是色彩聯想產生的原因之一,人們將物體的固有色與該物體本身聯系起來,形成一種具象的思維,比如藍色表示藍天、海洋;橙色表示桔子、陽光等。色彩的概念會使人們在一定場合對色彩產生一定的好惡情感,瓦倫丁在《美的實驗心理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個人認為她把綠色看成黃綠色的時候,便會討厭綠色,而當她把綠色看成是秋天樹葉上常見的褪了色的褐綠色時便會喜歡綠色。從這個例子可看出主體對于聯想內容的記憶、所持的態(tài)度,對他們欣賞這些要素而產生的情感具有重要影響作用。

三、最后材料的情感,材料本身并沒有情感,它的情感是來源于人們對它的材質所產生的感受,即質感。不同質感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感受,這種感受會引起一定的聯想,人們就對材料產生了一種聯想層面上的情感。

總之,情感設計在設計心理學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只要合理設計,可以使設計達到催人發(fā)奮與進步的積極目的,就是我們藝術心里學的積極表現。

設計心理學的論文2

摘要:設計心理學的論文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日趨臨近,承載著獨特知識價值內涵意蘊的手工玩具因其所具備的獨特性、益智性特征,而在品類繁多的玩具市場中日益受到消費者的熱捧。手工玩具設計時必須考慮消費對象和潛在消費對象的心理需求,并以創(chuàng)意設計和獨占設計為設計理念,使手工玩具產品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關鍵詞:手工玩具設計心理

一、手工玩具概述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日趨臨近,承載著獨特知識價值內涵意蘊的手工玩具因其所具備的`獨特性、益智性特征,而在品類繁多的玩具市場中日益受到消費者的熱捧。手工玩具可做廣義或狹義理解,廣義上的手工玩具既包括制作生產過程不借助機械力完全依賴制作人手工制作完成的玩具,如自己縫制的人偶、自制孔明燈等,也包括玩具消費者需要自己動手組裝的玩具,如航模船模、十字繡等。狹義上的手工玩具僅僅指玩具消費者需要自己動手組裝進而實現其游戲價值或觀賞價值的玩具。本文以狹義的手工玩具的設計心理學為研究對象,探究手工玩具明確消費者定位與心理的情況下,所應在玩具產品的設計過程中秉承的理念與思路。

二、手工玩具消費特征

任何產品的生產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使生產者占得或擴大市場份額,獲得收益和利潤。為實現這一目標,產品的生產必須架構在產品適銷對路、消費市場定位準確以及洞悉消費者心理的基礎上。玩具既是人類娛樂的工具,同時也是產品,因此在玩具的設計過程和推向市場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玩具的受眾以及受眾心理,如此方能保證玩具產品的銷路和市場熱度。

(一)消費對象

提及玩具一詞,大眾往往存在認識偏差,即通常將玩具的消費者定位為兒童。此種玩具消費者定位方式的錯誤之處在于忽略了愛玩是人類的天性和共性,與人類的年齡結構并沒有直接聯系。心理學界曾對成年人的心理做出這樣的評價:成年人同未成年人一樣具有游戲心理和游戲需求。他們在現實社會中所遭遇到的壓力可以藉由在游戲世界中的放松,而最終使情緒得到有效的緩釋,壓力得以釋放;借助游戲過程可以使成年人的心理保健因素得以滿足,并幫助其實現心理平衡。前些年曾流行“偷菜”類的網絡游戲,大批成年人是該類游戲的主要擁躉,為之游戲目標達成而不分黑白苦守于電腦之前即是這方面問題的佐證。因此,手工玩具的生產制造廠家應將兒童與成年人均視為消費對象或潛在消費對象對待,在設計產品過程中考慮到產品的不同市場消費群體定位問題,以避免陷入將成年人錯誤的劃分為非消費對象的誤區(qū),而使市場份額被縮減,生產和經營最終徒勞無功。

(二)消費心理

隨著當前健康、綠色、環(huán)保理念的日益受到重視,消費者在購買手工玩具時除了要考慮到玩具的價格和性價比之外,基于玩具與皮膚直接接觸的特性,因而還要考慮到玩具的制作材質、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藝等要素。尤其是為兒童購買玩具時要尤為重視,兒童的肌體抵抗力弱于成年人,病菌更易侵入,如“普遍被用于軟化塑膠的鄰苯二甲酸鹽,不會堅附在軟膠上,而是隨意流動,當嬰幼兒咬嚼和吸吮玩具時,便有機會吞進體內,嚴重影響健康。”同樣,父母為嬰幼兒選購手工玩具時,不只著眼于手工玩具的娛樂屬性,更看重該種手工玩具對嬰幼兒的智能開發(fā)功效,借助手工玩具的益智功能使嬰幼兒實現“從依從成人的評價發(fā)展到開始有自己獨立的評價,從簡單、籠統(tǒng)的評價發(fā)展到較為具體的評價,從主觀情緒性評價向初步客觀性評價發(fā)展”。

此外,伴隨懷舊情懷的日漸回歸和物質生活條件水平的提高,作為享受資料性質的手工玩具也益發(fā)被成年消費者所看重,享受資料即是指能夠使人們生活的適宜條件得以相應提升的消費資料。根據恩格爾系數可知,家庭收入增加時,家庭成員的食品性消費比重降低而非食品性消費(如精神消費)支出在總支出中的比重相對越高。故而消費者對手工玩具的購買和占有能有效滿足消費者的精神層面的追求和享受。同時成年人對自身的消費行為有準確的計劃性和預見性認知,因而在這個意義層面上,基于手工玩具所具備游戲和觀賞的雙重價值屬性,成年消費者也隨之產生了對手工玩具視覺美感追求意義上的趨美心理需要和對手工玩具情有獨鐘的偏好心理需要。

三、手工玩具設計理念

在現今的信息技術時代,資訊發(fā)達,訊息更替速率頻繁,人們的娛樂方式應呈多元化趨勢,手工玩具要謀求在現時代社會的生存與發(fā)展,就必須找準產品的市場營銷模式、構建產品的設計思路,對產品的設計理念、市場目標定位做出準確抉擇。只有如此方能讓手工玩具不同于他類玩具的優(yōu)勢和特質得以凸顯,并最終能在激烈的現代玩具市場競爭中取得應有席位。

(一)創(chuàng)意性設計理念

創(chuàng)意設計,是指突破常規(guī)的設計模式,即創(chuàng)新設計或曰技術創(chuàng)新。現代企業(yè)的競爭實質上就是技術的競爭,手工玩具的生產制造廠家應有意識的探求手工玩具的創(chuàng)意設計之路。對于玩具產品的生產而言,要考慮到其包裝、原材料材質、娛樂性、賞鑒性、安全性、價格等多種因素。在手工玩具的產品包裝方面,要避免色彩的過分渲染導致消費者產生對玩具產品的惡俗和流俗之感,應以簡潔明快的色調表現玩具主題;在制作材質方面,秉承綠色設計理念(greendesign),以“易于回收、易于替換、節(jié)約能源、低公害或無公害、健康安全、使產品來自自然,又回歸自然”為設計主題;在娛樂性方面,要注重產品的愉悅功能開發(fā),以面向兒童的手工玩具為例,家長作為購買者看重玩具的益智功能,而兒童作為玩具消費者看重的確是玩具的自身愉悅功能,因此可以說愉悅功能是玩具的核心功能,同時,手工玩具對愉悅功能的開發(fā)也能使手工玩具在消費者間產生同步心理需要,即使消費者之間產生驅同性的消費欲求;在鑒賞性設計方面,設計者在玩具設計時要考慮到消費趨勢引導,將手工玩具以往的單純的把玩引導升級為賞玩結合模式;在安全性方面,設計者除要考慮材質的安全綠色之外,還要對手工玩具需要組合游戲的特質特別把握,要以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為參照,使手工玩具的組合零部件不致對兒童產生安全隱患;在價格方面,手工玩具設計者要考慮到價格是影響消費者消費的首要因素,因而要進行成本控制,保證產品價格能夠為市場所接納。

(二)獨占性設計理念

手工玩具設計時,除了考慮自身的產品性能和定位之外,更要考慮整個外部市場的產品競爭情況,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的原則構建獨占性設計理念,使手工玩具產品在同時期市場中具有新奇性,使產品在具有商業(yè)色彩的同時,又個性化鮮明,以滿足消費者渴望被贊美和認同的優(yōu)越心理需要。

此外,作為手工玩具的生產制造者,任何一個創(chuàng)意均凝結著設計者的智力成果投入,因而當一項新技術或新產品開發(fā)出來之后,生產者應以申請專利的方式使知識產權受到法律的保護。

設計心理學論文篇三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的中文翻譯書名為《設計心理學》,更直白的英文翻譯實際上應該是《日常用品的設計原則》,但是譯者為什么要翻譯成《設計心理學》呢?這里面和心理學有什么關系呢?其實也很好理解,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隨時隨地都會接觸各種各樣的日用品,比如門、電燈開關、電話、手機、冰箱、微波爐等,這些產品有的設計得好,有的設計的很糟糕,但是評判標準是什么?究竟一件產品怎么樣設計就算是好,怎么就算不好呢?這就涉及到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了,因為任何一個用品都是要被人所運用的,無論是直接使用還是間接使用,總之最終都是要和人產生一定的互動作用,如果用更專業(yè)一點的詞匯,就叫做“交互作用”。一件設計很好的產品一定與使用者在既有的心理模式上相一致,而設計很糟糕的產品正好相反,它不僅不能幫助用戶解決問題,還會給用戶造成麻煩,會讓用戶不知所措,甚至抓狂?!对O計心理學》這本書的作者致力于通過此書向人們解釋,一個好的產品通常會具備哪些設計原則,而只有遵守了這些原則,才能設計出好的產品。

本書的第一篇推薦序言,名字叫“設計是無言的服務”,總結得很精辟。在解釋什么是“無言的服務”時,應該先弄懂什么是“有言的服務”。所謂“有言的服務”實際上也很好理解,就是需要有人親自在現場為用戶提供一種無形的幫助,比如接待人員、客戶中心的工作人員、禮儀小姐等是最常見的“有言的服務”,而“無言的服務”即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不需要在別人的幫助下完成對產品的使用,一件產品設計得好與壞,不需要讓現場指導人員或者設計人員告訴使用者怎么做,而是由使用者自己體驗完成對產品的使用?!霸O計”可以產品實物為載體為使用者提供好的、方便的服務,也可以通過拙劣的產品使用方法為使用者提供糟糕的服務。這就是我認為的“設計是無言的服務”。

在作者的新版序言中,介紹了本書自出版以來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不斷地幫助設計人員改進產品的使用,通過幾個簡單的設計原則就把最本質的道理說了出來。雖然這本書出版較早,里面有些產品已經在現在過時了,但是產品的設計歷程中,那些有用的思考方式卻仍然值得借鑒,而且,雖然這本書討論的主要還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些日用品,更偏向于“實體”,但是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已經大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新的高科技產品每天都在陸陸續(xù)續(xù)地被人們發(fā)明出來,有些產品的的確確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舒適和便利,甚至有人預言,“未來之屋”這種全程自動化控制系統(tǒng)就在不久的將來得到普及。手機客戶端中的各種應用程序、iphone 4、微博、微信等這些新的玩意也正在改變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

本書最重要的3個重點:

1、不是你的錯:這是對用戶說的話。即當你不能很好的使用一件產品的時候,不能就認為自比較愚蠢,而應該把這種錯誤歸罪給產品的設計人員。

2、設計原則:書中最有價值的論點——概念模式、可視性、匹配原則、反饋原則、限制因素、預設用途。

3、觀察力:通過本書可以學會如何觀察自己、觀察別人。同時在觀察的基礎之上要學會進行角色扮演(persona)。尤其是做產品的同學,要學會站在用戶的角度上看產品、設計產品。

這些新的高科技產品依然遵循著《設計心理學》這本書中所說的幾個原則,為什么?因為無論一件產品所用到的技術多么先進、多么高深,它終歸是要被用戶所使用的,如果一件產品不能實質性地解決用戶的問題,那么及時是再好的外觀設計和技術水平也無濟于事。產品的外觀在變,但是用戶的本質需求不變,而人們的需求來源于心理學中的馬斯洛理論,技術在變,但是人不變。技術是一種知識,而心理學是屬于跨領域的學科,是用來結識知識的知識,因此是一種更高級的、更貼近理性、更接近事物本質的一門學科,數學也是如此。這種幫助掌握知識的知識,更值得研究。心理學不僅是方法論(告訴你如何解決一些現實中的實際問題)的學科,而且也是認識論(幫會你更好地認識你周圍的世界)的學科,因此它是一門讓人變得聰明的學科,就像哲學一樣。所以這本書叫做《設計心理學》會更好,因為設計本身也是一門很跨學科的東西,是一個開放系統(tǒng),這種各樣的設計理念也在不斷的更新,但終歸都是為人服務,所以研究透徹人的心理模式是做好產品最重要的能力和素質。

個人小總結:

研究產品最基本的步驟:舉例、抽象、類比、總結、實戰(zhàn)

具體到某一款產品上時:

第一,應該知道它是做什么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也就是先舉例說明一款產品;

第二,畫出這款產品的工作流程圖,抽象化得流程圖便于理解產品的各個模塊的工作原理,圖總是能比文字表達的更直觀、更清晰。這一步對應的就是抽象。

第三,之后就是類比,即競品分析,找一找與該款產品提供類似更能或者滿足相同用戶需求的產品有哪些。通過幾個維度,例如本質需求、功能點、易用性、可行性、成本、美觀度等一一做對比,從而發(fā)現為滿足的需求,對產品做以改進,彌補設計漏洞。這一步就是類比。

第四,通過競品分析,總結出需要保持的優(yōu)勢,更重要的是更夠從別人的優(yōu)點中學到可以copy的東西(這里的抄襲不是簡單的表層性的、功能性的抄襲,而是概念性的抄襲),總結出有價值的,可以商業(yè)化的(或者說商業(yè)可行性)的東西。

第五,最后就是實踐,即做款獨具特色(pod),又保持原有的同類產品基本功能(pop),做一款綜合水平上超過群毆他競品的好產品來,從而為用戶創(chuàng)造價值。這就是實踐,做產品最需要的也是這個。

以上是我總結的做產品研究的基本步驟,還很菜呢。如果用更為簡練的表達來說明一款成功產品需要具備的哪幾個條件的話,那就是為用戶創(chuàng)造價值、技術上具備可行性、產品上具備可用性(摘自《啟示錄:打造用戶喜愛的產品》中的一句話)。

設計心理學論文篇四

當前,我國的高層建筑外部造型設計多以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特為目標,每棟高層都想表現自己,突出自我,而這樣做的結果只能使整個城市顯得紛繁無序、生硬,建筑個體外部體量失衡,缺乏親近感,拒人于千里之外。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對高層建筑的外部尺度的認真仔細推敲,因此,對高層建筑的外部尺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定義一下尺度,所謂的尺度就是在不同空間范圍內,建筑的整體及各構成要素使人產生的感覺,是建筑物的整體或局部給人的大小印象與其真實大小之間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建筑形體的長度、寬度、整體與城市、整體與整體、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及對行為主體人產生的心理影響。講到尺度時應注意它與尺寸之間的區(qū)別,尺度一般不是指建筑物或要素的真實尺寸,而是表達一種關系及其給人的感覺,尺寸是用度量單位,如:公里、米、尺、厘米等對建筑物或要素的度量,是在量上反映建筑及各構成要素的大小。不同的尺度帶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有的尺度使高層建筑顯得挺拔或厚重,有的則使高層建筑顯得龐大或輕飄,它直接影響人的心理感受,由此可見,尺度在高層建筑設計中處于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

高層建筑設計中尺度的確難以把握,因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很容易根據經驗做出正確的判斷,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高層建筑物的體量巨大,遠遠超出人的尺度。二是高層建筑物不同于日常用品,在建筑中有許多要素不是單純根據功能這一方面的因素來決定它們的大小和尺寸的,例如門,本來可以略高于人的尺度就可以了,但有的門出于別的考慮設計得很高,這些都會給辨認尺度帶來困難。

高層建筑設計時,不能只單單重視建筑本身的立面造型的創(chuàng)造,而應以人的尺度為參考系數,充分考慮人觀察視點、視距、視角,和高層建筑使用親近度,從宏觀的城市環(huán)境到微觀的材料質感的設計都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尺度感,把高層建筑的外部尺度分為五種主要尺度:城市尺度、整體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細部尺度。

1、高層建筑設計中的外部尺度

1.1城市尺度

高層建筑是一座城市有機組成部分,因其體量巨大,高度很大,是城市的重要景點,對城市產生重大的影響。從對城市整體影響的角度來看,表現在高層建筑對城市天際輪廓線的影響,城市的天際輪廓線有實、虛之分,實的天際線即是建筑物的輪廓,虛的天際線是建筑物頂部之間連接的光滑曲線,高層建筑在城市天際線創(chuàng)造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城市的天際輪廓線從一個城市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見,也是一座城市給一個進入它的人第一印象。因此,高層建筑尺度的確定應與整個城市的尺度相一致,而不能脫離城市,自我夸耀,唯我獨尊,不利于優(yōu)美、良好天際線的形成,直接影響到城市景觀。高層建筑對城市局部或部分產生的影響,是指從市內比較開闊的地方,如:廣場、干道、開放的水系和綠地所看到的天際線,也直接影響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城市天際輪廓線不僅影響人從城市外圍所看的景觀,也直接影響到市內居民的生活與視覺觀賞。

高層建筑對城市各構成要素也產生重大的影響,高層建筑的位置、高度的確定,也應充分地考慮該城市尺度、傳統(tǒng)文化,不當的尺度會對城市產生不良的影響,改變了城市傳統(tǒng)的歷史文化,也改變了原來城市各構成要素之間有機協調的比例關系,如:上海市,黃浦江可謂是城市一條重要水系,原先具有寬大、雄壯的氣勢。但由于東方明珠塔的建成,又過于靠近黃浦江,其他高層建筑也跟著靠近黃浦江建設,使黃浦江的尺度感變小了,失去了原有的雄壯,而改變了老上海的歷史與文化,從這一角度講,東方明珠塔的建成又是一件憾事。

1.2整體尺度

整體尺度是指高層建筑各構成部分,如:裙房、主體和頂部等主要體塊之間的相互關系及給人的感覺。整體尺度是設計師十分注重的,關于建筑的整體尺度的均衡理論有許多種,但都強調整體尺度均衡的重要性。面對一棟建筑物時,人的本能渴望是能把握該棟建筑物的秩序或規(guī)律,如果得到這一點,就會認為這一建筑物容易理解和掌握,若不能得到這一點,人對該建筑物的感知就會是一些毫無意義的混亂和不安。因此,建筑物的整體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設計時要注意下面的兩點:

1.2.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協調

高層建筑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的——裙房、主體和頂部,也有些建筑在設計中加入了活躍元,以使整棟建筑造型生動活躍起來。一個造型美的高層建筑是建立在很好地處理了這幾個部分之間的尺度關系,而這三個部分尺度的確定,應有一個統(tǒng)一的尺度參考系(如把建筑的一層或幾層的高度作為參考系),不能每一部分的尺度參考系都不同,這樣易使整個建筑含糊、難以把握。

1.2.2高層建筑中各部分細部尺度應有層次性

高層建筑各部分細部尺度的劃分是建立在整體尺度的基礎上的,各個主要部分應有更細的劃分,尺度具有等級性,才能使各個部分造型構成豐富。尺度等級最高部分為高層建筑的某一整個部分(裙房、主體和頂部),最低部分通常采用層高、開間的尺寸、窗戶、陽臺等這些為人們所熟知的尺寸,使人們觀察該建筑時很容易把握該部分的尺度大小。一般在最高和最低等級之間還有1~2個尺度等級,也不易過多,太多易使建筑造型復雜而難以把握。

1.3街道尺度

街道尺度是指高層建筑臨街面的尺度對街道行人的視覺影響。這是人對高層建筑近距離的感知,也是高層建筑設計中重要的一環(huán)。臨近街道的高層建筑部分的尺度確定,主要考慮到街道行人的舒適度,高層建筑主體因為尺度過大,易向后退,使底層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減少了高層建筑對街道的壓迫感。例如:上海南京路兩邊的高層建筑置于后面,裙房置于前使兩側的建筑高度與街道的寬度的比例為1∶12,形成良好的購物環(huán)境。

為了保持街道空間及視覺的連續(xù)性,高層建筑臨街面應與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宜有所呼應。如:在新加坡老區(qū)和改建后的一條干道的兩側,為了不致造成新區(qū)高層和老區(qū)低層截然分開,沿新區(qū)一側作了和老區(qū)房屋高度相同中相似的裙房,高層稍后退,形態(tài)效果良好的對話關系。

1.4近人尺度

近人尺度是指高層建筑最底部分及建筑物的出入口的尺寸給人的感覺。這部分經常為使用者所接觸,也易被人們仔細觀察,也是人們對建筑直接感觸的重要部分。其尺度設計應以人的`尺度為參考系,不宜過大或過小,過大易使建筑缺少親近性,過小則減小了建筑的尺度感,使建筑猶如玩具。

在近人尺度處理中,應特別注意建筑底層及入口的柱子、墻面的尺度劃分,檐口、門、窗及裝飾的處理,使其尺度感比以上幾個部分更細。對入口部分及建筑周邊空間加以限定,創(chuàng)造一個由街道到建筑的過渡緩沖的空間,使人的心理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如:上海圖書館門前采用柱廊的形式,使出入館的人有一個過渡區(qū),這樣使建筑更具有近人及親人性。

1.5細部尺度

細部尺度是指高層建筑更細的尺度,它主要是指材料的質感。在生活中,有的事物我們喜歡觸摸,有的事物我們不喜歡觸摸——我們通過說“美妙”或“可怕”來對這些事物做出反應,形成人的視覺質感,建筑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要充分運用不同材料的質感,來塑造建筑物,吸引人們親手去觸摸或至少取得同我們的眼睛親近感,或者換言之,通過質感產生一種視覺上優(yōu)美的感覺。勒。柯布西埃在拉托爾提建造的修道院是運用或者確切地說是留下大自然“印下”的質感的優(yōu)秀典范,這里的質感,也就是用斜撐制作在混凝土上留的木紋。

2、高層建筑外部尺度設計的原則

2.1建筑與城市環(huán)境在尺度上的統(tǒng)一

注意高層建筑布置對城市輪廓線的影響,因為在城市輪廓線的組織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特別是高層建筑,因而它的布置應遵行有機統(tǒng)一的原則進行布置:(1)高層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可以形成城市的“冠”,但為避免其相互干擾,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或雖采用相仿高度,但彼此間距適當,組成有關的構圖。也可以單棟高層建筑布置在道路轉彎處,以豐富行人的視覺觀賞。(2)若高層建筑彼此間毫無關系,隨處隨地而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則不會產生令人滿意的和諧整體。(3)高層建筑的頂部不應雷同或減少雷同,因為這會極大影響輪廓線的優(yōu)美感。

2.2同一高層建筑形象中,尺度要有序

高層建筑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建筑的城市尺度、整體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細部尺度這一尺度的序列,在某一尺度設計中要遵守尺度的統(tǒng)一性,不能把幾種尺度混淆使用,才能保證高層建筑物與城市之間、整體與局部之間、局部與局部之間及與人之間保持良好的有機統(tǒng)一。

2.3高層建筑形象在尺度上須有可識別性

高層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能使人把握其整體大小,除此之外,也可用一些屋檐、臺階、柱子、樓梯等來表示建筑物的體量。任意放大或縮小這些習慣的認知尺度部件就會造成錯覺,效果就不好。但有時往往要利用這種錯覺來求得特殊的效果。

3、結語

高層建筑的外部尺度影響因素很多,設計師在設計高層建筑中充分地把握各種尺度,結合人的尺度,滿足人的使用、觀賞的要求,必定能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高層建筑外部造型。

設計心理學論文篇五

本文就心理學的基本知識,以建筑與人的心理關系為例,探討了心理學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指出應在建筑設計中遵循環(huán)境心理學手法,以達到預期效果。

建筑設計;心理學;人

建筑設計,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設計者按照建設任務,把施工過程和使用過程中存在的或可能發(fā)生的問題,事先作好通盤的設想,擬定好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方案,用圖紙和文件表達出來,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滿足使用者和社會所期望的各種要求。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心理是人的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情感、意志、性格、意識傾向等心理現象的總稱。本文就以空間、光影、心理中的形象記憶為切入點對大教東4進行分析。

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和高度表現出來。而建筑空間是為了滿足人們生產或生活的需要,運用各種建筑主要要素與形式構成的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統(tǒng)稱。在感受大教東4的各種感官上,筆者表現出的是一種糾結的體驗。一方面,圓滑木質的課桌在嗅覺和觸覺上給人以舒適、適宜從事思考和伏案的筆頭工作的感覺;另一方面,窄長的桌面視覺體驗,又給筆者一種不利于正常的上課作業(yè)活動的感覺。

具體而言,就是桌面的寬度不利于課本、筆記本、文具等上課必備工具的正常擺放,且每人間隔的寬度不利于字跡書寫。為此,筆者對此桌面進行分析后了解到,其一,由于桌面長度較長,視覺對比顯得寬度窄;其二,桌面采用連成一排而非個體的獨立方式,給筆者一種私人領地受到侵占的感覺。故會有空間不利于正常上課作業(yè)的感覺。領域性是動物在自然環(huán)境中為取得繁衍生息等生存條件而圈定一定范圍的行為習慣,這里主要指在室內環(huán)境中學習不被干擾或妨礙的心理范圍。

人類學家赫爾在對動物的環(huán)境和行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人際距離的概念,根據人際關系的密切程度,行為特征將人際距離進行區(qū)分。而根據實地考察了解到,相鄰座位的人際距離在450mm之內,這樣的人際距離給人領域受到侵占的心理感覺。而工作間正常作業(yè)的桌面寬度的尺度標準為400~500mm,大教東4的桌面設計也不符合其基本工作作業(yè)尺度。人的空間知覺包括形狀、大小、距離、遠近、方位、方向、知覺,生理器官的信息接收和大腦的生理機制,又常依靠環(huán)境的幾種參照取得定性和定量的認識。空間反映的開放性、封閉性、動感、靜感、險峻、雅秀、曠奧、幽靜,對人即客觀主體具有感染激發(fā)的作用。人的心理時空存在冗長、偏重、閉塞、壓抑、荒蕪、輕蔑、靈感等形式心理,可在環(huán)境設計中利用視錯覺進行心理調整。落實到具體建議而言,筆者想出的解決方案如下:在主體人的眼中,物理空間是有限的,而視覺空間、心理空間是無限的,形有斷而意相連。在距離遠近上采用在座位安排上兩人之間間隔一個空位,留下足夠的空間便于上課正常的作業(yè)活動,達到擴大空間感、減少壓抑感的效果。

與此同時,教學上則減少采用大教東4作為大課的上課場所選擇。根據人流特點以曲線形式的墻面把人流引向某個確定的方向,利用空間的靈活分隔,向人們暗示另一個空間的存在,使人在不經意中沿著一定的方向或路線從一個空間依次走向另一個空間,增強流動感和空間滯留性。

在座位安排上,教室的師生座位安排如果是半弧形則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欲望,但現實中,講臺與學生的座位達到半弧形的效果是不切實際的。因此,根據現實條件,一方面,盡量擯棄后排的座位使用率,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鼓勵講師走下講臺與學生盡可能多的人為互動。

光與影的體驗和感受是直接和強烈的。對光影的感知主要是通過視覺獲得的,但是其他知覺可以感受到視覺看不到的光線。為此,筆者查閱光影方面的資料了解到,人們?yōu)榱四軌蚯逦厮伎?,對光影的感知依賴天氣的明暗變化和銳利的視覺。思考通常與空白的心智和非集中的視線結合在一起。沒有變化的明亮光線,如同均質和沒有變化的空間,它削弱了存在的體驗,抹去了場所的感覺,使想象變得遲鈍。

人的眼睛更適合微弱的光線,而非強烈的日光。在如今,光線似乎僅是數量問題,窗戶也失去了中介和調節(jié)、關閉與開放、內部與外部、私人與公共、陰影與光線這種二元世界的重要作用。首先,除了眼睛可以感受到的光線,皮膚也是感受陽光的重要器官,大教東4的玻璃頂蓋設計在晴天直射下方座位,會使皮膚產生灼熱的感覺。而福州的夏季又被冠以“四大火爐之首”,玻璃下方的座位成為教室的高溫區(qū)。

就小環(huán)境而言,不利于正常的室內作業(yè)活動。其次,就利于眼睛的健康和適合思考的光線而言,大教東4教室中偏后方的玻璃頂蓋設計,晴天有強烈的陽光照射,一方面光線不適合思考;另一方面,不利于眼睛的健康。最后,教室的窗戶設計上,采用了大面積的玻璃窗,更是剝奪了建筑的親切和私密性,在沒有窗簾遮擋的情況下,使得教室的環(huán)境給人一種“被迫生活在一種公共的環(huán)境中,本質上說就是我們被迫地離開了家園”的感覺。此設計忽略了以人為本的設計本質,忘記了人們需要暗光的事實,忽略了微光可以給予人安詳的氣氛。

對于光影設計得不合理的部分,建議改造頂蓋的玻璃設計,即將玻璃換成不透光材質,解決陽光照射帶來的不舒適感。另一方面,光源強烈的地方給人的感覺往往是視覺的中心,會提升焦點和注意力。

記憶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是人腦對世界刺激的信息儲存。其分為動作記憶、情緒記憶、形象記憶和語詞記憶。其中,形象記憶是最普遍、通用的一種記憶形式。藍色給人憂郁的感覺,而藍白相間又喚起了筆者對醫(yī)院的記憶。藍白相間的病號服,白色的床單,藍色口罩的醫(yī)生,治療室玻璃治療室內的藍色窗簾。

人們具有記憶和想象場所的內在能力。感知、記憶和想象不斷地相互作用。而藍色窗簾和醫(yī)院相互聯系的想象在筆者的腦海種則不斷地交織,產生強烈的抗拒和不安全感,甚至可以回想起醫(yī)院里牙科的味道。教室中的色彩起著多方面的作用,有助于促進教學的活力,使環(huán)境更富于人情,避免了白墻黑板的冷漠感。

色彩作為一種環(huán)境語言,以一種信號的形態(tài)出現,對不同教室、不同場所的特征進行了表述。為了減少學生對陌生教室環(huán)境的疏離感,色彩能夠在復雜的教學空間中獨辟蹊徑,給學生提出現代教室的明確結構,從混亂的氛圍中脫穎而出。

對此,筆者調查了大學城的各個高校了解到,教室大部分都是整齊劃一的“工廠式灰色系”,而高等教育需要拓展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工廠式灰色系”不免給人整齊劃一,統(tǒng)一的心理暗示,不利于思維的拓展延伸。木質的黃色與淺綠色的搭配則可以滿足冷靜的思考,避免僵化的思維考量。因此,建議窗簾的顏色選擇淺黃偏白的色系,而教室的墻壁刷成淺綠色。

心理學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是多方面的,存在于建筑設計的每一個角落。通過調查北區(qū)教學樓大教東4這一小環(huán)境,筆者感受到的是知覺體驗的綜合性和全面性。這種糾結的體驗將建筑和空間作為一種動態(tài)的知覺,令筆者感受到建筑設計需要考慮的心理學細節(jié)是微小卻重要的。

[1]劉懷敏。人體工程應用與實訓[m]。東方出版中心,2011.

[2]沈克寧。建筑現象學[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

[3]陳喆。建筑倫理學[m]。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4]道格拉斯山德圖奇。哈佛大學人文建筑之旅[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設計心理學論文篇六

設計心理學作為工業(yè)設計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理論課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設計心理學課程教學存在的相關問題,圍繞教學方法對此門課程的教學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并提出改進的辦法和途徑。

:計心理學教學方法理論課

設計心理學是工業(yè)設計與心理學之間的交叉性邊緣學科,屬于應用心理學范疇,是應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研究成果,解決設計藝術領域與人的“行為”和“意識”有關的設計問題。在當前設計領域,隨著“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成為設計界的主流,對于設計學專業(yè)的學生,除了要掌握產品設計的相應技能外,還要在對用戶了解的基礎上,設計出符合市場需求,滿足人們需要的產品。因此,設計心理學的教學要能引導學生運用心理學的原理解讀設計中的現象,更好地認識與設計相關的心理現象和行為,從而改善和輔助設計,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然而,從以往的教學https:///效果來看,如何讓學生較為形象地掌握設計心理學的相關概念、理論、并應用于設計過程中還存在各種問題,因此,只有認識到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并提出有效的改進方案,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水平和數學成果。

(1)從學生方面來看普遍重技能輕理論。設計學被歸為藝術領域,以往設計學院的學生大多來自藝術專業(yè),設計教育一直以培養(yǎng)技能型人才為主要教學目標,使得學生更關注技法知識的學習,注重專業(yè)技能的訓練,而對設計理論知識的重視不夠,有的甚至排斥理論的學習。再加上藝術類學生在文字理解能力上相對薄弱,因此從心理上并未意識設計心理學有何作用和意義,導致學生對設計心理學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感覺枯燥無味的現象。大學教育如果沒有扎實的專業(yè)理論作為支撐,只能說培養(yǎng)了一批工匠、技術工人,不是培養(yǎng)真正的設計師。

(2)從教師方面來講很多教師自身對心理學研究不夠,不夠深入。以往設計心理學的教師大都來自設計專業(yè)背景,沒有專門從事設計心理學的研究,對心理學都是從實際經驗總結而來,從而造成了偏重設計而無法體現心理學在工業(yè)設計中的作用。為此對于上設計心理學課的教師應該多涉足心理學,學會用理論解決設計問題。

(3)從教材方面來講適合設計專業(yè)的心理學教材比較少。目前國內關于設計心理學的教材并不多見。當前市面上的教材基本上都是較老的版本,沒有及時補充21世紀以來的心理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且針對對象不夠具體細分化,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師傳授教學的工具,教材的好壞也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人類95%的信息是通過視覺進行認知的,大量的設計作品也是通過視覺可視化的方式向用戶展示。因此,視知覺在設計心理學的課程體系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以下就以視知覺在設計中的應用為例探討教學方法的改進。

(1)問題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

在剛接觸這門課時,大多數學生對于該門課程的了解是模糊的,這時可以通過生活之中的心理學的設問吸引學生的注意,適時而教,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興趣。

例如,在正式開始講視知覺之前,先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眼見一定為真嗎?讓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的同時,用ppt顯示一些視錯覺的圖片,如圖1所示的灰白陰影錯覺。盡管a和b看起來顏色不一樣,其實都是一樣的灰色。

(2)復雜理論講授,突出易懂性。

設計藝術類學生更傾向于直覺思維,純粹理論知識的接受能力要弱一些,所以在講授當中盡量采用圖表的形式表現,突出易懂性。學習設計心理學的目的是在學生實際設計中意識到學過的原理知識,會去用,而不是在考試的時候會背某個理論知識。因此,在解釋刺激到感知的過程時,可以通過刺激反應與感官知覺流程圖來表現,如下圖所示:

而后,根據圖解釋說明視知覺加工過程,并告訴學生從感覺到知覺的認知加工是自下而上的加工,從知覺到感覺的加工過程是自上而下的加工。接著分別說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加工內容。

(3)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一個好的案例是一種真實生活引入課堂,從而可使教師和學生對之進行分析和學習的工具。例如:講到錯覺矯正時,通過圖2用于說明為了避免錯覺的交通標識設計師有意識地拉長標識使標志顯得比例正常、易于識別。

總之,針對工業(yè)設計專業(yè)學習的《設計心理學》課程中,我們應該有效地把握此課程的心理學內容,結合工業(yè)設計對該課程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安排上進行切合實際的調整,以保證其應有的教學效果。以上是作者對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面所提出的膚淺思考。

設計心理學論文篇七

現在社會不斷發(fā)展,像取暖袋這樣的小產品也是花樣百出。面對眼花繚亂的取暖產品,人們也都根據自己的需要,始終鐘愛適合自己的那一種。那么,怎樣的取暖袋產品更適合人們?或者說是人們更需要怎樣的取暖袋產品?人們還需要它能做到多少來滿足人們對它的要求?本文就結合現在市場上流行的取暖袋產品進行深入的分類分析。從取暖袋的歷史發(fā)展,然后到現在被人們所鐘愛的產品,它是怎么樣產生和發(fā)展,而后在已有的產品基礎上,出現新的、更為人接受的、更受人歡迎的新產品,不同的人們在使用這些不同的取暖袋產品時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使用行為,從中發(fā)現新的問題和新的切入點,從而對這個長久以來陪伴人們度過一個又一個寒冷冬天的親密伙伴進行新的思考和設計,提出更加詳細的方案和改良辦法。

冬天來了,這時候我們記起了我們遺忘了三個季節(jié)的伙伴——取暖袋。而本次設計心理學課程,我的論文研究的對象也是跟取暖袋有關的一系列產品。

設計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而設計心理學是設計專業(yè)一門理論課,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學科,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是把人們心理狀態(tài),尤其是人們對于需求的心理。通過意識作用于設計的一門學問,它同https:///時研究人們在設計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心態(tài)。以及設計對社會及對社會個體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反過來在作用于設計,起到使設計更能夠反映和滿足人們的心理作用。在寒冷的冬天,像取暖袋這樣可以便于攜帶、用來取暖的產品成為了人們在無情的寒冬里親密的伙伴。人們在寒冷時會第一個想起的就是它——如果我手里捧著一個暖水袋就好了——這就是說明人們對暖水袋不僅有在寒冷時需要用它保暖的依賴,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一種安慰。因為我們常常有這種感覺:手不冷了,身上也不是很冷了。我可以這么認為:暖水袋和人們是有情感聯系的。后來隨著社會和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工業(yè)水平和化學研究達到了新的高度,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暖水袋家族也不斷壯大起來。出現了很多新的稱呼:暖寶寶,電暖水袋,暖手袋,暖手寶,一貼熱……每一個新家族成員的出現都是有它的原由的。那么接下來就取暖袋的發(fā)展、設計緣由和使用行為,來深入研究一下取暖袋家族吧。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叫做手爐的日用品。它就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爐,與今天的暖水袋起到的作用是差不多的。它多為銅制。因為可以捧在手上,籠進袖內,所以又名“捧爐”、“袖爐”。手爐里面裝有炭火,所以也叫做火籠。它是用火取暖的。但是我認為它也是與暖水袋同類的。手爐有八角形、圓形、方形、腰形、花籃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銅、黃銅、白銅制成,也有瓷器做的、最吸引人的當屬花紋紛繁的爐蓋。作為散熱區(qū)的爐蓋有梅蘭竹菊、喜鵲繞梅等眾多紋形,跟爐身的。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相得益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清末以后,手爐工藝衰落,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在江浙一帶仍有少量生產,隨著社會的進步,手爐逐漸失去了使用價值成為了收藏愛好者的工藝品。

但是人們需要保暖的需求沒有變。取而代之的暖水袋出現了。

暖水袋的出現是一個重大的改變。它為冬天人們抱著火爐取暖的這個行為減少了一點危險,防止人們燒傷。在這個重大的設計中,橡膠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我有印象的比較古老的暖水袋是一種個頭很大,全身黑色的東西。它似乎使用連片橡膠粘合在一起的,灌水口是用一個形狀奇怪夾子夾起來的,有時候夾不好會漏水。當時作為小孩子的我們是不能隨便碰的,一旦松動了就會是一場“水災”。后來的暖水袋口是擰動的蓋,這樣在往暖水袋里注水以后密封起來容易多了。但是在使用時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人們在使用時容易被熱水燙傷。人們對此也有解決方案——給暖水袋“穿衣服”。于是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暖水袋。后來人們多是被它外表的衣服吸引,很多暖水袋外邊套的是毛茸茸的可愛的動物形狀,這比較招女孩子們喜歡。有些是比較普通的,就是簡單的一個布袋套在外面,比較適合追求簡樸的人們使用。但是不管怎樣,它給所有的人們帶來了溫暖。

取暖袋的家族,人們有很多時候需要使用他們。寒冷的冬天在戶外走動,或者宅在家里的時候,都喜歡把它捧在手里。但是運動起來就不方便了,甚至動起來的時候我們都希望不要離開它。有時在睡覺的時候裝滿100度的開水,半夜的時候卻發(fā)現它冰涼冰涼的躺在自己身邊。有時候一覺醒來卻發(fā)現被它燙傷了……人們就會想如果它拿起來方便就好了,如果它能一直是溫熱的就好了,如果它不用總浪費那么多熱水就好了……隨著化學學科的進步和人們需求的增長,近幾年取暖袋的家族壯大起來。不安現狀的人們又設計出了更適用、更便捷的儲水式暖手寶,液體暖手寶,電熱餅,暖寶寶等等。

暖寶寶是在日本,有人基于化學知識發(fā)明了的取暖袋。不用火、電、水或其他能源,撕開外袋,填充物遇到氧氣發(fā)生化學反應,即可發(fā)熱,一般來說沒有什么毒性。可保持8—18小時左右(平均溫度52℃),因此叫暖身寶又叫便利懷爐。現在,在日本便利懷爐已經成為現代生活的必需品。冬季在戶外活動時,可防止肌肉過冷而緊張、防止手部凍傷、預防感冒、或者緩解腰痛、腿痛、肩痛和其他生理病痛。暖寶寶使用的時候是貼在衣物上的,將暖寶寶的真空包裝沿切入口打開,揭去后面的襯紙,貼于內衣的外側,用手鋪平即可??少N于人體的肩部、背部、腰部、胃部及相關關節(jié)部位。之后人們不需要做什么,不用擔心它會很快涼了,也不用擔心會突然被劇烈的燙一下,便可以享受長達一天的溫暖。這樣人們使用起來就方便多了。質量好的暖寶寶也不會在衣物上留下粘貼過的痕跡。但是對于那些習慣把一些溫熱的東西捧在手里的人來說,也許是不習慣使用暖寶寶的。這些新產品中儲水式暖手寶,電熱餅,液體暖手寶就比較適合他們。

這幾個產品有電極式和電熱元件式兩大類。

1、固體電熱餅,其填充是保溫棉。工作原理是:用雙控溫電熱儲能式結構,逐漸釋放熱能。內設自動過熱保護裝置及自動保溫指示裝置,一個由ptc熱敏電阻控制的小電爐,ptc是正溫度系數的熱敏電阻,當電流通過時自身會發(fā)熱,同時電爐的熱量也會傳導給它的,當溫度到達一定值時,它的電阻會急劇增大,可以視為斷開,所以,此時它停止消耗電能,之后靠保溫棉對電爐的保溫來緩慢放熱。

2、軟質液體電熱寶使用新技術儲能發(fā)熱劑,加熱升溫迅速。一次性注水,永久使用,獨特防爆免燙裝置,溫控保護;使用壽命長;保溫持久等優(yōu)勢。工作原理是在固體電熱餅的基礎上改進的,采用電極式加熱方法,優(yōu)質控溫與熱熔斷器雙重溫控保險。正常情況下袋內液體溫度達到65度時溫控器會自動切斷電路,停止加熱;而一旦溫控器控制失靈,熱熔斷器切斷電源,終止加熱。

電熱餅卻不是很便于攜帶,而且它硬硬的不如液體帶給人們的那種感覺親近,那種儲水式的更為方便使用更受人們歡迎。那種柔軟又溫暖的感覺,人們在捧著它的同時還忍不住捏來捏去。還有一種里面填充超飽和液體的暖手袋更有趣味性——輕輕彎曲袋內金屬片,袋中液體即出現結晶狀(藍色半透明),變硬成固體。發(fā)熱溫度50度左右,約1小時的時間。使用后,把其放入沸水煮10分鐘,直至結晶體完全恢復成透明液體,冷卻后,可再次使用。雖然它實際的功能沒有前幾種暖水袋發(fā)揮的淋漓盡致,但是它帶給我們的趣味性是很大的。記得我第一次擁有這樣一個取暖帶的時候,感覺掰一下鐵片它會變成固體并且發(fā)熱取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結晶的固體給我想要捏碎它的沖動,一直捏著它直到它變成液體,這似乎變成了一種樂趣,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取暖。

這些所有暖水袋家族的新產品有很多共同的優(yōu)點:可以循環(huán)再利用,具有獨特理療功能,最重要的是外形美觀、充電快速、方便使用。但是我們在使用時也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說低溫燙傷,比如溫度不能自由控制,比如在你睡意正濃時被它冰醒。

結合在暖水袋使用中人們出現的這一系列反應和發(fā)現的問題,對此我提出自己的兩點改良設想。

一、讓取暖袋數字化,可以有不同溫度的設置。根據人們的不同需求,進行不同溫度的設置。這樣暖水袋就變成了被人馴服的綿羊,需要溫溫的熱量時可以調節(jié)到自己想要的溫度,適應不同的需求。例如暖腳的時候需要燙一些,就把溫度調節(jié)的高一點;如果需要暖一下肚子,這些皮膚比較薄的地方,就把溫度調節(jié)的低一點。

二、讓取暖袋的敏感度增強,變得更加容易吸收熱量,但是散熱緩慢。當它已有的熱量用完時,可以吸收皮膚的熱量積攢起來,可以使人體適合的溫度,不至于在熟睡的時候被失去熱量的取暖袋冰到。

相信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們對生活中這些取暖袋的家族的要求不斷提高,會出現更多更適宜的產品。

設計心理學論文篇八

摘要:焊接工藝是焊接生產的核心內容,焊接工藝貫穿于焊接結構生產的全過程,為了高質量的完成焊接產品,在焊接工藝方面需要注意焊接工藝的合理性、先進性、正確性,這些特性直接決定了產品的焊接質量。焊接工藝的設計直接影響了焊接企業(yè)的經濟效益,因此焊接工藝設計原理越來越被企業(yè)的管理者所重視。

關鍵詞:焊接工藝;主要內容;設計階段

1、焊接工藝設計的主要內容

在焊接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中,工藝設計貫穿始終。焊接企業(yè)生產的產品類型、產品結構、工藝裝備、生產技術水平等都與焊接工藝設計緊密相關,但工藝設計人員實際操作經驗以及生產管理體制對焊接產品也有一定的影響。由此可見,加強對焊接工藝的管理對焊接企業(yè)的生產效益有著重要的影響。焊接工藝設計方案多種多樣,某一項數據的變化均會導致焊接產品的不同,因此,焊接工藝的設計是十分靈活的。在傳統(tǒng)的焊接領域中,焊接工藝設計方案均由相關技術人員依據自身經驗進行操作,這就對技術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工作量大以及技術人員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就會出現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現代焊接領域中,在焊接工藝選擇、焊工檔案管理和焊接工藝評定數據庫系統(tǒng)等方面,均使用了計算機輔助焊接工藝系統(tǒng)幫助研究焊接工藝的設計。這使得焊接工藝技術飛速發(fā)展。

1.1焊接工藝設計的工作內容

在許多的以焊接工藝為主導的現代生產企業(yè)之中,其焊接工藝設計系統(tǒng)已經較為完善,該系統(tǒng)涉及到的焊接工作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其主要工作內容有以下幾點。第一,進行產品圖樣的工藝性審查。對產品進行圖樣的工藝性審查主要針對于具有獨立設計產品能力的企業(yè),之所以要針對產品進行圖樣的工藝性審查,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決定產品是否能夠被繼續(xù)加工下去,以及保證焊接質量。而在對于施工圖樣進行工藝性審查的過程之中,必須要嚴格地遵循相應的國家標準、制造法規(guī)以及安全監(jiān)督管理措施以及企業(yè)內部規(guī)定的焊接要求等。一旦沒有按照章程進行工藝性審查,那么焊接產品的質量就得不到保證。對于那些不具有自行設計能力的企業(yè),就不必做產品圖樣的工藝性審查。第二,產品焊接工藝方案的制定。對于一些新產品而言,其往往需要進行焊接,而在對其進行焊接之前,需要對于焊接工藝方案加以有效地制定。為了保證焊接產品的質量,首先應該仔細分析施工圖樣的各項參數,結合相應的技術要求,自身生產車間的可用設備等各個細節(jié),制定出詳細的制作方案。工藝設計方案應該集技術部門、生產部門等各個部門一起討論,最后由總工程師審批,通過審批方可開始進行下一步的生產工作。第三,進行焊接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設備試驗。焊接技術的不斷進步離不開一系列試驗的實施。人們總是在不斷的實驗中得到啟發(fā),從而推動一項新技術的產生。因此焊接工藝設計的工作內容當然也包括了一系列的實驗。通過實驗過程中的數據分析得出一系列的結論,從而推動焊接領域的發(fā)展。當然焊接工藝設計的工作內容形式多樣,不可能僅僅局限在這三方面。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內容,比如說產品焊縫識別卡的編制、焊接工藝規(guī)程的制定等,也都是在焊接工藝設計的范疇之內。

1.2焊接工藝規(guī)程的編制

在開展焊接作業(yè)的過程之中,焊接工藝規(guī)程對于焊接產品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隨著人們經驗的不斷積累以及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當前在開展焊接作業(yè)的過程中,所使用的焊接工藝規(guī)程主要有三種,分別是通用焊接工藝規(guī)程、標準焊接工藝規(guī)程以及專用焊接工藝規(guī)程,對于焊接工藝規(guī)程有效地加以制定,就可以很容易的依據相關規(guī)程正確選用焊接材料、焊接參數和操作技術,除此以外,焊接工藝規(guī)程也可以作為接頭質量檢查規(guī)程的依據。

2、焊接工藝設計工作程序

由于焊接工藝設計工作范圍的廣泛性,必須遵守一定的工作程序才能保證焊接工藝設計工作的有序進行。通常,把焊接工藝設計階段分為基礎焊接工藝設計標準準備階段、焊接生產工藝設計準備階段、焊接工藝試驗和技改措施實施階段以及產品焊縫質量檢查階段。

2.1基礎焊接工藝設計標準準備階段

在進行準備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于產品的焊接技術條件加以明確,根據實際的情況來從目前的焊接工藝方法中選取最適合產品的焊接工藝方法,使所有的結構材料焊接材料焊縫等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在準備階段相關工作人員需要熟知國家法律、法規(guī)、技術標準以及本企業(yè)的制造規(guī)程。在對于相應的工藝進行使用的過程中,對于工藝使用方法以及技術標準等內容,企業(yè)應該每隔三四年進行調整用以保證企業(yè)標準與時俱進。

2.2焊接生產工藝設計準備階段

在對于焊接生產工藝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主要需要開展兩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對于產品施工圖樣的公益性加以審查,第二則是對于焊接工藝方案加以確定。其中,產品施工圖樣的工藝性審查仍舊僅限于具有獨立設計產品能力的企業(yè)。焊接工藝方案策劃人員不僅要熟知產品生產工藝流程以及加工方法,還要清楚本行業(yè)的發(fā)展水平。不能當本行業(yè)已經研究出更好的制作方法時仍舊采用過時的.老方案來解決問題。

2.3焊接工藝試驗和技改措施實施階段

焊接實驗的研究工作制約著整個焊接領域技術的發(fā)展。為了提高整個領域焊接水平。建立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實驗室用以相應的焊接實驗研究工作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且由于新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高,所以當前要想更好地對于新產品進行研發(fā),就必須要通過實驗來對于新的產品進行研究,從而使得焊接工藝能夠滿足當前發(fā)展的需求,并且在完成了相關的實驗之后,還必須要將研究成果以報告的形式交由總工程師審批,在審批完成之后,再將其編訂為基礎焊接工藝標準。

2.4產品焊縫質量檢查階段

在完成了焊接之后,還需要對焊縫的質量進行有效的檢查,焊縫質量檢查也是焊接工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一般在進行焊縫質量檢查的過程中,檢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外觀檢查、無損檢測以及產品試板的破壞性試驗。焊縫質量檢查是保證焊接產品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對焊縫進行無損檢測以及開展破壞性試驗,能夠更好地對焊縫的質量進行判斷。

3、結束語

為了保證焊接產品質量,在焊接過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格外遵循一系列的焊接章程。焊接工藝設計技術越來越受到企業(yè)的重視。在技術更新如此迅速的時代,焊接企業(yè)在保質保量完成相應工作的同時還應該大力進行創(chuàng)新探索,提高企業(yè)核心競爭力,為推動我國焊接技術領域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振宇.焊接工藝設計原理[j].化工管理,2015(33):181,183.

設計心理學論文篇九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人們開始研究運用技術的力量創(chuàng)設環(huán)境來改善學習。以下是“環(huán)境設計心理學論文”,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隨著眾多高校新校區(qū)建設,大學校園的景觀規(guī)劃工作顯得日益重要。特別是現代大學校園空間較之老校區(qū)無論是在校園的教學、交往和生活等具體空間的設計上,還是從校園整體規(guī)劃的理念和模式上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如何能為師生在新的校園環(huán)境中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成為每一個校園設計者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環(huán)境心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為與所處的物質環(huán)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揭示各種環(huán)境條件下人的心理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就校園景觀設計而言,現代大學校園環(huán)境呈現出整體性、自然性、人文歷史性和綜合性等多種發(fā)展趨勢。

1.1校園環(huán)境的意象與體驗

意象指的是“對于曾經接觸的過事物在記憶中重現的形象”。校園意象則是在校園中不同使用者的行為與具體的校園環(huán)境產生相互作用,并在記憶中重現出某種場所的形象。這種具體的場所形象就可以稱為“校園認知地圖”。

1.2領域行為

與個人空間相對,領域是可見的,相對固定的、有明顯的邊界。領域性是指以個人或群體為滿足某種需要,擁有或占有一個場所或一個區(qū)域,并對其加以人格化和防衛(wèi)的行為模式。

1.3場所與參與性

環(huán)境最具體的說法是場所。很顯然場所不只是一個抽象的趣味概念而已。我們通常所指的場所一般是由具有物質的本質、形態(tài)、質感及色彩等具體的物所組成的一個整體。這些物的總和決定了一種“環(huán)境的特性”,從而體現出某種場所的本質。

2.1重視校園意象營造

卡普蘭對環(huán)境偏好模型組織研究的結果表明,場所中的景觀要有易于辨識性。同時,也要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隨著眾多大學新校區(qū)以及大學城的建成,其已經成為城市形態(tài)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F代大學校園類似城市中的區(qū)域,兩者都屬于中等尺度環(huán)境。一方面,從功能性要求來看,校園功能區(qū)域的劃分應明確,具有良好的方向感,使人能夠清晰地辨識校園中不同場所的方位,便于人們選擇最佳的路徑。同時,由于校園環(huán)境的特殊性,對于人文精神的塑造也是不可缺失的。

2.2校園的中場所精神

景觀設計與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與建筑更加注重內部空間的設計與使用相比,景觀空間的邊界劃分則相對模糊,想準確地表達出對某個空間場所的感受有一定的困難。

現代大學無論是校園面積還是在校生數量都比之前有了很大增加,這就意味著師生在校園不同的場所環(huán)境下參與活動的機會大大提高。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一書中將人們常見的活動分為必要性活動、自發(fā)性活動、社會性活動三類。而這三類活動都會受到周邊場所環(huán)境或大或小的影響。作為校園活動的場所空間,無論是室內還是戶外,每天都要容納不同的群體在其中進行多種活動,注重校園場所的環(huán)境質量,提升人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才能使校園中的場所具有真正的意義。沈陽建筑大學校園中獨特的稻田景觀正是這樣一處具有良好景觀效應的校園戶外空間場所設計。設計師巧妙地運用了原有農業(yè)用地的良好種植條件,使用當地鄉(xiāng)土植物作為基本的景觀構成元素,隨著季節(jié)交替,景觀也隨之產生豐富的變化。不僅是取得了良好的生態(tài)景觀效果,也使人與自然的關系恰當的融合到校園的整體環(huán)境之中,激發(fā)了人們在其中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沈陽建筑大學的師生根據季節(jié)變換組織插秧、收割等活動,并邀當地的中小學生參觀稻田景觀,充分體現了參與性在場所空間中的不可或缺。

2.3明確校園的使用人群

在大學校園中人的基本行為大致可分為:學習、研究、活動、生活四種類型,而產生這些行為對環(huán)境的需求各不相同,根據馬斯洛的人類需求與心理發(fā)展理論,需求層次欲高所涉及的社會環(huán)境欲廣。而心理學家列文則指出,人的行為是人的需要和環(huán)境兩個變量的函數,行為是人自身動機或需要作出的反映,其受到周圍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例如,具體功能性的使用更多是涉及到不同類型建筑的內部空間,而交往、運動則可能更多地使用戶外空間??梢姡臻g影響著人的種種活動,并對人的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現代大學校園空間結構組織日益復雜,校園景觀設計也成為了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如何營造出符合師生需要的校園環(huán)境無論是對于設計人員還是以后的使用者都具有著深遠的意義。因此,校園景觀在整體規(guī)劃設計的基礎上,應充分考慮校園環(huán)境對師生行為模式的影響,充分了解在不同環(huán)境、空間、場所中的行為特征和行為規(guī)律。從師生的心理需求出發(fā),營造宜人的校園空間環(huán)境。

設計心理學論文篇十

包裝設計在產品的銷售中發(fā)揮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不僅僅是包裝的作用,也是營銷的作用。精美的包裝設計無疑會讓產品增色不少,在一定意義上是可以提升產品的價值,同時體現了產品的品質,這是營銷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因為人們購買商品時首先看到的是產品的外包裝,這是給消費者的第一印象,所以在營銷中,尤其重視產品的外包裝。

作為包裝設計專業(yè)的教學或者是實踐,都應該從體現產品的質量和品質方面入手,注重設計的高質量。而在設計中,設計者的設計心理學決定了包裝的審美。設計心理學在設計實踐中發(fā)揮著無法估量的作用。

設計心理學是研究用戶需要的學科,首先要了解用戶的基本信息,在此基礎上建立用戶模型。設計心理學還要研究用戶使用流程,研究用戶使用過程中的相關信息。這是設計心理學在包裝設計方面的應用實踐。設計心理學還要研究用戶對設計的評價,這是總結經驗不斷進步的途徑。用戶的反饋和評價是對設計的考核和肯定,因此設計心理學要有用戶反饋的過程。設計心理學還應該研究用戶的心理需求,研究用戶對產品的情感,建立起用戶情感模型。設計心理學是研究用戶對產品的審美學科,需要建立用戶審美模型的學科。設計心理學還應該研究產品使用的環(huán)境因素,在此基礎上進行包裝設計,符合環(huán)境的要求,建立使用的環(huán)境模型等等。設計者只有具備了這些品質,那么才能設計出良好的產品,滿足用戶的需要和提升產品的價值。

設計心理學也是心理學的一種,是在特定領域內的用戶心理研究的科學。設計心理學的建立融合了很多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法則。任何設計過程和實踐活動,其主角與核心都是人,人的心理也是設計心理的基礎。設計心理學是圍繞著人的心理和需求而進行的,比如說認知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所以,我??在所涉及的基礎心理學理論來源方面要做好甄別和遴選,將設計知識和設計需求完整結合。

(一)設計中人和物之間的關系研究。所謂設計就是工業(yè)生產的一個門類,任何一門設計都是為人服務的,工業(yè)設計是工業(yè)生產活動的一種,是科學知識應用在生產實踐中的體現。社會是人和物共同組成的,人類的一切生產活動都是為了滿足需求而設計的。設計心理學就是探討人和物之間關系的學科,研究人對物的感受,人和物的關聯,由知覺――認知――動作等系列組成。產品的設計就要滿足人類這樣的心理需求,研究人對物的需求關系,研究如何規(guī)劃人和物之間的關系。

設計就是應用物來影響人的科學,設計人員要通過造型來規(guī)劃人與物之間的關系,也是知覺在設計中的應用??茖W合理的設計可以幫助人們在實踐中更加方便和舒適地使用產品。人們對審美的感受是設計心理學的一個因素。設計心理學是通過對知覺理論的研究和探索,研究產品設計中的基本要素,研究人與知覺之間的關系。

(二)設計構思在設計過程中的應用。設計構思的過程是產品心理學的實踐過程,但是在設計構思中一定要把握好不能超過產品的極限,如果突破產品的極限,那么就改變了設計的實質而喪失了設計的意義。設計的過程是知覺的過程。首先我們視網膜上感受到信息是不同亮度的元素。我們在設計上要通過處理邊界處的亮度來突出棱邊,這個過程是形成二維草圖的過程。這個階段可以勾畫出物體之間的邊界線,畫出物體的輪廓和表面積。深度線索的元應用包括單眼線索和雙眼線索以及方位等因素,形成二維半的草圖。然后再利用物體之間的關系建構三維草圖。

(三)情緒反應過程的研究。一個人的情緒反應,包括反應和依賴兩個過程。包裝要把產品的形態(tài)表現出來,產品的包裝是吸引消費者的首要因素,精美的包裝可以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所以在設計中,包裝圖案醒目是相當重要的,其中文字部分也必須要突出產品的性能和特點,能夠瞬間抓住消費者的視線,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和好感。

消費者是一個綜合的群體,他們的文化程度、審美品位、消費特點等都不一樣,所以在設計包裝中要盡量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迎合大多數消費者心理需求。包裝的色彩、造型、圖案、材質是包裝設計的關鍵。

設計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分支,產品的工業(yè)化生產過程離不開包裝的過程,包裝設計是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是吸引消費者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研究設計心理學,是做好設計教學和設計實踐的關鍵,需要我們在日常學習中給予高度的重視。

[1]魏力敏,戴珊珊。論設計心理學在快速消費品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2(07)。

[2]余建榮,韓春霞。淺析設計心理學在產品人性化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4(07)。

設計心理學論文篇十一

尤其是導語的最后一句,設計是一種平衡與和諧,光有藝術美只能是畫,只有易用性只是一個普通的東西,缺乏美感。全書著重強調易用性,關注用戶的心理需求。例子:諾曼門,當用戶站在一扇門前,不知道是推還是拉打開門,這樣的門就是諾曼門。設計師設計門的時候也許注意到門擺在面前很美,然而沒有關注使用者的需求,這樣的門是失敗的。

設計實際是一個交流過程,設計人員必須深入了解其交流對象,設計產品必須按照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的原則。何為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的原則?可以從兩方面說明:提供一個好的概念模型;可視性。何為概念模型,人們通過經驗等形成的模型為心理模型,當出示的產品給人們帶來的感受與自己心里形成的相同時,這個概念模型才是好的??梢曅裕慨斎藗兛匆娨粋€產品時,就知道如何操作,這樣的產品才是可視性比較好的。

舉個例子,為什么什么汽車卻比復雜的電話系統(tǒng)易學易用,因為汽車的可視性程度高,控制與被控制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匹配關系,每一個控制器通常只有單一的功能,因此信息反饋清晰快捷,整個系統(tǒng)易被用戶理解。

技術能使產品的功能增多,簡化了人們的生活,但是又同時把產品變得難學難用。所以,這也就突顯了設計師在其中的作用。技術進步帶來的矛盾不應當作為拙劣設計的借口,設計應該以用戶為中心。

然而當用戶在使用產品時,如果出現錯誤時,用戶就會怪罪自己,而不是去懷疑產品的問題。這就牽扯到了用戶心理的問題。

1人們習慣于對外界事物加以解釋。當人們使用空調時,會覺得開的溫度越高,室溫就會升的越快。這就是一種錯誤的心理模型。

2找錯怪罪的對象,把自己的問題歸咎于環(huán)境,把別人的問題歸咎于性格。這也是用戶為什么遇到產品錯誤時,懷疑自己的問題。

3習以為常的無助感。在用戶使用產品時,多次出現錯誤時,就會陷入無助狀態(tài)。

4被教出來的無助感。當產品的設計糟糕時,容易使用戶發(fā)生誤解,再加上錯誤的心里模型不良的反饋,就會越來越無助。

以上就是人們使用產品會出現的狀況。當一個產品在人們眼前時,會執(zhí)行一系列動作。行動分為7個階段:首先用戶確定目標,即使用產品,中。然后確定動作的意圖,使用產品要干什么。明確行動的內容,怎么使用產品達到自己的目的。然后開始執(zhí)行。動作執(zhí)行后,會有一系列的反饋,即外部世界會有變化。用戶感知到了變化后,就嘗試去解釋,當然一些理所當然的變化就沒多在意。最后評估這次行動的結果,是否達到的目標使自己滿意。

設計心理學論文篇十二

智能化的手持終端已基本普及,而手勢交互作為近年來新興的交互技術,有著很大的應用領域和發(fā)展前景。本文從設計心理學的角度對智能觸屏手機交互手勢的設計進行研究,探究合理的手機交互手勢設計,發(fā)現存在的弊端,為今后手機交互手勢的設計提供參考。

在人類的生存中,手作為工具,天生是用來進行互動和交互的。人類的意圖以手勢來體現是非常自然的方式。在人類幾千年的發(fā)展中,形成了很多通用的手勢,同時還在不斷創(chuàng)新,大量豐富的信息通過手勢在人與人之間傳達和交流。

手機作為現代人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其交互手勢和傳統(tǒng)的造物手勢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手工藝人們造物,是一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往往會使用到力。首先,手工藝人在制作產品之前已經設計好它的形態(tài)和特性,按照固定的形態(tài)和特性,制作出精美的物品,但是在制作過程中需要控制好手上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這是一個通過大腦構思并用大腦控制雙手制作的過程。而手機的交互手勢靠的是人對手機屏幕上符號的認知。在接觸手機時,使用者大腦中并沒有一個預先設定好的目標,而是被手機上的各種符號所指引,做出相應的手勢。例如,使用者看到屏幕上的按鈕,會想起自己在生活中所碰到過的按鈕,記憶中的按鈕是按下才會起作用,使用者根據大腦中相似的記憶,會做出相同的舉動,于是使用者會嘗試點擊屏幕,自然就達到了使用目的。但是,在這中間,使用者不會考慮要用多大力氣去按才會有效。這是一個接收到圖像信息――抽取特征――與記憶中的知識相比較――做出相同動作的循環(huán)過程,是不需要做過多思考,僅憑大腦中積累的認識活動就可以簡單完成的事情。

認知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是作為人類行為基礎的心理機制,它將人看做是一個信息加工的系統(tǒng),認為認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覺輸入的編碼、貯存和提取的全過程。認知心理學的實質在于主張研究認知活動本身的結構和過程,核心是揭示認知的內部心理機制,即信息是如何獲得、貯存、加工和使用的。

觸屏手機的手勢設計大量運用了認知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手機設計的根本就在于人性化,它是現代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手機中蘊含了大量暗示性極強的符號。為了使用戶使用起來更加方便快捷,設計者將生活中一些物品的特征運用在了圖標的設置當中。例如,將儲存文件的圖標設計成現實文件夾的樣子,將設置功能鍵設置成齒輪的形狀,將關閉鍵設置成“x”的形狀??吹竭@樣與現實生活中的物品相似的圖形,大腦會自動抽取其特征,然后與記憶中存儲的知識相比較,就會自然而然明白它們的用途。并且完全不用擔心用戶也將齒輪圖標的按鈕誤認為是存儲文件的,因為在正常的生活中,齒輪和工廠、修理等詞語是相連的,與文件存儲則完全不沾邊。

用戶在使用手機時。常用的操作手勢主要有點擊、長按、滑動、拖動、旋轉、縮放、搖動這七種手勢。這些手勢使用在手機中的不同地方,需要使用者運用已有的認知來判斷。如果有人打來電話,使用者會看到來電顯示界面,然后點擊接聽鍵,接著舉起放在耳朵旁邊,之后才開始說話。要完成這一系列動作。用戶需要大腦、眼睛、手臂和耳朵嘴巴的相互配合,排出先后順序,然后按照順序作出相應的反應。由此可見,認知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統(tǒng)一整體形成了人的認知活動,認知活動都是在與其相聯系的其他認知活動配合下完成的。

格式塔理論明確地提出:眼腦作用是一個不斷組織、簡化、統(tǒng)一的過程,正是通過這一過程,才產生易于理解、協調的整體。我們的視覺系統(tǒng)自動對視覺輸入構建結構,并且在神經系統(tǒng)層面上感知形狀、圖形和物體,而不是只看到互不相連的邊、線和區(qū)域。

雖然手機樣式千差萬別,屏幕中的圖標各式各樣,但是使用者還是會清楚地明白什么時候該使用什么樣的手勢,因為在使用者的潛意識里,會根據形狀、顏色、大小、亮度等視線內一些相似的元素自動整合成整體。在iphone的ibooks中,翻書和真實世界中的翻書動作一樣,是通過指頭在屏幕上拖動劃過實現的。在手機屏幕上,翻書這個動作只是將現實世界中的翻書動作用一系列的代碼顯現出來,只是書的載體不同了,一個是在紙上,一個是在電子產品上,但是卻又讓人們一下就意識到是在讀書,使用的是相同的手勢。

著名設計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提出:人在對新鮮事物進行認知模式匹配時,總是在過去的經驗中尋找與目前情況最接近的模式,將過去的經驗映射到當前。例如,在過去我們使用鼠標手勢交互、筆式交互以及不同平臺的手勢交互等,用戶會不由自主地去嘗試之前的交互方式是否在觸屏手機中也存在。

3.1手指遮擋

因為手指不是透明的,所以我們在用手勢操作時手指會遮擋住界面,當用戶選擇一個比較小尺寸的對象時,其根本不知道是否已經選中目標,手勢遮擋阻止了用戶獲得視覺反饋。

3.2單手操作難以點擊屏幕的邊緣區(qū)域

根據人機研究,以4英寸觸屏手機為例,以大拇指為圓心,大拇指長為半徑,在手機屏幕上的約四分之一圓環(huán)區(qū)域最容易點擊,離此區(qū)域越遠,越是難以點擊。

3.3隱蔽性高

手勢操作還沒有像按鈕操作或菜單操作那樣深入使用者的思維中,用戶界面并不能夠告訴用戶可以對某個對象做什么,于是用戶需要記憶和學習可以使用哪些手勢交互。如果用戶對其缺少認知,那么這些手勢操作就不易被發(fā)現――隱蔽性高,甚至造成操作障礙。

人類用手勢來體現意圖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方式,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可以通過手勢。現代社會中,手機已經成為人與人溝通以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手勢交互與人是密切相關的,其中蘊含著很多心理學現象。如何恰當地運用好手勢這個基本的天然工具,并做出貼切的設計,已經成為交互設計的重中之重。手勢交互是一種近些年來新興的交互技術,并且有著很好的發(fā)展前景。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手勢交互脫離二維的屏幕,轉而進入三維立體空間,手腕的旋轉、推拉,手掌的揮舞也會加入手勢交互的操作中,甚至多人多個手指可以同時進行操作的技術指日可待。

設計心理學論文篇十三

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最終的環(huán)節(jié)。它是指利用社會產品滿足人們各種需求的過程。消費分為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前者是指生產資料和家庭勞動力在物質生產資料過程中的使用和消耗。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歡迎品鑒!

【篇一】設計心理學論文

[摘要]隨著大數據技術不斷完善和發(fā)展,企業(yè)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有效提升企業(yè)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但企業(yè)一切管理要素都是圍繞人設定的,心理學要素成為影響企業(yè)管理的重要條件。本文從企業(yè)管理信息化和心理學視角選擇分析入手,對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全面分析,發(fā)現存在信息化建設脫離基本管理原則、信息數據管理內邏輯結構失衡、企業(yè)管理信息化流程過于生硬、信息化和心理學原理融合不好等問題;結合企業(yè)管理信息化發(fā)展實踐,分析企業(yè)管理基本原則,確認信息化建設切入點,加強管理信息化內部邏輯結構分析,進一步理順企業(yè)管理信息化流程,加強心理學原理融合發(fā)展,力求為推動相關領域發(fā)展進行有益嘗試及探索。

[關鍵詞]心理學;企業(yè)管理;信息化

大數據技術為企業(yè)發(fā)展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競爭條件,但同時也將競爭要素挖掘到極致,企業(yè)競爭基礎由隱性變成“兩軍對壘”,使企業(yè)不得不向管理要效益,力求通過內部挖掘不斷提升企業(yè)的競爭力。信息化指企業(yè)引入計算機服務系統(tǒng),通過構建運轉平臺,將所有的統(tǒng)計要素歸集到一起,提升企業(yè)的運營效率,但將管理要素信息化的相對較少,因為管理工作過于煩瑣且不易建模,相關評價指標也不好選擇,企業(yè)很少會針對企業(yè)管理進行信息化操作。大數據技術的數據挖掘等功能不斷創(chuàng)新優(yōu)化,為企業(yè)管理信息化建設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撐。由于管理工作涉及的主要是人,因而必須將心理學作為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礎,以便實現“軟件”和“硬件”全面融合,提升信息化管理效率。

1.1心理學是企業(yè)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邏輯基礎

任何管理工作都是通過媒介去實現和完成的,如機器是通過人操作的、流程是需要人去掌控的,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人,如果企業(yè)想推動管理信息化,必須明確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是建模,只有通過設計具有一定規(guī)則的模型,而后將所有管理工作數據化,才能通過模型自動運轉提升企業(yè)的管理效率。因而,人才是整個管理信息化的邏輯基礎和設計核心,但人本身不可以被量化,因為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tài)。根據馬斯洛心理需求理論,人處于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就會產生不同的心理訴求,可視為可操控因素,如員工處于一線工作時,他們關注點更多的是薪酬和福利,屬于生理需求;而當員工上升至管理層時,他們關注的則是晉升、管理,此時則上升為自我實現需求。

1.2管理信息化以心理思維模式為設計內核

管理不是將人管死,而是如何給予他們希望,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因而將心理學作為管理信息化的內核是正確的選擇。管理信息化意味著企業(yè)的管理工作將會被大范圍數據化,數據最大的弱點在于缺乏邏輯思維,他們通過公式可以計算復雜的數據,卻無法回答簡單的問題。企業(yè)的管理工作時刻處于動態(tài)變化中,需要以心理思維模式去統(tǒng)籌這些工作,從而賦予“硬性管理”更多人情味,也讓柔性管理成為管理的基礎。心理思維模式是構建所有信息化模型的先決條件,每個設計體現的都是管理者的訴求,本身就帶有強烈的管理意愿,心理思維特征是極為顯著的。所以,將心理學作為管理信息化的內核是極為重要的。

2.1信息化建設脫離基本管理原則

所謂的基本管理原則是企業(yè)管理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準則,如人性化管理、柔性管理等。部分企業(yè)在管理信息化設計時,往往過于關注管理要素信息化集成情況,認為管理信息化越細致越好、越嚴格越好,但往往忽略信息化管理過于生硬,無法根據各種特殊情況進行有效應對,“以人為本”原則無法有效體現。如果無法做到以人為本,就不可能從心理學視角進行管理,管理信息化脫離了管理原則指導,極容易引發(fā)員工內部矛盾,影響工作質量和效率。

2.2信息數據管理內部邏輯結構失衡

管理信息化需要以數據作為建?;A,通過穩(wěn)定的信息系統(tǒng)去實施管理,由于不同的企業(yè)管理重心存在差異,導致其內部邏輯結構出現失衡現象。所謂的邏輯結構是管理信息化涉及管理事項的內在關聯性,由于管理工作所有環(huán)節(jié)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因而不可能重點剝離哪項具體工作,必須將所有的工作放在一起進行統(tǒng)籌。但管理信息化由于需要對某些具體工作進行量化,可能導致部分管理工作內在關聯屬性偏差,無法達到預期的管理效果。

2.3企業(yè)管理信息化流程過于生硬

企業(yè)管理信息化大多用于人力資源管理,從全方位管理視角進行設計的相對較少,主要原因在于很多管理數據無法被搜集和量化,導致管理流程執(zhí)行過于生硬,缺乏靈活和變通。企業(yè)管理涉及事物過于龐雜,在信息化處理過程中,既要考慮管理要素的完整性,又要考慮管理過程中的關聯性,但從實踐來看,很多管理信息化設計往往會忽略后者,管理者更愿意將信息化作為一種決策工具,而不是輔助決策的手段。

2.4信息化和心理學原理融合不好

加強企業(yè)管理信息化必須明確基本原則,找準實施管理的關鍵點。首先,確定管理原則。每個企業(yè)的管理環(huán)境都存在差異,領導者的管理思維也不盡相同,在實施信息化管理時,必須優(yōu)先考慮管理原則,確保管理信息化設計不出現偏差。其次,分析管理需求。管理信息化必須要符合管理需求,任何工作都必須是企業(yè)真正需要的,并進行優(yōu)化選擇。只有明確企業(yè)管理目標、內容、重點,才能夠實施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最后,找準癥結所在。管理信息化建設必須以解決問題為重點,企業(yè)在發(fā)展進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實施必要的管理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事物發(fā)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只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不斷尋求發(fā)展,因而管理信息化既要保證現有工作有序運轉,又要及時發(fā)現和解決各類發(fā)展問題。

3.2加強管理信息化內部邏輯結構分析

管理信息化必須有嚴謹的內部邏輯結構,所有管理要素選擇必須具有聯動性、穩(wěn)定性和代表性。首先,注重要素關聯。企業(yè)信息化不可能覆蓋所有的管理內容,必須從中選擇關鍵環(huán)節(jié)加以控制,但管理工作間存在關聯特征,必須考慮各個管理環(huán)節(jié)內在的細節(jié),確保管理工作切入點具有代表性,從而確保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其次,優(yōu)化拓撲結構。管理信息化必須與管理層級一致,根據不同的權限履行不同的管理責任。信息化必須將數據作為自己的運行基礎,將數據分列成不同的處理模塊,能夠應對企業(yè)不同的管理內容,從而實現“重點有效控制、關聯主體聯動、融合心理內核、推動結構創(chuàng)新”的目標。

3.3進一步理順企業(yè)管理信息化流程

企業(yè)管理信息化本質上與數據化管理模式存在一致性,由于企業(yè)管理結構存在差異,導致管理信息化也存在差異,必須設計與企業(yè)管理體系一致的流程。首先,分析企業(yè)管理模式。企業(yè)管理模式包括垂直管理、平鋪管理、混合管理等模式,不同管理模式有不同的管理重心,信息化設計必須注重匹配性。如果企業(yè)管理模式為平鋪式管理模式,則必須加強直接管理效果,注重對各部門負責人的管理。如果為垂直管理模式,則必須注重工作內容連貫性的管理。其次,注重要素選擇最優(yōu)化。對于企業(yè)管理信息化而言,不代表管理要素選擇越全越好,應是越優(yōu)化越好,即要素組織效益最大,有時管理要素選擇過多,可能會產生很多內耗,反而會降低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效果。

3.4加強與心理學原理融合發(fā)展

心理學是管理工作的基礎內容,只有真正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夠更好地完成管理工作。首先,分析員工需求心理。管理工作設計要以員工需求為參照,一切管理目標、內容、流程都必須圍繞員工的心理需求進行設計,只有將企業(yè)目標與員工目標統(tǒng)一起來,才能夠更好地實現管理工作目標。其次,融合心理學原則。心理學與管理工作融合在一起就會使管理向柔性方向發(fā)展,規(guī)避可能出現的各種硬性問題。與傳統(tǒng)管理原則相比,心理學原則更注重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將管理工作融合于日常生活中去完成,從而提升管理工作的融合力和參透力,讓管理呈現出快速發(fā)展狀態(tài)。最后,關注動態(tài)指標。很多管理統(tǒng)計性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由大數據體系完成,而管理信息化要將關注重心放在動態(tài)且不易把握的要素上,以大數據為運算基礎,提升信息化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本文從企業(yè)管理信息化和心理學視角選擇分析入手,對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全面分析,發(fā)現存在信息化建設脫離基本管理原則、信息數據管理內部邏輯結構失衡、企業(yè)管理信息化流程過于生硬、信息化和心理學原理融合不好等問題;結合企業(yè)管理信息化發(fā)展實踐,分析企業(yè)管理基本原則,確認信息化建設切入點,加強管理信息化內部邏輯結構分析,進一步理順企業(yè)管理信息化流程,加強與心理學原理融合發(fā)展。管理工作是企業(yè)運營的基礎性工作,任何環(huán)節(jié)都會涉及管理內容,即使是生產環(huán)節(jié)也離不開流程管理、制度管理、績效管理,可以說管理工作與一切工作融合在一起,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統(tǒng)籌作用,確保所有工作均能夠按照預設方向前進,不至于出現不可預知的偏差。心理學是一切管理工作前提和基礎,管理管人,管人管心,任何管理工作只要能夠管到根本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而在管理信息化發(fā)展進程中,必須突出心理學原則的融合和應用,最大限度推動管理信息化全面發(fā)展。

注:劉鳳林,通訊作者

主要參考文獻

[3]朱維光.汽車制造企業(yè)管理信息化的實施與應用研究[d].沈陽:沈陽大學,2015.

[4]牟海偉.建筑企業(yè)工程項目管理信息化探討[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15.

【篇二】設計心理學論文

摘要在問題應對研究中,積極并不只是在“應對”成功中出現,也在評估和資源等概念中出現。目前研究者還沒有完全認識到應對中的積極。積極心理學運動強調的個體繁榮發(fā)展,恢復平衡,以及對人的經驗更全面更平衡的科學的理解促使研究者從另一個角度關注問題應對,積極心理學看到了“硬幣的另一面”,引導研究者認識到研究積極心理的價值。

關鍵詞應對積極心理學積極情緒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積極心理學有3大研究主題:一是積極主觀經驗,例如幸福感、對生活的樂觀等;二是積極心理特質,例如愛的能力、審美體驗、寬容等;三是積極心理品質社會性的研究和實踐,例如美德、利他行為、社會責任等。這3大主題代表了積極發(fā)展和積極個體行為的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吸引力很多研究者的關注。正如csikszentmihalyi所說,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促進對人類經驗中積極方面的研究,強調對人類經驗要有更完整,更平衡的科學理解。積極心理學家對工作中問題應對做了大量研究,為人們更好地理解應對的本質做出了貢獻。

對問題應對的本質研究以及問題應對在壓力過程中的作用機制的研究讓研究者認識到了問題應對結構的復雜性,也注意到了問題應對研究的困難。與其他研究領域一樣,對問題應對的研究經歷了對傳統(tǒng)的觀點提出質疑,提出新的觀點,重新定義界限的過程。當前問題應對領域中的研究者關注決定應對結構組成部分的范圍是否太窄,對應對的定義不再反映出應對過程的豐富性。討論問題應對的定義不能離開對問題應對的評估。因此爭論的焦點在于如何評估應對。這個爭論不僅限于現有測量讓研究者知道什么,未來的測量可以提供什么信息,還存在于基于這種評估的分析是否限制了結果解釋。

在如何評估應對方面,研究者主要應用自陳應對問卷,目前研究爭論的焦點不是自陳問卷的效度,而是這種測評工具在描述和解釋應對時的局限性。例如,通過開發(fā)更好的自陳量表測驗能得到的新的有效信息很少。研究者選用量表前必須考慮一系列問題,例如量表的最佳使用條件,指導語是如何表達的,項目如何得出和表達的,如何解釋量表結果,量表可能存在的不明確性,計分鍵的適宜性等。研究者仍需繼續(xù)開發(fā)更加以人為中心的,關注過程的評價工具,以研究應對的本質和應對過程的豐富性。

積極情緒在個體發(fā)展中有重要作用。fredrickson提出并發(fā)展了積極情緒“構造持久的個人資源”等相關理論。通過研究積極情緒,研究者可以更好地探究工作體驗。積極情緒使個體思維更寬廣,更靈活,更有適應性,建立更長期的資源(例如社會關系)產生應對策略,并且還是個體幸福感,人生發(fā)展和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發(fā)現,積極情緒體驗與“心胸開闊”的應對風格相關,這種應對風格中,個體可以置身事外,從多個角度理解發(fā)生的事情。

另外一些研究者認為關注積極情緒為應對研究開創(chuàng)了新的方向。folkman和moskowitz認為,這種心理品質也可能與積極的評估,“目標導向的聚焦于問題的應對”和“將好處看做應對策略”有關。tugade也研究了積極情緒在應對中的作用。她認為積極情緒有助于管理消極情緒,消除消極情緒的持續(xù)效應,增強個體適應以后的壓力源的能力,激發(fā)個體產生更多新奇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法和行為,擴大個體的應對技能。

folkman提出了兩種不同的基于理論的應對功能:問題聚焦和情緒聚焦?;谶@種區(qū)分,研究者提出了應對策略種類的“broad-brushstrokes”觀點,這是應對策略研究的一個很好的開始。其他研究者基于這個圖式,不僅探索了應對策略的功能問題,而且考察了是否需要提出區(qū)分應對策略的綜合圖式,什么時候開發(fā)這個圖式,這個圖式如何考慮模式和時間等問題。只有當基于時間將一種策略與另一種策略區(qū)分時,研究者才會考慮被動反應應對和主動應對的區(qū)別,以及什么時候出現的這種差別。主動應對不僅是對壓力和應對模型的重要補充,而且是積極心理學運動中反映的所有那些心理品質。

關于主動應對包括的內容,研究者正在深入探究。未來研究將關注個體決定使用主動應對策略的方式,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積極應對行為,以及這種行為與組織績效的關系。

參考文獻

[1]侯慧.為孩子的心靈鑄入陽光和夢想——淺談積極心理學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觀察(中下旬刊),2014,3(11):1-3.

[2]dewe,p.&researchandmeasurementinthecontextofworkrelatedstress[j].internationalreviewofindustrialandorganizationalpsychology,2007(22):141-191.

[3]csikszentmihalyi,wings?areplytorichardlazarus[j].psychologicalinquiry,2003(14):113-115.

[4],coping,anddevelopment:anintegrativeperspective(2nded.).[m].newyork:guilfordpress,2009.

【篇三】設計心理學論文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進一步發(fā)展,網絡營銷成為當代市場營銷發(fā)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雙11”、“雙12”購物節(jié)的網上交易成交量每年劇增,在網絡營銷的過程中,了解網絡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立足于當代網絡消費的現狀,分析了在網絡消費過程中消費者可能會出現的消費心理,進一步闡述了重視消費心理學給網絡營銷策略建立帶來的影響,旨在能夠提升網絡營銷群體對消費心理學的重視,基于消費心理學制定更加完善的網絡營銷策略,助力于網絡營銷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消費心理;網絡營銷;營銷策略;消費體驗

網絡消費,即通過互聯網技術買賣雙方達成協議,完成線上交易。與實體店消費過程不同的是,網絡消費不需要走街串巷,消費者可以在互聯網中通過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完成商品的瀏覽和選擇過程,這就使得網絡消費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和較強的隱蔽性。重視網絡消費過程中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能夠使網絡營銷群體更加清楚的知道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從而進行網絡營銷商品品牌和服務的改進,促進網絡營銷的發(fā)展。在當代網絡消費的過程中,消費者可能會出現的消費心理包含以下方面。

(一)從眾心理

在網絡消費過程中,消費者會出現從眾心理。“淘寶”是網絡消費過程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交易平臺,消費者在淘寶平臺進行消費的時候會第一時間關注商品的銷量,認為銷量大的商品多具有較強的質量,其商品評價的真實可靠性更高,這是消費者從眾心理的體現。此外,在“淘寶”等其他網絡交易平臺上經常會出現“限時促銷”的商品,部分消費者會因為這些商品“便宜”而產生沖動消費,進行“跟風”似的網絡購買。

(二)求異心理和攀比心理

在網絡消費過程中,求異心理和攀比心理多發(fā)生在20~29歲的消費者群體中。年輕人是最追求個性的群體,在網絡消費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因為商品的個性化外表和商品簡介的個性化文案而發(fā)生沖動購買行為。此外,一些年輕人不甘落于人后,常常會在網絡消費的過程中產生“你有,我也要有”的攀比心理。

(三)質疑心理

在網絡消費的過程中,大多消費者會對網絡商品產生質疑心理。首先,部分網上商店的評價較低,不能對產品的質量問題做出保障,這就導致消費者在消費的過程中不能夠果斷下單。其次,部分網上商店對于商品的售后問題沒有做出明確的說明,也導致消費者會對商品產生質疑。再者,部分消費者會考慮到網上商店付款鏈接的安全性問題,認為網絡消費的過程中自身的資金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從而對網絡消費持有質疑的態(tài)度。

消費心理學是心理學的重要分支,研究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所出現的消費心理的成因和規(guī)律。進行消費心理學的研究不僅能夠使消費者獲得更多的經濟權益,也能夠使經營者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在網絡營銷的過程中,重視消費心理學有助于建立正確的網絡營銷策略,這主要是因為重視消費心理學能夠給網絡營銷策略的建立帶來一定幫助。

(一)有助于提升網絡營銷群體對網絡消費安全信任度的重視

正確意識到消費者在網絡消費過程中出現的質疑心理,能夠提升網絡營銷群體對網絡消費安全度和信任度的重視,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網絡營銷策略。一方面,網絡營銷群體要有堅實的網站安全保障,避免在消費者購物的時候出現釣魚網站或其他不明網站的彈窗,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解決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關心的商品質量和售后問題,網絡營銷群體可以利用即時通信技術,完善營銷者和消費者的溝通過程,同時要致力于構建良好的退換貨機制,讓消費者的消費過程安全無憂,緩解網絡消費過程中消費者的質疑心理。

(二)有助于網絡營銷群體完善網上商店運營的運營機制

對消費者求異心理和攀比心理有明確的認識,能夠助力于網絡營銷群體完善網店運營的運營機制。為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求異心理,營銷群體可以美化自己的網上商店,使網店的風格獨出心裁,這樣就能夠提升消費者對網店的瀏覽量,有助于潛在交易的完成。在網上商店運行的過程中,營銷群體要注重提升網店的知名度,例如可以通過個性的名字和富有活力的店鋪簡介讓消費者耳目一新,從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在店內消費,也可以通過部分直播平臺的主播進行店鋪推薦和商品推薦,比如可以通過“抖音”、“微視”等視頻平臺宣傳店鋪和商品,從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關注網上商店,促進網上商店交易成交量的提升,銷量的增加能夠吸引更多網上消費過程中有從眾心理的消費者進行消費。

(三)有助于網絡營銷群體在制定營銷策略過程中重視消費者的消費體驗

不同年齡和不同社會群體在網絡消費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消費心理各不相同,在制定網絡營銷策略的過程中,重視消費心理學,能夠賦予網絡營銷策略以“生命力”,從而使消費者得到美好地消費體驗。在制定營銷策略的過程中要重視各個階層的消費需求,在商品介紹的過程中覆蓋所有消費群體,優(yōu)化網絡商品的展示環(huán)節(jié),使消費者能夠更快的決定是否購買,獲得良好的消費體驗。

消費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重要分支,在企業(yè)生產運營的過程中重視消其研究過程,能夠提升運營者的經濟效益,提高其收入。在新型營銷策略——網絡營銷策略的制定過程中,重視消費心理學能夠提升網絡營銷群體對網絡消費安全度和信任度的重視,有助于網絡營銷群體完善網上商店運營的運營機制,從而能夠幫助網絡營銷群體制定完美的網絡營銷策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給消費者帶來良好的消費體驗,助力于網絡營銷的發(fā)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王天予.論消費心理學對網絡營銷策略的影響[j].中國商論.2019(6)

[2]王明霄.消費心理學和網絡營銷的有效融合策略探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17)

[3]胥澤林.網絡營銷中的消費心理與行為研究[j].企業(yè)改革與管理.2019(3)

作者簡介:

雷苗苗(1987.9.11),湖南長沙人,本科,實習研究員,研究方向:市場營銷。

【篇四】設計心理學論文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進一步發(fā)展,網絡營銷成為當代市場營銷發(fā)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雙11”、“雙12”購物節(jié)的網上交易成交量每年劇增,在網絡營銷的過程中,了解網絡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立足于當代網絡消費的現狀,分析了在網絡消費過程中消費者可能會出現的消費心理,進一步闡述了重視消費心理學給網絡營銷策略建立帶來的影響,旨在能夠提升網絡營銷群體對消費心理學的重視,基于消費心理學制定更加完善的網絡營銷策略,助力于網絡營銷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消費心理;網絡營銷;營銷策略;消費體驗

網絡消費,即通過互聯網技術買賣雙方達成協議,完成線上交易。與實體店消費過程不同的是,網絡消費不需要走街串巷,消費者可以在互聯網中通過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完成商品的瀏覽和選擇過程,這就使得網絡消費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和較強的隱蔽性。重視網絡消費過程中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能夠使網絡營銷群體更加清楚的知道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從而進行網絡營銷商品品牌和服務的改進,促進網絡營銷的發(fā)展。在當代網絡消費的過程中,消費者可能會出現的消費心理包含以下方面。

(一)從眾心理

在網絡消費過程中,消費者會出現從眾心理。“淘寶”是網絡消費過程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交易平臺,消費者在淘寶平臺進行消費的時候會第一時間關注商品的銷量,認為銷量大的商品多具有較強的質量,其商品評價的真實可靠性更高,這是消費者從眾心理的體現。此外,在“淘寶”等其他網絡交易平臺上經常會出現“限時促銷”的商品,部分消費者會因為這些商品“便宜”而產生沖動消費,進行“跟風”似的網絡購買。

(二)求異心理和攀比心理

在網絡消費過程中,求異心理和攀比心理多發(fā)生在20~29歲的消費者群體中。年輕人是最追求個性的群體,在網絡消費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因為商品的個性化外表和商品簡介的個性化文案而發(fā)生沖動購買行為。此外,一些年輕人不甘落于人后,常常會在網絡消費的過程中產生“你有,我也要有”的攀比心理。

(三)質疑心理

在網絡消費的過程中,大多消費者會對網絡商品產生質疑心理。首先,部分網上商店的評價較低,不能對產品的質量問題做出保障,這就導致消費者在消費的過程中不能夠果斷下單。其次,部分網上商店對于商品的售后問題沒有做出明確的說明,也導致消費者會對商品產生質疑。再者,部分消費者會考慮到網上商店付款鏈接的安全性問題,認為網絡消費的過程中自身的資金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從而對網絡消費持有質疑的態(tài)度。

消費心理學是心理學的重要分支,研究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所出現的消費心理的成因和規(guī)律。進行消費心理學的研究不僅能夠使消費者獲得更多的經濟權益,也能夠使經營者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在網絡營銷的過程中,重視消費心理學有助于建立正確的網絡營銷策略,這主要是因為重視消費心理學能夠給網絡營銷策略的建立帶來一定幫助。

(一)有助于提升網絡營銷群體對網絡消費安全信任度的重視

正確意識到消費者在網絡消費過程中出現的質疑心理,能夠提升網絡營銷群體對網絡消費安全度和信任度的重視,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網絡營銷策略。一方面,網絡營銷群體要有堅實的網站安全保障,避免在消費者購物的時候出現釣魚網站或其他不明網站的彈窗,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解決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關心的商品質量和售后問題,網絡營銷群體可以利用即時通信技術,完善營銷者和消費者的溝通過程,同時要致力于構建良好的退換貨機制,讓消費者的消費過程安全無憂,緩解網絡消費過程中消費者的質疑心理。

(二)有助于網絡營銷群體完善網上商店運營的運營機制

對消費者求異心理和攀比心理有明確的認識,能夠助力于網絡營銷群體完善網店運營的運營機制。為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求異心理,營銷群體可以美化自己的網上商店,使網店的風格獨出心裁,這樣就能夠提升消費者對網店的瀏覽量,有助于潛在交易的完成。在網上商店運行的過程中,營銷群體要注重提升網店的知名度,例如可以通過個性的名字和富有活力的店鋪簡介讓消費者耳目一新,從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在店內消費,也可以通過部分直播平臺的主播進行店鋪推薦和商品推薦,比如可以通過“抖音”、“微視”等視頻平臺宣傳店鋪和商品,從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關注網上商店,促進網上商店交易成交量的提升,銷量的增加能夠吸引更多網上消費過程中有從眾心理的消費者進行消費。

(三)有助于網絡營銷群體在制定營銷策略過程中重視消費者的消費體驗

不同年齡和不同社會群體在網絡消費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消費心理各不相同,在制定網絡營銷策略的過程中,重視消費心理學,能夠賦予網絡營銷策略以“生命力”,從而使消費者得到美好地消費體驗。在制定營銷策略的過程中要重視各個階層的消費需求,在商品介紹的過程中覆蓋所有消費群體,優(yōu)化網絡商品的展示環(huán)節(jié),使消費者能夠更快的決定是否購買,獲得良好的消費體驗。

消費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重要分支,在企業(yè)生產運營的過程中重視消其研究過程,能夠提升運營者的經濟效益,提高其收入。在新型營銷策略——網絡營銷策略的制定過程中,重視消費心理學能夠提升網絡營銷群體對網絡消費安全度和信任度的重視,有助于網絡營銷群體完善網上商店運營的運營機制,從而能夠幫助網絡營銷群體制定完美的網絡營銷策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給消費者帶來良好的消費體驗,助力于網絡營銷的發(fā)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王天予.論消費心理學對網絡營銷策略的影響[j].中國商論.2019(6)

[2]王明霄.消費心理學和網絡營銷的有效融合策略探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17)

[3]胥澤林.網絡營銷中的消費心理與行為研究[j].企業(yè)改革與管理.2019(3)

【篇五】設計心理學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電子商務模式的多樣化發(fā)展和逐漸趨于成熟,符合廣大消費者消費心理的社交電商應運而生,各大綜合性電商平臺以及新型社交電商平臺紛紛研發(fā)出了屬于自己的社交電商模式,滿足了消費者普遍的從眾心理和推崇權威的心理,本文主要就從消費者消費心理學范疇對我國社交電商營銷模式進行研究分析,并為我國今后針對消費者心理學層面的社交電商研究發(fā)展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消費心理學;社交電商;從眾;推崇權威

近年來隨著我國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fā)展,人們對于手機上網進行社交的需求日益增強,而各大電商平臺依據人們在互聯網上的社交屬性,紛紛開展了基于社交前臺的電子商務活動。社交電商的出現,不僅使得傳統(tǒng)電商平臺尋找到了新的流量入口,還能夠幫助企業(yè)或個人商家多開辟出一條與客戶隨時進行溝通和洽談的道路,既方便了雙方的商務往來活動,也為已經走向成熟的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商機。

目前,我國社交電商的典型營銷模式有諸如小紅書模式的內容導購類的社交電商平臺,也有基于關鍵意見領袖(kol)的分銷營銷模式,更有以拼多多為代表的短短三年就得到上市的拼團營銷模式。根據我國互聯網數據平臺預測,到2020年,我國社交電商市場的規(guī)模將會突破萬億級。面對如此增長快速,未來潛力巨大的電子商務模式,雖被電商各平臺廣泛利用,因為發(fā)展步伐過大,過程中也出現了種種問題,亟待解決。

例如在2019年“315”期間暴露出的關于分銷類社交電商的問題,3月14日,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就廣州花生日記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傳銷(直銷)違法行為做出處罰決定。行政處罰內容包括:責令整改、罰款,責令處罰150萬元人民幣,并沒收違法所得7306.58萬元人民幣,合計7456.58萬元。這是迄今為止國內社交電商最大一筆罰單,也是我國電商20年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天價罰單”。經查明,從2017年7月28日至2018年9月25日立案期間,花生日記以平臺運營商可獲取其發(fā)展的會員所購買的商品一定比例的傭金為誘餌,發(fā)展了多個粉絲數量多、流量大的流量運營公司,作為其分公司(也稱之為運營中心),再由這些分公司去管理運營商,運營商負責發(fā)展會員,按照層級提取酬金,涉嫌傳銷。

由此可見,雖然我國社交電商發(fā)展速度較快,但是其中隱藏的問題值得我們注意和進一步研究,特別是對于社交電商營銷模式的選擇,更應該慎重。而社交電商平臺對于自身營銷模式的選擇,是基于消費者心理學范疇的剖析,這就要求社交電商商家能夠將消費者心理層面的深層次需求加以重點研究,并能夠得到充分利用。下面,本文將從消費心理學角度,對社交電商的營銷模式進行深入分析。

(一)內容導購型社交電商——基于推崇權威的消費心理

以小紅書為典型代表的內容導購型社交電商,經常會以邀請明星大咖入駐社交電商平臺的方式,吸引粉絲或想要有購物需求的消費者,而注冊該類社交電商平臺的消費者都有推崇權威的消費心理。商家正是掌握了消費者推崇權威的心理訴求,邀請大量明星或網紅達人進駐,將商品以日常視頻或軟文的方式推薦給消費者,逐漸使消費者養(yǎng)成分享式購物的習慣。此外,內容導購性社交電商利用信息技術,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推薦,實現精準營銷,進而幫助平臺商家達到增加流量、促進銷售的目的。

(二)分銷型社交電商——基于從眾的消費心理

分銷類典型社交電商平臺——云集微店,自2015年上線之后,定位于會員制分銷營銷模式,是一家由社交驅動的精品會員電商,為會員提供美妝個護、手機數碼、母嬰玩具、水果生鮮等全品類精選商品,致力于通過“精選”供應鏈策略,以及極具社交屬性的“爆款”營銷策略,聚焦商品的極致性價比,幫助億萬消費者以“批發(fā)價”買到全球好貨。由于平臺抓住了消費者“從眾”的心理訴求,追求所謂市場“爆款”,因此能夠精選品類,與供應商協商最低價,從而找到分銷型電商平臺的利潤來源。

(三)拼團型社交電商——基于社交需求的消費心理

拼多多作為一家通過社交app——微信邀請好友參團以獲取更低的拼團價格,建立起基于微信熟人社交的拼團營銷社交電商,利用心理學上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消費者需求的第三層次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將人們對于社交的渴望與電商聯結在一起,同時發(fā)起拼團的消費者也作為群體消費者中的“關鍵意見領袖”,用他們的影響力宣傳推薦商品,從而影響其他參與拼團消費者的購物決策。

在移動互聯網,特別是移動社交的普及化發(fā)展的今天,社交電商作為一種既能夠滿足人們社交層面需求,又能夠幫助消費者做出購買決策的新型電子商務模式,逐漸贏得消費者的高度認同,但是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yè)模式,必然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有對消費者研究不充分的情況存在,特別是對消費者心理層面的研究亟待加強,如何利用消費者普遍存在的推崇權威、喜好從眾和追求社交的心理,有針對性進行營銷模式的創(chuàng)新就尤為關鍵。根據本文基于消費心理學方面對社交電商營銷模式的分析,為今后我國社交電商發(fā)展提出以下建議:一是推崇權威消費心理方面,關鍵意見領袖需要更好的專業(yè)性,社交電商平臺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選取某一群體的關鍵意見領袖,并對其進行更深一層的培訓:例如產品專業(yè)性、與其他消費者之間是互動性、推薦信息(視頻或軟文)質量等方面;二是將消費者進行分層研究,對具有較強社交屬性的消費者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

未來,會有更多的傳統(tǒng)電商平臺充分應用消費心理學,將社交流量更有效引入電商領域,真正將社交與電商二者有機結合,從而為更多網絡消費者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和更優(yōu)質的體驗。

參考文獻:

[1]黃婧.互聯網時代下社交電商的營銷價值創(chuàng)造過程研究——以拼多多為例[j].商場現代化,2018(24):7-10.

[2]張彬.微信電商中意見領袖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2018.

[4]全淼.移動電商網絡營銷策略分析[d].長安大學,2017.

[6]楊丹.基于社交電商網絡的潛在信任關系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7.


【本文地址:http://gzsthw.cn/zuowen/1203155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